A. 初中語文的修辭手法和描寫方法.寫作方法都有哪些
小學輔導小學作文有哪些描寫方法?小學作文是對小學生學習語文的一個檢測,一個學生只有將語文知識學好了,才能寫出一篇好的作文.描寫就是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將認為或者是景物運用某種手法寫出來,那麼小學輔導作文常用的描寫方法有哪些?
(綜合能力)
1.詳細描寫:使用了很多生動的、貼上的比喻,漂亮的文字,豐富多彩的顏色和厚厚的塗抹.2.白色描述:用簡單的單詞,掌握事物的人物或圖像的特徵,並在幾個筆畫中勾畫出人物或事物.3.靜態描述:平面、靜態描述人物或場景.4.動態描述:寫靜態,或用擬人的方式描述事物.以上就是今天帶來的小學輔導作文描寫的方法,希望能夠給你帶來借鑒和幫助的價值.
B. 語文中的表現手法修辭手法寫作手法,具體有什麼區別
表現手法
托物言志、側面描寫、正面描寫、借景抒情、敘事抒情、借物喻人、直抒胸臆、欲揚先抑、順敘、倒敘、插敘、襯托、卒章顯志、象徵、照應、寓情於景、反襯、烘托、托物起興、渲染、虛筆、虛實結合、 直接抒情、間接抒情 、動靜結合、 動靜相襯、大手筆、層遞、 深化主旨、以小見大、點面結合、主次、遠近、通感、白描、繪聲繪色、對比、設置懸念、聯想、想像等
修辭手法
比喻, 白描,比擬(又名比體,分為擬人、擬物),避復,變用,層遞,襯墊(襯跌) ,襯托(反襯、陪襯),倒文,倒裝,迭音,疊字復疊,頂真(又名頂針、聯珠),對比,對偶(對仗、隊仗、排偶),翻新,反復,反問,反語,仿詞,仿化,飛白,分承(並提、合敘、合說);復迭錯綜,復合偏義,共用,合說,呼告,互體,互文,換算,回環,迴文,降用,借代,設問,歧謬,排比,拈連,摹繪,列錦,連及,誇張,警策,示現,雙關,重言,重疊,指代,用典,引用,移用,須真,諧音,歇後,象徵,鑲嵌,析字,委婉,婉曲,通感(移覺、移就),跳脫,轉文。共計63種。
寫作手法
包括開頭的方法、過渡的方法、結尾的方法。寫作方法還因問題不同有所不同:記敘的方法、說明的方法、議論的方法、描寫的方法、抒情的方法、修辭手法等。常見答題語言的有:誇張、對比、比喻、擬人;懸念、照應、聯想、想像;抑揚結合、點面結合、動靜結合、敘議結合、情景交融、襯托對比、伏筆照應、托物言志、白描細描、鋪墊懸念、正面側面、比喻象徵、借古諷今、卒章顯志、承上啟下、開門見山;烘托渲染、動靜相襯、虛實相生、實寫與虛寫、托物寓意、詠物抒情等。最常見的寫作手法有:誇張、對比、比喻、懸念、照應、聯想、想像、抑揚、動靜結合、寓景於情、托物言志等。
C. 語文有哪些修辭手法,寫作手法
關於表達方式:
①表達方式分為敘述、描寫、說明、抒情、議論的表達方式的分類解專釋;
②一篇屬文章可以以一種表達方式為主,兼用其它表達方式;
③現在流行的話題作文的要求里也有相關表述——可任選一種表達方式為主並綜合運用其它各種表達方式。
綜合起來,「表達方式」應當為在用語言、藝術、音樂、行動把思想感情表示出來時所採取的方法和形式。
關於表現手法:
托物言志 寫景抒情 敘事抒情 直抒胸臆 順敘 倒敘 插敘 對比 襯托 卒章顯志 象徵 襯托 想像 聯想 照應 寓情於景 托物言志 反襯 烘托 托物起興 美景襯哀情 渲染 虛實結合 側面描寫 正面描寫 直接抒情 間接抒情等,數量不限
關於修辭手法:
比喻、比擬、誇張、對偶、排比、反復等
D. 語文的表達方式,寫作手法,修辭手法到底有哪些求解
表達方式主復要有:敘制述、議論、說明、描寫、抒情。
表現手法是指把形象思維的成果用一定的手段表現出來時所運用的各種具體方法,又稱藝術手法。如文學創作中各種敘述、描寫以及諷刺、誇張、象徵、比喻 、對比、借代、擬人、排比、對偶、層遞等。應該說表現方法包括了表達方式。
修辭手法是根據表達需要,運用有效的語言手段來提高語言的表達效果,使語言表達具有準確性、鮮明性和生動性的語言運用方式。常用的修辭手法有:比喻、擬人、誇張、排比、對偶、反復、設問、反問。除此之外,課文里還涉及到的有對比、借代、引用、雙關、反語、頂針和呼告等。學習修辭,不要死摳名詞術語,要結合具體的語境,體會修辭的表達效果,並能學會運用修辭手法造句。
寫作手法屬於藝術表現手法(即:藝術手法和表現手法,也含表達手法(技巧)),常見的有:誇張,對比,比喻,擬人,聯想,想像,抑揚結合、點面結合、動靜結合、敘議結合、情景交融、襯托對比、前後照應、托物言志,借景抒情,
求採納。。。。。。。。。
E. 語文寫作一共有哪幾種修辭手法
修辭啊.
