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學師生 > 中學生張曉一家與親戚

中學生張曉一家與親戚

發布時間:2021-03-15 01:36:47

1. 步步驚心張曉回到現代是千金父親和哥哥都是軍人張曉被家裡人叫八小姐

哥哥都是軍人,張小貝家裡人叫8小時,因為後面的事情,然後被取的外號。

2. 找有關中學生孝敬父母的事跡

6月7日,高考第一天。等兒子張曉為自己穿好衣服,洗完臉,把自個兒挪到床邊坐好,曹雪紅目送兒子離開,開始「胡思亂想」。

兒子的考試結果怎麼樣,尚不知曉。可一旦兒子考上了,「那可怎麼辦?我不能再讓兒子背著我去上學,我不能再成為兒子的累贅。」

曹雪紅越想越自責:我沒有盡到一點兒母親的責任,相反拖累了孩子14年。兒子的童年被我剝奪了,少年時代也被我剝奪了,我不能再剝奪兒子的青年時代!

淚如雨下,曹雪紅用完全變形的手艱難地拽過一張卷紙,低頭擦拭淚水。

抬起頭,曹雪紅說出自己的心願:「陰歷八月十五,是我兒18歲生日,我想為他做最後一件事,在很大的范圍內告訴我兒:媽對不起你!」

「我再大,我還是你兒」

考場內的張曉無從知曉母親的心思,但他對母親的惦記一時一刻也沒有放下。考試當天中午,他還是沒有聽從母親的囑咐,滿頭大汗地跑了回來,為母親接尿、遞水。

張曉不言,但有書信為證:「因家中發生不幸,我親愛的爸爸離開了我們。那是1993年的事了,那時我才4歲。不到一個月時間,我媽媽由於悲痛病倒了。住院命保住了,可留下了嚴重的『類風濕性關節炎』。這可惡的病魔奪走了媽媽的自由權……」

10歲的張曉第一次寫信向別人求救,也是最後一次。

爸爸因車禍去世後,不出一月,母親高燒不退,七八天說不出話來,千方百計保住性命,從此生活卻無法自理。

住院兩個多月,家中的積蓄全部花完,還欠下了外債。不得已,外公外婆將張曉母子從內蒙古額濟納旗接回了甘肅平涼老家,借住在親戚家。可時間不長,他們就成了親戚眼中的包袱。一輛破舊的手推車將母子倆拉出了親戚家。眼看要流落街頭,好心的大媽騰出自家看守菜地、不足3平方米的小草房,供二人棲身。

兩年光景,他們又被清出搖搖欲墜的草房,租住在另一家四處透風、不足5平方米的伙房內。6年後再次搬家,擠進稍為寬敞的磚房。房東看他們可憐,將房租由50元降到20元。這樣,他們一樣也承受不起,在社區的幫助下,又是兩次搬家。

筆記本上,張曉寫下激勵自己的話語:「真正的強者,不是流淚的人,而是含淚奔跑的人。」

14年,張曉含淚奔跑的背後是常人難以想像的艱辛付出。

常年卧床的母親,剛開始尚能挪動,攙扶著可以自己上廁所。隨後病情越來越重,她一度大小便失禁。張曉每天都要幫母親穿衣、洗臉、刷牙、梳頭,時間稍長,要洗腳、洗澡、剪指甲。生火,做飯,洗衣服,也都是他的事。

曹雪紅記得,兒子四五歲時,開始學著煮飯。面條做不了,就煮粥吃。鍋台高,夠不著,踩著小凳,趴在鍋台上。時不時被沸出的米湯燙傷小胳膊。

上了小學,張曉就開始連揉帶搓地洗衣服。張曉總是讓媽媽穿得乾乾凈凈。

兒子一天天長成了大小伙兒,曹雪紅感到多有不便,不再讓兒子給自己擦洗全身,這讓張曉著了急,常年卧床容易生褥瘡,不洗不行。長大的兒子反過來勸說媽媽:「我再大,就算把媳婦娶了,娃生了,我還是你兒。」

身處青春期的張曉不是沒有一點心理障礙,可他不止一次地在內心告訴自己:「那是我的母親,我為她做什麼都是應該的。」

「我是娘的全部,娘痛苦我就不幸福。」熟悉曹雪紅母子的寶塔社區主任李萍說,張曉活生生地演繹了《寶蓮燈》里母子倆的患難真情。

「我有一口飯吃,就不會讓娘餓著」

「母親是我活下去的精神支柱。如果沒有母親,我奮斗下去還有什麼意義?」每當別人誇獎自己孝順,張曉總這樣說。

「久病床前無孝子。」常有人驚嘆張曉的14年是如何堅守下來的?

