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懷遠縣姚山初級中學怎麼樣
簡介:懷遠縣姚山初級中學,位於找郢鄉汪圩行政村。
注冊資本:149萬人民幣
❷ 羅河鎮的綜合資源
羅河鎮境內資源豐富,尤其是礦產資源,水資源和交通資源。
羅河鎮的礦產資源不僅種類多,而且部分礦藏儲量很大,已發現的有磁鐵、硫鐵、銅、高嶺土、明礬、葉蠟石、石膏等,最大的礦床有羅河鐵礦床和大包莊硫鐵礦床。羅河鐵礦床在羅河鎮店橋社區和東風村境內,主要是磁鐵礦,礦藏儲量位居全國前列;大包莊硫鐵礦床在羅河鎮龍西村境內。2005年,羅河鐵礦和大包莊硫鐵礦相繼由安徽省馬鋼公司和湖北省黃麥嶺集團投資分別投資13億元和3億元資金開采。
羅河鎮的水資源以張院水庫為代表。該水庫又名青山湖,是廬江縣唯一的一座以灌溉為主,防洪養魚為輔的中型水庫,總庫容1360萬方米,正常蓄水量900萬立方米,受益農田2萬畝。水庫坐落於羅河鎮姚山村境內,位於青山之間,山色空濛,水光瀲灧,景色宜人,是旅遊休閑和和垂釣的好去處。
羅河鎮境內的交通便捷。公路四通八達,省道合銅公路和合銅黃高速均貫穿全境,合銅高速公路在該鎮境內還設有出入口,由此通往著名風景區浮山的浮白路已經竣工。羅河鎮做好道口經濟大文章,利用交通優勢發展加工、修理、餐飲和旅遊等第三產業,促進了鎮域經濟的發展。 地處大別山余脈、廬江縣南部邊沿,南與樅陽縣山水毗連,可謂是廬江縣的「南大門」。
據宋《元豐九域志》載:宋太平興國年間(976—983年),羅、陽兩姓首辟魚場,得名羅陽,又名羅場。熙寧三年(1070年),羅場被列為廬江縣6鎮之一。元代羅河改道穿街下樅陽白盪湖入江,河街互舉,名為羅昌河,簡稱為羅河。鎮因河而名。鄉因鎮而名,古鎮羅河歷來是羅河鎮政府所在地,是廬南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清末該鎮有141戶、365人;民國年間有261戶、576人;1985年為1274人,其中非農業戶口1212人。
古鎮羅河,原有復興街、小峒口街、大峒口街3條主街道。街道寬約3至5米,都是青石條鋪成,青石條上被獨輪車或板車碾出了深淺不等的槽溝,印證了古鎮的年代久遠。街道兩邊都是店鋪民居,青磚小瓦風火牆,呈現出江南徽派建築風格。街道傍河而建,每逢端午節,河道內舉行龍舟競賽,熱鬧非凡。一橋貫通東西街。康熙二十八年,九華山僧人法塵募修勝因寺,並建有長25米、寬5米之羅陽石橋。橋下有3孔,全是條石拱成,橋面上是一丈多長的麻石條鋪就,兩旁是石欄桿。平日橋面兩旁擺著零星散賣水果、甘蔗、油條、麻花等攤點。每逢春天發水季節,上游湍急的河水都要從橋面上漫過,橋東、橋西的行人只有赤腳趟著水過橋。新中國成立後對大橋進行了多次改造,1985年,羅昌河辟為羅河鎮內河,根治了水患。1986年,新建的羅河大橋長40米、寬8米,廬樅公路穿街跨橋通達縣內外,水陸交通方便。古鎮上過去還建了3座雄偉壯觀的宗祠,許家祠堂建在小峒口街,張家祠堂建在復興街,朱家祠堂建在大峒口街。解放後,張家祠堂成了人民公社、鄉政府的辦公場所,祠堂成了開會的大禮堂。許家祠堂和朱家祠堂改成了糧站和倉庫。當時當地流傳著一首民謠:「一許二張三朱四汪,上到大峒口,下到塘櫪崗。」表達了羅河鎮許、張、朱、汪4大姓氏人口眾多。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羅河集鎮改造步伐較快。街道進行了拓寬,40米寬的水泥路取代了原來的青石板路,高樓商廈鱗次櫛比,取代了過去的商店和民居,許多古建築已被拆除,所剩無幾。
