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寫中學生生活的小說
第一篇:讓我快樂的初中生活
"第一課,一,二,三,齊.""第一課,憶讀書..."
我又想起了小時候讀課文的情景.
想起以前,我還不認識幾個字,看著桌上那本我念也不會念幾個字的<三國演義>發愣.經過小學六年的讀寫,不只是<三國演義>,<水滸傳>和<西遊記>我都看過了,有時甚至能在生活中糾錯呢.有時,我在書上也能找到些錯誤.比如,有的書會把"長年累月"寫成"常年累月","蜂擁"寫成"蜂湧".每次找到這些錯誤,我總要高興半天,並會把這些錯誤當作一種警惕,提醒自己不要犯這種錯誤.
認識字之後,自然也喜歡上了作文,和作文交上了朋友.每次執筆寫作,作文這個朋友總會不知不覺地"偷走"我的心裡話,無論什麼事,是開心也好,難過的也好,總是會向"作文"這個知己傾訴,它也很願意地默默地傾聽著.於是乎,作文便成了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大人物".
但"語文"這個詞的含義太深奧了,絕對不僅僅是漢字和作文,何況,語文的全部內涵是單單用幾個優美的文字能表達出來的嗎?
語文的含義其實也並不深奧,在生活中隨處可見.大街上,各色各樣的廣告語也都充分運用了語文知識."如果你的汽車會跳傘的話,請照直開,不必剎車",這則公益廣告讓人忍不住發笑,它話中有話,意在言外,用詼諧幽默的語言,給人帶來了審美的愉悅,又給人啟迪:一定要做到"必剎車";"世界沒有了聯想,將會怎樣",它運用了「一語雙關」的寫作技巧,既點明了人類思維的重要性,又起到了宣傳「聯想」牌產品的目的,而且語言琅琅上口、十分好記.語文在生活的處處都可以用到,可見,語文多麼好,多麼有用啊!
正是因為語文那麼可以讓人快樂,那麼實用,所以我迷上了語文.學習語文讓我快樂,了教語文讓我快樂,使用語文更讓我快樂.
總之,語文,讓我快樂.
讓我回味的初中生活
初中的生活里,有快樂,有苦惱,有困惑,有傷心。太多太多的情感融洽在一起,短短的初中生活變得簡單而又復雜,讓人煩惱讓人回味。
上了初中了,代表著自己長大了,在也不是那個讓人寵著愛著護著的「小公主」,「小少爺」.代表著自己有自己的想法和自由,不再是一個只會聽父母的話,沒有主見的人了。雖然有了自由,可生活卻亂得不可收拾;雖然長大了,可有些事情卻不是一個人就不能獨立完成的。
在以前的時候,在學校里什麼困難有時老師可以幫上忙,自然輕松。學習也不是很緊迫,即使自己管不住自己,身邊至少還有嚴厲的爸爸,媽媽。在家裡,自己是被寵著護著,什麼事情自己拿不定注意,身邊還有父母呢。生活過得有秩序,井井有條。
可是上了初中,一切自然都變了。好象進了一個陌生的世界。在學校小事自己解決。學校也很緊張,功課又多,自己管不住自己的時候,爸爸,媽媽也不太管了。因為他們覺得上了初中要學會自覺。在家裡,現在已經不是以前那個被寵被護的「小公主」了。什麼事情都要自己拿注意,因為他們說長大了,要有主見。就這樣,初中的生活在混亂中度過。每一天的生活沒有任何秩序。
初中的生活,遇到苦惱的事,傷心的事總是自己在一旁流眼淚。在同學面前總是笑嘻嘻的,裝堅強。其實笑只是掩飾自己悲傷的一面,現在我才懂,」笑中有淚」的含義.因為沒有了以前父母寬敞的肩膀.痛苦時那個肩膀就像溫暖的火爐,就像流浪的小孩找到了歸宿.可是現在,我沒有了歸宿,傷心時只有自己哭的份兒,在也沒有肩膀可以讓自己依靠.因為那個肩膀上靠著的人是從前的我.