張曉卻說:「這都是生活中的常事、瑣事。我沒有什麼驚天地泣鬼神的壯舉,只是做了自己應該做的事情。」

雖然生活艱辛,但張曉很少哭。「眼淚能侵蝕人的脊樑,讓你直不起腰。」張曉總把腰板挺得直直的。

不願過多的提起過去,但對於最為艱難的日子,張曉刻骨銘心。那是2000年前。母子倆靠拾別人的菜葉子糊口。沒有面吃,就吃拾來的菜,沒鹽、沒醋,白水煮菜,時間稍長,肚子脹得受不了,娘倆兒口吐綠水。

「我只要有一口飯吃,就不會讓我娘餓著。」張曉自小倔強。鄰居送他一個饅頭,他要留給母親。別人給的好吃的,他總能找出自己不喜歡吃的理由,讓給母親吃。

5歲直到高中,張曉常做的一件事就是撿柴火。一個風雪交加的冬日,張曉外出撿柴。天黑下來,仍不見兒子的蹤影,曹雪紅拄著拐棍踉踉蹌蹌挪到路口等待,只見兒子吃力地將一大捆柴火往回拖。將兒子摟入懷中,曹雪紅失聲痛哭。

苦難沒有壓倒張曉。小學階段的張曉,年年是學校的「三好學生」。進入初中、高中,學習也不曾落下。臨近高考,還是班上的十一二名。

張曉打小懂事,知道保護母親,不給母親添麻煩。

最初住在菜園子的草房,狹小的空間容不下兩個人同時站立。冬日的風時常把木條拼起的「門板」掀翻。年僅四五歲的張曉用小鏟子在地上挖個坑,再找來木棍將門板死死頂住。

從菜園子搬出後,家中一度分文沒有,房東又催要房租。沒法子,曹雪紅忍痛賣掉丈夫生前留下的一條毛毯和自己結婚時一幅床罩、一對枕巾。

生活依舊難以維計。因為欠交幾十元房租、電費,房東掐了他們的電。悲憤交加,曹雪紅決定外出乞討。

拄著拐杖,在兒子的攙扶下,曹雪紅爬上長途汽車去了西安。可真坐在了西安的街頭,她怎麼也張不開嘴,伸不出手。一連3天,沒要到一分錢,也沒吃上一口飯。狠狠心,母子倆花3.5元買了一碗面。可娘倆你讓我,我讓你,誰也不先動筷子。

回到平涼,在好心人的指點下,張曉給時任甘肅平涼武警8670部隊政委的劉春灝寫了一封求救信。

很快,劉政委來到張曉家,送來米、面和慰問金,幫他們渡過了難關。此後多年,劉政委和部隊官兵將張曉一家列入重點幫扶對象,一直關心著張曉的成長,有物質上的,更有精神上的。在張曉幼小的心靈里,軍人的堅強和勇往直前,深深地感染了他。

每位好心人的幫助,都被曹雪紅記入自家《恩人簿》。曹雪紅時常拿這些教育張曉,教育他要懂得感恩,懂得回報。

「我也有想放棄生命的時候」

「總有同齡人問我:這么苦,這么累,你就沒有郁悶、痛苦、扛不住的時候嗎?」張曉坦言:「我也有郁悶、痛苦,甚至想放棄生命的時候……」

記得一天晚自習後,推著自行車趕往家中,腳步越來越沉重,10多年的艱辛一幕幕湧上心頭,越想越煩躁,張曉索性把自行車撇在了路邊。

天開始打雷,雨傾盆而下。張曉跪在馬路上放聲大哭:「蒼天啊,你咋就這么殘酷。」

此時,一道刺眼的閃電擊到一棵大樹上,樹著火。那一刻,張曉的腦子里突然閃過「鳳凰涅 ,浴火重生」的念頭,精神為之一振。

平時,脾氣不好的母親少不了嘮叨,打罵也是有的。理解母親的病痛,張曉總是默默地忍著,要麼轉身忙自己的事情,從不當母親的面發脾氣,也不訴苦。

可2007年春節的前一天,張曉感到自己再也挺不住了,甚至想到了放棄生命。

年關將至,屋外的鞭炮聲不斷,張曉心亂如麻。房東一遍遍催要房租,學校的110元補課費遲遲沒有著落,高考又要臨近,真不知會怎樣。他鼓足勇氣向母親要錢時,又招來心煩的母親一頓責罵……

