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初中高中 > 五丈原初級中學

五丈原初級中學

發布時間:2020-12-31 14:59:39

1. 關於寶雞初高中學校

2. 我是初中生,我喜歡上了一個男生,而且他好像也喜歡我。我該怎麼辦

想的話就去做,這個沒有對與錯之分,結果不同而已,以後回味初中的戀愛也是別有一番風味。

3. 岐山那裡有好去的地方

你好!
周原博物館
周原博物館位於岐山縣京當鄉賀家村。現藏有數百件西周時期的青銅器;甲骨文等多種珍貴文物。文物價值,歷史價值極高。
周原遺址
周原是周室發祥之地。周原成為歷史聖地,距今已三千多年。
周公廟
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省級風景名勝區---周公廟,位於陝西省岐山縣城西北6.5公里的鳳凰山南麓,面積約62萬平方米。此處依山傍水、古木參天、風景秀麗,東、西、北三面環山,唯南邊與平地相接,狀如簸箕。《詩經》中描述此地為「有卷者阿,飄風自南」。因此,後世人稱這里為「古卷阿」。
五丈塬諸葛亮廟
五丈原風景區位於岐山縣城南25公里處,東距西安130公里 ,西距寶雞56公里,面積約46平方公里。從西寶南線、中線、高速公路蔡家坡車站下車,均可有二級旅遊專線直接進入景區,交通十分便利。
宋太平塔
太平塔在岐山縣實驗小學(原岐山縣第一初級中學(太平寺舊址))內,系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此塔為樓閣式磚塔,平面呈八角形,八層,通高28.2米。
崛山森林公園
崛山森林公園位於岐山縣城東北25公里處的北部深山區,以崛山林場為中心,總面積37.5平方公里,是一個以雄偉險峻的山、谷、河及茂密的森林為主體,具有優美的自然風光、獨特的山地氣候和內涵殊深的佛教文化,集文化觀光、消夏避暑、休閑度假、娛樂健身、森林旅遊、科學考察為一體的山嶽型森林公園。

4. 1947.6.14.2時生男四注八字

user.qzone.qq.com/517311250/blog/1303703995 每年二月諸葛廟大會旅遊來過嗎?五丈原初級中學對面就是現場呀???難到你沒看見過???來過這里呀???逛 逛【諸葛廟旅遊勝地呀?周公廟.姜子牙的釣魚台】這些旅遊觀光點來過???自開國以來的恥辱...就在【國民黨】最...壞的時間也沒出過如此事情呀?而在新中國建黨60周年卻出現如此增光的事情哦..呵呵呵呵沾光呀..漂亮不???您說說好看不???哈哈哈哈哈風光無限美好呀..可以呀我們歡迎您的到來、我們請您吃【岐山臊子面】哦與岐山手桿【麵皮】【羊肉泡饃】等好多名吃呀管飽哦...您好呀我的好友我也有同感呀///也許您說的很對呀.夜深人定時有您的美麗無比的純潔的心靈感言讓我思緒打開.聽著美妙的音樂揮毫譜寫心得感受是筆作著的真諦呀...一般的寫作著都知道的.我有好多想說的話想寫的.什麼豪情主語等等..就是...唉不說了文筆再好可換不來明天的...還是好友最真誠的祝福最受用呀..貼心舒服..願我的好友一生一世幸福美滿安康

5. 2012寶雞市教學能手名單

貌似現在除了寶雞中學
別人不喜歡它

畢竟,良好的結果去的寶藏
在不同的環境

6. 諸葛亮的故鄉在哪裡

山東人。
諸葛亮於漢靈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出生於琅邪郡陽都縣(今山東沂南內縣)的一個官吏之家。容諸葛氏是琅邪的望族,先祖諸葛豐曾在西漢元帝時做過司隸校尉(衛戍京師的長官)。諸葛亮父親諸葛珪,字君貢,東漢末年做過泰山郡丞。諸葛亮3歲母親張氏病逝,8歲喪父,與弟弟諸葛均一起跟隨由袁術任命為豫章太守的叔父諸葛玄到豫章赴任。東漢朝廷取代了諸葛玄職務,諸葛玄就去投奔老朋友荊州牧劉表。

建安二年(公元197年),諸葛玄病逝。諸葛亮和弟妹失去了生活依靠,便移居南陽(一說河南南陽卧龍崗;一說湖北襄陽(現湖北襄樊)之西二十里隆中)隱居鄉間耕種,維持生計

