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關於我的個性作文中學校800字
般,瀉在整個校園里。此時,在這靜逸的時刻,似乎只有我,沿著一條普通的石子路,無聲地徘徊。
我們熱愛我們的校園,因為這是我們學習的搖籃。在校園里有老師的呵護與同學的陪伴。上課時老師細心的教導著我們,一看見聽不懂的同學就走過去耐心的叫道,那和藹可親的面孔至今回盪在我的腦海中。下課了,同學們出來追逐嬉戲,那奔放的腳步依舊印在地上。我們最喜歡上音樂課,因為音樂帶給我們快樂與滿足,唱響國歌,使我們的內心感到無比的自豪與驕傲。要是你在校園里散步,仔細傾聽同學們那清脆悅耳的朗誦聲與孩子們發自內心所唱出的歌聲,那稚嫩的聲音回盪在耳邊,別提有多舒服了。坐在銀杏樹下乘涼,看著同學們輕快的腳步與天真無邪的笑容,這是多麼美妙的事情啊!
我們漫步於校園之中,獨自感受校園的清新,體味它的點點變化。清晨,中午,黃昏,不同時刻的它呈現不同的婉約與和諧。走在林蔭小徑上,不時會有灰白相間的喜鵲從面前掠過,落在草坪上悠閑自在的踱來踱去,一點也不畏懼人的接近,自然我們與它們玩的不亦樂乎。而不管目光投向哪兒,映入眼簾的都是一片大自然的安靜與和諧。在它那一抹濃濃的綠意下,每天都有讓人驚喜的發現。我們能更進一步發掘大自然的奧秘。雨後的清晨,天邊出現了
『貳』 高中描寫人物作文800字
我的爺爺
大概是在我上幼兒園時,他每天都去接送我,現在他已經是兩鬢斑白了,帶著一副看似古董樣子的老花鏡,一雙很久沒上油不發亮的皮鞋。他就是我的爺爺。
盡管他現在已經老的以至於行走都不是件容易的事了,但我還是相當之崇拜他的。讓我記憶很深的是我四歲還是五歲的一年夏天,出奇的熱,就是在家坐的都會流汗,我從小就是閑不住的人,每天都在爺爺家跑來跑去,弄的汗流浹背。我本身又怕熱,吵的要空調,爺爺卻說,空調是人類對自然的不屑一顧。自然還給人類一個厄爾尼諾。現在想想還真是這樣,如果說地球是恆溫的,生物早就滅絕了。生命是溫差的產物。放棄享受春夏秋冬的人,本質上是在浪費生命! 爺爺經常教我不要鋒芒畢露,但我在這方面與他觀點可不太一樣,標榜自己淡泊名利的人本身就是在撈取名聲。擺出捍衛真理架式的人捍衛的絕對不是真理。我是這么認為。爺爺喜歡養魚,有一天,他邊給魚餵食,邊跟我說,我養了一缸魚,每天我用掉在餐桌上的飯粒一粒一粒的往魚缸里扔,我有三個體會,第一是,要想吃到食物,必須競爭。第二是,最終吃到肚子里的魚,往往不是一口就咬上的那條魚。第三是,吃不上的餓不死,吃的上的能撐死。我明白了,撐死的魚比餓死的魚多。澇死的花比旱死的花多。富死的人比窮死的人多。
爺爺原來本是一個機關的采購員,可以說當時是個鐵飯碗。奶奶說,一場文化大革命後,爺爺變了,他不在是一個為別人幹事的人了,他要自己創業,鐵飯碗的真正含義不是在一個地方吃一輩子飯,而是一輩子到哪兒都有飯吃。
還讓我記憶深刻的是我上一年級的時候,我在背古詩,爺爺饒有興趣地看我的語文書,問我為什麼要背這首古詩呢。這是必背古詩,我這么回答。爺爺一臉嚴肅地對我說,不必背,在這個世界上根本不存在什麼必背的東西,如果有人給你開必背的東西,你最好遠離他。給別人開必背科目的人絕對是嘩眾取寵的人。
有錢不是真富,知足才是真富,沒錢不是真窮,貪婪才是真窮,腰纏萬貫是另一種窮。一貧如洗是另一種富。至於現在,爺爺激流勇退,沒有準備在出在去干什麼轟轟烈烈的事,他喜歡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日子。在浩淼的宇宙面前即使是世界首富也只不過如同一隻螞蟻,只不過是擁有一輩子也用不著錢的螞蟻。如果全是老薑,將是一個何等辛辣的社會啊!