左思右想,「撲通」一聲,張曉面向病床上的母親跪倒在地,他覺得再也挺不住了,「媽,你不孝的兒子,先走一步……」

張曉沒命地磕頭,邊磕邊訴說:「媽呀,做兒的沒能力,我本想掙錢給您看病,給您買好衣服,可如今一座座大山壓得我喘不過氣來,我再也背不動了。饒恕你不孝的兒吧,我不想再做任何沒有意義的努力了……」

這是張曉第一次有了輕生的念頭,也是第一次向母親訴苦。病床上的曹雪紅心如刀絞,哽咽難語:「兒呀,媽多少次都有這樣的想法了,只是撂不下你啊……」

「媽呀,我也是放不下您啊……」

哭訴讓張曉漸漸地冷靜了下來。悄聲直起腰,擦乾眼淚,他走進廚房,他為母親做了一頓特別的年夜飯。

回首往事,張曉淚流滿面。可他不後悔,苦難的生活、好心人的幫助,以及母親樸素的教誨,讓自己學會了堅強。

班主任老師劉建軍稱贊張曉是「頂天立地的男子漢」。「他對母親的孝行、對母愛的感悟,能凈化人的靈魂。以我的閱歷,沒有人能比。」

70多歲的鄰居大媽,感慨自己活了那麼大的歲數,沒見過張曉這樣的孩子。

自從一次志願服務活動中認識了張曉,團平涼市委就默默地呵護著張曉。高考前,為讓張曉有一個平靜的學習環境,團市委設立專門的救助基金,把許多好心人的慰問擋了下來,個別媒體的采訪也推到高考之後。前不久,張曉獲得了甘肅省五四青年獎章,團市委把喜訊也留在了他高考之後。

團平涼市委決定在全市66萬名青少年中發起向張曉學習的行動。

這兩天,高考後的許多同學在忙著填報志願。而成績不錯的張曉,想的不是上哪所大學,而是如何不去上大學:「上大學,母親怎麼辦?我又需要好心人的資助。他們給予我的太多了,我不能再接受他們的幫助。我這么大了,應該自己照顧母親,支撐起這個家。」

張曉一心想的是參軍,之後在部隊考軍校,「這樣我可以把別人的幫助降到最低,在部隊上軍校,盡早為社會作貢獻。」(記者 狄多華 實習生 張鵬)

采訪手記:有擔當方能頂天立地

在平涼,談及張曉,記者聽到最多的字眼是「大孝」。有人感嘆:「一天兩天的孝叫小孝,長年累月的孝就是大孝。」

一個不滿18周歲的男孩,用自己14年的行動實踐著「百善孝為先」的傳統美德。「孝敬、堅強、樂觀」,張曉身上這些可貴的品質恰恰是不少同齡人所缺失的,甚至是一些成年人難以做到的。

「80後」、「90後」的孩子,個個是父母掌上明珠。天長日久,許多孩子把父母的付出視作理所應當,不懂得感恩、回報。而張曉卻把照料母親視作理所應當。

張曉的遭遇是不幸的,但他又是幸運的。苦難的生活,好心人的幫助,加上母親樸素的教育,讓他始終在心智健康地成長,而不是自暴自棄,走向社會的對立面。

張曉面對苦難自立自強,勇於擔當。僅僅以母子感情去理解他尚不全面,這中間還有責任感。一個熱愛母親的人,必然會擔當更多。有所擔當,方能頂天立地。將來有一天,張曉會明白,他是母親的全部。而母親是他生活的極重要一部分,卻不是他的全部。

3. 張曉和王玲是同班同學。星期天上午,張曉約王玲去打羽毛球。可是,王玲的家長不同意。張曉應該怎麼說

打羽毛球是為了更好的學習,學習是個苦差事,不能沒有一個好身體,這一點我深有體會。況且松馳有度是學習的法則,綳得太緊的弦只有斷掉這一個後果。爭辯太浪費時間,如果是為了更好的學習,還是選擇性的沉默來得實際。

4. 我和妻子,2人都是08年畢業的,2人都有國家助學貸款沒有還清,我的還託了4期左右。我和她各有1萬多需要還

首先要清楚兩個問題:
1、你和她是否已經結了婚。
2、你的助學貸款是否是連續拖了4期。
如果你們二人已經結婚,那麼銀行是家庭為單位的,你的徵信記錄不好,也會影響你妻子的貸款。其次,如果你的助學貸款是連續拖了4期未還的話,你們二人銀行是絕對不會貸款給你們的。如果是間斷的拖了4期,那還要看南昌銀行的政策如何,有50%的可能可以貸。
如果你妻子的信用良好,倒是有法可想。我是重慶這邊的,不了解南昌當地的政策,不過你購買商品房的置業顧問應該會替你想法子。