7. 中學生為什麼要讀四大名著

不僅因為其蘊涵博大而豐盛的文化、歷史以及人生內涵。因為它代表著人一生要完成的四種修行:紅樓夢是情,三國是爭,水滸是義,西遊是悟。
過得去情天恨海,參得透世間爭斗,斬得斷利慾熏心,越得過慾望執念,才抵達得了人生光明通達、自在寧靜的終處。
看四大名著,小編推薦《四大名著綉像典藏版》(全14冊),清明期間珍貴綉像復制,最能還原作者腦中的景象。

讀紅樓,過情關,風月情長,終究夢一場。
《紅樓夢》一書大旨談情,愛情親情友情,縱情痴情,人情世情,構成情天恨海。
最為動人的是愛情。寶黛的愛情撥人心弦,寶黛有緣無份,寶釵寶玉有份無緣,寶玉與妙玉、襲人無緣無份……
千般滋味,萬種糾結,恰如人生,又恰如一夢。又正因為是夢,所以投入後,須看破、放下。
當人如今人心恰恰不夠暖,情意恰恰不夠濃時。不妨從紅樓中學著深情一些,至少人生還能多一些美好和回味,少一些平庸與乏味。

讀三國,過爭關。心機,天機,契機,人到底爭個什麼?
三國是一部英雄之書,它的關鍵詞,是陰謀陽謀、爾虞我詐、亂世、寂寞……歸結為一個字,就是「爭」。
曹操一世梟雄,一世功業在身後也終被老謀深算、隱忍等待的司馬懿家族竊取。

劉備從草莽之中崛起,爭得三足鼎立中一方諸侯,最終也只是在白帝城託孤,抱憾離世。
諸葛孔明神機妙算、運籌帷幄,一力孤擎蜀漢,七次北上伐魏,終究也不過一場秋風五丈原的凄涼。
人到底爭個什麼?這可能就是三國最深邃的命題。
讀水滸,過利關。塵歸塵,土歸土,我們的仗義去哪了?
什麼是仗義?仗義,是魯智深看不得萍水相逢的父女被人欺負,怒而拳打鎮關西。是武松在朋友被欺凌後,快活林里醉打蔣門神;
是黑旋風李逵為救宋江,隻身江州劫法場;以為宋江搶了酒家女兒,即使是大哥也要大鬧梁山忠義堂……
他們看不得不平,腸子直得厲害,熱得燙人。他們的心,純粹而坦盪,光明磊落,一身正氣。而這些正是情義、人情味,它的對立面是利益。
當下社會與水滸梁山、我們與好漢的距離,也許正是「情義」和「利益」之間的距離。
佛家有言:《楞嚴》不滅,佛法不滅。只要水滸還在,仗義的種子就可以一代代播種、生根、發芽。

讀西遊,過欲關,始於慈悲,終於覺悟。
一部「悟書」。一個佛家的故事,出自一個取經的典故。主角叫「悟空」。一悟,就是九九八十一難。
師徒五人,如佛家講人的「五毒」心:貪、嗔、痴、慢、疑。
誤會悟空的三藏是「疑」;傲慢不羈的悟空是「慢」;好吃懶做、貪戀女色的八戒是「貪」;曾吃人的沙和尚難保心底無「嗔」;默默執著向前的白龍馬是「痴」。
而悟空縱使十萬八千里的筋斗,也逃不出如來的手掌,這是宿命。這破除與圓滿之路,就在八十一難的歷練里,正如人生。
慾望因執念而生,執念因慾望而固。人最難戰勝的就是自己,最該用心的也是自己……有人看到了,求覺醒;有人看不到,於是執迷不悟。

8. 諸葛亮的故鄉在哪,河南南陽還是湖北隆中我要證據,謝謝了

http://www.0898.net/2005/12/07/205132.html
2002年12月,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制義務教育三年制初級中學教科書《語文》第六冊第五單元,節選了兩篇關於諸葛亮的古文:一是《隆中對》,二是《出師表》,如此集中地反映一個歷史文化現象,在解放後的教材中還是第一次。可是,在教材使用中,人們卻發現了許多問題。

