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懸棺葬的由來
懸棺葬
中國古代葬式的一種。即人死後,親屬殮遺體入棺,將木棺懸置於插入懸崖絕壁的木樁上,或置於崖洞中、崖縫內,或半懸於崖外。往往陡峭高危,下臨深溪,無從攀登。其俗流行於南方少數民族地區,懸置越高,表示對死者越是尊敬。依據文獻及實地考察,在四川、雲南、貴州、廣西、福建、台灣、湖北、湖南、江西等省區,均有此種葬俗。江西貴溪仙岩、福建武夷山、四川忠縣卧馬函、四川奉節縣夔峽、風箱峽、四川珙縣麻塘壩螃蟹溪山崖等地,曾發現大批戰國至秦、漢之際的古代懸棺葬遺物。三國吳沈瑩《臨海水土異物志》:「父母死亡,殺犬祭之,作四方函以盛屍。飲酒歌舞畢,仍懸著高山岩石之間,不埋土中作冢也。」唐張鷟《朝野僉載》卷十四:「五溪蠻父母死.盡產為棺,於臨江高山半肋鑿龕以葬之。自山上懸索大柩,彌高者以為至殮死有棺而不葬,置之岩穴間,高者絕地千尺,或臨大河,不施蔽蓋。」
懸棺葬是古代一種比較奇特的葬式:在江河沿岸,選擇一處壁立千仞的懸崖,用我們至今仍不知曉的方法,將仙逝者連同裝殮他的尺棺高高地懸掛(置)於懸崖半腰的適當位置。葬地的形勢各異,歸葬的個體方式也略有差別:或於崖壁鑿孔,椽木為樁,尺棺就置放在崖樁拓展出來的空間;或在約壁上開鑿石龕,屍棺置入龕內;或利用懸崖上的天然岩溝、岩墩、岩洞置放屍人死了,要找個歸宿,要為失去靈魂的軀殼找一個妥當的安置辦法,從這個意義上講,懸棺葬和土葬、火葬、水葬、天葬等等葬式一樣平常。然而,凝神屏息想想:一口沉甸甸的屍棺,一具冷冰冰的屍骨,怎麼會「飛」到那高高的懸崖上?屍棺的主人是誰?我們有限的智慧還難以解讀這用千年的沉默寫下的寓言,夢魘中便無法逃避懸棺的陰影。有這樣一側鐵聞:1933年,一位姓陳的地方官為了探究僰人懸棺的奧秘,僱用兩名樵夫,從豆沙關的絕壁上掀下兩具懸棺,其中一具運到昭通省立第二中學供考察、展覽。未久,兩名樵夫均意外慘死。翌年,一位大號熊廷權的賑災的官員,公務之餘,到省立二中參觀,看了懸棺及棺木中遺骸,又詢悉慘死的樵夫的故事,便有些坐不住了,對校長再三進言:「文王澤及枯骨,古人遺骸何當玩弄?請以禮瘞之」。校長只得將懸棺遺骸歸葬。這位熊大人仍難以心安,又顫顫驚驚地寫了一篇誄文:「霜凄凄兮露氵襄氵襄,風雨剝蝕兮日月迎將。翳何人兮骨骸堅強,胡不速朽兮戀此高崗。惡有報兮善有慶,毀棺露骸兮吾意凄惶。山之廣大兮地厚無疆,以為宅兆兮永此潛藏。臻百福兮降百祥,千秋萬歲兮無厲無殃」。敬鬼神而遠之。
在雲南,今昭通地區沿金沙江、白水江、關河流域的懸棺不說是絕無僅有,肯定是分布最多、最為集中的地區。就已知情況,鹽津縣的豆沙關、底坪、棺木岩、靈官岩,威信縣的瓦石、石洞、永善縣地黃華,不下10餘處;岩樁、岩墩、岩龕、岩溝、岩洞等各種懸棺葬的形式一應俱全。尤其是豆沙關懸棺,保存最多、最完好,地勢最險峻,被學者稱為「上古遺存,天下奇跡」,「懸棺博物館」。
