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為什麼要對中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談談對中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http://wenku..com/link?url=_8sE7pg4WZ__jUYHPsMs5zLJ53
『貳』 中學生心理健康論文
不知道怎麼寫~你就去參考參考(心理學進展)這類似的期刊唄~多看下文獻~總能寫到論文的
『叄』 談談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幾個問題
有關研究表明:心理發生變化的高發區在青春期,學校里學生各種不良現象屢禁不止,各種失控越軌行為時有發生,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與學生素質不高,尤其是心理健康水平不高、心理素質較差有極大的關系。我們如果只重視生理健康的教育,而不重視心理健康的教育,對學生的健康成長極為不利。就目前狀況而言,對他們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尤為重要。
一、創設有利於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環境
營造優美的校園環境。學校是學生的第二個家,他們從學校中不知不覺地接受教育和影響,因此,優雅、潔凈、文明、舒適的校園環境能給學生「潤物細無聲」的良好心理影響。校園中亭閣假山、名人雕像、書畫長廊以及各種宣傳櫥窗都會給他們以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從而使他們受到美的熏陶和道德的感染,在愉悅中受到教育,自覺地形成一種積極向上的心態。
創設育人情境,促進學生心理品質的優化。目前,青少年心理和行為問題日益增多,而人的心理和行為又是密不可分的,良好的行為習慣受良好心理素質的支配,同時,良好行為習慣又可內化、積淀為一定的心理素質。因此,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單純的口頭說教,更應該創設各種情境,在行動中促使學生自我體驗、自我認識、自我控制,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如現在一些學生自製力差,性情暴躁,逆反心理強。教室里有紙屑箱,他偏把紙屑往窗外丟,看見瓶罐偏要用腳去踩和踢,隨意採摘或踐踏花草等。可見,有了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質就能表現出最佳的行為效果。因此,創設各種情境,通過心理認知暗示,能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素質,促進他們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
開展心理咨詢活動。學校應建立心理咨詢室,配備專職的心理咨詢師。學生通過咨詢、傾吐和宣洩,釋放心理壓力,解決心理困惑和矛盾。咨詢學生反映的心理問題主要有:學習壓力重造成考試的自卑、抑鬱、恐懼等情緒問題,人際關系問題,無法自製的不良行為問題,青春期困惑的問題等。除了求助於心理咨詢室外,學校還可以開設心理健康課程,舉辦心理健康講座,組織各種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等。
二、教師是實施心理教育的主導
構建平等的師生關系。教育部《關於加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見》明確指出:中小學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應全面滲透在學校教育的全過程。這就是說,心理健康教育單靠幾個專職教師是不夠的,必須是全體教師廣泛參與。教師要本著以人為本、以學生發展為主的原則,不斷更新觀念,不斷改變教學方式,尊重學生,縮短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促進心理問題得到健康調整。當教師把學生當作知心朋友,師生之間加強溝通和理解,學生喜歡你的課,學習有了興趣,學業成績就能提高。同時與教師關系親密了,也增強了學生的歸屬感和自信心,還能培養人際交往能力,這將有利於完善學生情緒狀態和人格及身心的健康發展。
教師應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技能。教書育人是教師的職責,教師除傳授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外,還應培養學生健康全面發展。教師始終生活在學生之中,教師有責任和義務關注學生的身心健康,在教學過程中參與心理指導。有的學生在心理咨詢室門外徘徊,不敢或不好意思進去,作為教師要細心觀察,經常找他們閑聊,了解他們。找出症結後就能「對症下葯」。中學生心理失衡的一個主要原因是學習造成的心理壓力,要掌握學生的心理,減輕學生的心理壓力,引導學生如何面對挫折,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三、發揮家庭教育功能
