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清水縣的風景名勝
清水歷史悠久,文化沉澱豐厚,古跡文物眾多,旅遊資源豐富。境內已發現的古文化遺址、古城遺址、化石點、石刻等遺址文物73處,分布在18個鄉(鎮)。一代名將趙充國,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完成震驚世界的赫赫勛業後終其一生之地。軒轅谷隘、充國陵園、宋墓群、龐公仙境皆是隴上名勝,湯峪溫泉、紅崖晚照、萬紫勝跡、古洞懸石俱為旅遊佳處。其中30處已被列為省、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出土文物、館藏文物分15類、1782件,展現了清水古代文化的繁榮。
湯浴溫泉:湯浴溫泉距縣城8公里處的湯浴溫泉為全國十三大名泉之一,自宋、明以來已屬隴上勝跡。溫泉水質優良,水溫54℃,富含人體必須的多種微量元素,鋅含量居全國名泉之冠,具有很高的醫療保健和礦泉水開發價值。此地群山環抱,清流映帶,鳥鳴林幽,一派田園風光,甘肅省工人療養院和體育訓練基地座落其間,為理想的洗浴、療養、休閑、度假旅遊勝地。位於縣城東南28公里處的花石崖,相傳為唐玄奘取經途中大戰黃木狼的萬紫山,現存有黃木狼洞遺址。此地林木蒼郁,懸崖峭壁,岩石嶙峋,寺廟兀立,集自然、人文景觀於一身。綠樹成蔭、草色青青、溪流涓涓、鳥語花香的秦非子牧馬場、三皇谷森林公園等,令人心曠神怡。軒轅谷隘、充國陵園、宋金墓群、龐公仙境皆是隴上名勝。紅崖晚照、古洞懸石、月台雲影、高嶺飛泉俱為旅遊佳處。
軒轅廣場 軒轅湖公園:依託深厚的軒轅文化,清水縣在縣城主軸線的東頭,建有一座佔地40畝的軒轅廣場,廣場中央矗立著「身高」9米的人文始祖軒轅大帝,軒轅大帝背靠歷史遺存軒口窯、三皇谷及軒轅橋。
軒轅湖公園暨水舞廣場(2013年8月4日正式竣工開放)是清水縣傳承軒轅文化、建設美麗縣城的標志性工程,也是創新文化發展載體,滿足群眾文化需求的重要舉措。
趙充國陵園:趙充國陵園位於清水縣城北1公里處的牛頭河畔。始於漢,後歷代辟祭田,修祭殿,勒石刻碑,銘期史跡。1962年公布為甘肅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佔地面積7000多平方米。陵園建築典雅肅穆,氣勢恢宏,環境幽雅,景色宜人。墓區現存歷代石刻碑廊,宋墓群等省、縣級文物保護點十多處,是省內外賓客觀光旅遊和趙氏族系尋根拜祖的聖地之一。
軒轅谷.軒轅窯:皇帝時代在華夏文明史上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時代,這個時代繼承了以伏羲文化為代表的原始文化,造就了酋邦文明,為奴隸制文明奠定了基礎。軒轅黃帝作為這一時期文化的代表,開創了華夏文明。而他的早年時期則是在清水度過的,清水因之而稱為「軒轅故里」。在這里,有著關於他的傳說和記載,也有他和他母親生活過的痕跡。
軒轅谷俗稱三皇溝,位於清水縣城東七十里的山門鄉白河村。據省、市、縣志記載及民間傳說,為軒轅黃帝的誕生地。這里林木茂盛,流水潺潺,有「軒王爺睡覺石」,軒轅黃帝戲耍之「戲台」、曬太陽之「曬台」。
軒轅窯亦稱軒口窯,位於清水縣城北2公里處上邽鄉李崖村。相傳為軒轅母攜帝棲居之所。全國文物普查時發現,此處有齊家文化陶片遺存。
永清堡:清水這片沃土給先民們提供了適宜的生存環境。在這里他們頑強生活,繁衍生息。五千五百年前,「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性王國開始動搖,留下了大量村落遺址。在清水較為典型的當數永清堡遺址。 永清堡遺址是清水縣境內發現的一處距今5500年左右的原始村落遺址。該遺址位於清水縣城一中校址(原國立十中),佔地約3.5平方公里,地下文化層厚約1-3米,有大量灰坑、灰層、窯穴及房址,屬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的一部分。遺址出土了陶片、石器等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品,反映了母系氏族公社晚期父系氏族公社初期過渡的社會概況,是清水遠古文化的典型代表。
