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通過學習「《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2011年版)解讀》或《小學生寫作能力的評價》」
通過學習「《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年版)解讀》或《小學生寫作能力的評價》」,請您與原課標對比一下,結合具體案例,談一談作文教學的變化。
作文教學有如下變化
1、刪掉舊版「40 分鍾能完成不少於 400 字的習作要求。
2、新增:要重視寫作教學與閱讀教學、口語交際教學之間的聯系,善於將讀與 寫、說與寫有機結合,相互促進。要關注作文的寫作質量,要使學生把作文的書寫也當做練筆的過程。
3、由過去的作文每學年一般不少於 140 萬字,調整為作文每學年一般不少於 14 次。
4、新增:第一學段主要評價學生的 寫話趣;第二學段是習作的起始階段,要鼓勵學生大膽習作; 第三、第四學段要通過多種評價,促進學生具體明確、文從字 順地表達自己的見聞、體驗和想法。對於作文的評價還須關注學 生漢字書寫的情況
現在的作文教學改變傳統的作文教學觀,將作文課改換為表達課。改為「表達」有多方面好處:用「表達」在寫作教學中更能直接給教師和學生以一個明白的質的定性、定向。它將指令教師和學生從片面地以範文推動作文的寫作教學思路上退出,真正走上寫自己、寫生活的作文教學思路。這樣一來,可進一步將語文教學明確劃分為兩大塊:學習與表達。學習,指的是通過閱讀課文所實現的各種有關學習。它一方面培養學生閱讀、理解文章的能力,另一方面又轉化為學生自我表達的能力。表達,是指將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所知的生活內容傳達出來,包括口語表達和書面表達兩方面。將口頭表達與書面表達並行訓練,形成一種互動的訓練。許多學生在日常生活當中說話頭頭是道,條理清楚,可寫文章卻下筆無言。此原因除上述的傳統觀念所致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我們缺少口頭表達與書面表達結合的訓練。設立表達課,可彌補這一不足。
作文教學行為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作文教學素有語文的半壁江山之稱。作文關乎的不僅僅是技能的訓練和知識的掌握,而且是素養的提高和心靈的豐富。作文教學歷來是我們語文教學中的一大難題,更不用說創新作文,實在是硬骨頭一塊!但是不能因為它硬就避之不及,我們不僅不能迴避還要根據時代要求不斷更新作文教學。這也是當前所有中學語文老師面臨的一個最具挑戰性的課題。隨之而來的創新作文輔導也就順理成章的成了我們在作文教學中遇到的頭號難題,這里就我自學習以來實際作文教學中所得的點滴積累與各位商榷,望不吝賜教。1、聯系生活,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2、讓學生成為作文課堂的主人;3、開放學生思維方式,寫出創新作文;4、摒棄模式化,提倡個性化;5、關注學生審美情趣;6、鼓勵學生個性化表達。因此,在今後的作文教學中,我要要求學生聯系生活,激發他們的寫作興趣,進而讓學生成為作文課堂的主人。在此基礎上,開放學生的思維方式,鼓勵其寫出創新作文。並注意關注學生的審美情趣,鼓勵學生個性化的表達,要求學生在寫作時摒棄模式化傾向,充分展示自己的個性和觀點。使每個學生都能寫出情真意切、個性鮮明的作文。
B. 小學語文新課標對作文課有何要求
小學語文新課標中——各年段關於「寫作」要求
(一)1、2年級(寫話) 1.對寫話有興趣,寫自己想說的話,寫想像中的事物,寫出自己對周圍事物的認識和感想。
2.在寫話中樂於運用閱讀和生活中學到的詞語。
3.根據表達的需要,學習使用逗號、句號、問號、感嘆號。
(二)3、4年級(習作)
1.留心周圍事物,樂於書面表達,增強習作的自信心。
2.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見聞、感受和想像,注意表現自己覺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
3.願意將自己的習作讀給人聽,與他人分享習作的快樂。
4.能用簡短的書信便條進行書面交際。
5.嘗試在習作中運用自己平時積累的語言材料,特別是有新鮮感的詞句。