個個都說初中的生活自由,輕松.以前我自然也在期待有一天可以快快長大,去享受初中的生活,等到得到了後才知道.原來自由的代價是悲傷.這種代價太大了,也太痛了.讓我一時反映不了.
郁悶的時候,總在想著以前的一切.以為只要自己成績好了,父母也自然會更疼愛自己.可是當自己把在學校里的一切告訴他們時,他們卻只說了一句」努力」.然後又投入工作里.對於他們的冷淡,更是憤起了我的信心.我一直在心裡想著:也許父母只是想用那種不屑的延伸來讓我更加用學習去注意他們,吸引他們.所以我在更努力的恢復以前的成績和自己.
初中的生活留下了無數的痛苦與快樂.痛苦是短暫,快樂是永久的.這是我一直堅信的.
也許在你的初中生活里,也有過無數個苦與甜吧.
對於以前的自己,初中生活是個神秘的棉紗,總想掀起它真正的面目,看看裡面的驚喜;可現在掀開了,帶來的卻是很多的苦惱,困惑,高興,傷心等等.這個驚喜真的讓自己無法一瞬間去接受.但是它還是一涌而來,想退也退不了.也許這樣一來才回令自己更加會記得和回味初中的生活.
第二篇:我升入了中學,心裡異常高興。不料,中學的作業是那麼的多,比小學的作業多多了。上學科目也多。一科換一名老師,上完這節課上那節,作業經常忘,課間十分鍾就必須得抓緊時間寫作業,幾乎沒有時間玩。我們的班主任是教英語的,作業留的比較多,這才開學幾天呀,就留了5,6樣作業;數學也是,留得作業比英語還多,卷子就是4,5張一起發,還是正反面的。現在到了中秋佳節,作業也自然多了起來,我寫了3天才寫完。 中學雖然作業多,但也有極大的樂趣。我在中學已經交了很多好朋友,知心朋友。我的同桌就是其中一位,課間時,因為我們倆經常在一起討論問題,所以我們的作業一會兒就做完了。 雖然中學生活很勞累,但是也很快樂。我愛中學生活!
第三篇:
今天是星期四,經過一周的初中生活,後天就可以放假了,該給我的假期加點什麼精彩計劃呢?我坐在椅子上冥思苦想著。對了!,我從抽屜里那出一張紙,馬上就列好了我的計劃:
周六,做完作業;星期天,9:00看動畫片;10:00去打乒乓球;11:00—12:00吃飯;13:00看《漫天下》;15:00去跳繩;16:00—17:00打游戲。
「哈哈」,我報著我的「精彩」計劃美美的睡了一覺。第二天,我哼著小曲來到學校上課。上午,一切都在我預料之中發展著,周六的計劃已完全可以實施了。可是到了下午,唉......
第一節是數學,老師給我們講完課後,發表了一通話:「同學們,你們已經是初中生了,所以作業自然也就多了,回去把練習冊、課時作業做了。」「可是老師,你已經給我們布置過......」一為「仁兄」剛想讓老師「回心轉意」,就被老師那雙舉起來的「令牌」給嚇住了。「上午那幾道題也算作業嗎?不過是『小菜』,這上的才是『正餐』。」然後老師就風塵僕僕的去了。揮一揮雙手,帶走了我的第一個計劃。
第二節是英語,同上次一樣,英語老師也帶走了我一個計劃,送來了一份「正餐」
接下來的語文、歷史......
放學了,我緩慢的走在回家的路上,手裡拿著剩餘的最後一個美好計劃......回到家,我從書包拿出作業,准備為最後一個美好計劃而奮斗時,爸爸滿面春光的向我走來:「女兒,看,這是你爸爸我為你『淘』到的資料書,怎麼樣?可不要辜負了我喲!」「什麼!」
晚上,我做著作業,看著那張報廢的計劃,唉......別了,我的動畫片;別了,我的乒乓球......別了,別了!
唉!我的初中生活真無奈......
