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初中高中 > 諾水河初級中學

諾水河初級中學

發布時間:2021-01-01 02:02:10

❶ 通江在什麼地方

通江縣。
位於四川東北部。地處川陝、楚蜀交界線上。北與陝西省南鄭、西鄉、鎮巴內三縣毗鄰,東接萬源容,南連平昌,西與巴中、南江二縣相依。歷代舊志皆雲:「依三巴之舊城,控全蜀之左隅」,「後連延於秦隴,則迤邐之荊吳」,北扼「巴梁之沖要」,東扼「蜀楚咽喉」。轄49個鄉(鎮), 524個村,3332個村民小組,31個居委會,總人口73萬,其中農村人口63萬;全縣幅員面積4116.58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達57.6%。境內氣候宜人,風光秀麗,有「一府三鄉」(川陝蘇區首府,中國紅軍之鄉、中國銀耳之鄉、中國溶洞之鄉)的美稱。

❷ 向傳忠的人物簡歷

向傳忠,男,1976年9月出生,中共黨員,大學文化,現任南江縣人民政府副縣長。 1993年8月畢業於通江師范學校後,分配到通江縣長勝初級中學任教初中語文,並任校團委書記;
1996年3月調通江縣瓦室區委工作,任區委辦公室主任、區團委書記,9月上派到中共通江縣委辦公室工作;
1997年3月調共青團通江縣委工作,1999年6月任共青團通江縣委副書記;
2002年6月主持通江團縣委工作,2003年3月任共青團通江縣委書記;
2004年3月調任巴中市諾水河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管理處黨委副書記、通江縣平溪鎮黨委書記;
2005年5月平溪鎮與諾水河鎮合並後,任巴中市諾水河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管理處黨委副書記、常務副主任,並兼任通江縣諾水河鎮黨委副書記、鎮人民政府鎮長;
2006年7月調任通江縣沙溪鎮黨委書記;
2008年元月公考為副縣處級領導幹部,3月調任巴中市糧食局黨委副書記;
2008年11月任南江縣人民政府副縣長。
2010年05月至2011年05月, 掛職任四川省省交通運輸廳辦公室副主任、公路局副局長;
2011年08月至2011年11月, 中共平昌縣委第十一屆常委、組織部長,
2011年11月至今 中共平昌縣第十二屆縣委常委,組織部長。
其間:1995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95年12月川師大漢語言文學專業專科自考畢業;1998年12月西南師范大學教育管理專業本科函授畢業;2002年12月當選為通江縣人大常委會委員;2005年7月被中共巴中市委表彰為優秀共產黨員;2006年6月被評選表彰為巴中市十大傑出青年,12月當選為中共通江縣委委員。

❸ 諾水河鎮的社會事業

有初級中學1所、中心小學4所、村小22所,在校學生5000人,教師180人,適齡兒童入學版率達到90%;有衛生權院1所,村醫療衛生服務站21個,病床30張;有文化站1個,文化大院(戶)6家;有廣播站4所。諾水河鎮景點 峽谷方圓120平方公里,著名景點有60多處。峽谷兩岸,陡壁如削,峽底河水奔涌,形成數十處瀑布;峽中觀景,上有一線天,下有一線水;峽區古藤纏樹,林茂似海,四季長青。空山天盆景區與臨江峽谷相接。這是一個13平方公里的高山盆地,盆中有山峰四座,卓然獨立,而又遙相呼應。峰高120~140米,山體內形成無數個蜂窠狀溶洞。盆周萬山環列,一百多個山峰各具特色。

