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學師生 > 高中生物課堂教學中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研究

高中生物課堂教學中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研究

發布時間:2021-01-21 13:52:27

㈠ 如何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研究開題報告

資料是構成論文寫作的基礎。在確定選題、進行設計以及必要的觀察與實驗之後,做版好資料的搜集與處理權工作,是為論文寫作所做的進一步准備。
論文寫作資料可分為第一手資料與第二手資料兩類。前者也稱為第一性資料或直接資料,是指作者親自參與調查、研究或體察到的東西,如在實驗或觀察中所做的記錄等,都屬於這類資料;後者也稱為第二性資料或間接資料,是指有關專業或專題文獻資料,主要靠平時的學習積累。在獲得足夠資料的基礎上,還要進行加工處理,使之系統化和條理化,便於應用。對於論文寫作來說,這兩類資料都是必不可少的,要恰當地將它們運用到論文寫作中去,注意區別主次,特別對於文獻資料要在充分消化吸收的基礎上適當引用,不要喧賓奪主。對於第一手資料的運用也要做到真實、准確、無誤。

㈡ 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一、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措施
(一)營造自由氛圍,使學生敢問
青少年思想活躍、求知慾旺盛,對事物有著強烈的好奇心,這就是問題意識的種子。然而,這顆種子能否萌芽,取決於是否有一個適宜的環境和氣氛。在現實課堂教學中,許多學生還是習慣於讓教師提出一個個問題,絲毫不敢越雷池一步,即使有疑也不敢向教師提問。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教師沒有真正轉變教育觀念,對問題的培養意識重視不夠,一怕影響自己的權威,二怕打亂教學程序,學生只有接受再接受,於是課堂上便只剩下教師的聲音了。久而久之,學生也就沒有問題可問了,師生間的心理距離也拉大了。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首先要破除這種「習慣」和「成效」,營造寬松、自由的教學氛圍,建立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鼓動學生大膽質疑、提問,鼓勵學生求新求異,正確對待學生的提問,不譏諷、不嘲弄,挖掘其可貴之處。特別要鼓勵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在教學中「少一些不準,多一些允許」,讓學生在課堂上能夠「自由地呼吸」,敢想、敢說、敢做,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只有這樣,才為問題意識這顆種子的生長提供了充足的陽光、水分、適宜的土壤,利於其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二)創設問題情境,使學生想問
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還依賴於教師的教學設計:教師通過何種手段呈現問題情境,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誘發學生的問題意識,使學生確實感到有問題要問。
1. 原型創設。
將問題創設在學生熟悉的現實情境中,特別是學生親身經歷且比較關注的生活原型中,能夠極大地激發學生探究的慾望,提高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例如在學習「種子萌發的環境條件」時,提出「大米在適宜的條件下能萌發嗎?將蠶豆的種子橫向一切為二,在適宜的條件下,他們能萌發嗎?」在學習消化和吸收時,提出「早餐沒吃,你有什麼感覺?為什麼?」「早餐吃的是麵包和雞蛋,這些食物在身體內發生怎樣的變化?」「麥當勞和中餐,你更愛吃哪個?哪個營養更均衡?」等。
2. 實驗創設。
通過演示實驗或學生實驗操作創設問題情境,具有真實、直觀的特點,這種問題情境創設在生物學教學中具有較為廣泛的應用。例如,探究「鏝頭在口腔中的變化」,可以通過設立對照實驗:鏝頭碎屑 + 唾液 + 攪拌,饅頭碎屑 + 清水 + 攪拌,饅頭塊 + 唾液 + 不攪伴;全部37 ℃恆溫水浴,加碘液檢驗。然後學生觀察、記錄和分析實驗現象。
3. 多媒體創設。
多媒體教學手段能通過豐富的圖、文、聲、動畫等鮮活的情境,多渠道地對學生展示生物的奧秘,學生的多個感官受到刺激,思維活躍,問題火花由此迸發。
4. 生物學史創設。
生物學史大量的史料閃爍著前人智慧的光芒,把這些史實作為問題情境,可以激發學生熱愛自然、獻身科學的熱情。例如在「光合作用」一節的教學中,以普里斯特利、薩克斯、恩吉爾曼和卡門、希爾等人的有關研究過程作為問題情境而展開,學生通過思考一系列問題,最後得出光合作用的概念和實質。
5. 熱點創設。
當前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生物科學技術更是一馬當先,如克隆技術、轉基因食品、幹細胞移植、生物晶元等,都是人們關注的熱點,另外國際重大事件中如炭疽、生化武器等等,也是人們關心的焦點。將這些內容進行加工,創設問題情境,一方面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可以培養學生放眼世界、關心社會的責任感。
(三)教給質疑方法,使學生會問
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除了要讓學生敢問、想問,還要讓學生會問。教師應當教給學生一些提問的技巧,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首先,教師要讓學生明確提問的種類。按照布盧姆目標分類法,可以分為兩個層次的提問,低層次的提問包括知識提問、理解提問、運用提問,高層次的提問包括分析提問、綜合提問、評價提問。低層次的提問有利於知識的鞏固,高層次的提問有利於創新思維的培養。其次,教師要適時誘導點撥,教給學生發現問題的方法。可以在文字上、方法上、矛盾中教給學生質疑的方法。例如探究「光對鼠婦生活的影響」時,讓學生先設計實驗方案,然後與教材中的方案比較,產生矛盾和疑問,使學生對實驗的單一因素與對比實驗有深刻的理解。
(四)適時評價,使學生善問
要使學生逐步提高提問的質量,教師還要注意適時總結,引導學生評價。首先,對學生的提問教師要表現出極大熱情,不能置之不理或做簡單的結論性回答。滲透給學生問就比不問強,要經常表揚敢於提問的學生。其次,建立提問記錄冊。在學生小組的評價中,組長專門有一項是記錄組員的提問情況,每個學生記錄自己提問的問題與次數,與學期的評定掛鉤。
二、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體會
1. 培養學生問題意識,有利於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學習是學生主動建構的過程,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能使學生主動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在這一富有挑戰性的過程中,成為教學過程中的主動參與者、知識的積極探求者,學生自己也獲得豐富