秦亭故址:從秦非子到秦庄公,秦人先後有五代首領以「秦」為根據地慘淡經營,致力農牧,在同西戎的對峙交戰中求得生存和發展,在這里居住生息了三百餘年。這個「秦」就是後來的秦亭之「秦」,秦帝國之「秦」。秦始皇統一中國,置郡、縣、鄉、亭。也許是出於追根溯源的緣故,在其先人的發祥地清水首置上邽縣,設秦亭。
秦亭故址,在今清水縣東北秦亭鋪鄉秦子鋪村。周孝王13年,秦族先祖部落首領非子因在此為王室牧馬有功,被封為王室附庸,邑於秦亭。
花石崖—萬紫山:花石崖又名萬紫山,位於清水縣隴東鄉。在縣城東南28公理的隴東土寨村之澗溝河下游、渭河北岸盤龍山中段,西北向支峰南坡,海拔最高處1823米,山對面下到五里為310國道。這里峰巒疊嶂、翠柏掩映、清泉流水、春花秋實、萬紫千紅,故稱萬紫山,又因懸崖峭壁、山石花紋五顏六色,又名花石崖。
花石崖歷史悠久,相傳唐代以前就建有廟宇,北宋建隆三年(公元967年)重修二台玉皇殿,有匾高載(文革中被毀)。現存明清石窟二處,彩塑、壁畫和雍正歲次丙午題匾。花石崖按地勢分為「東崖」、「西崖」,上有「鳳凰頭」,下匯「三岔口」,中有「三仙台」等五大部分。
三仙台:「三仙台」等五大部分,東崖峰巒起伏,石崖重疊向上傾斜,懸崖峭壁上有一石洞,名曰「黃木狼洞」,洞口約三米,地形險要,洞深莫測。西崖壁立千仞,離奇古怪,崖壁巨石上有一淡土黃色塊,光滑明亮,每當夜幕降臨,明月東升,其石閃閃發光,猶如一輪明月懸空,故名「月亮崖」。北端崖隆起,圓頂兀石,形似鳳頭,縱觀四野,恰似雛鳳臨空遙望渭水,故名「鳳凰頭」。山下東西峽谷飛流激響,幽境怡人,三條小溪匯合,故名「三岔口」。所有建築物都依山勢逐台修建,大體可分為「磨針殿」、「大殿院」、「玉皇頂」、「雷音崖」四大部分,從谷底沿山而上,有一巨石平地而起,高約50米,頂闊而平,大約有10平方米,稱「磨針殿」,殿內有隋代塑像二尊,均為明清作品。
通仙橋:沿山而上,第一台上有「通仙橋」,「通仙閣」、「靜石台」和「青龍洞」。第二台是「祖師殿」。殿前是一刀切齊的懸崖峭壁,高約百丈;台後巨石隆起頂端椎圓,故名「天心石」。第三台沿石縫而上,崖頂傾斜而立,形如虎口,人稱「老虎口」,崖頂有「笑天石」,崖上有懸空雲梯,攀梯而上,穿過石洞可爬入「觀音佛龕」,內有明代塑像三尊。再身貼懸崖峭壁棧道曲欄,曲膝而下,懸空又有石窟一處,為「雷音佛龕」,其間有明代塑像一尊,面部豐滿,神情生動,為石窟藝術之佳作。
『貳』 現任清水縣宣傳部長
張秀麗是清水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
個人簡介
張秀麗, 女,回漢族,1973年1月出生,大學文化程度答,甘肅省清水縣人,1990年8月參加工作,1993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工作簡歷:
1986年9月至1990年8月天水市第一師范學校幼教專業學習;
1990年8月至1998年6月清水縣第一幼兒園教師(其間:1993.03-1996.06甘肅教育學院政教專業學習)
1998年6月至2000年11月清水縣第二幼兒園副園長;
2000年11月至2004年2月清水縣紀委副科級紀檢監察員;(其間:2000.08-2002.12 中央黨校函授學院行政管理專業學習)
2004年2月至2006年9月清水縣紀委常委、辦公室主任;
2006年9月2009年1月清水縣隴東鄉黨委書記、鄉長;
2009年1月至2009年8月清水縣委常委、隴東鄉黨委書記、鄉長;