5. 張曉的孝感動天

自從上學後,張曉每天都要5點鍾起床,為母親穿衣、解手,再替母親洗臉、梳頭。做完這一切,張曉就去燒開水,將開水盛在大水杯里,放在母親能夠得著的地方。接著,張曉為母親做早飯,看著母親吃完,他收拾好碗筷,這才背著書包去上學。中午一放學,張曉就跑回家,伺候母親解手,做飯、做家務。到了晚上,飯後張曉還得為母親洗腳擦身,一直忙到晚上12時後才能休息。
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張曉為母親撐起一片晴空。他從不抱怨,默默承受著生活的重擔。張曉在保豐中學上初三那年,5月的一天,他借了輛三輪車到涇河灘拾柴,在回來的路上,三輪車翻倒在地,張曉的左小腿被木柴刺得血肉模糊,他瘸著腿回到家,怕母親看見,用布條包裹住傷口坐在家門口偷偷流淚。直到第三天,曹雪宏才知道實情,看到兒子的傷口化膿越來越嚴重,曹雪宏淚水滿面不知如何是好。
鄰居和居委會的好心人知道情況後,將張曉送到附近的平涼部隊醫院治療,時任該部隊醫院政委的劉春灝得知張曉的情況後,為張曉免費做了手術。術後不到一個月,劉春灝政委與妻子來到保豐中學,帶著許多書本、衣物、大米、清油等生活用品來看望張曉。從生活必需品到現金,劉春灝政委5年來一直資助和關心著張曉母子。2005年5月1日,劉春灝政委調到南京工作,臨行前,他再次來到張曉家看望他們,並鼓勵他們母子堅強地生活下去。
得知一個小孩子多年來一直艱辛地支撐著這個家,2004年10月,現任平涼崆峒區委書記、時任華亭縣縣長的楊軍夫婦帶著錢物來看望了他們。隨後,楊軍縣長為張曉家拉來2噸多煤,看著這么多屬於自己的煤,張曉一夜沒有睡覺,激動地將煤一塊一塊壘在家門口,然後用塑料紙蓋住,對他來說,有了這些煤,每周在河灘撿柴的日子就可以告一段落了。
張曉的母親說,這13年來,他們共搬過5次家,每次搬家,張曉都得四處找房子,等找好了房子,他又要一件一件將東西搬到新租的房子里。為了節省時間,張曉利用晚上的時間搬家,有時一直搬到天明。
張曉
孩子太累了,很少見到有休息的時候!有幾次家裡窮得差點揭不開鍋,但只要有一口飯,張曉總是先喂給她吃,而自己背著她喝湯。孩子照顧了她13年,為這個家受了太多的苦,如果不是看著孩子這么懂事,她早就不想活了。 鄰居大媽說:「要是沒有張曉,曹雪宏也活不到今天。這孩子太孝順了,我活了這么大沒見過這么懂事的好娃。」東台五區的幾位老大媽感慨地說,他們母子搬到這里這些年,張曉每天都是早早起床,把母親從床上抱到凳子上洗臉、梳頭,打掃完家裡的衛生才去上學。中午又急急忙忙回家做完飯,然後再一口一口喂給他媽吃。鄰居說,周末從來沒有見過張曉和同學一起玩,他在家不是幹家務就是照顧母親,有一點空閑時間就趴在桌子上學習。家裡生活困難,張曉就利用假期給洗車行打工,掙點錢貼補家用。
多數人的童年是在父母的關愛中無憂無慮地幸福成長,而張曉的童年是在艱辛中走過來的。張曉擔心自己考上大學後,上學的學費從哪裡來?母親又該怎麼辦?「不管怎樣,我也要背著媽媽上學。」很少說話的張曉突然發出這樣一句豪言。