❷ 推薦適合現代中學生看的小說
1.《自在獨行》
作者以一個自在獨行者的身份,完美展現了個人與世界相處之妙,從孤獨、行走、生死、慈悲等角度,給內心孤獨、焦躁者以心靈的撫慰。
2.《棚車少年》
「挫折教育」一直以來總被社會各界人士掛在嘴邊,但真正捨得孩子接受「挫折教育」的父母,並不在多數。可所有人都知道,讓孩子在閱讀中感受到勇氣、智慧和良善的力量。
3.《雪窗簾》
14個暖心的故事,唯美的雪國鄉愁,讓漂泊的人,心中有家。
4.《走到人生邊上》
本書是楊絳在96歲高齡時創作的充滿哲思與意趣的散文集,作者通過對命運、人生、生與死、靈與肉等根本問題的思考,領悟到人生的價值在於遵循「靈性良心」的要求,修煉自己,完善自身。
5.《蘇東坡傳》
蘇東坡雖文章聞名天下,仕途卻歷盡艱辛,屢遭迫害,但終不改其樂觀的天性;他一生融儒、釋、道於一體,詩、文、詞、書、畫俱在才俊輩出的宋代登峰造極;他比中國其他的詩人更具有天才的多面性、豐富感、變化感和幽默感;他的人格精神所體現的進取、正直、慈悲與曠達,千年來始終閃耀在中國歷史的星空。
6.《德米安》
講述少年辛克萊尋找通向自身之路的艱辛歷程。出生並成長於「光明世界」的辛克萊,偶然發現截然不同的「另一個世界」,那裡的紛亂和黑暗,使他焦慮困惑,並陷入謊言帶來的災難之中。這時,一個名叫德米安的少年出現,將他帶出沼澤地,從此他開始走向孤獨尋找自我的前路。之後的若干年,「德米安」以不同的身份面目出現,在他每一次孤獨尋找、艱難抉擇的時候,成為他的引路人。
7.《論語》
「半部《論語》治天下」,自古至今,無論在士人當中還是在老百姓中間,《論語》一書都是中國人的一部不能逾越的聖典。《論語》作為中華文化的源典,其論證的主張思想已浸透到到中國兩千多年的政教體制、社會習俗、心理習慣和行為方式里去。如何在新的「文化重建」里使古老的典籍重新釋放出新的活力?《論語》是中國儒家的寶典,其中記載著兩千五百多年前的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
❸ 關於中學生早戀的小小說
這有很多呀。到書包網一搜就有了
❹ 為什麼現在的中學生喜歡看言情之類的小說、而不是名著
唉,我自己中學時也很喜歡看,我不清楚別人是怎麼樣想的,但結合自己的情況斗膽說內一下自己容的看法:
(1)初中時,我曾經很喜歡看中外名著的,但在偶然機會下把自己看過的書在作文中稍稍提及一下,老師便鼓勵我多看名著以便以後在作文時可以用得上。從那以後,看名著的熱情就漸漸減退了,也許是被莫名地賜予了應試的「使命」吧!現在的學生不見得都和我情況相似,但老師在寒暑假時都會布置長長的書單,要他們看完寫讀後感,這樣讀書誰有興趣呢?
(2)平時,他們學習的壓力比較重,課余很自然會想看些輕松搞笑的書,言情小說和漫畫就成了最理想的選擇。
(3)即使是不看言情小說的學生,如果周圍不少同學都在看,那麼就很容易受影響,加入到他們的行列(我當初也是這樣開始看小說的不歸路的)。
(4)現在的學生普遍早熟,而我發現看言情小說的學生大多數都是在現實生活中沒有戀愛的,可以說他們嚮往愛情,不過可能不敢早戀或是還沒有心上人,就在小說中尋找他們想要的愛情了。
(5)所謂名著,肯定都是有一定歷史的,大部分和現在的學生所處的環境或價值觀等相差甚遠,他們很難引起興趣或認同感。
以上是我的拙見,不同意也不要pia我啊
❺ 現在的中學生都喜歡看什麼樣的青春校園小說
我也是中學生耶。。。
一般的第一條件就是
男主角
又帥
又有錢。。
男主角簡直就是個全能人。。但是專
每個男主角都有一個致命的弱點。。。
女主角
要不就是很平凡
但是很搞笑。。帶動整篇文章的色彩
2.就是
很拽
...很拽的女生
情節一般1.
N(最少也是2個)個男的來爭1個女的
...
情節2.