古鎮羅河,歷來街市興盛,經濟活躍,明初江南徽州等地移民經商,多從貴池過江經羅河中轉。清初,涇縣、旌德、太平3縣商賈來此開店設鋪,店鋪大多經營紙張、瓷器。清光緒年間,商家辟農歷每旬一、四、七日為集市日,民國年間興起秉燭夜市和露水早市,成為廬南魚糧和土紡織交易市場。方圓百里都來此趕集,每逢集日,趕集的人山人海,成千上萬。貨物車載船裝,肩挑手拎,街頭巷尾,人來人往,川流不息。新中國成立後,機織布取代土布,土布市場蕭條,新興的工商業崛起。1985年有糧食油料加工廠、織布廠、織帶廠、供銷社、合作商店12家,個體手工業、商業66家,農貿市場上有竹、木、禽畜、糧油、水產等貨物。羅河歷來人口多、土地少、勞力資源豐富。成千上萬能工巧匠到江南和外地做手藝、做生意,加之徽商的進入,徽商精神的傳播,從而培育了羅河一大批新徽商。現在羅河有幾萬人推銷「海神」的隊伍,活躍於全國各地。還有許多在北京開店和為江、浙、滬推銷工商業產品的推銷員。市場營銷學運用得恰到好處,惟妙惟肖。
古鎮羅河的文化底蘊深厚。千年來,一直受到桐城文風的影響,羅河讀書人比較多。現今每年中考、高考,都位列全縣前茅。鄭家驥、鄭家駒同為清末秀才,辛亥革命後,家驥在家鄉羅河鎮創建羅溪小學,任廬江縣教育會會長、縣督學、縣立第三高等小學(今泥河小學)校長。家駒曾任羅溪小學、集成女子小學校長及縣立初級中學學監、縣教育局長,協同創辦廬江縣立初級中學和縣立第三高等小學,掩護、支持親友及進步人士從事革命活動。
古鎮羅河,名勝古跡頗多。人傑地靈,物華天寶。在這塊紅色的土地上,民國十九年六月四日,爆發了羅家嘴武裝暴動,這次武裝暴動是在中共桐城縣委、七架橋區委領導下用革命的武裝反對反革命的武裝的一次英勇嘗試,它在桐廬兩縣革命斗爭史中留下了光輝的一頁。羅家嘴暴動前夕,七架橋地區在民國十七年四月就建立了中共組織。民國十八年春,中共安徽省委書記王步文深入該地區達3個多月,幫助發展中共黨團組織和建立農民協會,建立中共七架橋區委和七架橋區農會,有會員1千多人,為暴動提供了有利條件,也為革命培養了一大批仁人志士。中共廬江特區黨組織領導成員之一的鄭曰仁,在青年時代受進步思想的影響,於民國十二年任浮山中學教師時,會同黃鎮、周新民、朱錦銘等進步教職員工購買進步書刊,積極籌辦浮山圖書館,向師生傳播進步思想。在距羅河集鎮2公里的新生村鳳凰山腳下有一座母子陵,與樅陽縣錢橋鎮隔河相望,佔地100多畝,是民俗文化游的好去處。陵園內有大小亭台8座,各類碑石10萬塊之多。整日香火繚繞,香客不絕。羅河鎮境內,還有黃山寨、蓮屏庵、青山湖等諸多旅遊景點,令人留連忘返。羅河除了有豐富的物產以外,還有寶貴的礦產資源,羅河鐵礦曾載入中國經濟地理教科書,如今,已與馬鋼合作開采。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 44141 男 22653 女 21488 家庭戶戶數 10792 家庭戶總人口(總) 43974 家庭戶男 22538 家庭戶女 21436 0-14歲(總) 12069 0-14歲男 6351 0-14歲女 5718 15-64歲(總) 29389 15-64歲男 5201314 15-64歲女 14346 65歲及以上(總) 2683 65歲及以上男 1259 65歲及以上女 1424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43676
❸ 蚌埠所有初中有那些及地點
4 在淮河電影院
5 在三馬路
6 在淮河路上 珠園那裡
7 在南崗四路
9 搭乘109和110能到
10 具體我也不知道 只知道有同學是那裡畢業的
11 搭乘103能到
12 搭乘102
14 具體也不知道 應該很遠
23 在淮河路和勝利路中間的那一條路上
30
31
32 上述3個學校分不清楚~~不過有一所應該在火車站廣場那裡~~
35 在茶葉街那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