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以《我們的節日—中秋節》為題的700字作文
一年又一年,我們轉眼間長大了,伴著我的中秋夜,也在發生著變化,一年勝似一年。 記憶中很清晰,前幾年快到中秋節時分,家家忙著打月餅,特別是我奶奶家。那時候,奶奶到加工廠里打的月餅,我吃起來很香很甜,雖然僅僅是瓜子白糖麵粉的。
我記得,我家鄰居如果先打好了月餅,就拿來給我們嘗嘗鮮,不管是一塊還是兩塊。我看到後,歡歡喜喜的樣子,拿一塊放在嘴裡吃著,還不停地問:「奶奶,我們家什麼時候打月餅啊?」
中秋節,蘋果和梨是必有的。我經常抱起一大個梨,吃的不亦樂乎。晚上,全家人居在一起賞月,談論著家長里短。我是快快樂樂的,心裡總想著,月亮上會不會有嫦娥。
時間過的多快,我已走過了16個中秋節了。有時候想想,還真的很喜歡以前的中秋。 和以前不同,今年的中秋,總感覺來的有些快。
今天,吃完早飯,開始學習,並沒有感覺到中秋的不同。中午,我們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餃子,吃月餅。可吃完午飯,媽媽就去玩了。爸爸去午休了。屋子裡空落落的,好清靜的中秋節啊!
晚上,期盼已久的中秋晚會來臨了。邊吃著月餅,月亮從窗外灑來一束束皎潔的幽光,正好照在我身上。看著晚會,感覺一點意思也沒有。人呢,也沒有了以前的歡快勁兒。
這時候,若有若無地聽見了一聲鞭炮的嘹亮聲,有些鎮耳朵,我緊緊地捂了起來。外面,屋裡,還是和平常沒什麼兩樣,只是多了月餅的芳香味。
看完晚會,就上床睡覺了。望到很明亮的月光,撒下了一片銀色的朦朧。有樹枝遮去了一塊,忽明忽暗的,宛若少女羞答答的臉龐。
月光還是和以前一樣,澄澈,明亮,唯獨月光下的人變了,變得不一樣了。
⑵ 作文:《我們的節日》(500字左右,關於中秋節的)
小時候只有過年才是最快樂的日子,經常會想為什麼一年中快樂的日子如此短暫並且如此容易消失,能不能那些漫長而不快樂的日子都不過了,只過那幾天行嗎。或者能不能一年中都是如過年那樣快樂的日子。
當然,隨著年齡的增長,漸漸明白,日子要一天天地過下去的。只是在漫長的成長歲月中,我不認為成年人的智力就如他的身體一樣越長越高大。
因為有一天,我發現,我們的節日太多了,一個接著一個象一群沒有狂歡就無法生存的群體。只是,所有的節日中,真的就都能使我們如童年感受過年那樣感受到快樂嗎。
在這些快樂的節日當中,我只能理解這樣幾個節日,一個是中國的春節,一個是清明節,一個是端午節,中秋節還有國慶節,在我心目中無限地重要。春節,是萬象更新的日子,是所有中國人共同慶祝的年節交替的日子,包含了我們歷史中眾多的中華文化、快樂、信仰和對未來的期待;清明節是中國人與那些逝去了的祖先和親人們溝通的節日,這樣一個形而上的節日既有物質現實意義,又有精神意義;還有一個是端午節,這是一個全體中國共同紀念一個詩人的節日,詩人啊,就沖這一點,我都因為自己是個中國人而感到驕傲,因為我們的民族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是紀念一個詩人的節日。並且能夠在如此漫長的時間在我們的生活和歷史中傳遞下來。要知道這段歷史中,有多少一時得勢的帝王、野心家、富豪想把自己的名字烙在歷史當中啊。只是,無論是屠殺還是精神上的威懾,無論他們多麼顯赫多麼威猛最後連一個節日都改變不了。想想吧,這樣的民族多麼值得驕傲。所有的節日中沒有一個被大家認可的節日是紀念一個帝王,哪怕他是盛世的明君,但卻有一個節日是紀念一個悲壯的詩人。