豆沙關懸棺在鹽津縣豆沙鄉石門村關河南岸的絕壁上,緊傍213國道。秦開「五尺道」、漢修南夷道、隋造偏梁橋閣、唐開石門道,都無一例外地選擇豆沙關作為人滇的門戶。「關津樞紐」,「南滇鎖鑰」,名不虛傳。關河北岸,「五尺道」貴跡、石門關古城堡、唐貞元十年御史中丞袁滋冊南詔題名摩崖,昭示著這里曾有過人文蔚起的繁榮。關河南岸,削壁騰立,參天而起,高達四五百米,懸棺就存放於絕壁半腰一工方形岩坎內。20世紀30年代調查有棺40多具,此後,或墮落入關河,或被好奇者、居心叵測者破壞,今仍存有10餘具。遠眺,在清淡得近乎透明的天穹下,在沉重得勢將傾倒的絕壁的陰影中,屍棺累累,凌空懸置,確實會讓人生出許多難以言喻的思緒,臆想出許多神魔怪異的故事,難怪熊大人要苦苦祈告「臻百福兮降百祥,千秋萬歲兮無厲無殃」。
懸棺的主人,一般認為是春秋時期以前居住在今川南、滇東北一帶的僰人人,故稱「僰人懸棺」。不過僰人在明末清初的時候,遭到了明朝官府的殺戮,並且對倖存下來的僰人進行強行教化。僰人為了掩藏自己的身份,並且他們逃亡到的地方也沒有條件讓他們舉行懸棺葬,而改為了靈魂葬,就是把代表先祖靈魂的碎片(好像是銅板)放到一個金屬筒里,再把這個筒放到崖縫里。而且僰人的後裔現在的身份證上寫的是彝族。可靠嗎?1932年,幾位昭通籍的學人曾對豆沙關懸棺進行考察,據當時留下的考察文字,棺內屍骸的頭顱骨較今人碩大,手足骨亦較粗壯,也較長,推測身高在1.8-1.9米間。棺木用整根原木鑿空成形,長約2米,高約50厘米,寬約41厘米,棺蓋厚約41厘米。按木質紋理,似為杉木,形制古樸。參加考察的周夢雲等認為「此物出自上古,絕非數百年前物。何以言之?史稱,大禹死後,衣衾三領、桐棺三寸,見諸《孟子》矣。孟子又雲:蓋上世常有不葬其親者。其親死,則委之壑。今查置棺處所,河流下陷,足證當時河水必高,又且兩岸多系水造成屋,知為上古大壑,毫無疑問」。同樣在1932年前後,一位美國學者對威信長安的懸棺進行考察,也得出與周夢雲大致相同的認識。如此說來,「僰人人懸棺」應該成為結論了。不然,著名的自然科學家陳一得又對周夢雲和美國學者的判斷提出質疑:首先,居住在今川南、滇東北一帶的僰人,自春秋以來,或向滇西遷徙,或與漢族及其他民族融合,過早地結束了作為一個單一民族存在的歷史。也就是說,僰人生活的時代,在公元前250年以前。其次,如果豆沙關懸棺所在是因河流下陷而成數百米高懸崖,這個過程沒有幾千年恐怕不能完成。陳一得反詰:歷二三千年之長久。「任何堅硬木質,日射水浸,鮮不化為齏粉?」更何言骨骼完整,棺木紋理清晰。不得不承認,陳一得的反詰是有道理的。事實上,查考史籍,較僰人晚近一千多年生活在這一帶的白僚、仡佬等民族也有懸棺葬習俗。「殮死有棺而不葬,置於岩穴間,高者絕地千尺,或臨大河,不施蔽蓋」。元代李京《雲南治略》、明代周汝成《炎檄紀略》於此均有記述。誰能說懸棺就不會是白僚、仡佬人的作品呢?