2009年8月至今清水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
『叄』 用英文怎麼說 甘肅省 天水市 清水縣 隴東鄉
甘肅省 天水市 清水縣 隴東鄉
Qingshui County, Gansu, Tianshui Province, Dongxiang
『肆』 清水縣有哪些旅遊景點
風景名勝
清水歷史悠久,文化沉澱豐厚,古跡文物眾多,旅遊資源豐富。境內已發現的古文化遺址、古城遺址、化石點、石刻等遺址文物73處,分布在18個鄉(鎮)。一代名將趙充國,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完成震驚世界的赫赫勛業後終其一生之地。軒轅谷隘、充國陵園、宋墓群、龐公仙境皆是隴上名勝,湯峪溫泉、紅崖晚照、萬紫勝跡、古洞懸石俱為旅遊佳處。其中30處已被列為省、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出土文物、館藏文物分15類、1782件,展現了清水古代文化的繁榮。
湯浴溫泉:湯浴溫泉距縣城8公里處的湯浴溫泉為全國十三大名泉之一,自宋、明以來已屬隴上勝跡。溫泉水質優良,水溫54℃,富含人體必須的多種微量元素,鋅含量居全國名泉之冠,具有很高的醫療保健和礦泉水開發價值。此地群山環抱,清流映帶,鳥鳴林幽,一派田園風光,甘肅省工人療養院和體育訓練基地坐落其間,為理想的洗浴、療養、休閑、度假旅遊勝地。位於縣城東南28公里處的花石崖,相傳為唐玄奘取經途中大戰黃木狼的萬紫山,現存有黃木狼洞遺址。此地林木蒼郁,懸崖峭壁,岩石嶙峋,寺廟兀立,集自然、人文景觀於一身。綠樹成蔭、草色青青、溪流涓涓、鳥語花香的秦非子牧馬場、三皇谷森林公園等,令人心曠神怡。軒轅谷隘、充國陵園、宋金墓群、龐公仙境皆是隴上名勝。紅崖晚照、古洞懸石、月台雲影、高嶺飛泉俱為旅遊佳處。
軒轅廣場、軒轅湖公園:依託深厚的軒轅文化,清水縣在縣城主軸線的東頭,建有一座佔地40畝的軒轅廣場,廣場中央矗立著「身高」9米的人文始祖軒轅大帝,軒轅大帝背靠歷史遺存軒口窯、三皇谷及軒轅橋。
軒轅湖公園暨水舞廣場(2013年8月4日正式竣工開放)是清水縣傳承軒轅文化、建設美麗縣城的標志性工程,也是創新文化發展載體,滿足群眾文化需求的重要舉措。
趙充國陵園:趙充國陵園位於清水縣城北1公里處的牛頭河畔。始於漢,後歷代辟祭田,修祭殿,勒石刻碑,銘期史跡。1962年公布為甘肅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佔地面積7000多平方米。陵園建築典雅肅穆,氣勢恢宏,環境幽雅,景色宜人。墓區現存歷代石刻碑廊,宋墓群等省、縣級文物保護點十多處,是省內外賓客觀光旅遊和趙氏族系尋根拜祖的聖地之一。 [16]
軒轅谷、軒轅窯:皇帝時代在華夏文明史上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時代,這個時代繼承了以伏羲文化為代表的原始文化,造就了酋邦文明,為奴隸制文明奠定了基礎。軒轅黃帝作為這一時期文化的代表,開創了華夏文明。而他的早年時期則是在清水度過的,清水因之而稱為「軒轅故里」。在這里,有著關於他的傳說和記載,也有他和他母親生活過的痕跡。
軒轅谷俗稱三皇溝,位於清水縣城東七十里的山門鄉白河村。據省、市、縣志記載及民間傳說,為軒轅黃帝的誕生地。這里林木茂盛,流水潺潺,有「軒王爺睡覺石」,軒轅黃帝戲耍之「戲台」、曬太陽之「曬台」。
軒轅窯亦稱軒口窯,位於清水縣城北2公里處上邽鄉李崖村。相傳為軒轅母攜帝棲居之所。全國文物普查時發現,此處有齊家文化陶片遺存。
