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簡述中學生如何培養自身的良好情緒
迅速中學生如何培養自身的良好情緒,要想自己培養一個好的,良好的情緒,首先必須,他的數字各方面必須優秀,並不是一天兩天能做到的,能夠我變成高姿態。
⑵ 培養學生積極情緒的幾個方法
適時溝通曉實情,引領教化促心明
美國作家海明威說:「每一個人都需要有人和他開誠布公地談心。一個人盡管可以十分英勇,但他也可能十分孤獨。」
班主任不但要傳授知識,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成績,而且要幫助學生樹立優良品質、學會做人,這就需要班主任具有良好的溝通交流能力,通過與學生進行有效溝通,了解學生的思想、心理和行為動態,有針對性地加以引領和指導。
男生黃立性格內向、成績平平,我從不曾看過他的笑臉。班裡學生說他性格孤僻、很少與人溝通;學科教師說他學習懶散、不求上進。
為此,我找來他的家長,經了解才知道,黃立很小的時候父母離異並各自組建了新家庭,黃立一直跟著爺爺奶奶生活。盡管爺爺奶奶對他關心備至、疼愛有加,但他始終因缺乏父母之愛而心態消極。了解實情後,我經常找黃立交流,他說自己是個多餘的人,否則父母不會舍棄他。
我否認了他的想法,並告訴他:「大人有自己的生活和追求,不得已才離開的,你固然痛苦,但也成就了父母的幸福,理解父母,更不能自暴自棄。」這次談話讓他豁然開朗,重新認識並接受了生活現實。此後,他日漸心明開朗,生活中也願意與父母溝通了,學習變得積極進取,課外活動也激情滿懷,像是換了個人。
多方反饋做匯集,針對教育更適宜
班主任只有充分了解學生,才能因材施教,更好地引導和幫助他們。
適逢大考後、放假前,學生學習總會有所懈怠;日常跑操、體育課時,總有學生逃避,不積極參加課外運動;集體、個人衛生,臟亂不堪……為此,在班級管理中,我每周讓學生上交「一周反饋」,了解學生本周的思想動態、生活狀況,以便及時對學生進行個別教育,也為形成良好的班風打下基礎。
個人積分有比較,陟罰臧否顯實效
合縱蒼穹,PK論英雄。為激勵學生力爭上游的競爭意識,我在班裡實行PK積分制,學生兩兩PK、小組PK、全體PK制,並依據PK積分進行獎懲。
PK積分制在操作前要把具體規則告訴學生,條條框框內容一般都是考評學生「做了什麼,做得怎樣;沒做什麼,結果怎樣」。依據好壞程度加減分,盡可能做到公平公允。比如樂於助人酌情加分;出言不遜酌情扣分;不掃地每人次扣2分,影響學校考評結果每人次扣4分;隨地吐痰扣2分,打掃干凈加1分;考試成績第一加3分,倒數第一扣3分等。總積分數一個月結算一次,按個人、小組、全班排名,有獎有罰。這樣做既培養了學生為人處世的良好習慣,又培養了學生積極樂觀的心態。
勵志故事巧點評,戶外運動強體質
「只有把抱怨的心情化為上進的氣力,才是成功的保證。」羅曼·羅蘭說。
從教多年,我帶過的班級中,有的學生因先天或後天造成外表缺陷不如意,有的學生因各種關系處理不好煩惱,有的學生因考試成績退步不順意,有的學生因家庭變故打擊而灰心等,這些境遇會消磨人的心志,挫傷人的銳氣。
為了擺正學生的心態,我每天早讀課後或上課前都會給學生講中外名人奮斗勵志故事並加以點評,向學生傳遞滿滿的正能量,啟迪心智、感化思想,提升學生的積極心態。
這些小故事來自《經典名人故事大全精選》《外國名人故事大全精選》《激勵人的名人故事精選》《名人勵志故事大全精選》《快樂的心情》等選集。
戶外運動可以增進人體健康和人的樂觀情緒。因此,盡管學生學習任務很重,我還是堅持讓學生每周戶外運動三次,勞逸結合,釋放學生壓力、消除疲勞。
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說:「教育的本質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班主任就是要做提升學生精氣神的引導者,帶領學生走向光明。
⑶ 良好學習情緒的培養可以從哪些方面進行
每個人的喜、怒、哀、樂表達著內心的獨特感受,表達著個人的需要和願望內,同時也調節容著人與人之間的社會距離。喜怒哀樂就是情緒的形式,情緒是個體對外界事物的態度,是人腦對客觀外界事物與主體需要之間關系的反映。可見,情緒是感情反映的過程,也就是腦的活動過程。研究發現情緒不穩定的時候,也是容易拉近關系受別人影響的時候。因此教師首先要識別情緒。
