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培養學生的德育教育作文
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設的奠基工程。我們不但要在課堂上體現德育教育,在學生的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也要得到體現;德育教育工作滲透在智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之中,與其它教育相輔相成,對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保證我們培養出「又紅又專」的人才起著主導作用。現就德育教育這個問題,結合本人這幾年的班主任工作實踐,談幾點個人的看法:
一、時刻注意, 常抓不懈
在學校生活,我們要求孩子們要樹立嚴格的集體觀念和時間觀念,遵守學校紀律。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他們對於感性的東西較強,而對於理性的較弱,他們也可能懂得了道理,但是不一定能做到。因此作為一名教師,特別是班主任教師,對於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一點都不能放鬆,要時時講,事事講,讓學生形成一種習慣。讓他們在內心深處,得到升華,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我在當班主任期間,狠抓學生的常規教育,在低年級的時候,對怎樣上課、下課、回答問題、尊敬師長、團結同學等等,都做了明確的要求,然後,進行反復訓練,有的同學做錯了,就讓他們重做一次,兩次、、、、、不厭其煩,多次反復,直到做好為止,不能因為錯了一次而批評,應真誠地鼓勵他們樹立信心去做好。高年級的學生,理性認識有所加強了,我就常和他們談心,對於學生犯了錯誤,我很少直接批評,而是給他們一點時間,讓其自己認識錯誤,讓學生用寫周記的形式,寫出自己的心事,當我了解了情況以後,及時對症下葯。長期堅持,讓學生形成一種良好的行為習慣。
二、多用正面教育,寓教育於故事、格言、名言之中
對小學生進行教育,僅憑單純的講道理是不行的,孩子們都喜歡聽故事,哪怕是最頑皮好動的孩子一聽講故事,馬上就會靜下心來。我常常抓住學生的這一好奇心理特徵,通過講故事的方法對學生進行教育。為了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我給他們講「聞雞起舞」的故事,使他們懂得學習應該認真、刻苦。為了培養學生懂得謙讓,我給他們講「孔融讓梨」的故事,是他們懂得謙讓是一種美德。學生到了高年級,我就不局限於講故事了,利用格言,名人名言對學生進行教育,給學生講清楚格言、名言的含義,給他們講解含義的時候,穿插著故事的講解,講清格言名言的來歷,這些格言、名言是誰說的,他們是些什麼樣的人,對人類社會或是國家有什麼貢獻等等。學生到了高年級,我還叫每個學生選一條格言或是名言,作為自己奮斗的目標,以至於在學習和生活中,把它作為自己最重要的行動准則。
三、聯系實際情況,讓學生在具體活動中受到教育
根據本班學生的思想實際,利用有意義的活動進行思想教育,是最有有效的方法之一。記得在五年級的時候,我發現我班學生相互幫助和相互協作的精神較差,有的還故意不配合,所以學校布置給班上的任務,總是不能很好的完成。鑒於這種情況,我就利用學校開冬季運動會的契機,對學生進行教育。當我們和二班進行籃球賽的時候,我把全班學生叫到一邊,給他們講:「籃球是一項集體項目,需要在場上的五個人共同努力,方能取勝。而我們在場下的同學呢,我們是一個班集體,就要給我們在場上的同學加油助威。」最後通過我們班學生的努力,獲得了勝利。同學們都很高興,當場上的同學下來時,場下的同學主動送上了礦泉水等飲料。這在平時是見不到的,於是我抓住這個機會,開展了一次以「相互幫助」為主題的班隊活動,讓學生從感性和理性上明白了團結互助的重要性!後來,我班學生同學之間相互幫助的現象就多了起來,同學之間的氣氛也和諧了。
四、表揚為主 批評為輔 顧忌學生的自尊心
愛聽表揚是小學生的心理特點,表揚運用得恰當,學生的積極因素就會連綿不斷的被調動起來。例如:午睡的時候,很多同學都不睡覺,而是在那裡吵吵嚷嚷,如果我們泛泛批評,肯定會收效甚微,當你離開後,又會吵嚷如初。如果點名批評,另外同學往往幸災樂禍;每當遇到這種情況,我都是對睡得比較好的學生進行表揚,你可知道,學生都是有自尊心的,誰都不願挨批評,誰都願受表揚。那麼這樣的話,學生就會個個仿效做的好的學生,班上自然就秩序井然。我常用表揚這種方式,用學生道德品質、思想行為上的積極因素去影響和克服後進學生中存在的消極因素。這樣有利於學生之間互相學習,達到取長補短的目的。但是,也有人說過:「沒有懲罰的教育是蒼白的教育」。所以我們在表揚學生的同時,對於思想後進的學生,也要施以適當的批評,但是一定要掌握好度,不要傷害學生的自尊心,只要讓他能明白自己這樣做是錯誤的,也是得不到老師的認可的就行了。