懸棺之所以讓人有神秘、魔幻的感覺,成為所謂「千古之謎」,最根本的原因是:懸棺到底是怎樣「懸」上去的?在一本叫做《朝野僉載》的書中,提出了一種假設:屍棺先抬到懸崖絕頂,再懸索緣樁往下放。證之於懸棺現場所見,此說難以成立。試想,懸棺多在懸崖的半腰,距頂甚遠,且多置放於崖部面的凹陷處,怎麼「往下放」?在另一本《嶺表紀蠻》的書中,又提出了另一種設想:「築土為台,運棺其中,事後台卸土撤,而棺乃獨標岩際。」說的有些道理,同樣以懸棺現場情況參證,其不可操作性就暴露了。還有一說,即前面提到的周夢雲的論證,其可以質疑處已由陳一得先生提出來了。「千古之謎」,有些費解,但費解與神魔不是一回事。
古代先民為什麼對懸棺這種葬式興致盎然,莫不真有什麼玄機?說白了讓人掃興。《雲南志略》雲:「人死則棺木盛之,置之千仞巔崖,以先墮者為吉」。不遺餘力地爬上去只是為了墮下來,為了盡快地墮下來。
② 重慶市萬州區具有電力電纜安裝質資的有哪些單位需要聯系人及電話及地址
肯定是萬州水利局的啊 還有供電局 你想想 電纜這玩意兒誰敢亂玩啊 有時候電信也沒這個許可權啊 你也要多方面打聽才行
③ 奉節縣草堂石馬中學的校長
奉節中學下來的黃校長,之前是彭校
④ 吳金鑫的華業證 在奉節縣 石馬中學 華業的 2014級6班
江陰高級中學初中部08級初一6班 班主任,年級主任,教務主任,校長。。。\r\n\r\n汗。。。。。
⑤ 懸棺的歷史是怎樣的
懸棺是中國南方古代少數民族的葬式之一。屬崖葬中的一種。在懸崖上鑿數專孔釘屬以木樁,將棺木置其上;或將棺木一頭置於崖穴中,另一頭架於絕壁所釘木樁上。人在崖下可見棺木,故名。「懸棺」一詞,來源於梁陳間顧野王(519~581)「地仙之宅,半崖有懸棺數千」(《太平御覽》卷47引)一語。
1946年中國學者考察四川珙縣、興文懸棺葬時,始將此詞作為專稱。
懸棺葬遍及川、黔、滇、湘、桂、粵、浙、贛、閩、皖等省,主要存在於福建 武夷山地區和四川與雲南交界的珙縣、興文、筠連、鎮雄、等縣。與珙縣懸棺葬並存的還有崖畫。
各地發現的縣棺葬,葬具與年代各不相同。福建武夷山地區的多系整木挖制的船形棺,屬春秋、戰國之物。這一地區白崖懸棺的隨葬品有龜狀木盤及大麻、薴麻、絲、棉紡織品殘片、殘竹席等。四川珙縣、興文一帶的多系整木挖制的長方形棺,其上為人字坡蓋,屬元、明時期之物。珙縣洛表懸棺的隨葬品以衣服為主,其上裝飾繁縟,隨葬的竹筷上寫有漢字。
懸棺葬工程艱險,耗資大,主要在貴族中盛行。
⑥ 澄城縣的澄城名人
楊本春 字光美,縣城觀音堂人,順治四年進士,泌縣、英德、長樂、閩縣知縣。白 意 字赤獻,長潤鎮人,順治五年舉人,永寧州知州,禮部主事,四川主考,吏部稽勛司員外郎,署郎中。姚肅規 字欽山,業善鎮人,順治十四年舉人。姬國光 字觀之,鎮基村人,順治十七年舉人。杜長清 縣城東關人,順治十七年武舉人。韓則裕 字問伯,西觀村人,康熙二年舉人。韋成錦 字天章,韋家社人,康熙五年舉人。路 前 字前路,串業村人,康熙八年舉人。李良植 字舉之,業善鎮人,康熙十七年舉人,鳳翔府教授。羅 帥 郭城村人,康熙十七年武舉人。白 洐 字照干,永內村人,康熙十七年舉人(副榜)。袁夢麟 寺前鎮人,康熙二十六年舉人。張允美 韋庄鎮人,康熙二十六年武舉人。