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學年份 > 宿松許嶺中學2019年中考情況

宿松許嶺中學2019年中考情況

發布時間:2021-01-21 11:21:40

Ⅰ 宿松縣有幾所寄宿學校初中開始

初中:程嶺中學,實驗中學,許嶺中學,趾鳳中學,光榮中學,新安中學,城關中學回,五里中學答,藍天中學,東洪中學,求雨嶺中學,佐壩中學,洲頭中學,破涼中學!高中:宿松中學,程集中學,花涼中學,涼亭中學,九姑中學,慧德中學,許嶺中學,宿松二中,王嶺中學,復興中學,陽光中學,

Ⅱ 高分懸賞!!!宿松縣共有幾所中學(含初中、高中)越詳細越好,最好附有效聯系方式。

高中部分
示範學校:·程集中學 ·宿松中學 ·實驗中學 ·花涼中學
普通高中:· 九成中學 · 華陽河農場中學 · 九姑中學 · 隘口中學· 復興中學 · 宿松二中
職業中學:· 王嶺職中 · 許嶺職中
民辦中學:慧德中學
初中部分可能羅列的不全,一般每個鎮都有一兩所初中,縣城有實驗中學和城關中學

Ⅲ 宿松哪些中學

程集中學,宿松一中,花涼中學,九姑中學,涼亭中學,慧德中學,隘口中學,陽光中學,博雅中學,許嶺中學,復興高中,王嶺中學,宿松二中

Ⅳ 宿松縣的社會民生

建國前,宿松民間有零星工具、技術改革活動,並未形成科研隊伍。建國初,1955年建立了縣科普協會,開始了科技隊伍的組建與擴展工作。1959年6月建立了縣科學工作委員會。此後,工業、農業、林業、水利、衛生等各條戰線先後建立了科研小組,初步形成了縣科技隊伍。「文化大革命」時期,科研機構癱瘓,科研組織解散,科技人員受到排斥、打擊。
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縣委、縣政府為知識分子平反冤假錯案,解決了因牽連下放農村和被錯誤處理的知識分子家屬子女的城鎮戶口和商品糧油等問題。1984年開始,全縣接收了620名知識分子入黨,選拔了一批學有專長的知識分子和科技人員充實各級領導班子。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宿鬆鬆滋學堂,更名為宿松高等小學堂,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美以美」教會福音堂附設初等小學3所,許嶺分堂設初等小學1所,抗戰前停辦。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聖公會於縣城東門賃房開堂,附設初等小學1所。光緒三十三年,二郎庄在二郎廟設立公立小學堂1所;北鄉(趾鳳鄉)水月庵,設初等小學堂1所;二郎庄眾姓集資在關帝廟設私立公益高等小學堂1所,該校連送四屆畢業生後停辦。同年,團林庄(今涼亭區)和喬木尹家田鋪分別設立了私立培英二等小學堂和私立高等小學堂。光緒三十四年,陳漢區朱氏就祠堂設1所私立日新二等小學堂(民國四年停辦)。民國元年(1912年),改宿松官立高等小學堂為宿松高等小學校,民國二年(1913年),鄧家莊(今二郎區)周氏家塾設私立高等小學,縣城儒學明倫堂設縣立國民學校,縣立第一高等小學內附設女子國民學校。至民國七年,縣共增設公立高等小學5所。以後,小學逐年有所增加。