❹ 四川通江解放前和解放後的教育

通江
縣情簡介
1.通江縣。
位於四川東北部。地處川陝、楚蜀交界線上。北與陝西省南鄭、西鄉、鎮巴三縣毗鄰,東接萬源,南連平昌,西與巴中、南江二縣相依。歷代舊志皆雲:「依三巴之舊城,控全蜀之左隅」,「後連延於秦隴,則迤邐之荊吳」,北扼「巴梁之沖要」,東扼「蜀楚咽喉」。轄49個鄉(鎮), 524個村,3332個村民小組,31個居委會,總人口73萬,其中農村人口63萬;全縣幅員面積4116.58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達57.6%。境內氣候宜人,風光秀麗,有「一府三鄉」(川陝蘇區首府,中國紅軍之鄉、中國銀耳之鄉、中國溶洞之鄉)的美稱。
通江歷史悠久,置縣源遠流長。縣南擂鼓寨出土文物證明,早在新石器時代,先祖已在這塊土地上繁銜生息。至南朝梁天監四年(505)入北魏,首置符陽縣。西魏大統(535-551)中置諾水縣。唐武德八年置壁州。天寶元年(742)更諾水縣為通江縣,迄今已歷時1200多年。
通江地形「萬山環列,諾宕瀠回」。諾水,宕水,一西一東由北至南縱橫縣境,將山脈切割為東部、中部、西部三列,形成三山夾兩谷之勢。全縣雨量、光照、氣溫均適合多種動植物生息繁殖。因而資源十分豐富,全縣農耕地87.56萬畝,林業用地331.1萬畝,草山草坡309.46萬畝,水利工程6169處,水利資源可開發量20.22萬千瓦(福建億力能源投資開發公司與通江縣人民政府簽定了整體開發通江水能資源的協議,該公司計劃用6年時間投資11.5億元,對通江河流域的水能電力資源進行梯級、滾動開發,共規劃建設16座水電站,總裝機容量達14萬千瓦。裝機1.5萬千瓦的高坑電站已正式開工建設,近期還將開工建設洪口電站、廣納電站);種植農作物品種173個,有喬灌木308種,植物葯材1386種,飼草384種,野生毛皮,羽毛動物67種,魚類47種。地下礦產資源豐富,已探明具有一定儲量的有煤礦、鐵礦、石灰岩礦、白雲岩礦、鋁土礦、石英礦、鉀礦、石膏礦、大理石、天然氣等,其中天然氣商業儲量達2400億立方米。目前,西南石油局正在陳河鄉、沙坪鄉進行風險鑽探,河壩1#井已順利完鑽,並探明了量大質優的天然氣。
通江經濟以農為本。全縣的農業經濟以種植業為主,次之畜牧業,再是林業、副業、漁業。改革開放以來,通江農業在風雨跌宕中裂變,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開始向商品經濟轉化,傳統農業開始向現代農業轉化,科學技術給農業注重入了生機與活力,千古沿用的黑土地以及農民固有舊意識都發生了深刻變化。「雜交種」、「增溫育苗」、「地膜栽培」、「旱地改制」、「聚土壟作」以及科學防治病蟲害等成套農業新技術得到推廣普及。特別是巴中地區建區以來,縣委、政府按照「穩糧增收奔小康」的總要求,制定了「依山富民,開發興特」,「全力構建以非公有制經濟為主體的縣域經濟框架」的農村經濟工作思路,一屆接著一屆干,促進了農村經濟大發展。 通江名勝古跡星列、風景秀麗。縣南擂鼓寨新石器時代遺址,縣東北張家河漢代遺址,縣城西郊千佛崖,廣納白乳溪,涪陽佛爾崖、佛爺崖,文勝佛爺洞、西板灘,梓潼大佛洞等地的唐代摩崖造像,形態逼真,別具神韻。干佛崖的七層浮雕寶塔極其精美,為全國所獨有;川陝省蘇維埃政府時期的革命遺址和石刻標語遍及城鄉,主要革命遺址50多處。通江關隘洞寨較多,為屯兵重地。舊置「九關十八隘」,亦有「十城百寨千洞子」之說.歷為兵家必爭之地。縣境明清時期的古建築,縣城文廟和節孝總壇、唱歌鄉靳家壩牌坊、文勝白石寺、樓子鄉魯板寺、板褥口鄉二郎廟、興隆「通江三李」故居和李其綱的進士第等均保留了原有的建築風貌。諾水河風景名勝區東西長35公里,南北寬18公里,幅員面積457平方公里,境內秀水中流,奇泉遍地,險峰兀立,怪石叢生,關隘、峽谷、飛瀑、暗河比比皆是,景區分為「諾水洞天」、「臨江麗峽」、「空山天盆」、「麻壩石林」四大部份,與縣城構成一條環形風景線。堪稱秦巴區第一勝地。
通江文化教育發達,代有名流。明清時期,縣境書院、義學、私塾相互竟爭,辦學之風甚濃。清道光六年(1826),全縣募錢,設義學15堂,私人興辦義學3堂。光緒末,縣有私塾256所。光緒二十八年(1902)始辦新學,建澌灘河初等小學堂和縣第一高等小學堂,國9年(1920)建縣高級女子學校,16年建縣立初級中學。川陝蘇維埃政府時期,建彭楊軍事學校,青年團校、省蘇維埃學校、省護士學校、省婦女學校等專業學校。民國34年建縣立簡易師范學校。1956年通江中學招收高中班。1959年建通江師范學校。1976年試辦共產主義勞動大學,1982年更名為縣農民技術學校(註:2003年農校並入實驗中學校址,該校址成立通江縣第三中學)。現全縣有小學532所,普通初中l9所,普通高中5所,其中通江中學為省級重點中學,其中職教中心,並實驗中學,教師進修學校,農民工再教育基地為一體。總在校學生人數達l03432人.僅通江中學近7年來,就為本科高等院校輸送合格新生3000多人。