《人物描寫爺爺(轉載)》這篇優秀的「初二作文」由作文網收集,來源於互聯網和會員投稿,僅供參考和學習
『叄』 寫林沖的故事性格什麼都可以的高中作文800字 在線等
林沖是一個最令人同情的悲劇人物,他十分冤枉。作為東京八十萬禁軍教頭,本應活得很好,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厄運來到他的頭上。高衙內采上他的女人,緊接著便是攔路調戲,哄騙誘奸,栽贓,發配充軍、暗殺。一連串的打擊,都傾瀉到他頭上。一開始林沖沒有反抗,他不願跟上司鬧翻,更不想背叛朝廷,一味地退讓、委曲求全,總想尋找一個避難所,繼續過他教頭平靜的生活。林沖的退讓是自然的,是由他自身的地位所決定的。他繼承祖職,有一套祖傳的處世哲學,屈人之下,忍辱負重。但是,林沖還有性格的另一面,他結交天下英雄豪傑,比如像柴進、魯智深等,都是有正義感的人物,加上他對統治者有一定的認識,吐露出「男子漢空有一身本事,不遇明主,屈沉於小人之下,受這般腌?H氣」的不滿情緒。
林沖是一個自身充滿矛盾的人,正義感和忍讓在他身上同時表現得很強烈。高俅不殺人害命,置他死地,他是不會上樑山的。他的性格是在殘酷的斗爭中一步步發展起來的。火燒草料場,林沖的性格得到全面升華,發生質的飛躍。他看透了,絕望了,擺在他面前的只有一條生路,就是上樑山。
林沖上樑山經歷了一個由忍讓到絕望的過程,對統治者有清醒的認識。我們從以後章節里可以看到,在梁山這支隊伍中,林沖有強烈的反抗精神,他不相信宋朝天子會真心招安,對招安提出反對意見。他認為招安不過是蔡京、高俅等奸臣設下的陷阱,招安凶多吉少。但,林沖的意見沒為宋江所採納。他惱恨、痛苦、無奈,最後默默地死去。
林沖性格特徵有深遠的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他使我們認識到了宋代「亂自上作,亂自下生」的歷史事實。林沖這個人物形象是典型環境中形成的典型性格。封建統治階級殘酷剝削和壓迫,遭到人民的反抗。從鄭屠戶一類的地痞流氓到陸謙一類的惡吏,以及梁中書一類的貪官,還有蔡京、高俅這些朝中奸臣和昏庸無能的宋徽宗,形成一個龐大的壓迫階級。官逼民反,各個階層的受壓迫者都揭竿而起,走向造反的道路。林沖是受壓迫者中的一員,像他這樣有一定身份和地位的人都如此下場,何況一般平民?所以出現方臘、宋江、王慶等農民起義軍也是自然的,亂自下生的根源是亂自上作。
研究歷史是為了今天,我們要以歷史為鏡,總結歷史教訓,不斷化解社會矛盾,凈化人們的生存環境。否則,也會出現「亂自上作,亂自下生」的局面。
『肆』 高中作文性格古怪的同學800字
古怪同學作文古怪同學我有個古怪的同學,名字叫清風。清風從農村來,話音濃濃的,幾乎聽不出他在說什麼。清風是個醜陋的男孩子,照他媽媽的話說就是五官不正,他長著一張名副其實的「撲克臉」,眉毛很濃,很深;眼睛很小;塌鼻子;嘴巴大的讓人吃驚:他可以一口吞掉半個巨無霸,一般人吃薯條,一口頂多能吃進去五六根那樣,清風可不,他大把大把的抓薯條吃,不一會兒,一大包薯條已經所剩無幾了。因為這樣的飯量,我們班沒一個同學跟他吃飯能吃飽。清風雖然是個男孩兒,可是卻異常文靜。在宿舍休息的時候,同學們有的吃瓜子,有的看書,有的乾脆唱卡拉OK。而清風呢,卻安安靜靜的睡覺;繞著操場跑一圈後,同學們都氣喘吁吁,唯獨清風在一旁均細細的呼吸。好多女人都喜歡跟清風玩——人不可貌相嘛。清風下課文靜,上課就是個「鬧星」。每次老師在黑板上寫重點,同學們都在下面安安靜靜地記,唯獨清風,在筆記本上畫漫畫,不信你看看他的筆記本,都是漫畫。老師索性在清風的筆記本上寫了個標題:清風同學圖畫本。聽我這么一說,你們一定覺得清風很喜歡美術吧。大錯特錯!清風上美術課反倒沒畫畫,而是在大聲朗讀語文課文,做語文同步訓練。老師經常找清風談話,每次都要語重心長的來一句:「清風啊,如果你把上語文課的畫畫勁用在美術上,把上美術讀課文和做同步訓練的勁用在語文上。老師一定會很喜歡你的。」清風卻對此不理不睬。當然也好,要是清風真像老師希望的那麼做了,老師不得寵死他才怪。小測驗的成績單發下來了,清風的語文數學英語都不及格。老師讓清風在辦公室里補作業,補不到七點不準回家。這樣的事情發生了十好幾次,清風就是不重視小測驗,這可把老師愁死了。到了期末沖刺了,老師最放心不下的就是清風了,怕他考試考不好,托全班的後腿。於是又單獨給清風補了幾次課,每次都要叮囑一句,考試的時候好好考。成績單發下來了,清風語文數學英語都是98往上!這令全班同學和老師都驚訝死了!你說說為什麼清風在小測驗表現不好,卻在大考里表現的出類拔萃呢?真令人搞不懂!有些同學因為清風的古怪乾脆給他起了個外號「怪胎」夠時髦的吧?
