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學師生 > 初中學生心理問題案例

初中學生心理問題案例

發布時間:2021-01-21 04:02:08

1. 如何解決中學生的心理問題

中學生容易產生心理問題,學校開設一個關於心理的課程,來幫助中學生解決心理問題。

2. 中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有哪些

中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 在中學生中,常見的心理問題有五種: 一,學校適應不良型的心理問題;二,強迫型的心理問題;三,抑鬱型的心理問題;四,焦慮型的心理問題;五,恐怖型的心理問題。具體如下:
一,學習適應不良型 學習適應不良型是中學生中常見的一種適應型障礙。中學生往往由於學校適應不良嚴重影響學習,更不上班級,甚至造成中途休學或輟學。主要表現在情緒、行為、生理功能三個方面。
(1)情緒方面。抑鬱、焦慮、強迫、恐怖、厭煩、退縮等是常見的表現,具體表現為害怕學習,上課注意力渙散,思考乏力,聽不好課,做不好作業,但又想把學習搞上去,產生焦慮;有些同學害怕或迴避上學,或有恐懼反應,或呈萎靡狀態;有些同學有矛盾觀念和憤怒反應,易激惹,依賴性增強。
(2)行為方面。學習適應不良的同學均有行為問題,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第一,能力抑制。以往學習能力良好,成績不錯,適應不良後學習能力受到抑制,產生學習困難,上課無法做筆記,記憶力下降,作文寫不出,稍復雜的題目無法解決等;因注意力不集中常常不能持續做一件事,莫名其妙地終止作業或看書,無目的地擺弄小物件或發獃等。第二,社會性退縮。與同學交往減少,學習、生活活動也減少,不願發言,不想運動,體育課也提不起勁,成為同學活動的旁觀者,游離於同輩群體之外。第三,品行絮亂。行為違反與年齡相符的社會規范和准則,如逃學、斗毆、說謊、偷竊、抽煙、離家出走等現象均有可能出現。還有些學生活動過度,尋求快樂和刺激,如沉溺於電子游戲機、不遵守紀律、襲擾他人。第四,行為倒退。行為像兒童,學習無目標,活動無計劃,喜歡兒童游戲,不合群但不是因為退縮,而是和同學玩不到一塊,談不到一起。 (3)生理功能方面。表現在上課頭昏、腦脹,入睡困難,以及腰酸背痛、心悸、乏力等,身體檢查則沒有特定的軀體問題。
二,強迫型 這是一種以強迫觀念、強迫沖動或強迫動作為主要表現的心理問題。自己能意識到這些表現不合理、不必要,但不能控制和擺脫,深為焦慮和不安。它對同學的學習、生活和在校適應有很大的不良影響,應及時接受輔導。具體表現為:
(1)強迫觀念。如腦內反復迴旋某歌曲的旋律、別人對自己說的話;作業或考試後總覺得寫錯了字或做錯了題,上學路上總疑惑忘帶書或文具;總是擔心考試失敗、挨老師批評,擔心自己會發胖;看到小刀就會想到會割破手;腦中總是出現一些如「1+2為什麼等於3」、「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等無實際意義的想法。
(2)強迫沖動和強迫動作。如在考試時,總覺得想要大小便,但並不去上廁所;看到老師或父母總是想辱罵、吵鬧或打架,但表面上卻順從平靜;反復檢查自己任何一次作業或試卷;總是在路上數石塊數或步數。

三,抑鬱型 這是有社會、心理因素引起的一種以持久的情緒低落狀態為特徵的心理問題,常伴有焦慮、沮喪、壓抑、苦悶、軀體不適感和睡眠障礙。有這類心理問題的同學一般能基本適應學校生活,但心理壓抑、情緒苦悶,而且持續時間較長。對同學們的身心健康危害較大。具體表現為:

(1)興趣衰退。這類同學對生活的興趣明顯減退,不僅對學校、社會中各種新鮮事物不感興趣,而且對自己以前的興趣愛好也基本丟失。

(2)缺乏自信。自我評價過低、妄自菲薄,並有內疚後悔等自責傾向,多為不愉快的生活事件和對自己的失敗估計。如學習成績較好,但堅持認為自己學習很差,以後肯定不能畢業。
(3)精力衰退。自感疲憊無力,不能進行復雜思考和較強運動。這類同學往往感到聽課、做作業時,頭腦無法興奮起來,但一般無雜念而是一片空白,體育課甚至日常生活無力或不想去承受,有力不從心之感。
(4)封閉退縮。不願交往,情緒苦悶且封閉,不訴說也不寫日記。這類同學通常能維持和其他同學、老師和一般性交往,但被動勉強,交往內容表面化,不作稍深的情感交流他們的退縮往往出於自卑和認為任何人都無法幫助自己。
(5)軀體不適。伴有軀體症狀,如頭疼、背痛、肢體酸痛等,還有失眠等睡眠障礙,有些同學有食慾不振和消化不良之感。
(6)悲觀失望。覺得生活中一切都沒什麼意義,感到前途渺茫;想前進、想成功,但看不到光明和目標;有時下決心改變自己,但沒有付諸行動的勇氣;無望、無助感強烈。
四,焦慮型 個體處於一定的應激狀態便會感到焦慮,這是正常的。焦慮型的心理問題是指一種無明確對象、無法擺脫的焦慮狀態,可分為急性焦慮和慢性焦慮兩種形式。

(1)急性焦慮,又稱驚恐發作。以突如其來的驚恐體驗為典型特徵,有「大禍臨頭」之感,並伴有心跳加快、呼吸困難、頭暈目眩等,還可能有出汗、發抖、腹痛等。急性焦慮的發作急劇,很難預料,但持續時間不長,一般1~20分鍾,長達數小時。發作後虛弱無力,但焦慮體驗不明顯,數日後恢復。