首先,《隆中對》的題解中註明:「隆中,山名,在現在的襄樊。」這倒不錯。其次,在《出師表》中對「躬耕於南陽」的解釋是:「南陽,郡名,在現在湖北襄陽一帶。」這倒讓人納悶了:湖北的襄陽在漢代屬南郡,與南郡一水之隔的南陽郡轄37縣,是並立的兩個郡,南陽什麼時候到南郡去了?第三,教材前邊的彩頁上,上邊是岳飛書寫的《前出師表》,下邊是隆中的武侯祠牌坊,給人的感覺是岳飛書寫《前出師表》是在隆中所為。岳飛在南陽武侯祠一氣呵成的書法名篇《前出師表》,這可是沒有爭議的!更見「技巧」的是岳飛的這篇書法有頭有尾,就是沒有「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的話,因為這是諸葛亮說的,如果有了這句話,躬耕地的「隆中說」豈不是動搖了?把這三處聯系起來看,似乎存在一條明顯的邏輯推理:《隆中對》應是在隆中的談話(其實應該是《草廬對》),南陽又在襄陽,岳飛書法《前出師表》和古隆中又緊密地聯系在一起。這樣,諸葛亮躬耕地在襄陽似乎真的是千古鐵案了。

正當人們對國家頒布的通用教材何以出現如此錯誤問題而百思不得其解時,2003年7月18日《襄樊晚報》刊發了該報記者釋喻的文章——《〈隆中對〉復出的背後》,該文用五個部分(起源、提案、奔波、成功、聲音)較為詳細地介紹了襄樊方面為使《隆中對》重上語文教材而五上北京「做工作」等一系列鮮為人知的內幕。文章還引用一學生家長的話說:「當我們的孩子長大成人後,就不會再有襄陽、南陽之爭了,畢竟在教科書上已經把這件事情說得很明白了。」他們「明白」了,我們卻糊塗了——到底諸葛亮躬耕在南陽,還是襄陽?

南陽、襄陽的躬耕地之爭,絕不是從茲而始,但為了爭名人諸葛亮的「躬耕之地」,竟然不惜五上北京「做工作」,這種事情也真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了,不知道諸葛亮地下有知,聽到這樣的事會哭還是會笑,抑或是哭笑不得。

諸葛躬耕在南陽

關於諸葛亮受劉備三顧之地的最初記述是在蜀漢建興五年(公元227年)諸葛亮出師北伐前所作的《出師表》中:「臣本布衣,

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西晉陳壽在其所著的《三國志·諸葛亮傳》中全文收錄了諸葛亮的《出師表》。

至東晉時期,王隱所撰《蜀記》稱隆中有諸葛亮「故宅」及習鑿齒的《漢晉春秋》稱隆中隸屬南陽郡鄧縣,由此引發了一場曠日持久的南陽、襄陽躬耕地之爭。自習鑿齒肇始,南北朝時期不斷有記載襄陽隆中與諸葛亮有關的文獻,酈道元為《水經》作注時,根據東晉時期的王、習諸說,再加上自己的臆斷,將諸葛亮的「家」、「宅」明確為躬耕之地,自此而後,諸葛亮躬耕襄陽隆中說正式形成。

此後唐、宋、元、明諸代,議者紛紛,爭持南陽、襄陽者各執其說,互不相讓,明代《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未知孰是,在書中既說襄陽三顧,復雲南陽躬耕,雲里霧里,讓人不明就裡。至清代時,雙方爭執到水火不容的地步,以至於當時在南陽任知府的顧嘉蘅作了這樣一副對聯:「心在朝廷,原無論先主後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陽南陽。」雖意圖息事寧人,但卻並不能讓雙方心服。

1987年,國家決定發行「三顧茅廬」郵票,「三顧」事件發生於何處成為無法迴避的現實問題,因此引發了一場波及全國的學術之爭。待到郵票問題塵埃落定,南陽方面小勝一局的情況下,卻又出現了輿論大嘩的「教科書事件」,本報曾發表評論員文章指出:「教科書事件中的南陽襄陽躬耕地之爭,已經不再是一場學術之爭,而是變成了一種利益之爭。」

《隆中對》這個名稱,其實本應作《草廬對》。陳壽整理《諸葛亮文集》的時候,用的還是《草廬對》這個名字,至南朝梁昭明太子《文選》收錄此文時,惑於習鑿齒《漢晉春秋》所言,定名《隆中對》。後世以訛傳訛,而清代流傳最廣的古文讀本《古文觀止》也沿用了這個說法,這大概就是中學語文課本的主要依據。

之所以會出現襄陽與南陽的「躬耕地」之爭,是因為諸葛亮既曾生活在襄陽,又與南陽有著不解之緣,他是先隨叔父到襄陽投奔劉表,又因叔父病亡自己不願投靠劉表,轉入南陽並躬耕於此,所以襄陽有諸葛故宅,南陽則為躬耕之地,三顧茅廬的事就發生在卧龍岡上。

隆中原本屬南郡

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明確無誤地說:「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所以,南陽的武侯祠應當是名正言順的。襄陽方面則說,諸葛亮隱居隆中,而隆中當時屬南陽郡的鄧縣。因此隱居隆中即躬耕南陽,隆中才是諸葛亮真正的隱居之地。這是南陽、襄陽兩地爭論的焦點。看來,問題的關鍵在於:漢代的南陽郡究竟包括不包括隆中?