黨 益 字友三,陽庄人,康熙三十二年舉人,考授內閣中書。白三韜 長潤鎮人(移居勸母),康熙四十一年舉人。靳美玉 字右華,永內村人,康熙四十四年舉人。韓長世 字孝寬,西觀村人,康熙五十九年舉人。呼維嵩 字鎮中,郊城村人,雍正元年舉人。白如玉 字崑山,庄頭村人,雍正十年舉人。白 浚 字甸川,雍正七年拔貢,簡州知州。黨偉元 字頎庭,隴頭村人,乾隆元年進士,定南知縣。游得宜 字聖衢,長潤鎮人,乾隆元年進士(以大荔籍應考),翰林院庶吉士,荏平、宣城、祁門知縣。姚會淳 業善鎮人,乾隆三年舉人。白鴻友 字序賓,長潤鎮人,乾隆六年舉人。劉仁浦 饒家坡人,乾隆六年武舉人。王利用 字孟賓,柳池村人,乾隆十七年武舉人。雷起蟄 蔡袋村人,乾隆二十四年武舉人。白明禮 字立三,藺庄河人,乾隆二十五年舉人,桂陽知縣。何種元 字恆齋,寺前鎮人,乾隆三十年舉人(副榜)。白凌雲 字文光,長潤鎮人,乾隆三十六年進士。問班祿 小河西人,乾隆四十二年武舉人。白鴻儀 字季可,長潤鎮人,乾隆四十四年舉人。張霞光 三門村人,乾隆四十四年武舉人。劉文溥 字伯雅,劉家圪人,乾隆四十五年舉人。路先登 字雲峰,北串業人,乾隆四十八年舉人。路 典 字書田,北串業人,乾隆四十八年舉人。梁國棟 字象吉,棘茨人,乾隆四十八年舉人。李大鯤 字天池,長潤鎮人,乾隆五十一年舉人。楊騰蛟 楊家莊人,乾隆五十三年武舉人。劉邦干 代庄人,乾隆五十三年武舉人。楊魁斌 字文軒,北門村人,乾隆五十七年武舉人。姚舞麟 字仲符,業善鎮人,乾隆五十九年武舉人。連桂榮 北酥酪村人,乾隆五十九年武舉人。雷 雨 字伯霖,迪家河人,乾隆六十年舉人。東榮甲 字欣木,韋庄鎮人,嘉慶元年孝廉方正,刑部員外郎。李邦華 字君實,車蓋村人,嘉慶三年舉人。白健翮 字矯亭,長潤鎮人,嘉慶六年舉人。楊茂清 字振庵,北門村人,嘉慶六年武進士,陝甘提塘。連毓太 字仲初,酥酪村人,嘉慶六年舉人。路文秀 字俊升,縣城南關人,嘉慶六年舉人。任郅隆 字堯天,安里村人,嘉慶十二年舉人。黃庭秀 字俊三,懷仁村人,嘉慶十五年舉人。任仰伊 字莘田,安里村人,嘉慶二十一年舉人。姚勉余 字筠廬,業善鎮人,嘉慶二十一年舉人(副榜)。王振江 字回瀾,柳池村人,嘉慶二十四年進士。白 敏 字遜齋,長潤鎮人,道光元年舉人。韓亞熊 字介侯,西觀村人,道光二年進士,廣順州知州。雷時夏 字季常,雷家河人,道光三年進士,光州知州。姚 增 字子益,業善鎮人,道光五年舉人。楊臨泰 字平階,道光五年武舉人。同國慶 許庄人,道光五年武舉人。韓重行 字崇實,西觀村人,道光十二年武舉人。姬從周 字文軒,姬家河人,道光十七年舉人(副榜)。劉耀魁 太賢村人,道光十七年武舉人。雷起雲 字封中,雷家窪人,道光十九年武解元。連登魁 酥酪村人,道光十九年武舉人。姬奮武 字虎臣,姬家溝人,道光十九年武舉人。翟步璋 字達甫,楊家莊人,道光十九年舉人。趙成林 字琅函,北串業村人,道光二十年舉人。任葆貞 字子正,安里村人,道光二十年舉人。張元瑞 字班侯,寺前鎮人,道光二十一年舉人。王詢虞 字襄武,柳池村人,道光二十三年舉人。宋振清 宋家莊人,道光二十三年武舉人。李定國 坡頭村人,道光二十四年武舉人。張桂芳 字月卿,韋庄鎮人,道光二十四年舉人。