(2)慢性焦慮,又稱廣泛性焦慮。在焦慮型中較為常見。表現為持續性的緊張和不安;學習、活動時心煩意亂,記憶和思維受阻;交往中緊張、易激惹;遇事時驚慌失措,往壞處想等。明知客觀上並不存在威脅、危險和失敗結局,是主觀上過濾,但無法控制,惶惶不可終日。同時出現心悸、口乾、出汗、臉色蒼白以及震顫、發抖、肉跳、緊張性疼痛和睡眠障礙、夢驚等現象。

五,恐怖型 這種心理問題指對某些特定的事物、情境,或在人際交往時產生異常恐懼並主動迴避以消除不安。中學生中較常見的為社交恐怖和特異性恐怖,而且前者有增長的趨勢。

(1)社交恐怖。主要特點是在人際交往中自感害羞、局促不安、尷尬、笨拙、遲鈍、怕成為人的恥笑對象,而不敢在公開場合講話、做作業、吃飯等,以至不能正常交往;看著對方即自感面紅耳赤、表情異樣,而且怕被對方覺察,從而迴避目光相遇,嚴重者會發展到足不出戶。

(2)特異性恐怖。指各種和個體自身活動的特異性有關的恐怖,如飛行恐怖、注射恐怖等。一些中學生對學校產生恐怖,如害怕看校門、害怕見到老師和同學、迴避學校生活,又稱學校恐怖。 以上對五種常見心理問題類型的介紹,目的是使大家對它們有一個初步了解。在青少年階段出現上述的心理問題是比較普遍的,是可以理解的,大家不要害怕它,要敢於面對它,正確解決它。

3. 如何指導初中學生健康成長的心理教育案例

一、教師在日常教學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
「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靈的喚醒」。隨著社會的進步和各行各業對人才的需求,心理健康教育越來越顯示出其重要地位和作用,文化知識的傳授必須與社會發展、人的價值觀念、人格的完善、心理的健康、自我的需求緊密結合起來。因此,教師應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為學生創設一種能夠進行創造學習和活動的良好氛圍,使他們認識到自己作為一個獨立個體所具有的能夠成為一個「最好的學生」的潛在能力。這樣,不僅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品格,使之具有健康的心理,良好的個性,優良的品質,較完美的人格,也有助於能在良好的心境中學習新知,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正所謂: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二、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要教會學生學會自我控制。
著名的心理健康專家喬治?斯蒂芬森博士告訴我們:當你苦惱時,可找你所信任的知心朋友傾心交談,當你的情感遭到激烈震盪時,宜將感情轉移到其它活動中去,忘我地去做一件自己喜歡的事,當你遇到較大刺激時,最好暫時離開你所面臨的情境。因此班主任要深入學生中去,留心觀察,耐心指導,在平時學習生活中注重引導學生,始終保持健康的心態。蘇霍姆林斯基教給我們:「教會孩子能從周圍世界的美中看到精神的高尚、善良、真摯,並以此為基礎確立自身的美。」使每一位學生能辨真偽、知榮辱、識美醜、揚善惡。能按社會認為模範的准則來約束自己。勇敢地面對現實、面對挑戰,成為有健康人格的一代新人。此所謂:學校無小事,事事是教育。
三、主題班會,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班主任可以定期召開關於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題班會。例如:「如何面對挫折」、「順境成才與逆境成才」、「我自信,因為……」等。這需要班主任事先有目的有計劃地搜集一些名人、偉人遭受挫折,戰勝困難的典型事例供學生們學習,從心理、情感、學習、生活、人際關系等方面對學生進行教育,給學生樹立一個榜樣。向學生講述「人生不如意者常八九」,「自古雄才多磨難,從來紈絝少偉男」。「教育是人與人心靈上的最微妙的相互接觸」。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教師本人是學校里最重要的師表,是直觀的最有教益的模範,是學生活生生的榜樣。」所以,教師可以言傳身教,講述自己在人生旅途中遇到的困難和挫折,如何處理終至成功的,用來感染和激勵學生。還可讓成功的學生講述自己的事例。「蓬生麻中,不扶自直。」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教師利用學生的從眾心理,營造氣氛,製造聲勢,實踐證明,效果很好。
四、家長會,讓家長懂得和重視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教育不應僅僅局限於學校。美國著名實用主義教育家杜威早就指出「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主張學校與社會聯系。青少年成長是接受來自家庭、社會和學校多方面的教育。因此,要使一個孩子健康成長,成為有用之才,必須重視家庭、社會和學校教育的協調一致,才能提高教育效益。教師要及時與家庭相溝通,建立家校聯系卡,共同探討,統一教育。班主任應定期召開家長會,提醒家長注意對孩子進行意志品質的磨練。孩子在學校的競爭中受挫折、失敗是正常的,這不是壞事,只要有信心,跌倒了爬起來後走的更穩更快。還要指導家長讀一些有關心理健康教育的書籍,學會正確引導孩子向健康方向發展。「要從小把孩子當作獨立的社會人來養育。這樣培育出來的孩子,走上社會就能夠成為獨立的社會的人。」
社會的發展要求學校教育重視提高學生的全面素質,培養優秀素質人才,而「一切的成就,一切的財富,都始於健康的心理。」所以,面對這種要求,教師的整個教學應具備一個良好的心理策略,提高工作的預見性,把握教學各環節中學生的情感因素與心理效應,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於日常的班級教學管理中去,從而增進學生的心理健康,完善學生的個性發展。這是社會發展的需要

4. 優秀教師怎樣疏導初中學生心理的具體案例

這玩意你隨便編造就好了啊。先造個具有愛心,專業能力強,同時還對兒專童心理學有一屬定的研究,受孩子們喜歡的老師出來,這老師百分百就是個優秀教師了。再造個身世讓人同情,自身存在問題的學生出來。具體情節你想怎麼編就怎麼編,只要突出老師找出學生心結所在,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開導,最後用愛感化學生這個主題就萬事大吉了。

5. 中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及解決辦法有哪些

中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 在中學生中,常見的心理問題有五種:
一,學校適應不良型的心理問題;
二,強迫型的心理問題;
三,抑鬱型的心理問題;四,焦慮型的心理問題;五,恐怖型的心理問題。