民國二年(1913年)年底,北山段斌(字熙之)兄弟籌建宿松私立北山中學。民國八年,第一屆9名學生畢業。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學校兩個年級僅有學生19人。次年,宿松遭遇特大旱災,學校被迫停辦。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共產黨人孫益堅為首在宿松組織抗日動員委員會(簡稱動委會),以小學為基地廣泛開展抗日宣傳活動。公私立小學發展很快,促進了中學的發展。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秋,張柱中、祝祖光、吳耀南等籌建七邑聯中(太、宿、望、懷、桐、潛、岳),校址在陳漢區入山居;葉海初、葉符初、項卓民等在縣城創立宿松縣初級中學。熊材炎、項克理、段松椿等恢復停辦了6年的私立北山中學。這一時期,中學在校學生達700人。民國二十九年春(1940年),七邑聯中分校並入宿松縣立初級中學。次年,北山中學亦因「赤化」被省府勒令停辦,一度作為宿松縣中分部,保存建制。40年代,縣立宿松初級中學和私立北山初級中學,共培養了1284名畢業生。
建國後,人民政府根據中央關於「在新區應堅持執行維持原有學校,逐步作可能與必要的改善」的方針,對接收過來的宿松縣立初級中學和私立北山中學,進行初步改造,如取消訓導制,停授「公民」和「童訓」課,廢除體罰,宣講時事政治,安排生產勞動等。是年夏,兩校畢業生144人。秋季,私立北山初級中學從許嶺遷縣城,與宿松縣立初級中學合並。並利用其校產為辦學經費,暫用宿松私立北山初級中學校名。1950年春,改私立中學為公辦,更名皖北區宿松初級中學。夏季,建國後的第一屆35名初中生畢業。秋季招收47名建國後第一屆初中一年級新生。三年國民經濟恢復期間,我縣中學班級由3班增加為8班,學校由149人增到353人。1957年,在二郎區鵝頸灣新建宿松第二中學(花涼亭初級中學),初中一年級3個班共招收177名新生。
1958年全縣增設九姑、復興、涼亭、程集、陳漢5所初級中學,宿松中學改為完全中學,高中一年級招收43名新生。全縣初中在校學生1516人。9月底,民辦中學發展到41所,後調整為26所,學生742人。1960年,初中在校學生數2501人,是1957年的3倍。1961年6月,根據中央「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縣委決定九姑、程集、涼亭3所全日制初中改為業余初中,全年農忙假8個月,業余時間學習4個月,次年改學習時間為8個月。1963年,全縣初中在校學生1245人,1966年達1930人,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後,各中學停課鬧革命,學校、校舍、桌凳、教學設備損失慘重。農業中學全部停辦。1968年,中學招生,根據毛澤東關於「小學附設初中班,這種辦法還是好辦法,先進經驗」的指示,陳漢、許嶺、佐壩3所中心小學及隘口、北浴、長溪、下倉、東洪、程營、匯口、占巒、朗嶺、程嶺等小學附設初中班。此時,全縣完中1所,初中5所,小學附設初中班13所,共有58個初中班,在校學生2732人。1969年普通中學迅猛擴展,1970年繼續增長,初中校數達71所,146班,學生增到7948人。1972年,初中校數基本穩定,部分初中向完中發展,有宿松中學(原有的)、許嶺、花涼、涼亭、程集、復興、九姑、陳漢、工農、東風等10所完中,28個班,高中學生1533人。1976年,完中增到15所,其中有高嶺、河塌、新安、程嶺等地自發辦起的高中、初中63所,另有小學附設的附中班77所,初高中在校學生總數達2.23萬人,是「文革」前的15倍。此時學生上小學不出大隊,上初中不出公社,上高中不出區。