「隆中」這一地名,較早出現於東晉王隱《蜀記》及習鑿齒的《漢晉春秋》。《蜀記》曰:「晉永興中,鎮南將軍劉弘至隆中,觀亮故宅,立碣表閭,命太傅掾犍為李興文曰『天子命我於沔之陽,聽鼓鼙而永思,庶先哲之遺光。登隆山以遠望,軾諸葛之故鄉……』」這里的「隆山」是否即今日隆中呢?並不一定。因為李興謂「天子命我於沔之陽」,這個「陽」字值得研究。中國古代一般是山南水北曰陽,漢代也不例外。這里的「沔之陽」,指的應該是漢水以北,那就顯然不是今日漢水以南的隆中了。

習鑿齒的《漢晉春秋》講得明確一些:「亮家於南陽之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然而,習鑿齒「隆中屬鄧縣」的說法,目前尚未從漢晉的史籍中找到根據。南陽郡之得名,基本上符合古代山南水北之意。《史記·秦本記》載,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前272年)「初置南陽郡」。注引《正義》曰:「秦置南陽郡,在漢水以北。」東漢時期,著名的科學家、南陽人張衡曾表述自己的家鄉為「陪京之南,居漢水之陽」。即是說,南陽在洛陽之南,居漢水以北。《晉書·地理志》記「荊州」時,曰:「六國時,其地為楚。及秦……以楚之漢北立南陽郡。」胡三省注《資治通鑒》也說:「秦置南陽郡,以南山之南,漢水之北也。」這些記載,都說明漢代的南陽郡是在漢水以北。而襄陽則隸屬於南郡。據《秦會要訂補》中的《名勝志》引習鑿齒《襄陽記》曰「秦兼天下,自漢以南為南郡」。看來,秦漢時期的南陽郡和南郡是以漢水為界的。當然,這種以漢水為界的並不絕對。它只是就一個大的區域范圍而言,即南陽郡的大部分地區在漢水以北。因為秦置南郡、南陽郡之初,以漢水為界,漢代已開始突破了這種界限,如南陽郡之武當、築陽兩縣在漢水以西即是。然而就山都到襄陽東的百餘里地而言,直到東漢末年,兩郡仍以漢水為界。

若參照《中國歷史地圖集》,這個問題就更清楚了。漢水自武當縣起,從西北向東南流。過了山都縣(今湖北谷城南),則開始向東流。襄陽東地又折向南流。一般所說的漢水南北即是指從山都南到襄陽東這一百多里間。既然南陽郡和南郡在此以漢水為界,位於漢水以南的隆中怎麼能屬南陽郡的鄧縣呢?難道隆中竟成了「阿拉斯加」一樣的「飛地」?

再從南郡和南陽郡建立的時間來看,南郡建於公元前278年(《史記·秦本記》載:秦昭襄王二十九年,「大良造白起攻楚,取郢為南郡」),南陽郡則建於前272年。南郡的建立早於南陽郡六年,秦在漢水以南置南郡時,不可能獨獨留下一個隆中,六年以後再劃歸漢水以北之鄧縣。另外習鑿齒自己關於襄陽、南陽的記載也多歧異之處。習鑿齒既在《襄陽記》中說「秦兼天下,自漢以南為南郡」,未言漢代有所改易,又說隆中屬漢北之鄧縣。這豈不是自相矛盾嗎?

劉備至襄罪「擅興」

劉備三顧諸葛草廬,那麼諸葛亮的草廬或者說他的躬耕地,應當在什麼地方呢?以古代將領領軍之通制,應在劉備駐屯的新野城附近的某個地方。

我們可以從劉備與劉表的關系看躬耕地的所在。劉備來到荊州後,從軍隊到駐兵地乃至軍糧的供給,無一不是從劉表手中得到的,事實上已經成為劉表麾下的部將,自然要處處受其節制。況且新野之地北有強敵曹操,南有「帶甲十餘萬」的劉表,而劉備自己勢單力薄,不敢輕舉妄動,「備時羈旅,客主勢殊」,只能老老實實地寄人籬下,為劉表防守荊州的北大門。

