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南陽市科目三補考費多少錢第一次考試沒過,第二次考試得等多久
科目來三的補考費,150元。是交警隊收的源,但教練一般還要加收復訓費,200-300元。具體多少,看教練的胃口了。第二次補考,要等10天後,才可以預約。至於科目三的考試方法,其關鍵是:嚴格按標准規程操作,密切注意扣分細節。建議你去淘寶網看看《駕考秘籍》新規修訂版書。路考16個項目的標准操作規程,計分扣分細節,還有各種新手常見疑難解答,外加標准視頻教學指導,和作者隨時解答各種疑難。按書的方法做,一次性通過考試拿證基本沒有什麼問題的。——是書喲,不是什麼pdf類的假冒貨喲,也不是其他的模仿書籍喲。(不少駕考書都是模仿該書編寫的喲)不要搞錯喲
Ⅱ 南陽市第一職業中等專業學校怎麼樣
南陽市張衡中等職業學校是經河南省教育廳備案,南陽市教委批準的一所中等職業學校。該校現有教學班近60個,有在校生3000餘人,教職工180餘人。開設地十個專業,實行全封閉管理。
Ⅲ 南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第一附屬醫院怎麼樣
簡介:南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第一附屬醫院位於河南省南陽市車站南路46號,是豫西南一所集臨床治療、醫學教育和醫學研究為一體的國家三級綜合醫院。
注冊資本:12947.6萬人民幣
Ⅳ 南陽市第一實驗高中的發展歷程
初創飄搖時期(1908——1949)
1908年,清末秀才、中國同盟會會員劉炳寰,從信陽豫南師范學校畢業後回到家鄉內鄉赤眉,在當地紳士王熙孔的資助下(捐白銀1千兩),在內鄉赤眉鎮創辦了內鄉縣赤眉民主師范學堂,劉炳寰為堂長。始招學生2班,學生67名,聘教員7名,開設有:修身、教育、中文、歷史、地理、算學、格致、圖畫、體操等9個科目。 1911年劉炳寰參加辛亥革命,辭去堂長,由他人(姓名不詳)擔任,到1917年學校因軍閥混戰而停辦。
1927年冬,在內鄉縣赤眉民主師范學堂的辦學基礎上,經學紳胡麟閣等人的倡導,報經河南省教育廳批准,學校移址內鄉縣城文廟,更名為內鄉師范學校。胡公陳為校長,始招新生1班45人,學制二年,主要課程有語文、數學、理化、教育學、倫理學、心理學、歷史、地理、圖畫等。中共內鄉縣第一個黨支部書記馬華敏於1928年9月考入內鄉師范學校。
1931年2月學校遷至西峽口忠義祠,招收學生100餘名。
1933年3月,在宛西自治派首領彭禹廷的倡導下,在內鄉馬山口天明寺建立鎮(平)內(鄉)淅(川)鄧(州)聯立宛西鄉村師范學校,經考試將內鄉師范大部分優等生送至天明寺宛西鄉村師范(其餘60餘名仍留學校就讀,學校改名為內鄉縣立職業中學,1934年學生畢業後,學校停辦)。始招簡師5班,學生200餘名。宛西鄉村師范佔地5.3萬米2,校舍400餘間,有試驗區、儀器室、閱覽室、發電室、無線電收錄室等,還設有附屬小學。學校設董事會、校務委員會。學校師資力量雄厚,張含清、孫伏園、羅卓如等著名學者都在學校任教。學校校長先後是彭禹廷、別廷芳、陳重華。除開設有中等師范的全部課程外,還開設有農村經營、農村組織、鄉村教育、教育概論、軍事知識、武術等課程。到1948年內鄉解放,15年間,共招簡師24班,高師(實為中師)10班,為宛西培養了2千多名小學教師和地方自治人才,現代著名詩人周夢蝶(淅川人,現居台灣)就是宛西鄉師的學生。
1950年2月,適應形勢的需要,又在縣城文廟內的內鄉中學附設內鄉師范短師班,4個班160名學員。1951年遷移至內鄉張集改為內鄉縣初級師范學校,陳光照為校長,始招3個班150名學生。1956年又招收速成師范生10班500名,學制為一年,為內鄉小學教育培養了一批急需的師資。
重建創業時期(1955——1966)
1955年9月,重建後的內鄉師范開始上課,共招收4個班160名學生。位於張集的初師停辦,120名學生並入內鄉師范,學制也為3年。在開辦普師班的同時,還開辦了速師班(學制一年)和短訓班。學校設一附屬小學,1966年「文革」開始後,由內鄉縣城關鎮接管,改為內鄉縣城關鎮第二小學。