一,學習適應不良型 學習適應不良型是中學生中常見的一種適應型障礙。中學生往往由於學校適應不良嚴重影響學習,更不上班級,甚至造成中途休學或輟學。主要表現在情緒、行為、生理功能三個方面。
(1)情緒方面。抑鬱、焦慮、強迫、恐怖、厭煩、退縮等是常見的表現,具體表現為害怕學習,上課注意力渙散,思考乏力,聽不好課,做不好作業,但又想把學習搞上去,產生焦慮;有些同學害怕或迴避上學,或有恐懼反應,或呈萎靡狀態;有些同學有矛盾觀念和憤怒反應,易激惹,依賴性增強。
(2)行為方面。學習適應不良的同學均有行為問題,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第一,能力抑制。以往學習能力良好,成績不錯,適應不良後學習能力受到抑制,產生學習困難,上課無法做筆記,記憶力下降,作文寫不出,稍復雜的題目無法解決等;因注意力不集中常常不能持續做一件事,莫名其妙地終止作業或看書,無目的地擺弄小物件或發獃等。第二,社會性退縮。與同學交往減少,學習、生活活動也減少,不願發言,不想運動,體育課也提不起勁,成為同學活動的旁觀者,游離於同輩群體之外。第三,品行絮亂。行為違反與年齡相符的社會規范和准則,如逃學、斗毆、說謊、偷竊、抽煙、離家出走等現象均有可能出現。還有些學生活動過度,尋求快樂和刺激,如沉溺於電子游戲機、不遵守紀律、襲擾他人。第四,行為倒退。行為像兒童,學習無目標,活動無計劃,喜歡兒童游戲,不合群但不是因為退縮,而是和同學玩不到一塊,談不到一起。

(3)生理功能方面。表現在上課頭昏、腦脹,入睡困難,以及腰酸背痛、心悸、乏力等,身體檢查則沒有特定的軀體問題。

二,強迫型 這是一種以強迫觀念、強迫沖動或強迫動作為主要表現的心理問題。自己能意識到這些表現不合理、不必要,但不能控制和擺脫,深為焦慮和不安。它對同學的學習、生活和在校適應有很大的不良影響,應及時接受輔導。具體表現為:

(1)強迫觀念。如腦內反復迴旋某歌曲的旋律、別人對自己說的話;作業或考試後總覺得寫錯了字或做錯了題,上學路上總疑惑忘帶書或文具;總是擔心考試失敗、挨老師批評,擔心自己會發胖;看到小刀就會想到會割破手;腦中總是出現一些如「1+2為什麼等於3」、「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等無實際意義的想法。

(2)強迫沖動和強迫動作。如在考試時,總覺得想要大小便,但並不去上廁所;看到老師或父母總是想辱罵、吵鬧或打架,但表面上卻順從平靜;反復檢查自己任何一次作業或試卷;總是在路上數石塊數或步數。

三,抑鬱型 這是有社會、心理因素引起的一種以持久的情緒低落狀態為特徵的心理問題,常伴有焦慮、沮喪、壓抑、苦悶、軀體不適感和睡眠障礙。有這類心理問題的同學一般能基本適應學校生活,但心理壓抑、情緒苦悶,而且持續時間較長。對同學們的身心健康危害較大。具體表現為:

(1)興趣衰退。這類同學對生活的興趣明顯減退,不僅對學校、社會中各種新鮮事物不感興趣,而且對自己以前的興趣愛好也基本丟失。
(2)缺乏自信。自我評價過低、妄自菲薄,並有內疚後悔等自責傾向,多為不愉快的生活事件和對自己的失敗估計。如學習成績較好,但堅持認為自己學習很差,以後肯定不能畢業。
(3)精力衰退。自感疲憊無力,不能進行復雜思考和較強運動。這類同學往往感到聽課、做作業時,頭腦無法興奮起來,但一般無雜念而是一片空白,體育課甚至日常生活無力或不想去承受,有力不從心之感。
(4)封閉退縮。不願交往,情緒苦悶且封閉,不訴說也不寫日記。這類同學通常能維持和其他同學、老師和一般性交往,但被動勉強,交往內容表面化,不作稍深的情感交流他們的退縮往往出於自卑和認為任何人都無法幫助自己。
(5)軀體不適。伴有軀體症狀,如頭疼、背痛、肢體酸痛等,還有失眠等睡眠障礙,有些同學有食慾不振和消化不良之感。
(6)悲觀失望。覺得生活中一切都沒什麼意義,感到前途渺茫;想前進、想成功,但看不到光明和目標;有時下決心改變自己,但沒有付諸行動的勇氣;無望、無助感強烈。

四,焦慮型 個體處於一定的應激狀態便會感到焦慮,這是正常的。焦慮型的心理問題是指一種無明確對象、無法擺脫的焦慮狀態,可分為急性焦慮和慢性焦慮兩種形式。

(1)急性焦慮,又稱驚恐發作。以突如其來的驚恐體驗為典型特徵,有「大禍臨頭」之感,並伴有心跳加快、呼吸困難、頭暈目眩等,還可能有出汗、發抖、腹痛等。急性焦慮的發作急劇,很難預料,但持續時間不長,一般1~20分鍾,長達數小時。發作後虛弱無力,但焦慮體驗不明顯,數日後恢復。

(2)慢性焦慮,又稱廣泛性焦慮。在焦慮型中較為常見。表現為持續性的緊張和不安;學習、活動時心煩意亂,記憶和思維受阻;交往中緊張、易激惹;遇事時驚慌失措,往壞處想等。明知客觀上並不存在威脅、危險和失敗結局,是主觀上過濾,但無法控制,惶惶不可終日。同時出現心悸、口乾、出汗、臉色蒼白以及震顫、發抖、肉跳、緊張性疼痛和睡眠障礙、夢驚等現象。