㈢ 如何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研究成果

去發現和探索問題,從而促進學生問題意識的養成。我們在研究性學習課堂中的重要任務,就是要造就學生的創新能力。創新需要有創新沖動,善於發現問題是產生沖動的必要條件。因此,在研究性學習中對學生的問題意識的培養,意義甚為深遠。
現就如何解決這一問題,談談自己的認識。
一、營造寬松、和諧的課堂民主氛圍,讓學生敢問
在探究式學習課堂上,學生如果缺乏問題意識,就不可能觸動他們的思維因子,思考和感悟自然無從談起,真正意義上的學習也就不可能存在。因此,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首先就要使學生敢問。但是,處於初中階段的許多學生普遍存在這種心理:害怕自己提出的問題淺顯、幼稚而招來譏諷,或者害怕自己提出的問題引起老師不悅,所以大多沉默對之。長期的沉默,學生的思維自然活躍不起來,頭腦里的「問題」便越來越少,最後幾至湮滅。加之課堂上,教師和教材的權威地位如泰山壓頂,常常使學生高山仰止,卻步雷池。教師則更多以教為惟一中心,以中考為最終目標,完全忽視學生對文本學習的情感,致使學生根本無法真正參與學習。這一系列作為,使大部分學生在課堂上不敢發問。我個人多年中學,學生相當一部分來自農村。許多學生在課堂上不敢提問,害怕答問,一旦老師問到自己,即使勉強站起來,也大多低頭塞語;城裡的學生也只是性格較開朗些的敢提點問題,大膽主動者極少。對這種現象略加考察,普遍的情況是學生怕老師,有的則是學生怕學生。因此,給學生創設真正寬松和諧的民主課堂,真正做到師生平等、生生平等至為必要。
課堂中的師生平等,應該是教師以參與者的姿態與學生一起進行探索、交流,而不以權威者的姿態出現在學生面前。教師在課堂上應尊重所有學生的人格、思想、情感、個性以及他們各自的哪怕是極為細小的創造力。課堂上無論學生提的問題多麼膚淺,多麼幼稚,甚至離題萬里,也不要簡單予以否定,都須給予熱情鼓勵,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增強學習的自信心,引導他們再認識,再發現,再創造。在這種民主平等的學習環境中,學生方能逐步解放自己,在思維的空間自由馳騁,逐步做到敢於思考,勤於思考,勇於提問,善於提問。
二、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創設寬松的環境,讓學生多問
學生有了疑問,還應該使學生把問題問出來,求得答案。但在現實的教學中卻發現,大多數學生不是沒有問題,而是不願意問問題,結果使得問題胎死腹中。久而久之,學生會變得對問題麻木了,不但不努力尋找「是什麼」,而且也懶得思考「為什麼」。那麼,怎樣才能使學生主動問問題呢?羅傑斯認為,一個人的創造力只有在他感覺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條件下,才能獲得最優表現和發展。專家分析認為,學生不願提出問題,主要是學生的提問,表達受到各種限制,可能還會招致教師的指責甚至挖苦、批評,於是因怕給自己惹麻煩而不提問題的學生就會越來越多。因此,要讓學生敢問、愛問,必須清作學生的心理障礙,為學生的「問」營造氛圍。
首先,要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和學生是平等的學習者。教師不是什麼都知識,教師傳授的知識也不是都正確。因此,教師要鼓勵學生質疑自己和材料,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和自己共同探討。作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積極地看,認真地聽,設身處地的感受學生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積極鼓勵學生質疑問題,允許出錯,允許改正,允許保留意見對學生提出的一些想不到的「高見」,要及時採納並給予充分的肯定。