重建後的內鄉師范學校,按照「教育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教育方針,全體師生員工一邊工作學習,一邊勞動建校。
1957年,整風「反右」斗爭開始,並存在擴大化現象,有13名教師和47名學生被劃為「右派」,肅反復查中,又確定「反壞分子」8人。
1958年,執行「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路線,開展教學改革,大辦工廠,大煉鋼鐵,開展農業試驗、抗旱斗爭和軍事訓練。學校專門設立生產處,組織工農業生產勞動。
60年代初,學習毛主席著作高潮成了中心政治任務,並以此作為師生員工思想革命化的標准,以此推動各項工作。
這一時期,內鄉師范學校共培養普師學生42班1 668名,短訓學生28班1 139名。教職員工由1955年的30人增加到69人。
「十年動亂」時期(1966——1976)
「十年動亂」期間,內鄉師范學校是河南省沒有停止辦學的2所中等師范學校之一。
「文革」開始,學校黨組織還是黨支部,1967年6月黨組織被沖擊。經過1971年整風,到1972年1月經中共內鄉縣革委會核心小組批准,建立中共南陽地區五七師范革委會核心小組。但工會、共青團組織一直癱瘓。師生中雖然分為兩派,斗爭也很激烈,但由於核心小組妥善誘導,「打、砸、搶」現象不太嚴重。
1968年受南陽地革委政工組指示,學校更名為河南省南陽地區五七師范學校,正副校長改任革委會主任、副主任。下設政工組、教改組、後勤組,教改組下設8個教研組。
由於取消了招生考試制度,學生上學實行「三級推薦」(大隊、公社、縣)。同時,學校還開辦了時間長短不等的短訓班,到周邊各縣巡迴輔導中小學教師。10年間,共培養普師29班1344名學生,短訓60班2739名學員,巡迴輔導450人次。
比較穩定的環境,吸引了不少教師,到「文革」後期,學校教職工人數已達102人。
恢復發展時期(1977——1998)
1977年經過整黨整風,學校臨時黨總支成立,黨在學校的領導地位得到恢復和鞏固。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後,學校從解放思想入手,徹底糾正教職工的冤假錯案,著手端正教育思想,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又紅又專的培養目標。學校建立健全了各項規章制度,教育教學工作開始步入正軌。首次開展了專業技術職務評聘工作,有24名專業技術人員獲得中級職稱,解決了中級以上專業技術人員家屬和子女的「農轉非」及就業問題,教師地位得到明顯提高。到1981年底,全校教職工增至144人,其中專任教師89人。
1982年,學校恢復了招收初中畢業生制度,實行定向招生,定向分配,同時還面向全區招收了一定數量的民辦教師。為了適應教育教學規范化的要求,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學校從1983年開始,選派教師外出進修學習,提高教師隊伍素質。
1983年12月,學校行政級別被確定為正二級事業單位,內設辦公室、教務科、學生科、總務科。辦學規模確定為24個班級。
1986年12月,學校升格為正處級單位。
1987年11月,學校專業技術職務評聘工作開始進入經常化和規范化階段,當年評聘了8名高級講師。
到1987年底,全校教職工人數達174人,其中專任教師100名,行管人員40名,工勤人員34名,是學校教職工人數最多的時期。
1988年2月學校增設黨委辦公室,成立保衛科(與辦公室合署辦公)。1988年秋,學校成立了勤工儉學辦公室。1989年8月,學校更名為「河南省南陽地區第二師范學校」。 1988年起,根據河南省教委關於中師標准化建設的要求,學校於1988年至1992年,先後建成了雙面三層學生宿舍樓一幢、五層教工單元宿舍兩幢和五層流體型教學樓一幢,建築面積計11768平方米;1993至1994年,又新建了餐廳禮堂和科技實驗樓各一幢,增添1百多萬元的圖書和儀器設備,硬化、綠化15400平方米,開展校園文化建設,使學校的辦學條件和環境得到初步改善。