冰山型的男生
對卻女主角特別的溫柔
情節3.
女主角不小心惹上勒
一個霸道的男生
然後......(自己想啦
)
情節4.
漂亮的女主角
辦成醜女
或者是男屬生混進學校
情節5.
很拽的小太妹型的故事
結局一般都是完美的。。因為中學生都蠻喜歡喜劇結尾
悲劇會使人由然而生悲涼
❻ 求一篇反映中學生學習生活的小小說
深圳一所重點中學里,一群正值多思年華、充滿朝氣和活力、對未來無限憧憬的特區少年,他們中有土生土長的深圳人,也有跟隨父母從祖國四面八方來的,在這塊充滿神奇魅力的熱土上學習、生活、奮斗。以班長謝欣然為代表的同學們在班主任江老師的帶領下,一次次經受了生活的洗禮,走出了一個又一個的感情的旋渦,不斷走向成熟。 影片展現了深圳豐富的自然資源和都市人文資源、城市的高速發展、現代人生活的快節奏和面對的各種競爭和壓力,讓改革開放時期呈現的社會復雜性和兩種世界觀人生觀的矛盾,進入中學生的視野和生活...
故事講述了在深圳這個年輕的城市中一群年輕人的青春成長的歷程。新的學期開始了,謝欣然、陳明等幾個同學升入了高一,新來的班主任江楠也以自己獨特的方式贏得了同學們的喜愛。從無憂無慮的十六歲花季走向敏感、多思的十七歲雨季,一系列成長的煩惱在這群高中生的心裡漸漸地彌漫著,一系列來自於家庭、社會的各方面困擾和難題在他們的心裡泛起波瀾。
班長謝欣然學習成績優秀,但由於沒有本市戶口,時常面對各種問題發愁,陳明學習刻苦,但對班級活動和他人漠不關心,而劉夏決定當演員,也以自己獨特的方式使面臨情感危機的父母言歸於好。
學校開始評選特優生了,陳明和謝欣然成為競爭對手,然而,在「漫畫」事件中,陳明表現出的自私狹隘讓江老師憂慮,而謝欣然也因為戶口被爸爸讓給別人而因爸爸產生了自卑感,並且,在暑假打工中又經歷了當臨時「拉長」的挫折,也產生也一些關於"競爭"的不良情緒,觀察入微的江老師帶領學生進行了一次別開生面的課外教育,帶領全班去了貧困地區的歧山小學考察。
在歧山小學類似《背起爸爸上學》的所見所聞,讓陳明和謝欣然都從自我的小圈子裡走了出來,明白了人生的道理,而又在特優生的競選演說中傾訴了自己的感悟過程,最終,兩個人雙雙被評為特優生,而欣然的戶口問題,也最終得到了解決。
16歲時寫《花季雨季》,郁秀如今已過32
提起郁秀,一些人或許會想一下,但提起《花季雨季》,恐怕沒有人會忘記。雖然郁秀是七十年代生人,但這部小說加上後來據此小說改拍的電視劇,卻在上世紀90年代的中學生中造成了極大的影響,加劇了青春成長小說的暢銷,僅《花季雨季》就售出了200萬冊,青春文學作品的寫作與閱讀至今未曾退熱。可以說,郁秀和她的《花季雨季》起到了催化劑的作用,在今天興風作浪的「80後」一族,如果有誰說沒有看過這部小說或電視劇,簡直是很難想像的。
郁秀1974年出生,1984年隨父母工作調動移居深圳,1993年高中畢業後就讀深圳大學與美國西雅圖艾德蒙學院聯辦的學位課程。當年處女作出版後,就有人稱之為「青春作家」。在一次采訪中,郁秀告訴我,寫《花季雨季》時她才16歲,天天躲在小房間里,用練習本寫,寫完就藏起來。1993年寫完後,沒有出版社願意出版。有一家說,出版可以,交2萬塊錢吧。書稿就這么拖了下來。直到1996年,一個偶然的機會,《花季雨季》才由深圳的海天出版社出版。當時,出版社也並沒有看好這部小說,原打算印的5萬冊也只先印了3萬冊。誰知幾天內書就全部發完了。對《花季雨季》暢銷有著直接感覺的是郁秀的父親。1996年深圳書市上,《花季雨季》簡直是「賣瘋了」,一天賣了近2000冊。書店人手不夠,郁秀父親也加入了添書上架的大軍,一天下來腰酸腿疼。