比喻
排比
誇張
擬人
對比
反問
設問
頂針.
說明方法有:
打比方
列數字
作比較
舉例子
…………
你追問我吧,我一下記不起來.寫在本本上了.
F. 語文有哪些修辭手法,寫作手法
一.藝術手法: 1、表達方式: 詩詞中主要運用敘述、描述、議論、 抒情四種表達方式,這其中描寫、抒情是考查的重點。描寫方式有動靜結合、虛實結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有(抒情方式? 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兩種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於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 情因景生 以景襯情 融情入景 一切景語皆情語等。 2、結構形式: 詩歌的結構形式,常見的首尾照應,開門見山、層層深入,先總後分,先景後情、卒章顯志,過渡、鋪墊、伏筆等。 3、修辭手法: 主要的修辭手法有:\"對偶\"\"比喻\"\"擬人\"\"借代\"\"誇張\"\"排比\"\"反復\"\"象徵\"寄寓 寄託等, 4、寫作技巧: 寫作技巧包括:賦比興、襯托、對比、渲染、卒章顯志、畫龍點睛、以小見大、欲揚先抑、聯想想像、語序倒置等。 5、藝術風格: 包括雄渾、曠達、豪放、俊爽、沖淡、沉鬱、悲慨、婉約 三.表達方式: 1、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詩人對某種景象或某種客觀事物有所感觸時,把自身所要抒發的感情 、表達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過描寫此景此物予以抒發,這種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在我國古代詩歌中,松、竹、梅、蘭、山石、溪流、沙漠、古道、邊關、落日、夜月、清風、細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詩人藉以抒情的對象。如白居易的「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頑強抗爭,盡情抒發對自然規律不可抗拒。 寓情於景(或物),情景交融,這種方式將感情融匯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場景中,借對這些自然景物或場景的描摹刻畫抒發感情,是一種間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如杜甫的「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寫景之中包含著對春雨的喜悅之情;柳永的「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場景描寫之中,寄寓著詩人的離愁別恨。 一般情況下,是樂景寫樂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樂景襯哀情或哀景寫樂情的寫法。如唐代謝渾《謝亭送別》:「勞歌一曲解行舟,紅葉青山急水流。日暮酒醒人已遠,滿天風雨下西樓。」上聯以「紅葉青山」這樣亮麗詩意的景色,反襯詩人離愁別恨。《姜齋詩話》說:「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 詩人寫詩來表達他的思想情感。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需要寫景--自然界的或周圍的景,來引起情,把情感傳達給讀者。情與景的處理很重要,如果處理得恰當,他就會激起讀者的感情,使讀者與他發生共鳴。這樣的詩就寫得好,能動人。 情與景的處理不單是詩歌的問題。其他的藝術,則小說、戲劇、電影、繪畫,也有這個問題。一般是情與景配合。拿電影來說,情與景配合的例子如:當災禍將發生時,電影中常使我們看到雷電和暴風雨,為觀眾作心理准備,預感未來的災禍。當電影中男女二人熱戀,或夫婦新婚,他們會在公園里散步,天氣晴朗,春暖花開,一片令人歡喜的景色。這樣的情景配合,在電影或其他藝術中與寫詩時相類似。這叫做「情景陪襯」或「情景交融」。 在中國與西洋的詩歌中,都可找到詩人成功地處理情與景配合或交融的例子。 先以中國詩為例。