呂清音 字琴泉,杜家窪人,道光二十四年舉人(副榜)。馬寶書 字子緗,東白村人,道光二十五年進士,奉節、定遠知縣。連點頤 字吉庵,酥酪村人,道光二十六年舉人。姚劭誠 字至夫,榜名演緒,業善鎮人,道光二十九舉人。薛見龍 樓子斜人,道光二十九年武舉人。侯茂魁 侯家河人,道光二十九年武舉人。張大均 字季平,三門村人,道光二十九年舉人。李蔭棠 字芾南,業善鎮人,咸豐九年進士,吏部主事。郭維屏 字樹芝,越家莊人,咸豐九年舉人。任起元 隴頭村人,咸豐時武舉人。蒙清泰 雷庄人,咸豐時武舉人。任樹楷 字春台,安里村人,同治元年進士。張惠芳 韋庄人,同治八年舉人。楊陟雲 字少韋,北門村人,同治八年舉人。王詢愷 柳池村人,同治八年舉人。嚴觀瀾 字海帆,寺前鎮人,同治九年舉人。劉武臣 太賢村人,同治九年武舉人。田寶歧 字殿卿,埝村人,同治十年進士。侯邦甸 侯家河人,同治十一年武舉人。李學昉 字紹初,郭家莊人,同治十二年舉人。李可受 字虛齋,交道鎮人,同治十二年舉人。管桂林 字香岩,管家河人,同治十三年進士。白有耀 縣城人,光緒二年武舉人。白占彪 縣西河人,光緒二年武舉人。楊時珍 楊家嶺人,光緒二年舉人(副榜)。焦韻清 字桐生,堡城村人,光緒五年舉人。王重義 張家坡人,光緒五年武舉人。韓先登 西觀村人,光緒五年武舉人。惠憲文 字俊卿,惠家河人,光緒五年舉人。姚際唐 字子才,業善鎮人,光緒五年舉人。韓象乾 韓家河人,光緒八年武舉人。楊 澍 字慰三,寺前鎮人,光緒十二年進士。王耀德 字文甫,柏社西村人,光緒十五年武舉人。楊樹森 楊家嶺人,光緒十五年武舉人。丁兆松 字夢占,醍醐鎮人,光緒十五年舉人,參加1895年的公車上書。
袁捷三 袁家河人,光緒十七年武舉人。連振河 酥酪村人,光緒十七年武亞元。姬慎思 字子明,寺前姬家人,光緒二十年舉人。袁允中 字聖衢,袁家河人,光緒二十年舉人。嚴 尊 字性天,寺前鎮人,光緒二十三年舉人。耿元耀 字朗亭,十甲溝人,光緒二十三年武舉人。趙映魁 趙家河人,光緒時武舉人。李生芳 字蘭階,北社村人,光緒二十八年舉人。宋毓英 字太璞,縣城南關人,光緒二十九年舉人。張士諤 字一如,韋庄鎮人,光緒二十九年舉人。張又栻 字少軒,韋庄鎮人,光緒三十年進士,刑部主事,蒲案中署名陝籍京官奏摺。高凌漢 字劍光,萬州知州。石生玉 串業村人,長工出身,以鎮壓回民起義升至宣化總兵,湖南、烏魯木齊、固原提督。張行志 南社村人,移居蒲城,固原提督,民國時北洋政府授上將銜。習 斌 字文卿,東習村人,潼關協營都司,混成協參軍,以副將用。 趙四端 字正伯,神後村人,清末民初在西安北大街開設順天存葯鋪,坐堂應診,頗有名望。
趙邦楹 字任卿,寺前西習村人,辛亥澄城反正五團總之一,後去日本早稻大學留學,任武功、朝邑、澄城知事。王 藩 字介丞,寺前西習村人,辛亥澄城反正五團總之一。袁葆華 字春庭,袁家河人,辛亥澄城反正五團總之一,陝西省、湖北省高等法院庭長。楊斌 字澄侯,庄頭村人,辛亥澄城反正五團總之一,山西長子縣、洪洞縣知事,河南息縣知事。張子貞 寺前鎮人,同盟會員。白鴻儀 字弋人,縣城東關人,保定軍官學校畢業,陝西督軍府參謀長。姚鎮乾 字鼎陽,業善鎮人,旅長。韓六勝 字景祥,寺前北窪村人,旅長。耿 光 字古丞,自古村人,國民革命軍44團團長,暫編第6師少將參謀長,澄城縣參議會議長。
