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學生健康安全教育
社會的進步和發展推動了素質教育的進程。特別是隨著獨生子女群體數量的增大,家庭問題的復雜化,現代觀念更新的加快,素質教育,特別是心理健康教育已成為學校教育的一個新課題,是幫助學生正確處理學習,生活,擇業和人際關系,培養健全人格的手段和有效途徑。筆者認為,青年學生首先應學習一些心理知識,促使他們對自己的認識,提高自我教育能力;並且對將來的學習生活都有好處。其次,青年學生應了解心理健康的標准,樹立正確的人生態度,培養滿意的心境,形成良好的個性和統一的人格,始終保持熱情飽滿,樂觀向上的情緒。最後,筆者認為,心理輔導也是促進學生正確的認知結構和情感與態度模式形成的重要途徑。中學生心理素質教育的根本任務是按青少年心理發展規律盡可能充分發展並提高學生的心理潛能,進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素質的提高和個性的和諧發展。現代教育需要高科技人才,更需要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素質教育也不再是呼聲日緊,而是提上的日程化的位置,對教育的關注,從家庭到社會,處處可以體現。然而,我們也不得不注意到,隨著獨生子女群體數量的增大,家庭問題的復雜化,現代觀念更新的加快,素質教育,特別是心理素質亟待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視。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工作的一個新課題,是幫助學生正確處理好學習、生活、擇業和人際關系,培養健全人格的手段和有效途徑。
一、 中學生應該學習一點心理知識
1.心理學是研究人的心理現象發生發展的客觀規律的科學。心理學知識對學習大有益處,它可以促進學生對自身的認識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如果中學生學習了心理學的知識以後,能按心理學規律去學習,學習成績就會有較大的提高。比如:學習了記憶的規律,就可以解決上課不專心,開小差的問題;學習了思維規律,就可以解決記不住,記不牢以及死記硬背的問題;學習了有意注意的規律就可以使思維開闊、更敏銳、更富有創造性,還可以調節考前情緒,消除緊張,輕松上考場。
2.心理學知識還可以解答中學生在思想上和生活上的一疑難問題,從而更深刻地認識自己,達到自我認識、自我發展、自我完善。比如,學習了有關性格的知識,就可以使自己對自身的性格有所了解,從而矯正自己性格中不良的一面,鍛煉和完善自己的人格;學習了情感的知識,可以使自己學會調節情緒、升華情感的方法;學習了青春期的心理問題,可以了解青少年在青春斯的心理變化規律,從而主動掌握自己的心理,安全順利地度過青春發育期。
3.學習了心理知識不但能提高自己,還能對正確地處理好人際關系有所幫助。因為在了解自己心理的同時,也學會了了解同學的心理,這樣便可以對不同氣質、性格的同學採取相應的態度,從而防止不必要的矛盾,加強與同學的友誼。心理學的應用非常廣泛,滲透到各行各業當中,不論學生將來從事什麼樣的工作,現在學一些心理學的基礎知識都是有益的,將來的祖國建設需要心理素質較高的一代青年。為了學生的現在也為了將來,中學生應學習一點心理學。
二、保持心理健康,學會做情緒的主人
如果你問一位中學生「你健康嗎」他也許會說:「我當然健康,瞧,我壯得象頭小牛犢,從沒生過病。」可是健康不應只指體格健壯與否,還應包括心理在內的健康。嚴格地說,只有體格健康還算不上是健康,因為健康不只是體格健壯與否,還包括心理健康與否,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提出過一個響亮的口號:「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並解釋:健康不僅是指一個人沒有疾病,而且是指一個人有良好的身體和精神以及社會的適應狀態。也就是說,健康與否從身體和精神以及社會的適應三個方面來評價。現在不少中學生存在著一些心理問題。如膽小、憂郁、孤僻、依賴、神經質、人際關系不良等。那麼,怎樣才算心理健康呢?心理健康的標準是什麼?生理健康的指標較明確,判定容易一些,而心理健康的判定便較為困難,因為心理健康具有明顯的相對性和模糊性。