·下面兩首詞都是情與景配合得很成功的。 漁家傲(秋思) (宋)范仲淹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當時范仲淹被派經略延安,鎮守邊陲,防禦西夏。這首詞是他切身的體會。時間是秋天,地點是塞下,具體的地方是孤城。人物是將軍和征夫。他們離家萬里,在塞外看到雁南飛,聽到悲哀的笳聲和羌管,自然想家,但功未成,不能回去。飲濁酒,愁不能寐。詞中所寫的悲涼凄愴的景象,充分配合當時的人的心情,情景交融,使讀者體會到這些在邊疆衛戍的人的情懷。 另看一首寫樂景的詞: 風人松(題酒肆) C宋)俞國寶一春長費買花錢, 日日醉湖邊。玉驄慣識西湖路,驕嘶過沽酒樓前。紅杏香中歌舞,綠楊影里鞦韆。 暖風十里麗人天,花壓鬢雲偏。畫船載得春歸去,余情付湖水湖煙。明日重扶殘醉,來尋陌上花鈿。 這里寫春光明媚時,在杏花和綠楊中,遊玩的人帶了坐船游,飲酒,歌舞。使讀者充分感覺到春遊的愉喜。 也可以用歡樂的景象襯託人的哀傷。華茲華斯在《兩個四月的早上》這首詩里講他和他的朋友馬修在四月的一個早上一同到LU里去玩。那天是大好春光,艷陽普照,芳草和流水使人歡喜,但是馬修停下來嘆息。華茲華斯覺得在春光明媚的時刻到野外散步很愉快,問馬修為什麼嘆息。馬修盯著東邊的山頂看,然後說,這么好的天氣,這仫美的雲彩,使他回憶起整整三十年前的一天來。三十年舊,天氣和現在一樣好,雲彩和現在一樣美,他拿了釣竿,陽教堂墓地,到他女兒的墳頭去看看。他女兒愛瑪還不到 I九歲,她長得很可愛,全村的人都喜歡她,而且她唱歌唱 得象夜鶯一樣好聽。但是她已躺在墓地里。那天馬修看了他女兒的墳墓出來,在墓地一棵紫杉的旁邊,看見一個面頰紅潤的女孩,她眉目秀美,頭發上還有露水,正挽著一隻籃子,輕快地走路。馬修說:我苦痛地嘆息,.情不自禁。我對她看了又看,但不想把她當我的親人\'自己的女兒去世,別人的女兒再好也不能代替。詩中哀傷女兒去世,而寫艷陽天,芳草流水和美麗的雲彩,這是情景反襯。在大好的春光下回想哀傷的事,增加了他的悲哀。面對著歡樂的景物,詩人覺得愈加悲哀。這是以樂景反襯哀景。 現在看下面這首七絕《題金陵圖》 (唐)韋江雨霏霏江草齊,六朝如夢鳥空啼。無情最是台城柳,依舊煙籠十里堤。庄金陵就是南京。六朝是吳;東晉、宋,齊、梁、陳(公元 317-589年)。這六個朝代都建都南京,都時間短暫。六朝以奢侈豪華著名。到唐朝時,六朝已經過去,其豪華已衰敗,因此唐朝詩人到南京弔古,總是為六朝哀傷感慨。詩人看到江雨霏霏,江草叢生,眼前一片荒涼衰敗的景象,想到六代豪華已似夢幻一樣過去,十分傷感。但是當他來到台城,看見春光明媚,柳絮飛舞,煙籠十里,他想到自然界的景色依舊這樣美好,而人事全非,往日的榮華-去不復返,另有一番哀傷。因此這首簡短的詩,兼用情景陪襯與情景反襯這兩種手法來寫。這樣二者並用,加強了詩的感染力和效果,是很成功的作品。 2、在詩歌欣賞中,虛與實是相對的,如書上所言,有者為實,無者為虛;有據為實,假託為虛;客觀為實,主觀為虛;具體為實,隱者為虛;有行為實,徒言為虛;當前為實,未來是虛;已知為實,未知為虛等等。 首先,介紹一下詩歌中的「虛」。 在中國畫的傳統技法中,虛,是指圖畫中筆畫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它給人以想像的空間,讓人回味無窮。詩畫同理,詩歌借鑒了中國畫的這種方法。詩歌的「虛」,是指直覺中看不見摸不著,卻又能從字里行間體味出那些虛象和空靈的境界。具體說來,詩歌中的「虛」包括以下三類: 1、神仙鬼怪世界和夢境。詩人往往藉助這類虛無的境界來反襯現實。這就叫以虛象顯實境。例如《夢游天姥吟留別》仙境就是一個虛象。詩雲:「日月照耀金銀台」、「霓為衣兮風為馬」、「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李白描繪了一幅美好的圖景,圖景的美好反襯出現實的黑暗。 2、已逝之景之境。這類虛景是作者曾經經歷過或歷史上曾經發生過的景象,但是現時卻不在眼前。例如李煜《虞美人》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句中「故國」的「雕欄玉砌」存在,但此時並不在眼前,也是虛象。作者將「雕欄玉砌」與「朱顏」對照著寫,頗有故國凄涼,物是人非之感。再如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中雲:「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再現了火燒赤壁這一史實。顯然不是發生在眼前,故也是虛景。 