6. 我喜歡 的作者張曉

張曉,男,17歲,共青團員,甘肅省平涼市崆峒區寶塔社區人,平涼二中高三(10)班應屆畢業生。
張曉4歲喪父,母親曹雪紅重病卧床。他自小挑起家庭重擔,克服常人難以想像的困難,精心侍奉癱瘓在床的母親,並以頑強的毅力完成了小學到高中的全部學業,用自己14年的行動實踐著"百善孝為先"的傳統美德。
從4歲起,張曉開始學習煮飯、侍候母親。鍋台高,夠不著,他就踩著小凳,趴在鍋台上做飯,時常被沸出的米湯燙傷胳膊。上小學時,張曉每天要幫母親穿衣、洗臉、刷牙、梳頭,還要撿柴、生火、做飯,洗衣服。讀初一時,長年卧床的母親病情不斷加重,一度大小便失禁,張曉每天要給母親接屎接尿,擦洗身體。他最惦念的是母親,鄰居送他一個饅頭,他要留給母親,別人給的好吃的,他總能找出自己不喜歡吃的理由,留給母親吃。張曉的鄰居何彩蘭老奶奶說:"這娃娃太孝順了,我活了這么大沒有見過這么懂事的娃娃!"
毫無生活來源的張曉家生活一直十分艱難,在政府、武警官兵、鄰居、老師、同學和好心人的幫助下,母子倆渡過一個個難關。家裡再困難,日子再苦,張曉也不願給好心人增添負擔。有的人留下電話,讓他有困難時聯系,但他從來沒有主動打電話提要求。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張曉把每位好心人的幫助記入自己的《恩人簿》。一到周末,張曉忙著洗衣服、做家務、照顧母親,還要抽時間給洗車行打工、撿垃圾貼補家用。
雖然家庭生活十分困難,張曉卻很陽光樂觀。在學習上,他和同學互幫互助;在生活中,他樂於助人,關愛他人。"貧困中堅守的陽光男孩",是同學們和老師對張曉的評價。苦難沒有壓倒張曉。小學階段的張曉,年年是學校的三好學生。進入初中、高中,學習也不曾落下。上高中的張曉學習更加用功,每天起早貪黑,忙於學習和照顧母親;他每天都是早早起床,把母親從床上抱到凳子上洗臉、梳頭,打掃完家裡的衛生就趕忙去上學。中午又急急忙忙趕回家先侍候母親方便,再做飯,一口一口喂給母親吃,然後又騎著破自行車趕到學校。張曉靠著自己的努力,以頑強的毅力完成了小學到高中的全部學業。
中國青年報2007年6月14日以《張曉:含淚奔跑的陽光少年》為題刊登張曉事跡後,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教育報等媒體隨後作了報道。
張曉先後獲得平涼市優秀共青團員、第十一屆甘肅青年五四獎章。

7. 真正的強者是含淚奔跑的人的原文

《中國教育報》:真正的強者是含淚奔跑的人

--------------------------------------------------------------------------------

作者:牛春林 文章來源:《中國教育報》2007年7月11日第1版 點擊數:259 更新時間:2007-7-12
在甘肅省平涼市崆峒區東台新區,10平方米的一間平房內,住著平涼二中高三學生張曉和他癱瘓的媽媽曹雪紅。

6月7日,全國高考第一天。

5點多,張曉像往常一樣起床,為媽媽穿好衣服、洗好臉、梳好頭,然後做好飯端到媽媽面前,自己也隨便吃了一點,便匆匆趕往城西的考場;

中午,張曉從城西趕到城東的家中,為媽媽打開窗戶,給媽媽挪挪身子、擦擦汗,接尿、遞水,侍候媽媽吃過午飯,他又匆匆趕到考場參加下午的考試;

下午6點,張曉匆匆超越一個個被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簇擁著接回家的同學,汗漬漬地回到家,把屋子收拾得整整齊齊……

看著兒子的一舉一動,曹雪紅眼中溢滿了淚水。

「沒有曉曉,我活不到今天」

1993年,一場突如其來的車禍奪去了張曉爸爸的生命,給他媽媽致命的一擊。不到一個月,曹雪紅病倒了。住院兩個多月命雖保住了,卻留下了嚴重的類風濕關節炎,從此卧病在床,生活不能自理。那年張曉才4歲,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只知道媽媽從此不能動了,而自己則常常覺得肚子很餓。

曹雪紅治病花光了家裡的積蓄,還欠下了一筆外債。不得已,在內蒙古額濟納旗舉目無親的張曉母子被外公外婆接回了甘肅平涼老家,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開始借住在親戚家,但時間不長,張曉母子就成了親戚眼中的包袱,一輛破舊的手推車將母子倆拉出了親戚家。眼看要流落街頭,一位好心的大媽騰出自家看守菜地——不足3平方米的小土草房,供母子二人棲身。

