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恩平市第一中學的介紹
恩平市第一中學,簡稱恩平一中,誕生於1918年,前身是「恩平縣立高級小學」,版1951年更名為「恩平權縣第一中學」,後與簡師、農校合並,稱「三聯中」;「文革」期間學校停辦;1978年復辦後,學校遷往鰲峰山南麓、恩平學宮舊址,並確定為縣重點中學;1994年躋身於 「廣東省一級學校」,是廣東省第一批重點中學。恩平市第一中學是一所有著光榮傳統和悠久歷史的學校,建校近百年來,數輩良師櫛風沐雨,積淀了深厚的學校文化,積累了豐富的辦學經驗,培養了眾多英才,為社會進步、國家富強作出了的重要貢獻,是恩平市基礎教育的源泉。巍巍癢序,百年風雨、百年沉澱,恩平一中從歷史的滄桑中一路走來,有過低潮有過輝煌,但執著的一中人始終乘浩浩長風,破滔滔巨浪,雲帆垂天,直濟滄海!作為恩平基礎教育的領軍者之一,恩平一中將與恩平市實驗中學一道承載人民的冀盼,駕馭歷史的機遇,向一流名校的目標奮進!
② 恩平市第一中學的辦學成果
恩平市第一中學教育教學成績顯著,學校相繼被授予「廣東省一級學校」、「廣東省國家級示範性普通高中」、「廣東省貫徹實施『體衛條例』先進單位」、「廣東省特級檔案綜合管理單位」 ;
「江門市標兵文明單位」、「江門市綠色學校」、「江門市德育工作先進單位」、「江門市先進基層黨支部」 、
「恩平市中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示範性學校」、「恩平市教育工作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 2007年高考,陳惠燕同學以總分659分奪得江門市總分第三名,考上北京大學,
吳潔荷同學以生物五科總分649分奪得江門市狀元,列全省第八名 ,
吳潔荷同學和吳俊稂同學以132分並列江門市生物單科第一,列省第15名;
2009年高考,伍穎華同學以理科總分666分的成績奪得江門市理科總分第四名,
吳夢玲同學和梁耀華同學以理科基礎滿分150分並列省理科基礎狀元,
聶天柱同學以144分奪得江門市歷史單科狀元,
吳衛鵬同學以129分奪得江門市地理單科第二名,
樑柱良同學以134分奪得江門市生物單科第三名;
2010年高考,總入圍人數951人,報考入圍率91.7%,
本科入圍人數575人,82人進入重點本科線,
美術本科入圍人數30人,其中重點3人,本科入圍率56%,總入圍率100%,音樂本科入圍5人,體育重點1人,本科1人;
2011年高考,本科以上入圍人數505人,入圍率52 %,
美術、音樂、體育特長班本科以上入圍人數46人,本科入圍率為68.7%,其中重點人數8人,
培優班本科以上入圍人數257人,入圍率為86.7%,
黃玉梅同學以634分奪得恩平市理科狀元;
2014年高考,恩平一中參考人數為1022人,總入圍人數1005人,總入圍率為97.6% ,重本入圍人數60人(含6人單考入圍重本線),比去年增加14人,本科人數494人,比去年增加19人,
梁海蓉同學以628分獲恩平市文科狀元,吳慧萍同學以624分獲恩平市理科狀元,
藝術類考生本科上線人數43人,重本上線人數11人,其中聯考有5人上重本線,單考有6人上重本線,梁梓沛同學單考入圍中國音樂學院作曲系和星海音樂學院作曲系,吳祖鵬同學以全省專業第一名入圍暨南大學作曲專業;
2015年高考,學校參考人數為973人,本科上線人數476人(含單考8人),本科入圍率48%,我校重本入圍人數54人(含單考入圍重本院校8人),
馮德榮同學以633分與恩平市理科狀元並列,
藝術類考生本科上線人數47人,其中重本上線人數16人,比去年增加11人,本科上線率75%,重本上線率25.4%,
學校首次有4名考生參加傳媒專業單考,均進入本科,其中2人進入重本。 近年來,恩平市教育優質生源嚴重流失,據恩平市招生辦統計,恩平一中2015屆畢業生在2012年被錄取的分數線低於江門一中、新會一中錄取分數線100分。生源質量和江門各市區同類學校相比差距明顯。
在困境之下,恩平一中確立「低進高出、高進優出」的奮斗目標,負重拼搏、凝心聚力、克難奮進,強力推進課堂教學改革,狠抓教育教學質量,力克生源劣勢。
發展未有窮盡,奮進永不言止,志存高遠的一中人必將一如既往地踏實工作,乘勢而上,為振興恩平教育貢獻力量!
