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學生友誼的特點是什麼
友誼在十多年後可以變成親情,這個時候就是最高境界。
如果一直是友誼,肯定會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變淡。
中學生的友誼是非常純潔的,好好維護。
❷ 現代中學生有哪些特點
首先,我要肯定當代中學生的主流是好的:熱愛祖國、積極上進、刻苦學習、朝氣專蓬勃、意氣屬風發、立志振興中華是大多數現代中學生所擁有的精神面貌;思維活躍、敏捷、興趣廣泛、努力掌握各種科學文化知識、培養和煅煉自已多方面的能力,則是當代中學生的主要表現;樂於探索、接受新知識和新事物,渴望了解祖國悠久的歷史知燦爛的文化、了解祖國在改革開放中所取得的輝煌成就、了解21世紀我國建設和發展的宏偉藍圖,是當代中學生的普遍心願。
❸ 中學生的心理特點
對正處於心理上不斷發展不斷變化時期的中學生該怎樣進行教育和管理?這對於中學老師來說,是一個非常值得思考的問題。我覺得最重要的是要了解學生的心理,按照其身心發展規律對其進行教育和管理。
可以說,中學階段,是人一生中最關鍵而又有特色的時期,是人一生中黃金時代的開端。中學生朝氣蓬勃,風華正茂,在各方面都表現出積極向上的趨勢。在整個中學階段,中學生的心理表現出種種特點。也正是由於多方面的心理特點,在中學生身上才會產生這樣那樣的問題。我們作為教育者,一定要掌握中學生的這些心理特點,然後對症下葯。
1.掌握中學生的過渡性心理
學生在中學以前處於真正的幼稚期,要更多的依靠成人的照顧、保護,他們的獨立性、自覺性都較差。進入中學階段後就進入了少年時期,而中學後期則處於青年初期,是個體逐步發展成熟的時期,它標志著個體真正開始逐步成為獨立的社會成員。
中學生心理發展的過渡性,反映出中學初期(少年期)和中學後期(青年初期)過渡狀態的兩種不同特點。前一時期,即少年期,是一個半幼稚、半成熟的時期,是獨立性和依賴性、自覺性和幼稚性錯綜復雜充滿矛盾的時期;後一時期,即青年初期是一個逐步趨於成熟的時期,是獨立的走向社會生活的准備時期。前一時期,還保留著一定的幼稚性;後一時期,卻包含著成熟後的獨立性和自覺性。即使如此,他們也只是剛剛達到成熟時期,他們的認識能力、水平還是不高的,他們的個性傾向還不穩定,還需要教師、家長對其關懷和指導,以便加強他們的自我修養,使其真正趨向成熟。
2. 掌握中學生的閉鎖性心理
中學生的心理逐漸顯示出閉鎖性,即他們的內心世界逐漸復雜,開始不大輕易將內心世界表露出來。
中學生處於青春發育期,生理上的一系列變化也必將引起情感上的變化。這些變化一般是不會輕易流露的。即使為此引起情感上的波動,由於這個時期相應的意志力的發展,他們也往往會控制住而不表現出來。這是閉鎖性的情感和意志方面的基礎。
由於閉鎖性的特點,中學生心裡的話常常是不願對長輩說的。中學生的年齡越大,這個特點就越為明顯,初二、三以後的中學生,自己放東西的抽屜總愛加鎖,似乎有什麼秘密的東西不願讓人知道,其實裡面並沒有什麼要緊的東西埋塌。因此,要了解和研究這個階段的學生,尤其是高中生的心理,如果只根據他們一時一事或某個舉動就做出判斷,或做出研究的結論,那常常是容易發生錯誤的。
中學爛悔生在閉鎖性心理的同時還有一個心理特點,就是容易對同齡、同性別的人,特別是知己暴露真正的思想,這就為我們老師教育管理學生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啟示:就是要生活在學生的中間,成為學生的好朋友。
學生尊敬師飢液正長,是理所當然的。但學生對老師敬若天神,勢必造成師生間的距離感,久而久之,教師就會感到學生越來越難管理,越來越抓不住學生的心。解決的措施就是深入到學生中去,和學生打成一片,讓學生感到教師不僅可敬,而且可親(但要注意「度」的問題,否則,學生就會由於跟教師太親近而不服從教師的管理,家長感到孩子難管的道理就在於此)。