所有的暴力、權貴、屈辱都是暫時的,我們的血液里有祖先傳承給我們的儒雅。在我們的內心深處,只崇尚真正的智慧、覺悟、愛和儒雅。
中秋節是一個團圓的節日,一個和月亮有關的節日,和千家萬戶渴望安寧、和睦、團圓有關的節日,是一個血脈和愛還有浪漫息息相關的節日。
國慶節,提醒我還有我的孩子們我們賴以生存的祖國需要我們的辛勤勞動還有勇敢和智慧,是一個非同尋常的日子。
這些節日成為我生命中最值得驕傲、快樂和自豪的節日。當然,在我的卧室、洗手間還有辦公室的牆上掛著的日歷上,遠不只這些節日。有很多很多,幾乎隔幾天就是一個節日,這些節日里,聖誕節很令我敬重,因為那是一個和信仰和愛有關的節日,只是我不是一個基督徒,對這個節日只保持敬意,在理解上只能理解成西方的新年。和我們的元旦差不多。
有人會說,那西方的母親節父親節是很講究孝道的呀,和東方文明異異曲同工之處,總該被認可吧,這一點我承認,只是我覺得西方這個玩意兒來的很淺薄。因為東方中國有一個著名的蒙童必讀的經典叫《弟子規》,開篇就是「聖人訓,首孝悌」。
經典和節日是兩個概念,從這一點上來看,東方來的更深刻,相比之下,西方的父親節、母親節不過是娛樂和兒戲。至於那些所謂的情人節、愚人節、西紅柿節等等莫名其妙的節日在我看來全是垃圾。不值一提。
-------------
祖國的文化像一條長河,源遠流長,流淌在每個中華兒女的血液里。長河裡的水,是烈士們的鮮血;長河裡的泥沙,是勞動人民辛勤的累積;長河裡的水草,那是改革開放後漫山遍野綻放的鮮花。在這條中華長河裡,每隔著一段都系著一根五彩的絲帶,那便是我們的節日。
啊!那條翠綠的絲帶的什麼節日呢?噢,那是清明節到了!家家戶戶插柳戴柳,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之美,體現人們欣欣向榮,熱愛自然的精神。你瞧那邊,人們坐在柳樹下,孩子們戴著用柳枝做成的「花環」、「項鏈」、「手鐲「……共同談論著生活的鎖事。他們沐浴著春天和煦的陽光,沐浴著一切的一切,難道還有比這樣更為愜意的畫面嗎?
快看那條金黃的絲帶吧!那就是中秋節。晚上,當那輪金黃的圓月向人們微笑時,人們就圍坐在一起,觀賞天空中那美輪美奐的秋月。皎潔的月光,把人們帶入了朦朧的幻想之中。唯美的秋夜,展現的是夢一般的韻味。人們思念遠方的親人,就像一壇美酒,越是沉甸,味兒越濃。古今中外,多少贊美中秋的文字。不由得令人想起了家喻戶曉的《靜夜思》。李白床前的月光,彷彿是秋夜飄降的霜露一樣。四句簡單的詩句,浸透了一縷思鄉的月光,一顆遊子的心。
咦,那兒怎麼會有一條用汗水凝成的絲帶?噢,那是教師節!
那是無數人類靈魂工程師的節日!不由得令人升起一種敬畏之情。對於我們學生來說,我們對這個節日有一種特殊的感情。要知道,我們成長的同時,老師——紅燭也在燃燒著自己,為了我們,為了社會,為了祖國而無時不刻地、滿懷激情地燃燒。他們不厭不倦,默默無聞,但他們的行動卻證實了一切。他們分明是了無痕跡的匠心與朴實無華的光芒啊!
……
這些意味深長的節日,不僅僅是我們的節日,還是祖國的節日,乃至世界的節日!