㈣ 如何在生物課堂中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創新意識

思維能力是人的各種能力的核心,而創造性思維又是思維的最高形式,所以創新能力是人的最高層次的能力。創造性思維對人一生的成就有決定性作用。人類社會正在進入高科技信息時代,在未來的社會里創造性勞動將成為重要的勞動形式。這給學校的教育和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使得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成為未來教育的一個非常重要的任務。
一、創設民主、自由的教學氛圍
只有在自由、民主的氛圍中,學生的創新思維才能得以釋放,也才能敢於向書本、權威和傳統的經驗提出質疑。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努力營造自由、寬松、民主、和諧的創新性思維環境,鼓勵學生勇於標新立異,否定權威。教師在教學中可用「:我最關心的是有沒有和我不同的觀點!」「哪位同學能超越大家的看法,我們就為他鼓掌。」通過這種期待性的語句,激勵學生勇於表現自我,超越自我,激發學生創新思維的火花。
二、強化教師的創新品質,不斷提升學生的創新意識
用創造性的方法和手段培養創新型的人才,是當前創新型社會的必需。這當然就需要肩負傳道、授業、解惑重任的教師,必須具有超前的意識,具備創新的品質和能力。在課堂教學中能夠運用先進的方法,異於尋常的手段,不墨守成規,機械呆板,用自己鮮活靈動的思維引領學生,用奔放張揚的個性感染學生,在教學中不斷研究創新性教學的規律,注重民主、啟發的原則,引導學生多參與、多實踐,給學生創造更多的動手和創新的機會,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事實證明,每個學生都蘊藏著豐富的創新潛能,關鍵是能否具有滋養創新品質的土壤,只要教師在平時的工作中將學生創新品質的塑造作為第一要務,在教學中潛移默化,不斷滲透,就一定能培養出大批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
三、強化學生的主體意識,給學生實踐的機會
1.通過問題設置,激發學生創新思維的本領。素質教育的顯著特徵就是由學生課堂上的被動接受轉變為學生主動的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巧妙預設,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興趣,凸顯其主體,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真正走進探究發現的世界,從而引導其不斷創新。如我在教學中給學生出示:用一隻青蛙進行下面的實驗:搔扒反射、血塗片的製作、觀察心臟的節律性搏動、鑒定骨的成分等實驗,你怎樣安排?通過一隻青蛙,串聯了這么多實驗,激發了學生極大的探究興趣。2.通過情境創設,給學生親身實踐的機會。課堂教學中應充分利用學生的自我表現欲,給學生創造條件,讓他們親身經歷去體驗。