許多教師時刻關注著中學生的情緒,這是人之常情,因為他們怕情緒影響到了學生們的學業。教師一旦發現中學生的情緒有什麼不妥的地方,都希望馬上把它調整到最好。但是中學生的情緒波動與成人不同,由於中學生的身心發育尚未成熟,而且正處於青春期,其心理的穩定性較差;他們的情緒波動幅度較成年人大,頻率也較成年人高;其情緒波動,甚至有時候消極情緒的產生,都屬於在中學這個特殊的發展階段出現的正常現象。如果情緒波動在正常的范圍內,不會影響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只有當情緒波動超出正常范圍,產生過度的不良情緒時,教師才有必要進行干預。如果教師過於干涉中學生正常范圍內的情緒波動,反而會產生一些不良後果。
⑷ 中學生培養良好情緒的方法
教師需要教會學生正確調整情緒,包括能夠保持一個正確的理性認知;善於採用多回種方式及時宣洩答自己的情緒;在遇到生活中的挫折時能夠積極地自我暗示;或使自己的情感升華。
要學會有效表達情緒,學會正確表達、合理宣洩情緒。不要把情緒隱藏在心裡,情緒不會因為壓抑而消失,累積的情緒越多,心裡的壓力就越大,總有一天會爆發出來。有效表達情緒要求:選擇恰當的方式;進行完整客觀的情緒表達。
保持和創造快樂的情緒,我們可以通過陶冶性情的藝術類興趣愛好、身體鍛煉、創造愉快的生活環境等來保持和創造積極快樂的情緒。
要有平和接納情緒的狀態,以平和地心態接納發生在生命中的一切,坦然接受自己的情緒,不苛求自己、不過於追求完美,以平常心來面對自己的情緒上的波動。
⑸ 中學生良好情緒的培養方法
敏銳覺察情緒。敏銳地覺察情緒就是能夠自我覺察、了解自己當時的主要情緒,並能予以命名,且大概知道各種感受的前因後果。可以通過以下方式了解自己的情緒:
(1)了解自己的個性特徵;
(2)了解自身成長經歷及早期經驗;
(3)反思自己的情緒狀態。
2.平和接納情緒狀態。以平和的心態接納發生在生命中的一切,負面情緒也有它存在的價值。坦然接受自己的情緒,不苛 自己、不過於追求完美,以平常心來面對自己情緒上的波動。
3.正確調整情緒。善於及時調整自己的不良心態。其中包括能夠保持一個正確的理性認知;善於採用多種方式及時宣洩自己的情緒;在遇到生活中的挫折時能夠積極地自我暗示;或使自己的情感升華。有效控制情緒的方法包括:
(1)宣洩:採用一定的方法和方式把人的情緒體驗充分表達出來。如放鬆訓練、氣功、瑜伽等。
(2)轉移:從主觀上努力把注意力從消極或不良情緒狀態轉移到其他事物上去的自我調節方法。
(3)調節認知功能:主要是運用艾利斯ABC合理情緒療法合理改變認知。對自己習慣化的思維方式進行重解,看到問題的不同角度,以更寬廣的視角理解自己和他人。
(4)積極的自我暗示:運用內部語言或書面語言以隱含的方式來調節和控制情緒的方法。
4.有效表達情緒。學會正確表達、合理宣洩情緒。在恰當的時候以恰當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情緒體驗。不要把情緒隱藏在心裡,情緒不會因為壓抑而消失,累積的情緒越多,心裡的壓力就越大,總有一天會爆發出來。有效表達包括:
(1)選擇恰當的方式;
(2)進行完整客觀的情緒表達。
5.保持和創造快樂的情緒。我們可以通過陶冶性情的藝術類興趣愛好、身體鍛煉、創造愉快的生活環境等來保持和創造積極快樂的情緒。
⑹ 淺談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情緒與情感教育
我認為這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良好的情緒是情感的外向表現,高智商的情感必然顯現良好的情緒,這就是所謂的情商。而現實的應試教育雖是最公平的選拔方式,卻忽略了人的差異性,人除了智力上的差異外,更為重要的是情趣愛好,因為所好不同,在各個方面所展現的優劣差異的方向就不同。而我們現實社會卻給出統一的好差標准。其實沒有好差之分,只是方向不同,路途不同,不能說向某一個方向好,某一個方向不好。