五、為人師表,以身作則,做學生的表率
小學生模仿性很強,教師一舉一動,一言一行對學生都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工作中我嚴格要求自己,處處以身作則,做學生的表率。凡要求學生做到的事,我首先做到。例如:我們班有個規定,就是看到地上有垃圾,要主動的撿起來。這個班規出來後,很多學生好像對地上垃圾還是有種熟視無睹的感覺。這個時候我要批評學生嗎?如果我批評學生效果會好嗎?答案當然肯定的。我沒有批評學生,而是首先從我做起,每每看見地上有垃圾,我都是把它們撿起來,送到垃圾桶,並且還故意要讓學生看見,以我的自身行動,來感染學生。讓他們明白,要他們做到的事情,老師同樣也在做到。後來,在我的感召下,我班學生形成了一種很好的行為習慣,每次走進教室,總要先看一下自己周圍有沒有垃圾。在我們的生活中,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一定要做到,要求學生語言文明,我們首先要語言文明。要求學生愛整潔,我們自己首先要愛整潔等等。說一百遍,不如自己做一遍,通過我們自身的言傳身教,才會對學生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
在擔任班主任的這些時間中,我很充實,雖然每天都是忙忙碌碌的,佔用了我很多課外休息時間,但我忙得高興,忙得開心。「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人是一項非常艱苦的工作,也是一項很繁瑣的工作。它需要我們付出艱辛的勞動,投入極大的熱情,講求方式方法,並要極具耐心的工作。在教育學生的同時,也要不斷的充實自己,提高自己,和學生一起進步!當好學生的人生向導,做好學生的保護神,用自己的愛心去感化學生,讓他們成為有用之才。
② 以德育人 作文800字
我們中華民族歷來崇尚道德。無論是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還是以老子為代表的道家思想,無不都以高尚的道德作為他們的至高境界。宋代文人蘇轍就曾寫道:「轍生好為文,思之至深。以為文者氣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學而能,氣可以養而至。」這就說明,道德是做人的基本准則。所以以德取人才是根本,以德服人才是硬道理。一個人在茫茫人海中走路,難免要摔倒,可是能爬起來繼續走也是一位有德之人。可有些人就問了什麼是道德,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政治家說: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詩人說:道德是半懸在頭頂上的一柄利劍。哲學家說:道德是願者魚兒上鉤。社會學家說:道德是公路旁的警示牌,人,好好走路;司機,好好開車。法官說:道德是調整…………規范的總和。我說;道德是面鏡子,不但照己,還可照人。但關鍵是照己。 由此可看出,道德的概念在每個人的心裡都是不同的,可它們都是對的,所以要想知道道德是什麼,還得自己去感悟,去理解。那我們應該怎樣做一個有道德的人呢?我個人認為,首先要做到「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如果我們能夠從身邊小事做起,嚴格要求自己。那麼我們每做一件事情,我們的道德水平就會得到一次升華。荀子有句話說的好;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所以說人要一步一個腳印,要善於由大及小,從大處著眼,從小處著手,決不要以微小而不足道,細小而不足為。說了這么多,那我們在實際生活中應該怎麼做呢?在學校,我們一樣要講文明、講道德。在學校,我們不能在樓道里追跑打鬧。如果樓道里有許多的同學,那必然會撞到其他的同學。在學校,我們還應該節約用水、用電。上操之前,應先把燈關掉。見了老師就向老師問好,這些都是在學校應該做的。在家裡,要尊敬父母。在家中,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這能幫家人減輕一些負擔。如果父母叫你拿杯水,拿個東西這種小事應盡自己全力去做。古人有許多尊敬長輩的事。比如黃香九歲時,就懂得孝順父母。冬天,他用自己身體將父母的枕席溫暖後再請父母安寢。在家尊敬父母也是一種有道德的表現。道德是做人的基本素質,我們要捍衛道德,宣傳道德,實踐道德,做一個有道德的人!