6.根據表達的需要,使用冒號、引號。
7.學習修改習作中有明顯錯誤的詞句。
8.課內習作每學年16次左右。
(三)5、6年級(習作)
1.懂得寫作是為了自我表達和與人交流。
2.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聞,珍視個人的獨特感受,積累習作素材。
3.能寫簡單的紀實作文和想像作文,內容具體,感情真實。能根據習作內容表達的需要,分段表述。
4.學寫讀書筆記和常見應用文。
5.能根據表達需要,使用常用的標點符號。
6.修改自己的習作,並主動與他人交換修改,做到語句通順行款正確,書寫規范、整潔。
7.課內習作每學年16次左右。40分鍾能完成不少於400字的習作。
(四)7、9年級 1.寫作時考慮不同的目的和對象。
2.寫作要感情真摯,力求表達自己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
3.多角度地觀察生活,發現生活的豐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徵力求有創意的表達。
4.根據表達的中心,選擇恰當的表達方式。合理安排內容的先後和詳略,條理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意思。運用聯想和想像,豐富表達的內容。
5.寫記敘文,做到內容具體;寫簡單的說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寫簡單的議論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據;根據生活需要,寫日常應用文。
6.能從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進行縮寫;能根據文章的內在聯系和自己的合理想像,進行擴寫、續寫;能變換文章的文體或表達方式等,進行改寫。
7.有獨立完成寫作的意識,注重寫作過程中搜集素材、構思立意、列綱起草、修改加工等環節。
8.養成修改自己作文的習慣,修改時能藉助語感和語法修辭常識,做到文從字順。能與他人交流寫作心得,互相評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溝通見解。
9.能正確使用常用的標點符號。
10.作文每學年一般不少於140萬字,其他練筆不少於1萬字。45分鍾能完成不少於500字的習作。
C.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有哪些重要的修改
下面舉一些例子來說說和過去比較,這次修訂有哪些比較突出的變化:
一是低年級識字量減少。這個減負不完全是學習負擔的減少,更是追求學習效率的提高,以及激發興趣,教學生學會學習。比如小學生的識字寫字教學,過去一二年級就要求2000多字,而且「四會」。現在減少識字量,改為認識常用漢字1600,其中會寫800。提倡「多認少寫」,不再要求「四會」。還請專家對兒童認字寫字做了專門的字頻研究,從兒童語文生活角度提出先學先寫的300個字。附錄有識字寫字教學基本字表。300字的字形結構簡單,重現率高,其中的大多數能成為其他字的結構成分。這些字應當作為一二年級教科書中識字寫字教學的重要內容。
二是更加重視寫字教學。針對目前電腦化之後,寫字能力普遍下降,這次修訂特別加強了寫字教學的分量,從小學一年級到初中三年級都有相關規定。明確寫上「在小學每天語文課都要求安排隨堂練習,天天練字」。
三是閱讀教學新概念。那就是強調閱讀是個性化行為,尊重學生閱讀的感受,老師應加強指導,但不應當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不要以模式化的解讀代替學生的體驗與思考。特別是提出了這樣幾句話:少做題,多讀書,讀好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增加閱讀量,提高閱讀品味。特別注重體驗與感悟,注重語感。對於課外閱讀格外重視。閱讀量也有具體要求,9年課外閱讀總量達到400萬字以上。
特別要提到,這次修訂對於傳統文化的繼承是格外關注的。9年要求背誦優秀詩文240篇(段),包括古代和現代的中外作品。課標列出部分中國古代的優秀詩文背誦篇目,小學到初中,136篇。其中小學背誦75篇,初中61篇。
