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湖北省省級示範高中有哪幾所
湖北省省級示範高中有:
一、華中師范大學第一附屬中學
華中師范大學第一附屬中學是湖北省首批示範高中,該校在1962年被確定為湖北省首批重點中學,是湖北省人民政府唯一命名的「窗口學校」、湖北省最佳文明單位,湖北八校聯考成員。
華中師范大學第一附屬中學創辦於1950年9月,初名中南實驗工農速成中學;1958年,更名為華中師范學院第一附屬中學;1985年,更名為華中師范大學第一附屬中學。
二、武漢外國語學校
武漢外國語學校(Wuhan Foreign Languages School),簡稱武外,位於湖北省武漢市,是湖北省重點中學、湖北省示範性學校。
武漢外國語學校創辦於1964年,是「全國首批七所外國語學校」之一,1982年被列為湖北省重點中學,1987年,經武漢市人民政府、湖北省外事辦批准成為全國第一批對外開放單位,2000年成為湖北省示範學校。
三、武漢市漢鐵高級中學
武漢市漢鐵高級中學(Wuhan Hantie Senior Middle School)是湖北省重點中學和湖北省示範高中。創建於1947年7月,其前身為平漢鐵路局武漢扶輪中學。
截止2014年,武漢市漢鐵高級中學分高中校區(怡康路)和初中校區(二七路),共有60個教學班,其中高中班42個,初中班18個,學生總數近3200人。兩個校區總佔地面積約80000平方米,其中高中校區佔地面積約53333平方米,初中校區佔地面積約26666平方米。
四、華中科技大學附屬中學
華中科技大學附屬中學(Middle School Attached to HUST)為湖北省示範高中。截至2019年3月,學校擁有教學班56個,在校學生3000餘人,教職工218人。
附中隨著大學的發展,經歷了半個多世紀的風雨歷程,鑄就了堅實的人才基礎,積淀了厚實的人文底蘊。現有53個教學班,在校學生達3000人,是一所教學設施齊全,教育環境幽雅,教學質量上乘,管理科學、治學嚴謹的完全中學,是湖北省唯一的「全國中小學外語教研工作示範學校」。
五、宜昌市一中
湖北省宜昌市第一中學是湖北省最早的省級示範學校之一。學校創辦於1910年,始名「宜昌府中學堂」,1954年改名為湖北省宜昌市第一中學,其間九易其名,6次搬遷。2011年,學校佔地80餘畝,有43個教學班,師生近3000人。
學校發軔於明弘治年間為紀念晉代文學家郭璞而建的墨池書院,明嘉靖年間為紀念北宋文學家歐陽修再建六一書院,兩書院時合時分,以墨池書院之名傳至清末。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華中師范大學第一附屬中學
網路—武漢外國語學校
網路—武漢市漢鐵高級中學
網路—華中科技大學附屬中學
網路—宜昌市一中
② 邰麗華的個人經歷
1998年,任武漢第一聾啞學校教師,
邰麗華生於一個普通職員的家庭,兩歲時的一場高燒使她不幸墮入了無聲世界。邰麗華很早就悟出了自己和同齡孩子的區別,自強與奮發的幼苗在心中萌發。在聾啞學校,邰麗華品學兼優。學校在離家很遠的武漢市,使她從小就養成了很強的自理能力。人們只看到她靜靜地離家,又靜靜地回來,而其中多少艱辛,只有她自己知道。後來,邰麗華又通過自己的努力,成為湖北美術學院裝潢設計系的一名畢業生。
在她剛剛踏進聾啞學校校門的時候,最打動她的是這里與其他學校完全不同的一門課程──律動課。教師踏響木地板下的象腳鼓,把震動傳達給站在地板上的學生,孩子們由此知道什麼節奏。為了體驗這種感覺,邰麗華總把臉頰緊貼在答錄機喇叭上,全身心地感受不同的震動。至於電視里的舞蹈節目,更讓邰麗華充滿想像,躍躍欲試。從此,她愛上了舞蹈,愛得痴狂。