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
如針對膝跳反射,我讓同桌的兩個同學,一個扮演「實驗者」,另一個扮演「被實驗者」。這樣,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讓學生對這一規律有了切身感受。此外,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植物栽培、小動物的飼養、動植物標本的採集製作等課外科技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從而提高創新能力。
四、在備課中要有意識地滲透創新教育的思想
為了在生物課堂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教師在備課中就要在教學設計中始終滲透對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並且要制定適用於不同層次學生的多層次教學目標,即所制定的創新教育目標能夠使每一個學生都有所創新。教師要在挖掘新課程教材的基礎上,精心設計有利於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教學切入點,這些切入點可以是教學難點和重點、演示實驗,也可以是生物學家的創新經歷和體驗,或者是學生自己的創新成果展示,以激發學生的求知和創新慾望。教師要善於引導和遷移學生的創新意識,以使其發展成為對科學真理的追求與探索。
五、創新學習方法的培養
1.自主學習法。自主學習,是指學生充分發揮個體主觀能動性而進行的創新性學習,學習過程呈現自主、主動、創新相互依存。自主學習強調學生在反復實踐中獨立完成學習任務。主要讓學生按下面步驟進行。第一,自學生疑。學生通過自學,發現自己能力范圍所不能解決的問題,就要發問。第二,合作質疑。可以進行小組合作交流,也可以是全班合作交流,在小組交流的過程中,提出個人或小組的疑難問題,讓全班同學討論解決,或者是歸納釋疑。第三,鞏固拓展。鞏固是對學習知識的嘗試記憶,嘗試不僅有練習這一種形式,更重要的是在實踐中的運用,讓學生明白用處理問題的方法,體會到方法是從普通的人類實踐中發展起來的,並引導學生能自覺地把知識和方法運用到生活實踐中,嘗試著用已有方法解決。
2.問題學習法。我認為,問題情境的創設要立足於學生的現實生活,貼近學生的知識背景,形象直觀而又蘊含一定的趣味。在富有開放性的問題情境中,學生思路開闊了,思維的火花閃現了,他們調動了原有的知識結構去探究該情境中存在的問題,並積極地從多角度去思考問題、發現問題,達到很好的教學效果。例如,在講述「ATP是高能化合物」時,提出如下問題:細胞中主要是由什麼細胞器來產生能量的?細胞中哪些生理過程在不斷消耗能量?細胞產能與用能明顯存在了空間上的隔離,細胞怎樣解決這一矛盾?通過從這些問題入手,學生很自然地想去探索有關ATP的知識了。
生物科學和自然科學極為密切,其研究對象具體而客觀,生物學發展史本身就是一部創造史,高中生物學教學大綱和新課程標准已明確將發展學生的創造性和創造力列為教學目標之一。所以,高中生物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於師者責無旁貸。在生物教學中,依據學生身心發展規律,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內在潛能,培養出具有創新素質的人才,是生物教學工作者面臨和亟待解決的一個重大課題。