望採納謝謝
『伍』 寫一篇關於我的同學用一件事表達個性特點的作文800字(註:要的是範文)
不經意打開抽屜,我又看到了那截折斷的尺子,不禁又想起了幾年前的那件事……那是小學6年級的一次數學期中考試,考試前一天,老師囑咐我們:「同學們,這次考試有畫圖題,大家一定要帶好鉛筆尺子。」當天晚上,我復習到很晚,沒有收拾考試要帶的東西。第二天早上,我睜眼一看,啊?都7點30了!糟了,考試要遲到了!我匆忙穿好衣服,把攤在桌上的鉛筆,橡皮等等一股腦地往書包里一賽,就飛奔向了學校。到了教室,我把東西一件一件地掏出來。鉛筆,橡皮,鋼筆,尺……咦?啊!尺子!我忘帶尺子了!完了,離考試就剩5分鍾了,怎麼?我把書包翻了個底朝天,又在座位周圍找來找去,希望能找到一把直尺。可是奇跡到底沒有發生,書包里空空的,地上乾乾凈凈的,什麼也沒有。唉,這下慘了,沒帶尺子,畫圖題怎麼做啊。老師已經拿著卷子進來了,我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忽然,我聽到身後傳來一個聲音:「你怎麼了?丟東西了嗎?」回頭一看,不認識。所謂病急亂投醫,我雖然覺得他幫不上什麼忙,可還是把忘帶尺子的事告訴了他。他沉沒了一會,說:「我給你吧。」我正在納悶,忽然見他把他那把新尺子「啪」的一聲折成了兩半,把其中一截遞給我,說:「給,拿去用吧。」我接過那半截尺子,一股感激之情從心底升起,可我還沒來的及說什麼,鈴聲就響了,開始考試了,我只好轉過身,開始聚精會神地答題,用那截斷尺仔細地畫著圖……鈴聲再一次響起了,考試結束了。我長長地吁了一口氣。我轉過身,想向他道謝,可是卻不知道說什麼好,他好像明白我的心思,笑了笑,說:「不用謝,互相幫助是應該的嘛,那截尺子就送給你了。」說完,他就拿起東西走了。望著他離去的背影,又看了看手中的尺子,心裡有種說不出的感覺。這件事情已經過去好幾年了,可是我仍然記得很清楚,它還將繼續留在我心裡。它讓我感受到了人間的真情,我也會把這種真情繼續傳播下去,希望所有的人都能感受到這種真情,並把它傳下去。
『陸』 寫一篇「性格」有關的敘事作文 800字左右
我相信,這個世界上沒有人能夠琢磨透別人的性格,特別是對於我的性格。我的性格可以說是非常古怪,非常多變,有時連我自己都弄不清。
時而憂郁,時而開朗,這是我性格的一大特點。剛才還和同學玩得非常起勁,但突然一下便會覺得很郁悶。坐下來發一發呆,腦子里空空如也,什麼都不想,就這樣打發時間,但同時又會覺得很惆悵。這並不是什麼多愁善感,我根本不是那一類人。就算看到了滿地的落葉我都不會感覺到一絲憂傷。可那種莫名襲來的憂傷、沉默,卻時不時地打擾著我,使我在別人眼中,成了一個有雙重性格的奇怪女孩。
我非常外向,沒有保留一點屬於女生的矜持。我不喜歡淑女,不喜歡笑不露齒,不喜歡吃飯時「小雞啄米」。我喜歡隨心所欲,不約束自己,就算做一個名副其實的瘋丫頭也無所謂。我很愛瘋,和男孩子差不多,我愛亂動,我愛不拘小節,我愛大喊大叫,我愛我的瘋。
我有一個我最不喜歡的,但又最改不了的性格:愛發脾氣。無論是該發的,還是不該發的,我通通照單全收。而且我發起脾氣來,還特別愛吵,總得吵得別人心煩。因此,許多人都說我的性格特別不好。可是呀,幸虧有一點還比較好,我和別人不管吵多大的架,只要她對我道歉或者過了幾分鍾,我那脾氣就不知道飛到哪兒去了,倆人馬上和好如初。有時候想想,如果我非常喜歡記仇,那我就真的沒幾個朋友了。
我的性格,怎麼說都說不完,我敢肯定,絕對沒有一個人的性格會與我完全一樣。呵呵,沒想到,這古怪、多變的性格居然是我的私有財產,那我一定會好好「珍藏」它的!!!
『柒』 關於諸葛亮性格特點的作文800字
作者:operation151
文章名:從子午谷奇謀看諸葛亮的軍事才能
論點:諸葛亮最後六齣祁山失敗,隆中對成為泡影,主要還是由於其本身的問題:不懂甚至排斥機動戰略;才器不過割據之才。
1、機動戰略
一般對孔明軍事方面的批評往往在於其用兵只知正兵而短於出奇,不過這個論點往往被質疑,難道射殺王雙張郺不是用奇?出現這種情況是應因為中國的奇正之說很多時候就是在搗糨糊。我們不妨換一個視角來考慮問題,就是從現代軍事理論出發,來考察一下機動和火力的關系(對於古代戰爭來說,火力很大程度等同於兵力)。「戰斗要依靠殺戮和機動來贏得,越是偉大的將軍,他就越注重機動,也就越少殺戮」,丘吉爾多少也繼承了一點遠祖馬爾波羅公爵的智慧,這話說的不錯,名將和庸將的一個重大區別往往就在於對機動戰略的認識。現在我們回到三國時代,審視一下諸葛和其丞相司馬魏延在是否出兵子午谷上的爭端,看一看諸葛對機動戰略的認識如何。
作者a提出,魏延的戰略要成功必須同時滿足以下五個條件:
第一:魏延率軍從褒中出發,循秦嶺東行進入子午谷,循子午谷到長安,完成這個行程必須用10天的工夫;第二:曹魏長安守將夏侯茂得知魏延軍突然到來時必須要棄城逃跑;第三:夏侯茂逃跑時,必須留下大批可供蜀軍食用的糧草輜重;第四:魏軍的增援部隊必須要在20天後才到達長安;第五:諸葛亮大軍從斜谷出發,必須在20天內趕到長安,增援魏延。的確作者a的分析很有道理,魏延要成功好象真要僥天之幸才行。我們很可以認為諸葛本人也是這樣想的,所以才否定了魏延的提案。這樣我們也就有了一個充分的靶子來說明諸葛對機動戰略一竅不通。