心理健康是比較而言的,絕對的健康是不存在的,人們都處在較健康和極不健康的兩端連續線中間的某一點上,而且人的心理健康狀態是動態變化的,而非靜止不動 的。人的心理健康即可以從相對的比較健康變成健康,又可以從相對健康變得不那麼健康,因此,心理健康與否是反映某一段時間內的特定狀態,而不應認為是固定 的和永遠如此的。另外,一個人偶爾出現的一些不健康的行為和心理,並不意味著心理不健康。心理健康應指出較長一段時間內持續存在的狀態,而不能只看一時性 的偶爾現象,使斷定心理不健康。心理標準是一個發展的、文化的概念,會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而發展變化,也因不同的社會文化背景而有差異。
心理健康的標准,應包括以下幾方面:
① 正確的人生態度。
正確的人生態度來源於正確的認識,正確的世界觀。抱有正確人生態度的人,對周圍的事物有較為清醒的認識和判斷,即有遠大的理想,又有實事求是的精神,因而 在社會變革時期能夠跟上時代的步伐,頭腦清楚,眼界開闊,立場堅定,即不保守,也不冒進……總之,正確的人生態度使他們分析問題,處理問題時比較客觀、穩 妥,與時代共同進步,心態始終保持健康水平。
② 滿意的心境滿意的心境是健康心理的重要內容,心理健康的人對自己、對他人、對工作、對學習、對生活都比較滿意,沒有心理障礙。滿意的心境來源於正確的認 識,由於他們能一分為二地論人論事,因而既能接受自己,又能悅納他人。他有自知之明,對自己的外貌、德才學識有正確的分析。他們在別人的議論包圍中既不會 被贊揚、歌頌沖昏頭腦,又不會因批評、責備而煩惱,因為他們對自己心中有數,能從別人的議論中吸取有益的東西。他們不自驕自傲,也不自輕自賤。對自己有清 醒的認識,不會淹沒在別人的議論中無所適從,他們總是處於一種獨立自主的狀態。他們對別人也有一種客觀的、全面的評價,不會忽冷忽熱,不會苛刻地要求別 人。對工作、生活、學習也有正確的標准,既不好高騖遠,也不急功近利,因而心境總是滿意的、愉快的。
③ 和諧的人際關系樂於交往的人往往能在相互交往中得到尊重、信任和友愛。這是因為他們以同樣的態度對待別人,因而減少了很多不必要的矛盾。與人為善的人能夠 與大家互相理解、彼此感情融洽,協調一致,相互配合默契。人際關系和諧,心情當然就比較舒暢,心理會處於健康狀態中。
④良好的個性,統一的人格良好的個性是健康心理的重要標志,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應保持統一的人格,做到自信而不狂妄,熱情而不輕浮,堅韌而不固執,禮貌而 不虛偽,靈活而不油滑,勇敢而不魯莽,既有堅持到底的精神,又不頑固執拗,始終保持堅強的意志,誠實、正直的作風,謙虛、開朗的性格。
⑤適度的情緒,充分的理智人與動物區別在於有理智。健康心理必須有自我控制能力,有適度的情緒,不過悲、過喜、過憂、過怒。要用積極的情緒戰勝消極情緒, 不使消極情緒、過激情緒維護較長的時間。要始終保持熱情飽滿、樂觀向上的情緒,而不低下猥瑣、淚喪悲觀的情緒,更不會反復無常。
三、注重心理輔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中學生正處於青春發育期,是人生發展的重要年齡階段。要從未成熟兒童期向逐漸成熟化的青春期交替轉換過程中,會產生種種矛盾的心理,因此,很需要心理輔導老師,幫助他們順利安全渡過青春發育期,並把這一時期轉化為學習的「最佳期」,人生的「黃金時代」。
要了解心理輔導是什麼首先要明確,心理輔導是什麼?心理輔導不是思想政治教育,心理教育不等同於德育。心理輔導過程中可能會有一些教導,但倘若只有教導或 只在說教,絕對不是心理輔導了。心理輔導也不僅僅是進行邏輯分析,給予忠告與建議,更不是幫助當事人解決問題。心理輔導也不是普通的會見,不是社交式的談 話,更不是指責、批評、游說、嘲諷或恐嚇;至於用同情的態度、行為去安慰與開解等,也都不是心理輔導。多年來,學者專家紛紛為心理輔導作出定義。從狹義 看,心理輔導最簡單的定義是「幫助一個人自助」。若從廣義看,心理輔導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具體來說心理輔導是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心理輔導老師的職 責在於通過心理輔導,給學生以一定的幫助、指導,促進他們認識結構和情感與態度模式有所變化,能對自己的行為作出評價和選擇,解決在學習和生活中出現的問 題,從而更好地適應新環境,不斷保持與增進身心健康,使人生有統合與豐富的發展,邁向自我實現。