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僅僅依靠學校是不夠的,學生的心理問題,學校只能在極有限的時間和空間進行矯正和引導,社會環境和家庭影響也尤為重要。可以說,大部分青少年的心理障礙都與其父母有直接或間接的關系。取得家長的合作,幫助家長發揮他的教育功能,對於改善和預防孩子的心理障礙,幫助孩子成才極為重要。良好的心理素質需要良好的家庭教育培養,學校要與家庭緊密配合,教師與學生家長要加強溝通,時刻關注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對家長給予適當指導,對學生給予及時疏導。如學生應試心理差,教師可引導家長要以平常心態看待考試,家長的嘮叨、在意、期望高,都會給孩子造成太大的壓力。再如青春期的性教育、人際交往技巧和意志力的培養等都需要發揮家庭教育功能。有些中學生有社交恐懼心理,少與人交往,害怕不被人接納,或嫉妒別人,或看不慣別人,或男女交往存在隔閡與困惑等,家長應鼓勵孩子多交友,在擇友上加以指導,培養社交技巧,過多指責、約束孩子反而會使自己的孩子在社交中缺乏自信。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應正確引導孩子,加強交流,培養孩子健康的心理。
心理健康教育是學生健康成長全面發展的需要,應引起高度重視。家庭和社會要提供良好的教育環境,學校更應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使每個人都具有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適應激烈的社會競爭。
『肆』 如何抓住中學生心理發展的關鍵階段加強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如何抓住中學生心理發展的關鍵階段加強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現代經濟的飛速發展、生活節奏的加快、競爭壓力的增大,對人心理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21世紀,又是一個競爭十分激烈的社會,每個人都想取得成功,而一個人能否取得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是否具有健康的成功心理,但健康成功的心理是通過從小培養出來的。幾年來,隨著中小學生心理問題的不斷增多,考試焦慮、社交恐怖、人際交往障礙、性心理障礙等導致自殺、離家出走、犯罪等事件的頻繁出現,心理健康教育也日益受到社會各方面的高度重視。特別是現在,我們面對的學生多為獨生子女,他們中的部分人程度不同地存在學習困難、情緒不穩、孤獨膽小、懼怕挫折、缺乏毅力,進而存在著懶惰、怯懦、自私等缺點。這就要求學校教育應充分運用心理學理論和方法,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的通過多種形式及途徑,加強心理健康教育促進學生主體性發展,提高學生的道德水準和人格魅力,引導學生掌握「自我意識、自我激勵、情緒控制、人際交往、承受挫折」的基本方式,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充分運用學校教育資源,通過激勵教育,使學生在學習、生活和交往中能以積極的心態、滿腔的熱忱、平和的心理做好自己該做的每一件事情,從而有效的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所以培養中小學生健康的成功心理不僅是我們每個教育工作者應盡的責任,更是當務之急的工作。怎樣培養中小學生健康的成功心理呢?
一、創設有利於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良好環境
良好的環境直接塑造著學生的心理素質,直接影響和決定著學生的心理健康,創設良好環境是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必要途徑。
1、聯系學生的心理實際,編寫系統的校本課程。實踐證明,不同地區不同學校,學生的思想實際不可能完全相同。如何有針對性的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做到因材施教,是有效培養學生主體意識的關鍵。為了系統的引導學生進行人格的自我評價,情緒的自我調節,性格的自我塑造,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情緒中從事學習、生活和交往,研究及編寫心理健康教育的校本課程,既能對學生進行系統的心理知識教育又能開展心理素質培養,是值得倡導的現代教育研究課題。
2、加強校園文化建設,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校園文化作為一種環境,無論是物理的,還是人文的,對人的心態有很大影響。生活和學習在整潔、衛生、綠化、美化的校園,能使人心情舒暢、愉悅;教室里張貼的科學巨匠畫像,能激發人積極向上、奮發進取;文明禮貌語言的使用,能營造和諧融洽的人際氛圍;貼近學生學習生活的校園廣播、壁報,能使學生汲取更多的營養。反之,生活在一個惡劣的、充滿視覺聽覺上污染的環境,必然使人厭惡、焦慮、煩燥、緊張不安,甚至會導致行為上的偏差。所以為了學生心理健康發展,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充分利用校園文化的積極影響是很有必要的。
二、 開展各項心育活動,提高學生心理品質