在討論具體的機動戰略理論和發表評論之前,我們先來看幾個戰例(缺段,根本以後內容推測為成吉思汗征花剌子模國之戰,被度娘和諧)
再看一下公元前217年在羅馬的漢尼拔。公元前217年春季,漢尼拔逼近羅馬城,而羅馬的新執政官分兵據險把守兩條通往義大利中部和羅馬的主要線路。弗拉米尼率4萬人駐守通向埃圖里亞的阿雷提烏姆,而蓋米納斯帶領2萬人防守位於亞得里亞海岸邊上的里米尼。羅馬人指望當漢尼拔從正面前進的話,嚴陣以待的兩支部隊就合力以優勢兵力予以打擊。但是羅馬人犯了一個錯誤,他們認為位於托斯卡納的阿諾河沼澤在春季的洪水期是不可逾越的從而沒有加以考慮。經過4天3夜的跋涉,漢尼拔在4月率軍直接穿過了阿諾河沼澤,切斷了弗拉米尼和羅馬的聯系。漢尼拔徉裝向羅馬進軍,一路上邊緩慢前進邊在沿路大肆破壞,迫使弗拉米尼迅速追擊。完全佔有戰役主動權的漢尼拔在特朗西梅諾湖伏擊戰中幾乎全殲羅馬軍團,而漢尼拔的損失不過2500人。
第三個登場的是817年的李愬雪夜襲破蔡州之戰。這次戰役過程十分簡單,首先北線唐軍則牽制吸引了淮西的主力,而李愬經過周密准備發動了一次吳元濟意想不到的突然襲擊。戰果也是很明顯的,初十齣發,十二日吳元濟出降,申、光二州及諸鎮兵2萬餘人亦相繼降唐,淮西遂平。
第四個是1941年的曼施坦因進攻法國的計劃。這一戰役是如此的有名,所以我只簡單的敘述。德軍趁聯軍兵力集中於馬奇諾防線時,以機動部隊從地形復雜的阿登直插聯軍後方和腹地,以高速度徹底破壞對方的防守體系。古德里安推進速度之快,以至於其根本來不及等步兵跟上來保護側翼,而是用機動性迫使對方陷入完全混亂之中
最後一個是諸葛同時代的人物,鄧艾263年的滅蜀之戰。鍾會率13萬左右兵力在劍閣吸引住姜維的主力,鄧艾率部從陰平小路出發,直下江油,擊破諸葛瞻,拿下成都,蜀滅。
歷史上類似的戰役層出不窮,我就不一一列舉了,好在這么幾個已經足夠我們討論問題了。明眼人不難發現,魏延的戰略和這些戰役的勝利一方十分相近,以至於作者a對魏延戰略的苛評幾乎可以原封不動的拿那來質問成吉思汗、漢尼拔、李愬和鄧艾:如果博卡拉守軍或者諸葛瞻據險死守怎麼辦,要知道哪怕是一個小小的順昌城都讓完顏宗弼這樣的名將慘敗而還?這樣話,深陷敵內部的成吉思汗和鄧艾的部隊豈不是成為孤軍?如果羅馬人不是倉促追擊而是在羅馬重新組織援軍,來個耐心細致的前後合圍,漢尼拔區區幾萬人只有死路一條。如果李愬情報走漏被對方來個伏擊豈不是全軍覆沒的下場?要知道即使是坦克的比較,聯軍從數量到性能也都要比德國好,如果聯軍沒有陷入混亂而是組織起良好的防禦怎麼辦?如此分散的德軍一定會死得很難看的。
難道說這些名將的成功都是僥幸?因為敵人太弱?或者用作者a的話說,他們並不象諸葛亮一樣具備一個傑出軍事家的一切主觀素質而只是運氣好?^^(估計他不敢,他也就是欺負一下魏延這個可憐的傢伙而已)為什麼作者a那些看起來如此有道理的分析遇到了這樣的困難?這都是因為作者a和諸葛都不懂得機動戰略的要領,甚至敵視戰略機動,所以他們對魏延戰略的攻擊中中就隱含了對機動戰略原則的否定。從而我們可以輕而易舉的從中得出「機動戰略行不通」的結論,而這個結論自然明顯是錯的。
那麼何謂機動戰略?這是一個巨大的題目,最近天氣這么冷,我就不總結了,摘幾段他人有關的著述貼出來:
「縱觀全部歷史,有關高明統帥的引人注目的事實之一就是,除非在擁有壓倒優勢的情況下,他們的成功行動都是對敵人的側翼或後部採取的,不是實際上就是在心理上。高明的統帥認識到,攻敵後部使之分散精力、猝不及防,往往使敵人潰敗因為敵人的給養、通訊和增援被切斷,從精神上講,其信心和安全感也被大大削弱。另一方面,高明的統帥們知道,正面進攻使敵人的防禦力量得到鞏固,即使被擊潰,也只不過迫使它退到後備力量和供應所在地。」
「我們現在能夠給軍事戰略或指揮戰爭的目的下定義了。這就是縮小抵抗的可能性。高明的統帥利用運動戰和出其不意等手段消滅或縮小抵抗的可能性。正如孫子所說:『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為實現這一目的,孫子為成功的統帥出謀劃策:『攻其無備,出其不意。』如果統帥率軍出現在敵人必須迅速前往保衛的地點,那麼敵人的精力很可能分散,並且很可能削弱其它地點的防禦力量,或者將其放棄,因而促成自己戰敗,或者使自己失敗無疑。速度和機動性是戰略的基本特點。」
「成功的統帥選擇(敵人)最沒料到的路線或行動方向;他利用抵抗力量最弱的路線。」
最後以利德爾哈特《間接路線戰略》中的一段話做結:
「戰略的目的就是要盡量減少抵抗的可能性;為此,它所利用的則是『運動』和『突然性』這類因素。『運動』是屬於物理領域的問題,它所需要考慮的條件是時間、地形和運輸能力。所謂運輸能力,包括現時可以用來運送和保障部隊行動的一切工具和方法。『突然性』是屬於心理領域的問題,它需要考慮的條件是多種多樣的,是在每一個具體場合下都能影響敵人意志的東西。因此,它面臨的問題要比物質領域的問題復雜得多。戰略可以偏重於利用運動,而較少依重突然性,也可以反過來,偏重於利用突然性,而較少依重運動。不過,這兩個因素是相輔相成的,可以互為因果。運動可以產生突然性,而突然性也可以起到刺激運動的作用。如果運動的速度較快,超過了一般的速度,或者變換了方向,那麼毫無疑問,即使這種運動沒有採取隱蔽措施,它也可能產生某種程度的突然性。同時,突然性又可以促使運動不停地進行,從而迫使敵人無法進行反機動,不能採取其他反措施」