過了兩年光景,張曉母子又被清出搖搖欲墜的草房,租住在另一間四處透風、不足5平方米的伙房內。從內蒙古回到平涼14年,張曉母子先後搬了6次家。

當同齡人還在媽媽懷里撒嬌的時候,張曉卻用稚嫩的身體支撐起了這個破碎的家。四五歲時,張曉開始學著做飯。面條做不了,就煮粥吃。鍋台高,夠不著,張曉便踩著小凳,趴在鍋台上,時不時被溢出的米湯燙傷小胳膊。飯做熟了,張曉就踉踉蹌蹌把飯端到媽媽床前,一勺一筷子地喂媽媽。雖然常常把米飯做成稀飯、把稀飯做成夾生的米飯,曹雪紅卻十分知足。每次吃飯,曹雪紅都是就著淚水咽下的。

左鄰右舍看著張曉母子生活艱難,便時不時送來一塊餅、一個饅頭、一碗湯,張曉總是端給媽媽,千方百計哄媽媽:「媽媽,我已經吃飽了,你快吃吧!」直到看著媽媽吃完才離開。同學送給他一點好吃的,他總能找出自己不喜歡吃的理由,讓給媽媽吃。有時家裡揭不開鍋,但只要弄到一點吃的,張曉總是先喂給媽媽吃。「只要有一口飯,我也不會讓媽媽餓著。」

上了小學,張曉就開始連揉帶搓地洗衣服,總是讓媽媽穿得乾乾凈凈。

兒子一天天長成了大小伙兒,曹雪紅感到多有不便,不再讓兒子給自己擦洗全身。身處青春期的張曉也不是沒有一點心理障礙,可他不止一次地在內心告訴自己:「那是我的媽媽,我為她做什麼都是應該的。」兒子反過來勸說媽媽:「我再大,就算把媳婦娶了,娃生了,我還是你兒。常年卧床容易生褥瘡,不洗不行!」

曹雪紅說:「沒有曉曉,我活不到今天。」

14年,苦難沒有壓倒張曉

面對現實,張曉很少哭,總把腰板挺得直直的。筆記本上,張曉寫下激勵自己的話:「真正的強者,不是流淚的人,而是含淚奔跑的人。」

14年,張曉含淚奔跑的背後,是常人難以想像的艱辛付出。常年卧床的媽媽,開始尚能挪動,攙扶著可以自己上廁所。隨後病情越來越重,一度大小便失禁。張曉每天都要幫媽媽穿衣、洗臉、刷牙、梳頭,每天都要生火、做飯;過不了幾天,還要給媽媽洗腳、洗澡、剪指甲、洗衣服。

「久病床前無孝子」。常有人驚嘆:張曉的14年是如何堅持下來的?張曉說,面對癱瘓的媽媽,我做的都是生活中的常事、瑣事,是我理所當然應該做的事,是每一個兒子都會做的事。「媽媽是我活下去的精神支柱。如果沒有媽媽,我奮斗下去還有什麼意義?」每當別人誇張曉孝順時,張曉總是這樣說。

在最艱難的日子裡,張曉母子倆常常靠拾菜葉子糊口。沒有米、面,就吃拾來的菜;沒鹽、沒醋,就用白水煮菜。時間稍長,肚子就脹得受不了,娘兒倆直吐綠水。

放學後,張曉只要有一點時間,就去撿柴火、撿煤核兒、拾菜葉。一個風雪交加的冬日,張曉安頓好媽媽後出去撿柴,黑暗中被蛇咬破了手腕。天越來越黑,雪越下越大,張曉忍著鑽心的疼痛,拖著柴火一步一步向前挪。曹雪紅在家等得心急,拄著拐棍踉踉蹌蹌挪到路口去等兒子,看著兒子血淋淋的手腕,曹雪紅一把將兒子摟入懷中。雪地里,又冷又餓的娘兒倆抱作一團,失聲痛哭。

張曉母子曾一度分文沒有,為交幾十元的房租、電費和給兒子湊下學期的費用,曹雪紅忍痛賣掉丈夫生前留下的一條毛毯和自己結婚時的一個床罩、一對枕巾做路費外出乞討。張曉了解媽媽的苦衷後,帶著作業本,攙扶著媽媽爬上長途汽車去了西安。可真到了西安,曹雪紅卻怎麼也張不開嘴,伸不出手。一連3天,沒要到一分錢,也沒吃上一口飯。狠狠心,母子倆花3.5元買了一碗面。可娘倆你讓我,我讓你,誰也不先動筷子。餓著肚子,張曉也沒有忘記趴在西安大街樹下的平台上寫作業。

