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井陘縣第一中學的圖書閱覽設施
圖書館總建築面積達2180m2,藏有文本圖書6.5萬余冊,電子圖書5萬冊;設有5個閱覽室(其內中電子閱覽室2個,配套電腦容140台,電子讀物200G),配備桌椅近800套,各類書架80架。現在,學校閱覽室每年征訂460餘種報刊雜志供學生閱讀,並全部實行開架閱覽方式,為學生創造了無縫隙閱覽環境。2003年,學校圖書館被評定為河北省中小學一級圖書館。
㈡ 井陘縣第一中學的教學研究及改革
20世紀60年代,學校總結出具有本校特色的十三字教學方法棗少而精,啟發式,學以致用為核心。1965年11月,張瀾校長為此寫的論文《我們是怎樣領導教學的》刊登在《光明日報》上。1977年恢復高考制度後,學校開始面向全體學生實施「雙基」教學,落實「培養能力,發展智力,因材施教,教書育人」的目標。20世紀80年代,徐易老師推出語文教學六條經驗;張士祥老師推出數學教學的「階梯法、發現法」;蓋增雲老師推出物理教學的「十字五環」復習法。同時,「少而精」「把課堂變為學堂」等方法也使課堂充滿了活力。1984年,學校還推廣使用了武漢黎世法的六課型多元教學法。
20世紀90年代初,學校在物理學科推行「三一」教學活動,被市教育局評為「三一」活動先進集體。90年代中後期,在「素質教育」的改革浪潮中,學校提出了「方法上變灌為導,內容上變繁為簡,形式上變陳為新,氛圍上變死為活」的教學改革思路。嘗試了「三三四」教育模式(三教:分層教,分人教,分流教。三管:動態管,系數管,目標管。四達到:創名牌,上檔次,強素質,保合格),張澤樹校長、張振書書記為此撰寫的論文《普通高中素質教育初探》收編在《中小學素質教育論集》中。隨之,數理學科推廣了「創設情境棗自主探究棗師生辨析棗總結反思」的四環節教學法;英語學科推廣了劉振海的「超前集中、整體掌握、強化訓練、習題精作、學一帶四、課外閱讀」的二十四字教學法;歷史學科推出了結構教學法等。
進入21世紀,以「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為核心, 2000年10月,學校向全體教師提出了一套「三曲同唱」(會「講」課,要有高超的講課藝術;會「教」課,要有高明的講課方法;會教「學」,要教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學習,學會創新)的素質教育教法。是年郝慶元副校長參加了省教委組織的《自主學習自主發展研究》開題會,學校成立了教科研室直接指導教研和教學。2004年,學校成立了課題研究攻關小組,課題研究由開題進入研究實施階段;同年,生物組完成了研究課題《井陘縣中學生物教師現狀分析及對策》《高中生物教學滲透環境教育的研究》。
在「以人為本」理念的引領下,2005年,學校大力實施課堂教學改革,提出了「讓課堂活起來,學生動起來,效率高起來」 的課堂教學改革目標,開設了兩個「課堂教學改革實驗班」,初步探索「先學後教,當堂訓練」的課堂教學模式。2006年10月起,學校對課堂教學實施了全方位的改革:一是改革了課堂教學模式;二是實施了學案設計工程;三是對教學各環節棗課時設置、時間分配、自習安排、作業布置、備課方式棗實行了全方位改革。改革中,學校大力開展研究性學習,構建學生主動學習和思維創新的教學模式,努力創建「學習型學校」,最終實現學生全面主動發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目標。
㈢ 誰知道石家莊井陘一中成立於那一年
井陘縣第一中學,創建於1955年9月。學校初建時為初級中學,名稱為「河北井陘第二初級中學」。
㈣ 井陘縣第一中學的介紹
井陘縣第一中學,是井陘縣唯一一所省級重點高中,學校佔地32000平方米,建築面積28694平方米。
㈤ 井陘縣第一中學英語老師馮吉鴻
馮吉鴻從教以來,敏來而好學,專自業理論在教學實踐得到嫻熟的運用與展示。多年如一日,愛崗敬業,為人師表,用心呵護著每一位學生,善於做學生的思想工作,將管理經驗融入到日常教學和管理當中。讓每個學生成人成材,贏得了學生的愛戴和社會的尊重。用智慧和勞動去創造一個更加理想的境界。」作為一位教師的格言,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
