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學生常見的異常情緒有哪些
1、焦慮,是指一種缺乏明顯客觀原因的內心不安或無根據的恐懼,是人們遇到某些版事情如挑戰、困權難或危險時出現的一種正常的情緒反應。
2、抑鬱,情緒低落,思維鬆弛,怎麼高興不起來,容易胡思亂想,思維消極,精神運動性抑制,對什麼事都不感興趣,喜歡獨處,不願與人交流。
孤獨,即使身處熱鬧人群、聚會中,還是覺得寂寞。
3、敵對,因利害沖突而不能相容;仇視而相對抗。每次有一點點事情發生,哪怕沒有事情發生,莫名其妙的對身邊朋友的一點動作或者行為,產生厭惡,而且是十分厭惡,完了就不想再去理會他們。
4、恐懼,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恐懼是一種有機體企圖擺脫、逃避某種情景而又無能為力的情緒體驗。
5、自卑,意思是低估自己的能力,覺得自己各方面不如人。自卑,可以說是一種性格上的缺陷。表現為對自己的能力、品質評價過低,同時可伴有 一些特殊的情緒體現,諸如害羞、不安、內疚、憂郁、失望等。
6、厭學,是學生對學習的負面情緒表現,從心理學角度講,厭學症是指學生消極對待學習活動的行為反應模式。
② 初中生心理案例
一、問題行為情境(案例):
小洋,15歲,是一名初中二年級的學生。他小學的成績還一般般,處於班級的中等水平。自從上了初中以後,常常因為考試成績的低分而遭致家長的責罵。由於在外地住校,每個月才回家一次,老師頻頻與家長聯系,反映其在校學習過程中學習態度很不端正,經常在上課的時候無精打采,提不起學習興趣,也常常曠課在宿舍睡覺,並且屢教不改,初一學年結束時學校要求其轉學。初中二年級的上學期,在新的學校中他的表現也是非常的糟糕,班主任也常與家長聯系,甚至還請家長到校進行面談,可小洋的表現並沒有多大的改善。初中二年級上學期結束後,小洋主動向家長提出退學要求。
二、對案例進行的分析
在初中生的眼中,學習本身是一個什麼樣的過程呢?在一些調查中,有相當一部分學生(約占總體學生的1/3或更多)認為學習是被動、煩惱的事。學生的學習負擔、頻繁的考試、艱苦緊張的學習生活都帶來了學生消極的學習心理狀態。而對學生的厭學心理和厭學行為的起到直接推動作用的是學生的個性特徵、學校環境、家庭環境等。
不良性格的影響。小洋的不良性格導致了其在面對老師與家長的批評時不能很好地調整來促進學業的進步,而是輕易地放棄了學習。小洋來自於農村,沒有受到很好的基礎教育,上了初中以後與城市的孩子對比,顯示出了明顯的劣勢,家庭的貧困也讓他在與眾多的城市學生的生活中覺得比不上別人,因而自暴自棄。同時母親對他的寵愛與驕縱形成了他對事實漠不關心,不願意承受過於沉重的學業壓力,追求享樂,不夠堅強,遇到困難就主動放棄的性格。而且比較神經質,情緒的波動比較大,按情緒的指引來行事。
學校學習環境的影響。沉重的學習負擔往往是造成學生厭學心理的主要原因,學習內容繁瑣與教學方法呆板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情緒。在教育過程中,教師往往注重的是學生的考試成績高低,而忽略了學生的其它方面的素質,這種對學生能力的錯誤評價也使學生頗為不滿。有的教師僅僅因為學生的學習成績不好,學生的平時表現不好便全盤否定他們的能力,公然歧視他們。這便直接導致學業不好的學生對他們的學習行為及結果進行消極的歸因,這便直接推動了厭學情緒的出現。
家庭環境的影響。家庭環境是造成學生厭學心理的重要原因。家庭教育方式不當給學生的學習情緒帶來了消極的影響。當孩子的學業成績上的表現達不到父母的要求時,如果父母的教育方式僅僅停留在不停地批評,不斷地否定孩子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態度的時候,會導致孩子對自己的學習行為做出不正確的歸因,再加上對父母的不理解的不滿,那麼在這種心理的影響下,學生會更為消極對待自己的學習,從而導致厭學情緒的不斷增長,最後便不願意主動地接受學習,得過且過,最終放棄自己的學業。從小到大,小洋的成績一直都不好,常遭致父母的責罵,再加上父母將其與成績較好的哥哥進行對比,他便自暴自棄,最終放棄學業。同時,父母的榜樣作用也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態度。父母是學生的啟蒙老師,因而,父母的學習行為與學習態度對學生的學習心理有重要的影響。如果家長對知識不重視,對本身對自身素質的提高不重視,在平時生活中也並沒有表現出太多的學習的動機和學習行為,那麼孩子也會遵循家長的學習態度,對學習表示輕視,沒有端正的學習態度作為指導,學生就會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厭學情緒,那就更不可能有良好的學業成績,
