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建甌一中一共有多少人
老鄉~~蛤鄉爹
學校共有48個高中教學班級,學生2620人,教職工203人
建甌一中的前身是創辦於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的建溪書院。1906年改制為閩北第一所中學校「建郡中學堂」。1949年與「建甌縣立中學」合並為「福建省建甌人民中學」,1952年合並私立培漢中學為「福建省立建甌中學」,1956年校名始稱「福建省建甌第一中學」。
自「建郡中學堂」創建至今百年來,學校經朝代變更,政局變動,十五易校名,八遷校址,三十一任校長,畢業學子近五萬人。長期以來,學校遵循「公、勇、嚴、勤」的校訓, 形成了「勤奮、守紀、求實、上進」的良好校風。培養人才遍天下,英烈志士、勞模標兵、專家學者名人輩出,成為閩北一所聞名遐邇的百年名校。
學校先後培養了一批以楊峻德、劉葆彝、陳英、楊立、徐洵、熊則男、江上峰、葉淑巧、趙字沂、朱立彥、宋曉東、朱崇實、黃烽、李儒新、王碧秀、朱清、江濤、林中、李榕恆等為代表的英烈志士、勞模標兵、專家學者、政界精英、商界新秀。
自恢復高考以來,學校高考成績多年居南平地區榜首,先後涌現兩名省理科狀元,16名南平市文、理科狀元。在各類學科競賽中,學子們屢創佳績,有全國電腦機器人競賽一等獎、全國信息學奧賽一等獎、中國優秀特長生金獎……不勝枚舉的成果體現了一中的育人特色,濃縮了一中人鍥而不舍的耕耘。
學校先後獲 「省級文明單位」、「省級文明學校」、「省優雅校園」、「省模範教工之家」、「省共青團工作先進單位」、「省綠色學校」、「省軍民共建先進單位」、「省校務公開先進單位」、「省素質教育先進校」、「省花園式單位」、「全國高中化學新課程實施先進學校」等榮譽稱號。
目前,學校校園面積119畝,建築面積35000多平方米,共有48個高中教學班級,學生2620人,教職工203人。
現今,學校正秉承百年的學校文化積淀和優良的辦學傳統,堅持「追求卓越,立人為本」的辦學理念,不斷深化教育改革,以爭創省示範性高中為目標,以一流的業績促進學校品位提升,以更昂揚的姿態譜寫百年老校繼承與創新並進、光榮與夢想交織的輝煌樂章。
㈡ 福建省建甌第一中學的現任領導
職務姓名校長丁清泉黨總支書記丁清泉黨總支副書記張源祥副校長楊旭、黃榮全、許友達參考資料:
㈢ 福建省建甌第一中學的介紹
福建省建甌第一來中學(Fujian Jian』ou First High School)位於自福建省南平市,2003年10月被授予「福建省中小學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稱號;2011年6月被確認為「福建省一級達標高中」。福建省建甌第一中學的前身是創辦於1686年(清康熙二十五年)的建溪書院;1906年,改制為「建郡中學堂」;後先後更名為「建寧府中學堂」、「建甌中學校」、「福建省第五中學校」、「福建省立建甌中學」;1952年,合並私立培漢中學,成立「福建省立建甌中學」;1956年,更名為「福建省建甌第一中學」。截至2014年12月,福建省建甌第一中學校園面積70525平方米,校舍建築面積28816平方米;共有52個高中教學班級,學生2771人,教職工196人。
㈣ 尋找福建省建甌第一中學的陸長壽,2001屆
強烈建議你去校內網查一下,那是個全國大學生都會去注冊的網站,你先去注冊一下,然後輸入你要查的人的關鍵字,如 陸長壽 建甌一中,一般情況課一找倒他的。。你可以加他為好友,就想QQ一樣,他有上線的話,就會看到你的申請。
另外,如果你找不到他的話,你也可以找和他一個學校的人。如輸入建甌一中,2001,找到後問一下他的行蹤。
祝你好運!!!!!!!!