《我們的節日》讀後感
<br>我們的節日,我們有著許許多多的節日,像兒童節啊,春節啊,愚人節啊……是數也數不清。但是,我們原來只是知道節日的日期,就像一塊蛋糕,只看到了蛋糕的表面,那一層層香滑的奶油,沒有看到蛋糕裡面更豐富多彩的內容。就拿剛剛過去的春節來說吧!春節里,大家知道的只是拿紅包,吃年夜飯罷了,好像從來都沒有想過一個問題:春節是怎麼來的?而《我們的節日》這本書卻告訴了我們答案。
<br>春節的由來有很多種傳說。一種傳說是:歷史上黃帝曾跟蚩尤大戰,黃帝在農歷正月初一那一天戰勝了蚩尤,人們就把這一天定為節日,以紀念黃帝的戰績。另一種傳說是「我國古代有一種叫做「年」的奇怪野獸,其生性異常兇殘,每年冬春之交,常常出來傷害人畜和毀壞田園,鬧得人心惶惶,人人懼怕。當時,有些比較聰明勇敢的人,想出了一個巧妙之計:在院子架起木柴堆,大門外擺著桌子,桌子放上豬頭、牛頭、羊頭、狗頭和雄黃酒等等。那個叫「年」的怪獸看見豬頭、羊頭等之後,立即趕來,張開血盆大口,想飽餐一頓。人們看見怪獸來了,馬上點燃柴堆,敲起鑼鼓,大放鞭炮,頓時火光沖天,鑼鼓、鞭炮響聲不絕,把怪獸嚇得落荒而逃。於是,人們互相祝賀平安,後來人們就把正月初一定為吉祥的日子。這個神話傳說,反映了人們跟邪惡作戰的堅強意志,也反映了人們祈求安居樂業的美好願望。還有一種傳說是:過年的「年」字,就是年景好、五穀豐登的意思。幾千年來,人們一直把農歷收成好叫做「年成好」,把正月一日作為「年日」,每逢這一天,到處鑼鼓喧天,喜氣洋洋,以後,人們就把這一天看做一歲之首,一年開始,成為中華民族及至世界華人的一個最盛大的傳統節日。
<br>春節一到,大街小巷就變得熱鬧非凡,春節有什麼習俗呢?書上也把答案告訴了我們。春節到了,家家戶戶都忙碌起來,掃塵、貼春聯、 貼窗花、倒貼「福」字、年畫、守歲、燃爆竹、拜年……是數不勝數啊!
<br>可是,不知大家有沒有發現,現在的人們好象對中國的傳統節日都不那麼重視了,像七夕節呀,清明節呀!我們好象都只是一筆帶過了,而一些外國節日,比如剛剛過去的情人節,使大家摸不著頭腦的愚人節等等,我們卻越來越重視了。情人節送玫瑰表達愛意,聖誕節有聖誕老人送禮物這些大家都已經背得滾瓜爛熟,而卻很少有人記得,七夕節要乞巧,端午節要喝雄黃酒,我可要提醒大家,學外國人的節日是好的,但可不能忘本啊!
<br>還清楚的記得,前一年的聖誕節,大街小巷都掛滿了美麗的裝飾品,聖誕老人、雪花、鈴鐺……夜晚變得更美了,燈光下,一個個雪白鬍子,紅色衣服的聖誕老人那著精美的禮物,笑容可拘的為每一個孩子送上節日的祝福。一看就知道,我們把聖誕節看得多重要呀!而在我們中國傳統節日——中秋節的時候……「媽,今天的月亮怎麼這么圓啊?」做完了作業,我望著天上寶石般發亮的月亮時,問媽媽。媽媽想了好長時間,又回問我:「今天會不會是中秋節啊?」天哪!我暈啊!我們把外國的節日記得那麼勞,那麼准,但卻記不得我們中國的節日,真是「孺子不可教也」。
<br>我現在是為大傢伙提個醒,我可不希望在N年後的今天,我們的傳統中國節日都不見了,代替它們的全是些藍眼睛,黃頭發的傢伙。不過,如果你對我們中國的節日有著濃厚的興趣,那你就拿起手中的書好好的研究一下吧!
⑶ 以《我們的節日春節》為題寫一篇作文,初二600字的。萬分感謝!
我們的節日—春節
如果按我們家鄉的習俗,從除夕到正月十五才算春節,春節大家一定都不陌生吧?這是我們中國人的節日,但俗話說「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嘛,所以我呀就當一回「小廣播員」,給大家「解說」一下我們家鄉的春節吧!