3、設想的未來之境。這類虛境是還沒有發生的,它表現的情將一直延伸到未來而不斷絕。故寫愁,將倍增其愁;寫樂將倍增其樂。例如柳永《雨霖鈴》中雲:「今霄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這是設想的別後的景物:一舟離岸,詞人酒醒夢回,只見習習曉風吹拂蕭蕭疏柳,一彎殘月高掛柳梢。在《西廂記·長亭送別》中崔鶯鶯送別張生唱詞很多是設想的未來之境。今夜 中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再看看詩歌中的「實」。 在中國畫中,實是指圖畫中筆畫細致豐富的地方。而在詩歌中,「實」是指客觀世界中存在的實象、實事、實境。例如《夢游天姥吟留別》中的黑暗現實;《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時了」;《念奴嬌·赤壁懷古》中上闕的「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寫赤壁險峻的形勢;《雨霖鈴》中上闕所寫的兩人分別的情形,如「寒蟬凄切,對長亭晚」「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等。 「虛實相生」是指虛與實二者之間互相聯系,互相滲透與互相轉化,以達到虛中有實,實中有虛的境界,從而大大豐富詩中的意象,開拓詩中的意境,為讀者提供廣闊的審美空間,充實人們的審美趣味。 虛景和實景的關系,有時是相反相成形成強烈的對比,從而突出中心的。例如姜夔《揚州慢》中的虛景是指「春風十里」,寫往日揚州城十里長街的繁榮景象;實景是「盡薺麥青青」,寫詞人今日所見的凄涼情形。由這一虛一實兩幅對比鮮明的圖景,寄寓著詞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虛景和實景的關系,有時則是相輔相成形成渲染烘托,從而突出的中心的。如歐陽修的《踏莎行》:「候館梅殘,溪橋柳細,草熏風暖搖征轡。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 寸寸柔腸,盈盈粉淚,樓高莫近危闌倚。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上闕寫實,通過初春景象反襯「行人」的離愁別緒。下闕實虛。通過設「行人」想妻子憑欄遠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來寫愁思。妻思夫,夫想妻。虛實相生,從而將離愁別緒抒發得淋漓盡致。 四.結構方式(首尾照應,開門見山、層層深入,先總後分,先景後情、卒章顯志,過渡、鋪墊、伏筆) 五.修辭方式(\"對偶\"\"比喻\"\"擬人\"\"借代\"\"誇張\"\"排比\"\"反復\"\"象徵\"寄寓 寄託) 1、 烘托:本是中國畫中的一種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輪廓上渲染襯托,使物象明顯突出。用於詩歌創作,指從側面著意描寫,作為陪襯,使所需要的事物鮮明突出。可以是人烘託人,如《秦羅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應來烘托秦羅敷驚人的美貌,也可以是物烘托物,如「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僧敲月下門」「月出驚山鳥」等以鬧襯靜。更多的是物烘託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寫江中之月,分別烘託了琵琶聲的美妙動聽、引人入勝和人物凄涼、孤獨、悲傷的心情。 2、聯想和想像:多為浪漫主義詩人所採用。如李白常把現實與夢境、仙境,自然界與人類社會打成一片,他的《夢游天姥吟留別》以飛越的神思結構全詩,詩人的想像猶如天馬行空,所描繪的夢境、仙境,正是他所嚮往追求的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小時不識月,呼著白玉盤」「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郞西」「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亂」都是奇思遐想與自然天真相結合的神來之筆。 3、用典:即在詩歌中援引史實,使用典故。