㈥ 河北省井陘縣第一中學有哪幾位生物老師
生物老師水平都吧咋地 都是些小年輕 水平好的 都去石家莊市教了 剩下的老的也都很一般
㈦ 井陘縣第一中學的電化及網路教學
1985年學校電化教學起步,學校建成電教室一個,購置電教設備一套,並被專市教委確定為電屬教試點單位,被河北省評為電教先進單位。1990年,學校裝備了高標準的電教室與語音室。1998年,建成兩個計算機教室。1999年,實現了「四機一幕進課堂」;同年建成一個教學課件製作室。2000年以後,逐年加大電教設備投資力度。現在,學校建起了非線性編輯系統、閉路電視教學系統、有線廣播系統;裝備了微機室2個、多媒體教室22個、電子閱覽室2個。學校還建有自己的教學資源庫,教學課件和試題資料等教學資源達到300G以上, 8M專線和千兆校園信息網覆蓋所有教室、辦公室,實現了網上辦公、資源共享,提高了辦公效率。
㈧ 井陘縣第一中學的歷史沿革
井陘縣第一中學,創建於1955年9月。學校初建時為初級中學,名稱為「河專北井陘第二初級中學屬」。1959年,學校增設高中班,更名為「河北井陘微水中學」,並被確定為縣屬國辦中學。1967年學校成立革命委員會,8月更名為「新微中」。1968年11月,學校下放為微水公社與長崗公社的聯辦高中。1969年3月,「新微中」與「井陘縣農業技術學校」合並,稱「井陘縣工農兵『五·七』學校」簡稱「『五·七』學校」。1972年3月,學校恢復原名「河北井陘微水中學」,並恢復縣屬國辦中學性質。1977年高考制度恢復後,學校被定為石家莊地區重點中學。1978年重新增設初中班,恢復完中性質。1980年,學校被定為河北省重點中學。1996年,學校停招初中生;1998年9月,學校再次成為完全高級中學。2000年10月1日,學校更名為「井陘縣第一中學」。
㈨ 井陘縣第一中學的教學成績
學校從1955年創建到2006年,凡51年,共培養初中生3500名,高中生近16000名;為高等學校輸送學生約8500名,為各類中等專業技術學校輸送學生700多名。
1964年和1965年學校升學率分別為75%和77.5%,成為石家莊地區僅次於辛集中學和正定中學的龍頭學校;1964年陳昌喜等8名學生分別考入北京大學、南開大學和天津大學。
恢復高考後,1978年田俊同學考入北京大學;
1981年有6名學生考入天津大學;
1983年程海泉同學考入清華大學;1984年84人參加高考,錄取63人,錄取率達75%;
90年代學校穩步發展。進入21世紀,學生高考上線率大都在90%以上,並逐年提升。
2001年,縣文科狀元高曉燕考入南開大學;
2002年,縣理科高考狀元韓祿昌考入南開大學;
2003年,縣文科狀元李書君考入解放軍國際關系學院,縣理科狀元許輝考入中國礦業大學;
2004年,縣理科狀元王亞明考入清華大學,縣文科狀元張建偉考入西南交通大學,另有三名文科生成績超過北大錄取線;
2005年,縣理科狀元許楠考入哈爾濱工業大學,縣文科狀元狄雪琴考入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2006年,縣理科狀元李浩然考入燕山大學,縣文科狀元王石穎考入大連理工大學,體育特長生高興同學的綜合成績名列河北省第八名,考入河北師范大學。
2006年高考,在全省考生增加7.4萬、錄取率下降15個百分點的情況下,我校本一上線率比上年提高1.1個百分點,省專以上上線率比上年提高3.45個百分點;體育、藝術參考人數40人,本科上線20人,錄取率在17縣排名第三;語文成績在石家莊市17縣中位居第二。
在王建民校長的帶領下井陘縣第一中學在2008年到2010年高考成績實現了三年三大步,三年大變樣。
2008年本一上線50人本二上線143,
2009年本一上線87人本二上線251人,2010年本一上線153人本二上線361人。
2010年劉金芳同學以627分奪得井陘縣理科狀元;王娟同學以575分奪得井陘縣文科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