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上海市安亭高級中學就是震川中學嗎
上海市安亭高級中學不是震川中學。
嘉定區震川中學,
原名嘉定縣安亭中學。
只要努力付出過,
就會有收獲。
❷ 安亭中學是區重點嗎
嘉定縣安亭中學,已復名上海市嘉定區震川中學。嘉定區震川中學不是是區重點。
上海市嘉定區震川中學為嘉定區教育局和嘉定區安亭鎮雙管公辦初級中學,前身為為紀念明代著名散文家歸有光(號震川)而建立的震川書院。公元1828年,經清道光皇帝御批,安亭地方鄉紳捐資,書院毗鄰菩提禪寺(始建於三國赤烏年間)開建,三年後建成。學校現址即為在原書院和寺廟基礎上擴展而成。180多年間,學校幾經更名,但校址始終未變,是全市極少從未搬遷過辦學地點的百年老校之一。
學校先後榮獲和保持著上海市文明單位、上海市行為規范示範校、上海市教育系統先進集體、上海市安全文明校園、上海市愛國衛生先進集體、上海市花園單位、上海市節水型學校、上海市優秀青年學習型組織、上海市普教系統十大校園文化新景觀提名、上海市A類財務會計信用單位、嘉定區實施素質教育優質學校和示範學校等榮譽稱號。
❸ 安亭震川中學好嗎
上海市安亭高級中學不是震川中學。
嘉定區震川中學,
原名嘉定縣安亭中學。
只要努力付出過,
就會有收獲。
❹ 安亭鎮民豐路震川路路口有沒有監控
還不知道是不是好的呢;
目前來看,好多都是壞的,可能好久才檢修一次的緣故吧 ;
你還是去找主管人員問問看吧
❺ 觀震川中學有感 ,作文
嘉定區震川中學地處嘉定國際汽車城中心城鎮安亭鎮,是一所全日制公辦初級中學。是由清朝道光8年(公元年),為紀念明代著名散文家歸有光(號震川)在安亭講學、生活25年,道光皇帝御批建造的震川書院發展而成;1901年更名為震川學堂,是當時最早的新式學校之一;1905年更名為蘇松太道立震川中學,成為嘉定和崑山兩縣境內最早的中學,其後因戰亂而停辦。1947年恢復震川中學;1954年改名安亭初級中學;1974年學校增辦高中,成為全日制完全中學。1984年,安亭鄉鎮教育資源統籌整合,新安中學的高中各年級並入安亭中學,安亭中學初中各年級並入新安中學,安亭中學成為高級中學。1988年新安中學並入安亭中學後又恢復為完全中學。2011年實施初高中分離辦學,初中仍在原址並更名為上海市嘉定區震川中學。 學校佔地面積100餘畝,建築面積24000平方米,現有教學班40個,學生1360多人,教職工121人,專職教師109人,其中中學高級教師17人,佔比15.6%,中級教師58人,佔比53.2%,研究生學歷和研究生課程班畢業3人,區級骨幹教師4人,學校以中青年教師為主,教師平均年齡36歲。 學校在「讓師生共同健康成長」辦學理念的引領下,以「建設一支健康、智慧、精湛、團結、師德高尚的教師隊伍來培養健康、尚德、善學、勤奮、人格健全的學生」為辦學目標。通過挖掘「震川文化」內涵,傳承歸有光先生「以教啟智、以文載道、以福維桑」精神,努力實現「健康快樂每一天」的辦學追求,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學校先後榮獲和保持著上海市文明單位、上海市行為規范示範校、上海市教育系統先進集體、上海市安全文明校園、上海市愛國衛生先進集體、上海市花園單位、上海市教育系統五好關工委組織、嘉定區實施素質教育優質學校和示範學校等榮譽稱號。
❻ 安亭中學的安中義工
義工,已經成為震川中學德育的一個品牌。在安亭中學180周年校慶之際,「震川義工」成為了校慶當天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只見二十名身穿紅馬夾的義工們上午七點早早地來到了學校。空曠的會場上、美麗的校園里留下了他們冒著細雨忙碌的身影——有的在維護會場及校園的衛生工作,有的在幫助慶典的工作人員維持秩序、搬運禮品,還有的則正攙扶著年邁的老校友進入休息室休息……
激動人心的慶典活動開始了,但這二十名義工卻默默地站在了會場的最後,四處留意會場的衛生,視線不斷地在觀眾席中穿梭,看到有需要幫助的人或事,都第一時間沖過去,為校友們提供最及時的幫助。
慶典活動是精彩的,我們的義工表現也是出色的。忙碌了一個上午的他們,利用午餐後的休息時間仍繼續地為保持校園的整潔而忙碌地工作著……
古樹名木,亭台樓閣,小橋流水……花園式校園,安亭中學正是有了這些有責任感、樂於奉獻的學生義工們,才使我們的校園變得更加美麗。在此,向校慶當天默默無聞的義工們道聲「辛苦啦」,向全校所有的學生義工們說聲「你們真棒」。
震川書院1935照片說明
震川書院原有大小廳堂、戲台、庭院、房屋140餘間,院內古樹參天,花木茂盛,規模宏偉,環境幽雅。一進院門,書香四溢。可惜在日本侵華戰爭中被日機炸毀。被炸前,書院的部分房屋曾作為江蘇省黃渡鄉村師范學校的教職員家屬宿舍。家父時任該校的生理衛生教員兼校醫而居住於此,我就在這里出生。這是1935年當我出生一百天時,在我家房前庭院里拍的一張「百日照」,這雖是一張普通的家庭舊照片,但它反映出震川書院被炸前優美景象的一角。劉凱勛。
❼ 嘉定安亭震川中學建分校嗎
建分校主要考量當地的經濟狀況,通過經濟狀況來確定建不建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