現在我們可以把作者a和諸葛的問題所在看得很清楚了。他們不了解戰略上機動和突然性的重要性,對於孫子「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的教誨也沒有理解。諸葛也許在戰術層面知道採用機動,但是在戰略上卻沒有這種膽氣和天賦。拿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中的人物做個不很恰當的比喻,諸葛最多不過是李德的「短促突擊」這個水平,要象老毛那樣「七百里驅十五日,贛水蒼茫閩山碧,橫掃千軍如卷席」是超出諸葛能力之外的,所以最後「有人泣,步步為營嗟何及」正是他的寫照,只能留下一個鞠躬盡瘁的典範而已。
此外,可能諸葛也有一點,不過尤其是作者a,對戰爭的兩個特點缺乏認識。首先,戰爭本身具有不確定性,「戰爭迷霧」是戰爭中的常態。完全把握住對方的行動,對對方的情況和反應要計算得完全清楚
,這從來都是奢望,不論是過去現在還是未來。如果一定要追求完美的「神機妙算」的話,那麼就必須付出喪失決斷力和行動力的代價。而且克勞塞維茨在《戰爭論》中指出,戰爭是兩股相互敵對的意志的沖突,這意味著雙方的行為並不是靜止不變的而是會依賴於對方的行為而變化,所以說,與其念叨如果對方怎麼樣怎麼辦,不如想想如何通過自己的行動減少對方的行動自由。具體到魏延的戰略而言,要考慮的不是對方會不會棄城而逃,魏國援軍會不會很快趕到等等,而是要通過突然性和事先周密的准備使敵人慌亂而不可能做到這些。比如說,增加魏延的兵力;採用一些技巧虛張聲勢,偽裝成數萬大軍;派分部隊襲占長安到洛陽之間的關卡,利用地利阻截東面的援軍;四面展開游騎,使敵人不明我軍實力和意圖;派別動隊騷擾洛陽;趁秋收前夕出兵,當時糧還在田裡可以確保;荊州方向展開佯動等等,這些措施核心就是「迷惑、引入歧途和出其不意」,絕對可以極大地削減對方的並增加己方的行動自由以及本戰略的成功率。象我這樣沒有才能的人隨便都可以想出一串來,我就不信那位「具備一個傑出軍事家的一切主觀素質」的某人就想不出來。
我們是不是諸葛要求過高?畢竟我們生活在數千年後,知識和視野都大大的優於古人。果真如此?我們姑且不提鄧艾,因為在我們的名將榜里並沒有他。我們和目前已經上榜的其他幾個人比較一下:
第一個是曹操。不說著名的官渡或者赤壁,我們看他遠征烏桓的戰役。207年5月,曹操率軍攻烏桓至無終。時值大雨,沿海大道堵塞,烏桓軍扼守要道,曹軍受阻。7月,曹操先詐稱回師,使烏桓戒備鬆懈。曹軍迅速以當地名士田疇為向導,輕騎出盧龍塞(今河北喜峰口至冷口一帶),於崇山中疾行數百里至柳城(今遼寧朝陽西南)附近,塌頓單於倉皇調集騎兵數萬迎擊。8月,曹軍登白狼山,趁敵軍軍容不整,以張遼為前鋒一舉沖潰烏桓軍,斬塌頓,二十餘萬眾降,二袁不得不投奔遼東。這等用兵深得機動之妙,正與成吉思汗等人彷彿,哪裡是諸葛可以相提並論的。
第二個是周瑜。赤壁的勝利就不是諸葛所能比擬的,至於戰略方面的比較,我會在下面隆中對部分的討論做個分析比較。
第三個是司馬懿。演義中有這么一節:「司馬懿克日擒孟達,諸葛亮乘雪破羌兵」,但是這兩場戰斗的含金量卻相差甚遠,司馬體現其戰略對機動和出其不意的認識,而諸葛不過是在地上挖坑的戰術級別而已。而且數一數諸葛一生的戰役,沒有一場可以拿出來比一比的,因為諸葛的戰略總是在步步為營的蝸步前進。此外,司馬平遼東的戰役也可圈可點。公孫首先派卑衍率數萬兵力據險而守,等司馬兵疲再戰。司馬多張旗幟假裝要南下繞行,引卑衍兵力南下再乘機北上,暗渡遼水東進之指襄平,迫使卑衍匆忙回援並擊破之。在擊滅了對方的機動兵力之後自然剩下的就只是圍城工夫了。這一機動看起來簡單,卻是戰略大師漢尼拔這一級別的,而孔明好象只在演義中做過幾次在現實中卻一次都沒有。
第四個是陸遜。白衣渡江就有他一份,而以少勝多的彝陵之戰也是戰史上留名的,而諸葛能拿出手的不過是更體現行政官吏能力的平南蠻而已,而且規模上不知道要差多少。
第五個是杜預。首先這種滅國級攻擊是諸葛一直渴望卻沒有辦法做到的;此外,此戰中水陸兩方面的協同之優良在中國歷史上也是不多見的,王瀎的水軍指揮權配置的機動靈活體現了杜預的大局觀。相比之下,二十軍棍以上的事情就要自理的諸葛其格局和氣度都要弱上一大截
2、隆中對
在我們開始討論這一問題之前,我們先考察一下三國時代的戰略地理情況。為了討論方便,我們不按各州來討論,而是結合諸葛的隆中對對幾個要地簡單劃分如下:荊襄、西蜀、東吳、西涼、司隸、中原、遼東。
荊襄和東吳都是北方依靠長江可以依靠水軍防守,總的來說想從北方南下進攻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這是因為北方水軍往往不利。不過對於兩個地區之間卻幾乎無險可守,只要控制其中之一並佔有優勢就不難發起攻擊,劉表和孫策多年的戰爭也說明了這一點,不過雙方都沒有辦法獲得絕對優勢而已。如果從這兩個地方北上的話,由於北方的騎兵強悍,也相當的困難,就歷史上多次南北分裂的情況看來,基本難以擴張到長江流域之外很遠,不過東吳還可以北上一點試圖把范圍擴張至淮河一線,魏吳多次大戰合肥就是如此。基本上這兩個地方要北上,主要還是靠水軍,關羽的水淹七軍如果往北一點恐怕就很難發生了。不過從荊襄也有一個好處,就是靠洛陽、許昌這些當時的要地很近,如果在決定性會戰中獲勝往往可以改變大局,曹操被關羽嚇得要遷都以及在官渡之戰的時候必須操心劉表北上都是這個特點的體現。