現在的學生遇到的心理問題都有其共同特點,主要有:1、學習問題,包括學習困難,成績落後,考試焦慮,上課注意力不集中等。2、人際交往問題,包括人際關系問題,異性交往問題和家庭關系問題。由於自身的某些原因,性格上或是沒有掌握好人際交往技巧,和同學之間相處不和諧,要麼關系冷淡,凡人不理,要麼關系緊張,劍拔弩張。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有獨生子女從小養成的自我中心的心理,別人都要圍著自己轉,沒有學習和別人交往的技巧,容易和人發生沖突或交往不當。異性交往似乎是青春期階段學生和教師的永恆話題,現在也是一樣的備受學生關注。家庭中和父母的關系也越來越多的被學生們提出,認為父母不了解自己,干涉自己太多,從一系列的由於父母監管過嚴,孩子殺父母的事件中我們也應引起足夠的重視,更多的探討家庭教育存在的弊端。3、自信心、自製力、情緒控制等問題,這些應該算是一些常見問題,是學生們成長的一部分,反映出他們更多的關注自己,感受自己,渴望提高自己的身心素質。
針對這些共同的心理特點,教育工作者應改變以往工作總結式的班會特點,逐漸滲透心理輔導內容,以學生關心的心理問題為主題,互相探討。
一是定期召開主題班會,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如主題班會《欣賞和贊美別人》,從為什麼欣賞別人,如何欣賞別人等方面進行討論後,讓學生通過分析、討論得出結論,引導他們正確的認識他人,對待他人,與他人和睦相處,向他人學習,克服妒忌等不良心理,樹立正確的心態。從學生的感性問題入手,諸如學習問題、交往問題、自我保護等,分層次設計問題,設置特殊情境,讓學生分組討論,使學生對自己關心的問題有一定的了解。
二是定期舉辦心理講座的開展可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針對學生開展的教育。主要為高一年級的學生講青春期教育,側重於生理方面,對於一些青春期身體保健,應注意的常見病症應有詳細的講解。心理老師為高一年級的學生進行青春期教育講座,包括有生理方面,性意識方面及自我保護等內容。通過講座形式,使學生們了解更多關於青春期不同階段的知識,揭開一些困擾自己又難以開口請教的問題,起到青春期教育普及的目的。第二部分是針對教師的培訓。作為一名教師應如何看待學生,如何尊重學生的人格、獨特的個性,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和學生成為朋友,加強師生間溝通等,使全體教師樹立現代學生觀,如何從心理角度理解學生、尊重學生的主體意識。第三部分是對於家長的教育。為了使家庭教育能更好的配合學校教育,對家長的心理教育指導也是非常關鍵的,為此我們可利用學生家長會為家長們作心理指導講座,指導家長正確認識孩子的心理問題,如何和孩子溝通,怎樣從心理角度做孩子的教育等等,使家長對心理健康教育有一定的了解,為學校的心理教育工作的更好開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面向全體學生開展心理輔導
面向全體學生開展心理輔導是團體咨詢在學校教育的擴展,它可以是以講座的形式面對全校或某個年級的學生進行輔導,也可以開設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
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是以班級授課制為組織形式進行的,有利於列入學校教育工作安排,有利於學校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進行。它面對的是絕大多數心理健康的學生,可以根據學生學習與生活實際,有計劃地安排教育內容,就心理健康的知識及學生中可能出現的帶有普遍性的問題進行指導,這樣既能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又能有效地有針對性地解決一些現實問題,維護學生的健康心理。由於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具有上述優勢,所以它成了學校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個主要途徑。
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不同於其它學科課程,它不是心理學的教學,掌握心理學的有關名詞概念不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是心理學的運用,即運用心理學的基本原理,根據青少年身心發展特點和心理發展實際,以課堂教學的形式,直接影響和干預他們現實的心理狀態。一方面要講授一些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識,讓學生了解什麼是健康的心理,在學習和生活中遇到困惑怎樣進行自我調適以及怎樣維護自己心理健康;另一方面要有針對性地對學生已經遇到或可能遇到的帶有普遍性的困惑與問題進行指導和幫助,既要解決學生中的現實問題,又要有效地防止新的問題產生。所以我們強調在教育實踐中,開設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必須防止學科化的偏向。