盡管劉表對劉備是「以上賓之禮待之」,然而並不信任他,此中主要的原因是劉表「憚其為人」。劉備自起兵以來的10多年裡,始終沒有爭取到自己的固定地盤,掌握的軍隊數量也不多,他先後投靠過曹操、袁術、袁紹等人。由於他暗中培植個人政治勢力並發展自己的軍事力量,時間不長,不是被人驅趕出去,就是他叛離對方。因之時人如曹操、孫策兄弟以及陸遜等人都罵他是「姦猾」之人,劉備朝三暮四,對他的為人劉表心裡頗為清楚。而劉表在性格上又恰恰是個「外寬內忌,好謀無決,有才而不能用,聞善而不能納」的心胸狹窄之人,所以他對劉備表面上雖然「厚待之」,但在內心裡卻是很不信任的,「然不能用」,「不甚信用」。

建安十二年春夏之際,曹操北征烏桓,這時「劉備說表襲許,表不從」。曹操率軍北上親征,趁其後方兵力空虛,劉備建議攻打許都,應該說這個建議是正確的,但是劉表對他懷有戒心,並未採納。為籠絡劉備,劉表有時把他請到襄陽來「宴會」一番,做做「外貌儒雅」的表示,以安撫其心,讓劉備防守好北大門,但對其始終是採取不信任的態度,「重任之則恐不制,輕之則劉備不為用」,所以劉表不能不對之多加防範。隨著劉備在新野駐屯日久,影響逐漸擴大,劉表對他的戒心就更大了,「表疑其心,陰御之」,對其警惕性更高了,不會允許劉備隨意到自己政治和軍事重地襄陽來的。而劉備對劉表的此種態度不會沒有覺察,無奈自己正處於走投無路之時,沒有辦法。

秦漢時期有普遍實行的著名軍法——「擅興法」,此法規定:率兵將領未經皇帝或上級主將的命令擅自發兵,或是將領擅自出界、離部,都要受到軍法的嚴厲制裁。《漢書·功臣表》載:「侯李壽坐為衛尉居守,擅出長安界,送海西侯至高橋……誅。」李壽乃京師宿衛軍官,未經允許擅自離開長安城送客,依軍法被處以死刑。又《漢書·王尊傳》載:「護羌轉軍校尉王尊,於押運軍糧途中,遭羌族軍隊包圍,尊以千餘騎突羌賊,功未列上,坐擅離部屬,會赦免歸家。」可見軍法規定了對將領擅自出界和離部是要嚴懲不貸的。

漢末軍閥混戰乃至三國鼎立時期,軍閥們對各自的率兵將領和士兵都控製得極為嚴格,因之也都在堅持實行「擅興法」和「士亡法」。曹操「時天下草創,多捕逃,故重士亡法,罪及妻子」;孫權「時法:謀叛,刑三族」。實施此法的目的不外乎牢固掌握將領和軍隊,把握戰機,以取得戰爭勝利。

寄人籬下的劉備自然懂得違反「擅興法」的結果,只能忠於職守,在劉表指定的駐軍范圍內活動,不敢越雷池一步,沒有劉表的命令他是不敢擅自興兵或外出的。建安七年「劉表使劉備北侵至葉」,建安八年劉表「使(備)拒夏侯

9. 臣本布衣,躬耕南陽

一樓的,隆中屬南郡,不屬南陽郡。諸葛亮181年生於琅邪。少年時父母雙亡,逐隨叔父避亂荊州,隱居於南陽。
http://www.0898.net/2005/12/07/205132.html
2002年12月,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制義務教育三年制初級中學教科書《語文》第六冊第五單元,節選了兩篇關於諸葛亮的古文:一是《隆中對》,二是《出師表》,如此集中地反映一個歷史文化現象,在解放後的教材中還是第一次。可是,在教材使用中,人們卻發現了許多問題。