③ 如何讓自己成為一名德育之星的作文
(一).加強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是德育的基本內容,講道德是做人的起碼原則,中學生道德教育主要是進行社會公德、家庭美德和初步的職業道德教育,具體表現在堅持「五愛」和《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教師在此過程中最有效的教育方法是「以身作則,以身示範」,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學生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應以偉大的人格和崇高的精神去感化學生,讓學生耳濡目染,最終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二)緊抓心理健康教育
人的健康包括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二者不可偏廢。處於青春期的中學生往往具有情緒不穩定,意志品質薄弱,性格尚未定型,以及極易受外界因素影響的特點。所以心理健康教育關鍵要做到:增強學生交往能力,培養豐富的情感和健全的情緒,以及較強的自製力和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對學生健康心理的塑造和培養,不是紙上談兵,重要的是結合社會實踐,聯系中學生生活的各個方面,通過對社會現象的 挖掘和提煉,正反兩方面施加影響,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學會自覺調節情緒、意志堅強、性格良好等。
(三)提倡個性發展教育
個性發展教育是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內容,對中學生主要是進行良好的意志品格和審美情趣的培養,以信息化為主要標志的二十一世紀,人們的審美觀易受影視、音像製品、網路文化以及廣告宣傳等的影響,中學生更是如此。因此,個性發展教育的迫切任務之一就是要在尊重發展學生個性的基礎上,培養健康的審美觀、道德觀和人生觀。
④ 中學生德育教育作文一篇
問題補充:拜託,是寫作文好不好? [編輯本段]溺愛概述 溺愛—over生活又回到了從前,而這次「磨難教育」所留下的可能僅僅是一篇日記或幾張
⑤ 關於德育的作文
作文網上有,我超過。
⑥ 要圍繞德育方面寫一篇作文,怎麼寫謝謝
先從布置少的開始,從容易做的開始,一項一項的完成,一個個解決戰斗。我先從數學作業開始趕,開始的時候還順利,一下寫了不少,心裡暗暗高興,想:「用不著多長時間就能寫完」。可是難題來了,看似簡單的問題,花了幾個小時,弄得我頭昏腦脹才解決。
接下來寫語文,語文可費了我不少工夫,開始的時候就把我的手寫得又酸又痛。不過幾天我把語文寫完了,我感覺非常舒服,哪知在作文上又卡殼了,作文我又不太會寫,不知寫什麼,只有求教爸爸,爸爸說:「作文就是講故事,用文字的方式把故事的順序情節用精彩的文字組合表達出來,主要是平時多觀察、多閱讀、多積累,每件小事都能寫出好作文來。」經過努力,費了很大的勁,語文作業也全部完成了。
最後,要完成英語作業,看到英語作業,我心裡害怕極了,每個英語單詞都要寫作業本上的一面(66遍)老師啊!你怎麼布置這么多的作業,我怎麼完成呢?可是我又不能不寫,就只好咬著牙,慢慢寫,嘿!我幾下子就把它寫完了,原來它看似多,其實不怎麼多,因為它不用動多少腦筋,所以佔用的時間少。
時間過得真快,我的心理暗暗的想:老師會不會問我的作業呢?
篇二
下午,我正在寫作業時,老師說要收我們中午寫的作業。我聽後,臉唰的一下就紅了。因為我沒寫。
老師讓我先從最左邊的兩行收起,這一句話讓我重返了希望。可收完後,陳靖卻問我:「李璐你的作業呢?」這一句好象一個響雷在我的腦後爆炸了似的。說我沒寫吧,我怕丟臉,讓老師從此以為我變成了一個不寫作業等不好習慣的孩子;說寫吧,我的作業呢?我真是左右為難。最後我快步走向自己的座位,補開作業了。陳靖一看對老師說:「老師,李璐沒寫作業,……」聽到這說,我的心便忑忐不安起來,生怕老師說我。再看看四周的同學,他們都在盯著我,我今天真是很羞愧呀!