李 仁 字香亭,北酥酪人,上校參謀,國民2軍咨議。習銘新 字少卿,寺前東習村人,上校參謀長。雷天瑞 字警伯,韋庄西白村人,國民聯軍駐陝第3師旅長。魏大強 魏家橋人,國民聯軍駐陝第2師旅長。張 傑 字子英,北里庄人,國民聯軍駐陝第3師旅長、伊東游擊縱隊副司令、代司令,與日軍作戰,收復山西寶德縣城,俘獲日軍隊長增山歲隆。張大文 字采亭,劉庄村人,團長。姚同乾 業善鎮人,團長。黨 毅 字訥如,韋庄鎮人,西安軍警聯合處處長。
袁葆吉 字迪安,袁家河人,北京大學理科畢業,白水縣知事,陝西省第一監獄典獄長。
袁葆璋 字伯玉,袁家河人,陝西省議會議員。嚴建璋 字子漢,寺前鎮人,北京大學法科畢業,陝西省議會議員。李潤生 北酥酪人,杭州醫專畢業,楊虎城醫生,西安平民醫院院長,解放後省傳染病院院長。袁培楨 字吉庵,寺前鎮人,杭州醫專畢業,陝西省殘廢軍人教養院院長。
耿 庄 字端方,十甲溝人,國民聯軍駐陝第3師師長,少將,陝西省政協委員。吳雙柱 字支甫,寺前鎮人,煙台海軍學校畢業,海深號軍艦副艦長,人民解放軍。習 勤 寺前東習村人,黃埔軍校第四期畢業,歷任副師長、澄城縣長、鳳翔縣長。
解俊虎 寺前鄉解家人,中共北京703航測隊黨委書記。楊錫金 交道鄉楊家人,蘭州大學副教授。趙育芳 雷家窪鄉大趙家河人,第二炮兵技術學院教授。姜夢宇 善化鄉馬村人《西北經濟信息導報》副總編輯。嚴 平 寺前鎮人,山西省經濟貿易廳廳長。雷振祥 韋庄鎮西白村人,山西冶金學院教授。鄭三敦 羅家窪鄉北寺村人,渭南軍分區司令員。吳慰祖 寺前鎮人,台灣海軍參謀學校上校教官。袁豐茂 寺前鎮人,天津大學畢業,台灣高級工程師。李占彪 安里人,台灣陸軍少將。 程浩 法號,釋迦牟尼,城內村人,就讀於澄城中學,澄城縣佛教協會會長嚴信民 寺前鎮人,中國農工民主黨中央副主席,中央民族學院副院長,全國人大一、二、三、五屆代表,人大常委會法制委員會委員,政協全國委員會常委。韓 銳 字志穎,寺前鄉韓家莊人,朝陽大學畢業,西安市第五中學校長。孫 健 王莊鄉西莊子人,陝西省計量局副局長。雷崇慎 又名雷鳴蟄,韋庄鎮西白村人,莫斯科中國共產主義勞動大學畢業,南京水利學院外語教授,翻譯有《世界文學史綱》、《地理教學法》等。雷崇敏 韋庄鎮西白村人,美國康乃爾大學畢業,鐵道部基建總局總工程師,第一設計院總工程師。楊布雲 羅家窪鄉楊家隴老莊人,包頭市康復醫院院長、社會福利院院長,1956年獲三級獨立勛章、三級解放勛章。丁本淳 醍醐村人,中國人民解放軍炮兵副政治委員、顧問。1961年授少將軍銜,獲八一獎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1988年被授予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張卓子 又名張清秀,交道鄉南社人,空軍第二高級專科學校政治委員,北京空軍政治部顧問。翟貞祥 庄頭鄉楊家莊人,陝西省戲曲研究院副秘書長、博物館離休幹部。靳尚謙 劉家窪鄉良輔河人,中國科學院人事處處長、考古研究所辦公室主任。