我經常看到放學後許多母親在督促甚而參與小兒小女們寫作業,有的苦口婆心有的大聲訓斥。我覺得這真是人生最大的悲哀。孩童時代應是最為絢爛多彩的生活,是情感培養最為輕松,最見成效的階段,為什麼?因為孩子對父母充滿了信賴。我們要做的事:多鼓勵,善於觀察,並給與有利的引導,俗話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不見得都去做高考狀元。殊不知孩子成長的過程,也是父母思想意識成長健全的再現,父母是一對一的教育,是對孩子最為了解和關愛的人,沒有誰天生是做父母的天才,而是在養育兒女時一點一點變化成長起來的,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設若父母在思想觀念上沒有任何變化,父母將是不合格的父母,為我們單一的成績要求所禁錮,誤我們孩子的也許恰恰是最愛她(他)的人。兒童沒有固性,正是我們鼓勵多方嘗試的好機會,在這整個嘗試的較長階段,將養成的是孩子樂觀的情緒,和健康的自信觀點,而這些就是孩子將來的面對學習時良好的情緒和健康的情感。
那麼,老師,老師僅僅是傳道授業嗎?傳授道理教授學業?我認為老師還有更為有利的條件,老師面對的是全體,有一個更為有利的條件——比較,我所說的比較不是單純的成績高低的比較,這個有點數學概念的人都會,怎麼能浪費老師和學生相處的寶貴時間,老師要比較的是每一個同學有何優劣特長,並加以鼓勵利用,殊不知,老師一句肯定的話語,有時比父母的千言萬語還更有深遠的影響。因為你一句話,而改變一個孩子的一生,何樂而不為?其實比較有好壞之分,而這種好壞的方向,將取決於老師如何利用。
⑺ 如何培養中小學生的積極情緒
針對當代初中生在學習、生活、人際交往、自我意識等方面遇到的心理困惑、情緒亞健康、沉迷網路等問題,平安二中堅持面向全體學生,構建「心育室為主體、班級為主導、優化環境為手段」的全方位、立體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積極開展各類活動,使校園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突出。 發揮心育室主體作用。溫馨的環境、貼心的話語、和藹的笑容… …這是平安二中心育室呈獻給學生的輕松、的天地。在這里,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老師從青春期、情緒、人際交往、貧困學生等方面引導學生走出「青春的沼澤地」,邁向「健康陽光的成長樂園」。這里吸引著更多學生走進來,他們與老師溝通交流,吐露心聲,排解煩惱,不斷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心育室還通過宣傳欄、黑板報、「心語箱」、「心靈驛站」、心育委員培訓、校園區域網以及校園廣播站的「心靈之聲」欄目等宣傳方式,將一些心理健康小常識、青春小故事、成長的煩惱等材料,發布給同學們,擴大心理的影響,讓學生懂得心理健康的重要。 有效地開展個別工作。通過個別訪談、訪談、書談等方式幫助學生解除學習、生活、成長過程當中所遇到的心理困擾或一般心理問題,做好記錄,在此基礎上注重效果的反饋,加大對學生跟蹤服務的力度,截至目前,已有人次參與活動。 開展心理素質拓展活動、心理講座及班級心理課。根據學校安排及部分班級的需求,有選擇性地深入班級,開展心理素質拓展活動及專題心理講座。如對七年級5個班進行心理訓練和素質拓展活動,心理劇比賽、心理漫畫創作比賽等活動,幫助七年級學生樹立積極、正確的自我觀念,學會客觀地自我,自我與環境的相互關系。對八年級開展「學會自我心理行為的控制和調節」講座,使學生在學校、社會、家庭的活動與交往中,保持健康的、積極的心理狀態,發展良好的人際關系。針對九年級學生常見的如學業焦慮,自信心受挫等心理問題,重點做好備考壓力緩解和情緒疏導工作,開展了「增強自信心笑迎中考」、「科學緩解考前焦慮」專題講座。 舉辦心理健康教育周活動。在「第五屆『5·25』心理健康活動周」中,學校結合實際,通過心理健康手抄報設計大賽、心理健康黑板報評比、讀「心」書活動、心理健康電影播放、「網路利弊」專題班會、教師心理茶話會等豐富多彩的活動,使學校德育、各科教學和學校心理教育相互滲透、相互促進,讓全校教師和學生積極參與其中,促使學生心理素質的發展,同時培育了學生的健全人格,營造了和諧、健康的校園氛圍。