後來,邰麗華在殘聯的幫助下,進行正規的舞蹈訓練。邰麗華15歲時已經有近10年的業余舞蹈經歷。武漢市歌舞團一位姓趙的女老師在看到她是個可造之才的同時,又覺得無法有效地進行交流勢必成為訓練過程中最大的阻礙。因此,只答應先試驗一段時間看看這個女孩的領悟能力再說。
武漢歌舞團的排練廳里,鏡子、把桿兒、木地板,當然還有不需要音樂的邰麗華。趙老師考驗這個新學生的第一支舞就是《雀之靈》。叉腿不到位,提腿不準確,手位不協調——在趙老師看來,她的關於舞蹈的一切似乎都不能令人滿意。最後,趙老師乾脆就把柔弱的小姑娘一個人扔在了排練室,自己拂袖而去。
此後的半個月,她將自己變成了一隻旋轉的陀螺,24小時中除了吃飯和睡覺,其他時間都是在舞蹈。開始的時候她只能原地轉幾個圈,半個月以後就轉到二三百圈。一曲《雀之靈》有節拍七百個左右,對於處在無聲世界裡的邰麗華來說,要想讓舞蹈和這七百多個節拍完全合上,方法就是記憶、重復、再記憶、再重復。重復到最後的時候,她的心裡已經有了一支永遠隨時為她響起的樂隊。
要學習,又要照料自己,還要學舞蹈,而且是在聽不見音樂的條件下,邰麗華正是憑著一種執著和天賦在舞蹈領域很快脫穎而出,獲得了所在城市的舞蹈大獎。15歲時,邰麗華就隨中國殘疾人藝術團出國訪問演出,以其靈動的舞姿贏得了異域觀眾的贊嘆。而且在很多次舞蹈比賽中,評委們根本沒有發現她竟是一位雙耳失聰的殘疾人。
在她表演的舞蹈作品中,邰麗華最喜歡的就是《雀之靈》。她第一次看見這個舞蹈是在電視上,著名舞蹈藝術家楊麗萍輕盈靈動的舞姿令她深深傾倒。從此,她像著了魔似的,經常對著錄影帶苦練。由於聽不見音樂,更沒有老師的輔導和別的教材,她完全憑借著自己的感覺和悟性在跳。
有一次,她練舞的情形被舞蹈編導張繼鋼看見了,他很感動,便打電話給楊麗萍,想請她來指導指導邰麗華。
演藝經歷
2002年5月起,中國殘疾人藝術團開始進入文化市場探索商演與義演相結合的道路。邰麗華作為演員隊長,規范演員管理,指導演員排練,改善團隊作風,創新提高藝術。兩年半來出訪16個國家,巡演祖國22個省份,演出275場。
在雅典殘疾人奧運會閉幕式上,在2008年北京殘奧會的開幕式上,這支世界上一支專業殘疾人藝術團將再次在全世界面前展現他們震人心魄的藝術表演。邰麗華作為一名普通舞蹈演員,完美詮釋了千手觀音的慈悲和善良,人們幾乎認定只能由她完成這個角色。邰麗華已成為了中國殘疾人藝術團團長,在她的細心挑選和培養下,已經出現更多年輕的、不同面孔的千手觀音。「這些孩子們將和我一道,代表中國殘疾人,出現在北京殘奧會開幕式的舞台上。」
1992年8月,在義大利斯卡拉大劇院舉辦了被稱為藝術盛會的「無國界文明藝術節」,應邀前來演出的,都是世界上舞蹈界的超級明星和著名舞蹈家,邰麗華作為惟一的殘疾人舞蹈家表演了極具東方情調的舞蹈「敦煌彩塑」,激動的觀眾對她的演出報以長時間的掌聲。藝術總監盛贊她為「美與人性的使者」。
2000年9月18日晚,在世界頂級藝術殿堂——紐約卡內基音樂廳,邰麗華以充滿激情和輕靈的舞蹈,征服了「什麼都見過」的紐約觀眾,觀看演出的還有聯大主席和眾多聯和國高官、以及43個國家駐聯和國使團的官員。音樂廳里懸掛著一百多年來在這里演出過的世界著名藝術家的肖像和經典節目劇照。惟一的中國劇照,是邰麗華表演的舞蹈《雀之靈》。
2002年10月在日本,出席世界殘疾人領導人會議的代表,把中國殘疾人藝術團稱為「人類特殊藝術的火炬」、「全球六億殘疾人的形象大使」。而邰麗華作為藝術團的形象大使,她代表著的是中國六千萬殘疾人。
2003年3月在波蘭,邰麗華隨團出訪波蘭,她表演的《雀之靈》感動了波蘭總統夫婦及觀看演出的所有觀眾。