1977年,恢復高考制度後,1978年秋,縣委遵照省委「關於加強教育工作的決定」,首先對各中學領導班子進行了調整、充實、加強。13所完全中學的校長由科局級幹部擔任。58所初級中學校長配備了公社級幹部擔任。此外,抓緊教師歸隊工作。把「文化大革命」中調離教師隊伍仍適合做教學工作的人員選調歸隊。粉碎「四人幫」以後的兩年中,各中學通過撥亂反正建立正常的教育教學秩序,1977年普通初中由1975年的40所增到64所,招收新生1.17萬人。在校學生達2.88萬人,均為建國後的最高數。另外小學附設初中班招收新生549人。1977年,增加匯口、隘口兩所高中。1978年,增設城關高中,並籌建宿松第二中學。全縣完中達13所(不含二中),連同地方自辦的高中有18所,在校學生達4507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1979年,縣政府首先對高中採取調整壓縮的辦法,撤銷陳漢中學高中建制,改為初中。1980年撤銷匯口中學高中建制,改為初中。1982年,撤銷城關中學高中建制,改為初中。全縣完中總數由13所減為10所,落實了「一區一所完中」的規劃。1979年對初中也作相應的整頓,由1978年的58所減到41所。此後校數雖稍有增減,其布局基本上穩定在一社一所初中的規模上,小學附設初中班,從1979年,逐年減少。至1982年全部撤銷。
1980年佐壩區工農中學普通高中班停止招生。1983年與王嶺初中合並招收農業班1個,學生50名,學制3年,改名宿松縣王嶺高級職業中學。1983年在復興區的曹湖,程集區的向陽兩所初中的基礎上試辦曹湖和向陽兩所四年制農業初級中學,兩校各招收學生50名,1984年,改許嶺中學為宿松縣許嶺高級職業中學,學制3年,招收學生100名,設多經專業,改宿松第二中學為宿松縣職業高中,招收學生100名,學制3年,設財會專業,程集中學、宿松中學1978年分別被定為地區和縣的重點中學。1983年,東洪、紅星(廣福)、木梓、王嶺(佐壩)、光榮、破涼、長鋪、復鎮、城關、東風(五里)10所初中分別為地區規劃的各區、鄉、鎮首批要辦好的學校。王嶺農業中學。為地區同類中學中的重點。1984年,匯口鄉楊林私立中學招收初一新生66名。1985年河塌張畈私立中學有學生68人。經過調整改革,1985年,全縣普通完中有宿中、程集、涼亭、復興、九姑、花涼、隘口等7所。在校學生2075人,普通初中42所,在校學生1.89萬人,有縣職業高中3所,曹湖、向陽農業初中2所,農、職業學校在校學生600多人。
2013年末,全縣職業高中5所,在校生8005人,專任教師475人。普通高中9所,在校生17697人,專任教師1134人,高中階段毛入學率82.7%,比上年提高0.6個百分點。普通初中42所,在校生27445人,專任教師2161人。小學213所,在校生53817人,專任教師2986人,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100%。特殊教育學校1所,在校生21人。基礎教育質量穩步提升,高考應屆本科達線率連續兩年位居全市第一。。 民國八年(1919年),縣設通俗教育館,開始接待閱報讀者和開展小型球藝活動。民國二十年(1931年),利用萬和、致和、占興發3家商號的違章罰款,興建民眾教育館,添置少量圖書、報刊和部分體育器材。抗日戰爭初期,民教館開展了抗日救亡宣傳和文體活動,組織演出了《放下你的鞭子》等小戲,教唱《工農兵學商,一齊來救亡》等歌曲。日軍攻陷縣城時,民教館被迫停辦。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民教館恢復活動,對外開放,館內藏書兩櫃,其中較為珍貴的有《四庫全書備要》和《中學生文庫》,並訂有部分報紙和刊物。1949年3月停辦。
