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國學經典》讀後感
給你兩個呵呵,網路來的一、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值得我們學習。《國學經典》這本書正是中小學生國學啟蒙的一本好書。這本書分行節儉、強自信、講智慧這三個單元,每個單元都由經典要義、故事、生活、實踐和經典誦讀四個部分組成。不僅有名家名言,還有貼近生活的人、事,以及一些膾炙人口的著作選讀。其中如「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大家早已耳熟能詳,還有的如「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艱辛」也在民間廣為流傳。這本書使國學之精華更接近人們平時的日常生活,讓中小學生更容易理解,方便記憶,能把聖人之訓用在實處。讀了這本書,不但讓我懂得了一些做人的道理,行為的規范,更讓我明白了要把這些道理應用在生活中。比如「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就是警示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勤儉節約,不要奢侈浪費。又如「恃人不如自恃也」,就是教育我們要從小努力學習,不斷增長自己的知識才能,增強自己的獨立性;漫長的人生道路上,我們不可能總是依靠父母和他人,而是應該自立自強。《國學經典》這本書在擴大我們的閱讀量的同時,也在潛移默化地塑造著我們的思想、行為。,讓優秀的國學經典始終伴隨著我們健康成長,讓我們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傳承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並使之發揚光大!
⑵ 徵文:學習國學經典心得體會600字左右
弟子規》也許在我們大家還牙牙學語的時候就接觸過了吧,《弟子規》中的每一個字都蘊藏著極其深刻的道理,是我們如今不得不去把它理解的更透徹。
孔子用簡簡單單的1080個字描繪出了人生中的131件事,每件事都意味著一個人生哲理。「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是啊,父母生我們養我們,整天為我們早出晚歸,不分日夜的奔波著,父母到了家裡一定是累了,我們為父母干一些不值得一提的家務活,是應該的。我們應該盡心盡力的去為父母「服務」,因為爸爸媽媽給予我們不求回報的愛,我們這輩子必定還不完!
提起生活中,我想我做的還不夠,每天放學回到家,爸爸勞累了一天,也回到了家,渾身酸痛,疲倦的不得了,而我卻因為作業兒發著牢騷。「來,好閨女,給爸爸按按摩吧!」爸爸疲憊的聲音又在我的耳邊縈繞,「沒時間,沒看見我這正寫作業呢嗎?」我不耐煩的應對著。我錯了,爸爸累還不是為了我,為了這個家?我就算是毫不猶豫的去給爸爸按摩,也不足以爸爸對我的付出啊!
「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敬承。」在人的一生中難免會有犯錯誤的時候,而我也不例外,每次做錯事的時候,總是要被媽媽說一通。當然,我那不爭氣的淚珠,也隨之在眼角流落下來,看在我表面上不敢反抗,可心裡早已生出了許多不滿於埋怨。可是在讀完《弟子規》後,我知道了媽媽都是為我好,為了我能有一個美好的未來。正如大人們整天總嘮叨的,我們就像一個小樹,不為它修枝剪葉,總也長不成一棵正直的參天大樹。
今後,我一定要管好自己,自己心裡所想,就要用心去做,弟子規所講述的每一個道理,都給我帶來了啟示。「孝、悌、謹、信、愛、仁」就是一個人最應該擁有的,我一定要努力去愛做學習孔聖人對我們的教育與引導!
⑶ 讀國學經典有感怎麼寫
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值得人們去探索,去追溯,去研究,這使它能成為「國學經典」的原因。國學不僅可以提高我們的文學修養,還可以讓我們懂得許多做人的道理。它如同一把鑰匙,為我們打開智慧的大門。
我們開始接觸國學,是從第一節國學課開始的。老師給我們介紹了《弟子規》,並給我們看了幾段《弟子規》的視頻,更加加深了我們對《弟子規》的印象,同時也方便理解。當我看到「出必告,反必面」這句話時,頓時百感交集,因為它說的,我只做到了一半。它的意思是出門時要和長輩打聲招呼,告知長輩自己要去哪裡;回家的時候也要與長輩問好,將自己的情況告訴長輩,不讓他們擔心。而我呢?只是上學的時候告知一下父母,就匆匆地出門了;回來的時候也只是簡單地打聲招呼,接著就去寫作業了。不過當我懂得了它的道理後,也嘗試著回家後,跟父母說說自己的情況。
孟子認為,人在逆境中奮斗,就能激發出強烈的進取精神正如他所說的:「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意思大致是:憂慮患害時人得到發展,安逸享樂使人滅亡。他還說過:「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取義者也。」從這句話中可以看出,孟子認為除了生命以外,最重要的便是正義,為了正義可以捨去生命,乃「捨身」而「取義」也。
我們還學過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我認為比較好的一部分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意思是:施行仁政的君主,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內外親戚都會背叛他。幫助他的人多到了極點,天下人都順從他。憑借天下人都順從他的君主,攻打被內外親屬背叛的君主。所以君子不戰則已,戰就一定能勝利。它告訴我們合乎正義者就能得到多方面的支持與幫助,違背正義的人就會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同時也揭示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這一道理。
我聽說過這樣一句話:「讀史使人明志,讀詩使人聰慧。」依我看來,「史」也好,「詩」也罷,它們都是屬於國學的經典,國學經典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炎黃子孫最寶貴的財富,所以我們更要去熱愛它,珍惜它!