㈤ 建甌一中有多大
就一點大。
沒有初中部。
㈥ 福建省建甌第一中學的歷史沿革
省立甌中 1686年(清康熙二十五年),甌寧知縣鄧其文到建甌上任,賑濟水災災民,興辦書院,重建早已毀沒的宋代建安書院,地址在原市政府舊址(今為「御花苑」),後改稱建溪書院。
1687年(清康熙二十六年),鄧其文在建溪書院設義學,聘請名師教授家境貧苦無力上學的青少年。因而,建溪書院前(今西大街東段)舊稱「義學前」。
1901年(清光緒二十七年),各省書院中屬省城者改為大學堂,屬各府者改為中學堂,強調「教法當以四書五經、綱常大義為主」。
1906年(清光緒三十二年),建寧知府白增煜在城內義學前建溪書院內,創辦閩北第一所中學,即建郡中學堂。當時,學制5年(預科3年,正科5年),建郡中學堂只設預科,預科班畢業試驗科目有理化、算學、英文法、尺牘、英語。但是由於預科辦理不善,授課知識太淺,辦了兩年後於光緒三十四年就停辦了。學生提前畢業,畢業後可轉入正科。
1908年(清光緒三十四年),建郡中學堂改預科為中學文科。
1909年(清宣統元年),建郡中學堂改校名為建寧府中學堂。
1910年(清宣統二年),增設實科1個班。實科課程有數學、物理、化學、英語。
1912年(中華民國元年),廢文、實科,改辦舊制中學(四年制)的初級中學,校名由建寧府中學堂改稱建甌中學校,招收一個班。
1917年夏天,福建省中學統一編排,改為按序列排名,建甌中學校改稱福建省立第五中學校,學制仍然為四年制舊制中學。
1923年,因經費困難,只辦初中。當年,改舊制中學為新制(三年制)初級中學。
1927年春,校名改稱省立第五初級中學,開始招收女學生,女生剪辮子,留短發。
1929年,福建省學校又從排序改為地名,該校校名改稱省立建甌初級中學。
1930年秋,省立建甌初級中學改稱省立建甌中學,添辦高中師范班及附屬小學。
1933年秋,學校取消附小,高中師范班改設普通科,辦普通高中。
1934年,省甌中為全省5所省立中學之一,學校擴充校外操場,添置理化儀器、葯品。
1936年秋,高中三年級並入沙縣省立福州中學。
1937年秋天,省甌中校址首次遷往離城20華里的小松東源,學校延至9月中旬才開學。高中設在關帝廟,初中設在某庵和一所民房,教師散居民居。後因環境不適,師生營養缺乏,多染瘧疾,於11月又遷回城內義學前原址。
1938年2月,李品粹接任校長。因高中學生過少,高中部全部並入沙縣省立福州高級中學,校名改稱省立建甌初級中學。
1939年6月25日及7月6日,省甌中校舍遭日機轟炸2次,校址第二次遷往吉陽寶蓮寺及陳家祠。
1941年9月,省甌中再度遷回城北黃華山原鄉村師范舊址(即現黃華山烈士陵園上下)及謝氏祠堂(現教師進修學校)。
1942年9月,學校添辦「戰區班」,收容江浙戰區退閩高中學生100餘人。並於當年恢復高中,校名改稱福建省立建甌中學。
1949年5月,建甌解放,省甌中成立臨時校務委員會主持校務。同年8月,省甌中和縣中合並,校名改為「建甌縣人民中學」。校址從黃華山遷到縣中校舍(即今西大街「御花苑」處)。
1949年11月,校名改稱「福建省立建甌中學」。 培漢中學 培漢中學原是私立中學,它的歷史可追溯到1889年(清光緒十五年)。當年,英國聖公會在小橋上堡村(今小橋霞抱村)創辦基督教女子小學,學生有70多人。
1890年(清光緒十六年),該校遷入城,借勝利路魯班廟(今法院辦公處)作臨時校舍。
1911年(清宣統三年),英國聖公會基督教學校由勝利路魯班廟臨時校舍遷入較場巷新校舍(今建甌一中校址南半部),創辦漢英初級中學,並在水街頭另設培英女子初中。
1926年,漢英、培英兩校由中華聖公會福建教區建甌支區議會辦理,選舉校董,訂章程,定課程。校名分別改為建甌縣私立培英女子初級中學和建甌縣私立漢英初級中學。
1927年,國民政府頒發「收回教育權」的命令,私立學校向政府申請立案,校長由國人擔任。
