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龍州縣高級中學闕家平圖片,誰有
答: 龍州縣高級中學闕家平圖片,官網查詢
祝心想事成
開心快樂。
Ⅱ 龍州縣的教育發展
據《廣西年鑒》記載;1935年,龍州縣在縣城表證中心小學(今新華小學)附設有幼兒班一班,幼兒38人,保育員2人,年支經費576元。當時,入院的幼兒,大多是軍政官員及經濟富裕人家的子女。
解放後,自1954年開始設園辦幼兒教育。當時由縣婦聯、縣總工會聯合舉辦了一所教職工子女幼兒園,兩個班,幼兒100餘名,教師4人。1958年為了方便廣大群眾子女入園,擴大招生,設園4所,17個班,入園兒童達569人,有幼兒教師28名;1963年,由於進行國民經濟調整,招生壓縮到7個班,收生364人;「文化大革命」中,學前教育受到輕視,僅設幼兒園2所,2個班,幼兒入園96人,5名教師,許多兒童無法入園接受學前教育。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從1980年起,除辦好幼兒園外,部分完小還開辦學前班,吸收六周歲的學齡前兒童入學。
1981年成立縣幼托領導小組,由一名副縣長任組長,縣婦聯、教育局有一名領導兼管幼兒教育工作,還配備一名專職幼兒教育輔導員;各鄉指定一名鄉幹部兼抓幼兒教育工作。
1985年春,全縣除了三所公辦專業幼兒園和一所保育院外,制葯廠、罐頭廠、霞秀糖廠、文化館、南寧師范專科學校等單位自辦幼兒班,還有合龍、興仁、新街等街道的知識青年自辦家庭幼兒班。至1985年底發展到52個班,幼兒入園855人,教師74人,其中職工8人;學前班32個班,兒童1468人。1980年至1983年,從地方財政撥款23.75萬元,興建龍州幼兒園、新華幼兒園教學大樓及利民幼兒園、縣保育院教室,面積共2079平方米。教學課程設置有語言、計算、體育、音樂、游戲、美術等,向幼兒進行「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教育。 1912年,開始創辦鎮南道中學,這是龍州縣的第一所中學(前身是同風書院),民國9年改為省立第七中學。國民30年以後,陸續開辦私立元春中學、龍津縣立國民中學、上金縣立國民中學、國立第二僑民中學(民國35年從廣東樂昌縣遷來龍州)。民國38年,全縣5所中學,共36個班,在校中學生1431人。
1949年12月,龍州縣解放。人民政府接收原廣西省立第七中學,國立第二僑民中學,龍津縣立第一初級中學大約有在校學生1287人(其中高中生128人)。1950年,中學進行調整。7月籌建龍津縣第二初級中學(金龍初中)。8月,省立第七中學與第二僑民中學合並為「廣西省立龍州中學」。9月,第二初級中學招生兩個班,學生100人。1953年,實行教育整頓,由過去春季招生改為秋季招生。1954年,有高完中一所,15個教學班,在校生568人,初級中學2所,15個教學班,在校生759人。是年,中學設置人民助學金,擴大招收工農子弟入學,增加教育經費,新建校舍,派中共黨員動校加強領導。1956年秋,人民政府撥資創建龍津縣第三初級中學(即下凍初中)。是年,有完全中學1所,初級中學3所,在校高中生272人,初中生1229人。1958年,在「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的鼓舞下,全縣全日制中學發展到8所。其中公辦中學3所,在校學生1463人,民辦中學5所,在校生660人。縣人民政府提出:「要積極貫徹『群眾辦學、勤儉辦學、勤工儉學』的方針」全縣創辦農業中學24所,在校生達1971人,三種中學在校學生共4354人(其中高中260人),在「大躍進」期間,學生停課參加大煉鋼鐵,打亂了學校以教學為中心的教學秩序,導致教育質量下降。