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學師生 > 中學生媒介素養

中學生媒介素養

發布時間:2021-01-08 19:41:48

中學生如何提高自己的媒介素養

媒介素養是一個外來詞彙,隨著網路的普及,越來越多的人正享受著網路帶來便利與娛樂,但是作為「第二媒介時代」的公眾,面對琳琅滿目,變化紛雜的信息如果沒有一定的媒介素養很容易迷失在信息的海洋中,而且在現代社會中個人已經不是一個簡單的接受者,更可能成為一名傳播人,作為一名合格的傳播者必須要有一定的媒介素養。
媒介素養的概念據學者魯賓分析,主要有三個層面,即能力模式、知識模式和理解模式。就能力模式而言,指公民所具有的獲取、分析、評價和傳輸各種形式信息的能力,側重的是對於信息的認知過程。知識模式觀點認為,媒介素養就是關於媒介如何對社會產生功能的知識體系,其側重點是信息如何傳輸。
理解模式的觀點聲稱,所謂媒介素養就是理解媒介信息在製造、生產和傳遞過程中受到來自文化、經濟、政治和技術諸力量的強製作用,側重的是對於信息的判斷和理解能力。概括地說,所謂媒介素養就是指正確地、建設性地享用大眾傳播資源的能力,能夠充分利用媒介資源完善自我,參與社會進步。主要包括受眾利用媒介資源動機、使用媒介資源的方式方法與態度、利用媒介資源的有效程度以及對傳媒的批判能力等。
公民的媒介素養應包括四方面內容:
第一,了解基礎的媒介知識以及如何使用媒介;
第二,學習判斷媒介信息的意義和價值;
第三,學習創造和傳播信息的知識和技巧;第四,了解如何使用大眾傳媒發展自己。
媒介素養不僅包括接受媒介產品的能力,而且包括用獨立的批判的眼光看傳播媒介的內容和建設性地利用媒介的能力;媒介素養不僅是使用媒介的需要,還應該是一個現代社會公民素質的一部分。也有學者指出媒介素養就是指人們正確地判斷和估價媒介信息的意義和作用,有效地創造和傳播信息的素養。
「第二媒介時代」的概念是由美國媒介文化研究學者馬克.波斯特首先提出的。他認為在電影、廣播和電視中,為數不多的製作者將信息傳送給為數甚眾的消費者,播放模式有嚴格的限制,但隨著信息高速公路的先期介入以及衛星技術與電視、電腦和電話的結合,一種替代模式將很有可能促成一種集製作者、銷售者、消費者於一體的系統的產生,大眾媒介的第二個時代正躍入視野。
第二媒介的本質特徵就是雙向溝通和去中心化。以網路為例,互聯網「博客」「播客」的開通為公眾發布信息提供了平台,每一個公民既是受眾,也可能是傳者,現代社會的每一個個體成員都是媒介公民。近幾年,各種虛假新聞,搞笑文字,惡搞圖片在網路上愈演愈烈,許多專家學者提出了規范網路行為的新要求,政府發布了相關法律政策,然而對公眾自身內在媒介素養的提高是關鍵。
普通個人成為新聞的生產者和傳播者,並在重大新聞事件的報道中扮演重要角色,如果個人沒有一定的媒介素養很快就會被社會淘汰掉,因此個人的媒介素養要從青年時代抓起,中國青少年媒介素養網就是一個很好的學習交流平台。

㈡ 加強網路安全 中學生應該具備什麼樣的媒介素養

要善於網上學習
不瀏覽不良信息

要誠實友好交流
不侮辱欺詐他人

要增強自護專意識
不隨意約會網友

要維護屬網路安全
不破壞網路秩序

要有益身心健康
不沉溺虛擬時空

㈢ 如何培養中學生的媒介素養 思想品德試題

公民的媒介素養應包括四方面內容:
第一,了解基礎的媒介知識以回及如何使用媒介答;
第二,學習判斷媒介信息的意義和價值;
第三,學習創造和傳播信息的知識和技巧;第四,了解如何使用大眾傳媒發展自己。
媒介素養不僅包括接受媒介產品的能力,而且包括用獨立的批判的眼光看傳播媒介的內容和建設性地利用媒介的能力;媒介素養不僅是使用媒介的需要,還應該是一個現代社會公民素質的一部分。也有學者指出媒介素養就是指人們正確地判斷和估價媒介信息的意義和作用,有效地創造和傳播信息的素養。