早在唐天寶年間,邑人朱慶余進士及第,曾任壁州刺史。南宋嘉定7年(1214),何炎寅中進士,其著述卓有時譽。明清共有進士l0人、舉入56人。通江文人在全國頗有名氣。邑進士李鍾峨在翰林院供職22年,先後任福建、廣西學政;歷任《三朝實錄》、《方輿路程》、《國史》、《鄉韻近體唐詩》、《一統志》等館纂修官;清末民初,鄧天壁留學日本,為通江開辦新學的創始人之一;省參議員周炳文著《醉不才詩草》詩詞500餘首;李芳圃善畫螃蟹,有「李螃蟹」之稱,在四川面壇別具一格;段宴平精於畫山水人物,為西南美術協會會員。建國後50年間,更是「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過廷堯、席述可、李懷貴、向雲華等人的散文、詩歌、小說,王正樂的油畫,向思樓的板畫.李炳林的攝影,韓定傑、王連坤的剪紙等分別在省以上報刊發表。
通江是紅軍的故鄉,精神永存。據統計,紅軍入川後的1932年至1935年,通江縣總人口不過30萬,而參加紅軍者則逾45000人。在川陝省蘇維埃政府時期入伍的何正文、傅崇碧、陳彬、朱仕煥、張顯揚、陳福章、吳仕宏、吳榮正、鄧仕俊、張榮森等10人,身經百戰,成長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少將級軍官。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中,以及建國後的政法戰線上,有57人榮立一等 功,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共涌現出省以上勞動模範156人,全國勞動模範29人。
通江水陸交通便利,商貿繁榮。唐代,洋壁道(洋洲——壁州)、漢壁道(漢中——壁洲),即為『川陝往來要隘」,亦稱「會哨之路」、「通茶要道」。大通江、小通江、通江河、溪沙河、長灘河均可通航,6- 15噸大船還可直航平昌江口鎮。
借交通之便,貨暢其流。縣城早在明初即設茶倉,以茶招商易馬。宋代,縣北羅村茶巳躋身四川八大名茶之列。清代,李鍾峨家鄉的翰林成為皇宮貢品。清末民初,銀耳成為大宗貿易品,遠銷重慶、上海等地。茶葉、本材、中葯材、木耳、白蠟、桐油、棉花、生鐵等產品,均暢銷鄰縣及成、渝和漢中等大中城市。民國15年縣城店鋪達100家以上,不僅上海、重慶的商人雲集通江,英商亦在縣城經營「火油」。
通江縣旅遊資源概況
通江自然風光秀麗,人文景觀豐富,紅軍文化燦爛,有諾水河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有空山國家森林公園,有紅四方面軍總指揮部舊址紀念館、諾水河風景區、川陝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紅軍石刻標語等國家重點紅色旅遊景區,是川東北旅遊環線上一顆璀璨的明珠。
一、紅軍文化:1932年12月—1935年3月,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以通江為首府和核心區域創建了川陝革命根據地。李先念、徐向前、陳昌浩、王樹聲及446位將軍曾在這里進行了三年艱苦卓絕的戰斗,建立了完整的政權體系,留下了大量的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遺物和舊(遺)址,有全國最大的革命烈士陵園,有規模宏大的紅軍石刻標語,有數量眾多的革命文物,更有「智勇堅定、排難創新、團結奮斗、不勝不休」的紅軍精神,通江因此被專家譽為「露天革命博物館」。 2004年底,「川陝蘇區」被列入《2004—2010年全國紅色旅遊發展規劃綱要》的12個重點紅色旅遊區,2005年被列為30條精品線路之一,紅四方面軍總指揮部舊址紀念館、紅軍烈士陵園及紅軍石刻標語名列全國123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之中。
二、自然風光:通江自然生態環境優良,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達57.6%,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諾水河風景區、國家森林公園——空山森林公園就孕育其中。諾水洞天、臨江麗峽、空山天盆以及麻壩石林,圍繞通江縣城構成一道風景環線。諾水河景區的洞奇,諾水、臨江麗峽的水美,金童山、國畫屏障的山秀,米倉古棧道的路險,水天一線、臨江峽谷的幽深,麻壩姿態萬千的石林,陳河九灣十八包蘊藏的神秘和極具開發價值的溫泉等等,使遊客流連忘返。
三、歷史古跡:通江古屬巴國,秦隸巴郡,西魏置縣,唐改壁州,天寶初年始名通江。歷史悠久,名勝古跡遍布城鄉。境內有地上地下不可多得的文物點200餘處,館藏文物7000多件。春載鄉擂鼓寨新石器文化遺址,填補了四川龍山文化普系和類型的空白;通江摩岩造像「唐代精品頗多,堪稱藝術瑰寶」,縣城西千佛岩摩崖造像中「七級佛塔」及廣納白浮溪的「凈土變」龕龍為精品,還有巴人文化遺址、三國文化、佛教文化、白蓮教蘭號義軍大本營舊址等等,極具旅遊科考價值。
四、川北民居風光:諾水河南北貫通於縣城以北,山區兩岸群峰聳峙,溝壑縱橫,植被鬱郁蔥蔥,層層梯田靜卧在山水之間,座座獨具特色的青瓦白牆點綴在青山綠水之中,呈現出一派恬靜的生態田園風光。通江銀耳博物館、巴山民俗文化展覽館極具川北民居特色,展示了豐富的川北民俗文化。

