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初中高中 > 第三師五十團中學

第三師五十團中學

發布時間:2020-12-24 03:02:55

㈠ 遠征軍第六軍三十九師一一五團

1944年6月5日,八十八師二六二團從蚌渺,壩竹之線展開,以一部攻佔樺桃林、南天門、放馬橋等要點,並將龍、芒之交通、通訊設備徹底破壞;7月20日,第六軍之新三十九師附第五軍山炮連奉命到達三關坡附近,以一一六團之一部連夜冒雨秘密接近雙坡陣地附近,乘敵尚未發覺,一齊將手榴彈投入敵陣,在煙霧掩護下與敵行白刃戰。激戰兩時,敵倉皇向鍋底塘坡潰退。我軍乘勝進擊張金山,約四時,張金山為我佔領。當即部署各部:於張金山、南天門、雙坡等要點佔領陣地,准備繼續攻擊三關坡。從8月中旬以來不斷從芒市增兵龍陵,對我新三十九師扼守之三關坡、鍋底塘坡、張金山、南天門、放馬橋等陣地展開猛烈攻擊。8月15日,新三十九師一一七團上午佔領三關坡和鍋底塘坡、下午敵從華坡和五角坡逆襲,致我官兵傷亡大半。且說9月4日,芒市之敵兩千餘人攻破放馬橋、南天門、張金山、南京地、一碗水陣地後,一部經大關坡竄入龍陵城區;一部向三關坡、鍋底塘坡一帶猛犯,企圖佔領華坡,從南麵包圍龍陵;另一部從一碗水沿白路坡直指土官寨、赧場、5310高地之線,企圖從北麵包圍龍陵。各部於29日拂曉展開總攻,經五晝夜激戰,二百師屆時攻克籬笆坡和伏龍寺。第二軍和三十六師攻佔三關坡後,乘勝連克張金山、南天門、放馬橋、紅岩山等要點;八十七師攻克廟房坡及華坡。榮一師攻入城區佔領城內各個據點,至11月3日上午,殘敵四、五百人由小路突圍,潰逃芒市。911月3日下午,衛立煌司令長官向蔣介石電報:「我軍於九月間,相繼克服松山、騰沖,並擊退龍、芒之敵反攻後,與敵相持月余。近復積極調整部署,充分准備,於酉艷日龍陵再興攻擊。經五日之激戰,將龍、芒公路截斷,逐次攻略龍陵城區外圍堅固據點,於戌江丑時,我完全克復龍陵。查踞守龍陵之敵軍為五十六師團一四六聯隊余部及十八師團一一四聯隊、二二九聯隊各一部。被殲滅大半,我俘獲甚多,殘部四、五百人由小路突圍向芒市逃竄,我正在追擊中。------------------摘至自〈三戰龍陵〉影視劇所說的「炮灰團」在南天門堅守三十多天的事跡是指44年8月中旬至9月中旬日第二、五十六師團與中國遠征軍龍陵集團在放馬橋、南天門、張金山等地進行的三十多天反復拉據戰!

㈡ 隆化城戰役背景

背景:

東北民主聯軍1947年冬季攻勢結束後,東北野戰軍第11縱隊司令員賀晉年、政治委專員陳仁麒奉命率所屬部並在獨立第6師等部配合下奪取該城。國民黨軍第13軍第89師第265團(欠第3營)及師屬工兵1個連、炮兵一部,以苔山和隆化中學為防禦重點,城周圍有40餘個碉堡群,憑堅據守。

(2)第三師五十團中學擴展閱讀:

戰斗過程:

1948年5月1日,第11縱隊從朝陽地區西進,18日包圍隆化。獨立第6師於高寺台地區阻擊由承穗可能北援之敵。25日凌晨,第11縱隊發起總攻。其第31師在冀察熱遼軍區炮兵旅配合下主攻隆化城北薔山。第91團僅35分鍾即佔領苔山制高點,第92、第93團從城西南向西山和龍頭山守軍展開攻擊。

第33師從隆化城西南僅用15分鍾即突破了守軍前沿陣地,主力跟蹤追擊向城內撤退之敵。第32師第96團從隆化城東北展開進攻,在向隆化中學攻擊時,遇守軍頑抗。

第6連第6班班長董存瑞手托炸葯包,捨身炸毀橋上暗堡,為攻擊部隊掃清障礙。入夜,苔山殘余守軍突圍南撤,被第33師第99團截殲大邵,僅20餘人逃往承德。至26日凌晨攻克隆化城,共殲守軍1900餘人,迫使灤平、平泉等孤立據點的國民黨軍也撒至承德。