㈣ 加強網路安全,清朗網路空間,中學生應具備什麼樣的媒介素養

要善於網上學習
不瀏覽不良信息

要誠實友好交流
不侮辱欺詐他人

要增強自護意識
不隨意約會網友

要維護網路安全
不破壞網路秩序

要有益身心健康
不沉溺虛擬時空

-_-#網路來的

㈤ 初中生如何培養自己的媒介素養

利用大眾媒介特別是新媒介,大學生可以尋找並下載資料,獲取新聞信息,也可寫博客、玩游戲、購物、網上營銷、收發郵件、發送即時信息等。可以說,大眾媒介在諸多方面幫助了大學生健康成長。但在某些方面和某些時候,他們實際上也是「被媒介化」,是不得不接受這些通過電視屏幕、電腦屏幕與手機屏幕進入視野的外部世界。還有時候,他們會主動地利用媒介,自覺或者不自覺地參與信息的傳播。所以,怎樣提高大學生的媒介素養,是高校教育工作者應該注意的問題。
媒介素養教育就是教育大眾具有批判性地觀看、收聽並解讀影視、廣播、網路、報紙、雜志等媒介所傳輸的各種信息的能力,包括質疑、欣賞以及回應和利用媒介的能力,包括使用寬泛的信息技術來製作各種媒介信息的能力,其最高目標是人人自覺運用媒介服務、完善和發展自我,並以此構建健康、和諧的媒介環境。
在當前復雜的信息傳播語境與格局中,對大學生進行媒介素養教育,提高他們的媒介批判能力與意識,既是大學生自我成長成才的需要,也是使他們成為信息時代合格公民的需要;既是高校的素質教育工程,也是社會需求。

學校:開設媒介素養課程,提供媒介素養學習環境
媒介素養教育起源於20世紀90年代的英國,從20世紀80年代起,在西方國家形成規模。我國的一些高校近些年也開始開設「媒介素養」課程。如上海交通大學,他們的課程著重從媒介的特徵、媒介與社會的互動關系、媒介信息的選擇、理解能力、質疑評估能力、創造製作能力等方面進行系統講授。該課程除了作為新聞傳播專業學生的專業基礎課之外,還作為選修課向全校學生開放。其他高校也應該通過多種途徑向學生傳授這些內容。講座、討論、學術報告都可以,師資可以是專業的教學人才,也可以是從社會媒介或者校園媒介聘請的從業人員。
要培養、提高學生的分析、解讀信息的能力,可以通過案例教學法。可以通過對國內外不同媒介對同一新聞事件的不同報道進行綜合分析,通過對差異點的發現與分析,讓學生理解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差異;不同的取捨彰顯了什麼,又隱藏了什麼。這樣的分析,能夠使學生對大眾媒介的生產傳播過程有一個更為直觀和感性的認識,提高辨別信息的能力,看到信息背後的信息,發現新聞背後的新聞。
高校還應面向所有學生設置與計算機、網路有關的一系列課程,使大學生完全掌握計算機的基礎知識、具備創造傳播信息的基本素質、提高創造傳播信息的質量。
高校媒介可以讓一部分學生參與報紙出版和電視新聞製作。目前,很多高校都有大學生記者團、大學生通訊社,這些學生可以參加高校報社和電視台組織的采訪活動,在報社和電視台人員的指導下撰寫新聞稿件,拍攝電視素材,熟悉編輯等工作程序。在學習和實踐過程中,了解到媒介上的信息都是經過特意選取、組合、安排的,體現編輯的意圖,傳達某種聲音,而非純客觀的,不一定是事件的真實呈現。
記者團把這種意識和能力進一步輻射,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比如製作班級小報、DV比賽、校園新聞博客等形式,讓廣大同學參與到整個製作流程中,從而提高大學生整體的實踐能力。