❺ 漢中到通江怎麼沒有車

通江 縣情簡介 1.通江縣。位於四川東北部。地處川陝、楚蜀交界線上。北與陝西省南鄭、西鄉、鎮巴三縣毗鄰,東接萬源,南連平昌,西與巴中、南江二縣相依。歷代舊志皆雲:「依三巴之舊城,控全蜀之左隅」,「後連延於秦隴,則迤邐之荊吳」,北扼「巴梁之沖要」,東扼「蜀楚咽喉」。轄49個鄉(鎮), 524個村,3332個村民小組,31個居委會,總人口73萬,其中農村人口63萬;全縣幅員面積4116.58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達57.6%。境內氣候宜人,風光秀麗,有「一府三鄉」(川陝蘇區首府,中國紅軍之鄉、中國銀耳之鄉、中國溶洞之鄉)的美稱。通江歷史悠久,置縣源遠流長。縣南擂鼓寨出土文物證明,早在新石器時代,先祖已在這塊土地上繁銜生息。至南朝梁天監四年(505)入北魏,首置符陽縣。西魏大統(535-551)中置諾水縣。唐武德八年置壁州。天寶元年(742)更諾水縣為通江縣,迄今已歷時1200多年。通江地形「萬山環列,諾宕瀠回」。諾水,宕水,一西一東由北至南縱橫縣境,將山脈切割為東部、中部、西部三列,形成三山夾兩谷之勢。全縣雨量、光照、氣溫均適合多種動植物生息繁殖。因而資源十分豐富,全縣農耕地87.56萬畝,林業用地331.1萬畝,草山草坡309.46萬畝,水利工程6169處,水利資源可開發量20.22萬千瓦(福建億力能源投資開發公司與通江縣人民政府簽定了整體開發通江水能資源的協議,該公司計劃用6年時間投資11.5億元,對通江河流域的水能電力資源進行梯級、滾動開發,共規劃建設16座水電站,總裝機容量達14萬千瓦。裝機1.5萬千瓦的高坑電站已正式開工建設,近期還將開工建設洪口電站、廣納電站);種植農作物品種173個,有喬灌木308種,植物葯材1386種,飼草384種,野生毛皮,羽毛動物67種,魚類47種。地下礦產資源豐富,已探明具有一定儲量的有煤礦、鐵礦、石灰岩礦、白雲岩礦、鋁土礦、石英礦、鉀礦、石膏礦、大理石、天然氣等,其中天然氣商業儲量達2400億立方米。目前,西南石油局正在陳河鄉、沙坪鄉進行風險鑽探,河壩1#井已順利完鑽,並探明了量大質優的天然氣。通江經濟以農為本。全縣的農業經濟以種植業為主,次之畜牧業,再是林業、副業、漁業。改革開放以來,通江農業在風雨跌宕中裂變,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開始向商品經濟轉化,傳統農業開始向現代農業轉化,科學技術給農業注重入了生機與活力,千古沿用的黑土地以及農民固有舊意識都發生了深刻變化。「雜交種」、「增溫育苗」、「地膜栽培」、「旱地改制」、「聚土壟作」以及科學防治病蟲害等成套農業新技術得到推廣普及。特別是巴中地區建區以來,縣委、政府按照「穩糧增收奔小康」的總要求,制定了「依山富民,開發興特」,「全力構建以非公有制經濟為主體的縣域經濟框架」的農村經濟工作思路,一屆接著一屆干,促進了農村經濟大發展。 通江名勝古跡星列、風景秀麗。縣南擂鼓寨新石器時代遺址,縣東北張家河漢代遺址,縣城西郊千佛崖,廣納白乳溪,涪陽佛爾崖、佛爺崖,文勝佛爺洞、西板灘,梓潼大佛洞等地的唐代摩崖造像,形態逼真,別具神韻。干佛崖的七層浮雕寶塔極其精美,為全國所獨有;川陝省蘇維埃政府時期的革命遺址和石刻標語遍及城鄉,主要革命遺址50多處。通江關隘洞寨較多,為屯兵重地。舊置「九關十八隘」,亦有「十城百寨千洞子」之說.歷為兵家必爭之地。縣境明清時期的古建築,縣城文廟和節孝總壇、唱歌鄉靳家壩牌坊、文勝白石寺、樓子鄉魯板寺、板褥口鄉二郎廟、興隆「通江三李」故居和李其綱的進士第等均保留了原有的建築風貌。諾水河風景名勝區東西長35公里,南北寬18公里,幅員面積457平方公里,境內秀水中流,奇泉遍地,險峰兀立,怪石叢生,關隘、峽谷、飛瀑、暗河比比皆是,景區分為「諾水洞天」、「臨江麗峽」、「空山天盆」、「麻壩石林」四大部份,與縣城構成一條環形風景線。堪稱秦巴區第一勝地。通江文化教育發達,代有名流。明清時期,縣境書院、義學、私塾相互竟爭,辦學之風甚濃。清道光六年(1826),全縣募錢,設義學15堂,私人興辦義學3堂。光緒末,縣有私塾256所。光緒二十八年(1902)始辦新學,建澌灘河初等小學堂和縣第一高等小學堂,國9年(1920)建縣高級女子學校,16年建縣立初級中學。川陝蘇維埃政府時期,建彭楊軍事學校,青年團校、省蘇維埃學校、省護士學校、省婦女學