四是寫作教學。目前有不少學校搞「提前量」,小學一二年級就布置寫作文,是不合適的。課標修訂一二年級定位為「寫話」,三年級開始是「習作」,初中才是「作文」。另外強調作文教學一定要減少對學生寫作的束縛。現在作文教學那種完全面向考試,只教套題作文、餡餅作文、宿構作文的做法,不但助長假大空的文風,助長文藝腔,對學生的人格成長也是有很強的負面作用的。所以這次課標修訂特別注意引導鼓勵學生自由表達和有創意的表達,寫真話、實話、心裡話,不說假話、空話、套話。
D. 語文課程標准在寫作教學中有什麼新的要求
目前有不少學校搞「提前量」,小學一二年級就布置寫作文,是不合適的。專課標修訂一二年級定位為「寫話屬」,三年級開始是「習作」,初中才是「作文」。另外強調作文教學一定要減少對學生寫作的束縛。現在作文教學那種完全面向考試,只教套題作文、餡餅作文、宿構作文的做法,不但助長假大空的文風,助長文藝腔,對學生的人格成長也是有很強的負面作用的。所以這次課標修訂特別注意引導鼓勵學生自由表達和有創意的表達,寫真話、實話、心裡話,不說假話、空話、套話。
E. 《課程標准》規定初中寫作的基本要求是什麼
1.寫作時考慮不同的目的和對象。
2.寫作要感情真摯,力求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
3.多角度地觀察生活,發現生活的豐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徵,力求有創意地表達。
4.根據表達的中心,選擇恰當的表達方式。合理安排內容的先後和詳略,條理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意思。運用聯想和想像,豐富表達的內容。
5.寫記敘文,做到內容具體;寫簡單的說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寫簡單的議論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據;根據生活需要,寫日常應用文。
6.能從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進行縮寫;能根據文章的內在聯系和自己的合理想像,進行擴寫、續寫;能變換文章的文體或表達方式等,進行改寫。
7.有獨立完成寫作的意識,注重寫作過程中搜集素材、構思立意、列綱起草、修改加工等環節。
8.養成修改自己作文的習慣,修改時能藉助語感和語法修辭常識,做到文從字順。能與他人交流寫作心得,互相評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溝通見解。
9.能正確使用常用的標點符號。
10.作文每學年一般不少於14次,其他練筆不少於1萬字。45分鍾能完成不少於500字的習作。
F.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作文教學的重要性在課標中如何體現
自2001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公布,語文新課程開始實驗以來,語文教師和語文教育研究工作者通過各種途徑對課程改革發表了自己的意見。現在課程改革的理念已經深入人心,課程改革的成績也已得到比較廣泛的肯定。通過在教學第一線的調研和對多種媒體的搜索,獲取了對語文課程改革和對課程標准各種意見的材料數十萬字,根據課程標准修訂工作的需要,選取一些批評意見和對課程標准修改的建議,經過梳理,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作一綜述。
一、關於課程性質和語文課程的核心概念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實驗稿)》中關於「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的提法,一些語文教育研究人員提出質疑與批判,紛紛提出自己關於語文課程性質的見解,比如言語說、文化說、懸置說、消解說,等等,莫衷一是,沒有取得一個可以替代課程標准中提法的共識。而近階段關於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探討,更多的是關注教學中「人文性」究竟如何把握?「工具性」和 「人文性」不可偏廢也不可分離,如何統一才不至於厚此薄彼,左右搖擺?有人提出:「 關於語文課程本質特性問題的認識,如何跳出『一兩個詞+性』的刻板定式。放棄自以為是、抽象的無謂爭論,才有可能在實質性目標問題上同心協力『逼近本質』」。