3. 掌握中學生的自尊心理
中學生有一個心理特點就是自尊心強,愛面子。他們非常注重自己是否受人尊重,和別人對自己的看法。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教育管理學生時,一定要注意維護學生的自尊心和面子,否則,就會事與願違。
如果學生犯了錯誤,則教師對其行為嚴正指明是很有必要的,有時甚至需要對其進行批評教育。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一定要把握好不傷其自尊心的原則。可以在一個沒有其他教師和同學的環境中,心平氣和地單獨與他談及他的錯誤行為,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引導他認識到自己的錯誤,這樣因為避免了讓在別人尤其是同學面前感到難堪,他就會較容易地接受老師的教育和批評,並且暗地裡還會感激老師的,這能為教師以後管理班級創造更好的條件。
對學生進行教育管理還有一種方式,就是「刮臉前先塗肥皂」,即批評前先表揚。塗上肥皂刮鬍子,自然干凈,但最重要的還是舒服。如某個學生籃球打得很好,但學習成績卻很差。我們就可以先誇獎他在校籃球賽上的優秀表現和頑強的拼搏精神,趁他自豪的時候,向他建議如果他在學習過程中也發揚如此頑強的拼搏精神,他的學習成績一定能趕上去的。
值得我們教師注意的是,學生的自尊心更多地表現在要求別人把他當成一個平等的個體來看。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尊重學生的人格,接受學生所犯的錯誤,學生畢竟是「人」而不是「神」,要以一顆平常心來對待發生在學生身上的一切。
4. 掌握中學生以自我為中心的心理
現在的中學生,絕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再加上現如今優越的生活條件,家庭的寵慣,可以說,在他們身上,幾乎事事以自我為中心,遇事時他們的自尊更多的表現為一種高高在上、盛氣凌人的態度。對待此類學生,我們可以採用「打一打,揉一揉」(軟硬兼施)的方法。
對待學生,如果只是和風細雨,恐怕他會認為老師不過如此,很好對付:但如果一味疾風暴雨,又會讓學生產生恐懼心理。兩種做法,如果只用其一,長次下去,必定都會降低教師的威信,所以應該將其結合起來使用。
如對於某些學生的嚴重錯誤,我們就應該當著全班同學的面嚴厲地批評他們,並讓他們做出書面檢查。這樣做,既能起到打擊他們因嬌生慣養而蓄積的囂張氣焰,也能起到了敲山鎮虎的作用。但是,事後教師必須利用課余時間去和這些同學談談心,交換一下意見,並且適當地安慰他們,即「打一打,揉一揉」。只有這樣,才能既達到教育的目的,又不會疏遠師生關系。
5. 掌握中學生的搖擺性心理
中學生希望受人重視,把他們當成大人,當成社會的一員,他們思想單純,很少有保守思想,敢想、敢說、敢做、敢為。但在他們心中,什麼是正確的幸福觀、友誼觀、英雄觀、自由觀和人生觀、還都是個謎。他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增強,對於別人的評價十分敏感、好鬥好勝,但思維的片面性卻很大,容易偏激、容易搖擺。他們熱情,也重感情,但有極大的波動性,激情常常佔有相當地位。他們的意志特徵也在發展,但在克服困難中毅力還不夠,往往把堅定與執拗,勇敢與蠻干混同起來,他們的精力充沛,能力也在發展,但性格未最後定型,尚未找到正確的活動路徑。總之,這個年齡階段的心理特點很不穩定,可塑性大。這個年齡段的心理狀態很不穩定,可塑性大。這個年齡段是心理成熟前動盪不穩的時期。