除夕可以算得上是春節最忙碌最重要的一天了,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大伯大娘一大早就忙活開了:有的去摘菜,有的去炒菜,有的去包餃子••••••反正忙忙活活地就幹了一天。到了晚上,大人們更忙了,無暇照顧我們這些小孩。天還沒黑,性急的哥哥就拿出了一個「二踢腳」,把它「送」上了天,這一聲響猶如黎明前的雞鳴,方圓幾十里以內的鞭炮全響了。因為我們這里有一種認為「老祖宗」存在的迷信習俗,所以,爸爸提著鞭炮去放了,這可能是一種歡迎「老祖宗」的儀式,不一會,鞭炮點響了,「噼里啪啦」的聲音震耳欲聾,而我們家的小狗卻驚恐地躲在床底下,可能是以為「世界末日」到了。吃了晚飯,爸爸提著一筒煙花去院子里放了,「轟」的一聲震天響,煙花彈從煙花筒中射出,飛上藍天「啪」煙花在天空綻放了,頓時,天空如一頁畫紙,五彩繽紛。而年夜飯更加豐盛了:雞、鴨、魚、肉樣樣都有,什麼餃子,什麼年糕••••••真是太多了。
大年初一,大家都要去串門,家家戶戶的門框邊,都貼著一幅幅對聯,我看著火紅的春聯,看見了這家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期盼;我看著火紅的春聯,彷彿看見這家來年紅紅火火的日子,那春聯彷彿變成了一隻只千紙鶴,帶著這家人的嚮往飛向了遠方••••••因為這一天最重要的就要數拜年了,所以我和哥哥姐姐們一大早就出門拜年了,拜年其實也蠻好的:磕個頭,拜個年,臨走時再抓把糖,拿把瓜子,多好啊!
正月十五又是一個春節的高潮,超市裡擠滿了人,真是人山人海,人聲鼎沸啊。當然了,元宵節最不能少的就是元宵,煮好的元宵,放進嘴裡,軟綿綿的,輕輕咬一口,元宵中的餡便溢到嘴裡,甜滋滋的,不知有多好吃!
春節是我們大家的節日,是我們中國人自己的節日,讓我們一起歡度春節吧。
請問你可以採納不
⑷ 《我愛我們的節日》 寒假初中作文
我愛我們的節日
牛年已經過去,現在已經是虎年了.早上一起來,就聽見鞭炮聲大作.大街上,也是張燈結綵,把平時普普通通的大街裝扮的絢麗多彩.
回想起去年除夕,那一幕一幕......
我們一家人歡歡喜喜地來到老家,一切都沒有變,那清澈見底的小溪,那一排排挺直的松樹,那偶爾在空中飛逝過的鳥群,那樸素的莊稼農民......除夕的晚上,大家的臉上都洋溢這幸福的笑容.
傍晚,我們一個大家庭開始了」年夜飯活動」,我們都分工在先,所以,一開始我們便投入進了狀態,大姑和面,媽媽切肉,我燒開水,爸爸負責品嘗,只見大姑費力地用擀麵杖左一圈右一圈地和著面,頭上時不時流下了汗,而媽媽卻在一旁邊哼著小曲兒邊跟著曲調的節奏切著肉,很是悠閑,但那些肉卻切得十分均勻,哎呀,不好,光顧著留心別人,自己負責燒的開水都快燒幹了!鍋碗瓢盆撞在一起的清脆聲,大家的歡笑聲,奏成了除夕特有的聯歡曲.不一會兒,年夜飯便上桌了,望著一大桌的可口飯菜,弟弟早就忍不住了,像飢餓的老虎般撲了上去,拿著筷子左夾一筷,右夾一筷,吃得滿嘴流油,大家都被他這副貪吃樣給逗笑了.
吃完年夜飯,大伯拎著一袋鞭炮走了過來,邊走邊說:」孩子們,放鞭炮啦!」話音剛落,我們便沖了出來,竄上竄下,東搞搞,西弄弄.終於,引線的火苗飛速地燃燒著,」嘭,嘭,嘭」朦朧的夜空開出了一朵朵燦爛的鮮花,大家在這美麗的絢爛的彩花下,盡情玩耍,夜空下,回響著那此起彼伏的笑聲......
」喂,吃年夜飯了,還愣在那干什麼?」弟弟拍了我一下,我終於從回憶中走了出來.
回憶牛年,展望虎年,希望一切都虎虎生威.
我愛我們的節日!