㈢ 紅五軍團[原國民黨二十六路軍]和紅二十五軍現在還存在嗎現況如何

紅五軍團,是由原國民黨第二十六路軍於「寧都起義」後改編成立的,是紅軍中的主力軍團,有過光輝的戰績。
第二十六路軍原系馮玉祥的西北軍之第五路軍,參加過北伐戰爭。蔣馮戰爭後,被蔣介石改編為第二十六路軍。1930年6月,該軍地下黨員王超.劉振亞受中共中央軍委指派進行兵運工作,先後發展了軍總參謀長趙博生等人入黨,成立了中共秘密支部。1931年夏,該軍被調往江西,參加"圍剿「紅軍的戰爭。」九一八「事變後,廣大將士要求抗日。經過我黨爭取,旅長董振堂.季振同和黃中嶽等贊同我黨的主張。
1931年12月14日,在趙博生.董振堂的率領下,第二十六路軍在寧都舉行起義。參加部隊有軍直.兩個師直.六個旅直和十一個團,共一萬七千餘人,有武器兩萬余件。起義部隊開入中央根據地之後,改編為紅五軍團。軍團總指揮季振同,政治委員肖勁光.副總指揮董振堂,參謀長趙博生,政治部主任劉伯堅,分別編為紅十三軍.紅十四軍.紅十五軍。中央軍委總政治部從各部隊調集一批優秀的政工幹部,分配到紅五軍團工作,建立起了革命政治工作。
1933年2.3月,紅五軍團參加了」贛州戰役「擔任預備隊。3月12日,根據中央軍委重組各軍團的命令,周子昆擔任軍團參謀長,紅五軍團下轄紅三軍.紅十三軍。原轄的紅十四軍編入紅三軍團編制,但一直獨立執行作戰任務,紅十五軍編入紅一軍團建制。隨後,紅五軍團與紅一軍團組成東路軍,進入閩粵地區作戰。5月統計,軍團共六千六百餘人。
6月初,東路軍會師贛南。季振同被撤職,由董振堂擔任軍團總指揮,趙博生擔任副總指揮,紅五軍團即歸紅一方面軍建制。7月上旬,參加了水口之戰。8月初,紅三軍重新劃歸紅一軍團建制,紅十五軍亦重規紅五軍團建制。不久,參加了樂安.宜黃戰役,紅一軍團.紅三軍團.紅五軍團協同作戰,取得了重大勝利。
同年12月11日,為紀念」寧都起義「一周年,臨時中央政府向董振堂.趙博生頒發樂紅旗勛章。
1933年,1月5.6日,紅五軍團協同紅三軍團進行了黃獅渡戰役,作戰中副總指揮趙博生英勇犧牲。紅五軍團根據命令,取消了紅十三軍軍的組織和紅十五軍各師師部。肖勁光調走,由朱瑞繼任政治委員,陳伯鈞繼任參謀長。2.3月,參加了中央革命根據地第四次反」圍剿「戰役。
1933年6月,紅五軍團根據中央軍委統一編制進行了整編。將原紅十三軍各師縮編為紅十三師,取消了紅十五軍的編制,將其餘部編為紅十三師紅三十七團。將博生.勝利.石城模範師,改為軍團下轄紅十四師。師長程子華,政治委員朱良才,政治部主任唐天際。兩師各轄三個大團,全軍團共一萬一千零三十二人。軍團長董振堂,政治委員朱瑞,參謀長陳伯鈞,政治部主任劉伯堅,保衛局局長歐陽毅,供給部部長傅蘭蓀,衛生部部長陳義厚,(後)姬鵬飛。此後,參加了中央根據地第五次反」圍剿「作戰。10月28日,紅十四師劃歸紅九軍團建制。。
同年底,紅五軍團參加了東方軍第二次入閩作戰,由曹里懷繼任軍團參謀長。軍團補充師師長劉振亞。1934年3.4月間協同紅一軍團.紅三軍團進行了廣昌保衛戰,部隊受到很大損失。6月,紅七軍團紅三十四師劃歸紅五軍團建制,師長陳樹想,政治委員程翠林,參謀長袁良慧,政治部主任朱良才。軍團參謀長郭如岳,政治部主任曾日三,全軍團共約一萬一千餘人。8月底,軍團共一萬二千五百九十四人。