1933年,兩校合並,命名為「建甌私立培漢初級中學」(簡稱「培漢中學」),學校分男生部(在較場巷校舍上課,今建甌一中校址)和女生部(在豪棟水街頭校舍上課) 。
1949年,私立培漢中學成立「董事會」,特聘卓集成為首任董事長。 建甌縣中 1944年6月,縣府令陳才在省立建甌中學原址(義學前,即西大街原市政府舊址)籌辦縣立初級中學。在初創時期,縣中招初中新生兩個班,附設簡易師范兩個班,共160餘人,9月開始上課。初中三年制,簡師四年制。另據當時小學需要教員,設了一個一年制師范班,收初中畢業生入學。
1946年秋,縣中師生鬧學潮,罷課,陳才離職,縣派葉鋆生為校長,接任不到一個學期,又由原秘書葉章明任校長,直到解放,縣中正好辦了五年。 1952年7月,私立培漢中學與省立建甌中學合並。同年9月合並工作完成,高、初中兩部分分別在培漢男生部(較場巷址,今建甌一中校址處)與西大街校址上課。
1953年,松溪、政和、邵武、光澤、建陽、崇安6縣高中學生及教職工16人並入省立建甌中學。
1956年秋,在原縣中舊址(西大街址)辦第二中學。從這時起,「福建省立建甌中學」遂改稱「福建省建甌第一中學」(簡稱「建甌一中」),校址就在較場巷(今建甌一中校址處)。
1961年,玉山五中並入一中。
1962年,建甌一中被列為省56所重點中學之一。
1967年,建甌一中改稱「福建省建甌紅衛中學」。
1968年春,「復課鬧革命」,初中開始招生。10月,縣二中並入。
1969年,「紅衛中學」更名為「福建省建甌中學」。
1971年秋,恢復高中招生,學制為初中二年、高中二年。
1977年1月,校名由「福建省建甌中學」復名為「福建省建甌第一中學」。
1979年春,建甌一中恢復為福建省87所重點中學之一。
2011年6月,福建省教育廳確認建甌一中為「福建省一級達標高中」。
㈦ 福建省建甌第一中學的辦學成果
高考成績 2015年高考,福建省建甌第一中學學生文理科本一上線人數438人,其中文科108人、理科330人,上線率50.69%;文理科本二上線人數826人,其中文科280人、理科546人,上線率96.05%;文理科600分以上109人,其中文科22人、理科87人;一位學生以理科679分,居福建省87名;南平市文理科前10名,該校佔6名。
2014年高考,福建省建甌第一中學學生文理科本一上線人數408人,其中文科103人、理科305人,上線率48.3%;文理科本二上線人數757人,其中文科257人、理科500人,上線率89.69%;福建省文理科前100名,該校佔3名;南平市文科前10名,該校佔5名。
2013年高考,福建省建甌第一中學學生文理科本一上線人數334人,其中文科81人、理科253人,上線率39.3%;文理科本二上線人數737人,其中文科224人、理科513人;福建省文理科前100名,該校佔3名;南平市文科前10名,該校佔5名;南平市理科前10名,該校佔3名。 素質成績 時間學生/團體競賽項目獲獎情況/榮譽2015年5月校足球隊2015年南平市中學生足球聯賽中學組第三名2014年4月葉澤林、王晨陽福建省第12屆機器人競賽——FLL工程挑戰賽省三等獎2014年1月林松韻第二十七屆全國高中學生化學競賽(福建省賽區)一等獎2013年6月劉雯鑫、翁錦齡第28屆福建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團體賽三等獎參考資料: 省級文明單位
省級文明學校
福建省優雅校園
福建省模範教工之家
福建省綠色學校
福建省軍民共建先進單位
福建省花園式單位
福建省家庭教育先進集體
福建省素質教育先進校
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課程實驗樣板校
福建省青少年科技教育突出貢獻先進集體
全國高中化學新課程實施先進學校
㈧ 福建省建甌第一中學怎麼樣