1950年9月,建立縣文化館。1959年,在民東街通德路口新建文化館小樓一幢,平房6間,內設圖書、閱覽、游藝等室。1985年,再遷館址,在新街人民路東新建4層樓房。工作人員增加到12人,大力開展群眾文化活動,切實抓好陣地宣傳和文藝、音樂、美術輔導,定期舉辦文藝會演和各種藝術展覽。
自1951年,九姑、許嶺、二郎、陳漢、涼亭、壩頭等區文化站建立後,不久程集、佐壩、張畈等文化站又相繼建立。至1953年,全縣有區站9個,工作人員11人,共配幻燈機9部,幻燈片59套,展覽圖片210張,圖書9500冊。負責做好所屬區域內的群眾文化工作。
1957年5月,二郎文化館成立,轄二郎、陳漢、涼亭3區,其它除復興、許嶺保留區文化站外,其餘各站均被撤銷,其活動由縣館輔導。
1960年春,重新設立涼亭文化站。1964年,復興文化站改為分館。1965年7月,二郎、復興又改為文化站。同年冬,恢復九姑、程集、佐壩、陳漢等區文化站。
1969年2月,各區文化站同廣播站、書店合並,改為毛澤東思想宣傳站。至1970年底,撤銷宣傳站,恢復文化站,並增城關,五里兩個文化站。此時各區文化站工作人員22名,各區站先後興建了活動場所和辦公住宿用房,少則100平方米,多達200平方米以上,站內設有宣傳櫥窗、報刊閱覽室、圖書借閱處和游藝室,部分站添置了收錄機、照相機、油印機、樂器、自行車等設備。
1957年8月,洲頭、隘口、新興試辦了社辦公助鄉級文化站。1976年冬至1977年秋,又有復興、壩頭、匯口、程營、套口、佐壩、洪嶺、許嶺、朱灣、釣魚台、韭山、長湖等地相繼建立了社辦公助鄉級文化站,此後又分批發展木梓、河塌、長鋪、趾鳳、二郎、柳坪等社辦公助文化站。並將復興、套口、壩頭、程營、匯口、長湖、佐壩、韭山轉為大集體文化站。至1983年底,全縣共有大集體文化站8個,社辦公助文化站13個。 縣城最早的「和濟醫院」於民國七年(1918年)冬開業,系徽州人楊厚安創辦,雖有醫院之名,卻設備簡陋,技術力量極為薄弱。民國十六年(1927年),由同善社出資辦起了紅十字會中、西兩醫院。中醫院設在石家畈,石叔寅任院長,何天錫任醫務主任,有醫生四人,分內、外、婦、兒四科。僅診斷處方不備葯。西醫院從九江聘請廖子良任醫務長,設有簡易病床34張。雖設備簡陋,葯品器械不全,然而,創以西醫診治疾病,確也給群眾帶來一些好處。尤其是外科較為突出。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縣診療所成立(1941年改稱衛生院)院址由花涼亭遷縣城「楊家祠堂」,分內、外、婦產、五官四科。1949年解放後,由縣民主政府接收。
1949年8月,建立縣人民醫院。1965年,有床位100張。1976年,床位增至154張。1985年,縣醫院有床位240張。門診部有內、外、婦、兒、五官、口腔、中醫、新醫、中骨、皮膚、中醫外科、腸道專科、急診等13個科室,另有檢驗、放射、B超、心電圖10個輔助科室。住院部分內科病區(含兒科、中醫科)、婦五科病區(含婦產科、五官科)、外科病區(內分普外、骨外、泌尿)、傳染科病區、老幹部病房六個病區。另有手術室、供應室。