因此,我們常會看到發生在中學生身上的「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一暴十寒」的現象。今天,他們可能因為心血來潮學習到深夜,明天就可能將學習拋到九霄雲外……所以,這就要求我們教師注意觀察學生的日常行為,時時為他們提醒,幫助他們在不斷的搖擺中選擇出一條正確的道路。
6. 掌握中學生的模仿心理
在教育與接受教育這個過程中,可以說,學生無時無刻不在注視著教師的表現,教師的表現直接會對學生的做法產生巨大的影響,學生會以教師為表率;去模仿教師的一舉一動。學生的這種模仿心理就要求我們教師必須以身作則,率先垂範。
何為「垂範」?乃「學高為師,德高為范」也!教師就是學生的最好榜樣,教師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應首先做到並且要做好。
例如,我們要求學生要保持教室衛生,那我們自己就要注意,如果發現地面臟了,就要把它拖凈,拖干;如果發現地面有紙屑,無論多不顯眼,也要彎撿起來。諸如此類事情,教師做的時候,學生就看在眼裡,記在心裡,長此以往,就能起到很大的潛移默化的作用。
當然,中學生的心理特點是多方面的,還遠遠不止這些,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不斷的實踐中,不斷去發現、去總結,以尋求更好的教育措施,把學生培育成真正的有用之才
❹ 中學生群體有什麼特徵
中學生非正式群體的認識及對策在各中學,幾乎都可看到有三五成群的學生喜歡經常聚在一起,形成一種群體。這種學生群體從現代行為科學和社會心理學的角度說,就是非正式群體。近年來,中學生非正式群體的存在和發展,已對中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學生集體的面貌及學生個人的成長等產生多方面的明顯的影響,有些地方甚至困擾著學校的組織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產生了比較嚴重的消極影響。這種情況已經引起了一些教育工作者和教育科學工作者的關注。本文擬就中學生非正式群體問題作一些探索,並以之求教於方家。中學生非正式群體成因初探人只要在社會上生活,就總得和周圍的人們發生各種各樣的交往。社會心理學認為,群體形成的基礎是人們的交往。
中學生非正式群體,是在學生交往的基礎上形成的,學生在交往過程中心理上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產生了共同的行為習慣和共同的價值觀念等,從而在此基礎上自發地形成群體。中學生非正式群體,有這樣一些特點:由學生自發形成,沒有組織名稱、章程和制度,不是一種定型的群體。每一個非正式群體都有它們的跡指核心人物,這些核心人物不是由教師或學校指定,也不是由成員正式推選的,而是在活動中自然形成的,他們在成員中較有威信和影響這種群體形成之後,便會進一步形成共同的價值觀念、行為習慣和行為准則等。這種群體是一種自願的組合,靠道義的和情感的因素來制約成員的行為,一旦情感破裂或情感需要不強烈就自動離散或重新組合。這種群體往往具有一定的排它性,吵州嘩容易導致與正式群體或不同升行非正式群體間的矛盾沖突。
❺ 中學生的特點、、
一.獨立性增強
孩子最終是要離開父母獨立生活的,那是他到了真正獨立的時候。孩子獨立性的發展有一個過程,不是一兩天的事,而是十幾、二十年的事。孩子的獨立性的發展有三個明顯時期:第一個在1歲左右,孩子學會走路以後,他有了一定的活動自由,從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對父母的依賴;第二個獨立性的表現在3歲左右進入幼兒園後,語言有了很大程度的發展,有了自己的交往空間,建立了一個自己的小小的社會空間,獨立性也更強了,但這兩個時期的獨立性表現很容易被父母忽略,因為這個年齡階段的獨立性主要是行動上的表現,父母覺得自己能完全能把握孩子。而青春期階段的獨立性有它的特殊性,主要是心理、思想上的獨立,具體表現在:
1、成人感的體現
隨著生理發育逐漸趨向成熟,孩子在心理上也覺得自己是個大人,同時也希望別人把他當成大人,不喜歡大人重復的嘮叨,同時喜歡模仿大人。男生模仿父親的行為,女生模仿母親,當然其中的模仿行為也包括消極的,如吸煙喝酒,化妝;還有的想要享受成人的權利,如談戀愛。模仿家長的思維(一個挑剔老師的家長,現在你不引導孩子尊重老師,將來他也不懂得尊重家長)。這時的孩子不喜歡家長把自己當小孩一樣訓斥,特別不喜歡不平等的交流。「小孩子知道什麼」「走開,這是大人的事」,這是他們不願聽的。其次不喜歡大人的嘮叨。
2、反抗性的體現
反抗性主要有兩種表現形式,一種是外顯的,直接和父母頂嘴沖撞,不管父母說的是對是錯,一概不接受;另一種是內隱的反抗,表面上雖不反抗,但內心或行動上卻對父母說的置之不理,同樣另父母頭疼不已。他們的反抗對象首當其沖的是母親,其次是父親,也有反抗老師的。上小學時,家庭有如守護自己的城堡,不管在外邊遇到一些什麼不順心的事,一回到家就覺得平安。而到了初中,父母就變成了對自己行動亂插意見、橫加干涉的人。有的詢問本來出自於父母對子女的關心,但孩子卻認為這是在心理上和行動上束縛自己而不愉快。雖然反抗性在初中學生中都有體現,但並不是每個孩子都會在家與父母無理取鬧的,他們的反抗與父母的刺激有關。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方法簡單,粗暴或家長絕對權威主義的家庭,孩子反抗性較明顯。具體說三個方面的原因易導致反抗性增強。
1)、兩代人的價值觀念的差異所引起的逆反
由於對生活、理想、社會等抱有不同的態度和看法,兩代人往往缺乏共同語言,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家長硬要強行將自己的價值觀念強加於孩子頭上,就勢必導致孩子的逆反。如,家長拿自己當年的處境來與孩子來比,當年我……。或把自己沒實現的願望寄託在孩子身上,或希望孩子照你的期望發展,忽略孩子的個性特點(例如,神童周束英,一個孩子內外向的問題)
2)由人的好奇心引發的逆反
家長有的書或碟,對孩子說「這個你不要看」「小孩子不能看」,不說則已,一說反倒引起孩子的注意並激起他的好奇心,使他產生非看個究竟不可的念頭。(只要巧妙處理,容易避免)
3)由偏見引起的逆反
一個人如果被人討厭,那麼他說的話很容易引起別人反感。這種偏見發展到嚴重的程度,甚至會使人不能作出理智的判斷,不管你說的對還是錯,可能被一概拒之門外。做父母的會不會令孩子討厭呢。答案使肯定的。一位學者指出,下列六種類型的父母易使孩子生厭:過於固執、自私自利、頭腦封建、對子女干涉過多、對子女不能公平對待,不尊重孩子的意見。舉例:不懂就問和問就罵。小學還會哭和初中連哭都不會了。
對策:針對孩子的這些特點,家長要注意兩個問題:
①保護孩子的獨立性、成人感
到了中學,孩子要有一定的獨立性,沒有的話,反倒是發育遲緩的表現。家長應該試著把孩子但大人,平等對待他。但承認保護孩子的獨立性並不是放縱。孩子仍需教育,他還是半大人半小孩階段,家長教育時不要挖苦諷刺孩子。如孩子考得不好時,與其訓斥他:「這么簡單的題都錯了,你怎麼這么笨!」不如心平氣和地跟孩子說:「這么簡單的題,爸爸(媽媽)相信你下次不會錯了」。這樣既尊重和保護了孩子的成人感,又讓他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教育效果比較好。