古詩很講究用典,這既可使詩歌語言精煉,又可增加內容的豐富性,增加表達的生動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簡意豐、耐人尋味的效果,增強作品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如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成功地運用了五個典故:孫權、劉裕、劉義隆等,詩人藉助這些歷史事實,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達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4、比喻象徵:本是一種把一事物比成另一本質不同的事物的修辭手法,運用在詩歌當中,也稱比興。詩詞當中經常運用這一手法以達到形象生動和化實為虛的藝術效果。如唐代朱慶余《近試上張水部》巧借新婦拜見公婆前的忐忑不安而又充滿希望的心理,寫自己應試前緊張而又希望得到賞識的心態。賀知章《詠柳》:「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早春新葉萌發,詩人在一陣驚喜中忽發奇想,是春姑娘用她那雙靈巧的手,擺弄那富有靈性的剪刀,裁出那片片細葉的吧!比喻使描寫化實為虛,形象更生動了,情感更濃郁了。如果通篇貫穿著這種比興的意象,則是象徵。如李白常借雄奇不平凡的事物,如大鵬、天馬、雄劍及高山大河,來寄託他的理想,象徵他的才能;喜歡選取高潔美好的事物如明月、鳳凰、松柏、美人等,來象徵報的人品節操;又常選取遭摧殘、受拘羈的人物事件來比喻他的經歷和處境。 5、 誇張:即故意地對事物進行誇大或縮小的描寫,藉以表達詩人異乎尋常的情感。合理的誇張雖不符合事理,卻符合情理。在浪漫主義詩歌中,誇張的手法隨處可見。如「天台一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李白《秋浦歌》)。又如「三杯吐然諾,五嶽倒為輕」(李白《俠客行》)以五嶽為輕來誇張俠客然諾之重;「輕言托朋友,面對九凝峰。」(李白《箜篌謠》)用山峰來誇張朋友之間的隔膜與猜疑。 古詩詞中還常用對比、借代、互文(如王昌齡《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白居易《琵琶行》「主人下馬客在船」)、雙關、比擬等用法,特點、作用類似於一般文章中運用的辭格,此不再贅述。另外,古詩中常見的一些「藝術辯證」的手法,也要注意。如描述事物或景物時,常把遠與近、動與靜、聲與色、實與虛等相結合,收到了較好的藝術效果。 六.古代詩詞中常見風格 1、 雄渾:雄渾指力的至大至剛,氣的渾厚磅礴。其特點是:骨力挺健,氣壯山河,氣呑宇宙,氣度豁達,氣慨恢宏,氣宇軒昂,氣勢浩瀚,氣魄雄偉。它如奔騰咆哮、洶涌澎湃的大海,而不像碧波盪漾、漣漪粼粼的西湖;它若橫空出世、千嶂連雲的昆侖山,而不是一丘一壑、小巧宜人的蘇州園林。在具體作品中,有的壯志凌雲、剛毅雄健,如劉邦《大風歌》;有的慷慨悲歌、視死如歸,如項羽《垓下歌》;有的胸襟豁達,豪情橫溢,如曹操的《觀滄海》。雄渾是盛唐詩歌的時代風格,它反映了盛唐欣欣向榮的景象和朝氣蓬勃的活力。王昌齡的《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氣勢浩瀚,雄偉壯麗;王之渙的《出塞》(黃河遠上白雲間)想像豐富,境界遼闊;孟浩然的「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臨洞庭》)氣魄宏大,氣勢壯觀;王維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使至塞上》)何其高遠,多麼壯麗!而真正能夠稱為「雄渾」的是以高適、岑參為代表的邊塞詩人。在他們的筆下,有狼山,有大漠,有絕域,有孤城,有奇寒,有酷熱,有同仇敵愾的憤慨,有誓死戍邊的決心。 2、 豪放:豪邁奔放,謂之豪放。其特點既表現了作為主體的詩人的特點,又表現了作為客體的描繪對象的特點。就主體而言,情感激盪,格調昂揚;想像奇特,誇張出格;志向高遠,襟懷曠達;氣呑宇宙,力拔山河;傲骨嶙峋,狂盪不羈。就客體而言,往往擁有巨大的體積、偉大的力量而顯示出特有的壯美、崇高,或顯示出渾茫、浩淼的無限闊大的景象,因而氣勢崢嶸,場面壯闊,境界縹緲,極目無垠。李白是豪放風格之集大成者,情感激盪,格調昂揚,想像奇特,誇張出格,是李白豪放詩風的特點。