1950年6月,在城關首建民辦公助衛生所。1952年,區級衛生所12所。1985年,有區級衛生院10個(其中全民4個,集體6個)病床402張。1951年8月,壩頭個體中醫組織聯診所,1958年,全縣33個聯診所轉為鄉醫院。1985年,全縣有鄉衛生院34個,床位359張。
1985年,有建築面積13459平方米,其中門診1366平方米,病房2940平方米,醫技1920平方米,行政用房403平方米。
民國時期,縣紅十字會西醫院及縣衛生院僅有聽診器、血壓計及少量普通手術器械等簡易器械。1952年,縣醫院有顯微鏡1台。1960年省撥給縣100毫安X光機1台。
1985年,縣醫院有200毫安X光機2台、400毫安X光機1台、721光分度光計1台、電冰箱3台、B型超聲波1台、胃鏡1台、綜合手術床2台、裂隙燈角膜顯微鏡1台、牙科綜合治療機2台、救護車1輛。農村區,鄉衛生院有各種手術刀包55個、X光機10~30毫安15台、50~100毫安12台、高倍顯微鏡30台。
截止2013年末,全縣共有衛生機構302個,其中醫院4個,衛生院22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9個,村衛生室190個,診所、衛生所、醫務室77個,縣級婦幼保健站、血防站、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衛生監督所各1個。衛生技術人員1793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661人,注冊護士589人。醫院、衛生院床位1650張。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農業人口71.93萬人,參合率為98.3%,比上年提高了3.3個百分點。農村合作醫療住院病人實際補償比例達56.2%。城鎮居民參加基本醫療保險人數7.48萬人,參加基本醫療保險的職工人數2.6萬人,與上年基本持平。 已形成由鐵路、公路、水運三種運輸方式構成的交通運輸網路。2011年客運總量2207.1萬人次,貨運總量1220萬噸。
鐵路合九線過鏡,境內長25千米,為單線鐵路,設宿松、涼亭車站,宿松站辦理客運,涼亭站辦理列車會讓,日均有8列快車停靠,通往太湖站、黃梅站,日客運量480人,2011年客運總量20.4萬人次。
滬渝高速公路過境,境內長31.2千米,雙向4車道,出口位於孚玉鎮孚玉路,通往九江、合肥。105國道過鏡,境內長35千米,雙向2車道,通往太湖縣、黃梅縣。S203省道過境,境內長51千米,雙向2車道,通往望江縣、太湖縣。境內縣鄉(鎮)級公路27條,總長372.8千米;公路橋梁347座,總長7125.6延米。共有客運班線87條,其中省級線路16條、市級線路5條、縣鄉線路66條,城區客運站場4個,其中宿松長途汽車站為二級長途客運站,日均發車110班,日客運量2400人次,年客運量27萬人次;客運東站、南站、北站均為三級農村客運站場,三站日發車1500班次,日客運量2.1萬人次,年客運總量830萬人次。2011年全縣擁有道路運輸經營性車輛5340輛,其中貨運車輛4430輛,8660噸位;客運車輛910輛,13510座位;貨運量1160萬噸,貨運周轉量78880萬噸·千米,客運量1191萬人次,客運周轉量90516萬人·千米。
境內通航河道總里程203.5千米,客運渡口16道,公路渡口3道,貨運碼頭7個,運輸企業擁有貨運船舶9艘,5220噸位;客運船舶21艘,963座位;車渡船舶3艘,22車位。2011年客運量31.1萬人次,客運周轉量77.6萬人·千米;貨運量60萬噸,貨運周轉量90萬噸·千米。