1934年10月,紅五軍團隨中共中央.中央紅軍開始長征。由陳雲擔任駐軍團中共中央代表,李卓然擔任軍團政治委員,劉伯承擔任軍團參謀長。成立了軍團後方部,部長傅蘭蓀,政治委員劉型,衛生部部長姬鵬飛,政治委員彭嘉慶。隨軍中央地方工作團,主任鄧振洵。軍團共一萬兩千一百餘人。長征初期,紅五軍團擔任全軍最艱苦的後衛任務,掩護全軍特別是中共中央和中央政府突圍。連續突破三道封鎖線之後,在過湘江時紅三十四師被切斷,未能渡江。大部犧牲,少數分散突圍到湘南堅持游擊戰爭。12月18日,紅八軍團編制撤銷,所剩的一千餘人編入紅五軍團。由羅榮桓繼任政治部主任(未到職),劉伯承調中央軍委擔任總參謀長,陳伯鈞繼任軍團參謀長。1935年2月,中央紅軍整編,紅五軍團取消了紅十三師師部,紅三十七團.紅三十八團.紅三十九團直接歸軍團指揮。5月初,紅五軍團再次擔任全軍後衛,掩護全軍渡過金沙江。5月底,軍團由瀘定橋渡過大渡河。6月18日,在懋功地區與紅四方面軍會合。
1935年7月21日,紅五軍團奉命改稱第五軍。軍長董振堂,代理政治委員曾日三,代理參謀長曹里懷,保衛局局長歐陽毅,供給部部長傅蘭蓀,衛生部部長姬鵬飛,仍轄三個團。8月,紅五軍編入左路軍,執行中共中央北上方針。9月15日,張國燾公開分裂黨和紅軍強令紅四方面軍和紅一方面軍建制的紅五軍和紅三十二軍南下。紅五軍擔任丹巴警戒任務。南下失利,部隊遭受嚴重損失。
1936年1月,將原紅五軍原部隊縮編為紅十三師,將原紅三十三軍縮編為紅五軍的紅十五師。軍長董振堂,政治委員黃超,副軍長羅南輝,參謀長李屏仁,政治部主任楊克明,保衛局局長梁曠生。6月,紅二軍團.紅六軍團長徵到達甘孜,同紅四方面軍會合。7月,全軍北上。紅五軍下轄五個團:紅三十七團,團長李連祥,政治委員陳道貴;紅三十九團,團長吳代潮,政治委員朱金暢;紅四十團,團長郭錫山,政治委員謝良;紅四十三團,團長萬漢江,政治委員何志余;紅四十五團,團長葉崇本,政治委員張力雄。10月,紅二方面軍.紅四方面軍同紅一方面軍在甘肅會寧地區勝利會師。軍參謀長由畢占雲擔任,全軍共四千一百餘人。
10月下旬,紅五軍奉命西渡黃河。11月8日,紅五軍歸由紅四方面軍總部改稱的「西路軍總指揮部」指揮,編入西路軍。12下旬,紅五軍途經臨澤,一舉攻佔高台,爭取守敵一千四百餘人全部投降。1937年1月中旬,敵軍集中兵力進攻高台。軍長董振堂率領兩個團共兩千餘人堅守高台。由於我援軍遭堵截,經過九天九夜激戰,慘遭失敗。軍長董振堂,政治部主任楊克明以下兩千餘人,幾乎全部犧牲。紅五軍另兩個團駐守臨澤。後被集中到倪家營子同西路軍總部及紅九軍.紅三十軍會合。隨即遭到敵人四萬餘人進攻,經過反復拼殺,突圍轉向西北。3月中旬,紅五軍余部被編為右支隊,向東行進。不久,遭敵軍重兵圍攻,大部戰死,一部被俘。原軍團政治部主任曾日三被俘,英勇就義。原軍參謀長畢占雲等人,分散饒回陝北。