2003年6月中旬,中國殘疾人藝術團是內地第一個,也是世界上第一個在非典之時到香港演出的藝術團體。演出當天,人們提前從四面八方趕到文化中心,演完後,觀眾久久不肯離去。
2004年2月底,邰麗華帶病隨團出訪汶萊,在汶萊藝術團的演出引起空前的轟動,而在當地邰麗華的事跡更被眾人所了解。
2004年3月初,邰麗華在經醫院診斷並提出卧床休養的情況下,堅持隨團出訪韓國,她以極大的責任心成功地完成了此次出訪演出工作。
2004年6月18日,在美國洛杉磯舉辦的首屆好萊塢國際電影電視節上,由邰麗華擔任主要演員的舞台藝術片《我的夢》獲得最佳電視藝術片獎,反映邰麗華及殘疾演員藝術之路的紀實片《與夢同行》獲最佳電視專題片獎。
2004年9月28日,在雅典殘疾人奧運會閉幕式上,邰麗華帶領中國殘疾人藝術團聾人舞蹈隊表演《千手觀音》。
2005年2月23日,應邀在中共中央舉行的春節聯歡晚會上表演舞蹈《千手觀音》。晚會結束後,胡錦濤主席特意接見邰麗華,對她說「你的舞蹈不但表達了藝術美,而且表達了心靈美,祝賀你演出成功。也祝賀你和你的夥伴們在春節晚會上的成功演出。希望今後在更多的舞台上看到你的身影。」
2015年7月,全國青聯十二屆全委會在京舉行,當選為十二屆全國青聯副主席。
③ 宜昌市第二十四中學的師資隊伍
歷屆領導
1971年月------1974年6月 校長:李榮中
1974年6月------1978年6月 校長:李森 書記:劉敬東
1978年6月------1982年6月 校長:張宗賢 書記:費淑英(女)
1982年6月------1986年6月 校長:孫必國 書記:張宗賢
1986年6月------1987年6月 校長:徐遠柏 書記:孫必國
1987年6月-----1990年10月 校長:李興順 書記:李星平
1990年10月-----1991年2月 校長:王祖雄 書記:李星平
1991年2月------1992年6月 校長:張勛堂 書記:李星平
1992年6月------1997年1月 校長:彭翔華 書記:李星平
1997年1月------1998年6月校長:彭翔華 書記:胡波
1998年6月------2000年4月 校長:胡波 書記:彭翔華
2000年4月-----2006年11月 校長:胥宗宜 書記:彭翔華
2006年12月--至今 校長:胥宗宜 書記:彭翔華
名師風采
祁桂發
二十四中支教教師祁桂發
「在農村學校工作和生活的日日夜夜,對我觸動最大的,是農村教師在艱苦環境中的敬業精神。」8月16日,市二十四中支教教師祁桂發回憶起剛剛結束的一年支教生活,深有感觸地對記者如是說。
2006年秋季學期,祁桂發作為城區支教教師走進夷陵區鴉雀嶺鎮新場初中,該校是國家貧困地區義務教育工程湖北省項目學校。祁桂發說,一年支教生活有付出的艱辛,更有收獲的喜悅。
新挑戰帶來新收獲
祁桂發沒想到一開始就遇到了挑戰。他原本是化學教師,但來到新場初中後,學校分配給他的教學任務卻是七年級生物。沒有生物教學經驗的祁桂發感到一種無形的壓力。接受教學任務的當天,他趕回城區,找生物教師借了一堆資料,連夜學習,趕緊備課。
開學了,經過精心准備的祁桂發用自己的教學方式吸引著這些農村的孩子們。學生們在自己動手實驗,觀察和思考中,不僅知識記得牢,而且學習興趣大增。很快,學生們喜歡上了祁桂發的教學。一次,學校因教研活動佔用了一節生物課,事後學生們強烈要求把這節被沖掉的課還給他們,祁桂發只好利用業余時間給他們補上了一節課。一年之後,祁桂發所帶的生物學科在夷陵區期末統考中名列全區第二名。
一張工資表引發的觸動
去年9月底,一張請教師們核對的教師工資表張貼在教師辦公室前的小黑板上,初來乍到的祁桂發也湊過去一看,出乎意料的是,即使校長和工齡近40年的老教師,工資竟比祁桂發這個支教的青年教師的工資還低。