同時我們還應看到,人的感受與體驗是在實踐中獲得的,心理狀態是人的內心世界與外部世界的碰撞的反映,心理狀態的變化和改善也只能在實踐和活動中實現。所以在教學進程中,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的教學要以實踐和活動為基礎展開,除了一些必要的知識需要講解外,主要是以群體參與性的活動形式為主。在教學內容上,一方面我們強調心理素質各個方面的水平都要呈螺旋式上升與提高,內容要有一定的系統性;另一方面每堂課的具體內容要具有針對性,要針對學生中帶有普遍性的典型的問題或困惑,即貼近學生實際,因為我們並不強調學生應得到什麼結論,而是改善他們的心理狀態。在教學組織上,學生是積極參與的主體,教學效果如何取決於學生的參與度,取決於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是否真正地調動起來;教師是指導者,以正面引導為原則,組織學生在活動中感受與體驗。通常以個案導入引發學生的內心活動,可創設某種模擬情境,讓學生實際感受;也可以組織討論,讓學生充分訴說或在辯論中明理。
以活動的方式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必要途徑,也很受學生歡迎,但如何提高其實效的問題應認真考慮。活動課上熱熱鬧鬧,課後學生一無所得,這不是我們所希望的結果。作為指導教師,准確地把握活動目的和有效組織活動進程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的著眼點必須放在學生的感受和體驗上,感受與體驗越深,教育效果越明顯。同時要營造一個群體互動的情境,就學生切身關心的問題或可能出現的問題充分地傾訴並展開熱烈的討論,在互動的情境中溝通、分享,從而使學生的心理狀態得到調節與改善。
在學校里,由於最熟悉最了解自己學生的人是班主任,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的組織和教學一般由班主任承擔,但也有由專職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師承擔的。一般每周一節,利用班會、思想品德課或思想政治課、社會實踐或活動課時間安排,課時可長可短。
除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外,面向全體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還要充分利用校園環境中的宣傳陣地,如在校園廣播、黑板報、壁報、校園期刊(學生手寫小報)等,開辟心理健康園地,讓關心心理健康成為全體學生自己的事。
四、面向學生個體進行心理咨詢
心理咨詢工作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競爭的日益激烈,學生面對學習的壓力也隨之增大,可能出現青春期躁動和一系列青少年常見心理問題,他們迫切需要專業心理輔導來擺脫這些不良情緒。學校的心理咨詢工作應充分發揮其職能作用,開設電話咨詢、信件咨詢、學生個體咨詢及家長咨詢。在心理咨詢過程中,我們力求相互信賴,注重情感,並在十分融洽的氣氛中診斷症結,擬訂解決問題的方案。通過引導學生進行人格的自我評價,情緒的自我調節,性格的自我塑造,以獲得心理疏導的圓滿成功。這樣才能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情緒中從事學習、生活和交往。
面向全體,照顧差異是學校教育的基本原則之一。當個別學生在自我發展、課業學習、人際交往等方面碰到心理障礙,感受到強烈的心理困擾時,或個別學生因心理障礙困擾而出現行為偏差傾向時,就需要學校專門的咨詢人員進行咨詢和指導。
心理咨詢,一般要求由專業人員擔任,他們具有必需的心理科學和教育科學知識,有豐富的教育教學經驗和教育技巧,了解學生熟悉學生,在學生中有較高的威信。
在心理咨詢中,教師必須以平等尊重的態度對待學生,深入學生的內心世界,理解他們的心情,體察他們內心的苦惱,協助他們解除心理困擾,解開心頭的疙瘩,跨過障礙,恢復情緒上的平穩,順利度過當前的心理危機,從而促進心理健康發展。
學校心理咨詢和社會醫療機構的心理治療不同,後者的主要對象是精神性疾病患者和心理疾病患者。而在學校心理咨詢中,前來尋求幫助的學生絕大多數是心理基本健康並關心自己心理健康的,只不過現在遇到了難題,心頭的疙瘩解不開,對周圍的人以及對自己又不相信,持有一種懷疑和否定的態度,故而前來尋求幫助。所以從觀念上講,教師不能把學生當成「病人」,防止心理輔導醫療化的傾向,要把來訪學生看成是心理基本健康的人,滿腔熱情地關心和接納。反之,學生可能會心存疑慮而不會來,或者即使來訪,他所抱的希望也不會多大。
以同情、理解、體諒的態度傾聽學生傾訴自己的苦惱是關心和接納的第一步。心理咨詢的指導效果如何首先取決於學生是否完全地、完整地向教師吐露心中的困惑與苦惱,如果教師能熱情關注,以同情、理解和體諒求得共感後,學生的親近感更為強烈,從而把教師當作知心人,毫無保留地敞開內心世界。有時學生的訴說不完全、不完整,或者只說了一些表面現象而未觸及心靈深處,這不利於教師針對性的指導,因而又需要耐心的啟發和引導。一方面可以採用開放式的提問,廣泛收集有關信息,另一方面也要作出必要的承諾,隱私保密,不向外傳(對有可能出現惡性變化傾向的需要向有關方面轉達或通報)。要幫助學生解除顧慮,讓學生勇敢地坦誠地談論自己的問題,這樣才能了解學生真實的內心世界。
教師在心理咨詢中起主導作用。為了保證咨詢的方向性、實效性,教師要運用教育機智有效地把握咨詢進程,即在傾聽時要迅捷地思考,如採取什麼方式幫助學生分析問題的成因、如何設計咨詢會談過程、如何通過會談幫助學生澄清問題解決問題、根據實際准備安排幾次會談等,並隨時調控咨詢進程。