真不知道,作業怎麼這么多?我不停地在心裡抱怨,可手裡握著的筆,還是得在作業本上揮揮灑灑,來來回會……
由於作業實在太多,我不得不放棄了許多陪爺爺娛樂的時間,全貢獻在寒假作業上了.整天不出家門,爬在書桌上奮筆疾書,皮膚倒是白了不少,只是右手三個指頭上的繭子不斷繁衍後代,」堅貞不曲」的背脊也痛苦地彎成了把」弓」……
付出了這么多努力,作業看上去還是那麼多.我只得把沒一項作業當成敵人來對待,把手裡的筆當作是自己的戰槍,戰爭倒是挺激烈,」沙沙」的槍聲整日響個不停,眼睛先生當然也不甘落後,度數一個一個往上升.偶爾戰糧----墨水不夠了,我便會休息一會兒.可一但停下來,手又癢癢,不知道幹啥.唉,作業寫多了,還真成了習慣,要不怎麼說」習慣成自然」呢?
在我一陣與」敵人」殊死拼搏之後,我取得了一次小小的勝利----只剩語文作業沒寫.我本想鬆口氣,可三十篇作文又耀武揚威地沖我開炮,害得我頭暈目眩,差點」戰死沙場」」以身報國」了.我拍拍心裡的恐懼,沖戰士們揮舞了手中的」戰旗」----作業本,大喊一聲」同志們,寫啊」便端著筆桿子,與敵人開始了」第三次世界大戰」.刀光劍影,戰火紛飛,這次史上最激烈,最殘酷的戰爭,至今未分出勝負.不過,據說,我方略占優勢,已消滅敵軍過半
星期天晚九點,一大堆作業已被我消滅了一大半,但還有那麼多在等著我。「這日子實在過不下去了!痛苦死了啊……」從我的房間里,又傳出了我的「天籟之音」。媽媽聽見了,踹開房門沖進來,開始了她的「河東獅吼」:「你再給我鬼哭狼嚎,我就把你給扔鍋里煮了!」媽媽氣得七竅生煙,我聲音立刻小了下去,小得跟蚊子叫差不
⑦ 德育心得作文600字,有關學生的
於我而言,「可憐天下父母心」這句話,彷彿永遠都只是書面用語,永遠只在我的作文中出現。一邊寫著「學會向父母感恩」之類的話題作文,一邊對父母頤指氣使、大聲吆喝。若不是這次的「五個一」德育實踐活動,或許我仍然這般任性。
「五個一」中有一點是為父母做一頓飯。當然,它的含義不僅僅只有這一頓飯。應付任務的做法自是只做這一頓飯或者不做。然而,我想學校的用心是在於讓我們從這一頓飯中體會到父母天天為我們作出可口飯菜的辛苦。像我,第一次是不情不願,第二次覺得麻煩,第三次更是覺得厭煩透頂。而父母,卻天天,從我們出生到現在的十六個年頭里,不停地做著這一件事。誠然,他們自己也要吃飯,可是,當你有目的地為了另一個而去做時,會格外的用心。即使飯菜不比餐館、飯店的可口,可這些家常菜中包含的愛意是獨一無二的,每家人家都有其獨特的味道。比如說,我永遠吃不慣我表姐家的飯菜,太過清淡,只因為我表姐不愛吃重口味的。
