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端午節分享日活動教育隨筆
【端午節簡介】端午節:Dragon Boat Festival 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艾節、端五、重午、夏節。端是「開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稱為端五。農歷以地支紀月,正月建寅,二月為卯,順次至五月為午,因此稱五月為午月,「五」與「午」通,「五」又為陽數,所以一些地方又將端午節稱之為五月節、艾節、夏節。從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見於晉人周處《風土記》:「仲夏端午,烹鶩角黍」。端午節是我國各族人民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為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據說,吃粽子和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所以解放後曾把端午節定名為「詩人節」,以紀念屈原。至於掛菖蒲、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則據說是為了避邪。如今被大家熟悉的端午節活動有:包粽子、吃粽子、裹粽子、吃鴨蛋、賽龍舟、 描雄黃、插艾草、戴香包、登高、掛葫蘆。時至今日,端午節仍是中國人民中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端午節從2008年起為國家法定節假日。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民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Ⅱ 中學生以端午節為話題的作文800字
在我很小的時候就很期待過端午節。誘人的粽子讓人垂涎三尺,長長的米粒煮得泛黃,裡麵包了豆沙或棗子的陷。米有些透明,也露出些泛紅的顏色,四角倔強的翹著,可愛極了。包粽子的葉子上沾滿了水,也沁入一點米的香味。一口在粽子上咬下去,滿嘴便充滿了米香,再咬一口,便會看到暗紅色的餡兒。餡兒甜甜的,有了米,這種甜也不膩了;米中融入了棗或豆沙的香甜,也是別有一番滋味。
我常常是吃得滿嘴「小鬍子」,媽媽見了笑我是只「大臉貓」。我卻不介意,嘿嘿一笑,用舌頭舔舔米粒,用手把嘴一抹就去找外婆了。
外婆會笑著看著我,慢慢挪動步子於床前,從枕邊的針線筐中取出幾個香囊。那時外婆還只有我一個孫輩的孩子,分外疼惜,所以每年都會有五六個外婆做的香包。這些香包各式各樣,在我記憶中,似乎沒有重樣兒的。外婆那時手還很巧,會做很多種圖樣。有小鹿、老虎、蛇、壁虎的;也有太陽、月亮、星星的;還有些花花草草的和心型的。他無論做什麼,就像什麼,雖說沒達到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但絕不比路邊買的那些差。
雖然我並不怎麼喜歡香包的那種味道,但那無疑是我那時的最好飾品。猶如天花亂墜。小姨看著我,笑我臭美。我才不管她說什麼,依然「孤芳自賞」,跑去媽媽面前玩了。
現在物是人非,我穿過了金色的童年,慢慢長大了,表弟已經七歲,外婆也去世很久了。我們家端午節的習俗只剩下了「吃粽子」。沒有外婆香包的保佑,我依然平安的成長著,一天又一天。但有時心裡卻十分空洞,越臨近端午,越是如此。
懷念我親愛的飾物——外婆充滿愛意的香包。
Ⅲ 中學生端午節800字周記
記的小時候,村裡的大人們都稱我是一個無法無天的小淘氣鬼。做的事情足以讓你笑的前俯後仰。
再過幾天就要過端午節了,家裡人一會兒做飯,一會兒掃地,一會兒准備包棕 子的材料,忙的氣都喘不過來了。而我這個小淘氣鬼卻在一旁哈哈大笑,大人們見了唉聲連連,說:「唉,真拿她沒辦法。」日子在我蹦蹦跳跳的時候溜走了。轉眼間,端午節到了,家人拿出早已准備好的蘆葦葉子,放進鍋里煮沸後,開始包粽子。我呢,則在一旁玩耍,不時傳來哈哈的笑聲。不是什麼都逃不過俺那水汪汪的大眼睛嗎?我回頭一看,他們正在有說有笑地包粽子。我想,何不去湊湊熱鬧呢!?於是,我連走帶跑,蹲在盆子旁,把我的小手伸進盆子里那綠綠的水裡。哇,好舒服啊!像母親的手撫摸著我。後來,我玩的越來越帶勁了,居然把盆子里的「小精靈」往外潑,嘴裡直喊:「下雨嘍,下雨嘍。」大人們嚴峻的臉上顯示出一種難堪的樣子,說:「霞霞,快別弄了,再不停手,可要打屁股了。」而我這個人是非常倔強的,我把他的話只當耳邊風,繼續我的游戲。這下我可把他惹惱了,他的一巴掌落在我那光滑的 臉上,好疼啊,頓時我的臉紅的像蘋果一樣。「吧噠」一聲,一滴晶瑩的淚珠落了下來。隨後,我捂著臉,跑了出去。家人找了我一天,急得團團轉。其實我就躲在家旁邊的草垛里,偷偷地流淚。晚上,家人問我疼嗎?我連連搖頭。本來我有點恨他們,現在想來,我對他們的不滿已經完全消失了,反而還非常高興,因為我知道他們還愛著我。
童年的事讓我開心,讓我回味無窮,讓我難已忘懷。它在我的記憶大門里留下了一道美好的回憶.我想粽子怎麼做呢?我問了媽媽哦原來是這樣弄的:要把江米泡七八個小時後,然後開始不斷的換水把江米的洗干凈.把棗洗干凈,可以加些葡萄乾.