五,恐怖型 這種心理問題指對某些特定的事物、情境,或在人際交往時產生異常恐懼並主動迴避以消除不安。中學生中較常見的為社交恐怖和特異性恐怖,而且前者有增長的趨勢。

(1)社交恐怖。主要特點是在人際交往中自感害羞、局促不安、尷尬、笨拙、遲鈍、怕成為人的恥笑對象,而不敢在公開場合講話、做作業、吃飯等,以至不能正常交往;看著對方即自感面紅耳赤、表情異樣,而且怕被對方覺察,從而迴避目光相遇,嚴重者會發展到足不出戶。

(2)特異性恐怖。指各種和個體自身活動的特異性有關的恐怖,如飛行恐怖、注射恐怖等。一些中學生對學校產生恐怖,如害怕看校門、害怕見到老師和同學、迴避學校生活,又稱學校恐怖。 以上對五種常見心理問題類型的介紹,目的是使大家對它們有一個初步了解。在青少年階段出現上述的心理問題是比較普遍的,是可以理解的,大家不要害怕它,要敢於面對它,正確解決它。

6. 初中生心理案例

一、問題行為情境(案例):

小洋,15歲,是一名初中二年級的學生。他小學的成績還一般般,處於班級的中等水平。自從上了初中以後,常常因為考試成績的低分而遭致家長的責罵。由於在外地住校,每個月才回家一次,老師頻頻與家長聯系,反映其在校學習過程中學習態度很不端正,經常在上課的時候無精打采,提不起學習興趣,也常常曠課在宿舍睡覺,並且屢教不改,初一學年結束時學校要求其轉學。初中二年級的上學期,在新的學校中他的表現也是非常的糟糕,班主任也常與家長聯系,甚至還請家長到校進行面談,可小洋的表現並沒有多大的改善。初中二年級上學期結束後,小洋主動向家長提出退學要求。

二、對案例進行的分析

在初中生的眼中,學習本身是一個什麼樣的過程呢?在一些調查中,有相當一部分學生(約占總體學生的1/3或更多)認為學習是被動、煩惱的事。學生的學習負擔、頻繁的考試、艱苦緊張的學習生活都帶來了學生消極的學習心理狀態。而對學生的厭學心理和厭學行為的起到直接推動作用的是學生的個性特徵、學校環境、家庭環境等。

不良性格的影響。小洋的不良性格導致了其在面對老師與家長的批評時不能很好地調整來促進學業的進步,而是輕易地放棄了學習。小洋來自於農村,沒有受到很好的基礎教育,上了初中以後與城市的孩子對比,顯示出了明顯的劣勢,家庭的貧困也讓他在與眾多的城市學生的生活中覺得比不上別人,因而自暴自棄。同時母親對他的寵愛與驕縱形成了他對事實漠不關心,不願意承受過於沉重的學業壓力,追求享樂,不夠堅強,遇到困難就主動放棄的性格。而且比較神經質,情緒的波動比較大,按情緒的指引來行事。

學校學習環境的影響。沉重的學習負擔往往是造成學生厭學心理的主要原因,學習內容繁瑣與教學方法呆板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情緒。在教育過程中,教師往往注重的是學生的考試成績高低,而忽略了學生的其它方面的素質,這種對學生能力的錯誤評價也使學生頗為不滿。有的教師僅僅因為學生的學習成績不好,學生的平時表現不好便全盤否定他們的能力,公然歧視他們。這便直接導致學業不好的學生對他們的學習行為及結果進行消極的歸因,這便直接推動了厭學情緒的出現。

家庭環境的影響。家庭環境是造成學生厭學心理的重要原因。家庭教育方式不當給學生的學習情緒帶來了消極的影響。當孩子的學業成績上的表現達不到父母的要求時,如果父母的教育方式僅僅停留在不停地批評,不斷地否定孩子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態度的時候,會導致孩子對自己的學習行為做出不正確的歸因,再加上對父母的不理解的不滿,那麼在這種心理的影響下,學生會更為消極對待自己的學習,從而導致厭學情緒的不斷增長,最後便不願意主動地接受學習,得過且過,最終放棄自己的學業。從小到大,小洋的成績一直都不好,常遭致父母的責罵,再加上父母將其與成績較好的哥哥進行對比,他便自暴自棄,最終放棄學業。同時,父母的榜樣作用也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態度。父母是學生的啟蒙老師,因而,父母的學習行為與學習態度對學生的學習心理有重要的影響。如果家長對知識不重視,對本身對自身素質的提高不重視,在平時生活中也並沒有表現出太多的學習的動機和學習行為,那麼孩子也會遵循家長的學習態度,對學習表示輕視,沒有端正的學習態度作為指導,學生就會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厭學情緒,那就更不可能有良好的學業成績,

三、對問題行為的診斷

傅安球等人認為「厭學是指學生對學習否定的內在反應傾向」,包括厭學情緒、厭學態度和厭學行為。表現為對學習厭惡反感,經常逃學或曠課,它的直接後果就是導致學生學習效率下降。在本案例中,小洋即使知道學習的結果直接影響到他的未來,但是他仍然對學習表現得非常反感,甚至感到痛苦,寧願承受老師、家長以及其他親朋好友的責罵,也要逃課,或者是在課堂上睡覺,做一些與學習無關的事。這些行為的直接結果就是學習成績的急速下降,從小洋的表現中可以判斷他存在著極度的厭學心理,而且在這種厭學思想的指導下,他無心向學,導致了嚴重的後果。

四、治療

通過對小洋的案例分析可以知道,造成學生厭學心理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而對厭學心理的矯正也需要從多個方面進行努力,而對逃學這種問題行為的干預也需要學校的老師、家長以及被干預者的共同配合來保證干預過程的順利進行,才能達到最佳的效果。

學校老師應該更為關注處於弱勢的學生。 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接觸最多的長輩就是老師,對學生的學習動機與學習態度產生最大影響的也是老師。因而老師們應該意識到他們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所起到的關鍵作用,努力改革課堂教學方法,提高教學內容的趣味性與教學手段的靈活性。只有這樣才能充分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給他們帶來學習的動力。而更為重要的是,老師要給予學生充分的積極關注,不僅要關心學生的學習,也要關心學生的生活和思想,學生的人格的健全的發展需要老師的積極引導。