1960年,貫徹「整頓鞏固,提高質量,適當發展」的方針,對無辦學條件的農業中學進行合並和調整。相應在邊境的水口區、邊遠山區的上金區創建第四、第五初級中學。當年,全縣有普通中學6所。其中完全中學1所、初級中學5所。農業中學並撤為12所。1962年,國民經濟貫徹「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龍州縣人民政府提出要建立以教學為主,全面安排學校工作秩序的指示,根據實際情況,既不增加招生名額,又能減少縣城的壓力和照顧山區農民子弟就近入學,在金龍山區中學招收高中班50人。因國民經濟困難,水口中學、上金中學被逼停辦。全縣尚保留龍州中學、金龍中學和龍州一中,在校學生1826人(其中高中生325人)。1965年,繼續貫徹劉少奇主席關於推行「兩種教育制度,兩種勞動制度」的指示,龍州縣除了繼續辦好農業中學外,對普通中學繼續進行壓縮,將原來下凍初級中學改辦龍州縣下凍耕讀學校,1966年「四清」運動時,在八角公社呼咬完小開辦附設初中班,學生36人。8月,全縣中小學開展「文化大革命」,絕大部分的中學生紛紛外出串聯,走出社會鬧革命,學校被逼停課。學校領導被認為「走資派」而批鬥,百分之四十的教師受到沖擊和排斥。學校處於無政府狀態。學校圖書館藏書被列為「封資修」之類的「毒草」而被燒毀,許多貴重的儀器和化學葯品被偷,損失慘重。直至1968年4月,龍州縣「革命委員會」成立後,下文強調要「復課鬧革命」。學生才陸續回校上課。8月,龍州縣工人毛澤東思想宣傳隊進駐學校,參加學校的鬥批改。1969年10月,龍州縣響應山東省「王候」的倡議,村村辦初中、社社辦高中。據統計,有縣辦完全中學1所,初中2所,社辦高中5所,完全中學2所,初級中學1所,完全小學附設初中班31個校點。基本上達到鄉鄉有中學,在校生5436人(其中高中生459人)。1970年,縣革命委員會提出;「學清華、趕桂平、把我縣教育革命趕上去」的倡儀,縣辦高中由1969年的1所增加到7所,初中由2所增加到6所。在校高中生增到1028人,初中生增到5026人。由於增辦了普通中學,增收了學生,而50%的教師都是從小學教師中提取,許多教師不勝任中學教學工作。加之,各校開展破舊立新,改革舊教學方法,實行學校與社會活動相結合,採取走出去,請進來的辦法,與工廠、農村掛鉤,學生要學工、學農、學軍。請老工人、老貧農到學校講廠史、村史和家史。還組織學生參加各種類型批判會,教育質量大大下降。1973年~1976年上半年,教育強調要走「五·七」指示道路,實行「開門辦學」。全縣掀起「學朝農,趕朝農」(即學習遼寧朝陽農學院把學校轉移到農村去辦的經驗)的熱潮。各中學紛紛上山開荒種木薯,種甘蔗。到山腳嶺坡去辦農場,建立分校。學生輪流到分校去上課和勞動。有的以勞代學。上課講授的學科多數是種養知識,放棄學科上的基本知識的傳授。教學質量日況漸下。據1970年至1976年的7年間,全縣向高等院校選送新生的200名中,有18名是初中文化程度以下的社會知識青年,有7名僅是小學的初級文化程度。上龍鄉有4名是武權高中的畢業生被選送到專科學校培養,回鄉分配擔任初中課程而不勝任,結果只得下放小學任教或改行。上金鄉龍山村選送一名半文盲青年進師范學校去培養,經三年的學習而不勝任小學教學工作,學校只得分配幹些雜工。
「四人幫」倒台後的1977年,批判「四人幫」反黨反社會主義的流毒。政府給教師平反了冤假錯案,恢復了名譽,落實政策,教師心情舒暢,為振興龍州教育盡職盡責。全縣中學恢復了正常的教學秩序,校風,教風,學風大為好轉,全縣有普通中學14所。其中縣辦中學4所,社辦中學9所。在校生16172人(其中高中生4186人)。1980年,堅持貫徹「壓縮高中,調整初中,加強小學」的整頓方針,全縣有高完中4所,初中8所,小學附設初中班的由「文革」辦的61所完小劃並為10所。在校學生為9474人(其中高中2869人)。1981年至1985年,堅持「調整,整頓,加強,提高」的辦學原則,將龍州中學改為龍州高級中學,下設3個完全中學,12所初級中學。1985年全縣在校學生9796人(其中高中生1468人),附設初中班的完小,僅保留企業辦的航運小學附中班,學生122人。 龍州縣書院,教師由各鄉富有人家聘請。縣內一些拔貢、舉人、解元、廩生等為書院主講。