「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將進酒》)氣勢浩盪,一瀉千里;「草綠霜已白,日西月復東。」(《古風》)描繪光陰流逝之快,人事變遷之速,一氣呵成,天衣無縫;「燕山雪花大如席」(《北風行》)「白發三千丈,緣愁是個長。」(《秋浦歌》)誇張雖不合理卻合情。宋詞中的豪放派,以蘇、辛為最傑出代表,蘇詞注重將慷慨激昂、悲壯蒼涼的感情融入詞中,善於在寫人、詠景、狀物時,以奔放豪邁的形象,飛動崢嶸的氣勢、闊大雄壯的場面取勝,《念奴嬌?赤壁懷古》是代表作。「大江東去」二句,將在廣闊悠久的空間與時間中活動的人物一筆收盡,氣魄恢宏,「故壘西邊」至「灰飛煙滅」是詠古,感情高昂而濃摯,而「亂石穿空」數句,將崢嶸的態勢、鮮明的色彩、巨大的音響,融於一體,氣勢磅礴,給人以「挾海上風濤之氣的感覺」。「故國神遊」數句轉到自己,感情也由高昂跌入沉鬱,全詞的音調豪壯,「須關西大漢,執鐵板」而唱。 3、 沉鬱:如果說豪放是火山爆發,沉鬱就是海底潛流。當詩人飄逸飛動、奔放不羈時,就形成豪放;當詩人沉思默處、憂憤填膺時,就變得沉鬱。李白豪放,其體輕,其氣清,故裊裊上升,飛入雲霄,若野鶴閑雲,隨處飄逸;杜甫沉鬱,其體重,故沉沉下墜,潛入心海,感情激盪,迴旋紆曲。何為沉鬱?沉鬱,就是指情感的渾厚、濃郁、憂憤、蘊藉。「沉則不浮,郁則不薄。」杜甫之詩,為濃郁之極至。憂愁是杜詩沉鬱的主要內容,他的憂愁,不只是個人的,更是國家的、民族的、人民的,因而這種憂愁具有豐富的情感層次,使其沉鬱獲得深厚的情感和崇高的價值。他的「三吏」「三別」「兵車行」《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都是沉鬱的力作。 4、 悲慨:觸景生情,睹物傷懷,悲壯慷慨,謂之悲慨。大凡詩人,慨嘆風雲變幻之疾,痛惜韶光流逝之速,目擊人民災難之重,身受命運坎坷之苦,郁積壯志未酬之憤,而憂心忡忡、慷慨悲歌者,均以悲慨目之。可見,悲慨是時代的心聲,詩人的呼喊,詩人面對動亂的現實,出於嚴肅的責任感,遂作悲慨。陳子昂的詩,就以悲慨而馳譽詩壇。《登幽州台歌》是最激動人心的悲慨之詩。詩人懷著壯志難酬的極度悲憤,登上城樓,泫然流涕,感慨萬端。面對著悠悠蒼天,茫茫大地,用如椽之筆,勾勒出過去、現在、未來的連綿不斷的時間圖卷,描繪出遼闊無垠的宇宙空間畫面。其悲壯歌聲,響徹雲霄,慷慨之氣,橫絕太空。再如辛棄疾的詞, 5、俊爽:即英俊豪縱,颯爽流利。代表詩人是杜牧。他的詩,縱橫古今,雄視萬代,暢談歷史,痛砭時弊,總結教訓,憂國憂民,懷撐天之宏志,感報效之無門,另一方面,又矯健豪舉,瀟灑風流,流轉飛動,暢快爽利。如《過華清宮絕句》:「長安回望綉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以含蓄諷刺的筆調,深刻揭露了唐玄宗縱情聲色,驕奢淫逸,醉生夢死的生活。再如《赤壁》(折戟沉沙鐵未銷)的節奏明快,《山行》(遠上寒山石徑斜)的輕盈飄拂,《江南春絕句》(千里鶯啼綠映紅)的俊逸秀美,「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遣懷》)的秀而不冶,艷而不妖,均是膾炙人口的佳作。 6、沖淡:沖淡,即沖和、淡泊,含有閑逸、靜穆、淡泊、深遠的特點。王維的山水詩有閑、靜、淡、遠的特點,他是沖淡派大師。如「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深澗中。」(《鳥鳴澗》)「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鹿砦》)這里,沒有城市的喧囂,沒有人間的紛爭,沒有外界的紛擾,只有大自然的寧靜,山水花鳥的生機。詩人盡情地消受著、欣賞著、陶醉著,投入到大自然的懷抱之中,變成了大自然的有機體了。詩人筆下的大自然,無不跳動著詩人的脈搏,迴旋著詩人的聲音,震盪著詩人的靈魂,因此,大自然已被人格化了。詩人筆下的大自然,就是詩人自己,它反映了詩人沖淡的心情。詩人自己已消融在大自然中了。這種消融,是把主觀的情思化入客觀的景物中,追求忘我無我的空寂境界,這就是沖淡的極至。不過,沖淡不是幻滅、死寂,而是富於生機的,它是詩人把活躍的生命轉化為凝固的生命的結果,生命力由流動而轉為靜謐。 7、曠達:即疏狂不羈,通脫豁達,瀟灑飄逸,高潔特立,代表作家是蘇軾。蘇軾的詞除了豪放外,更多的是曠達的詞風。有雄才大略而又懷才不遇的蘇軾,既要堅持不苟合隨俗,又要隨緣自適;既要「盡人事」,又要「知天命」,使其性格中帶有典型的「曠達」的特徵。