我們今天的教育是要為孩子的將來奠定基礎,是要為孩子將來生存在社會上培養一些重要的素質。有的家長要孩子學這個那個,這也是一種素質的培養,但這只是培養他的生活情趣,審美情趣。我們還要培養孩子將來成為成人後必備的素質。如:責任感、愛心、善良、誠信等。去年三八節,我要學生回去給媽媽洗一次腳。有些做到了學生說「我媽媽急得要死,連連拒絕。說『你去學習,只要你成績好,媽媽什麼都不要你干。你考好了,媽媽給你洗腳都行』」。家長本可以進行一次最好的親情交流,卻讓孩子覺得很無趣
②學會與孩子談話、溝通
走進孩子的世界,多年父子成兄弟的家庭就是成功交流的家庭。有的家長除了學習、生活小事,再不和孩子討論其他問題,甚至認為孩子多嘴,這是孩子反感的,由此極易產生逆反心理。每天問的就是「作業做完了嗎?考試得多少分」,有多少家長會問「今天心情怎麼樣?」孩子興高采烈的和你講學校的事情,你要麼就是冷漠,要麼就是拐彎抹角回到學習的主題,例:1、擠公共汽車,家長教育他,不好好學習就只能坐這樣的車。2、不能分享學生的喜悅和失敗,考得不好,自然是一頓批評,考得好了,家長會很嚴肅的告誡他,不要驕傲,還有人比你更優秀。家長要讓孩子願意聽你的話,要麼就是他對你的話感興趣,要麼就是你的話說到他心坎里了,使他覺得他的心思被你摸透了,願意洗耳恭聽。然而現實生活中家長很容易忽略這個道理,有意無意地用家長這一天然權威來替自己訓話助威。
家長與孩子談話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偏差:①場合不當 比如在飯桌上訓斥,或在人多的時候揭孩子短,數落孩子的不是;要如實地挖掘他的優點。 ②願望錯誤 希望孩子全盤接受你的觀點,或按照你的要求發展自己,其實孩子和你在某些問題的認識上不一致是正常的,家長一定要讓孩子無條件認同你,顯然會加劇親子矛盾;例:一家人在逛街,爸爸買了近千元的衣服,之後爸爸對她說:「孩子,你以後要努力學習,掙大錢!」媽媽問:「你以後由沒有掙大錢的願望?」她說:「隨便吧」。媽媽就說:「你真沒志氣,你應該說,有,爸爸你看我的吧,我一定掙大錢給你!」心理課上,討論「幸福」,一個男生說要拖兒帶女,走在秋日的夕陽下,我認同了他。③態度錯誤 要麼和孩子不說,一說就是責罵、訓斥、諷刺的口氣;一個出走的孩子的說,「我再也受不了我媽,她用刀架在脖子上逼我」④內容錯誤 只看到孩子的缺點,忽略孩子的優點,孩子會覺得自己在父母眼裡一無是處,很有失敗感;想想一個人每天就挑自己的刺,誰愛聽啊。⑤方式錯誤 單方面說教,不給孩子說話的機會,其實這也是家長不自信的表現。孩子正處在發展中,他們的成長具有起伏性,反復性,有的家長太急於求成,與孩子談話失去耐心,談上幾句就不歡而散。
二、自我意識增強
自我意識是自己對自己的認識。到了中學,孩子的自我意識增強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1、關心自己的外在形象 包括自己的身高、胖瘦都開始在意了,有的甚至因為自己外在形象不滿意而自卑。他們會開始注意穿著打扮,希望給別人留下好印象。
2、關心自己的內心世界 小學時孩子更關注別人,關注自己的外部世界。而現在他們經常會反問自己:在別人眼裡我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我的性格如何?我的能力、我的人緣究竟怎麼樣?為什麼我會不如別人?等等。
3、自尊心強 孩子和希望通過別人的評價來認識自己,在乎他人對自己的評價,包括家長。孩子開始希望得到父母及朋友的尊重,不希望父母總已責罵的語氣和他說話,他會認為自尊心受到傷害。
❻ 中學生心理特點是什麼
您好!希望下面的信息對您有所幫助。
中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 在中學生中,常見的心理問題有五種:
一,學校適應不良型的心理問題;
二,強迫型的心理問題;