心理咨詢是一種雙向活動,當學生傾訴內心困惑後要和學生一起分析困惑或苦惱的成因。學生心理困惑的成因有的比較單一、明顯,有的比較復雜、隱蔽;有的是現實引起的,有的則有歷史淵源。對單一的明顯的成因,可直接讓學生自己說出來;對比較復雜的也不明顯甚至有其歷史淵源的成因,教師和學生就要共同分析。教師的分析要因勢利導,逐層深入。同時要掌握學生的一些背景材料,如學生是否在單親家庭生活的、以前是否受到過傷害、家長對他的學習壓力怎樣、社區環境的影響如何、最近有無遇到突發事件等,這樣能使成因分析透徹,使學生口服心服,有利於下一步的指導。
指導是以會談形式進行的。根據學生的問題,在分析成因的同時就可以提出或和學生一起探討如何澄清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案與策略。在幫助學生作出抉擇前,重要的是要幫助學生解決抉擇過程中的內心沖突,因為這個解決過程需要學生自己反省,這種反省就是追根溯源,實際上仍然是成因的分析。外部因素與內部因素的各種影響可能是產生心理問題的成因,但作為主觀方面,心理問題總是由個體的一些不合理的認識引起的,改變認識的過程就是調適過程。學生只有通過自省後才能看清自己心理問題中的一些不合理的想法和認識,從而在教師的指導下建立自己的合理的正確的認識,改善自己的心理狀態。所以在會談中啟發學生展開積極的思想斗爭,引導他們作出正確的抉擇,是心理咨詢的關鍵所在。
咨詢效果的觀察也十分重要。會談過程中要通過對學生語言、表情和形體動作的觀察來分析指導效果,控制咨詢進程;同時在咨詢後也要通過對學生言行舉止的觀察來看他的心理狀態改善得如何,如果還沒有達到一定的教育成效,就要繼續安排咨詢指導。
總之,中小學生正處在自我教育力量逐漸增強,他人教育力量作用逐漸減弱的「換檔」關鍵期。抓緊對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養他們健康的成功心理,使他們具有健康體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質,以及對待生活積極主動,樂觀向上,自尊、自信、自律、自強,不怕困難和挫折,具有適應各種生活環境的能力,是廣大教育工作者的天職。
『伍』 中學生身體健康與心理健康的注意事項
身體健康:每個星期要有一次大的運動量,經常出汗。多喝水。
初中生的主要心理健康問題表現在驅體化、強迫症狀、憂郁、焦慮和敵對五個方面,教育方式、人際關系、性意識、學業壓力、性信息刺激和社會支持是影響初中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主要症狀表現為:缺乏耐力、容易被人誤解、思想不集中、缺乏自信心、愛操心、缺乏觀察力、過於擔心將來的事、容易動怒、父母期望值過高、缺乏決斷能力等。又從我校中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與討論來看,學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一些問題,結合調查結果可歸納為以下三方面問題。
(一)學習方面:
調查表明:學生學習困難的原因是:20%注意力不集中;63%缺乏克服困難的精神,沒有恆心和毅力;6%受到家長、學生和教師的責備、嘲笑、歧視而引起心理緊張;9%基礎比較差;2%智力因素。(註:本材料來自本學校對學生的問卷調查)可見學生學習困難的主要原因在於他們的學習品質方面,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品質和學習習慣非常重要。較大的心理壓力,會使學生整天處於高度緊張狀態之中,記憶力減退、注意力渙散、神經衰弱、出現一些異常的學習行為與習慣,從而導致厭學情緒,經調查有21%的學生有中度或中度以上的厭學情緒。
『陸』 心理健康教育意義是什麼
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
① 有利於學生的身體健康成長。
中學生正處在心理機能迅速發育成熟的時期,因此,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讓學生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就是及時地針對性地施以教育,對症下葯。使學生知道什麼是健康和不健康的心理學保持心理健康就能促進學生身體健康成長。
② 有利於學習、工作效率的提高。
健康的心理對於學習、工作的效率起重要的作用,對競賽技能的發揮更為重要。一個心理健康的人是朝氣蓬勃,開朗樂觀,學習和工作就有勁,效率就高。而一個心理不健康的人常常心神不定,思慮過多,不能集中精力於學習和工作上,既影響生活效率,也大大妨礙創造才能的發揮。
③ 有利於智力與個性的和諧發展。
心理健康對於促進人的智力與個性和諧發展,發揮人類最大的聰明才智,對培養人才具有重要意義。對於處在智力發展成熟和個性形成時期的中學生尤為重要。一個人重視心理健康,可使大腦處於最佳狀態,更好地發揮大腦功能,有利於開發智力,充分發揮各種能力,有利於個性的和諧發展。
④ 有利於心理疾病的防治。
心理疾病的發生,有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我們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就會注意防止和消除產生心理疾病的各種因素,以防止病變的發生和發展。人的心理疾病,大多數是在成長過程中受到各種社會因素的影響而積累逐漸形成的。
如果發現學生有了心理病變的苗頭,就及時採取適當措施,使它在量變過程中得到以終止和消失;如果確實患了心理疾病,應及早給予積極的治療,使之盡快恢復健康。
拓展資料:
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據學生生理心理發展的規律和特點,運用心理學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學生整體素質全面提高的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施「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落實「跨世紀素質教育工程」、培養跨世紀高質量人才的重要環節。同時,切實有效地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也是現代教育的必然要求和廣大學校教育工作者所面臨的一項共同的緊迫任務。
(1)學生心理健康維護
這是以面向全體學生為主,通過常規的教育訓練來培養學生心理品質提高學生基本素質的教育內容。具體而言,包括智能訓練,學習心理輔導、情感教育、人際關系指導、健全人格的培養、自我心理修養的指導、性心理育等。
(2)學生心理行為問題矯正
這是面向少數具有心理、行為問題的學生開展心理咨詢,行為矯正訓練的教內容,多屬矯治范疇。具體而言,包括學習適應問題,如考試焦慮、學習困難、注意力不集中、學校恐懼症、厭學等問題的咨詢和調適。
情緒問題,如抑鬱、恐懼、焦慮、緊張、憂慮等情緒的調節與輔導:常見行為問題,如多動、說謊、打架、膽怯等行為的咨詢與矯正,身心疾患,如神經衰弱、失眠、神經性強迫症等身心疾患的治療和矯正。
開放辦學,促進校園心理健康教育多渠道多形式的開展,使心理健康教育形成特色。
1、利用學校家長委員會的平台,與家長共同探討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問題,每年學校最少舉辦兩次家長委員會會議,家長通過心理信箱、家長委員提案等方式參與學校的教育。
2、每年學校還舉辦校園開放周,邀請家長和社區有關人士參與學校的各方面工作,使學校辦學水平更上一層樓。
3、藉助社會力量,共享心理健康教育的資源。幾年來,我們與中華女子學院教師合作為畢業年級開展如何緩解學習壓力、高考前心理放鬆、健康人際交往技巧等方面的專題輔導。與北京市中學生心理問題研究的部門合作,為班主任進行心理個案的分析、診斷與矯治。
『柒』 如何正確引導中學生的心理健康
正確引導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可以通過:敏銳地觀察學生的心理動態、和學生交朋友,進行傾心談話、用遠大理想的推動作用增強學生的抗挫折能力、用無限的愛心感化學生,促使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等等。
一是要敏銳地觀察學生的心理動態。觀察應該在學生沒有覺察的情況下,利用自己的眼睛、耳朵等感覺器官去感知學生的行為。在平常的教學過程、課外活動、學生的交往過程直至日常生活的所有方面,都注意觀察學生的精神面貌、言談舉止、行為動作、興趣愛好、待人接物的表現。
二是要和學生交朋友,進行傾心談話。有經驗的老師,經常通過與學生的促膝談心,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學生的心理或思想問題。談話可以最親切、最直接地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況,還可以察言觀色、隨機應變,獲得或發現學生心理的一些重要信息。
三是用遠大理想的推動作用增強學生的抗挫折能力。中學生的心理挫折大部分來源於成績的不理想和同學相處不好。老師要對學生的挫折心理給以正確的指導,才能形成良好的班風。初一入學時,很多學生一時不適應初中階段的學習,有的甚至產生了厭學情緒,心理受到嚴重的挫折。針對這種情況,就要用遠大的理想來激勵學生。
四是用無限的愛心感化學生,促使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熱愛學生是形成教育藝術的基礎。「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對愛撫情感的渴求是每一個青少年學生的心理需要。老師只有把愛的情感投射到學生的心田,師生間才能產生心心相印的體驗,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教育藝術之樹只有植根在愛的土壤里,才能結出豐碩的果實。
(7)中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擴展閱讀:
使學生在心理上產生不健康的因素的原因:
一、青少年成長過程中固有的逆反心理。在青少年成長過程中,自尊心、成人感日漸增加,有強烈的自我意識,服從長輩的意識淡薄,喜歡獨立思考,不願別人把他們的意志強加在自己身上,有些青少年過分強調自我,唯我獨尊,對於老師家長善意的批評、幫助不願接受。
二、脆弱、孤獨的封閉心理。現在的孩子大都是獨生子女,生活條件優越。而他們的父母因忙於事業,大多無暇顧及他們,有些孩子就會形成內向孤僻的性格,不願與老師同學談心裡話,把自己的心理封閉起來。
三、應試教育下的繁忙學業、激烈競爭,也是學生不健康心理形成的一個重要因素。激烈的升學競爭,家長們都望子成龍,這種迫切的願望使學生心理負擔日益加重。頻繁的測驗、考試使學生經常處於一種高度緊張的狀態,超負荷的學習強度使學生精神緊張,心情壓抑。
『捌』 中學生對心理健康的看法
重視青少年的心理素質培養,已越來越成為全社會的共識。那麼,對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實施素質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麼?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過程中如何加強心理健康教育?本文僅就這些問題進行探討。