在這次實踐活動的這一項目中,我所做的,僅是暑假六十天中的幾頓飯而已。這一點點的小事,卻仍不讓父母省心。第一次做飯,無從下手,除了炒蛋什麼都不會。父母不旦要教我如何去做,還要時刻擔心我是否又被滾燙的油滴濺到、在我操作失誤時來挽救整鍋菜。第一次做飯的結果並不樂觀,但是看著略焦的、油亮亮的小菜,還是很有滿足感的。我的父母並不會像許多中小學生作文中出現的老套情節「父母一個勁誇做得好吃而實際上卻難吃的緊」這樣誇我,而是很不給面子的指出「難吃」,並吩咐我改天再做。然後,飯後大大小小的碗也扔給我洗。第一次固然委屈,可有一次深夜看到歸來的父親在水池邊洗著我和母親都不願去洗的碗的背影時,心裡有點刺痛。他胖了,也老了,這些家務不久將不再適合他這樣的年紀去做了。我不能總以學習為借口來逃避家務,這是家庭成員的一種責任。
向父母感恩,這是很久以前就有的一項德育功課,明顯當時我搪塞過去了。現在才開始深思父母的辛苦和我應該如何去報答。當我作業做完不去復習功課而是打開電腦游戲時的負罪感,正是我開始懂事的標識吧。高二了,如果不再好好學習便是對父母多年為我付出的愛的褻瀆。
也許這些話在有些人眼裡很假,但我認為,只有有著這樣感受的人才能體會到裡面的真誠。
⑧ 德育作文500字 急呀(根據自己的生活實際寫一篇德育作文)
德育
說真話為什麼這樣難
劉珊珊
我本來是一個很喜歡寫作文的初中學生,在小學時,老師常常在作文講評課上讓我給全班同學朗讀自己的作文,因為我寫的作文好,也常常贏得同學們的陣陣掌聲。但上了中學以後,情況就變了,一到寫作文時,心裡就發怵,經常為該寫什麼不該寫什麼而犯愁。
事情緣起於上學期的期末考試,這次考試的作文題是「我印象深刻的一位老師」。看到這個題目,我迅速在腦子里把給我們上課的幾位老師「濾」了一遍,覺得印象深刻的只有我們的班主任。她給我們上數學課。這位老師在我們心目中,實在無法讓我們說出「尊重」兩個字,但印象太深刻了。她有一個BP機,上課時,只要BP機一響,她就把我們丟下,慌慌張張跑出去打電話,耽誤十幾分鍾是常事。更可氣的是,她常常把那些遊走於校園內的書販手中的盜版書推銷給我們,我們從書販那時買一本同樣的書,價格至少可便宜一半。這些復習資料成了我沉重的負擔,由於書中錯誤很多,很多題根本無法做,但不做不行,老師要檢查。她很少給我們批作業,一般是在作業後面寫個「閱」字和年月日了事……一看到這個作文題,這些事湧上心頭,於是她就成了我作文中寫的「印象深刻的老師」。為了不讓批卷老師反感,在文章結尾還特意寫了一句贊美老師的話。考試成績公布以後,我發現我的作文成績是全班最低的,只得了18分(滿分40分)。後來我找語文老師詢問原因,語文老師甩給了我一句冷冰冰的話:「你的作文思想內容不健康。」
我真不明白,難道寫老師就非得寫老師像春蠶、像蠟燭嗎?非得無中生有地去編一些冒雨送學生回家、帶病給學生上課的故事才「思想內容健康」嗎?多年來老師一直教導我們要在作文中寫真話,抒發真情實感,為什麼我寫的真話就只能得18分呢?多虧這次期末考試還是不太重要的考試,如果是日後的中考,我真不敢想,如果寫了類似的真話的文章,會有怎樣的結局。
剛學過的語文第一冊中的第一次作文訓練范圍就是「說自己想說的話」,但說自己想說的話為什麼這樣難?