⑸ 我愛我們的節日(春節)初中作文800字
春節是中華民族特殊的文化現象,說它特殊,因為它不像一種普通的生活方式,可以簡單的替換或改變的。它在幾千年的傳承中形成為一個巨大的歷史文化傳統。「有錢沒錢,回家過年」,過年回家團聚,成為中國人的一種文化習慣。
新時期以來,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全面推進,我國也世界的聯系顯著增強,中國社會由傳統進入現代的進程明顯的加快了,傳統文化的大節---春節,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真正沖擊。春節本來是主體文化的 重要組成部分現在卻成為漂浮在現代文化體系之外的「遺留物」,或一種文化符號,或商業運作的機會。時下洋節流行一些時尚青年可以送聖誕賀卡,但卻吝嗇春節的祝福。雖然這其中大多是時尚好奇,但的確在消解著傳統的春節民俗心理。
我們進入現代社會,享受著網路科技進步帶來的便利,並不一定要以拋棄傳統,特別是主動拋棄傳統為代價。因為傳統與現代並不天然為敵,傳統的智慧反而可以作為現代社會建設的文化資源。春節關聯著我們的民族情感,春節成為我們文化的胎記。傳統雖然作為整體的文化體系被打破,但其中許多有價值的文化片段,可以作為我們連綴當代精神生活與社會生活的金縷玉衣。尤其是春節這樣的民族文化節日,它有著獨特的時間優勢。在冬盡春來的這樣一個自然時節,人們就著天時的便利,舉行各種春節的儀式,重溫著家庭的親情,協調的著人際關系,放鬆身心,脫離緊張忙碌的現代生活節奏,回歸傳統的休閑。
當然,春節的變化正在發生,春節傳統中的確也有需要更新調整的部分。比如祈求神靈的意識應該淡化,繁瑣而耗費資財的祭神儀式以及鋪張浪費應該減少等。
春節節俗的傳承更是我們的當務之急。我們應該重視具體的春節民俗事象,特別是那些關聯著我們的民族情感,具有生活情趣的節俗。正是春聯、年畫、鞭炮、龍燈、獅舞、團年飯、拜年、廟會、社火、壓歲錢、春節禮物等民俗節目營造了春節的氣氛。
在現代社會時間機器的操縱下,人們的日常生活匆忙而功利,人們的精神焦慮而孤獨,我們不妨在民族節日中對禮儀的、象徵性的、微細而溫情的文化事象多加強調、提倡。
⑹ 我們的節日初三作文
感受節日
「事關休戚已成空,萬里相思一夜中。愁到曉雞聲絕後,又將憔悴見春風。」這是唐代著名詩人來鵠的《除夜》。除也就是除夕夜,也就是農歷十二月三十,春節的前一天。
為什麼稱「過年」呢?原來,傳說「年」是一種給人們帶來壞運氣的不祥的動物,「年」一來百草不生,萬物凋敝;「年」一過百花齊放,萬物復甦。為了把「年」轟走,每到農歷正月初一,家家戶戶都會不約而同地放炮竹,想把「年」轟走,迎來好運,於是便有了春節放炮竹的習俗。
為了迎接「春節」的到來,各家各戶都會打掃衛生,買年貨,剪窗花、貼春聯、掛年畫,蒸年糕、做包子、腌制咸魚、臘肉……即使再累,人們都會忙的不亦樂乎!哪怕天氣再冷,人們的熱情也絲毫不減!
除夕人們往往通宵不眠,叫守歲。蘇軾的《守歲》中有:「兒童強不睡,相守夜歡嘩。」這一天,對全世界華人來說是特別重要的日子,一到晚上,為了除舊迎新,人們會精心准備上一桌豐盛的「年夜飯」。雖然各家餐桌上的菜餚花式繁多、品種各異,但都的少不了這幾樣菜:象徵著「年年有餘」的魚、蘊含著「步步登高」的年糕、寓意著「路路通順」的水芹菜、預示著「平平安安」的豆腐青菜。全家老小圍坐在餐桌前,歡聚一堂,一邊品嘗著滿桌的美味佳餚,一邊暢談家庭瑣事、人生理想,言語中傳遞著無盡的幸福。吃過晚飯,全家人其樂融融地坐在電視機前,觀看春節聯歡晚會,等待著新年鍾聲的敲響。此時屋外此起彼伏的鞭炮聲、電視機里喜慶熱鬧的歌舞聲、孩子們歡快爽朗的笑聲、人們的說笑聲……交織成一首歡樂祥和的「除夕夜交響曲」!