新場初中學生幾乎全部在學校寄宿。老師們每天要上早、晚自習,班主任則早、中、晚要檢查學生情況,值班老師更是一大早就要督促學生起床,進行早鍛煉,維持就餐秩序,夜晚住在值班室,深夜還要巡查。一些教師住在校外,距家十幾公里,他們也要早早趕到學校上早自習,午餐後就在辦公室里備課、批改作業。累了,就趴在辦公桌上睡一會兒。晚自習後,有的老師才披星戴月的趕回家。但他們並沒有因為報酬不高,而對工作有絲毫懈怠。
一天凌晨兩點半鍾,祁桂發去上廁所,見劉峰松老師還在學校查夜......祁桂發說,那一刻,他在心裡告訴自己,這一年支教工作,一定要認真干。
細節育人,學生們不再出口成「臟」
初到新場初中時,祁桂發發現學生出口成「臟」。針對這一現象,祁桂發在完成教學任務後,常常留下5分鍾時間給學生講一些文明用語方面的知識,結果很受歡迎,學生們紛紛要求以後多講些相關知識。一段時間後,有老師說:「這屆七年級學生素質比八九年級的學生還要高,不管在校內校外都會主動向我問好。」其他老師也有同感。祁桂發聽後,暗自高興。
他十分細心地關注著學生們的學習和生活,並從一些細節對他們進行教育和引導。
有一次晚自習,學生在教室里被外面焚燒塑料垃圾產生的煙嗆得不停地咳嗽,祁桂發帶領幾個八年級的學生提水去滅火。為了讓學生明白這樣做的危害,他提前上了「空氣質量與健康」這個課題,讓同學們透過照射到教室里的陽光看空氣中的塵埃,感受空氣的污染。同學們深有感觸地說:「我們再也不能在校園焚燒塑料垃了,不能隨地吐痰,而且再也不能在教室里瘋打了!」
這里的學生們,漸漸喜歡上了這個城裡來的年輕教師。祁桂發在球賽中受傷了,同學們見他吃力的樣子,下課後搶著幫他把備課本送回辦公室。許多學生帶來了家裡產的蜜橘、臍橙,悄悄地放在他的宿舍門口。
一年的支教生活很快就結束了,祁桂發說:「這是一段難忘的經歷,在農村學校,我得到了一種在城區不可能感受到的全新體驗。這一年艱苦而充實的支教生活體驗,將成為我一生寶貴的精神財富。雖然我又回到了城區,但我仍與新場初中的孩子們和老師們保持著密切聯系。
鄭琦
鄉村教師的楷模——鄭琦
春風,吹拂著國旗。4月25日上午,當陽市廟前鎮中心小學例行的升國旗儀式正在舉行。
校外輔導員鄭琦對學生做主題講話:「你們要會學習、會生活……」胸前飄揚的紅領巾,已伴隨了鄭琦大半輩子,從少年到白頭……
偏遠的鄉村學校,平凡的崗位,他創造了不平凡的業績
1958年8月,18歲的鄭琦主動申請來到最偏僻的陳院鄉王家塝小學任教。全校20多名學生,四個年級,只有他一個老師。在這里,他夜以繼日地工作,努力向山區孩子播灑知識的陽光雨露。
1979年9月,他歷經坎坷後落實政策恢復工作。第二年被調到井崗小學。住一間窄小的平房,陰暗潮濕,離家八九公里,來往不便,一家老小全靠妻子照料。他在這村小學堅守到退休,整整20年!
每天,鄭琦總是最早起床,打掃校園,備課、研究少先隊的工作……「周末回家換洗衣服,第二天一早就回到了學校,工作一忙經常不回家。他把學校看得比家裡重要。」老伴李應香說。
鄭琦長期教語文課和當班主任,他克服各種困難,編寫刻印復習資料,自製教具,不斷探索適宜山村孩子的教學模式,提高教學質量。在20多所學校的公開課競賽中,鄭琦的課是最受歡迎的課之一。同事說:「他帶的班級在統考中常常是前三名。」
東門小學青年教師楊靜談起自己的啟蒙老師,滿懷感佩之情:「他堅持普通話教學,還教全校的音樂課。他是學校的少先隊輔導員,經常開展夏令營、義務投遞、文藝演出等活動。我們在這里受到的教育一點不比城裡孩子差。」
教學樓前過去天晴一層灰、下雨一團泥。鄭琦就領著學生搬來磚塊,背來河沙,一連幹了幾個月,將泥巴地改造成磚面操場和道路。校園常年花木蔥蘢,老師、村民都說,學校里一草一木,哪一棵沒有經過鄭老師的手呢?