一、心理健康教育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核心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是實施素質教育的目標之一。21世紀是充滿競爭的世紀,敢於冒險, 敢於探索,善於競爭,善於合作,富於創造是21世紀對人才規格的基本要求。這些品質無一 不與良好的心理素質密切相關。素質教育就是要求中學生在德、智、體諸方面的素質全面發 展,中學生素質發展有多方面的內容,心理素質不僅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對其他素 質的發展有著很大的制約作用。它既是素質教育的出發點,又是素質教育的歸宿。一個學生的心理狀態是否正常、健康、在家庭關系、同學關系、學習問題等方面的認識和處理方式 的正確與否往往會影響一個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對前途的看法,是關繫到學生能否健康成才的 重要問題。因此,心理健康是發展良好的心理素質的前提和基礎,反之,有了良好的心理素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也就高。《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指出:「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 道德,文化科學,勞動技能和身體心理素質,促進學生生動活潑的發展。」由此可見,心理 健康教育不僅是時代發展對教育的必然要求,而且是實施素質教育的目標之一。
其次,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內容。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的關系十分密切 ,是新形勢下德育工作形式的延伸和補充。我們認為,思想教育工作有三個層次,即政治觀點教育,倫理道德教育和心理品質教育。在學生思想教育工作中有不少屬於心理方向的問題 ,而並非道德品質或政治觀點問題。心理健康教育重在育心,提高人的心理素質,德育重在 育德,提高人的思想覺悟和道德品質,二者相互滲透,相互益彰。良好的心理素質是 優良的道德品質 和高尚的思想覺悟得以形成的活沃土,而良好的思想覺悟和道德品質又會促進中學生心理素 質進一步提高。《學記》中說:「知其心,長善而救其失。」講的就是這個道理。心理健康 教育對於改進德育工作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了解中學生心理特點,有利於提高德育工作的針對性。正如《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加強改進學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見》 中所指出的:「要積極開展青春期衛生教育和指導,通過各種方式對不同年齡層次的學生進 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導,幫助學生提高心理素質,健全人格,增強承受挫折能力、適應環境 的能力。」
再次,心理健教育能促進中學生文化科學素質的提高。一項測驗表明:「一部分學生學業 成績低下(文化科學素質欠佳)是由於心理素質造成的。」學生心理素質好,學習質量就高, 從而,提高了學生的文化科學素質。
二、新時期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堪憂
當今,社會正處在轉型時期,激烈的競爭,傳播媒介的影響。再加上學校過於強調升學率, 致使家庭、學校只重視對學生的知識傳授和智力因素的培養,忽視了學生心理因素的發展。尤其是現在的中學生基本上都是獨生子女,父母望子成龍,盼女成鳳心切,子女的升學、 分數成為父母心理平衡的補養品,不能客觀實際地給孩子制訂目標。以及中學生性發育的前 提 。這些因素的影響,使中學生們面臨著很大的心理壓力,對許多問題感到迷茫和困感,但又不知如何解決。
目前,我國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如何?近年來,許多學者進行了大量的隨機抽樣調查,其結 果表明,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令人憂。有關的調查表明:「初中有4.5%的人有嚴重的心 理健康問題,20.5%的人有較明顯的心理健康問題。初中生的主要心理健康問題表現在驅體 化、強迫症狀、憂郁、焦慮和敵對五個方面,教育方式、人際關系、性意識、學業壓力、性 信息刺激和社會支持是影響初中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主要症狀表 現為:缺乏耐力、容易被人誤解、思想不集中、缺乏自信心、愛操心、缺乏觀察力、過於擔 心將來的事、容易動怒、父母期望值過高、缺乏決斷能力等。又如,有人用《SCL—90自評 量表》進行的心理測試發現:「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問題的學生的比率在10%以上的項目, 初二有強迫、人際敏感、抑鬱、敵對、恐怖、偏執等6項,初一除上述6項外還有「焦慮」1 項。初一、初二年級學生軀體化、強迫、人際敏感、抑鬱、焦慮、敵對、恐怖、偏執、精神 症狀等9個項存在問題的學生比率平均在11.11%。」據新華社最近報道:「近年來,我國中小學生心理疾患發病率呈直線上升趨勢。目前35%的中學生具有心理異常表現,其中5.3%的 中學生存在抑鬱症、恐怖症、強迫症等心理疾病。」國內近年的眾多調查發現:「存在明顯 心理問題的學生,小學佔10%,初中佔15%,高中佔20%。」