1932年1月下旬,紅三軍團開往贛州,共約一萬四千人。3月12日,根據中革軍委重新編組軍團的命令,紅三軍團下轄紅五軍.紅七軍和紅十四軍,但紅十四軍一直單獨行動,未編入紅三軍團行動。5.6月間,恢復了紅五軍軍部。不久,又取消了紅五軍軍部。此後,軍團供給部部長周玉成,衛生部部長何復生,政治委員劉惠農。
1933年2.3月,紅三軍團參加了中央革命根據地第四次反「圍剿」戰役。6月上旬,紅三軍團按新編制於大湖坪進行了整編。取消了紅七軍番號,將原紅五軍紅一師.紅二師.紅三師縮編為紅四師;將原紅七軍和紅二十一軍縮編為紅五師;將興國模範師等改編為紅六師,軍團部直轄紅四師.紅五師.紅六師.每師三個大團,全軍共約一萬六千六百七十六人。軍團長彭德懷,政治委員騰代遠,參謀長鄧萍,政治部主任袁國平,政治保衛局局長張純清,供給部部長周玉成,衛生部部長何復生,政治委員劉惠農。下轄紅四師,師長張錫龍,(後)洪超,政治委員彭雪楓,(後)黃克誠,參謀長張驥,政治部主任李井泉;紅五師,師長尋淮洲,(後)李天佑,政治委員樂少華(後)陳阿金,參謀長黃子榮,(後)胡震,政治部主任黃克誠,(後)唐天際;紅六師,師長先後為彭紹輝.洪超.曹德清,政治委員陳阿金,(後)徐策,參謀長李俊,政治部主任曹其燦,(後)歐陽欽。
7月1日,奉中央軍委電令,軍團與紅十九師組成東方軍,並指揮紅三十四師及閩贛軍區部隊進入福建作戰。10月,參加第五次反「圍剿」作戰,12月12日,紅三軍團於團村擊潰敵軍四萬餘人。此時,楊尚昆繼任軍團政治委員。軍團衛生部部長饒正錫。年底,以紅三軍團為主的東方軍再次入閩。2月中旬,紅三軍團返回江西,共有一萬二千餘人。4月,部隊參加了廣昌保衛戰。8月底統計,軍團共一萬六千餘人。
1934年10月,紅三軍團隨中共中央,中央紅軍撤離中央根據地。成立了軍團後方部,部長唐延傑,政治委員邱創成。衛生部部長饒正錫,政治委員黃應龍,(後)胡定國。隨軍中央代表李富春,地方工作團主任郭潛。軍團下轄紅四師.紅五師.紅六師共約一萬五千餘人。長征初期,紅三軍團為右翼,接連突破四道封鎖線,進入貴州。1935年2月,紅三軍團在懶板凳整訓改編,取消各師編制,縮編為紅十團.紅十一團.紅十二團.紅十三團.共四個大團,直接由軍團指揮。劉少奇繼任軍團政治部主任,伍修權擔任軍團副參謀長。此時,參加了四渡赤水戰役,軍團參謀長鄧萍犧牲,葉劍英繼任軍團參謀長。5月,分別由洪門渡與皎平渡過金沙江。而後,由瀘定橋渡過大渡河。6月上旬,同紅四方面軍在懋功會師。
7月21日,紅三軍團改稱紅三軍,軍長彭德懷,政治委員楊尚昆,參謀長肖勁光,政治部主任袁國平。8月8日,重新恢復紅三軍團番號,李富春繼任軍團政治委員,羅瑞卿繼任政治部主任。9月隨中共中央和紅一軍團,軍委縱隊北上。9月22日,哈達鋪整編,編為陝甘支隊第二縱隊,司令員彭雪楓,政治委員李富春,副司令員劉亞樓,參謀長肖勁光,政治部主任羅瑞卿,保衛局局長張純清,後方部長唐延傑,政治委員邱創成。供給部部長周玉成,政治委員歐陽欽。衛生部部長饒正錫,政治委員李志民。下轄第十.十一.十二.十三大隊。
1935年10月19日,中央紅軍到達陝北吳起鎮。11月3日,重新恢復紅一方面軍番號。紅三軍團縮編為紅四師,取消了紅三軍團番號。紅四師師長陳光,政治委員彭雪楓,(後)黃克誠。副師長黃永勝,參謀長陳士榘,政治部主任舒同,副主任王平。供給部部長邱創成,政治委員龔竹村,約三千餘人,歸紅一軍團編制。1936年,紅四師參加了東征戰役和西征戰役。10月,紅四師師長李天佑,政治委員楊勇,參謀長彭雄,政治部主任舒同,隨後參加了山城堡戰役。
抗戰爆發後,8月25日,原紅三軍團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第一一五師第三四三旅第六八六團,團長李天佑,副團長楊勇。
一九三二年十月,紅四方面軍撤離鄂豫皖蘇區向川陝邊界轉移後,中共鄂豫皖省委於十一月二十九日在紅安縣檀樹崗召開最高軍事幹部會議,會議決定重建紅二十五軍,軍長吳煥先,政治委員王平章。轄兩個師一個特務營。原紅二十七師改編為紅二十五軍第七十四師,師長徐海東,政治委員戴季英,轄第二二○團、第二二一團、第二二二團;原紅二十五軍第七十五師番號不變,師長姚家芬,政治委員高敬欒,轄第二二三團、二二四團,另將紅軍獨立一師第二團一部編為師特務營;原二十五軍特務營為新軍部特務營。部隊於十一月三日完成編制,全軍約七千人。一九三三年四月,紅二十五軍和皖西的紅二十八軍在麻城大畈會合。會合前紅二十五軍政委王平章在戰斗中犧牲。兩軍會合後,省委為了進一步集中兵力,以加強紅二十五軍會合後,省委為了進一步集中兵力,以加強紅二十五軍,決定將紅二十八軍(八十二師)編為紅二十五軍第七十三師,另將獨立師十六團改為紅二十五軍第七十五師二二五團。此時,紅二十五軍的序列是:軍長吳煥先,轄第七十三師、第七十四師、第七十五師。第七十三師:師長周希元;第七十四師:師長徐海東,政治委員戴季英;第七十五師:師長姚家芳,政治委員高敬亭。全軍共一萬餘人。為了堅持皖西的斗爭,同時決定重建第八十二師。之後,紅二十五軍進至郭家河一帶作戰。