1991年起,學校根據國家教委新頒布的《中等師范學校教學方案》,確立了「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創辦規范加特色學校,務農村小學素質教育培養合格加特長學生」的辦學指導思想,堅持德育為首,實行必修課、選修課、活動課、實踐課「四大塊」有機結合的教學模式,開展素質教育。為了落實「教學新方案」,學校成立了教育科學研究室,具體負責教科研工作,掀起了教科研高潮,有力推動了教學質量的提高,並於當年代表河南省參加了國家教委在吉林召開的「全國中師教育改革研討會」,還榮獲了省「教科研先進單位」稱號。為提高教師隊伍素質,學校制定了師資培訓計劃和措施,鼓勵教師在職進修高學歷。到1998年底,專任教師98%達到本科以上學歷,其中具有碩士研究生學歷的教師達17名。
為了探索素質教育規律,促進教育教學質量不斷提高,學校從1993年至1998年,連續舉辦了6期「畢業生質量檢測活動」,邀請生源縣教育行政部門的領導、小學校長和學生家長,到學校對畢業生的整體素質進行現場檢測。「畢業生質量檢測活動」得到了南陽市教委的充分肯定,於1996年5月,在南陽二師召開了「全市素質教育現場會」,向全市推廣南陽二師的經驗。
1994年10月南陽撤地設市,學校隨之更名為「河南省南陽市第二師范學校」,仍屬正處級事業單位。同年啟動了文明單位建設。學校根據離退休幹部越來越多的現實,自設老幹部科。
1997年6月,學校勤工儉學辦公室創辦了「教學設備廠」,專門生產高檔教學黑板,年利潤在10萬元左右,為提高教職工福利待遇發揮了重要作用。
1998年,全國中等專業學校全面「並軌」,河南省中師招生計劃開始壓縮,學校生存面臨挑戰,首次招收了省教委下達計劃的非師資中專學生,開設了音樂、工藝美術、幼兒教育、計算機、財會、文秘等專業。為了充分利用中師教育資源,1998至1999兩年內,為山西委培了98名中師學生。
到1998年底,全校共有教職工156名,其中專任教師105名,行管人員17名,工勤人員34名。
這一時期,學校共培養普師177班、代培民師14班,共計9 600名畢業生。
轉軌過渡時期(1999——2004)
1999年9月,學校開始面臨師范教育結構調整的新行勢。新的領導班子上任後,為了增強學校的生存、發展能力,決定於當年12月參加河南省中等師范學校辦學水平評估驗收。為了迎接評估驗收,在軟體建設上,以師資隊伍建設為核心,全方位開展課堂教學練兵活動,提高教師教學基本功,鼓勵骨幹教師進修研究生學歷,到2002年底,共有37名教師取得碩士研究生學歷。在硬體建設上,多方籌資680萬元,新建了圖書館、教研樓、學術報告廳,建築面積共計5 200m2,改建藝術樓、學生宿舍樓9878米2,新建標准化運動場1個,學校大門由北改為向東;建立了微機室、微格教室、語音室、多媒體音像閱覽室等12個現代化專用教室,地面衛星接收傳輸系統連接到各個教室;校園環境進一步得到美化,圖書館圖書資料達12萬多冊,教學儀器設備價值400餘萬元。經過全校師生員工的共同努力,學校順利通過了省教委專家組的全面評估驗收。
2000年,河南省教委作出了對師范教育結構進行調整的決定,全省中師從2001年起停止招生。面對師范教育結構調整的挑戰,南陽二師結合實際,經過全面論證,確立了「團結務實再創業,從嚴治校講正氣,德育為首育人才,多元發展創一流」的辦學新思路,決定在繼續辦好中專教育的同時,開始試辦高中教育,並為了充分利用中師教育的師資優勢,實現學校穩妥轉軌,適時開展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培訓,與南陽師院聯合開辦了成人大專教育,形成了轉軌過渡期「多元辦學」的格局。