然而,雖然走在「80後」之前,是位「大姐大」,但郁秀此後的影響卻沒有韓寒、郭敬明、春樹他們廣大。我想這里很大的原因是她離開了祖國,1995年,在深圳大學二年級學習的郁秀去了美國,選讀商學,1999年畢業於加州州立大學。郁秀說,當時並沒有想過再寫下去,所以選擇了一個對就業很有幫助的專業。其實,在此期間,郁秀並沒有放棄自己的文學追求,雖然她後來對媒體說過,自己一直沒有好的作品給讀者,很不好意思,讓大家覺得她一直沒有長大,還是是16歲,但她一直沒有放棄,且一直以她熟悉和成功的校園作為寫作對象,焦點都放在「小孩子」、「大孩子」身上,只不過不如有些作家「產量驚人」罷了,如在2000年,郁秀出版了《太陽鳥》,2004年又寫出了《美國旅店》,都是長篇小說。
2004年,郁秀因為推廣她的《美國旅店》曾來到南京,我就是在那個時候見到她的,這本書是江蘇文藝出版出片的。在江蘇文藝,她給我的印象自然不再是寫作《花季雨季》時16歲少女的模樣,而是一個時尚的女性。但談起她的處女作和後來的《太陽鳥》,她卻覺得那些作品不如她的《美國旅店》有深度,特別是在文學性和思想深刻性方面都有欠缺。《美國旅店》寫的是一個十一二歲的中國小女孩宋歌在美國成長的故事,由於父母離異,她被母親接到舊金山開始了自己的生活。我就此問她,你的作品都是在寫未成年人,對此怎麼看,為什麼不寫一些成人的題材。她說她不怕被譏「還在寫孩子」。
兩年之後,不怕被人譏笑的郁秀再出新作,又是一本寫孩子的書,名字叫《不會游泳的魚》(2006年9月作家出版社出版)。書中,郁秀選擇了一個典型的中國移民家庭,描述了一對中學生孿生兄妹的美國校園生活。但我卻起了疑問,這樣的寫作是不是在「走老路」,重復自己之嫌?「秀」郎才盡否?
今年已32歲的郁秀稱,「我想表達的很多,我想表達青少年的愛情觀、校園里的暴力行為、校園里的隱性傷害、葯物、性、婚姻危機等等。但如果概括來講的話,我主要想表達的就是文化沖突。人在沖突中才能認清自己、確定自己。我覺得小說寫來寫去就是寫情感,寫人性。」
「我覺得青少年本身具有非常大的不確定性,有許多的變數,而從中國移民到美國,也是一個變數,這兩個變數碰在一塊,會產生讓人意想不到的行為。這種行為在小說中就非常值得寫。文化沖突在最後肯定會讓你有一個文化取捨和認同。文化認同不僅是一個理論問題,更是一個實際問題,因為任何一個人在面對現實生活中總會有一個價值取捨在裡面的,在你十幾歲青春爆發期時,取捨還沒有完成,你一定會面臨大的沖突。比如說我寫兩個十四歲的孩子,他們到了美國校園,會感覺他們和美國孩子是兩種不同的動物,他們沒有共同的基礎和語言。語言是一個非常奇怪的東西,看起來微不足道,有時候決定一切。」
「你寫什麼能駕馭什麼,或者說寫什麼最能觸動你是一系列的問題。寫這個我確實也比較駕輕就熟。一個作家寫來寫去也都是在寫故鄉和童年。對於我來講,十幾歲的孩子是一個謎。我一寫什麼大家都會說是成長小說,但實際上很多作家很多經典的東西都是在寫他的童年,他可能不以童年的視角,可能是以一個成人的視角,或回憶式的方式或片段式的方式。像蘇童,他寫得最好的是寫少年的那段,他寫出了少年的血氣方剛,很精彩。《洛麗塔》是寫一個成年人和少女之間的戀情,它寫到一個12到14歲的少女,裡面有一句話:青少年是一個謎,你以為你作為成年人能教導她?她是介於魔與仙之間,她本身是非常不確定的魔幻式的人物,從寫作技巧來講,這是一種非常了不起的審美觀。」
對比起當年才出道時的說話,如今的郁秀已非常大人了,且有商業頭腦,在完成《不會游泳的魚》之後,郁秀又將推出「修正版」《花季雨季》,不知這回郁秀是否有好運。
❼ 感動中學生的100篇微型小說 讀後感
文章選擇都不錯,但有些過於陳舊,相類似的比較多。
❽ 中學生之所以喜歡網路小說的原因,在於那些作品大多思想感情非常細膩,而且敘述方法自由活潑
不對。只能去掉之所以,不能去掉的原因。如有幫助請採納,手機則點擊右上角的滿意,謝謝!!