(《語文報》初中版編者按語:編發了這篇稿件後,心中頗感沉重。文中牽涉到話題很多,僅就考試而言,就說出了目前考試中作文評卷的一個重要流弊。本版將繼續就作文考試改革的內容展開討論,歡迎廣大讀者積極參與。)
劉珊珊的文章,引起了我們對中國傳統教育思想和作文教學的沉重思索。
葉姍姍的作文錯在哪裡?她有沒有所謂的「走題」?老師這樣打分是正確的嗎?老師為什麼會給她打上不及格?什麼叫做思想健康或者不健康?無中生有地編一些好人好事來歌頌老師是對的嗎?可以實事求是地寫老師的行為舉止嗎?……
多少年來,在教授學生作文的時候,我們經常以「學作文就是學做人」、「教作文就是教做人」為宗旨,而這種帶有方向性的道德判斷,也成了多年來作文教育中的德育標識。
我們許多教師正是以德育的目標來教導學生作文的。在這樣的目標指導下,作文教學的具體體現就是一些道德化選題的屢屢出現,如:「一件有意義的事」、「責任」、「一屋不掃焉能掃天下」、「我心目中的三好學生」、「一個高尚的人」以及採摘一些古書中忠孝節義的故事作為作文的材料。
至於學生在生活中是否碰到了「一件有意義的事」,是否已經具有了高度的「責任」感,心理是否已經成熟到了具有「一掃天下」的抱負和雄心,是否對傳統的封建道德具有了批判繼承的能力,或者說,學生是否有可能寫得出、寫得好這樣的文章,這些選題對學生的作文學習是否具有誘導作用,則沒有考慮或者考慮不周。
學生是無辜的,由於沒有激情、沒有體驗、沒有材料、沒有生活,學生要寫出這樣的題材或許有困難,沒有辦法。於是只好抄抄「好詞好句」,背背相似文章,編造「好人好事」,翻看一些所謂的《議論文論據選》以及堆砌出一些「假大空」的東西來應付交差—— 某些語文教師也正是這樣教導學生作文的。
這樣,作文開始走向了異化——不是「以我手寫我口」,而是以我的手證明一些什麼,附和一些什麼,附會一些什麼,編造一些什麼。而在證明、附和、附會、編造的過程中,教師以及教師出的選題,就成了主宰一切的東西,指導一切的東西 —— 升學考試的題目就是如此。我們平時所提倡的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創造性,在此已經盪然無存。
此外,還有一個我們可能沒有意識到的問題,就是以上的德育口號還可能帶來一些意想不到的認識偏差。
在此,「做人」,作為學生,當然就是做一個好學生,好學生的一個重要標志就是必須尊重老師,而中國傳統思想中對於「尊重」的一個重要含義,就是「為尊者諱」——不能批評你所尊重的人。於是,一個作文評估中的邏輯就這樣形成了:不能說批評老師的話,否則就沒有做到「為尊者諱」,就是不尊重老師,就是沒有好好做人,就是道德有問題,就是沒有寫好文章,就應該打低分或者給不及格。
說劉珊珊「思想不健康」的語文老師,正是以這樣的邏輯給她的文章打上不及格的。
其實,在以德育為核心的「素質教育」中,德育本身也有著「應試教育」的德育和「素質教育」的德育之分。我們在單純以政治考試的考分和背出了多少政治試題來衡量學生的道德品質的時候,那就只能是「應試教育」的德育;只有在讀了政治課本的同時,通過我們平時的思想品德教育,這位學生的實際表現也是優秀的時候,才能說是道德品質教育的素質性和實踐性的成功。
這位語文老師給劉珊珊的教育,也許正是「應試教育」的德育,或者說得更為嚴肅一點,是一種封建的「應試教育」的德育。因為老師通過分數的壓力,教育學生一個今天看來已經不正確的道德標准——「為尊者諱」!而與劉珊珊同班的所有同學,也都會受到這種錯誤的「應試教育」的「德育」暗示 —— 劉珊珊的作文講了真話,所以才不及格!
看來,這種類似的「德育」教育於作文教學中恐怕還不在少數。
今天,我們決不能把「做人」的內涵單純地理解為就是教學生做一個道德品質高尚的人就夠了。
在21世紀的今天,「做人」應該還有豐富得多的意義,教育單位所進行的教育也有著復雜得多的內容。那就是,除去培養學生有高尚的道德品質外,還必須把學生培養成為一個具有現代科學思維頭腦並且掌握了現代科學技術的人,或者甚至可以說,21世紀的「做人」的道德標准本身就包含了現代科學思維方法的具備和現代科學技術的掌握這樣兩條具體的內容。
在信息爆炸、科技發達的21世紀,忽視教給孩子們現代科學思維方式的灌輸和現代科學技術的培養是不道德的教育!作為一個現代社會的人,不學會現代的科學思維方式和不掌握現代的科學技術也是不道德的行為!