九月,紅二十五軍在黃麻公路通敵包圍,第七十五師由吳煥先,戴季英率領,突出包圍轉移鄂東,仍保留紅二十五軍番號。第七十四師,由徐海東率領,退回皖西,重新組建紅二十八軍。

—九三四年春,紅二十五軍第二次進入皖西與紅二十八軍會師;根據鄂豫皖省委指示,兩軍重又合編為紅二十五軍,軍長徐海東,政治委員吳煥先,轄第七十四師、第七十五師。同年九月,黨中央派程子華到達鄂東,傳達黨中央、中革軍委的指示,決定紅二十五軍主動向西轉移,組成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隊。並將鄂豫院省委改為鄂豫陝省委。根據中革軍委團命令,紅二十五軍的領導幹部進行了調整:程子華任軍長,徐海東任副軍長,吳煥先任政治委員,戴李英任參謀長,鄭位三任政治部主任。部隊於十一月十六日由河南羅山的何家沖出發西征,出豫經鄂北到達陝南。一九三五年一月到六月,沿途粉碎了國民黨軍隊的多次「圍剿」。一九三五年七月,在打破敵人的跟蹤「圍剿」後,紅二十五軍得知紅一、四方面軍已在四川西部會師,並將繼續北上。為了策應紅一、四方面軍的北上,紅二十五軍決定進行西征。

七月十六日,部隊從戶縣子午鎮附近出發,八月進入甘肅、攻佔兩當、天水、秦安、隆德等縣城,八月底紅二十五軍從甘肅轉向陝北。九月十八日,部隊到達延川縣的水坪鎮,同陝北紅二十六軍、紅二十七軍勝利會師(陝北紅軍是一九三二年由謝子長、劉志丹等領導創建的我黨的一支革命武裝。一九三五年二月謝子長病逝後,由劉志丹為首的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統一領導。當時部隊已發展為紅二十六軍和紅二十七軍兩個軍)、會師後,部隊合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五軍團。第十五軍團的序列是:軍團長徐海東,政治委員程子華、副軍團長兼參謀長劉志丹,政治部主任高崗,副主任郭述申。轉第七十五師、第七十八師、第八十一師。這三個師分別由原紅二個五軍、紅二十六軍、紅二十七軍改編而成。全軍團共七千餘人。

一九三五年十月一日,紅十五軍團在勞山戰役中,殲敵東北軍一一零師近兩個團和師直後隊全部。十月二十五日,又南下鄜縣攻克榆林橋,殲滅守敵第一○七師四個營。十一月初,中央紅軍經保安進至甘泉以西地區與紅十五軍團會師。會師後,紅十五軍團編入紅一方面軍建制。此時軍團長仍為徐海東,政治委員程子華,政治部主任郭述申,副主任馮文彬。轄第七十萬師:師長張紹東、政治委員趙凌波,政治部主任周碧泉;第七十八師:師長田守堯,政治委員崔田民,政治部主任鍾偉;第八十—師:師長賀晉年,政治委員張明先,政治部主任李宗貴,副主任張樹才。隨後,紅十五軍團在黨中央的直接領導下參加了直羅鎮戰役。

㈣ 請問紅一方面軍 紅三方面軍紅四方面軍, 各有多少軍團

長征前全國紅軍的編制:

一、紅一方面軍:

1、第一軍團:軍團長林彪,政治委員聶榮臻。參謀長左權,政治部主任朱瑞。轄三個師。

第一師:師長李聚奎,政治委員賴傳珠(後為黃蘇),參謀長聶鶴亭(後為耿飈),政治部主任譚政;

第二師:師長陳光,政治委員劉亞樓;

第十五師:師長彭紹輝,政治委員肖華。

2、第三軍團:軍團長彭德懷,政治委員楊尚昆,參謀長鄧萍、政治部主任羅榮桓。轄三個師。

第四師:師長洪超(犧牲後為彭雪楓、張宗遜),政治委員黃克誠;

第五師:師長李天佑、政治委員鍾赤兵;

第六師:師長曹里懷,政治委員徐策。

3、第五軍團:軍團長董振堂,政治委員李卓然,中央代表陳雲,參謀長陳伯鈞,政治部主任曾日三。轄兩個師。

第十二師:師長陳伯鈞(兼),政治委員謝良;