楊 蒓 寺前鎮人,西北農學院畢業,水電部援外處長、長沙八分局局長。黃緒森 酥酪村人,西北農學院畢業,陝西省武功水利學校校長,解放前曾任鐮山中學校長。張堃生 劉家窪鄉柳泉村人,中共遼寧省委黨校副校長、顧問。劉振中 劉家窪人,中共北京工業學院黨委辦公室主任。雷起雲 又名雷鳴盛,醍醐村人,中國人民解放軍昆明軍區副政治委員、武漢軍區顧問,1961年授少將軍銜。雷振東 醍醐村人,陝西省商業廳廳長,陝西省農業銀行副行長。袁思良 袁家河人,西北農學院水利專修科畢業,渭南地區水電局工程師,陝西省政協委員。王潤蒼 又名王崖佛,庄頭鄉後埝村人,西北大學中文系教授。嚴佑民 寺前鎮人,公安部副部長,中共上海市委書記處書記,上海市人大常委會主任,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委員。楊鴻奎 王莊鄉洛城村人,中共烏魯木齊市紀檢委書記。劉振邦 王莊鄉太賢村人,國家安全部幹部。黃俊耀 交道鄉黃家人,陝西省戲曲研究院一級編劇、院長、名譽院長,編有眉戶劇《梁秋燕》等。王庚耀 趙庄鄉溝西村人,陝西省基本建設委員會副主任兼機械設備成套局局長、黨組書記。楊力生 馮原鎮西仁卓人,中共內蒙古巴彥卓爾盟委書記。杜竟明 原名成志傑,善化鄉尖岨人,中共廣西壯族自治區委組織部副部長。袁多壽袁家河人,陝西省戲曲研究院一級編劇,編有秦腔《游西湖》之《鬼怨》、《法門軼事》等,改編有秦腔《白蛇傳》等。路璽琪 交道鄉杜冢塬人,中共咸陽市委副書記,咸陽市政協主席。王志文 王莊鄉西洛城人,中國人民解放軍蘭州軍區副參謀長。姚秦城 業善人,甘肅省地質局局長,輕工業部司長。姚德祥 業善人,西北工業學院畢業,陝西國棉八廠,西北國棉第三、第二、第一印染廠廠長。楊 力 寺前鎮人,西安交通大學副教授。成振森 善化鄉尖岨村人,澄城縣中醫院副主任醫師。韋凡江 韋庄鎮臨皋村人,北京畫院一級美術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徐悲鴻畫派傳人,關 中 馮原鎮關家橋人,江蘇省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副研究員。成一豐 善化鄉尖岨人,陝西師范大學教授,中國辯證唯物主義研究會理事,陝西省哲學研究會副會長,陝西省社會科學聯合會副主席,著有《哲學筆記與黑格爾哲學》等。關相生 馮原鎮關家橋人,中共廣東省顧問委員會秘書長。鄭拓彬 劉家窪鄉店頭人,對外經濟貿易部部長,中共第十二、十三屆中央委員。嚴鳴晨 寺前鎮人,北京國際關系學院中文系教授、系主任,編有《語文知識辭典》等。張 涵 寺前鄉人,山東大學副教授。耿敬業 (即焦林義),交道鄉自古村人,中國人民解放軍南京軍區副政委、南京警備區司令員。李景蔭 馮原鎮徐卓人,北京大學教授,中國民族理論學會會員,《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民族解放運動史》編者之一,《馬列主義民族解放理論》主編。黨登奎 韋庄鎮人,《新疆日報》副社長兼總編輯。田福奎 業善鄉北棘茨人,黑龍江農墾部總局教授,佳木斯市建設銀行行長。楊定中 寺前人,西安市人事局局長。