三、對問題行為的診斷
傅安球等人認為「厭學是指學生對學習否定的內在反應傾向」,包括厭學情緒、厭學態度和厭學行為。表現為對學習厭惡反感,經常逃學或曠課,它的直接後果就是導致學生學習效率下降。在本案例中,小洋即使知道學習的結果直接影響到他的未來,但是他仍然對學習表現得非常反感,甚至感到痛苦,寧願承受老師、家長以及其他親朋好友的責罵,也要逃課,或者是在課堂上睡覺,做一些與學習無關的事。這些行為的直接結果就是學習成績的急速下降,從小洋的表現中可以判斷他存在著極度的厭學心理,而且在這種厭學思想的指導下,他無心向學,導致了嚴重的後果。
四、治療
通過對小洋的案例分析可以知道,造成學生厭學心理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而對厭學心理的矯正也需要從多個方面進行努力,而對逃學這種問題行為的干預也需要學校的老師、家長以及被干預者的共同配合來保證干預過程的順利進行,才能達到最佳的效果。
學校老師應該更為關注處於弱勢的學生。 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接觸最多的長輩就是老師,對學生的學習動機與學習態度產生最大影響的也是老師。因而老師們應該意識到他們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所起到的關鍵作用,努力改革課堂教學方法,提高教學內容的趣味性與教學手段的靈活性。只有這樣才能充分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給他們帶來學習的動力。而更為重要的是,老師要給予學生充分的積極關注,不僅要關心學生的學習,也要關心學生的生活和思想,學生的人格的健全的發展需要老師的積極引導。
創造良好的家庭環境。家長應對學生的學習行為給予積極的關注,要注重與進行孩子的心與心的交流,同時還要注重自己的行為與態度對孩子的示範作用。當孩子沒有取得預期的學習成績時,要注意採用恰當的教育方式,不要強化孩子對自己的學習行為的消極歸因。
進行有效的心理咨詢及行為干預。心理咨詢是改善學生厭學心理的較為的途徑。通過選擇恰當的干預技術和方法,如合理情緒療法、強化法、認知療法等,通過改變自身的認知和行為,轉變其對學習的看法和態度,引導其對自己的學習行為做出正確的歸因,通過分析自身的原因,從其自身的因素出發來提高自我管理和控制能力,緩解其厭學情緒,激發其學習興趣,減少厭學行為,提高學習效率。在對學生進行心理過程的同時,建議採用家庭療法,爭取家庭的配合來進行積極的治療,整個家庭共同努力來矯正孩子的厭學行為。
五、評估
厭學心理是一種常見於中學生特別是初中生群體中的心理問題,正因為它的涉及之廣、危害之深而受到教育界的廣泛關注,在積極地尋找厭學心理的干預技術與方法的過程中,應針對具體個案進行分析,找出適合問題行為人的具體方法,有所側重地對問題行為進行干預,才能取得較好的效果。
在這個個案中,很明顯,小洋的厭學心理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家庭環境中家長對孩子對學習的態度及其所採取的並不恰當的教育方式而導致的,家庭的教育方式同時也導致了小洋不良性格的形成。因而在對小洋進行心理咨詢的過程中,就要特別注重家庭的作用,讓家長參與咨詢過程,促進家長與孩子的交流與心靈的互動。利用合理情緒療法可以使小洋對學習過程以及學習目的有更為客觀的理解,從而調整學習態度與學習動機水平,促進其從思想上改變對學習的認識,從一個更為積極的角度看待學習過程;強化法可以對小洋的積極學習予以強化,從而保證其學習過程的持續性;利用認知療法可以幫助小洋認清自己的性格上的缺陷,可以有助於完善其人格。