第三十四師:師長陳樹湘,參謀長王光道。

4、第八軍團:軍團長周昆,政治委員黃蘇,中央代表劉少奇,參謀長唐浚,政治部主任羅榮桓。轄第二十一師、二十三師。

第二十一師

第二十三師:師長孫超群、政治委員李干輝。

第九軍閉:軍團長羅炳輝,政治委員何長工,中央代表何克全,參謀長郭天民,政治部主任李濤。下轄第三師、第十四師。

第三師

第十四師:師長因子昆,政治委員王開湘。

5、軍委直屬隊:

軍委第一野戰縱隊:紅軍總部直屬隊、幹部團、各學校。第一野戰縱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葉劍英,參謀長鍾偉劍,政治部主任王首道;

軍委第二野戰縱隊:黨中央、中央政府、供給部、紅大、軍委二局等。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李維漢,副司令兼副政治委員鄧發,參謀長張宗遜(後為張經武),政治部主任邵式平。

6、三四年十月二日決定組建紅七軍團(抗日先遣隊,失利)。

紅七軍團:軍團長尋淮洲,參謀長粟裕,政治部主任劉英。轄第十九師、第二十師、第三十四師和第十軍南下的獨立團;

紅七軍團與新紅十軍會師後編為紅十軍團,軍團首長:尋淮洲、方誌敏。後作戰失利,少數部隊由粟裕、劉英等率領,經歷了漫長的南方游擊戰爭,抗戰時期編入新四軍。

二、紅二軍團、紅六軍團(紅二方面軍):

1、紅二軍團開始長征時編制為第七師、第九師和一個教導團。

第七師:師長湯福林(後為葉光吉),政治委員盛聯均;

第九師:師長段德昌,政治委員宋盤銘;

教導團(由獨立一師一部編成):團長盧冬生、政治委員關向應(兼)。

2、紅六軍團:軍團長肖克,政治委員王震,參謀長李達,政治部主任張子意。

轄第十七師:師長肖克兼(後為吳正卿),政治委員王震兼(後為蘇傑),政治部主任張子意兼;

第十八師:師長龍雲(因病,後改鄺朱權代理),政治委員甘泗淇,副師長彭輝盟,參謀長譚家述,政治部主任方禮明。

三、四方面軍的編制序列是:

總指揮徐向前,政治委員陳昌浩,副總指揮王樹聲,參謀長李特,政治部主任周純全。轄四軍、九軍、三十軍、三十一軍、三十三軍,共五個軍。

1、第4軍:軍長王宏坤,政治委員周純全,下轄第十師、第十一師;

2、第9軍:軍長何畏,政治委員詹才芳,下轄第二十五師、第二十七師;

3、第30軍:軍長余天雲,政治委員李先念,下轄第八十八師、第八十九師、第九十師;

4、第31軍王樹聲兼軍長,下轄:第九十一師、第九十二師、第九十三師;

5、第33軍:軍長王維舟,政治委員楊克明,下轄第九十七師、第九十八師、第九十九師,

全方面軍總計正規部隊十一個師、三十三個團,連同婦女獨立團,紅軍學校、機關、兵工廠等,共十萬餘人。

四、紅二十五軍:軍長程子華、副軍長徐海東、政委吳煥先

下轄第223、224、225團、手槍團

五、陝北紅軍:(劉志丹、謝子長)

紅二十六、二十七軍

六、長征後留下的地方部隊:

1、紅軍長征後留下的中央蘇區各省軍區獨立師、獨立團。成立蘇區中央分局、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辦事處、中央軍區項英任分局書記、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陳毅任中央政府辦事處主任,

紅軍第24師及地方武裝共1.6萬餘人和部分黨政工作人員,在中央蘇區及其鄰近地區堅持斗爭。

閩西紅軍第8、第9團和游擊隊(張鼎丞、鄧子恢、譚震林)

2、紅二十八軍:高敬亭任軍政委,下轄八十二師和手槍團。

3、瓊崖紅軍游擊隊(馮白駒)

4、湘贛蘇區地方武裝5個獨立團;

5、閩浙贛蘇區的紅軍第30師及地方武裝1000餘人;

6、紅10軍團轉至浙南的余部組成的挺進師(粟裕、劉英);

7、湘鄂贛蘇區紅軍第16師和游擊隊。

㈤ 南昌起義時第二五師七十三團三營六連的連長是誰

南昌起來義時,第二五師七十三團三營六源連的連長是六連長秦悅軍後聶鶴亭。

聶鶴亭,一九二六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參加國民革命軍第四軍,任葉挺獨立團排長。一九二七年參加南昌起義、廣州起義。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工農革命軍第四軍二十五師七十三團連長,中共東江特委教導營營長,工農紅軍第四軍參謀,紅四軍第十一師三十五團副團長,三十三團團長,師參謀長,四軍參謀長,紅一軍團第一師參謀長,軍團作戰科科長,甘肅野戰軍參謀長。