三,抑鬱型的心理問題;四,焦慮型的心理問題;五,恐怖型的心理問題。
一,學習適應不良型 學習適應不良型是中學生中常見的一種適應型障礙。中學生往往由於學校適應不良嚴重影響學習,更不上班級,甚至造成中途休學或輟學。主要表現在情緒、行為、生理功能三個方面。
(1)情緒方面。抑鬱、焦慮、強迫、恐怖、厭煩、退縮等是常見的表現,具體表現為害怕學習,上課注意力渙散,思考乏力,聽不好課,做不好作業,但又想把學習搞上去,產生焦慮;有些同學害怕或迴避上學,或有恐懼反應,或呈萎靡狀態;有些同學有矛盾觀念和憤怒反應,易激惹,依賴性增強。
(2)行為方面。學習適應不良的同學均有行為問題,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第一,能力抑制。以往學習能力良好,成績不錯,適應不良後學習能力受到抑制,產生學習困難,上課無法做筆記,記憶力下降,作文寫不出,稍復雜的題目無法解決等;因注意力不集中常常不能持續做一件事,莫名其妙地終止作業或看書,無目的地擺弄小物件或發獃等。第二,社會性退縮。與同學交往減少,學習、生活活動也減少,不願發言,不想運動,體育課也提不起勁,成為同學活動的旁觀者,游離於同輩群體之外。第三,品行絮亂。行為違反與年齡相符的社會規范和准則,如逃學、斗毆、說謊、偷竊、抽煙、離家出走等現象均有可能出現。還有些學生活動過度,尋求快樂和刺激,如沉溺於電子游戲機、不遵守紀律、襲擾他人。第四,行為倒退。行為像兒童,學習無目標,活動無計劃,喜歡兒童游戲,不合群但不是因為退縮,而是和同學玩不到一塊,談不到一起。
(3)生理功能方面。表現在上課頭昏、腦脹,入睡困難,以及腰酸背痛、心悸、乏力等,身體檢查則沒有特定的軀體問題。
二,強迫型 這是一種以強迫觀念、強迫沖動或強迫動作為主要表現的心理問題。自己能意識到這些表現不合理、不必要,但不能控制和擺脫,深為焦慮和不安。它對同學的學習、生活和在校適應有很大的不良影響,應及時接受輔導。具體表現為:
(1)強迫觀念。如腦內反復迴旋某歌曲的旋律、別人對自己說的話;作業或考試後總覺得寫錯了字或做錯了題,上學路上總疑惑忘帶書或文具;總是擔心考試失敗、挨老師批評,擔心自己會發胖;看到小刀就會想到會割破手;腦中總是出現一些如「1+2為什麼等於3」、「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等無實際意義的想法。
(2)強迫沖動和強迫動作。如在考試時,總覺得想要大小便,但並不去上廁所;看到老師或父母總是想辱罵、吵鬧或打架,但表面上卻順從平靜;反復檢查自己任何一次作業或試卷;總是在路上數石塊數或步數。
三,抑鬱型 這是有社會、心理因素引起的一種以持久的情緒低落狀態為特徵的心理問題,常伴有焦慮、沮喪、壓抑、苦悶、軀體不適感和睡眠障礙。有這類心理問題的同學一般能基本適應學校生活,但心理壓抑、情緒苦悶,而且持續時間較長。對同學們的身心健康危害較大。具體表現為:
(1)興趣衰退。這類同學對生活的興趣明顯減退,不僅對學校、社會中各種新鮮事物不感興趣,而且對自己以前的興趣愛好也基本丟失。
(2)缺乏自信。自我評價過低、妄自菲薄,並有內疚後悔等自責傾向,多為不愉快的生活事件和對自己的失敗估計。如學習成績較好,但堅持認為自己學習很差,以後肯定不能畢業。
(缺尺3)精力衰退。自感疲憊無力,不能進行復雜思考和較強運動。這類同學往往感到聽課、做作業時,頭腦無法興奮起來,但一般無雜念而是一片空白,體育課甚至日常生活無力或不想去承受,有力不從心之感。
(4)封閉退縮。不願交往,情緒譽扮空苦悶且封閉,不訴說也不寫日記。這類同學通常能維持和其他同學、老師和一般性交往,但被動勉強,交往內容表面化,不作稍深的情感交流他們的退縮往往出於自卑和認為任何人都無法幫助慶瞎自己。