課程標准(實驗稿)公布的開始階段,有人對課程標准中的核心概念「語文素養」展開尖銳的批評,現在多數人已經接受這一概念,在這方面的討論,關注較多的則是語文素養的內涵,語文素養與語文素質、語文知識、語文能力的區別,如何在教學中培養語文素養等。
二、關於課程內容
《全日制義務語文課程標准》中沒有設計「內容標准」,對此語文教育領域里有較多的批評。
有人嘗試對語文課程構建「內容標准」,目前重點圍繞兩個方面來探討:一是語文課程內容的構成要素,一是語文課程內容的開發路徑。前者認為課程內容由語文學科知識要素和語文活動內容要素構成;後者指出建構語文課程內容要從掌握言語活動的基本規律、進行言語行為策略和實踐活動、研究與借鑒言語成品的經驗和內涵、言語作品經典選粹與文化常識等四個方面入手。有人論述了教師合理選擇語文知識的必要性,語文知識與學生的距離取決於教師對知識是否合理取捨、選擇。「要追求語文知識的意義和價值,這種意義和價值是在教師引導下由學生自己主動建構和發現出來的,帶有鮮明的個體化色彩;」有一種觀點談到,重構小學語文教學體系以國學經典、詩歌經典和兒童文學經典為主。由此,引發了一些關於語文教學中注重「雙基」,甚至「三基」的討論,也因此引發很多整合課程資源的理論與方法的研究。在這方面也沒有比較一致的認識,探討和爭論還在進行。
三、關於課程改革中的教學問題
語文課程改革以來,廣大教師和研究人員對於識字寫字教學、閱讀教學、寫作教學等又掀起了一輪討論熱潮。大家希望在課程改革中,能從新理念進而深入到具體教學問題的研究。
1、關於識字寫字教學
關於識字寫字教學的研究中,關注最多的是識字寫字教學的教學策略、教學方法等課題的研究。近年來,在識字寫字教學中又產生了一些新的方法,但是寫字教學還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對學生書寫的現狀還遠遠不能樂觀。通過對四套初中語文實驗教材的選文進行字頻統計分析後發現,語文教材對如何使學生實現掌握3500常用字的目標,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2、關於閱讀教學
語文新課程在閱讀教學方面也提出了一些新思想,但是關於閱讀教學,也有一系列的問題有待深入研究,如,如何尊重學生的差異、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和感受、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引導學生自我實現、拓寬學生知識視野,追求生命價值等等。
此外,還有關於閱讀教學的策略、閱讀方法、閱讀教學的釋義觀、閱讀狀況的評價機制、課外閱讀等問題也引起大家熱議。
3、關於寫作教學
關於作文教學,引起的討論和意見也比較多。有人問:我國的語文課為什麼幾乎沒有寫作教學?還有人從不同角度指出作文教學中的問題:比如忽視學生存在,無視人的價值、忽視語言積累、教師以自己的動機替代目的、寫作教學內容缺失,比如文學寫作訓練在中小學寫作教學中的缺失、寫作指導缺位,尤其缺乏「怎麼寫」的指導、作文命題導向有誤、小學作文評語存在無的放矢、偏否定化、格式化、雷同化,復雜化、簡單化、不規范等問題,還有初中作文存在主題歌頌化、構思公式化、語言成人化等問題。
此外,討論中引來較多關注的,還有關於作文教學的方向和理念、寫作教學的策略與方法探討、關於作文教學中信息技術的應用、寫作教學的序列、作文命題的思路、作文教學的獨立教材等問題。學生寫作中出現一種過於追求華麗語言的風氣,也引起人們關於當前作文教學中某些傾向性問題的關注和討論。
4、關於口語交際教學
口語交際,實際上還是我國中小學教學中的一個薄弱環節。近年來的討論中,大家對新課程實施以來我國口語交際教學內容狀況研究,總結了口語交際教學的課程取向、目標設定、內容框架探索,對《語文課標》研製者、語文教科書編寫者、語文教師,就如何切實解決口語交際教學中的實際問題,提出一些建議。
5、關於語文綜合性學習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首次將「綜合性學習」列為課程目標,這是引起語文教育界熱烈討論、爭論的又一個比較重大的問題。反對聲大,擁護者也多。
首先是對語文綜合性學習認識上的定位、特點以及它的生命教育價值取向。定位:首先姓語,必須綜合;特點:學習內容的開放性、學習過程的實踐性、學習方式的活動性、學習效果的綜合性、學習主體的自主性;也有研究者通過對「生命教育」價值觀念與綜合性學習相整合,提出當前語文綜合性學習的生命價值取向支持體系。