「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念奴嬌?赤壁懷古》)「老夫聊發少年狂」(《江城子?密州出獵》)這樣的詩句,就帶有明顯的曠達的色彩。蘇軾有時是盡力擺脫自我,把自己融化到大自然中,讓自己有限的人生在大自然無始無終的運動中得到永恆;讓人生的種種苦惱在超乎現實的純美的大自然中得到解脫,讓自己從與社會的種種矛盾中凈化出來,與大自然天造地設的規律相和諧。如《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把人生現象與自然現象、人生哲理與自然規律等量齊觀,泯滅了時空物我的界限。上闋才以不能「乘風歸去」為憾,馬上又以「何似在人間」自解;下闋才以「人有悲歡離合」為憾,馬上又以「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自解,從而從大自然中得到慰藉與啟迪,擺脫了人生苦惱。蘇軾有時又極力地充實自我,使自我的精神世界得到最大限度的加強,從而抵禦外界的一切侵擾,達到超脫。有時還以淡泊明志、嚮往歸隱、潔身自好,甚至是痛飲縱歡、談禪論道、自我麻醉的手段,求得對痛苦人生、黑暗現實、齷齪官場的心理超脫。
G. 語文有哪些修辭手法,寫作手法
表達方式
語文常用的表達方式有記敘、描寫、議論、抒情、說明等。
寫作手法
考生要清楚,狹義的寫作手法即「表達方式」,廣義的是指寫文章的一切手法,諸如表達方式、修辭手法,先抑後揚、象徵、開門見山、托物言志等。
修辭手法
常用的有比喻、擬人、反復、誇張、排比、對偶、對比、設問、反問等。
語言特點
一般指口語的通俗易懂,書面語的嚴謹典雅,文學語言的鮮明、生動、富於形象性和充滿感情色彩的特點。分析時,一般從修辭上進行分析。
課外閱讀
指課本(教材)之外的閱讀內容。不管是課內讀的還是課外讀的內容。
感悟
多指發自內心的感受、理解、領悟等。
說明文的類型
事物、事理說明文(內容角度);平實、生動說明文(語言表達角度)。
說明方法一般有舉例子、分類別、列數據、作比較、下定義、作詮釋、打比方、畫圖表、摹狀貌等(一般是三個字)。
說明順序
時間順序(程序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考生在答題時,可答得具體些,如:空間順序(從上到下,從里到外等),邏輯順序(先結果後原因,層層遞進等)。
說明對象
指文章說明的主要人或事物(一般不必答人或事物的特點)。
論證方法
中學要求掌握的有道理論證、事實論證、對比論證、比喻論證、歸謬法。
論證方式
立論和駁論。
理論論據
包括名人名言、俗語諺語、公式定律等。
事實論據
一切事實、史實、數據等。
簡明
語句簡潔、明了,一般有字數上的限制。
得體
文明禮貌,人性化。
有何作用
回答文章中某一內容的作用可從三個方面考慮,一是內容方面,如深化主題、強調感情等;二是結構方面的,如過渡、呼應等;三是語言方面,如引人入勝、生動活潑等。
思想內容
基本是指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主旨。
思想感情
作者或作品中人物所表現出來的思想傾向,如善惡、好惡、褒貶等。
以上各「常用術語」,暗中考查學生的語文基礎,同時也是題目賦分點所在,考生理解清楚,可很好地根治「答非所問」的弊病。
H. 初中常見的寫作手法和修辭手法有哪些有什麼用處呢
如果是閱復讀的話,那麼就重點制要掌握寫作手法和修辭手法的作用了,
寫作手法有很多,有:誇張,對比,比喻,擬人,懸念,照應,聯想,想像,抑揚結合、點面結合、動靜結合、敘議結合、情景交融、襯托對比、伏筆照應、托物言志、白描細描、鋪墊懸念、正面側面比喻象徵、借古諷今、卒章顯志、承上啟下、開門見山,烘托、渲染、動靜相襯、
修辭手法就是常見的比喻、對比、比擬、對偶、借代、誇張、互文、雙關、反問、設問、反復、反語、引用等。
但是這里要強調幾個重點:
1.比喻,作用是:化平淡為生動;化深奧為淺顯;化抽象為具體;化冗長為簡潔。
2.比擬(包括擬物和擬人),作用是:使所寫「人」或「物」色彩鮮明、描繪形象,表意豐富。
3.借代
作用是:以簡代繁,以實代虛,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4.誇張
作用是:烘托氣氛,增強聯想,給人啟示。
5.排比
作用是:加強語勢,強調內容,加重感情。
這是我見過這么多題考最多的了。。
至於作文,最常見的修辭就是比喻,擬人,排比。。
告訴你吧,改卷老師最喜歡排比了,你最好就在開頭,或是結尾多用排比,這樣可能會增加作文分數的哦!!