㈤ 課堂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如何在數學課堂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摘要: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曾說:「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面對新一輪的教學改革的需要,數學課堂教學必須重視培養和保護學生的「問題意識」,激起學生的求知慾,學會深入思考,發散思維,為創新精神做基石。作為教師要引導學生經歷敢問到愛問再到善問的過程,有效的數學教學活動才能使學生的創造能力在探究問題的過程中得到主動發展。
關鍵詞:問題意識、敢問善問、創新精神
有了問題才能產生學習,沒有問題學生就難以激起求知慾,自然不會深入思考。現在教學方法使學生一味的去解決問題,而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解決問題靠的是學習的數學理論公式,提出問題則是從另一個角度去看待同一個問題,需要創造性的想像力。那麼,如何在數學課堂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在提問中獲取新知呢?
一營造敢問、愛問的學習環境
學生在提問時往往受到心理素質、語言表達、知識積累等方面的影響,學生在站起來之前害怕提問不好被老師嫌棄、被同學嘲笑,或是不知道該如何表達。教師應該站在學生的視角看問題,平等的朋友式的交流問題,在和諧、寬松的課堂氛圍下,建立起一種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在課堂講解中增加趣味,提高學生積極性,激發學生求知慾,不要總問還有哪裡不會,應該用贊許的目光、專注的神情等肢體語言對學生進行鼓勵。在學生大膽提出質疑時,無論正確與否,都給予真誠的表揚,這樣在學生中樹立出愛問問題的榜樣,或是給予獎勵的方式,然後再詳細解惑或者引導學生提出問到點子上的問題,潛移默化的教授如何問問題,來在這樣的學習環境中,消除了學生的畏懼心理,更讓他們打開思維,理清思緒。
二互動教學,培養問題習慣
教師的教學設計有助於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採取互動教學,日積月累使學生養成提問的習慣,在學習新的知識時從多種不同角度去看待問題。在現在的課堂教學中過多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而忽視了學生,往往按部就班的講解分析理論知識,這樣的課堂就讓學生失去了創新的空間,而且一般都是教師設計一些問題由學生作答,學生被動的作答參與不到學習活動當中去,這樣的教學流於形式沒有得到預期的效果。在課程教學中,教師要善於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來設置有效的情境,使學生積極參與進來且有疑可問,例如將生活題材引入數學教學中,在講解應用求解時可以用時下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如足球賽事等來做例。有的時候學生認為都懂了問不出問題時,教師可以與學生互換角色,提出重點問題來問學生,或者採取分組的方式讓學生在課堂上討論,互相答疑解惑後提出有深度的問題,亦可專門設置課余時間作為答疑時間來請學生們積極提出問題,每周兩到三次從而養成提問的習慣。
三教會質疑的方法,使學生會問
教會學生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首先教師要善於問才能啟發學生會問,在備教案時,多些聯系生活實際的教學內容,而教師的提問也要有趣味性,以免過於機械使學生感到乏味。
1.從課題中發現問題
對於不懂的知識產生了疑問,就直接問出自己弄不懂的,將最基本的知識弄通弄懂,在理解了原理之後與生活實際想結合又想出了什麼新的發現,這都要通過教師從旁輔助以引導學生的問題意識走上正軌從而拿到新課題時有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從課題本身切入,在看到一個新的理論知識時,第一反應出的疑惑是什麼,引導學生從基本處著手通過一個個自問來弄懂知識。而在通過這個知識聯想到另一個知識點,這種舊知向新知的遷移過程中,學生發現了怎樣的內在聯系與問題,在教師沒有解惑之前他們自己會有怎樣的想法,如何舉一反三來學習更多的深層次的內容,這樣一步步引導下來更有效果。
2.從反面處發現數學問題
在正面研究了問題之後,教師可以運用逆向思維來開拓學生的思維方式。從事物的反面來思考,讓學生發現問題,從而敢於質疑。有時候當學生們面對這個問題局限在了固定模式當中時,教師通過舉例來提示學生從反面進行推論,這樣跳出以往的思維空間促使學生發散思維,提高創新能力。尤其是在進行假設論證的教學活動中,以此來引出課題。
四注重評價,激勵學生問問題
學生提問後,教師的評價是鼓勵學生的探索精神更是對問題的深刻分析,讓同學們理解到這個問題的意義所在,注重評價以學生為主體,建立起師生互評的學習體系,以培養學生積極的學習精神。一方面,通過提出問題來深刻學習理論知識,讓積極質疑貫穿整個學習過程,讓學生帶著問題進教室。另一方面,在課堂學習中不斷發現問題,以更清晰的分析各知識點的內在聯系,對數學學科有更加全面的了解。教師在評價時要注意不可過於公式化,對學生都是千篇一律的評價,要因人而異體現出個人特色,也不能不切合實際,過度表揚以避免學生驕傲自滿,也不必太過權威,造成學生心理壓力,適當帶有真情實感使學生更有動力。
總之,「問題是數學的心臟」,是當今數學教學的重要環節,學生提不出問題的數學課是沒有效果的教學活動,教師應該以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來改善教學