創造良好的家庭環境。家長應對學生的學習行為給予積極的關注,要注重與進行孩子的心與心的交流,同時還要注重自己的行為與態度對孩子的示範作用。當孩子沒有取得預期的學習成績時,要注意採用恰當的教育方式,不要強化孩子對自己的學習行為的消極歸因。

進行有效的心理咨詢及行為干預。心理咨詢是改善學生厭學心理的較為的途徑。通過選擇恰當的干預技術和方法,如合理情緒療法、強化法、認知療法等,通過改變自身的認知和行為,轉變其對學習的看法和態度,引導其對自己的學習行為做出正確的歸因,通過分析自身的原因,從其自身的因素出發來提高自我管理和控制能力,緩解其厭學情緒,激發其學習興趣,減少厭學行為,提高學習效率。在對學生進行心理過程的同時,建議採用家庭療法,爭取家庭的配合來進行積極的治療,整個家庭共同努力來矯正孩子的厭學行為。

五、評估

厭學心理是一種常見於中學生特別是初中生群體中的心理問題,正因為它的涉及之廣、危害之深而受到教育界的廣泛關注,在積極地尋找厭學心理的干預技術與方法的過程中,應針對具體個案進行分析,找出適合問題行為人的具體方法,有所側重地對問題行為進行干預,才能取得較好的效果。

在這個個案中,很明顯,小洋的厭學心理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家庭環境中家長對孩子對學習的態度及其所採取的並不恰當的教育方式而導致的,家庭的教育方式同時也導致了小洋不良性格的形成。因而在對小洋進行心理咨詢的過程中,就要特別注重家庭的作用,讓家長參與咨詢過程,促進家長與孩子的交流與心靈的互動。利用合理情緒療法可以使小洋對學習過程以及學習目的有更為客觀的理解,從而調整學習態度與學習動機水平,促進其從思想上改變對學習的認識,從一個更為積極的角度看待學習過程;強化法可以對小洋的積極學習予以強化,從而保證其學習過程的持續性;利用認知療法可以幫助小洋認清自己的性格上的缺陷,可以有助於完善其人格。

總之,只有對各個個案的具體情況進行具體分析,才能恰當地選擇具體的干預方法對心理問題進行治療,才能保證治療的效果,最終達到解決問題行為的目的。

7. 初中生面臨的心理問題應如何解決

青春期要具備怎麼樣的心理

步入青春期後的青少年,由於身心健康趨於定型的時期,是走向成年的過渡階段,亦是性意識萌發和發展的時期,他們的心理發展和生理發育往往不同步,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點.因而,在他們心理素質發展的關鍵階段,容易產生心理失誤,甚至心理滑坡.
1 好奇、好勝、片面的虛榮心理
2 精神文化生活的不滿心理
3 不成熟的戀愛心理
4 性神秘和性沖動心理
5 貶低自己的自卑心理
6 是非曲直的模糊心理
青春期是一個很敏感的成長階段,青少年朋友應該注意調節和平衡這一時期的許多心理誤區. 我們應加強自身的社會文化道德素質、心理素質的培養,如果自己有什麼不良心理,發現後就應該拿出勇氣和毅力來克服和擺脫,力求使自己成為有用之才.
參考資料:http://..com/question/13547567.html?si=3

青春期孩子的叛逆你懂嗎
假期里,不少家長反映,自己上初中的孩子經常上網上到三更半夜,不聽父母的話,很難跟青春期的孩子溝通,親子沖突格外明顯。其實青春期孩子,在很大程度上存在著叛逆現象,家長發現這種問題,不必覺得如狼似虎般可怕,而要試著去了解這個時期孩子的特點、心態,與孩子共同面對青春期。

「雖然放暑假成天在家,兒子跟我之間每天的交流時間竟不到半個小時!」「女兒每天除了上輔導班就是自己上網跟同學聊天、打電話,根本不理睬父母,說多了還嫌煩!」眼下暑期過了大半,記者從一些家長口中得知,暑期里由於孩子與父母在一起相處的時間多了,各種親子沖突格外明顯,孩子在青春期的叛逆行為越發明顯,父母子女間的情感危機似乎因為暑假的到來大大激化。

近日,記者就青春期孩子的叛逆心理現象和一些常見問題個案的處理方式,采訪了海南中學的心理咨詢老師唐彩霞。唐老師畢業於華中師范大學心理學專業,有著豐富的青少年心理輔導經驗。她指出,叛逆心理是青少年成長過程中的一種心理狀態,在14至18歲的青少年中表現得尤其明顯,這個時期的青少年對家長和其他教育工作者心存對抗,他們內心也明白按照大人的意願行為做事的合理性,但他們卻有意違抗父母的意志,只在乎和父母對抗時的快感,看見父母生氣、傷心自己反倒高興,家長遇到這種情況往往心中憂慮,甚至束手無策。

個人愛好 重引導忌粗暴干涉

個案:小邢讀初中時,非常喜歡信息技術這門課,父母則簡單禁止他「玩電腦」,一味要求他放學回家必做多少作業、多少遍練習,引起了小邢的不滿,既然家長在家不讓他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他就有意不用功,讓成績一落千丈,明知這樣做不對,小邢依然我行我素,他甚至喜歡看到父母不舒服、干著急的樣子。升初三後,面臨中招考試,在老師真誠得體的開導下,小邢才逐漸放棄了叛逆,恢復常態考上了市重點高中,並在高一第二學期和同學合作搞電腦軟體獲得了海南省青少年科技創新獎。

唐老師點評:叛逆心理在青少年身上是全方位地表現出來的。比如表現在學習方面,若是父母把個人意願強加給孩子時,他們不僅不會按照父母的吩咐去做,還會採取報復手段,故意不學習。