語文其實很有趣的,努力,加油!
I. 非常懇切地求:初中語文各種修辭手法,表現手法,寫作手法這一類東西的總結
呵呵,其實下面都是很好的材料啊。我想你不選他們是因為你想要有條理吧。
(⊙v⊙)嗯……我來個你整理整理。不過你也得學習總理啊。所以我只給你整理了修辭手法,其他的兩種手法,你自己按照我的格式自己整理吧。
修辭手法
比喻:
比喻的構成(此構成為大眾有特殊的):本體+喻體+比喻詞。值得注意的是:本體和喻體之間必須具備一定的相似點。運用比喻的好處:增強語言表達的效果具有很大作用。它不但可以使事物具體化、形象化,而且可以節省筆墨,使語言精練明快。
通常比喻分為3種:明喻:構成:本體+比喻詞+喻體。一眼就能看出來這是個比喻句稱之為明喻。
例:太陽像個大火球。
太陽:本體;像:比喻詞;大火球:喻體。兩者的相似點:熱。
暗喻:構成:本體+比喻詞+喻體。不明顯看出來。
例:那又濃又翠的景色,簡直是一幅青綠山水畫。
景色:本體;簡直:比喻詞;山水畫:喻體。兩者相似點:綠,都是景色。
借喻:只有喻體。
例:我似乎打了一個寒噤;我就知道,我們之間已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說不出話。」(魯迅《故鄉》)以「厚障壁」來比喻「我」和閏土之間形成的感情距離。
擬人
擬人:是把一些無生命的物體給它一個人格化。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句子的修辭方法是比喻,但是通常會誤導為擬人。擬人的好處:使句子更具體,更形象,更生動,更鮮明。
例:柳樹梳著她那又長又細的頭發。
(誤導人的句子)春天像一位小姑娘,輕輕悄悄的來了。(此句是個比喻句。輕輕輕輕的來修飾小姑娘的。而且他也有比喻的構成:本體(春天)+比喻詞(像)+喻體(小姑娘)。)
誇張
誇張:是為了更突出、更鮮明地表達某一事物,對事物的形象、特徵、作用、程度等作擴大或縮小的描述。誇張法有兩種;一是盡量地把事情向高、大、壯、強、重……等方面伸張擴大;二是盡量地把它向低、小、壞、弱、輕、……等方面收斂縮小。
例:太陽剛一出來,地上已經著了火。
排比
排比的語法結構基本一致,這樣說話可以加強語勢,使說話的語勢貫通,把意思突出、深刻、有力地表達出來。用來說理,能夠收到條理清楚,闡發透徹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內容決定形式,而不是形式決定內容。不管思想內容與否,一味追求排比的形式的美,勢必造成形式主義,不但不能增強表現力,反而會削弱表現力。而且,有的時候會與「對偶」混淆。
例:愛心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陽光,使貧病交迫的人感到人間的溫暖;愛心是一泓出現在沙漠里的泉水,使瀕臨絕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愛心是一首飄盪在夜空的歌謠,使孤苦無依的人獲得心靈的慰藉。
反問:句中有答案。例:他生病的時,你難道沒有離開他嗎?(意思是:離開了。)
設問:有問有答。例:他生病的時候,你離開她了嗎?沒有。
疑問:沒有答案。例:他生病時候,你離開她了嗎?
對偶:對稱性與平列式。對偶是二個語言單位(句子或句子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