憑著對教育事業的無限忠誠和熱愛,鄭琦在鄉村小學創造了突出的成績。1984年,鄭琦被授予「全國優秀少先隊輔導員」稱號,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
金子在哪裡都閃光!
家訪路上,湍流河水中,他對學生傾注了無限關愛
井崗小學旁邊有一條瓦家河,河對岸住著20多個學生。沒有橋,學生只能踩著河中的石頭過河。每逢冬天和雨天漲水,就有學生曠課。鄭琦向學校建議:學生放學老師要護送,並主動承擔送河對岸學生的任務。從此,不論是暴雨傾盆,還是冰雪封河,他總是毫不猶豫地褲腿一挽,背著學生趟河。二十幾個學生背過去,1米65左右身高的他已是一身汗水。
鄭琦背送孩子們的行動感動了村民,1983年冬,村裡籌資在瓦家河上架了一座簡易橋。誰料到不久一場洪水將橋沖垮了。鄭琦再次承擔了背孩子過河的任務。直到當地公路改造修起了一座新橋,他才停止這個承擔了10多年的義務。
一個大雪天早上,鄭琦發現施衛國沒來上學,馬上來到施家。原來,小衛國的腳凍傷了。他對衛國父親說:「凍傷的腳一兩天好不了,雪一兩天也停不了,不上學怎麼行?我背他去,明天起,你送他到校,我送他回家。」當即就冒雪把孩子背到了學校。
即使退休了,發現誰家孩子沒上學,他都要過問。井崗小學校長程志勇介紹,鄭琦每學期都要幫助10多名孩子重返課堂。學校周圍的鄉村道路上,常年有他家訪勸學的身影。
鄭琦對孩子們的呵護與關愛,不僅是心血汗水,更是前途命運。
1963年4月,鄭琦在漳河小學任教時,校方錯誤地處分一名學生。鄭琦認為處分不符合有關規定,公開反對,卻被認為對抗學校領導被迫停職檢討。1964年10月,他因此事被開除公職。直到15年後才平反冤案。回首往事,他說:「為了學生的合法權益,老師應該挺身而出,我不後悔!」
鄭琦在井崗小學任教20年,一直有學生住在他身邊,短則一兩周,長則三四年。這些孩子,或因殘疾、或是孤兒、或是特別調皮。帶他們,要輔導功課,要調教性格,還要管生活,從微薄的工資中擠出錢來資助學生……他那間充滿愛心的小屋,溫暖了多少孤獨和受傷的幼小心靈!
有人問他:「你不嫌麻煩?」「這有什麼,就像帶自己的孩子。」他的回答那麼真誠。
什麼是對弱勢學生的教育關懷?人們在鄭琦身上得到了答案。
幾十年如一日教書育人做好事,他播撒文明的種子,以文化人
在井崗小學,鄭琦一直擔任少先隊輔導員。他組建了「紅領巾義務投遞站」,年投遞信件報刊2萬余件。當他看到農村的孩子放學後沒有一個好的活動陣地時,又倡導建起了9個校外「少年之家」,使孩子們又有了增長知識、陶冶情操的場所。每年「六一」,他都要在學校組織文藝活動,請附近村民看演出。每年春節,他組織孩子們打蓮響、采蓮船、舞龍燈,自編弘揚文明新風的唱詞,走村串戶拜年。每年植樹節,他還帶領學生在學校周圍種樹。井崗村裡的樹種在他手上換了4茬。至今村道兩旁交相掩映的水杉、刺槐,仍是鄭琦和學生留下的綠陰。「他年年都是這樣,工作紅紅火火的,做的好事數不清。」「他給青少年,給村裡各方面帶來的好影響誰都比不上。」談起鄭老師,相識相知了20多年的原井崗村支部書記張希珍和村委會主任翁明忠都無比欽佩。
17歲少年雨禾因父母離異,無人管束,曾因偷竊電線受到公安機關處罰,夥伴們不理他,人稱「狗都嫌」。鄭琦不嫌,將他接到家中,為他買來生活用品,教育他:「違法的事千萬不能做!」「一定要走正路。」見鄭琦這樣關心自己,雨禾深受感動。鄭琦趁熱打鐵,和他一起開墾他家門前的空地種菜,鼓勵他靠雙手自食其力。在鄭琦的幫助教育下,雨禾轉變了,一個步入犯罪邊緣的少年返回了正道。
以德育人,以文化人。在一個鄉村知識分子默默耕耘的背後,是一片成長的文明新苗。
養老的庭院,成了孩子們課外的樂園,他退休而不退責,秋光映綠一片春色
鄭琦家院門上有一副對聯:「晚霞映紅下一代,秋光照綠一片春」。