把買好的粽葉用鍋煮十五分鍾,然後取出涼透,細繩准備好.
把粽葉用手窩出個像三角一樣的形狀後把江米放一半,然後放上棗和葡萄乾,多少自己定,要想好吃可以多放點,也不必非得放在中間,出可以在沒放江米前放點也行的.然後上面把江米再放上去,要平口就行,然後把粽葉按照其邊緣稜角開始包,再用繩纏緊,多纏幾下,繫上活扣下鍋,水沒粽子一點煮四十分鍾,入涼水中涼透再吃才粘而好吃
2
端午節過後的深思
端午節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二字最早出現在晉人周處[風土記]之中,在這一天中,人們要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等。
但就是這么一個有著濃重傳統氣息的中國節日,也在文化侵略的大浪朝中成為了犧牲品。自從上世紀末開始,日本、韓國等,就開始對中國這個擁有五千年歷史的文化古國,進行了文化的侵略,大肆的在中國新一代青少年的之中放映他們的動畫與連續劇,通過電視來腐化新一代的國人的心身與精神,在這種情況小小的韓國已不滿足這種侵略的效果與速度了,於是在巴黎時間2005年11月24日韓國與中國就誰是所有端午節的資格發生了爭執,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端午節的原產地中國竟沒有拿到是本國的非物質遺產的資格。
在這次事情的背後反映了一個嚴重的問題,中國人不注重自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不重視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傳統文化,反而感覺外國的東西好,這種崇洋媚外的風氣在青少年中十分的重,平時一說話就是國外的什麼動畫上地什麼人物的什麼事跡,這讓人心裡十分不是滋味,難道中國的就不好么?我不反對國外的東西,國外的東西是十分的吸引人,有些十分具有本民族的特色,但是我們也不能照單全收,我們要取其精華取其糟糠的去看,有選擇的去看。我認為像什麼日本的[蠟筆小新]與[死亡筆記]這些就不是我們該看的,再像國的什麼愛情肥皂劇,這種我們青少年就應該少看,而像[冰河世紀]、[怪物史萊克]、[哈利波特]、[魔戒]等這些看看就無所謂了,因為這不是文化的入侵,而像我所認為的不能看的,我就認為他多多少少的有一些文化入侵的因素。
在這我想說同學們,請讓我們開始重視自己的文化吧!不要讓我們的其他傳統節日成為端午節第
Ⅳ 道真玉溪中學2018-2019學年第一學期寒假學生社會實踐活動記錄
大家都參加
Ⅳ 2018春季上半學期工作總結高中生
高中課程採取這種分級管理的方式,其目的是既要保證高中教育有較高的水平,又要發揮學校的積極性,辦出各有特色的高中。
Ⅵ 端午節,中學生樂樂和家人一起吃飯看電視,期間她一直低頭玩著手機,興奮時還笑出聲來,旁若無人。母親責
隨著時代的發展,手機給我們帶來了很多方便,也有壞處,但我們要正確的應用它,沉內迷於網路中,這樣容會耽誤學習的。而且是,和父母在一起的時候,總是玩手機的話就是對父母的不尊重,希望你以後控制好玩手機的時間與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