西蜀包括益州和漢中,地形十分復雜,想只憑借陸軍拿下相當困難。宗弼在和尚原。蒙哥在釣魚城都吃了不少苦頭,曹操「既得隴,復望蜀」的感慨也說明了這一點。但是復雜的地形也導致從西蜀出兵攻擊其他地方相當的困難,只要對方據險防守十分難以有進展。從劉備滅吳失敗到諸葛北伐無功都說明這一點。從這里向北的話,有兩條路,一個是取西涼一個是直取司隸。其中前者相對交通比較好一點,所以諸葛六齣祁山打的算盤就是先取西涼再下司隸,走當年馬超的路。相反,正如上半部分指出的魏延的戰略就是想直取長安。總的來說,歷史上從西蜀北上幾乎沒有成功的戰例,唯一的例外就是劉邦以奇襲北上,沖出項羽設計的牢籠,他選擇的做法比較接近魏延,依靠突然性直趨關中。
但是從西蜀往東面方向略有不同,由於和荊襄、東吳共著一條長江,所以如果能夠建立強大的水軍的話,憑水陸兩方面是有可能東進的。不過上游的水軍一般難以和下游匹敵,除了王瀎這個造船狂由於機緣巧合得手一次之外,其他沒有成功的例子。所以從西蜀看來一般還是只有指望陸軍,這樣就難免會撞上讓人頭痛的湖北山區,劉備就是栽在這個上面了。不過從相反方向看起來就有所不同,占據了荊襄卻可以水陸一起西上圖蜀。歷史上這種情況就很多了,除了劉備入蜀之外,秦是先迫使楚遷都才控制蜀;蒙古也是先控制荊襄才拿下四川的;好象明清都是差不多的做法;連***也是在兩省邊境上擊敗宋浠濂才入川的。
至於其他幾個地方由於基本上都在曹魏的控制之下,和主題關系不大,就不一一分析了。
做好准備工作,我們開始分析一下隆中對。隆中對實際上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①孫劉聯盟抗曹;②劉備跨有荊益;③有機會的時候分別從漢中和荊襄北上,合擊曹魏。這一戰略後來基本上被執行了,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三國鼎立的大勢。由於這一點,即使認為將略非諸葛所長的人也一般對其戰略眼光大加贊賞。但是只要仔細的分析一下,就不難發現隆中對有著許多內在的問題:
首先,兩路出擊部隊相隔太遠,根本不能互相支援。在這種情況下,曹魏處於有利的內線作戰位置,只要劉備軍任何一方面進展不順利,就可以把主力集中到一個方面,實現各個擊破。可以說,歷史上採用這樣做法的戰略幾乎全部以失敗告終,無一倖免。的確分進合擊是一種很有用的做法,可以讓兵力充分的發揮作用,但是這必須建立在一個前提上,就是分散的支隊之間構成有機的聯系!然而諸葛的戰略根本就不可能做到這一點,這使其註定將是一個失敗的戰略。
第二,如前面對戰略地理的分析,從漢中北上十分困難。糧食困難決定了只能速戰速決,但是地形限制了優勢兵力的展開,極大的有利於防守一方。防守一方只需要付出極小的代價就可以讓對方空耗國力。而且如果出現劉備軍分進合擊的情況,只需要以少量兵力牽制就可以集中兵力打擊襄陽北上的敵人。諸葛六齣祁山而寸功未立的結局早在他提出隆中對時已經註定了。
第三,正如很多人已經指出的,孫劉聯盟和從荊襄北上根本就是自相矛盾的。不過常常有人會說,如果劉備在赤壁之前直接奪取荊州就好了,如果關羽不那麼驕傲懂得和聯吳的重要性就好了,如果關羽多防備東吳的偷襲就好了,不一而足。果真這樣?正如前面地理分析指出的,荊襄和東吳無險可守,甚至不妨這么說,這兩塊地方本來就應該看成一個戰略單位。所以只要荊州一空虛,東吳就有不可抗拒的傾向要西進。這樣看來,只要保持孫劉聯盟,就不能指望荊州部隊能夠北上到超過關羽做到的地步,因為只要再向前,一來荊州更加空虛,二來東吳決不能放任蜀擴張到這種地步,因為我們已經分析過,在一個控制荊襄和北方的政權面前,東吳根本沒有生存的任何機會。所以,想要實現,諸葛兩路合擊的戰略,必須首先拋棄那個靠不住的孫劉聯盟。
由以上三點看來,隆中對中提出的根本談不上是一個好的統一全國的戰略。但是為什麼那最後這一戰略基本得到執行了呢?這是因為以上的分析都是基於要從漢中和荊襄北上合擊的前提,但是我們看一看,刨掉這一進攻性內容之後,隆中對變成什麼一個樣子?很簡單,那就是孫劉聯盟和跨有荊益,而且這兩點之間同樣有著內在矛盾,於是最後就變成事實上的聯合東吳以保證割據西蜀!這就是隆中對實際上的真實內容!的確,這一戰略符合前面戰略地理的分析,兩國聯手的確可以苟且偷安。這就是為什麼好象諸葛擁有先見之明並指導了三國大勢的原因,而這實際上是由於其戰略和戰略地理偶然巧合的緣故(我只能認為是偶然,因為隆中對的其他部分已經表明他不懂戰略地理)。但是我們已經很難認為這樣的隆中對還是一個歷史上值得一提的雄圖大略了,實際上只是一個割據一方的土財主戰略而已,和歷史上的那些亂世的蜀主如孟知祥之流相比也高明不到哪裡去。而且正是這個土財主戰略被採納導致中國的長期分裂並最後被異族南下,出現了五胡亂華的悲慘局面。正是從這一出發點,我認為諸葛哪怕就一個策士而言,也不過石勒的謀主張賓這個級別,還不如苻堅的王猛,更不用提張良陳平了!