首先,《隆中對》的題解中註明:「隆中,山名,在現在的襄樊。」這倒不錯。其次,在《出師表》中對「躬耕於南陽」的解釋是:「南陽,郡名,在現在湖北襄陽一帶。」這倒讓人納悶了:湖北的襄陽在漢代屬南郡,與南郡一水之隔的南陽郡轄37縣,是並立的兩個郡,南陽什麼時候到南郡去了?第三,教材前邊的彩頁上,上邊是岳飛書寫的《前出師表》,下邊是隆中的武侯祠牌坊,給人的感覺是岳飛書寫《前出師表》是在隆中所為。岳飛在南陽武侯祠一氣呵成的書法名篇《前出師表》,這可是沒有爭議的!更見「技巧」的是岳飛的這篇書法有頭有尾,就是沒有「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的話,因為這是諸葛亮說的,如果有了這句話,躬耕地的「隆中說」豈不是動搖了?把這三處聯系起來看,似乎存在一條明顯的邏輯推理:《隆中對》應是在隆中的談話(其實應該是《草廬對》),南陽又在襄陽,岳飛書法《前出師表》和古隆中又緊密地聯系在一起。這樣,諸葛亮躬耕地在襄陽似乎真的是千古鐵案了。

正當人們對國家頒布的通用教材何以出現如此錯誤問題而百思不得其解時,2003年7月18日《襄樊晚報》刊發了該報記者釋喻的文章——《〈隆中對〉復出的背後》,該文用五個部分(起源、提案、奔波、成功、聲音)較為詳細地介紹了襄樊方面為使《隆中對》重上語文教材而五上北京「做工作」等一系列鮮為人知的內幕。文章還引用一學生家長的話說:「當我們的孩子長大成人後,就不會再有襄陽、南陽之爭了,畢竟在教科書上已經把這件事情說得很明白了。」他們「明白」了,我們卻糊塗了——到底諸葛亮躬耕在南陽,還是襄陽?

南陽、襄陽的躬耕地之爭,絕不是從茲而始,但為了爭名人諸葛亮的「躬耕之地」,竟然不惜五上北京「做工作」,這種事情也真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了,不知道諸葛亮地下有知,聽到這樣的事會哭還是會笑,抑或是哭笑不得。

諸葛躬耕在南陽

關於諸葛亮受劉備三顧之地的最初記述是在蜀漢建興五年(公元227年)諸葛亮出師北伐前所作的《出師表》中:「臣本布衣,

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西晉陳壽在其所著的《三國志·諸葛亮傳》中全文收錄了諸葛亮的《出師表》。

至東晉時期,王隱所撰《蜀記》稱隆中有諸葛亮「故宅」及習鑿齒的《漢晉春秋》稱隆中隸屬南陽郡鄧縣,由此引發了一場曠日持久的南陽、襄陽躬耕地之爭。自習鑿齒肇始,南北朝時期不斷有記載襄陽隆中與諸葛亮有關的文獻,酈道元為《水經》作注時,根據東晉時期的王、習諸說,再加上自己的臆斷,將諸葛亮的「家」、「宅」明確為躬耕之地,自此而後,諸葛亮躬耕襄陽隆中說正式形成。

此後唐、宋、元、明諸代,議者紛紛,爭持南陽、襄陽者各執其說,互不相讓,明代《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未知孰是,在書中既說襄陽三顧,復雲南陽躬耕,雲里霧里,讓人不明就裡。至清代時,雙方爭執到水火不容的地步,以至於當時在南陽任知府的顧嘉蘅作了這樣一副對聯:「心在朝廷,原無論先主後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陽南陽。」雖意圖息事寧人,但卻並不能讓雙方心服。

1987年,國家決定發行「三顧茅廬」郵票,「三顧」事件發生於何處成為無法迴避的現實問題,因此引發了一場波及全國的學術之爭。待到郵票問題塵埃落定,南陽方面小勝一局的情況下,卻又出現了輿論大嘩的「教科書事件」,本報曾發表評論員文章指出:「教科書事件中的南陽襄陽躬耕地之爭,已經不再是一場學術之爭,而是變成了一種利益之爭。」

《隆中對》這個名稱,其實本應作《草廬對》。陳壽整理《諸葛亮文集》的時候,用的還是《草廬對》這個名字,至南朝梁昭明太子《文選》收錄此文時,惑於習鑿齒《漢晉春秋》所言,定名《隆中對》。後世以訛傳訛,而清代流傳最廣的古文讀本《古文觀止》也沿用了這個說法,這大概就是中學語文課本的主要依據。

之所以會出現襄陽與南陽的「躬耕地」之爭,是因為諸葛亮既曾生活在襄陽,又與南陽有著不解之緣,他是先隨叔父到襄陽投奔劉表,又因叔父病亡自己不願投靠劉表,轉入南陽並躬耕於此,所以襄陽有諸葛故宅,南陽則為躬耕之地,三顧茅廬的事就發生在卧龍岡上。

隆中原本屬南郡

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明確無誤地說:「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所以,南陽的武侯祠應當是名正言順的。襄陽方面則說,諸葛亮隱居隆中,而隆中當時屬南陽郡的鄧縣。因此隱居隆中即躬耕南陽,隆中才是諸葛亮真正的隱居之地。這是南陽、襄陽兩地爭論的焦點。看來,問題的關鍵在於:漢代的南陽郡究竟包括不包括隆中?