簡介:福建省建甌第一中學(Fujian Jian』ou First High School)位於福建省南平市,2003年10月被授予「福建省中小學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稱號;2011年6月被確認為「福建省一級達標高中」。 福建省建甌第一中學的前身是創辦於1686年(清康熙二十五年)的建溪書院;1906年,改制為「建郡中學堂」;後先後更名為「建寧府中學堂」、「建甌中學校」、「福建省第五中學校」、「福建省立建甌中學」;1952年,合並私立培漢中學,成立「福建省立建甌中學」;1956年,更名為「福建省建甌第一中學」。 截至2014年12月,福建省建甌第一中學校園面積70525平方米,校舍建築面積28816平方米;共有52個高中教學班級,學生2771人,教職工196人。
注冊資本:6740萬人民幣
㈨ 福建省建甌第一中學的文化傳統
公、勇、嚴、勤
公——公心博愛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公心存焉,方能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愛人、愛家、愛校、愛鄉、愛國,達於博愛。博愛乃一種超然的精神境界,是自身修為達到一定境界所自然流露的一種對社會乃至整個世界坦然自覺的一種摯愛。唯有不斷提升自己的人格修養,塑造健全完善的人格,方能漸次走向以為國家、為社會作貢獻為己任的崇高目標。百年一中,俊彥輩出,浩然長存,究其根本,莫不由此。
勇——勇氣果敢
當今之世,科技迅猛發展。正是仰賴諸多勇於開拓、勇於創造的仁人志士,中華民族才有了初步繁榮昌盛的嶄新局面。開拓創新,需要勇氣,需要精進心和勇猛心。張揚個性,勇於為天下先,不計功敗毀譽、不圖富貴聞達,心存國家民族,即是大勇。男兒有志貴創新,且將勇氣寄乾坤,果敢堅毅,則民族的復興,由此肇始。
嚴——嚴格嚴謹
嚴師出高徒。嚴格管理,嚴謹治學,正是以人為本,把人的發展放在第一位的體現。自古先賢,非嚴則無以自立。師長嚴於律己、嚴謹治教,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和豐富的學識學養言傳身教,身體力行,關愛學生,促其成長。師長作則,垂範學生,於是學生律己以嚴、治學以嚴、不以善小而不為,不以惡小而為之,去除馬虎與淺薄,奠定成才之基礎。
勤——勤學勤勞
勤學為學生之天職,勤學可醫愚,勤學能補拙,非勤無以成就學業、事業之基。然唯有勤學不足以成真學問。尚需勤勞,即勤於實踐,所謂致真知在於格物。勇於探索,勤於實踐,博學之、審問之、明辨之、慎思之、篤行之,方能有所建樹。
「公、勇、嚴、勤」的四字校訓是學校的治校方針和精神宣言,它所體現的「責任、嚴謹」精神,是一中人「立人」、「卓越」之根本,它反映了建甌一中百年辦學傳統和辦學宗旨,其內涵的昭示,包含著巨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深深砥礪著一代代一中人的人格品行。 號角,向著新世紀吹響
作曲:王命醒 作詞:魏德畔
鍾聲,在黃華山下回響,書聲,書聲在建溪河畔盪漾。
走進這所讓人羨慕的學校,每一顆心每一顆心都充滿了希望。
啊,啊,勤奮、守紀、求實、上進,
青春的日歷上寫著自強,青春的日歷上寫著自強。
今天,我們為一中感到自豪,明天,一中為我們感到榮光,
今天,我們為一中感到自豪,明天,一中為我們感到榮光。
國旗,在藍天下飄揚,號角,號角向著新世紀吹晌。
光榮的學校,悠久的歷史,我們要為我們要為它寫上新篇章。
啊,啊,勤奮、守紀、求實、上進,
青春的日歷上寫著自強,青春的日歷上寫著自強。
今天,我們在國旗下成長,明天,我們要為祖國增光,
今天,我們在國旗下成長,明天,我們要為祖國增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