這就是我學習國學經典得到的感悟。
⑷ 國學經典讀後感
[國學經典讀後感]
「經典」是一個民族博大智慧和美好情感的結晶,所載為至理常道,透射著人文的光芒,其價值歷久而彌新,任何一個文化系統皆有其永恆不朽的經典作為源頭,國學經典讀後感。羅曼?羅蘭曾說過:「一個民族的政治生活只是它生命的浮面;為了探索它內在的生命——它的各種行動的源泉——我們必須通過它的文學、哲學和藝術而深入它的靈魂,因為這里反映了它人民的種種思想、熱情和理想。」這個暑假我認真誦讀國學經典,感悟古典魅力,感受頗深。
一提到「國學經典」四個字,大家的第一反應一定會是中華文化中最優秀、最精華、最有價值的典範性著作。我覺得《千字文》就是這樣的一本書。
據史書記載,這篇構思精巧、富有韻致的《千字文》,是南朝梁武帝時一位叫周興嗣的人於一夜間編成的。公元六世紀初,梁武帝蕭衍博通眾學,擅長文學,雅愛書法。他對王羲之的書法推崇備至,因而命人從王羲之的墨跡中,選出一千個各不相同的字,讓員外散騎侍郎周興嗣用四言韻文的形式將其編撰成文,字句間要求有密切聯系,且要富於文采和韻味,以供兒童學習識字,並從中掌握必要的知識。周興嗣才思敏捷,一夜便將《千字文》編成,不過,第二天,他竟已是兩鬢斑白。《千字文迄今已有1400多年了。流傳到今天,作為一部啟蒙讀物,它獲得了很高的評價。
書中還有關於學習的,如「尺璧非寶,寸陰是競。」說明古人很早就認識到光陰的可貴,「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篤初誠美,慎終宜令。」修身、求學,重視開頭固然不錯,但始終如一堅持到最後更是難能可貴。做學問不可以半途而廢、虎頭蛇尾,應該堅持不懈,最終才能到達勝利的彼岸。「守真志滿,逐物意移。」說的是每個人要保持善性,學習要專一,不要轉移意志,甚至玩物喪志,讀後感《國學經典讀後感》。「孤陋寡聞,愚蒙等誚。」學問淺薄,見識少,就會被別人恥笑。我們不能只讀死書,還要多增長見識,多看看外面的世界,否則就會成為「井底之蛙」。書中還寫了許多歷史傳說,經典故事:如夜明珠,盤古開天,讓我大開眼界。這些都深深地吸引了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讓我們在多讀、多背中享受這部經典美文帶給我們的樂趣吧!
再如讀《論語》時,我對《論語》及其作者也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在現實生活中,也慢慢知道我們的很多風俗習慣、禮貌用語原來都來自於《論語》,《論語》在2500多年後仍能擁有如此深的影響,而且在世界很多地方也廣為流傳。《論語》中給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一句話是「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的確,只學習而不思考就會罔然無知而沒有收獲;只思考而不學習,就會疑惑而不能肯定。它教人學習要動腦子,不要一味地去搞題海戰術,要學會思考和總結。只有在努力的基礎上,學會思考,自己的學習成績才能更上一層樓。如果僅僅思考而不學習,那就像種莊稼想不勞而獲一樣。把這句話作為自己的座右銘,時刻提醒著自己,工作也要講究方法,不要一股勁走到頭,才發現是個死胡同,要經常反思自己的工作,從反思中提高自己。而且時刻提醒著自己,只有親身付出,才有可能有回報,不要有等著天上掉餡餅的想法。只要有可行的想法,自己就要去嘗試,去付諸行動。《論語》不僅教會了我學會工作,還教會了我做人。所以,我堅信,只要大家能夠理解《論語》的真諦,你的人生一定不會遺憾。
閱讀國學經典,在擴大我們的閱讀量的同時,也在潛移默化地塑造著我們的思想、行為,讓優秀的國學經典始終伴隨著我們健康成長,讓我們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傳承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並使之發揚光大!
09植保學院
張文成
〔國學經典讀後感〕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⑸ 初二水平的 中華頌 國學經典誦讀 讀後感
這個讀後感是指整個單元,還是其中的某篇?