個案中小邢家長這樣處理顯然不妥,孩子對現代科技的愛好和探索,家長應予以正確的引導和鼓勵,不能以一成不變、簡單粗暴干涉的方式來約束孩子,應該突破傳統教育的固定模式,家庭教育也需要與時俱進。父母應該在平時多留意社會的發展和孩子的想法,注意與孩子溝通,在了解孩子的想法後也多向老師求教,雙方配合合理引導,使孩子個人愛好與他長遠的人生目標銜接上,從而共同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

新奇打扮 刺激父母

個案:某高中學生小陳,染了一頭黃頭發,黃頭發中間又夾染幾撮紅頭發,還喜歡穿新奇的服裝,他曉得這些為父母及老師所無法接受,但每當看到父母或長輩瞧見自己這般摸樣時的表情和表現出來的嗤之以鼻,他就洋洋得意,猶如自己打了勝仗一樣。

唐老師點評:叛逆心理還明顯地表現在青少年的穿著打扮上。青少年隨著自我意識和好奇心的增強,不遺餘力地追求個性,讓自己變得很另類。青少年喜歡「跟風」,追求時尚,表現個性,但缺乏對事物全面綜合評價的辨識能力,他們不一定了解時尚的東西對他們而言不一定是好的東西,有些青少年群體所追隨的東西,往往是標新立異,突出自我,卻反潮流,對自我形象不利。這就需要家長在家庭教育中從小樹立孩子正確的價值觀,培養孩子健康的審美意識,給孩子設立人生的界限,讓孩子自己去思考什麼才是真正的美,什麼是自己應該追求的人生方向。

心靈創傷 以愛彌合

個案:某高中學生小鄭,父母關系破裂了,小鄭跟了父親。他原本品行兼優,由於父親與插足的第三者結婚,讓孩子心靈蒙受創傷。沒有媽媽的日子,小鄭無法接受,於是故意和父親作對,父親不讓他做的他偏要做,吸煙、喝酒、賭博樣樣都會,還交上了社會上的不良朋友,且處處「整治」父親和繼母,為的是不想讓他們過上好日子。

唐老師點評:對於處在破裂家庭的青少年,更要注意引導他們培養良好的心態。這些孩子的監護人必須注意孩子心態的變化,由於這些孩子一般精神比較緊張,而感情承受能力比較脆弱,他們比其他青少年更容易出現叛逆心理。因此這些孩子的監護人更要時刻關心孩子的成長,給予孩子更多的愛,用愛來融化與孩子的隔閡和創傷,而作為繼母,可能需要付出更多;此外,離異的雙方在分別與孩子相處之時不要對孩子發泄怨恨的情緒,盡量維護對方在孩子心中的形象,並且讓孩子明白父母的分開是大人的事,大家雖然在不同的地方,都是愛孩子的,避免在孩子心中埋下苦毒的種子,幫助孩子養成健康的人格。

幫助孩子「心理斷乳」

個案:一位家長苦惱地訴說,自己的孩子過了這個暑假就念初三了。不知怎麼回事,假期里,她每天不是寫作業就是自己悶頭上網玩游戲、聊天,對家長不理不睬。最過分的是,前兩天他和愛人想跟女兒好好溝通一下,誰知沒說幾句話,女兒就頂撞說:「我就是不知好歹,不可理喻。」還在自己的房間門上用電腦打了幾個字「請勿打擾」貼在上面,氣得自己無話可說。

唐老師點評:中學時期的孩子正處於「心理斷乳期」,有了獨立的傾向。這階段的孩子情感起伏大、變化大並難於駕馭。他們有了喜怒哀樂,不但不願向父母吐露,還要埋怨父母不理解自己,如果父母處置不當,如對孩子的表現刨根問底,或是漠不關心就會增強他們的反抗情緒。作為父母應放下架子,與孩子平等相處,當孩子的知心朋友,爭取成為他們傾吐心事的對象和安慰者。幫助孩子平穩度過「心理斷乳期」。

叛逆心理成因

唐老師指出,青少年之所以產生叛逆心理,第一是因為青少年的心理隨著這個年齡段自身的變化而變化,第二性徵的出現給他們的心態造成了沖擊,他們面對自身的變化常常感到不知所措,從而產生了浮躁心態和對抗情緒;第二,青少年心理狀態呈現青春期心理的特殊性,他們覺得這個時候的他們已經像個成年人,因此在面對問題時他們常常呈現一種幼稚的獨立性,並未成熟的他們會處在反抗期內。

唐老師還談到,由於自我意識和好奇心的增強,加之社會、媒體的沖擊,促使青少年對許多東西產生興趣,他們便要通過表現個性、追逐潮流來滿足自我意識和好奇心;另外,社會和家庭的傳統教育的一些弊端,阻礙了他們自身發展的需求、成了叛逆心理產生的源頭;此外,青少年如今面臨的各種壓力,比如集體壓力、學習壓力以及生活中的無聊情緒等,也是叛逆心理產生的「沃土」。

傾心交流 應對挑戰

青少年這種叛逆心理的出現打亂了正常的家庭秩序,也給自己製造了成長中的煩憂。家長如何應對這種挑戰呢?

唐老師說,首先要盡早了解青少年出現的生理和心理上的變化,認識到他們出現的這些變化不是什麼大問題,坦然地去接受這種變化,學會站在青少年的角度和立場上和他們傾心交談,通過對話達成共識;其次,要找出他們產生叛逆心理的原因,然後像上述案例所提到的那樣,有的放矢,對症下葯。再次,在出現比較激烈的叛逆心理時,學會心平氣和地去開導他們,也可以適當地請教心理專家,用理解的心態逐步解決問題。

趁早管教孩子青春期不叛逆!