也許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年前有新聞報道披露,某人阻撓自己的孩子接受9年制義務教育,於是受到了罰款若乾的懲罰。
是的,學生在學習作文的時候,確實是在「學做人」,但是,我們不能否認,他們在學習語文、數學、自然、地理、歷史、物理、化學,甚至在學習唱歌、跳舞、美術、製作的時候,也都是在「學做人」。或者我們可以進一步說,我們教育部門所設置的一切的課程,都是在為著塑造一個完美的現代人的崇高人格而設置的。
因此,國家教育部設置的一切課程都是「素質教育」的必要組成部分,都是教授學生學習「做人」的手段、方法和內容。(目前不少人誤以為只有「唱歌」、「跳舞」才是「素質教育」,是皮相的認識)這樣看來,教作文的老師,還沒有那麼大的能耐去包打「教學生學做人」的天下,作文課也沒有那麼大的魔力可以獨攬「教學生做人」的大權。作文,只是教育學生「做人」的一個方面而已。
如果我們把作文還原為一門普通的「素質教育」課程或者說是整個「素質教育」的一個部分、一個環節,如果我們真正將作文作為了解學生思想動態的窗口,那麼,我們就應該允許孩子們在作文中發表不同的見解和意見,歡迎孩子們有不同的視角和觀點,就好像2000年高考全國卷的作文試題所提示的「答案是豐富多彩的」一樣;也好像我們的數學老師鼓勵不同數學題的多種解法一樣。
說到這里,不得不令人想起,本來應該十分豐富生動的議論文教學目前卻那麼乾巴枯燥,議論文題目都是那麼「公理」化、同一化、社會定論化,大概也與以上的傳統教育思想有關。
在此忽然想到作文的評估。
作文的評估,既是對作文的評定,又是一種對學生寫作情緒的誘導,是很慎重的工作。到目前為止,還沒有找到一種十分公平、公正的方法來評估作文,因此,一篇文章,教師看法各不相同,以至於上下有數分之差的情況是完全可能發生的。雖然作文的標准很多,也很復雜,但是提倡說真話、說實話,反對「假大空」,卻不能不是一個重要的評分標准。如果把這條標准也提高到教「做人」的高度,則這正是教孩子們學做一個正直的人、一個誠實的人的德育手段之一。
與以上所論述的問題相似,在2001年某地某中學初三語文期中考卷上,又發現了有關德育教育的給材料作文。在這份材料中,再一次暴露了我們出題教師們在德育問題上嚴重的思想混亂。這種混亂的存在,是作文教學始終不能走向科學化的絆腳石之一。
⑨ 以德育為話題的作文
我曾聽說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人和上帝討論天堂和地獄的問題。上帝對他說:「來吧!我讓你內看看什麼是容地獄。」
他們走進一個房間。一群人圍著一大鍋肉湯,但每個人看上去一臉餓相,瘦骨伶仃。他們 每個人都有一隻手可以夠到鍋里的湯勺,但湯勺的柄比他們的手臂還長,自己沒法把湯送進嘴裡。有肉湯喝不到肚子。只能望「湯」興嘆,無可奈何。
「來吧!我再讓你看看天堂。」上帝把這個人領到另一個房間。這里的一切和剛才那個房間沒什麼不同,一鍋湯、一群人、一樣的長柄湯勺,但大家都身寬體胖,正在快樂地歌唱著幸福之歌。
「為什麼?」這個人不解地問,「為什麼地獄的人喝不到肉湯,而天堂的人卻能喝到它呢?」
上帝微笑著說:「很簡單,在這兒,他們都會喂別人。而地獄的人就是因為大家不團結,所以才望「湯」興嘆。」
故事並不復雜,但卻蘊涵著深刻的社會哲理和強烈的警示意義。同樣的條件,同樣的設備,為什麼一些人把它變成了天堂而另一些人卻經營成了地獄?關鍵就在於,你是選擇共同幸福還是選擇獨霸利益。
⑩ 怎麼寫"德育"作文
從德育書上找其精髓 在進行自我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