苦難沒有壓倒張曉,他學習刻苦,勤奮向上。上小學時,張曉年年被評為「三好學生」,經常被評為「優秀學生幹部」。上初中、高中後,張曉的學習成績排在全班的十六七名。

「這樣的好娃世上少有」

與張曉交談,印象最深的是張曉清秀且稚氣未脫的眼神中那種倔強的神情。每月50元租金的10平方米小屋中擠著兩張小床、一個折疊飯桌,家中唯一的電器是一台鄰居淘汰送給他們的小電視機。

生活雖然艱辛,屋裡屋外卻收拾得井井有條、一塵不染,讓人不相信支撐這個家的是一個不滿18歲的男孩。

談起張曉,左鄰右舍無不嘖嘖稱贊:張曉這樣的好娃世上少有!從70多歲的老人,到幾歲的孩子,沒有一個不喜歡曉曉的。

張曉家的鄰居何奶奶已70歲了,張曉一直把她當作自己的「奶奶」。何奶奶告訴記者,曉曉是個十分懂事的孩子,從學校回到家,不是侍候母親,就是收拾家,要不就是去撿柴火、拾菜葉,從不見他出去玩耍。為了省電,倒是常見他深夜在路燈下寫作業。只要見到你挑水,曉曉就一定會從你肩上奪過去。門口小賣部的服務員告訴記者,不管天氣多熱,張曉從未來買過一根冰棍。

在平涼二中,師生們對張曉更是贊不絕口。張曉的同班同學黨煥彰佩服地說,張曉身處逆境,但堅強、樂觀,體現了中國人的「韌」性,為我們樹立了楷模。班主任劉建軍稱贊張曉是「頂天立地的男子漢」。「在家,他孝敬母親;在學校,他把陽光留給同學。他的行動,凈化了我們的靈魂。」主管德育工作的副校長馬博文則說:「張曉讓我們找到了德育教育的切入點。」

蘭州蜀草中醫院專家聽說張曉的感人事跡後,專程到平涼為曹雪紅進行診斷,並於6月15日親自把曹雪紅接到醫院免費治療。記者在病房看到,在醫院的精心治療和張曉的精心照顧下,曹雪紅已能坐在床上接受記者的采訪,她告訴記者,疼痛已明顯減輕。天氣好的時候,張曉還把媽媽抱上輪椅,興致勃勃地推著媽媽到五泉山公園、東方紅廣場、黃河風情線觀光。推著輪椅上的媽媽,大汗淋漓的張曉說,我唯一的希望是讓媽媽站起來!

張曉以頑強自立的精神,實踐著「百善孝為先」的傳統美德,深深打動了老師、同學和社會各界人士。今年2月,學校授予張曉「自強不息好青年」稱號;4月,張曉獲「第十一屆甘肅省五四青年獎章」;6月,中共平涼市委宣傳部、團市委、市教育局作出《關於在全市廣大青少年中開展向張曉學習的決定》。同時,社會各界紛紛伸出援助之手,向張曉表示敬意。對每位好心人的幫助,張曉都一一記入「恩人簿」。張曉說,別人幫了我,哪怕是一個饅頭、一塊餅,我也要記住別人的情。我要時時懷著一顆感恩的心,盡自己所能,回報社會和所有關心我的人。

http://life.cersp.com/body/lists/200707/2017.html

8. 張曉的不幸遭遇

張曉家租住在平涼市崆峒區東台五區二排七號的一間10平方米的房子里,小屋裡擠著兩張小床,一個折疊飯桌,家裡唯一的電器是一台小電視機。小家雖然清貧,卻收拾得井井有條,母親曹雪宏坐在床前的凳子上,穿戴干凈整潔,雙腳卻不能挪動。
對於張曉來說,不幸是從1993年3月21日開始的。那時他們生活在內蒙古,一場突如其來的車禍奪去了父親年輕的生命。看著癱瘓在床的母親,年僅4歲的張曉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情,只是哭著向媽媽要爸爸。面對受到重創的家庭,曹雪宏淚如雨下,絕望的她產生了輕生的念頭。那天,她對張曉說:「孩子,媽媽不能再照顧你了,媽媽要去一個很遠的地方,以後你就到奶奶家去。」但張曉哭著拉著媽媽的手說:「媽媽,你別走,我不讓你走!」
母子倆抱頭痛哭。4歲的張曉好像突然長大了許多,不再對母親哭鬧撒嬌,而是用自己稚嫩的身體承擔了同齡人不能承受的家庭重擔。由於年齡小夠不著鍋台,張曉就踩著一個小凳子趴在鍋台上做飯。剛開始,當他把做得半生不熟的飯端到母親床前,一勺一勺喂給母親時,曹雪宏的心像刀割一樣難受。
由於在內蒙古舉目無親,外婆家的人於1994年把母子倆接回了老家平涼。回到平涼以後,張曉母子的窘境並沒有改變。在親戚家住了幾個月後,由於親戚家境也不好,母子倆就在這家住幾天、那家住幾天,過著漂泊的日子。實在沒辦法的情況下,他們租住在村上一農家果園臨時搭建的瓜房裡,每月房租是5元。那時候,對於母子倆來說,能吃上一個饅頭無疑等於過上了天堂般的生活。誰知,災難一個接一個地降臨。1995年農歷八月初五,一場傾盆大雨從天而降,他們母子居住的瓜房被大雨沖塌,張曉的半個身子被埋進土裡。曹雪宏害怕極了,用盡全力刨開兒子身上的土,並大聲向村民呼救。在她的呼救下,房東一家和村上的人全跑來幫忙,將昏迷的張曉救了出來。
從那以後,瓜房塌了,眼看著母子倆又要流落街頭。這時,崆峒區柳湖鎮保豐村一位好心的阿姨看到他們實在可憐,就把自家看菜園的小土房借給他們,雖然房裡只有一個土炕,但這對苦命母子終於有一個可以安身的地方。