1.如果是整個單元,你可以選擇一個單元,總結其中的共同點,作為自己的觀點,然後分篇解說即可。
2.當然也可以提出自己的不同觀點,比如說永不背棄,所選文章寫的是女子的情意,你可以結合現代的感情觀發表看法(或許還可以從男性的角度來討論。但初二啊,總覺得文章選的有些過了)。
3.最方便的就是寫景的,還有哲理方面的。舉一些身邊的例子就好。
4.如果選擇詩詞的話,可以結合作者自身的經歷來談,這樣話題就會多了。
⑹ 高中生《國學精粹》讀後感
體悟親情,感恩父母
——讀《國學經典》有感
我們偉大的祖國有著五千年悠久的歷史,中國文化更是博大精深。新學期以來,我們開設了國學經典課,主要是學習有關《弟子規》的內容,而這本書傳承著歷史文化。
書中的名言警句、名人故事給了我很多啟示,我學會了很多處事的道理,也意識到自己的不足。《弟子規》中的孝道的故事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令我感觸頗多。
俗話說得好:百善孝為先。讀了《弟子規》中的孝道的故事。原以為為父母做幾件家務事就是「孝」了,現在才發現其實什麼是「孝」我一點都不懂。父母對我百依百順,照顧無微不至,我想要的東西想方設法的滿足我,我反倒覺得父母為自己做的是理所當然,甚至有時候他們對自己過於擔心還覺得他們很煩,討厭他們。我實在是太不應該了。
記得有一次,吃飯的時間到了,媽媽喊我吃飯,而不聽話的我卻始終沉迷於精彩的電視節目中不肯離去,媽媽一遍一遍的叫我,我都只是嗯嗯啊啊的應付,等到爸爸媽媽都吃完了,我也沒有去。等到節目結束了,我有感覺肚子餓了,走出房間一看,桌上已沒有飯菜了。我氣憤極了大喊:「媽媽,我要吃飯,怎麼沒有了呢?」媽媽急急忙忙的從房間走出來,溫和而又關切地說「沒有了!你要吃飯?我給你去做。」於是媽媽急匆匆的為我去做飯,而我還在埋怨著。現在回想起來我真是太不應該了
父母為我們做得太多太多,當我們蹣跚學步時,是他們用他們溫暖的大手緊握你的小手;當我們生病時,是他們將我們擁入他們暖和的懷抱;當我們學習遇到困難時,是他們為我們耐心的講解。一切的一切都是他們對我們無私的付出。他們頭上已悄悄爬上歲月的痕跡——因我們而生的那一絲絲銀發……
讓我們用心去體悟親情,感恩父母吧,願天下的所有父母都能健康長壽,平安快樂的生活吧!
⑺ 國學經典初一作文讀後感
以前我是一個很驕傲、很愛炫耀的孩子,從不懂什麼叫謙虛,就拿一個故事來說吧!
一次,我的作文被刊登在校級刊物上,我高興地告訴了父母讓父母分享我的快樂。他們聽了後不住地誇我,但也不住告誡我:「不能驕傲喲!」我哪裡能聽進去,因為我早已被驕傲給「駕馭」了!
就在我興奮的同時,我的性格也有了極大的變化——變得更加驕傲、暴躁了。一有在比誰的作文寫得好時,我就在他們比面前炫耀,若不順心便「發揮」出我暴躁的脾氣;和同學們聊天時也會炫耀我的「光輝」史……我就和同學們比了下去,最後到了一個朋友都沒有了,我心裡卻想:不就是妒忌我作文寫的好嗎?我還不想和你們在一起呢!從此我驕傲成了癮,暴躁成了性,一發不可收拾。直到有一天,我徹底改變了。那次測驗,我原本以為只要一動筆,就能寫出一篇文章,可是我錯了,上午兩節課,我居然才寫出了一個題目幾句話,結果可想而知,我不僅受到了老師的批評,還受到了父母的教育。其實,他們都語重心長地對我說:「孩子呀!記住一句話『滿招損,謙受益』千萬不能驕傲啊!」我就不名其中的含義。
自從我校掀起了「誦讀《國學經典誦讀》」的活動,我也積極地參加活動並被《國學經典誦讀》里的一樁樁,一件件動人的故事所陶醉感染。特別是馮異的謙遜把我給震撼住了。他被大家稱為「大樹將軍」,他自幼好學,率領的軍隊有規矩,為人謙遜。特別是每次將軍們圍坐爭功領賞時,只有他從不居功自傲,總是隻身一人坐在大樹下思考戰斗的經驗和教訓,正是因為他與眾不同的作風,才有了「大樹將軍」的美名。而劉秀發現他的行為習慣與作風之後,就更器重他了。我從這個故事中明白了許多道理,如:「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也。」「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些道理不但使我學會了戒驕戒躁,而且還讓我學會了要厚物載德,更要有一顆赤子之心。
這本書不僅使我從一個「游手好閑的小皇帝」,變成了一個勤勞的「忠僕」,還讓我明白了中國的一句古語「百善孝為先」的含義:只有「孝」才能推進社會的和諧發展,做一個讓人尊敬的人。現在我已學會了為勞累了一天的爸媽端上一杯清香的茶,為奶奶端上一碗熱騰騰的米飯,並且學會了做飯,洗衣等家務活,為父母減輕了一半的負擔。
《國學經典誦讀》這本書使我與驕傲絕交,與暴躁斷絕,最後又讓我走上了正直、謙虛、誠實與愛國的人生征途,大家都來從這本書里感悟真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