Ⅳ 宿松許嶺移動寬頻一年多少錢

每個地方的移動寬頻活動不同,資費也不一樣,建議你通過如下方式進行查詢內:
1、 去最近容的移動營業廳咨詢最新的寬頻資費。
2、 撥打10086咨詢最新的寬頻資費。
3、 找到附近貼的移動寬頻宣傳單查看上面的資費,或者撥打傳單上的業務員電話進行咨詢。

Ⅵ 高分懸賞!!!宿松縣共有幾所中學(含初中、高中)越詳細越好,最好附有效聯系方式。

初中:程嶺中學,實驗中學,許嶺中學,趾鳳中學,光榮中學,新安中學,專城關中學,五里中學,屬藍天中學,東洪中學,求雨嶺中學,佐壩中學,洲頭中學,破涼中學!高中:宿松中學,程集中學,花涼中學,涼亭中學,九姑中學,慧德中學,許嶺中學,宿松二中,王嶺中學,復興中學,陽光中學,

Ⅶ 安徽省宿松縣許嶺初中九零六班

喜歡誰只有她自己知道,你小子欠揍,這四個全部都不喜歡

Ⅷ 高分懸賞!!!宿松縣共有幾所中學(含初中、高中)越詳細越好,最好附有效聯系方式。

初中:程嶺中學,實驗中學,許嶺中學,趾鳳中學,光榮中學,新安中學,城關中學,五版里中學權,藍天中學,東洪中學,求雨嶺中學,佐壩中學,洲頭中學,破涼中學!高中:宿松中學,程集中學,花涼中學,涼亭中學,九姑中學,慧德中學,許嶺中學,宿松二中,王嶺中學,復興中學,陽光中學,

Ⅸ 2008年宿松許嶺高中錄取分數線

440

Ⅹ 安慶市宿松縣中考錄取分數線

宿松縣2010年中考錄取分數線
1、 我縣2010年高中招生第一批次省示範高中錄取工作8月1日結束,程集中學、宿松中學共錄取新生2250人。

程集中學計劃內231人,錄取231人,最高分719,最低分665(並列)。

程集中學定向計劃539人,定向線635分以上錄取535人,最高分665,最低分635,缺額全縣補錄5人最低分665(並列)。

程集中學擇校生計劃330人,錄取330人,最高分664,最低分624(並列)。

宿松中學計劃內241人,錄取241人,最高分735,最低分695(並列)。

宿松中學定向計劃564人,定向線665分以上錄取460人,均為第一志願,缺額全縣補錄最低分671分(並列)。

宿松中學擇校生計劃345人,錄取345人,最高分671,最低分630(並列)。

2、我縣2010年普通高中招生第二批次市示範高中、第三批次涼亭中學特長班錄取工作8月5日結束,花涼中學、涼亭中學共錄取新生1431人。

花涼中學計劃內錄取596人,最高分683,最低分621(並列)。

花涼中學擇校生錄取255人,最高分621,最低分602(並列)。

涼亭中學計劃內錄取355人,最高分649,最低分578(並列)。

涼亭中學擇校生錄取174人,最高分578,最低分487(並列)。

3、我縣2010年普通高中招生第四批次一般普通高中錄取工作8月7日結束,共錄取新生3414人,復興中學擇校生缺額106人。

宿松二中計劃內錄取495人,最高分627,最低分540(並列);擇校生錄取255人,最高分589,最低分501(並列)。

宿松二中王嶺教學點計劃內錄取100人,最高分608,最低分499(並列)。

復興中學計劃內錄取399人,最高分630,最低分502(並列);擇校生錄取171人,最高分502,最低分485。

隘口中學計劃內錄取385人,最高分643,最低分548(並列);擇校生錄取165人,最高分547,最低分512(並列)。

九姑中學計劃內錄取425人,最高分662,最低分595(並列);擇校生錄取225人,最高分595,最低分572(並列)。

九姑中學許嶺教學點計劃內錄取100人,最高分620,最低分505(並列)。

慧德高中錄取800人,最高分663,最低分525(並列)。

閱讀全文

與宿松許嶺中學2019年中考情況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睢寧縣第一中學北校區 瀏覽:349
道里小學中學排名 瀏覽:226
遼寧重點中學分數線 瀏覽:174
臨夏回民中學2018分數線 瀏覽:683
合肥市包河區外國語實驗中學 瀏覽:477
龍川實驗中學公路改造 瀏覽:844
呼和浩特中學上下課時間表 瀏覽:300
2018年沈陽市初中學業水平考試數學 瀏覽:687
龍川縣登雲中學校長 瀏覽:863
北侖中學招生簡章 瀏覽:473
長安一民中學上課時間 瀏覽:833
盱眙中學2015高考成績 瀏覽:284
中學生手球錦標賽 瀏覽:377
遼寧省實驗中學魏民 瀏覽:670
2018江浦高級中學錄取名單 瀏覽:305
洛陽2019年中學招生信息 瀏覽:220
蔡家坡初級中學電話 瀏覽:903
三門啟超中學招聘2018 瀏覽:572
郴州市第三中學貼吧 瀏覽:716
2019北鎮中學分數線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