罵了半天的隆中對,難免要被人說,你罵什麼?這已經是當時歷史條件下最好的戰略了,難道你還能提出更好的嗎?真的沒有嗎?要知道我上面專門留了周瑜沒有和諸葛亮比較呢?一般認為,周瑜實戰能力在諸葛之上,但是戰略眼光要比諸葛差,因為他沒有認清孫劉聯盟的重要性,幾次三番提出要趁曹操無力南顧消滅劉備勢力。但是孫劉聯盟果真是神聖不可侵犯的嗎?如果我們跳出這個怪圈,我們會發現另外一番天地。當曹操無力南下的時候,孫劉兩家中的一個如果能迅速的解決掉另一家,將會使整個局面跳出隆中對的局限並極大的改善戰略局面,而且隆中對中的其他一些設想也就有了成功的可能。
演義中有諸葛三氣周瑜的情節,最後一段就是周瑜想以入蜀為名假途滅琥被識破後被奚落一頓最後氣死。當然這些都是杜撰,但是歷史上卻有相關的一段史實。公元210年,周瑜攻下江陵,劉備前往京口見孫權,求都督荊州未果。周瑜等反對再割地給劉備,主張羈劉備於吳,分置關張。孫權見曹操雄據北方,不從其議。隨後周瑜向孫權獻計:乘曹操新敗而不敢南進之機,發兵取蜀,並漢中,爾後北上攻曹操,以圖大業,孫權許之。但遺憾的是周瑜於返回江陵途中病死。隨後孫權從魯肅議,借荊州給劉備,並派孫瑜率水軍屯夏口,准備攻蜀。劉備為阻遏東吳的計劃,令關羽屯江陵,張飛屯秭歸,諸葛亮屯南郡,自駐孱陵。孫權召孫瑜。
雖然周瑜沒有象隆中對那樣系統提出自己的戰略觀點,但是我們依然可以了解其中心思想:①獨立抗曹;②同時佔有荊益吳;③有機會的時候北上攻擊曹魏。相比之下不難發現,這個戰略拋棄隆中對中不合理的成分,是一個完善的整體。但是要具有可執行性,必須先解決幾個問題:①占據半壁江山的吳有沒有能力獨立抗曹;②劉備是否可滅;③益州是否易取;④如何北上?這就涉及到我們開始做的戰略地理方面的分析了。首先,如果吳可以佔有荊益吳的話,加上擁有強大的水軍,自守沒有問題,而不會出現後期那種被晉從上游直下的危險,而西蜀本身也是易守難攻的地方。第二,在借荊州之前,劉備並沒有什麼實力,在荊州也沒有什麼根基。第三,我們已經分析過,從東面進攻西蜀是入蜀的正確途徑,佔有荊吳且遠比劉備強大的東吳完成入蜀的概率至少不會比後來劉備入蜀的概率低。第四,史書沒有記載周瑜計劃的北上方案,所以不好猜測,但是如果我們考慮到東吳實力重心所在以及水軍強大的特點,不難提出自己的看法。在佔有長江以南之後,東吳北上應該同樣會採取兩路分進合擊的策略,這是因為地理范圍太大,不可能將舉國之兵投往一個方向。但是東吳由於主力在於長江中下游,所以肯定不會採取隆中對那樣相隔遙遠的分兵法,而是會以荊襄和東吳作為兩個突破口,以漢中兵力起牽製作用(實際上諸葛北伐大多也是用漢中兵力)。
我們大概設想一下,集中荊益士卒於江陵,集中東吳精銳於建康。以一路先攻吸引北方注意力,以另一路從水路作為機動援護,伺機包抄攻敵主力後部,務求在長江流域全殲敵重兵集團,再趁勝追擊,拿下洛陽等重要城市。這樣的一個藍圖才是統一天下的戰略,而不是象隆中對那樣一個不倫不類的東西。
實際上,看出這一點也許不止周瑜一個,劉備之所以固執己見要滅吳方休,很可能不是完全基於感情因素,而是認識到,走隆中對的道路難以復興漢室,要統一天下必須擺脫吳國的牽制的緣故。遺憾的是,他被陸遜擊敗而斷送了希望。值得注意的是,諸葛這個時候完全沒有意識到這是一個難得的統一良機,而是死抱著孫劉聯盟的信條,堅決反對劉備的出征而不是盡心竭力促成劉備的成功。實際上如果當時劉備能擁有一支諸葛亮建立的強大的水軍的話,未必就不能滅掉吳國。
3、結論
由此看來,諸葛沒有任何拿得出手的戰績首先在其提出隆中對時已經註定,然後又由於他不懂得機動戰略的重要而無法挽救,所以說,非但不是「具備一個傑出軍事家的一切主觀素質」而「由於天道不公和諸多客觀條件的限制」,而正是由於他主觀上能力和見識的缺陷註定的!