永清堡:清水這片沃土給先民們提供了適宜的生存環境。在這里他們頑強生活,繁衍生息。五千五百年前,「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性王國開始動搖,留下了大量村落遺址。在清水較為典型的當數永清堡遺址。 永清堡遺址是清水縣境內發現的一處距今5500年左右的原始村落遺址。該遺址位於清水縣城一中校址(原國立十中),佔地約3.5平方公里,地下文化層厚約1-3米,有大量灰坑、灰層、窯穴及房址,屬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的一部分。遺址出土了陶片、石器等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品,反映了母系氏族公社晚期父系氏族公社初期過渡的社會概況,是清水遠古文化的典型代表。
秦亭故址:從秦非子到秦庄公,秦人先後有五代首領以「秦」為根據地慘淡經營,致力農牧,在同西戎的對峙交戰中求得生存和發展,在這里居住生息了三百餘年。這個「秦」就是後來的秦亭之「秦」,秦帝國之「秦」。秦始皇統一中國,置郡、縣、鄉、亭。也許是出於追根溯源的緣故,在其先人的發祥地清水首置上邽縣,設秦亭。
秦亭故址,在今清水縣東北秦亭鋪鄉秦子鋪村。周孝王13年,秦族先祖部落首領非子因在此為王室牧馬有功,被封為王室附庸,邑於秦亭。 [
花石崖—萬紫山:花石崖又名萬紫山,位於清水縣隴東鄉。在縣城東南28公理的隴東土寨村之澗溝河下游、渭河北岸盤龍山中段,西北向支峰南坡,海拔最高處1823米,山對面下到五里為310國道。這里峰巒疊嶂、翠柏掩映、清泉流水、春花秋實、萬紫千紅,故稱萬紫山,又因懸崖峭壁、山石花紋五顏六色,又名花石崖。
花石崖歷史悠久,相傳唐代以前就建有廟宇,北宋建隆三年(公元967年)重修二台玉皇殿,有匾高載(文革中被毀)。現存明清石窟二處,彩塑、壁畫和雍正歲次丙午題匾。花石崖按地勢分為「東崖」、「西崖」,上有「鳳凰頭」,下匯「三岔口」,中有「三仙台」等五大部分。
三仙台:「三仙台」等五大部分,東崖峰巒起伏,石崖重疊向上傾斜,懸崖峭壁上有一石洞,名曰「黃木狼洞」,洞口約三米,地形險要,洞深莫測。西崖壁立千仞,離奇古怪,崖壁巨石上有一淡土黃色塊,光滑明亮,每當夜幕降臨,明月東升,其石閃閃發光,猶如一輪明月懸空,故名「月亮崖」。北端崖隆起,圓頂兀石,形似鳳頭,縱觀四野,恰似雛鳳臨空遙望渭水,故名「鳳凰頭」。山下東西峽谷飛流激響,幽境怡人,三條小溪匯合,故名「三岔口」。所有建築物都依山勢逐台修建,大體可分為「磨針殿」、「大殿院」、「玉皇頂」、「雷音崖」四大部分,從谷底沿山而上,有一巨石平地而起,高約50米,頂闊而平,大約有10平方米,稱「磨針殿」,殿內有隋代塑像二尊,均為明清作品。
通仙橋:沿山而上,第一台上有「通仙橋」,「通仙閣」、「靜石台」和「青龍洞」。第二台是「祖師殿」。殿前是一刀切齊的懸崖峭壁,高約百丈;台後巨石隆起頂端椎圓,故名「天心石」。第三台沿石縫而上,崖頂傾斜而立,形如虎口,人稱「老虎口」,崖頂有「笑天石」,崖上有懸空雲梯,攀梯而上,穿過石洞可爬入「觀音佛龕」,內有明代塑像三尊。再身貼懸崖峭壁棧道曲欄,曲膝而下,懸空又有石窟一處,為「雷音佛龕」,其間有明代塑像一尊,面部豐滿,神情生動,為石窟藝術之佳作。
『伍』 清水縣的行政區劃
清水縣設6鎮12鄉、260個行政村、4個居民委員會,1125個村民小組詳細如下: 永清鎮 北城居民委員會,城南居民委員會,西關居民委員會,東關居民委員會,東關村,豐盛村,原泉村,義坊村,西關村,張楊村,暖灣村,杜溝村,溫溝村,馬溝村,南峽村,雙場村,樊峽村,李溝村,蘇屲村,常楊村,李崖村,雍陳村 紅堡鎮 蔡灣村,賈灣村,紅堡村,安坪村,杜川村,後川村,李店村,劉謝村,崔劉村,西城村,小泉村,周家村,青泉村,唐楊村,倪家村,古道村,衡吳村,曹馮村,高溝村,太陽村,麥牛村,麻池村,新坪村 白駝鎮 白駝村,申川村,劉坪村,袁溝村,高峰村,永安村,童堡村,姚黃村,化嶺村,楊屲村,陽坪村,玉屏村,蘆花村,折灣村,梨灣村,路山村,魯家村,山灣村,萬安村 金集鎮 