語文綜合性學習研究重點是,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主要表現出兩個片面性:一是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活動類別單一,「趣味語文」、「家鄉語文」比重過大,學生體味的生活味道嚴重不全。二是語文綜合性學習的選題方向保守,選題偏空偏冷。還有,強調形式,忽視語言內核,「語文味」的弱化與異化;學習手段、方式的「單一化」傾向;教學資源利用的教條化傾向;學習過程中娛樂化傾向;把綜合性學習當作語文教學的附屬,當作課堂作業來完成,上成了閱讀課,當作課文來講,過分語文化,異化成了科學課,把教師的角色定位為幕後操縱者。有人認為綜合性學習的理論體系不夠完善,對教師的培訓不夠,所以在教師身上還存在著問題:對綜合性學習的課程理念與意義理解不夠透徹,教師行為方式欠缺——以教師和教材為中心,指導隨意化,忽視綜合性學習的評價機制。
四、關於教師狀況、課程資源和教學評價
課程改革以來,有些人對教師的角色定位產生了迷茫,教師的教學行為有點搖擺不定。另外還有,農村中小學語文教師學科知識及教育學心理學知識貧乏、語文教師課堂上激情過度、教師科研能力等方面的問題。
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是新課標中提出的要求,也是新課改的一大特色。但是也可以發現,在課程資源開發中存在一些比較突出的問題,如,資源意識局限化、資源開發格式化、教材文本邊緣化、課堂教學非語文化。
評價的問題是制約新課程向前邁進的瓶頸。有人指出,如何運用等級評價和定性定量辦法,通過安全及時的問責制度,讓師生、家長准確了解教育教學水平,讓管理和決策部門利用與新課程配套的評價體系對教育教學質量進行科學監控,發揮好評價的診斷預測與激勵發展功能,是近年來國家層面和地方各級教育教學管理部門關注的重大問題。
五、對課程改革中所存在問題的思考
課程改革以來,語文教學中依然存在著一些老問題,同時又產生了一些新問題。語文教師和語文教育研究工作者在這方面提出的主要意見如下。
1、語文學科內涵問題
由於對語文課程內容缺乏明確的限定,出現了語文學科內涵的不定、外延的膨脹,課程理論雜糅性、課程內容模糊性的問題,導致部分教師對學科性質沒有基本的正確的認識,缺乏辯證思維,矯枉過正,顧此失彼;加強了人文性,忽視了工具性;突出了文學性、欣賞性、削弱了基礎性。 「工具」的 失落,「人文」 的升騰,語文教學有「去知識」「去技能」的傾向。
2、課程改革基礎理論薄弱的問題
為了確保這一次語文課程與教學改革能順利進行, 並取得預期的效果, 有必要理性地思索和糾正語文課程與教學改革中呈現出的「非理性傾向」: 1)必須加強對語文課程的本體論研究,重建本體論基礎是語文課程改革的前提條件,在語文本體論問題上的有意閃避會使語文課程改革如盲人騎瞎馬;2)課程的本質在教學內容; 課程改革的核心是教學內容的選擇與重構; 語文課程論立場的模糊和知識創新的缺失使語文課程與教學改革凌空蹈虛;3)語文課的主要矛盾是人與語言的關系, 語言觀是構建語文課程的邏輯起點; 我們在語言觀上的陳舊沿襲使語文課程與教學改革新瓶裝舊酒;4)課程與教學改革是一種社會行為、組織行為, 社會的整體聯動和組織化行為的強力介入, 是語文課程與教學改革的重要保障; 語文課程與教學改革孤軍深入式的運作模式, 導致語文課程改革舉步維艱。
3、形式和內容問題
凸現「形式」,淡化「實效」。片面追求形式,過多引進文字的、音像的資料,過多展示多媒體課件,教學形式「花哨」,教學情境「鬧騰」,教學過程形式主義化,基礎與實踐浮泛化,尤其是教師對知識內容的選擇失當,包括知識選擇無效性、非理性、失真性和知識價值取向的偏差,導致教學效果虛無化。
4、學習方式問題
關於學習方式,課改實踐中存在兩種誤區:一是開展「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學,就是讓學生組成小組進行討論,大家共同研究問題;另一個是探究性學習的泛化和絕對化。泛化包括探究內容的泛化和探究實質的泛化,絕對化指的是探究內容的科學化和超文本化以及探究過程、探究方法的程式化。探究的泛化消解著語文探究性學習的精神,探究的絕對化抽取了探究性學習的特質。