農歷正月初一到了,一大早,人們穿上新衣服、新鞋子,把自己好好打扮一番。然後走家串戶,相互拜年。給遠方的親戚朋友,打一個祝福的電話,或發上一條溫馨的簡訊。孩子們會收到長輩們飽含愛意的「壓歲錢」!
到了正月十五「元宵節」,節日的歡樂氣氛被推到了高潮。大街小巷熱鬧非凡,到處張燈結綵。廣場上會舉辦熱鬧的燈會。燈會上人們會欣賞到各式的燈籠:活靈活現的生肖燈、栩栩如生的水果燈、惟妙惟肖的花燈、精雕細刻的宮燈……各式各樣,繽紛璀璨的煙花會絡繹不絕地從四面八方升上天空……此時真是「火樹銀花不夜天」啊!
春節,我們的節日,全世界華人的節日!一個飽含著祝福,預示著希望的節日!我們愛你!
⑺ 《我們的節日》作文(以深挖掘春節,元宵,中秋節為主)
《我們的節日》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灑白酒.龍船下水喜洋洋."大家一聽到這首童謠,一定會想到端午節.今天,我就來講一下端午節吧.
作為中國古老文化節日之一,端午節文化不管在大江南北、長城內外可謂是家喻戶曉,人人皆知。過去,我對端午節的知識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直到我讀了《我們的節日》這本書,才知道原來端午節有著很深厚的文化內涵。 端午節是我國二千多年的舊習俗,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懸鍾馗像,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粽子,飲雄黃酒,游百病,佩香囊。其中賽龍舟最有特色,那爭先恐後的激烈場面就像屈原強烈的愛國精神一樣,幾千年來一直激勵著我們。農歷五月初五被稱為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是相同的。
端午節的由來有許多種,其中,流傳最廣的的是紀念屈原之說。傳說,公元前278年,楚秦爭奪霸權,詩人屈原很受楚王器重,然而屈原的主張遭到上官大夫靳尚為首的守舊派的反對,不斷在楚懷王的面前詆毀屈原,楚懷王漸漸疏遠了屈原,有著遠大抱負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懷著難以抑制的憂郁悲憤,寫出了《離騷》、《天向》等不朽詩篇。公元前229年,秦國攻佔了楚國八座城池,接著又派使臣請楚懷王去秦國議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陰謀,冒死進宮陳述利害,楚懷王不但不聽,反而將屈原逐出郢都。楚懷王如期赴會,一到秦國就被囚禁起來,楚懷王悔恨交加,憂郁成疾,三年後客死於秦國。楚頃衰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國,頃衰王倉惶撤離京城,秦兵攻佔郢城。屈原在流放途中,接連聽到楚懷王客死和郢城攻破的噩耗後,萬念俱灰,仰天長嘆一聲,投入了滾滾激流的汩羅江。
江上的漁夫和岸上的百姓,聽說屈原大夫投江自盡,都紛紛來到江上,奮力打撈屈原的屍體,紛紛拿來了粽子、雞蛋投入江中,有些郎中還把雄黃酒倒入江中,以便葯昏蛟龍水獸,使屈原大夫屍體免遭傷害。從此,每年五月初--屈原投江殉難日,楚國人民都到江上劃龍舟,投粽子,以此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端午節的風俗就這樣流傳下來.
就是因為這深厚的文化,現在端午節已經成了我們中華民族主要的傳統節日之一。今天她仍然有著強大的生命力.就拿我們瑞昌來說吧, 在瑞昌,到了端午接這些天,市場買賣粽葉的人會比平時多起來,在菜攤之旁,菖蒲葉子和苦艾草被人紮成一束束出售。這里的人,無論是住高樓大廈的、住出租屋的、住鄉村的,大家都願意花上一兩塊錢買一束回去掛在門上,以寄驅魔辟邪之意。很少人把粽子投到江里,也許為了環保和不浪費,但大家都記得屈原這位兩千年前抱石投江的愛國詩人!
有一天,我從電腦上看到了韓國准備打算向聯合國申報端午節為他們國家的文化遺產,我看了之後非常的憤怒,覺得這件事是對我們中國人的羞辱,端午節是中華民族的,怎麼可以讓給別的國家去申報呢!這可能跟有些人喜歡過洋人的節日有關吧!我想,我們應該行動起來,為保護宏揚我們中國自己的傳統文化,盡自己的一份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