抗日戰爭時期,任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第四大隊大隊長,軍委總參謀部一局局長,軍委參謀部部長,八路軍駐武漢辦事處高級參謀,晉察冀軍區第四軍分區副司令員兼參謀長,晉察冀軍區參謀長。

解放戰爭時期,任松江軍區司令員,東北民主聯軍總部參謀長,哈爾濱衛戍司令員兼中共哈爾濱市委書記,遼北軍區司令員,第四野戰軍副參謀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裝甲車副司令員,工程兵副司令員。一九五六年一月二十五日被補授予中將軍銜。是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

㈥ 二戰期間(37年到結束),日本一共有幾個師團,各師團各時期的將領,師團等級,活動范圍又是哪裡!

抗日戰爭中侵華日軍序列

「七七事變」後侵華日軍系列

一、侵華日軍「華北方面軍」序列(1937年8月31日)

司令官:寺內壽一大將

參謀長:岡部直三郎少將

司令部駐天津,次年1月移北平,總兵力約37萬人。

第一軍:司令官 香月清司中將,轄第六師團、第十四師團、第二十師團

第二軍:司令官 西尾壽造中將,轄第十師團、第十六師團、第一0八師團

方面軍直轄第五師團、第一0九師團、中國駐屯混成旅團、臨時航空兵團等

二、侵華日軍「上海派遣軍」序列(1937年8月15日-10月)

司令官:松井石根大將

參謀長:飯詔守少將

司令官駐上海。

第三師團:師團長 藤田進中將

第十一師團:師團長 山室宗武中將

第九師團:師團長 吉住良輔中將

第一0一師團:師團長 伊東正喜中將

第十三師團:師團長 狄洲立兵中將

第十軍:司令官 柳川平助中將,轄第六師團(由華北調來)、第十八師團、第一一四師團

1937年11月12日日軍攻佔上海後,「上海派遣軍」改為「華中方面軍」;12月13日攻佔南京後,司令部移至南京。

三、「關東軍」序列

司令官:植天謙吉大將

參謀長:東條英機中將

司令部駐長春。

第一師團:師團長 河村恭輔中將

第二師團:師團長 岡村寧次中將

第四師團:師團長 松井命中將

第十二師團:師團長 山天乙三中將

獨立混成第一旅團、獨立混成第十一旅團等

四、「台灣軍」序列

五、侵華日軍艦隊序列

第二艦隊(1937年7月28日編成)

司令官 吉田善吾中將

「中國方面艦隊」(1937年10月20日編成)

司令官 長谷川清中將

第三艦隊 司令官 長谷川清中將兼

第四艦隊 司令官 豐田富武中將

抗日戰爭勝利前夕侵華日軍序列

一、「中國派遣軍」序列(1945年8月)