大學生:主動提高自己的媒介知識、媒介道德和媒介能力
大學生只有自己意識到對自身進行媒介教育的重要性,才會積極參加相關課程的學習和實踐,了解不同媒介的特點,積累媒介素養知識,提高媒介道德。
在校園里,學生接觸到的媒介主要是大學校報、校園廣播、校園電視和網路。這些媒介各有其傳播特點。網路新聞快,信息量也大,訪問量大,關注者多。校報出版周期稍長,信息稍微滯後,但內容形式更加多樣,關鍵的是更具有權威性,可以作為歷史的見證。廣播在校園的多個角落都能聽到,方便快捷,內容和形式也可以活潑生動,但轉瞬即逝。校園電視台的新聞相對來說單調一些,但是畫面對受眾能產生強烈的沖擊力和感染力。對這些媒介的特點,學生應該充分了解,為更好地參與打下基礎。
媒介道德原本是指從事媒介工作的人們,在工作中形成的社會責任與義務的道德觀念、行為規范和道德品質等,是社會職業道德體系中適用於媒介活動的一種表現形式。筆者認為,大學生的媒介道德應包括恪守信息道德規范,自己不製造、不傳播假新聞,尊重別人的隱私和權利等。比如在博客上,要建立自身的自律機制,規范博客的傳播內容,培養良好的博客素養,自覺維護網路環境等。
要提高媒介能力,除了通過上課或者自學,了解媒介的功能、媒介的意識形態屬性和商業屬性,了解大眾傳播內容的生產過程,更要積極參加一些活動。比如,參加學校或老師組織的媒介實踐活動,積極參加課堂討論等。學會正確地看待媒介,利用媒介,學會批判性思考,分析接受媒介信息,自覺抵制不良媒介信息,從容面對信息時代的挑戰。從而學會利用媒介資源完善自我,積極參與社會發展,建構一個和諧有序的媒介生態環境,最終達到人與媒介完美結合。
警惕「第三人效果」在媒介素養教育中的障礙
「第三人效果」最早是由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社會學及新聞學教授戴維森於1983年在《民意季刊》發表的《傳播的第三人效果》一文中提出的。「第三人效果假說」指人們傾向於高估大眾傳播信息對他人在態度及行為層面上的影響。當受眾接觸到傳播的信息時,會預期該信息對他人所造成的影響大於對自己造成的影響。簡而言之,就是「受眾傾向於認為媒介對其他人的影響大,對自己的影響小」,就是「高估自己、低估別人」。
之所以會出現「第三人效果」,一方面是由於認知不足或偏差,更多地是出於維護個人利益的動機。心理學研究顯示, 人有一種 「自助」傾向,很多人不願意承認自己受到不良信息的負面影響, 因為這是對自身的一種 「批評」, 因為它意味著承認自身缺乏辨別力和抵抗力。因為低估媒介對自己的影響,放鬆了對媒介內容的批判性解讀,可能會讓人們忽視了暴力、色情等媒介內容對自身品格的不良影響,放鬆對於不良信息的批判和抵制;對自己的過分自信,也可能使人失去正確的判斷能力。這就是「第三人效果」在媒介素養教育中的障礙。
媒介所傳播的信息,無論是正面的還是反面的,正確的還是虛假的,接受主體都要經過自己的理性判斷才能批判性地接受。所以, 明確 「第三人效果」 在人們心理上的誤解,在相關課程的教授和實踐中注意這種現象的產生,會使媒介素養教育起到更好的作用。

閱讀全文

與中學生媒介素養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睢寧縣第一中學北校區 瀏覽:349
道里小學中學排名 瀏覽:226
遼寧重點中學分數線 瀏覽:174
臨夏回民中學2018分數線 瀏覽:683
合肥市包河區外國語實驗中學 瀏覽:477
龍川實驗中學公路改造 瀏覽:844
呼和浩特中學上下課時間表 瀏覽:300
2018年沈陽市初中學業水平考試數學 瀏覽:687
龍川縣登雲中學校長 瀏覽:863
北侖中學招生簡章 瀏覽:473
長安一民中學上課時間 瀏覽:833
盱眙中學2015高考成績 瀏覽:284
中學生手球錦標賽 瀏覽:377
遼寧省實驗中學魏民 瀏覽:670
2018江浦高級中學錄取名單 瀏覽:305
洛陽2019年中學招生信息 瀏覽:220
蔡家坡初級中學電話 瀏覽:903
三門啟超中學招聘2018 瀏覽:572
郴州市第三中學貼吧 瀏覽:716
2019北鎮中學分數線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