⑻ 如何培養中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
中學生應具備的八種心理素質
自本世紀八十年代以來,隨著國際競爭向科技競爭和人才競爭的轉向,人們越來越認識到,這場競爭實際上是一場民族素質的競爭。大多數人都懂得,要提高中華民族的素質,培養現代化的人才,關鍵在教育。此時,正值我校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新時期。這個學年,是我校第二個「三年目標」的第一年,這對我們來講是如何開好局、起好步的重要時期。
這一時期對我們全校師生要求是高的,任務是艱巨的。為此,學校倡導各年級同學要提高主體意識,發揮主體精神,要在人格的自我塑造、智力的自我、身心的自我磨礪上嚴格要求自己。然而,主體精神能否得以充分發揮,增強以下八種心理素質致關重要。
一是主動性。這是人主體精神的直接反映。只有充分發揮主動性,變被動為主動,克服惰性,深入實踐,加深體驗,才能較好地鑒別、吸收外界的信息,從而完善個人的品質、人格和知識結構。
二是進取心。進取心是由實現理想的需要而產生的一種強烈的動機,具有驅動、修正個人行為的重要作用。只有不斷進取、不斷創新、不斷追求,才能真正發揮主體精神,走上成功之路。
三是堅韌力。它包括耐力和毅力,做人、做事、各方面都需要持之以恆、鍥而不舍、經得住挫折和失敗的精神,在困境中磨礪、經受考驗,養成堅不拔的頑強性格。
四是表現欲。表現欲是一種展示自己的思想和才乾的主觀願望。表現的過程就是實踐的過程。俗話說「實踐出真知」,要充分利用一切可能的機會去參與、去展示自己,從而得到鍛煉。這是一種良好的心理品格,沒有表現欲的人,不可能發揮好主體精神。
五是抗干擾力。在一個人的自主發展的過程中,隨時都會遇到干擾因素。外面的世界既精彩也無奈,這就需要有正確的是非觀,能把握得住自己,善於排除來自客觀和主觀的各種不良誘因對自己的干擾。
六是善於自我調控。主體精神的正常發揮需要調節和控制自己的思維、感情、情緒,使自己保持平靜、愉悅和專注的心態。
七要寬容精神。主體精神的發揮離不開老師、家長、和同學的支持與幫助。可是,有人的地方必然有矛盾、有摩擦,只有具備了寬容的精神,才能做到海納百川,才能做到善待他人,構建良好的人際關系。因此,「寬容」和「善待」是人際交往中應有的良好心理和態度。交往的「鑰匙」是真誠,不能以自我為中心,心胸狹隘,否則,就會妨礙自己的健康成長。
八是樂觀豁達。在成長的過程中,無論順境還是逆境都應充滿信心,保持愉快開朗的心態。只要學會開導自己,對學習、生活、體、環境、藝術都充滿興趣,心胸就會真正豁達開朗起來。
以上幾點僅供同學們參考,真誠地希望你們勇敢地迎接挑戰,充分發揮自己的主體精神,取得長足的進步,實現自己各自的願望。
⑼ 中學生良好情緒的標准口訣
一、中學生的情緒特點
(1) 暴發型和沖動型
(2) 不穩定性和兩極性
(3) 外露性和內隱形
(4) 心境化和持久化
二、中學生良好情緒的培養方法
1、敏銳覺察情緒
2、平和接納情緒狀態
3、正確調整情緒
4、有效表達情緒
5、保持和創造快樂的情緒
三、人格的特徵
1、獨特性 2、穩定性 3、整體性 4、功能性 5、社會性
四、影響人格發展的因素
1.生物遺傳因素 2.社會文化因素 3.家庭因素 4.學校教育因素 5.個人主觀因素
五、弗洛伊德的人格發展理論 發展分為五個時期:
1、口腔期 2、肝門期 3、性器期 4、潛伏期 5、生殖期
六、誒里克森的社會性發展階段理論
1、嬰兒期:信任感對不信任感 主要任務是滿足生理上的需要,發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體驗著希望的實現。
2、兒童早期:自主感對羞恥感與懷疑感 任務是培養自主感,體驗意志的實現。
3、學前期:主動感對內疚感 任務是培養主動感,體驗目的的實現
4、學齡期:勤奮感對自卑感 任務是培養勤奮感,體驗著能力的實現。
5、青年期:自我同一性對角色混亂 培養統一性,體驗著忠誠的實現。
6、成年早期:親密感對孤獨感 發展親密感、體驗愛情,避免孤獨感
7、成年中期:繁殖感對停滯感 獲得繁殖感,體驗關懷的實現
8、成年晚期:自我調整與絕望期的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