㈥ 高中生物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問題意識」

摘要:教師在結合生物學科的特點的基礎上,認識和解決了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的誤區,有利於高中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
關鍵詞:問題意識;誤區;提出問題;教學情境問題意識
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做出自覺反映的心理過程,它是揭示問題本質的發現過程,是研究和發現問題的動態過程,它是科學創新精神的原動力。生物新課程的基本理念是倡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生物課程探究性學習過程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觀察現象,提出問題,做出假設,預期結果,實驗設計,得出結論,表達交流等。問題意識
的培養有助於促進高中學生進行生物學科的探究性學習。很多教師在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方面存在著以下誤區。
1.
誤區一:教師提出問題,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
在生物課堂教學中,很多教師認為通過提問的方式能夠促進學生思維,啟發學生思考,進而產生問題意識
。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不斷拋出問題,師生之間一問一答
,課堂氣氛活躍而且熱烈,這樣課堂是否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呢?如DNA分子的結構
,僅僅根據教師的提問去尋找答案。教師提出的問題沒有與學生認知結構中原有的知識和經驗建立聯系,不能產生沖突和矛盾,學生就不會形成問題意識
。如果我們換一種教學方式,布置學生閱讀科學家構建DNA雙螺旋結構模型的故事,要求學生寫出或說出對DNA分子結構的認識。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引起新知識(DNA分子結構)與原認知結構(DNA是遺傳物質)直接的認知沖突,進而會產生各種各樣的問題,教師要引導學生對產生的問題進行甄別和篩選,使問題聚焦到DNA分子組成和結構特點方面。
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提出問題要有利於學生新舊知識的聯系,使學生產生學習的興趣,積極思考、主動探索,能夠源源不斷地產生新的問題,
使學生帶著問題進入課堂,產生新問題走出課堂。