③ 恩平市第一中學怎麼樣
恩平市第一中學,本省范圍內,當前企業的注冊資本屬於一般。
通過網路企業信用查看恩平市第一中學更多信息和資訊。
④ 恩平市第一中學的歷史沿革
1918年,恩平市第一中學 前身「恩平縣立高級小學」成立,校址位於前清科舉考棚(今專恩城中學);
1925年,改稱「恩屬平縣立初級中學」;
20世紀30年代,恩平旅居英國、巴西、古巴、海地及委內瑞拉的愛國企業家捐資新建學校,
1946年,時任校長呼籲海外僑胞捐資開辦高中,以此增建了高中校樓,命名為「慰農堂」;
1951年,學校正式更名為「恩平縣第一中學」,後又與「簡師」、「農校」合並,被稱為「三聯中」;
「文革」期間,學校被停辦;
1978年,學校復辦並將校址遷至今址:鰲峰山南麓、恩平學宮舊址,同時被確定為縣重點中學;
1994年,恩平一中躋身於首批 「廣東省一級學校」;
2004年,恩平市第一中學實現初、高中分離,正式成為獨立高中;
2007年5月,恩平市第一中學成為廣東省國家級示範性普通高中。
⑤ 恩平市第一中學的知名校友
恩平一中作為恩平市基礎教育的源泉,著名科學家、大學教授、書法家、畫家、企業家等從這里走出,在近百年的建校史中,光榮的一中人始終具有濃厚的家國情懷,為國家的繁榮與富強,為世界的和平與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
橋梁專家梁天錫、經濟學家梁學思;
原中共廣陽支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聯絡部調研處副處長、正軍級幹部鄭錦波;
清華大學畢業、旅美電子工程博士鄭健雄先生、陳立明博士;
有新一代僑領梁權暖、吉鴻雁、吳卓潮、胡思聰、梁寶相、馮瑞祥等校友。
⑥ 恩平初中排名榜(也就是哪間學校比較好),需要多少分考入一中二中呢
初中肯定是實驗中學最好(我是說優秀班)haha。其次是恩平一中,年樂夫人學校,在下一層是二中
⑦ 恩平市第一中學的學校領導
建國前歷任領導(學校正職)姓名畢業院校任期時間鄭潤霖 前清舉人 1919~1921.7 吳朝立 前清優級師范學堂 1921.8~1929.1 岑岳華 廣東公立法政專門學校 1929.2~1929.7 黎梓材 國立中山大學 1929.8~1932.7 吳尹平 北平中國大學 1932.8~1933.1 鄭毅霖 國立中山大學 1933.2~1936.7 李文煥 國立中山大學 1936.8~1937.1 鄭伊佐 日本早稻田大學 1937.2~1937.6 梁彥材 廣東法政專門學校 1937.7~1949.6 鄭敦海 國立中山大學 1949.7~1949.9 建國後歷任領導(學校正職)姓名畢業院校任期時間劉堅 日本早稻田大學 1949.11~1951 許克 中山大學 1949.1~1951.3 許克 中山大學 1951~1953.3 何凌雲 南方大學 1953.4~1954.8 何凌雲 南方大學 1961.9~1964.8 蔡君凱 華南師院 1964.9~1968.9 黃樓勝 1968.1~1970.1 吳炳湛 恩平中學 1970.2-1971.12 梁丹 1972.1-1974.8 黃健耘 1974.9-1978.8 李啟純 嶺南大學 1978.6~1980.6 成龍泉 南方大學 1980.7~1982 張南雲 南方大學 1982~1985 莫國良 華南師院 1986.9~1990.1 謝奕男 華南師院 1990.2~1997.7 何樹新 華南師院 1997.7~2003.12 吳業宏 華南師范大學 2004.1~2011.7 鄭仕全 華南師范大學 2011.7~未知
⑧ 江門一中和恩平一中的差異
我也是恩平的,恩平一中推薦我上去,但我是選擇了江門一中,有壓力才有動力。
⑨ 恩平市第一中學的辦學規模