總之,只有對各個個案的具體情況進行具體分析,才能恰當地選擇具體的干預方法對心理問題進行治療,才能保證治療的效果,最終達到解決問題行為的目的。
③ 反映青少年情緒特點的具體案例及分析
青少年情緒一般很不穩定 只要手一定的人影響就容易改變 這就是事情的復雜性
④ 中學生容易出現的情緒問題
叛逆,早戀,對父母有極大的抵觸情緒,想一些事情可以自己做主卻做不好,注重外貌
在這一時期要是不能輕松解決這些問題有可能會步入歧途
所以,在青春期的中學生有父母的疼愛陪伴很重要
⑤ 急求三篇短小的經典案例加分析和初中生厭學情緒調查和分析論文
可以選擇復職業類(在制校可申請大專學歷)的烹飪技工學校去學習哦 學校不僅傳授廚藝 教導各種菜系的製作方法,磨煉廚師的基本功,平常都是實踐教學,還會傳授很多飯店管理經驗哦 畢業也會推薦就業可以學習中餐 西餐 西點專業哦 選擇這些行業就業率高哦:
1.烹飪專業畢業的學生,在學校一般是理論和實操相結合授課,實操大於理論,在學校動手實踐能力得到了提升,更適合社會的發展。
2.隨著餐飲行業的突飛猛進,社會對烹飪人才需求量日益增大,供不應求。
3.人們的觀念與意識進一步提升,在飲食方面都注重營養。
4.廚師人人都需要,走哪都不開,人總是要吃飯的,所以不用擔心會失業。
⑥ 中學生常見的情緒問題及影響
中學生常見的情緒問題
(一)焦慮症
焦慮症又叫焦慮性神經症,它是一種常見的神經症,患者以焦慮情緒反應為主要症狀,同時伴有明顯的植物性神經系統功能的紊亂。焦慮症在正常人身上也會發生,這是人們對於可能造成心理沖突或挫折的某種特殊事物或情境進行反應時的各種狀態,同時帶有某種不愉快的情緒體驗。這些事物或情境包括一些即將來臨的、可能造成危險或災難、或需要付出特殊努力加以應付的東西。如果對此無法預計其結果,不能採取有效措施加以防止或予以解決,這時心理的緊張和期待就會促發焦慮反應。過度而經常的焦慮就成了神經性焦慮症。
青春期是焦慮症的易發期,其身心變化處在一個轉折點上,隨著第二性徵的出現,個體對自己在體態、生理以及心理等方面的變化會產生某種神秘感,甚至不知所措。諸如女孩由於乳房發育而不敢挺胸、月經初潮而緊張不安;男孩子出現性沖動、遺精、手淫後追悔自責等,這些都將對中學生的心理和行為帶來很大影響。他們往往由於好奇和不理解而導致出現恐懼、緊張、羞澀、孤獨、自卑,同時還可能伴有頭暈頭痛、失眠多夢、眩暈乏力、口乾厭食、心慌氣促、神經過敏、體重下降和焦慮不安等症狀。患者常因此而輾轉於內科、神經科求診,經反復檢查並沒有發現任何器質性病變,這類病症在精神科通常被診斷為青春期焦慮症。
(二)挫折心理
中學生常常抱有各種各樣的幻想,為了將其變成現實,他們會付出種種努力甚至作刻意追求。當這種需求持續不能得到滿足或部分滿足時,就容易產生挫折。挫折一般是指需要得不到滿足時的緊張情緒狀態。如果挫折產生於較為重大的目標,如學業、工作、愛情等,這種挫折可稱之為失敗;如果挫折的障礙與壓力持續時間長,影響范圍廣,使其處於一種不利於身心發展的位置,則稱為身處逆境。挫折、失敗和逆境容易給中學生帶來失望、壓抑、沮喪、憂郁、苦悶等緊張心理狀態和情緒反應,心理學上稱之為挫折感或挫折心理。
(四)逆反心理 ,
逆反心理是指個體彼此之間為了維護自尊,對對方的要求採取相反的態度和言行的一種心理狀態。在現實生活中,有的中學生就是「不受教」、「不聽話",甚至經常與老師、家長「頂牛"、「對著干」。這種與常理背道而馳,以反常的心態來顯示自己的「高明」、「非凡」的行為,往往是逆反心理的表現。這種心理在青少年成長中的每一階段都可能發生,而且有多種表現。如對正面宣傳作不信任、不認同的反向思考;對先進人物、榜樣無端懷疑,甚至根本否定;對不良傾向持認同感,為其喝彩;對思想政治教育消極抵制、蔑視對抗等。
⑦ 中學生常見的不良情緒有哪些
6種: 1、焦慮,是指一種缺乏明顯客觀原因的內心不安或無根據的恐懼,是人們遇專到某些事情如挑戰、屬困難或危險時出現的一種正常的情緒反應。
2、抑鬱,情緒低落,思維鬆弛,怎麼高興不起來,容易胡思亂想,思維消極,精神運動性抑制,對什麼事都不感興趣,喜歡獨處,不願與人交流。
孤獨,即使身處熱鬧人群、聚會中,還是覺得寂寞。
3、敵對,因利害沖突而不能相容;仇視而相對抗。每次有一點點事情發生,哪怕沒有事情發生,莫名其妙的對身邊朋友的一點動作或者行為,產生厭惡,而且是十分厭惡,完了就不想再去理會他們。