9. 大衣哥朱之文和媒體人張曉磊你相信誰呢

大衣哥朱之文和媒體人張曉磊,我選擇相信大衣哥。具體分析如下:

一、大衣哥逃避捐款的說法存在疑點

張曉磊說大衣哥成名後為了逃避捐款找他出主意,他給大衣哥支招用成名的大衣拍賣來代替捐款。大衣哥卻用新買的大衣來冒充成名的軍大衣,原因是成名的大衣早就找不到了。

大衣拍賣成功之後,媒體讓大衣哥再捐款10萬,大衣哥答應了,但是事後又反悔,為了逃避捐款,於是連夜坐火車逃走。

這個說法本身就存在疑點,既然是媒體讓大衣哥捐款的,那麼媒體為了報道肯定是要追綜後續的。大衣哥為逃避捐款連夜逃走,這種熱點新聞媒體怎麼可能放過?

就算不是每個媒體都會追綜,也不可能一個都沒有。這么多年過去了,除了這個張曉磊所謂的爆料,其他媒體怎麼沒人說?接受捐款的單位怎麼沒人說?

再說了,大衣哥自己如果真的不想捐款,他肯定會知道這不是一件光彩的事情,又怎麼可能讓張曉磊知道?他跟張曉磊的關系已經親密到這種程度了?


大衣哥說張曉磊為了用他的名字注冊賬號,還威脅他了,但他沒有妥協。正好和這個公眾號變更對應上了,9月份雙方就賬號問題發生矛盾,之後估計威脅也沒起作用。於是張曉磊魚死網破,開始准備扒皮爆料大衣哥。

只可惜,他連大衣哥的大名都不敢光明正大的打出來,只敢語焉不詳地稱他為農民歌唱家,打的什麼算盤?

當然是怕指名道姓了,會被大衣哥告啊。

所以你說,張曉磊和大衣哥,誰更可信?

10. 跟我回家演員表張曉

《跟我回家》演員表 :

辛柏青
飾 門家祥

黃曼
飾 劉慧

林伊婷
飾 門家楣

杜源
飾 門瑞

閆學晶
飾 門家環

周璞
飾 門家柱

高姝瑤
飾 田饒

郭秋成
飾 方達

閱讀全文

與中學生張曉一家與親戚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睢寧縣第一中學北校區 瀏覽:349
道里小學中學排名 瀏覽:226
遼寧重點中學分數線 瀏覽:174
臨夏回民中學2018分數線 瀏覽:683
合肥市包河區外國語實驗中學 瀏覽:477
龍川實驗中學公路改造 瀏覽:844
呼和浩特中學上下課時間表 瀏覽:300
2018年沈陽市初中學業水平考試數學 瀏覽:687
龍川縣登雲中學校長 瀏覽:863
北侖中學招生簡章 瀏覽:473
長安一民中學上課時間 瀏覽:833
盱眙中學2015高考成績 瀏覽:284
中學生手球錦標賽 瀏覽:377
遼寧省實驗中學魏民 瀏覽:670
2018江浦高級中學錄取名單 瀏覽:305
洛陽2019年中學招生信息 瀏覽:220
蔡家坡初級中學電話 瀏覽:903
三門啟超中學招聘2018 瀏覽:572
郴州市第三中學貼吧 瀏覽:716
2019北鎮中學分數線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