恩平市第一中學 ,後枕巍巍鰲峰山,佔地120多畝,校內古樹參天,環境幽雅,有「園林式」學校之美譽。
恩平一中共分為教學區、運動區和生活區三部分;
教學區,由現代化的教學樓、科技樓、實驗樓、綜合樓和圖書館組成,課室配備多媒體電教平台,電腦室、實驗室設施設備齊全;
運動區,擁有塑膠籃球場、體育館、400米標准跑道的運動場等體育設施;
生活區,套間式的學生公寓配備熱水系統和空調,學校食堂是目前五邑地區唯一的「廣東省A級食品衛生單位」。 學校有一批省級骨幹教師、南粵優秀教師、省高中教學水平評估專家、市名教師等突出人才,高級教師73人,一級教師102人,在編教職工242人。他們在教書育人中屢創佳績。
近年來,在省、市各類教育教學競賽中,共有120多人次獲獎,成績突出,展現了學校的師資實力。
⑩ 恩平市第一中學的文化傳統
創作時間:1980年
作詞者:張南雲、徐國流
作曲者:方曼麗
改進時間:2013年
改進者:鄭仕全、梁日斌、吳瑪莉
設計理念:恩平一中校歌歌詞將學校深厚的文化底蘊、校風、教風、學風巧妙地融為一體,體現了一中人奮發向上的精神風貌。
歌詞簡介:整首曲子韻律和諧、節奏優美、富有朝氣、朗朗上口、催人奮進,充分展現出既緊張又活潑的校園生活,突顯了恩平一中優良的教育傳統。
第一句,反映了學校優越的地理環境,後枕鬱郁蔥蔥的鰲峰山,面朝碧波盪漾的錦江河,環境優雅,是陶冶情操、求學、授業的育人聖地;
第二句,體現著一中學子勤奮拼搏、開拓進取、全面發展、修身報國的人生追求;
第三句,反映古老學宮深厚的文化孕育著一中優良校風,培育了代代英才;
第四句,著重展現一中學子面對未來、心懷理想,為祖國的明天而奮斗的雄心壯志。 學宮是縣學和文廟的總稱,又稱孔廟。教諭、訓導既是縣教育行政的學官,又是縣學的教官。清末,恩平各界代表曾在學宮舉行「祀禮」活動。
明成化十六年(1480年),恩平學宮 建於恩平縣治西;
正德二年(1507年),修建欞星門;
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知縣陳聖煜將學宮遷建鰲峰山下(今恩平一中址),後經多次修建擴建;
同治五年(1866年),學宮初具規模:後為崇聖殿,中為大成殿,殿前為月台,左右為兩廡,兩廡左右為豎碑廳各1間,殿左右為旁屋各3間。月台南逾為戟門,門左為文官廳,祠左為文官廳;門右為鄉賢祠,祠右為武官廳;外為泮池,架以石橋,池前為欞星門,門前有一碑石刻上「文武官員至此下馬」8個大字。又前為文明門,門前為青雲路;廟東為明倫堂,堂後為尊經閣,前為大門,原作學署;廟西建近聖書院;
民國時期,學宮年久失修,破舊不堪。抗日戰爭期間,省立中區臨時中學(後改越華中學)遷來恩平後,利用學宮設初中部;
1951年秋,農校從「三聯中」分出後,以學宮為校舍。1962年,恩平華僑中學從江洲市遷來學宮建校,拆毀大成殿及左右建築物,豎碑廳的碑石全毀,只有明朝陳獻章寫的《修恩平縣儒學碑記》一部分被保存下來;
1965年,崇聖殿屬危房,縣撥款1萬元修葺後,僑中用作辦公室;
「文革」期間,崇聖殿屋脊用泥塑的兩條龍,被當成「四舊」而砸碎。同時,殿邊的尊經閣也被拆掉;
1970年,僑中停辦,原校舍被恩城中學利用。1972年,該校為擴建運動場,把泮池連同池上的石拱橋(金水橋)拆掉填平,至此,學宮只剩下崇聖殿廓和一塊不完整的石碑;
1978年,恩平一中復辦,經多次修葺,使「學宮」重放光彩。
2015年11月1日,恩平市第一中學97周年校慶當天,學校分別舉行了學宮修繕竣工剪綵,孔子聖像落座揭幕;
恩平一中「揚學宮文化,行學道教育」,培育一中人「崇德圖強,博學儒雅」優秀品質的辦學特色,優化一中的育人環境,提升一中的校園文化品位,增強一中的辦學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