清末,官立的學堂監督由官方任命,教員由監督聘用。
民國時期,中學校長由省教育廳提名,報省政府批准任命,中心國民學校、國民基礎學校校長,由縣教育科提名,報縣政府批准任命。小學教員一般由校長提出聘請,受聘時間半年或一年。被聘者要交檢證件,送縣驗印,合格者則錄用。
民國37年,全縣有初中教師48人,高中教師19人,高小教師28人,初小教師139人。全縣教職工為286人。
解放後,黨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視教育事業的發展。按照「維持現狀,立即開學」的原則,縣人民政府對解放前在學校的原任教師一律保留任用,保證各類學校辦學需要。
1951年,縣人民政府對任用教師作了規定:「凡是有新民主主義革命思想,有志於教育事監的大學、高中、初中或同等學歷的知識青年都歡迎他們參加教育工作」。爾後,國家還逐年分配中等和高等師范院校畢業生,以及從社會上吸收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教學能力的知識青年、復退軍人等充實教師隊伍。1971年後,在教育不斷發展,學校增多,師資不足的情況下,又從上山下鄉和回鄉知識青年中選拔766名到校任民辦教師。1979年以後,糾正冤假錯案,給「反右斗爭」和「文化大革命」中被錯誤處理的181名中小學教師平反,糾正冤案,回收安排工作。1979年至1980年,根據中央關於邊境地區民辦教師轉為公辦教師的指示,全縣民辦教師經過業務考核和文化考試及格的有783名轉為公辦教師。
截至1985年止,全縣有公辦小學教師1695人,中學教師365人,共2060人,是1949年教師數的7.2倍。具有大學畢業文憑的,1964年占教師數3.3%;1985年占教師數10.4%。高中或中師畢業文憑,1964年佔18.6%;1985年佔40.2%。
自1954年對教師進行整頓後,各級黨委和政府都加強對學校的領導,貫徹落實知識分子政策。據1985年統計,建立黨總支的有5個鄉鎮教育輔導站及學校;建立黨支部的有141所學校,全縣有共產黨員教師527人,占教師總數22.5%;有共青團員179人。有5名教師分別當選各屆縣級人民代表,有7名被選為縣級領導,分別擔任縣委委員,縣人大副主任,縣政協副主席等要職。有99名被選為縣、地區、自治區、全國的先進工作者、模範教師和班主任。1985年全縣教師經過職稱評級,獲中學高級教師26人,中學一級教師133人;獲小學高級教師296人。
解放初期,全縣教師實行工分制。1956年工資改革,中小學教師按所擔任職務、工作經歷、文化程度以及教學水平,分別評定工資級別。1963年至1971年,國家先後兩次對中小學教師工資進行調整。1977年給60%的教師提級。1979年又給40%教師提級,1982年又給教師普遍提一級工資。1985年起,教師除了有基本工資外,還有教齡津貼和技術津貼費。經過連續幾次的調資之後,中小學教師的工資均有較大幅度的提高。1985年全縣中小學教師工資總額為295.1萬元,小學教師月基本工資最高為110元,中學教師月工資最高為119元。
Ⅲ 崇左市龍州縣第一中學詳細介紹
是龍州最好的初中部中學,老師很不錯!
Ⅳ 龍州縣高級中學好嗎
龍州縣高級中學,
還可以。
可詢問龍州縣教育局。
龍州縣教育局的說法解釋是最權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