2000年4月,經中共南陽市委批准,學校黨委首次進行了換屆選舉,同時成立了中共南陽二師紀律檢查委員會。黨委認真落實《黨政領導幹部選拔任用工作條例》,採用公開選拔、競爭上崗的辦法選拔中層幹部。學校堅持結合實際、按需設崗、科學管理的原則,適時增減內設機構,提高管理效率。2000年成立了財務科,加強了財務管理,促進了黨風廉政建設;適應招生和學生就業工作的需要,2000年成立了招生就業指導辦公室;2001年學校撤銷教務科和學生科,成立高中部和中專部;把教務科原轄的教學服務部門分離出來,與教育科學研究室合並,成立了教學服務中心;老幹部管理科與工會合署辦公。
為辦好高中教育,校黨委以轉變教職工教育觀念為出發點,以師資結構調整為重點,從2001年上半年開始,就抽調骨幹教師成立了高中學科教研組,聘請高中語文、數學退休教師各1名為顧問,並依託南陽市五高發起的「五校聯誼」教研協作組織,開始著手研究高中教育。同時面向社會公開招聘了4名高中英語教師,解決了燃眉之急。2001年秋,南陽二師高中部第一次以「南陽市第一實驗高中」的牌子招收了4個普通高中班,共247名學生。錄取這屆學生時,正取生的分數線為485分,比內鄉一高低27分。2002年,在校各類學生達3 077名,創造了歷史最高紀錄。
2002年,南陽市副市長馮曉仙同志來我校視察,針對學校試行的辦學模式取得的顯著成效給予了充分肯定,並對學校進一步的發展做了綱要性的指導。
為適應轉軌改制的需要,學校對師資結構進行了調整,引導一部分體音美和教育心理學科的教師或調出、或改教其他學科、或從事管理工作;為解決語數英學科師資緊缺的困難,採用公開選調和聘用相結合的辦法,保證了中專和高中教學的需求。到2003年底,學校在編教職工共有147人,聘用教師23人。
2003年5月,經南陽市政府批准,學校更名為「南陽市宛西中等專業學校」,實行中專教育和高中教育並行的「雙軌」辦學模式,學校轉軌基本完成。2003年7月15日,《南陽日報》以《乘風破浪的文明之舟》為題,報道了學校改制過渡成功經驗。
2003年8月,經市編委審核,批准學校保衛科、老乾科、招生辦為在編機構。
2004年6月,學校234名首屆普通高中畢業生參加高考,有96人進入本科線,16名藝體生進入本科線,進線率達40.6%,在內鄉縣位居第2。獲最高分的楊志康同學,入校時中考成績僅為489分,低於該縣重點高中錄取線24分,高考考取637分被哈工大錄取。
2005年乘黨的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活動東風,學校全體教職員工群策群力,以師德師風建設為載體,激發動力,提高活力,大膽實踐「雙軌」辦學,取得了喜人成績。2005年我校高考創出新高,144人進入本科線,13人考入重點大學,30人考入藝體本科院校,1人生入空軍飛行院校。
招生方面,由於2004年高考成績突出,學校影響擴大,加上首次與天津渤海職業技術學院聯合辦學(招收147名),中專和高中共招生860名;2005年學校招生再創新高,人數到980人。
2004年到2005年學校的基礎設施建設也進一步得到發展,學校投資15萬元翻修了操場跑道,30萬元興建了體育看台,購進了2萬余元的健身設備,加入了城域網,配置了8個多媒體教室。2005年冬天學校廣泛論證後籌資300多萬元建設的新辦公樓動土開工。
在轉軌階段,學校為南陽13個縣市區培養了中師生3個班150人,中專生48班2 483人,高中生14個班840人,與南陽師院聯合培養5個專業206名大專學生,為宛西5縣市培訓中小學教師955人次。
轉軌時期雖然困難重重,學校卻取得了顯著成績,先後榮獲「河南省中等師范學校辦學水平評估優秀學校」、省「衛生先進單位」、「安全文明校園」、「食品衛生先進單位」和市「標兵文明單位」、「治安模範單位」、「花園式單位」、「百佳校園」、「教師教育工作先進單位」、「語言文字先進工作單位」等榮譽稱號,被確定為「中國教育學會嘗試教學研究實驗基地」和「中國創造學會實驗基地」,並榮獲「中國教育學會嘗試教學研究與實驗先進集體」稱號,學校中專部被評為河南省重點中專,學校高中部被市教育局確認為南陽市市級示範性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