另外關於學習方式,還有盲目排斥接受性學習的傾向,對接受性學習,尤其是對有意義的接受學習沒能很好地領悟,沒能在實踐中與「自主合作探究」方式相輔相成。
5、「去文學」現象
在新課程注重學生質疑探究能力培養的幌子下,在新課程注重學生個性化閱讀的幌子下,一種新的「去文學」現象悄然而又堂而皇之地開始充斥中小學語文課堂。另外,語文教學還存在著詩教缺失和嚴重弱化學生語文靈性的現象。(主要表現為語文的語感、美感和靈感的弱化)
6、課改出現的「回歸」呼聲
「針對語文課改中出現的『目標虛化,內容泛化,語文教學活動非語文化,教師作用弱化』的傾向,語文界對『本色語文、簡單語文、返璞歸真』的呼聲逐漸高漲,回歸成了語文報刊上出現頻率很高的一個詞語」,「回歸」呼聲的出現不是意味著停步和倒退,而是對課改中出現的離語文越來越遠,離朴實、真實、扎實越來越遠,離優秀的傳統教育和傳統文化越來越遠的所謂的「美麗課」、「優質課」、「創新課」的辯證的思索和理性的摒棄。「語文要回家,語文要獲得屬於自己的本體,語文課要回歸語文課的本位。」
近年來,廣大教育工作者開始冷靜地思索「回歸」的涵義以及如何「回歸」的問題。「回歸」的呼聲倡導本體論思想,「注重利用漢語文的特點進行教學」 「回歸」的呼聲倡導簡單和現實。
7、課改實踐中對課標缺憾的概括
1)基本理念的非本土化。新課標大量吸收了外來理念, 它與本土理念的磨合融洽必然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
2)操作指令的泛彈性化。新課標凸顯了這樣的特點—— 理論性大於操作性, 探索性大於實踐性。而且新課標常常用張力非常強的語言表述操作指令和達成標准, 或用心理行為動詞替代行為動詞,致使部分目標缺乏可操作性、可觀察性和可檢測性。
3)總體目標的高度理想化。主要表現在部分目標定得過於高遠,顯得廣大而空泛。 比如要求 「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殊不知,語文學科有它自身的文本屬性,諸如識記基本常識和文言文的譯釋就難以「開放搞活」, 難以開展「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此外, 師生不同的性格、體驗、學識、膽識、技巧等因素也制約著課標實施的基礎。
根據語文課程改革整體發展情況,也有專家曾對對一段時期內語文課程改革的發展態勢做出了一些基本的預測:1)一段時期內,語文教育研究將以揭示語文課程改革中出現的問題為主,並且將會深化到對語文課程改革基本理念的質疑和反省。2)這段時間內,語文課程改革中出現的一些問題很難馬上得到糾正,還會延續一段時間,有些方面甚至還會有惡化的可能。3)在多元化和理性化的指導思想下,語文課程改革方案進入實質性的修改與調整階段。4)在這個過程中,語文高考改革將會進入實質性操作階段。5)語文教材將有大的改善。6)課堂教學將向朴實方面轉變
G. 中學語文新課標對孩子的寫作要求合理嗎
是不是看錯了?作文的要求應該是每學年不少於14次,其他練筆不少於1萬字,45分鍾能完成不少於500字的習作。
H. 語文課程標准對作文評價結果哪些呈現
新課標卷:【船主讓漆工給船塗漆。漆工塗好船後,順便將漏洞補好了。過了不久,船主給漆工送了一大筆錢。漆工說:「工錢已給過」。船主說「這是感謝補漏洞的錢。」漆工說:「那是順便補的。」船主說:「當得知我的孩子們駕船出海,我知道他們回不來了。現在他們平安歸來,所以我感謝你!」】用余世維「領袖」的七種根性來說,這個叫細心,叫補位,即:看到毛病或弊端,即便非自己份內之事,也要盡責做好,背後還體現了一種責任感。如果考生糾結於小小的漏洞與船難事故,或者無心幫忙得到豐厚財富,肯定就偏題了,應該關注塗漆工補漏洞這一事件本身,探討這一行為背後的意義與對為人處世的借鑒。說得更詳細一點:塗漆工所謂「順便補的」,並非「無心」,而是一種不以善小而不為的「有意」——它當然與「善良」有關,但本文的立意重心顯然並不在此。此外,如果考生糾結於為什麼船主在有船出航前不知道是哪條船出航這樣的技術性問題,我認為他應該是個管理人才,只是作文的分數不會太過樂觀這樣,我們先提煉一些主句:
1.「順便將漏洞補好」。
2.「那是順便補的。」
3.是漆工,但不是修船的。
有以上三點來看,文中多次提及「順便」一詞,所以文章應以「順手做的小事」談起。
我覺得最好的角度是:「舉手之勞」可以從船主的角度寫「感恩"
而「細節決定成敗」為命題,也不錯,也沒有跑題,不過是個二等文,大概是45分左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