張仲琦 縣城人,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副研究員。樊訊書 交道鄉樊家川人,中共興平408廠黨委書記。侯中奎 趙庄鄉雷村人,中共銅川市委副書記,商洛地區副專員。李 健 原名姬崇緒,城郊鄉鎮基村人,空軍航空工程部研究員。袁循禮 寺前鎮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農業廳副廳長。姚德斌 醍醐鄉酥酪村人,陝西省財貿管理幹部學院副院長。申敬群 交道鄉王村人,抽黃指揮部水利高級工程師。成金堂 善化鄉十二村人,陝西工業大學畢業,高級工程師。楊學書 王莊鄉靈窪村人,山西新城地區副專員。劉張鎖 庄頭鄉代庄人,澄城縣進修學校中學高級教師。焦敬榮 雷家窪鄉堡城人,解放軍323醫院皮膚病理科副主任醫師(師級)。顧肇曾(女) 雷家窪鄉堡城人,解放軍323醫院主任醫師。姚生泉 業善村人,中共陝西省紀檢委常委。樊 拓(女) 交道鄉樊家川人,陝西省高級法院副院長。黨新益 韋庄鎮人,西北大學副教授、副校長。雷江旺 雷家窪人,西安冶金學院副教授、副院長。著有《人力資源管理》等。何寅生 寺前鎮人,中建一局機械化施工公司副總經濟師。溫貞祥 交道鄉北社村人,陝西省武警部隊副總隊長。劉步乾 代庄人,81945部隊師級幹部。鄭欣淼 雷家窪鄉北里庄人,原故宮研究院院長。曹存正 安里人,步兵第十師參謀長。張金喜 雷家窪鄉神後村人,寧夏軍區後勤部部長。張文山 安里鄉張卓人,城關糧站主任,1959年全國勞動模範。袁貞樓 劉家窪鄉內信村人,1960年全國民兵模範。王景閣 (女)縣城人,縣幼兒園校長,1970年全國「三八」紅旗手。石文遠 馮原鎮西仁卓人,1976年全國中小農具工作先進個人。劉永福 石家坡插隊知識青年,1979年共青團中央命名新長征突擊手。羅建喜 羅家窪鄉西北庄人,堯頭煤礦隊長,1979年共青團中央命名新長征突擊手。范養蘭 (女)醍醐鄉北酥酪村人,養豬能手,1980年全國「三八」紅旗手。張群英 (女)韋庄鎮人,1982年全國「三八」紅旗手。馬步元 雷家窪鄉馬家河人,民兵連長,因救護落水群眾,1980年被蘭州軍區授予一等功。杜庚才 羅家窪鄉杜家窪人,1982年郵電部命名全國優秀投遞員。吳淑芳 (女)醍醐村人,澄城縣百貨公司營業員,1983年陝西省「三八」紅旗手。張滿榮 縣城人,1984年全國農業財務先進工作者。孟思賢 甘肅通渭縣人,澄城公路管理段會計,1987年交通部授予財務工作先進個人。吳念祖 寺前鄉吳家坡人,縣農機管理站工程師,1988年農業部授予農業生產節能先進 個人,1989年獲農業部能源環境保護成果三等獎。劉懷斌 安里鄉翟家卓人,農機管理站站長,1989年獲農業部授予能源環境保護成果三等獎。張益民 寺前鄉韓家窪人,農機管理站助理工程師,1989年獲農業部授予能源環境保護成果三等獎。孫仁倉 堯頭鎮耀顯人,農機管理站助理工程師,1989年獲農業部能源環境保護成果三等獎。彭拴倉 彭家河人,農機管理站助理工程師,獲農業部能源環境保護成果三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