研究建議,父母要讓小孩不惹上麻煩,最好是在孩子中學時牢牢地看好他們。

根據愛荷華大學的Ronald L.Simons 及其研究同仁發現,盡管犯罪學者認為有行為問題的孩子長大後很可能成為犯罪者,然而在問題孩子中,只有50%會成為未來的犯罪者。

Simons的研究團隊試著找出為何有些問題兒童會變成問題青少年,但有些卻不會?他們追蹤調查149名男孩及157名女生及其家庭長達四年的時間,這些受試兒童平均約是從12到13歲開始參與研究,研究人員訪問父母及小孩並且觀察家庭狀況。

有一假說是:較難相處的小孩在長大之後會愈來愈受到不良同儕的影響,所以教養的方式可以由此作些調整;不過研究人員卻有不同的看法。

事實上,研究人員發現,對難以相處的小孩設下更嚴厲的限制及教條,只會讓他們更可能提早開始與不良的朋友來往。這些叛逆的小孩通常會亂發脾氣、頂嘴、威脅其他學生、自私又愛責怪他人。Simons說道:「他們的行為幾乎要把父母變成惡劣的父母親,最後父母也不得不放鬆他們對孩子的管教。」

相反地,行為較佳的孩子讓父母能輕松地達到管教的目的,這樣的父母比較和藹且支持孩子,他們會為孩子設立標準的行為准則、注意孩子的行為、貫徹所訂的規矩、會向孩子解釋訂規矩的目的,並且避免不合理的處罰。

擁有行為合乎規范孩子的父母,在孩子青春期時會給予較多的自由空間,然而問題兒童的父母卻會更為嚴厲。不過在研究接近尾聲的時候,問題兒童父母比起行為正常孩子的父母所花費控制孩子的心力變得較少。

研究人員觀察這兩種不同孩子的行為過程表示,大部分的孩子正處於中高年級時。

Simon 說道:「結果顯示,父母在孩子中學時的管教是十分重要的,孩子這個時期的行為可作為青少年時期的指針。

最後補充道:「在孩子青春期的時候,避免讓孩子違法犯紀是十分費力的,父母在這個時候應該幫助自己的孩子走向正途,避免與行為不當的同儕來往而誤入歧途。」

正視青春期生理變化

事例:李女士驚訝地發現,一向聽話內向的兒子自暑假以來特別熱衷於外出向同學借書,在家裡整天沉默不語、精神恍惚,除了吃飯就是躲在房間里看書。幾天前,趁著兒子不在家時,她偷偷地從他抽屜里,看到一本人體結構的書和描寫男女之間不健康的書,最令她難堪的是,床底下竟還有著忘了扔的衛生紙團。李女士感覺自己簡直像被驚雷轟擊了一樣,不知如何是好。無奈之下,只好來到了心理咨詢中心請求幫助。

專家:青春期的孩子性意識開始覺醒,他們的好奇心特別強烈。渴望了解性的有關知識。家長對此不要恐懼,也不要迴避,應有意識、有目的地看一些青春期生理衛生教育的書,然後適時、適度、適當地個別與孩子進行私底下交流,也可以談一些自己身體狀況發展的情況,幫助孩子了解身體結構、生理衛生、心理需求,並引導他能正視自己,有些想法是正常的,要會克制和疏導自我,使處於青春期的孩子性心理知識教育與心理發育同步進行。

笑對青春期
(作者:鈺康)
青春期是每個人從童年過渡到成年的必經之路.在這個時期不論是生理、心理、體貌還是性格上都會有很大的變化,這樣也引發了不少問題。最常見的例如青春期的女生胸部發育很明顯,有很多女孩子總會因為這個而害羞,所以走路的時候都不能夠做到抬頭挺胸,久而久之,這些女生們就變得駝背起來。我覺得要解決類似的青春問題首先要做到的是要擺正對青春的看法。

我也是一個正處於青春期的女孩子。記得我剛進入青春期的時候脾氣很暴燥,誰要是讓我不滿意,我就會暴跳如雷,有時候甚至會摔東西。那時候父母對我這一瞬間的改變感到很驚訝!後來我變得不愛與人溝通,自己有什麼事都擱在心裡,要麼就是寫在日記里。有一次媽媽看到我一連幾天都不是很開心,臉色陰沉沉的,多次問我也不說。就借著各種機會來開導我,給我講道理,最後我想通了說了出來,瞬間覺得心中的大石頭終於落了地,輕鬆了不少,也感受到了那種一吐為快的滋味。所以,我想提醒各位家長應該隨時關注青春期孩子的心理變化,如果不及時糾正,也許就會造成不良影響。

現在的高中生中存在最多的問題就是早戀。家長們大多數都認為早戀會影響學習,但也有家長卻是贊成這種做法,在我生活周圍就有不少的高中學生雙方的父母在一起吃頓飯、喝喝茶就認同讓他們在一起了,這種如此特殊的做法在這樣一個人人都反對早戀的社會里還真是稀奇。記得有一次我和同學走在某高中的校園里,時不時的有著一對對的情侶們從我們身邊走過去,我不禁感嘆道;「如果這些同學的家長知道了他們的孩子在校談戀愛會是什麼反應?」,這時同學告訴我說,她有一個朋友,她的父母知道她在校談戀愛的第一個反應是把男方的家長請到酒店裡見面,待雙方家長對兩孩子都滿意了就結成兒女親家。我聽後真不敢相信,想不到世界上竟有如此開明的家長,以前我是很羨慕這些同學的,可後來仔細想想這也不是什麼好的事情,因為過早的戀愛會使學生們在學業上分心,畢竟現在我們還處在未成年中,思想都不成熟,而家長們這種欠考慮分析的安排很可能就會毀了孩子的一生。

去醫院的時候會看到16、17歲的少男少女相伴著來墮胎什麼的,現在的高中生中發生性行為的事情不再是少數。很多熱戀中的青年男女經常激情一來就發生性行為。第一次是因為好奇,想效仿成年人談戀愛,經歷多了就漸漸地不以為然了。記得一個朋友告訴我,一對男女談戀愛超過半年以上發生性行為就不會讓自己覺得難為情了。開始我還不大相信,詢問那些談戀愛半年至一年的朋友中曾經與男朋友或女朋友發生或差點發生性行為的機率是80%。我覺得這個問題每位家長或學生都應重視!尤其是輕意付出自己最寶貴的貞操的女生更應該注意,因為我們還小,思想還不成熟,誰都不知道自己的未來是怎樣的?現在談戀愛的情侶中最終能在一起的也很少,輕意學成人過性生活太草率了!