瓦寨村,槐樹村,張山村,城科村,陳灣村,張牛村,連珠村,水清村,桑寨村,曹溝村,楊郝村,潘山村 秦亭鎮 柳林村,趙堯村,樊夏村,秦亭村,劉峽村,店子村,長溝村,喬李村,董河村,百家村,李峴村,薛趙村,麥池村,張呂村,站溝村,盤龍村,全庄村,年庄村,黨河村 山門鎮 薛家村,馬堡村,劉崖村,南山村,什字村,山門村,高橋村,大集村,關山村,白河村,玄頭村,腰套村,旺興村,吊山村,白樹村,史溝村,觀音殿村 白沙鄉 湯浴村,溫泉村,魯灣村,程溝村,馬溝村,代溝村,太石村,趙溝村,箭峽村,樺川村,桑園村,元坪村,魯溝村,白沙村 松樹鄉 時家村,下曹村,椅山村,文灣村,代王村,文寨村,友愛村,堡子村,大柳村,邵灣村,松樹村,大庄村,杏林堡村,左李村 王河鄉 成寺村,全寨村,魏灣村,李溝村,王馬村,西李村,響水村,吉山村,南灣村,水劉村,王河村 遠門鄉 遠門村,夜明村,單魏村,廟台村,安業村,林峽村,梨林村,趙瞿村,王付村,鐵爐村,新石村,後溝村 土門鄉 土門村,劉灣村,周山村,梁山村,下趙村,新義村,豐盛村,雲山村,小庄村,倉下村,西坡村,高廟村,朱王村 郭川鄉 劉窯村,孫山村,平定村,川兒村,吊灣村,黃大村,趙那村,郭川村,郭山村,高灣村,宋川村,田川村,馬蹄村,青蓮村,韓坪村,石嘴村,掛丹村 賈川鄉 賈川村,林河村,董灣村,陽灣村,韓溝村,上灣村,吊坪村,梅江村,崖灣村 豐望鄉 王楊村,槐樹村,磨上嘴村,邢來村,甘澇池村,徐山村,付崖村,高何村,紅灣村,南家鋪村,車河村,柏樹村,陳馬村 草川鋪鄉 腰林村,教化村,九龍村,火石村,磨兒村,興坪村,馮山村,草川村,水泉村,黃崖村,劉庄村 隴東鄉 風台村,坪道村,崔楊村,謝溝村,廟灣村,趙硤村,朱灣村,田灣村,朱河村,安兒村,石李村,梁庄村,賈集村 黃門鄉 元川村,下成村,小河村,硤口村,長谷村,薛堡村,王店村,楊李村,馬什村,檯子村,黃灣村,後坡村,樊家村 新城鄉 張河村,楊河村,王堯村,大陸村,方灣村,李灣村,四合村,蒲魏村,黃梁村,新城村,閆川村,謝山村 縣委、縣政府駐永清鎮。
『陸』 甘肅省清水縣的縣名的由來
夏商周時期,清水為邽戎、綿諸戎居住地。西周孝王時,嬴姓部落首領非子因養馬有功,封為王室附庸(周制.其封地方圓不足50里),封邑在今清水縣秦亭鎮境內,是清水境內最早的城邑。之後,非子等以此為根據地,不斷開拓疆土,發展壯大。周莊王九年(公元前688年),秦武公伐邽戎取其地,始置邽縣,為中國歷史上最早設置的縣。秦惠公五年(公元前395年),秦滅綿諸戎,置綿諸道(治今縣西南賈川鄉林河村),並築城以加強管理。秦統一全國後,實行郡縣制,清水縣地屬隴西郡上邦縣(原邽縣)、綿諸道。西漢初,隨著經濟人口的發展,為鞏固邊防、擴充疆土,漢武帝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析上邽,在關隴要沖置清水縣、戎邑道(治今黃門鄉)與隴縣,至此,始有清水縣名,縣治在古城(今永清鎮李崖村)。《太平御覽》引述「《三秦記》雲:『其坂九回,七日得越,上有清泉,四注而下。』下有縣,因此而名。」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分隴西郡置天水郡,轄16縣(道),其中清水縣、綿諸道均屬涼州刺史部天水郡。西漢末年,王莽改清水為識睦。王莽始建國二年(公元10年),公孫述於縣治以西15里依山築清水西城(址今紅堡鎮西城村)。東漢明帝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改清水縣為坻聚,與綿諸道、戎邑道一起並入隴縣。三國初,魏復置清水縣,廢隴縣入清水縣。魏文帝黃初二年(221年),從天水郡分置廣魏郡,轄4縣,清水縣屬之。西晉時,清水屬秦州略陽郡管轄。東晉十六國時,前趙、後趙、前秦、後秦、西秦、大夏、仇池等少數民族政權,先後把勢力伸入清水境內。這些割據勢力你爭我奪,相互兼並,征戰不已,給清水的社會生產造成很大破壞。