㈦ 科學課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去發現和探索問題,從而促進學生問題意識的養成。我們在研究性學習課堂中的重要任務,就是要造就學生的創新能力。創新需要有創新沖動,善於發現問題是產生沖動的必要條件。因此,在研究性學習中對學生的問題意識的培養,意義甚為深遠。
現就如何解決這一問題,談談自己的認識。
一、營造寬松、和諧的課堂民主氛圍,讓學生敢問
在探究式學習課堂上,學生如果缺乏問題意識,就不可能觸動他們的思維因子,思考和感悟自然無從談起,真正意義上的學習也就不可能存在。因此,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首先就要使學生敢問。但是,處於初中階段的許多學生普遍存在這種心理:害怕自己提出的問題淺顯、幼稚而招來譏諷,或者害怕自己提出的問題引起老師不悅,所以大多沉默對之。長期的沉默,學生的思維自然活躍不起來,頭腦里的「問題」便越來越少,最後幾至湮滅。加之課堂上,教師和教材的權威地位如泰山壓頂,常常使學生高山仰止,卻步雷池。教師則更多以教為惟一中心,以中考為最終目標,完全忽視學生對文本學習的情感,致使學生根本無法真正參與學習。這一系列作為,使大部分學生在課堂上不敢發問。我個人多年中學,學生相當一部分來自農村。許多學生在課堂上不敢提問,害怕答問,一旦老師問到自己,即使勉強站起來,也大多低頭塞語;城裡的學生也只是性格較開朗些的敢提點問題,大膽主動者極少。對這種現象略加考察,普遍的情況是學生怕老師,有的則是學生怕學生。因此,給學生創設真正寬松和諧的民主課堂,真正做到師生平等、生生平等至為必要。
課堂中的師生平等,應該是教師以參與者的姿態與學生一起進行探索、交流,而不以權威者的姿態出現在學生面前。教師在課堂上應尊重所有學生的人格、思想、情感、個性以及他們各自的哪怕是極為細小的創造力。課堂上無論學生提的問題多麼膚淺,多麼幼稚,甚至離題萬里,也不要簡單予以否定,都須給予熱情鼓勵,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增強學習的自信心,引導他們再認識,再發現,再創造。在這種民主平等的學習環境中,學生方能逐步解放自己,在思維的空間自由馳騁,逐步做到敢於思考,勤於思考,勇於提問,善於提問。
二、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創設寬松的環境,讓學生多問
學生有了疑問,還應該使學生把問題問出來,求得答案。但在現實的教學中卻發現,大多數學生不是沒有問題,而是不願意問問題,結果使得問題胎死腹中。久而久之,學生會變得對問題麻木了,不但不努力尋找「是什麼」,而且也懶得思考「為什麼」。那麼,怎樣才能使學生主動問問題呢?羅傑斯認為,一個人的創造力只有在他感覺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條件下,才能獲得最優表現和發展。專家分析認為,學生不願提出問題,主要是學生的提問,表達受到各種限制,可能還會招致教師的指責甚至挖苦、批評,於是因怕給自己惹麻煩而不提問題的學生就會越來越多。因此,要讓學生敢問、愛問,必須清作學生的心理障礙,為學生的「問」營造氛圍。
首先,要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和學生是平等的學習者。教師不是什麼都知識,教師傳授的知識也不是都正確。因此,教師要鼓勵學生質疑自己和材料,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和自己共同探討。作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積極地看,認真地聽,設身處地的感受學生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積極鼓勵學生質疑問題,允許出錯,允許改正,允許保留意見對學生提出的一些想不到的「高見」,要及時採納並給予充分的肯定。
其次,要創設寬松的教學環境。激發學生問題意識的關鍵是要創設寬松、安全的環境和氛圍,增進教學民主,消除學生的緊張感,壓抑感和焦慮感。寬松、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是傳授知識的無聲媒介,是開啟智慧的無形鑰匙,是陶冶情操的潛在力量。只有在民主、和諧的氛圍中,師生平等對話,學生才能張揚個性,培育起探索未知的信念、意志和品質,釋放出巨大的潛能。
三、立足創新,開掘文本,讓學生會問
每個學生都是以自己的經驗和已有的知識為背景,來建構對新事物的理解的,所以在學習中不同的學生對相同的課文會提出不同的問題。這時,教師應以創新為指導,開掘文本,引導學生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如果有的學生提出的問題較簡單,就應讓學生自己去找到答案;如果有的學生提出的問題確實閃耀出創新思維的火花,值得探討,教師就應首先肯定學生的質疑精神,並以此為契機,點燃全體學生的創新之火。
(一)教師首先要樹立正確的問題意識
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首先教師自己必須有問題意識。現實中,不少教師自己就缺乏較強的問題意識,不能或不善提出有質量的問題,教學活動中,他們人書一體,成了教材的化身,成了教學參考資料的代言人。教師沒有了質疑的習慣和能力,那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也就成了奢談。所以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教師必須先行一步,不斷提高自己的教研能力,做一個有思想的人。
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還要糾正對學生問題意識理解的誤解。在部分教師的觀念中,認為課堂上多提問

㈧ 淺談如何在高中生物的課堂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培養學生問題意識,對於形成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創新能力有著重要專意義,還有助於學生養成獨特屬的認知風格和嚴密的邏輯思維。本文分析了「問題教學」的必要性和緊迫性,並針對如何在「解決問題」教學環節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在英語教學的具體操作上給出了具體的建議。

閱讀全文

與高中生物課堂教學中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研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睢寧縣第一中學北校區 瀏覽:349
道里小學中學排名 瀏覽:226
遼寧重點中學分數線 瀏覽:174
臨夏回民中學2018分數線 瀏覽:683
合肥市包河區外國語實驗中學 瀏覽:477
龍川實驗中學公路改造 瀏覽:844
呼和浩特中學上下課時間表 瀏覽:300
2018年沈陽市初中學業水平考試數學 瀏覽:687
龍川縣登雲中學校長 瀏覽:863
北侖中學招生簡章 瀏覽:473
長安一民中學上課時間 瀏覽:833
盱眙中學2015高考成績 瀏覽:284
中學生手球錦標賽 瀏覽:377
遼寧省實驗中學魏民 瀏覽:670
2018江浦高級中學錄取名單 瀏覽:305
洛陽2019年中學招生信息 瀏覽:220
蔡家坡初級中學電話 瀏覽:903
三門啟超中學招聘2018 瀏覽:572
郴州市第三中學貼吧 瀏覽:716
2019北鎮中學分數線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