不說子午谷了,今天偶然翻到一本毛主席點評中國歷史的書,自然順便看看他對諸葛的評論啦。在看到蘇詢批評當年諸葛勸劉備「棄荊州而就西蜀」就是已經決定「無能為」時,老毛的點評如下:「其始誤於隆中對,千里之遙而二分兵力。其終則關羽、劉備、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敗?」後面編書人分析的文字也很有道理,我敲一敲吧:
……建議劉備以西蜀為大本營,以荊州為門戶,跨有荊益之地,東與孫權為援,緩求北圖曹操之計。接著劉備採納這一建議,入蜀守荊,確是「千里之遙而二分兵力」。這決定了蜀漢政權不可能在後來的三國鼎立局面中具有圖取中原的優勢,只利於守而不利於攻。至於後來的情形,關羽坐鎮荊州把守門戶,劉備居白帝城以應東西之變,諸葛亮在成都照顧後方。這樣「三分兵力」,戰線拉得長,顧此失彼,自守尚力不足,如果還要外攻,急於求成,「安得不敗!」顯然,毛老看出諸葛亮這位卧龍先生一開始出的主意就不高明,無論從戰略上還是戰術上講,入蜀都是被動不利的……
呵呵,真是英雄所見略同啊(我臉皮夠厚吧^^),批評的問題是一樣的,只是側重有所不同而已,正好拉來虎皮做大旗。
然後關於彝陵之戰在這本書中也提到一個有趣的情況。《三國志集解·吳書·陸遜傳》中提到陸遜當年曾指出,蜀軍出峽後,沒有「水陸俱進」,反而「舍船就步,處處結營」對蜀軍而言是一大失誤;陸遜擔心的是蜀軍水陸俱進,順江而下的攻勢。然而蜀軍不敢繼續東下,黃權就警告那樣會出現進退兩難的局面。歸根結底,就是由於蜀軍沒有強大的水軍和依靠水陸協同保持機動和補給的能力。這一段正好作為我上篇文章的觀點的佐證,一並列出。
『捌』 描述性格作文800字
高高的個子,大大的眼睛,濃濃的眉毛,總是不停地笑著。一看就知道他是個大大咧咧的人,他有很多的朋友,他叫xx。
xx是一個幽默搞笑的人,他的幽默還傳染給了大家。六年級的學習生活本應是緊張、枯燥的,但我們班卻整天洋溢著歡聲笑語,在最後的期末考試還考出了史無前例[注: 歷史上從來沒有過的事。指前所未有。]的好成績。這不僅是大家勤奮刻苦的功勞,還有以他為首的幾個「活寶」的功勞,他們將緊張的學習氣氛一下子變得活躍起來。記得那段時間小沈陽火了,全國各地都有好多人模仿小沈陽,擅長搞怪模仿的他也不例外。他收集了好多小沈陽的貼紙,還搞怪的問我們像不像小沈陽,那聲音、那姿勢,真的有幾分神似。他還時常冒出幾句經典的話:「人這一生其實可短暫了,有時候跟睡覺是一樣一樣的,眼睛一閉,一睜,一天過去了,嚎,眼睛一閉,不睜,這輩子過去了,嚎……~」逗得大家捧腹大笑。
xx不但是個很幽默的人,而且做起事來嚴謹認真。
做作業時,有一道附加題特別難,大家都被難住了。下課了,他仍然坐在座位上皺著眉毛,苦思著,一會兒用筆寫著,一會兒又不滿意的用橡皮擦了。草稿紙上密密麻麻的圖形和數字,但都被他否定了。他緊緊盯著題目,不停地思考、記錄,作業旁邊是幾張密密麻麻的草稿紙。他為了這道題,放棄了幾次下課的機會。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他解開了這道題,臉上又恢復了快樂的笑容。
他就是這樣一個性格豐富的人,一個充滿歡樂、傳遞歡樂的人!
『玖』 高中突出人物性格的外貌。動作。心理等的描寫的作文,800字左右。誰會的話。請幫一下。。
你的眼睛告訴了我
如果時光 變了,世界暗了。整個城市的燈都閉上了眼。你還會不會找到我。
如果時光變了,世界暗了。整個城市的燈都閉上了眼。在你看不到我的時候。我是不是就可以對你說。對不起,姐姐。
姐姐,你如水的眼睛中充滿了對我的失望。我知道這是我的錯,每日每夜我都在向你說對不起,都在心中說著。可是離別總是這樣早,遭遇總是難以預料。天黑的時候,你閉著眼,我卻不能尋找到,我和你遙遙相望,你卻不能看到,我失落的目光。但我卻能看到你悲傷的眼神,你是否會原諒我,原諒我當初的自私。
火辣的陽光映著樹葉,射進了草坪,照在嫩嫩的小草嬉戲聲伴著洶涌的河水響著。兩個稚氣未脫的小女孩在那玩水。一個稍大一點,一個稍矮一點。在這笑聲朗朗的空氣中,突然,世界似乎安靜了下來。一個稍大一點的女孩落到了水裡面,另一個小女孩措手不及,不知怎麼辦,眼看著自己的姐姐在水中掙扎,自己卻不知道怎麼辦,他的眼中頓時濕潤了起來,明亮的眼中充滿了無奈,絕望。不知為什麼小女孩突然站起來,向家裡跑去。水中一雙絕望的眼神伴送著她跑開。他在水中掙扎,她知道只有自己才能救自己i。終於她抓住了一隻樹干爬上了岸,她拖著疲勞的身軀爬上了岸。她的眼睛濕潤了,這是恨的淚水,她的眼中充滿了悲傷。充滿對妹妹的恨。
她不敢回家,只有在那灼熱的陽光下,烘烤著衣服。待到衣服幹了,但她遲遲不敢回家,孤獨的眼神中充滿了害怕。回到家母親氣憤的打了她,她終於大聲的哭了起來,那麼悲傷,那麼孤獨,深深的眸子中充滿了恨,似乎不可抹滅。
三年過去了,這件事已經淡漠了,在她們的記憶中消逝了。每當妹妹看到她那失落,悲傷的眼神時,心中帶著一絲絲苦澀,帶著後悔。每當妹妹要說出這三個字時,但她看見她那失落的眼神時,她遲疑了。就這樣三年了,說這三個字真是太難了。
曾經她們許諾一起長大,一起玩耍,一起走未來。這似乎不可能了。她即將離去,不帶走一絲留戀,一絲牽掛。
琉璃的璀璨,燈塔的浮光,不透明的細線。我和你道了再見,無法給予的未來,無法兌現的承諾。你只能告別,請你原諒我的自私,請你原諒我,一開始,給予你的悲傷,對於我的怨恨。
三年前,那跑了的女孩是我。
三年前,那落水的女孩是你。
三年後,那想說對不起的人是我。
三年後,那想原諒我的人是你。
自敘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