現在社會上的犯罪行為太多了。其中排在前列的就是強奸罪!從前被毀於這些罪犯手下的多數是婦女,但是現在,罪犯卻把犯罪的予頭指向了正處於青春期的少女們。在我眼中這種人簡直禽獸不如!很多女孩及家長在女孩受到侮辱後礙於面子不敢報案,使得犯罪分子一次又一次的消遙法外。對於這些人我們千萬不能手軟,一定要讓他們繩之以法!只有處理好了,我們才能每一天都生活在健康、快樂里!

我認為要讓少年們平安度過青春期,總結起來也就是幾點:善於運用法律武器;多與父母長輩溝通;不要輕意學成年人談戀愛,這樣東施效顰對青少年們往往是有害而無益。只有做到這些,我們這些高中生們才能遇到問題時我們不能慌了手腳,應該冷靜處理,笑著面對青春期里的種種問題!

8. 初中生常見的心理問題

1 (心理健康)初中生的心理特點
初中時期是青少年的又一次發育高峰期,到初中三年級基本達到最高峰。尤其是性的發育幾乎達到成熟。這種生理上發生的巨大變化,使初中生在心理整合的持續性環節和統一性環節上出現了暫時的混亂,結果導致了他們一系列的心理問題,如不能很好地接納自己,並出現一些消極心境,其突出表現在進入初中後,許多新的問題接踵而來,使初中生難以在短時間內適應,從而增添了許多煩惱。具體表現為:

第一,不知道該以何種姿態出現於公眾面前。外觀形象的變化,使初中生產生要改變自己在別人心目中形象的迫切需求,但如何改變?應以一個什麼樣的姿態出現才能得到別人的承認和喜愛?……對許多類似的問題,他們找不到滿意的答案,於是他們大多片面的追求了外表上的華麗,於是出現了大批的酷形象,有的染發,有的佩戴了首飾,有的甚至公開的不穿校服,變相的展示著自己的個性,其實越是這樣,越表現了他們心理上的空虛與恐懼。

第二,與父母間的關系出現裂痕。初中生越發感到父母不能理解他們的想法,而且他們的某些願望及要求還常遭受來自於父母的阻止和干涉,由此而造成他們與父母感情的疏遠。怎樣才能爭得父母的理解和支持?怎樣才能將與父母的關系再度恢復到兒童時期那種親密的程度?與父母關系的不融洽到底是誰的過錯?……這些問題也常常困擾著初中生。於是他們變的孤獨寂寞,外觀上更加冷漠憂郁。

第三,不知如何保持或確立自己在同伴之中應有的地位。在這個問題上通常有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某些初中生在小學時各方面的表現都很突出,一向是同齡人中的優秀者。但進入初中之後,由於許多原因,在同伴中的地位相對降低了,這使他們難以接受,強烈希望能在同伴中維持自己過去曾擁有的優越地位,但很困難;另一種情況是,某些初中生過去在同齡人中未曾有過優越的地位,但在當時,他們對此似乎沒有太深的消極感受。進入初中後,隨著自我意識的高漲,初中生增加了獲得自尊的需要,他們希望同伴能接受自己、肯定自己、喜愛自己。這種願望困擾著那些從沒有過上述切身體驗,而且各方面能力略顯不足的學生。

心理學家將青春期到青年初期這一年齡段稱為「心理斷乳期」,意指從這時起,個體將在心理上脫離父母的保護及對他們的依戀,逐漸成長為獨立的社會個體。從青春期開始的「斷乳」,給初中生帶來了很大的不安,盡管他們在主觀上有獨立的要求和願望,但實際上很難在短時間內適應獨立生活。初中生的內心沖突及在現實中所遇到的挫折都較多,對許多問題還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和能力去解決,也不願求助父母或其他人,擔心有損獨立人格。因此,就產生一種孤獨的心境。

壓抑也是在初中生中普遍存在的一種心理狀態。壓抑是當需求、願望等不能得到滿足和實現時,產生的一種心理體驗。隨著年齡的增長,初中生產生了多方面的需求,既包括生理方面的,也包括心理方面的。但有許多需求不能滿足,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時是因為願望本身不切實際,有時是由於社會上的阻力或父母的限制,因而初中生的自尊心易受到打擊,但他們又有爭強好勝的沖動,在這種矛盾的情形下,常常處於壓抑的心境。

無聊空虛也是他們常常表現出來的特點,他們突然感覺兒時的游戲沒有了任何的吸引力,於是他們想尋求新的刺激與寄託,於是很多孩子就找到了網吧,迷上了網路游戲網路的虛擬,這也是個很危險的特點。
當然,除上述所列出的幾種心境外,初中生也具有一些積極的心境,但總體來講,在初中這個年齡階段個體的心境中,消極成分佔有很大的比例。因此,特別需要教師、父母及社會其他教育力量予以悉心指導; 特別需要各種力量給他們更多一些的情感關注與關懷。

閱讀全文

與初中學生心理問題案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睢寧縣第一中學北校區 瀏覽:349
道里小學中學排名 瀏覽:226
遼寧重點中學分數線 瀏覽:174
臨夏回民中學2018分數線 瀏覽:683
合肥市包河區外國語實驗中學 瀏覽:477
龍川實驗中學公路改造 瀏覽:844
呼和浩特中學上下課時間表 瀏覽:300
2018年沈陽市初中學業水平考試數學 瀏覽:687
龍川縣登雲中學校長 瀏覽:863
北侖中學招生簡章 瀏覽:473
長安一民中學上課時間 瀏覽:833
盱眙中學2015高考成績 瀏覽:284
中學生手球錦標賽 瀏覽:377
遼寧省實驗中學魏民 瀏覽:670
2018江浦高級中學錄取名單 瀏覽:305
洛陽2019年中學招生信息 瀏覽:220
蔡家坡初級中學電話 瀏覽:903
三門啟超中學招聘2018 瀏覽:572
郴州市第三中學貼吧 瀏覽:716
2019北鎮中學分數線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