1998年秋,還有一年多就要退休的鄭琦,對著一張珍藏了十幾年的老照片沉思。那是1984年他被授予「全國優秀少先隊輔導員」稱號,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接見時的合影。他忘不了時任團中央領導的胡錦濤同志的囑托:你們從事的紅領巾事業是太陽底下最美好的事業,關心培養教育祖國下一代的重任就落在了你們的肩上。
當年的誓言———把終生獻給黨的教育事業和紅領巾事業———敲擊著他的心房,他夜不能寐。
他和老伴商量妥當,在井崗小學附近的桐樹埡村買下一幢農舍,對房子和庭院改造後,1999年5月搬了過來。「鄭老師搬來了!」很快,他家成了孩子們常光顧的地方。2000年4月,「井崗小學校外輔導站」的牌子掛了起來。
秋天,鄭琦正式退休,一心撲在輔導站的建設上。添置書籍報刊,設立了閱覽室。又拉著老伴,一鋤一鋤地挖,搬走了100多立方米的土石,在房子周邊平整出了近800平方米的場地,建起了花園、菜園,架起了鞦韆、爬桿、乒乓球台等。從此,這里成了孩子們的樂園。每到放學和節假日,孩子們就來這里唱歌、跳舞、看報、養花、打球、學藝……
幾本發黃的《輔導站工作日誌》里記著他的辛勤足跡:「教唱《走進新時代》」、「請農技員周勇講農業技術課」、「交警中隊周警官上交通法規課」、「走訪抗暴英雄之家」……
為了建好輔導站,鄭琦先後投入5萬多元,至今還有近萬元借款沒有還清。
在鄭琦的全心投入和社會各界的支持下,輔導站越辦越紅火,如今已發展成為「桐樹埡青少年活動中心」、「當陽市文化科技中心戶」等。4年多來,到這里參加活動的未成年人達1.5萬多人次。
他還受聘擔任著井崗小學、廟前小學、壩陵小學、煙集中學的校外輔導員。他騎著自行車常年奔波在這些學校進行輔導、開座談會、做報告……
關心和教育未成年人,這崇高的事業繼續在他心中激情燃燒!
④ 宜昌市第四中學去年中考成績怎麼樣
宜昌市第四中學去年中考成績
大概中考成績公布時間,在中考結束後四、五天內。
不同地區,因容為中考時間不同,所以公布時間也不同。但相同的是:都是在中考結束四、五天後公布。
因為一般中考閱卷需要三天,還有一、二天,用於合成成績。
⑤ 宜昌市十四中學
只是被打骨折?
這人運氣還不錯 屬於小打小鬧.
那砍人都是家常便飯..
一天不打架這學校里都覺得少了點什麼
⑥ 宜昌市第二十四中學的教育教學
發展思路
建校以來,學校堅決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秉誠全心全意為學生服務的宗旨,倡導人文內關懷,張顯學容生個性,開發了《初中生成長指導》校本教材,開展了學生互動教育實驗研究,努力探索教育新途徑,促進了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
教育格局
三十多年來,學校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為社會培養了大量的各層次的合格勞動者,今天,學校已步入宜昌大教育格局,在市政府的關懷下,在市教育局的正確領導下,在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學校正在重新崛起走向輝煌,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辦學規模
學校預定辦學規模為24個初中教學班,現有在崗教職工66人,12個教學班,學生522人。學校成立於1973年,由原葛洲壩工程局創辦。36年來,伴隨著葛洲壩的發展和宜昌市教育格局的變化,學校走過了五個發展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