總司令官:岡村寧次大將

總參謀長:小林淺三郎中將

華北方面軍

司令官:根本博中將

參謀長:高橋坦中將

第一軍:司令官 澄田賚四郎中將;轄第一一四師團、獨立混成第一旅團、獨立步兵第六旅團、第十四旅團

第十二軍:司令官 鷹森孝中將;轄第一一0師團、第一一五師團、騎兵第四旅團等

第四十三軍:司令官 細川忠康中將;轄第四十七師團、獨立混成第五旅團、獨立步兵第一旅團等

方面軍直轄坦克第三師團,獨立混成第一、八、九旅團,獨立步兵第二旅團等

第六方面軍

司令官:岡部直三郎大將

參謀長:中山貞武少將

第十一軍:司令官 笠原幸雄中將;轄第五十八師團,獨立混成第二十二、八十八旅團

第二十軍:司令官 板西一良中將;轄第六十四、六十八、一一六師團,獨立混成第八十一、八十二、八十六、八十七旅團

方面軍直轄第一三二師團,獨立混成第十七、八十三、八十四、八十五旅團,獨立步兵第五、七、十一、十二旅團

第六軍:司令官 十川次郎中將;轄第七十、一三三師團、獨立混成第六十二、八十九、九十一旅團

第十三軍:司令官 松井太久郎中將;轄第六十、六十一、六十五、六十九、一0一師團,獨立混成第九十、九十二旅團,獨立步兵第六旅團

第二十三軍兼香港佔領地總督部:司令官 田中久一中將;轄第一0四、一二九、一三0師團,獨立混成第二十三旅團、獨立步兵第八、十三旅團

「中國派遣軍」直轄第三、十三、二十七、三十四、四十、一三一師團,第十三飛行師團

以上「中國派遣軍」共105萬人。

二、第十方面軍(1944年9月,「台灣軍」改稱第十方面軍)序列

司令官:安藤利吉大將

參謀長:諫山春樹中將

第三十二軍:司令官 牛島滿中將;轄第二十四、二十八、六十二師團,獨立混成第四十四、四十五、五十九、六十旅團

方面軍直轄第九、十二、五十、六十六、七十一師團,獨立混成地七十五、七十六、一00、一0二、一0三、一一二、六十一旅團,第八飛行師團

以上第十方面軍共約12.8萬人。

三、「中國方面艦隊」序列(1945年8月)

長官:福天良三中將

參謀長:左近充尚正少將

第二遣華艦隊:長官 藤田類太郎中將

香港、廈門、上海、青島、長江等特別根據地隊

以上「中國方面艦隊」共約6.3萬人。

四、「關東軍」序列

總司令官:山田乙三大將

總參謀長:秦彥三郎中將

第一方面軍

司令官:喜多誠一大將

參謀長:櫻井鐐三中將

第三軍:司令官 村上啟作中將;轄第七十九、一一二、一二七、一二八師團,機動第一旅團,獨立混成第一三二旅團

第五軍:司令官 清水規部中將;轄第一二四、一二六、一三五師團等

方面軍直轄地一三四、一二二、一三九師團

第三方面軍

司令官:後宮諄大將

參謀長:大坪一馬少將

第三十軍:司令官 飯田祥二郎中將;轄第三十九、一二五、一三八、一四八師團

第四十四軍:司令官 本鄉義夫中將;轄第六十三、一0七、一一七師團,獨立坦克第九旅團

方面軍直轄一0八、一三六師團。獨立混成第七十九、一三0、一三四旅團,獨立坦克地一旅團

第四軍:司令官 上村干男中將;轄第一一九、一二三、一四九師團,獨立混成地八十、一三一、一三五、一三六旅團

第三十四軍:司令官 櫛淵鍹一中將;轄第五十九、一三七師團,獨立混成第五十三、一三三旅團等

在1945年8月日本投降前,日句168個步兵師團。其中分布在中國戰場53個師團:華北地區5個,華中18個,華南3個,東北22個,台灣5個;占其師團總數的百分之三十二。

㈦ 新疆建設兵團第三師五十三團怎麼去

凡涉及部隊駐地、番號、隸屬關系、編制、性質、裝備種類或數量等信息均屬於國內家秘密,切勿詢問,否則很容容易涉嫌竊取國家機密。
刑法規定對構成竊取國家秘密情報罪的,處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對嚴重危害國家安全或者使國家利益遭受重大損失等情節特別嚴重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其中對國家和人民危害特別嚴重的或者情節特別惡劣的,最高刑可以判處死刑。

㈧ 抗美援朝的時候所謂的聯合國軍有幾個國家

"聯合國軍"是冷戰時期的產物,並非聯合國實體,不具有合法性,也不在聯合國的命令和控制范圍內。所謂的聯合國軍,是在1950年以美國為首的,以朝鮮戰爭為由,提出安全為理由制裁朝鮮的決議。美國提出成立"聯合國軍"司令部,由美軍推薦一名司令統一指揮,麥克阿瑟、李奇微和馬克·韋恩·克拉克先後擔任司令。當時的韓國受聯合國軍指揮,但不屬於聯合國軍的序列。

1952年1月22日,美軍第40步兵師入朝。

閱讀全文

與第三師五十團中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睢寧縣第一中學北校區 瀏覽:349
道里小學中學排名 瀏覽:226
遼寧重點中學分數線 瀏覽:174
臨夏回民中學2018分數線 瀏覽:683
合肥市包河區外國語實驗中學 瀏覽:477
龍川實驗中學公路改造 瀏覽:844
呼和浩特中學上下課時間表 瀏覽:300
2018年沈陽市初中學業水平考試數學 瀏覽:687
龍川縣登雲中學校長 瀏覽:863
北侖中學招生簡章 瀏覽:473
長安一民中學上課時間 瀏覽:833
盱眙中學2015高考成績 瀏覽:284
中學生手球錦標賽 瀏覽:377
遼寧省實驗中學魏民 瀏覽:670
2018江浦高級中學錄取名單 瀏覽:305
洛陽2019年中學招生信息 瀏覽:220
蔡家坡初級中學電話 瀏覽:903
三門啟超中學招聘2018 瀏覽:572
郴州市第三中學貼吧 瀏覽:716
2019北鎮中學分數線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