三、維護和提高中學生心理素質的主要策略 中學生的心理問題,一部分隨學生年齡的增長、主客努力而逐步消失,但另一部分則要通 過接受專門的教育、訓練,掌握心理調整方法才能較快而有效的克服,單靠傳統的教育方法 難以奏效的。世界衛生組織心理衛生處指出:「學校是促進學生心理健康最適宜的場所,學校可以教給學生一些解決問題的技巧,並通過特殊問題的干預和心理咨詢,轉變學生的行為 。」1994年,國家教委明文規定:「中小學在活動課、科技文化活動中每周要有5課時用 於健康教育。」筆者認為:當前,維護和提高中學生心理素質,重點要抓好以下工作:
1
『玖』 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英語
心理健康重要性英語作文篇1
the general age of college students are between 18 to 25 year. from the psychological point of view, it』s in the medium of youth. some people say that the college students are alts that they handle well with psychological problems. however, the rest argue that college students are not so mature when faced with psychological problems. i agree to the latter and i think it』s necessary to open a psychological lesson to the college students because of the following reasons.
大學生的一般年齡是在18到25之間。從心理的角度來講,這是青年中期。有的人說大學生是成年人了,能夠很好地處理心理問題。然而,剩下的人認為大學生面對心理問題的`時候沒有那麼成熟。我同意後者的觀點,我認為向大學生開設心理課是必要的。原因如下。
firstly, in recent years, there are more and more college students drop out from school e to psychological problems. growing suicides, homicides and other unusual serious incidents are reported from time to time. now, the social attention to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has reached to climax. secondly, college students are in a perplexed and contradictory age. on the one hand, they have to study in school to enrich themselves and to get a diploma. on the other hand, they think they are mature to live an independent life, but most of them still depend on their parents. in addition, study challenge, employment pressure and life stress could proc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首先,近幾年,越來越多的大學生由於心理問題而輟學。越多自殺,謀殺以及其他不正常的嚴重事故時不時有報道。如今,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關注已經達到了高潮。其次,大學生處於一個困惑和矛盾的年齡。一方面,他們認為自己已經成熟了,能夠獨立生活,但是大部分仍然依靠父母。而且,學習壓力,就業壓力和生活壓力也會產生心理問題。
to sum up, college students are alts but they are still faced with many pressures causing psychological problems that they can not deal with. therefore, it』s very necessary to open a psychological lesson to college students, helping them get through this period smoothly.
總之,大學生是成年人,但是他們仍然面臨很多他們不能解決的引起心理問題的壓力。因此,向大學生開設心理課程是有必要的,能夠幫助他們順利度過這一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