4、恐懼,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恐懼是一種有機體企圖擺脫、逃避某種情景而又無能為力的情緒體驗。
5、自卑,意思是低估自己的能力,覺得自己各方面不如人。自卑,可以說是一種性格上的缺陷。表現為對自己的能力、品質評價過低,同時可伴有 一些特殊的情緒體現,諸如害羞、不安、內疚、憂郁、失望等。
6、厭學,是學生對學習的負面情緒表現,從心理學角度講,厭學症是指學生消極對待學習活動的行為反應模式。
⑧ 青少年心理問題案例
案例一:天天,4歲,心理問題:分離性焦慮症 可愛的小男孩天天從出生後,就是全家人的中心。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爸爸媽媽都對他寵愛得不得了,只要天天有一點病痛,一家人就非常緊張。家境的優越使天天沒有吃過一點苦,但是自從上幼兒園後,天天變得很奇怪,在家裡非常活潑可愛,可是一到幼兒園就一句話也不說,就像換了一個人一樣。 專家分析:天天的症狀是典型的因家人溺愛而導致的分離型焦慮症,在家庭這個小環境里,天天形成了以自我為中心、有求必應的心理優勢,但是在幼兒園這個集體環境里,老師和同學不可能再為他提供相同的寵愛保溫箱,天天產生了強烈的失落感,於是產生對抗及逃避心理,人際交往出現障礙。如不及早糾正會對將來入學和融入社會都產生影響。如今獨生子女都或多或少有類似的心理適應期,父母和家人應該及早調整心態,培養孩子獨立生活和尊重他人的好習慣,不要寵壞了孩子。 案例二:林波,15歲,心理問題:考前焦慮症 林波從小學習自覺,鄰居常常拿他給自家的孩子樹立榜樣。上了重點中學後,父母更是以他為榮,為了在中考時取得好成績,林波放棄了很多業余愛好,一心鑽到學習上。但是隨著考期臨近,林波出現了反常行為,失眠,消瘦,最奇怪的是上廁所的時間明顯加長,有時候一進衛生間就是兩三個小時。 專家分析:林波的反常行為與考前的焦慮有密切關系,由於父母視兒子為榮,林波幼小的雙肩承擔了過重的升學壓力,因為沒有業余愛好調劑,林波的焦慮無處排遣,洗手間成為他暫時卸下重壓的空間,所以林波上廁所的時間才會越來越長。林波的父母應該及時舒緩兒子的心境,指導林波合理調配學習和休息的時間,勞逸結合。周末及晚飯後抽出時間進行體育鍛煉或文娛活動,找回積極樂觀的心態,對林波的成績和身體都是非常重要的。 案例三:菲菲,14歲,心理問題:創傷後應激障礙 菲菲長得很漂亮,上中學後父母為了讓她有更好的學習環境,將她送到一所寄宿制學校。去年秋天的一個周末傍晚,菲菲從學校返家搭乘計程車時,被司機繞路到郊區進行調戲,幸遇路人菲菲沒有受到更大傷害,但是經歷這次「突發事件」後,菲菲受到很大刺激,晚上不敢單獨入睡,見到男性會出現恐慌甚至是昏厥現象,哪怕是過去喜歡親近的爸爸也讓她感到害怕。 專家分析:菲菲遭遇驚嚇後,由於沒有及時到醫院進行心理輔導,導致她一直沉浸在創傷的心境里,身體和情緒隨之出現多種應激症狀。在這種情況下,家人應該盡早將她送到專業的心理醫院,通過催眠和暗示治療,醫生可將「無須害怕,你現在很安全」「雖然遇到了不愉快的事,可是你的純潔沒有受到破壞,你還像過去一樣美麗可愛」這樣的信息有效傳遞給菲菲,讓她走出陰影,恢復正常的學習和生活。
⑨ 關於情緒失控的案例
2004年2月23日馬加爵因為同學歧視,造成性格扭曲,最終情緒失控造成嚴重犯罪專。
2004年4月24日,屬昆明市中級人民法院一審以故意殺人罪判處被告人馬加爵死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法院認為:馬加爵為報復殺人而進行了一系列周密細致的准備,積極實施犯罪,最終致四人死亡。其主觀上具有非法剝奪他人生命的故意,客觀上實施了非法剝奪他人生命的行為,犯罪後果特別嚴重,構成故意殺人罪。
三大負向情緒,生氣、焦慮、憂郁,情緒,是因應於外在環境的變動與刺激,誘發的主觀感受,心情的掌握與調適,就從三大負向情緒著手:
因為受氣而生氣,所以要出氣。宣洩抒發情緒。
因為受驚而焦慮,所以要收驚。轉移放鬆情緒。
因為受損而憂郁,所以要停損。照顧接納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