「隆中」這一地名,較早出現於東晉王隱《蜀記》及習鑿齒的《漢晉春秋》。《蜀記》曰:「晉永興中,鎮南將軍劉弘至隆中,觀亮故宅,立碣表閭,命太傅掾犍為李興文曰『天子命我於沔之陽,聽鼓鼙而永思,庶先哲之遺光。登隆山以遠望,軾諸葛之故鄉……』」這里的「隆山」是否即今日隆中呢?並不一定。因為李興謂「天子命我於沔之陽」,這個「陽」字值得研究。中國古代一般是山南水北曰陽,漢代也不例外。這里的「沔之陽」,指的應該是漢水以北,那就顯然不是今日漢水以南的隆中了。

習鑿齒的《漢晉春秋》講得明確一些:「亮家於南陽之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然而,習鑿齒「隆中屬鄧縣」的說法,目前尚未從漢晉的史籍中找到根據。南陽郡之得名,基本上符合古代山南水北之意。《史記·秦本記》載,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前272年)「初置南陽郡」。注引《正義》曰:「秦置南陽郡,在漢水以北。」東漢時期,著名的科學家、南陽人張衡曾表述自己的家鄉為「陪京之南,居漢水之陽」。即是說,南陽在洛陽之南,居漢水以北。《晉書·地理志》記「荊州」時,曰:「六國時,其地為楚。及秦……以楚之漢北立南陽郡。」胡三省注《資治通鑒》也說:「秦置南陽郡,以南山之南,漢水之北也。」這些記載,都說明漢代的南陽郡是在漢水以北。而襄陽則隸屬於南郡。據《秦會要訂補》中的《名勝志》引習鑿齒《襄陽記》曰「秦兼天下,自漢以南為南郡」。看來,秦漢時期的南陽郡和南郡是以漢水為界的。當然,這種以漢水為界的並不絕對。它只是就一個大的區域范圍而言,即南陽郡的大部分地區在漢水以北。因為秦置南郡、南陽郡之初,以漢水為界,漢代已開始突破了這種界限,如南陽郡之武當、築陽兩縣在漢水以西即是。然而就山都到襄陽東的百餘里地而言,直到東漢末年,兩郡仍以漢水為界。

若參照《中國歷史地圖集》,這個問題就更清楚了。漢水自武當縣起,從西北向東南流。過了山都縣(今湖北谷城南),則開始向東流。襄陽東地又折向南流。一般所說的漢水南北即是指從山都南到襄陽東這一百多里間。既然南陽郡和南郡在此以漢水為界,位於漢水以南的隆中怎麼能屬南陽郡的鄧縣呢?難道隆中竟成了「阿拉斯加」一樣的「飛地」?

再從南郡和南陽郡建立的時間來看,南郡建於公元前278年(《史記·秦本記》載:秦昭襄王二十九年,「大良造白起攻楚,取郢為南郡」),南陽郡則建於前272年。南郡的建立早於南陽郡六年,秦在漢水以南置南郡時,不可能獨獨留下一個隆中,六年以後再劃歸漢水以北之鄧縣。另外習鑿齒自己關於襄陽、南陽的記載也多歧異之處。習鑿齒既在《襄陽記》中說「秦兼天下,自漢以南為南郡」,未言漢代有所改易,又說隆中屬漢北之鄧縣。這豈不是自相矛盾嗎?

劉備至襄罪「擅興」

劉備三顧諸葛草廬,那麼諸葛亮的草廬或者說他的躬耕地,應當在什麼地方呢?以古代將領領軍之通制,應在劉備駐屯的新野城附近的某個地方。

我們可以從劉備與劉表的關系看躬耕地的所在。劉備來到荊州後,從軍隊到駐兵地乃至軍糧的供給,無一不是從劉表手中得到的,事實上已經成為劉表麾下的部將,自然要處處受其節制。況且新野之地北有強敵曹操,南有「帶甲十餘萬」的劉表,而劉備自己勢單力薄,不敢輕舉妄動,「備時羈旅,客主勢殊」,只能老老實實地寄人籬下,為劉表防守荊州的北大門。