❻ 通江中學的學校概況

學校的前來身是1927年創辦源的國立通江縣中學;有承傳關系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清朝乾隆二十九年創辦的東皋書院;1932年紅軍入川後將學校更名為「中共川陝省委黨校」,羅世文、廖承志等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先後在校任教;學校是1982年四川省首批重點中學;目前是巴中市名校,巴中市綠色學校,省級文明單位,省校風示範校,省家長示範學校,省體育傳統項目示範校,全國群眾體育先進單位。 學校坐落在美麗的諾水河畔,環境幽雅,設備先進,管理科學,師資力量雄厚,辦學業績顯著。學校自開辦以來,為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培育了大批優秀人才,為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全國一流大學培育了大批優秀生源。 全面育人,和諧發展。
即以人為本,全面促進師生的共同發展;以教學為本,全面促進「德、智、體、美、勞」和諧發展;以質量效益為本,穩步推進學校發展進程。

❼ 四川通江中學教師從五樓跳下墜亡了嗎

1月29日,通江中學發復生制一起墜亡事件。經公安機關現場勘查、調取視頻監控等,初步查明:死者劉某,男,49歲,系通江中學高二年級科任教師。

通江中學是巴中市名校,巴中市綠色學校,省級文明單位,省校風示範校,省家長示範學校,省體育傳統項目示範校,全國群眾體育先進單位。 學校坐落在美麗的諾水河畔,環境幽雅。學校自開辦以來,為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培育了大批優秀人才,為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全國一流大學培育了大批優秀生源。

閱讀全文

與諾水河初級中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睢寧縣第一中學北校區 瀏覽:349
道里小學中學排名 瀏覽:226
遼寧重點中學分數線 瀏覽:174
臨夏回民中學2018分數線 瀏覽:683
合肥市包河區外國語實驗中學 瀏覽:477
龍川實驗中學公路改造 瀏覽:844
呼和浩特中學上下課時間表 瀏覽:300
2018年沈陽市初中學業水平考試數學 瀏覽:687
龍川縣登雲中學校長 瀏覽:863
北侖中學招生簡章 瀏覽:473
長安一民中學上課時間 瀏覽:833
盱眙中學2015高考成績 瀏覽:284
中學生手球錦標賽 瀏覽:377
遼寧省實驗中學魏民 瀏覽:670
2018江浦高級中學錄取名單 瀏覽:305
洛陽2019年中學招生信息 瀏覽:220
蔡家坡初級中學電話 瀏覽:903
三門啟超中學招聘2018 瀏覽:572
郴州市第三中學貼吧 瀏覽:716
2019北鎮中學分數線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