送你個在線學習網
2. 中學生健康教育的中小學健康教育指導綱要
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中發〔2007〕7號)對健康教育提出的工作要求,進一步加強學校健康教育工作,培養學生的健康意識與公共衛生意識,掌握健康知識和技能,促進學生養成健康的行為和生活方式,依據《中國公民健康素養—基本知識與技能(試行)》及新時期學校健康教育的需求,特製定本綱要。
3. 中學生健康教育的指導思想、目標和基本原則
1.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全面貫徹黨的教版育方針,認真落實健康第權一的指導思想,把增強學生健康素質作為學校教育的基本目標之一,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2.健康教育是以促進健康為核心的教育。通過有計劃地開展學校健康教育,培養學生的健康意識與公共衛生意識,掌握必要的健康知識和技能,促進學生自覺地採納和保持有益於健康的行為和生活方式,減少或消除影響健康的危險因素,為一生的健康奠定堅實的基礎。
3.學校健康教育要把培養青少年的健康意識,提高學生的健康素質作為根本的出發點,注重實用性和實效性。堅持健康知識傳授與健康技能傳授並重原則;健康知識和技能傳授呈螺旋式遞進原則;健康知識傳授、健康意識與健康行為形成相統一原則;總體要求與地方實際相結合原則;健康教育理論知識和學生生活實際相結合原則。做到突出重點、循序漸進,不斷強化和促進健康知識的掌握、健康技能的提高、健康意識的形成、健康行為和生活方式的建立。
4. 中學生健康教育主要內容包括哪些
中學生健康教育的內容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生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社會適應健康教育。 一、生理健康教育 生理健康教育應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 1、結合生物教材,把生理健康教育融入課堂。首先是中學生生理發育的特徵,其次要使學生了解和掌握一些青春期衛生保健知識,了解青春期常見疾病的預防和防治及生殖系統常見疾病的防治。 2、走出課堂,進行生理健康咨詢和宣傳:開展健康咨詢服務,配合當地衛生宣傳工作,宣傳傳染病的防治,正確認識生理健康的重要性。 二、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主要包括青春期心理健康及青春期心理衛生、個性與個性修養等。 1、青春期心理發展特點、青春期心理健康及心理衛生教育。 2、個性與個性修養教育 三、社會適應健康教育 首先,要搞好德育工作。把思想政治、勞動觀念、紀律、集體主義和愛國主義教育寓於課堂教學之中。 其次不可放鬆文化科學知識學習和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及高尚的審美觀,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性。在中學開設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幫助學生了解心理科學知識,掌握一定的心理調節技術。 (一)在常規的教育活動中滲入心理輔導的內容。 (二)在中學里建立心理咨詢與調節室,除了一般咨詢談心外,還可以採取一些心理治療的簡易方法對症下葯。 具體實施: 1、引導學生合理地發泄不良情緒。 2、淡化被動受教,培養自助能力。 3、注意行動訓練,養成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 4、注意自身形象,增加學生信任感。 中小學健康教育內容包括五個領域:健康行為與生活方式、疾病預防、心理健康、生長發育與青春期保健、安全應急與避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