(5)軀體不適。伴有軀體症狀,如頭疼、背痛、肢體酸痛等,還有失眠等睡眠障礙,有些同學有食慾不振和消化不良之感。
(6)悲觀失望。覺得生活中一切都沒什麼意義,感到前途渺茫;想前進、想成功,但看不到光明和目標;有時下決心改變自己,但沒有付諸行動的勇氣;無望、無助感強烈。
四,焦慮型 個體處於一定的應激狀態便會感到焦慮,這是正常的。焦慮型的心理問題是指一種無明確對象、無法擺脫的焦慮狀態,可分為急性焦慮和慢性焦慮兩種形式。
(1)急性焦慮,又稱驚恐發作。以突如其來的驚恐體驗為典型特徵,有「大禍臨頭」之感,並伴有心跳加快、呼吸困難、頭暈目眩等,還可能有出汗、發抖、腹痛等。急性焦慮的發作急劇,很難預料,但持續時間不長,一般1~20分鍾,長達數小時。發作後虛弱無力,但焦慮體驗不明顯,數日後恢復。
(2)慢性焦慮,又稱廣泛性焦慮。在焦慮型中較為常見。表現為持續性的緊張和不安;學習、活動時心煩意亂,記憶和思維受阻;交往中緊張、易激惹;遇事時驚慌失措,往壞處想等。明知客觀上並不存在威脅、危險和失敗結局,是主觀上過濾,但無法控制,惶惶不可終日。同時出現心悸、口乾、出汗、臉色蒼白以及震顫、發抖、肉跳、緊張性疼痛和睡眠障礙、夢驚等現象。
五,恐怖型 這種心理問題指對某些特定的事物、情境,或在人際交往時產生異常恐懼並主動迴避以消除不安。中學生中較常見的為社交恐怖和特異性恐怖,而且前者有增長的趨勢。
(1)社交恐怖。主要特點是在人際交往中自感害羞、局促不安、尷尬、笨拙、遲鈍、怕成為人的恥笑對象,而不敢在公開場合講話、做作業、吃飯等,以至不能正常交往;看著對方即自感面紅耳赤、表情異樣,而且怕被對方覺察,從而迴避目光相遇,嚴重者會發展到足不出戶。
(2)特異性恐怖。指各種和個體自身活動的特異性有關的恐怖,如飛行恐怖、注射恐怖等。一些中學生對學校產生恐怖,如害怕看校門、害怕見到老師和同學、迴避學校生活,又稱學校恐怖。 以上對五種常見心理問題類型的介紹,目的是使大家對它們有一個初步了解。在青少年階段出現上述的心理問題是比較普遍的,是可以理解的,大家不要害怕它,要敢於面對它,正確解決它。
❼ 當代中學生具備哪些特點
我想到了自己的孩子,我兒現在就是初中生,我覺得有些事情是很頭疼的,我之前的時候以為只有我家孩子纖老是顫豎頃這茄陸樣,後來我打聽了下其他的家長,幾乎都是這樣的,身上普遍的特點就是做事獨立性差,缺乏起碼的生活自理能力,凡事過分依賴家長。
❽ 中學生的普遍本質特徵有哪些
中學生普遍的本質性質特徵應該是非常正直善良。
❾ 中學生學習有什麼特點
你好
首胡褲先,我要肯定當代中學生的主流是好的:熱愛祖國、積極上進、刻苦學習、朝氣蓬勃、意氣風發、立志振興中華是大多數現代中學生所擁有的精神面貌;思維活躍、敏捷、興趣廣泛、努力掌握各種科學文化知識、培養和煅煉自已多方面的能力,則是當代中學生的主要表現;樂於探索、接受新知識和新事物,渴望了解祖國悠久的歷史知燦爛的文化、了解祖國在改革開放中所取得的輝煌成就、了解21世紀我國建設和發展的宏偉藍圖,是當代中學生的普遍心願。像這些好的主流方面,在賓高里的學生也畝磨是不乏其身影的。
其次,我們也要看到,在改革攻堅和發展的新時期,在社會情況發生了復雜而深刻變化的今天,中學生中出現了許多新問題和新情況,現在我就把針對賓高學生的實際情況所做的一些調查作如下匯報:
(1)學習壓力仍是中學生的第一壓力。在「應試教育」的思想影響下,中學生的學習時間長,課外活動時間少,參考書多、作業多,教師不怎麼願意進行教學方法與手段的創新,針對性和實效性不強。以賓高的思想政治課為例,教師仍然不得不重復大量的練習和機械記憶,畢業班的教師和學生更要迅做斗應付每周六下午的學習和工作。根據賓高的調查顯示「學習壓力仍是學生的第一苦惱」佔45.4%,但明顯表現出年級段特徵,越是高年級越是擔心考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