❾ 適合中學生看的小說
適合中學生看的小說
1.《城南舊事》 林海音 人民文學出版社
2.《朝花夕拾》魯迅 人民文學出版社
3.如果是小說的話,還是國外的情節較為吸引人,如《藍熊船長的十三條半命》人民文學出版社 強烈推薦!!!
4.《小婦人》溫馨的四姐妹的故事,看了很多遍,尤其適合女孩看
5.《魯賓遜漂流記》不用說了,荒島求生
6.《格列佛游記》想像力豐富,但我沒覺得比藍熊好,盡管是名著
7.《尼爾斯騎鵝旅行記》關於地理的描述有些啰嗦,但整體上讀完很有收獲
8.《大衛.考波菲爾》作者自傳式小說,可讀性強,很鼓舞和啟迪人
9.《飄》不得不說所謂的名著系列叢書里,這本書才是經典,無論那個年齡來看,都會有不同的感悟,都會在腦海里描繪出一個與眾不同的斯嘉麗,學生看的話(我就是高中學生...)沒什麼不妥的地方,特別是女主人公的堅強性格令人喜愛
10《福爾摩斯探案集》情節曲折,迷霧重重懸疑驚險,看看還好
11凡爾納的《海底兩萬里》12.《地心游記》
以上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得較好
中國的我尤為喜愛古典作品,
13.王實甫的《西廂記》,特別是長亭送別一幕,極盡辭藻華麗,對仗工整,情意濃濃,久久余香裊裊,回味無窮
14.余秋雨的散文可以考慮一下比如《文化苦旅》
純內容性小說
15.《哈利波特》個人認為這是一代經典吧(共七本 人民文學出版社)
16.武俠的像滄月這樣的新一輩的作品《護花鈴》17.《鏡系列》(也是很多本)等很引人入勝
18.現代的郭敬明的《幻城》19.《夏至未至》,都是比較受歡迎的.....
20.小王子 看了我都哭了
21.《且試天下》這是本類似武俠的小說,最為突出的是女主人公個性突出,有別於同一類小說,強烈推薦^_^
22.可愛淘的書《狼的誘惑》有點假,可是寫的是少女都喜歡的美少年呵呵,這類書學不到什麼文筆,但是女生都比較喜歡
23.落落《那些生命中溫暖而美好的事》這是她最好的一本書,短篇故事,但片片感人至深。雖然是關於青春戀情的書,但是有些語句我在作文里都用到了呢,就看你怎樣使用了
24.最後說的是安妮寶貝的書,因為內容有些陰暗和叛逆,按理不應推薦的,但是不得不承認這種疼痛文學有時深入心底,讓人有所感悟。
❿ 求一篇小小說1000字 中學生校園生活內容 非言情
戴舊布帽的老人
從家裡到單位,我多半是騎自行車去的。每天路過新城的時候,總要下來推車走一段長長的上坡路。而這段路的附近建有城裡最繁華的商業區。路旁擺攤設點,吆喝叫賣的頗多,雖說是坡路,生意很紅火。
在這里,我常常看見一位戴著舊布帽的老人,黎黑的臉上總是灰濛蒙的,而且有幾塊疤痕。說是老農么,可骨子裡透出一種讓你肅然起敬的貴氣;說是商人么,又怎麼也找不出一點市儈味。聽他的口音不像本地人,看樣子身體不大好。他身邊常常放著兩個籃子,不是裝著狗腳、麻花,就是裝著水果、瓜子,向路人叫賣。他待顧客相當和氣,東西也不錯。我從他手裡買的香蕉、桔子,總能得到老婆的誇獎。