晉安帝義熙六年(4lO年),夏王赫連勃勃攻陷清水城,將清水及略陽16000餘戶居民遷於大城(即夏都統萬城,在今陝西省靖邊縣北)。北魏統一北方後,清水縣仍屬秦州略陽郡所轄。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八年(447年),在原戎邑道故地置安戎縣,屬略陽郡。北魏文成帝和平五年(464年),分略陽郡清水、伯陽(治今北道區伯陽鄉)2縣置清水郡駐清水,屬秦州。西魏、北周繼之。北周,廢安戎縣。元代清水縣歸陝西行中書省鞏昌總帥府秦州。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年),廢冶坊縣入清水縣。明太祖洪武二年(1939年),徐達率兵度隴,元清水縣令鐵木罕巴在馬跑泉被明軍捕殺。洪武四年(1371年),知縣劉德以宋城址重築清水城。洪武九年(1376年),改行中書省為承宣布政使司(簡稱布政司),清水縣屬陝西布政司鞏昌府秦州。明朝末年,階級矛盾激化,陝北、隴東飢民相繼揭竿而起,反抗明朝的統治,先後有數路農民軍蜂擁而入清水,給地方統治者以沉重的打擊。明思宗崇禎十六年(1643年),清水縣歸闖王義軍。清世祖順治二年(1645年),清軍征秦隴,大順知縣丁圖昌附清。清聖祖康熙三年(1664年),清水縣屬陝西省右布政使司鞏昌府秦州。康熙七年(1668年),改屬甘肅布政使司。清世宗雍正七年(1729年),升秦州為直隸州,清水屬之。民國初年,廢秦州設置渭川道,清水為其所轄。民國16年(1927年),改渭川道為渭川行政公署,清水屬之。民國38年(1949年)7月31日,清水解放。8月7日,清水縣人民政府成立,屬陝甘寧邊區政府天水分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清水縣屬甘肅省天水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此後,與天水縣(今天水市麥積區)、秦安縣多次調整邊界。於1961年12月第二次與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分置後,縣境北界、南界均向南推移,西界西移,轄域由民國時的菊葉形變為東西長方形,縣治居縣境中心。1985年7月,天水撤地設市,實行市管縣體制,清水縣歸天水市管轄至今。全縣設6鎮12鄉、260個行政村、4個居民委員會,1125個村民小組,總人口31.26萬人,有漢族、回族、藏族、白族、朝鮮族、土家族等8個民族。全縣2005年末總戶數為66846戶,總人口312552人,其中農業人口291628人,占總人口的93.3%,少數民族有回、藏、東鄉、土、苗等。2000年,清水縣轄1個鎮、23個鄉。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279207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 永清鎮 24357 上圭鄉 20386 白沙鄉 16949 紅堡鄉 13152 小泉鄉 5984 太坪鄉 5712 白駝鄉 10202 玉屏鄉 5868 松樹鄉 12755 王河鄉 11731 遠門鄉 11290 土門鄉 14916 郭川鄉 17893 金集鄉 15545 賈川鄉 12054 豐旺鄉 9438 草川鄉 10843 隴東鄉 10945 黃門鄉 13561 新城鄉 10709 秦亭鄉 7664 百家鄉 7175 山門鄉 6624 旺興鄉 3454 。 http://ke..com/view/977899.htm#3
『柒』 甘肅省天水市清水縣有休閑娛樂場所嗎
很有名氣的坑子就是了,還有溫泉度假村,包你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