盡管劉表對劉備是「以上賓之禮待之」,然而並不信任他,此中主要的原因是劉表「憚其為人」。劉備自起兵以來的10多年裡,始終沒有爭取到自己的固定地盤,掌握的軍隊數量也不多,他先後投靠過曹操、袁術、袁紹等人。由於他暗中培植個人政治勢力並發展自己的軍事力量,時間不長,不是被人驅趕出去,就是他叛離對方。因之時人如曹操、孫策兄弟以及陸遜等人都罵他是「姦猾」之人,劉備朝三暮四,對他的為人劉表心裡頗為清楚。而劉表在性格上又恰恰是個「外寬內忌,好謀無決,有才而不能用,聞善而不能納」的心胸狹窄之人,所以他對劉備表面上雖然「厚待之」,但在內心裡卻是很不信任的,「然不能用」,「不甚信用」。

建安十二年春夏之際,曹操北征烏桓,這時「劉備說表襲許,表不從」。曹操率軍北上親征,趁其後方兵力空虛,劉備建議攻打許都,應該說這個建議是正確的,但是劉表對他懷有戒心,並未採納。為籠絡劉備,劉表有時把他請到襄陽來「宴會」一番,做做「外貌儒雅」的表示,以安撫其心,讓劉備防守好北大門,但對其始終是採取不信任的態度,「重任之則恐不制,輕之則劉備不為用」,所以劉表不能不對之多加防範。隨著劉備在新野駐屯日久,影響逐漸擴大,劉表對他的戒心就更大了,「表疑其心,陰御之」,對其警惕性更高了,不會允許劉備隨意到自己政治和軍事重地襄陽來的。而劉備對劉表的此種態度不會沒有覺察,無奈自己正處於走投無路之時,沒有辦法。

秦漢時期有普遍實行的著名軍法——「擅興法」,此法規定:率兵將領未經皇帝或上級主將的命令擅自發兵,或是將領擅自出界、離部,都要受到軍法的嚴厲制裁。《漢書·功臣表》載:「侯李壽坐為衛尉居守,擅出長安界,送海西侯至高橋……誅。」李壽乃京師宿衛軍官,未經允許擅自離開長安城送客,依軍法被處以死刑。又《漢書·王尊傳》載:「護羌轉軍校尉王尊,於押運軍糧途中,遭羌族軍隊包圍,尊以千餘騎突羌賊,功未列上,坐擅離部屬,會赦免歸家。」可見軍法規定了對將領擅自出界和離部是要嚴懲不貸的。

漢末軍閥混戰乃至三國鼎立時期,軍閥們對各自的率兵將領和士兵都控製得極為嚴格,因之也都在堅持實行「擅興法」和「士亡法」。曹操「時天下草創,多捕逃,故重士亡法,罪及妻子」;孫權「時法:謀叛,刑三族」。實施此法的目的不外乎牢固掌握將領和軍隊,把握戰機,以取得戰爭勝利。

寄人籬下的劉備自然懂得違反「擅興法」的結果,只能忠於職守,在劉表指定的駐軍范圍內活動,不敢越雷池一步,沒有劉表的命令他是不敢擅自興兵或外出的。建安七年「劉表使劉備北侵至葉」,建安八年劉表「使(備)拒夏侯

10. 諸葛亮哪個地方的

諸葛亮(復181年7月23日-234年8月28日),制字孔明,號卧龍(也作伏龍),漢族,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蜀漢丞相,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發明家、軍事家。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謚曰忠武侯。

閱讀全文

與五丈原初級中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睢寧縣第一中學北校區 瀏覽:349
道里小學中學排名 瀏覽:226
遼寧重點中學分數線 瀏覽:174
臨夏回民中學2018分數線 瀏覽:683
合肥市包河區外國語實驗中學 瀏覽:477
龍川實驗中學公路改造 瀏覽:844
呼和浩特中學上下課時間表 瀏覽:300
2018年沈陽市初中學業水平考試數學 瀏覽:687
龍川縣登雲中學校長 瀏覽:863
北侖中學招生簡章 瀏覽:473
長安一民中學上課時間 瀏覽:833
盱眙中學2015高考成績 瀏覽:284
中學生手球錦標賽 瀏覽:377
遼寧省實驗中學魏民 瀏覽:670
2018江浦高級中學錄取名單 瀏覽:305
洛陽2019年中學招生信息 瀏覽:220
蔡家坡初級中學電話 瀏覽:903
三門啟超中學招聘2018 瀏覽:572
郴州市第三中學貼吧 瀏覽:716
2019北鎮中學分數線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