今天早晨,我習慣性地朝他常呆的地方一瞄,卻不見他的蹤影。再放眼望去,原來他背靠在不遠處的水泥電線桿上。這時,那位常挨他身邊作生意的中年婦女走上前,遞給他一瓶礦泉水,似乎跟老人說著什麼。老人吃力地朝她揮揮手,又吐出一口帶紅的東西,然後把頭埋進懷里。有人問他的話,也許是問雞蛋價錢罷,他才吃力地抬頭看一眼,接著又把頭埋進懷里……
下班時,我特意路過老人呆過的地方。路上如平日一樣熙熙攘攘,但老人不見了。我下車駐足,疑慮地望著四周。
「小兄弟,你是沖著賣雞蛋老人來的吧?」早晨那位好心的農村模樣婦女走過來問,我點了點頭。
「他不會來了……」淚水在她的嵌著血絲的略顯疲乏的眼眶裡打著轉兒。
「是嗎?」我知道事情不妙,但很奇怪為何心底會浮起如失親人般的傷痛?這老人又究竟是誰?為何孤苦伶仃的,又要受這般苦?!
她放下手中的活兒,回答我的一連串不解:「實際上,我也不很清楚,他來的時間不長。平時少言寡語的,賣東西時講究貨真價實,像不缺錢花,只要賺頭勉強顧個嘴巴就行。有次來了個中年氣派的男子,我聽他喊老人『爸--』,並責備老人不在家歇著。要過江來作踐自己。我看,是江對面的吧。兒子說著,把東西往路旁的小車里揀。老人很生氣,說:『是不是給你們丟了臉?我到H市來作點事,活動活動筋骨,你們趕這兒來添什麼煩!……你們能有今天,還不是我們跟著毛主席長征,打天下換來的?他兒子乖乖地站在一旁,不做聲。老人又說,人活到老,要學到老,奮斗到老,奉獻到老。怎能貪圖安逸,坐享其成?』兒子喏喏,擺擺頭由老人自便。兒子離去後,老人嘆氣不止,說,『現在生活是好了,可人心好多像壞了的雞蛋啊……』」
也是的。這老頭愛拿老古董來壓我們,現在是什麼年代!誰還像您那樣無私呀,奉獻啦,自食其力的……,如今哪一個不曉得將公家的錢財往自己懷里搶,哪一個不曉得把自己的後代安排得好好的,什麼為人民服務,不就是掛羊頭賣狗肉?!我們才不聽您那一套,我們才不信他們那一套呢。我又想,老人果真是紅軍。黨和政府應該給他個一官半職,並且蔭及子孫。當然也許曾是這樣。現在更應把他當活菩薩貢著,那麼您何必到集市來湊熱鬧?親愛的讀者,如果您們不信,我還真能向您們講述一件親身經歷的事情呢——前年夏天的一個上午,我到一家醫院看病,因為上班要打卡,慌忙插了一個老頭的隊。他暴跳如雷。我走為上,以為事情算了結。可後來才知道他曾任副專員,老紅軍。為此事,他找到組織部、市委有關領導、我單位的領導大發脾氣,說:「不給這小子處分,沒完!什麼東西,老子打天下時,他老子不知在哪?……」。我倒沒什麼,可我的上司驚嚇不小。因為他正牽頭負責單位工作,穩定對他而言,壓倒一切。要我上門道歉,否則開除我的工作籍。為了每個月幾百塊錢的工資養家糊口,我只好折腰……
那中年婦女見我沒說話,又嘮叨起來:「今天要不是他兒子路過,他死後還無人收屍哩。」
我說,不會吧。如果我遇上,定會對待親人一樣為之送終。雖然對這個老頭並不熟悉,他也讓人琢磨!說著,心不由得抖動了一下,老人的身影再一次浮現眼前。安息吧,可敬的亡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