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黑龍江2013年高考理科狀元朱恬緣考上哪所大學了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 建32 班。
附當年考上清華的黑龍江考生:
姓名 性別 院系 班級 考區 中學
井琳 女 建築學院 建31 黑龍江 大慶市實驗中學
朱恬緣 女 建築學院 建32 黑龍江 大慶一中
王希冉 女 建築學院 建33 黑龍江 哈爾濱市三中
施雨晨 女 建築學院 建環3 黑龍江 薩爾圖其它中等學歷學
杜瑞銘 男 建築學院 建環3 黑龍江 大慶市實驗中學
徐星輝 男 土木工程系 結31 黑龍江 哈爾濱市三中
劉馳 女 土木工程系 結32 黑龍江 大慶一中
李洪臣 男 土木工程系 結34 黑龍江 大慶市鐵人中學
洪思維 男 水利水電工程系 水工31 黑龍江 大慶市實驗中學
於京池 女 水利水電工程系 水工31 黑龍江 海倫市第一中學
邵一章 男 水利水電工程系 水工32 黑龍江 哈爾濱市三中
錢煜坤 男 環境學院 環32 黑龍江 大慶市實驗中學
趙天寧 女 環境學院 環33 黑龍江 雞西市第一中學
姜葵 男 環境學院 環33 黑龍江 哈市師大附中
雷東堯 男 機械工程系 機械31 黑龍江 薩爾圖其它中等學歷學
張毅博 男 機械工程系 機械32 黑龍江 大慶市實驗中學
程麒龍 男 機械工程系 機械32 黑龍江 哈爾濱市三中
姜會全 男 機械工程系 機械33 黑龍江 哈爾濱市三中
李駿承 男 機械工程系 機械34 黑龍江 哈市師大附中
宋昆 女 精密儀器系 精32 黑龍江 哈爾濱市三中
邵春陽 男 精密儀器系 精32 黑龍江 薩爾圖其它中等學歷學
魏垚熙 男 精密儀器系 精33 黑龍江 大慶市鐵人中學
張榮格 男 精密儀器系 精33 黑龍江 哈爾濱市三中
任雪冰 男 精密儀器系 精33 黑龍江 哈爾濱市三中
王爍祺 男 熱能工程系 熱動31 黑龍江 大慶市實驗中學
胡善超 男 熱能工程系 熱動31 黑龍江 湯原縣高級中學
張澤昊 男 熱能工程系 熱動32 黑龍江 大慶市實驗中學
夏銘 男 熱能工程系 熱動33 黑龍江 牡丹江市第一高級中學
姜松男 女 熱能工程系 熱動33 黑龍江 薩爾圖其它中等學歷學
崔隆熙 男 汽車工程系 汽31 黑龍江 大慶市實驗中學
焦新宇 男 汽車工程系 汽31 黑龍江 哈市師大附中
魯健 男 汽車工程系 汽32 黑龍江 大慶市實驗中學
商亮 男 汽車工程系 汽33 黑龍江 哈市師大附中
李振軒 男 工業工程系 工31 黑龍江 哈爾濱市三中
馬征 男 工業工程系 工31 黑龍江 牡丹江市第一高級中學
潘可涵 男 工業工程系 工32 黑龍江 哈爾濱市三中
田嘉琪 男 電機工程與應用電子技術系 電31 黑龍江 大慶一中
孫欣 男 電機工程與應用電子技術系 電32 黑龍江 哈爾濱市三中
司雯 女 電機工程與應用電子技術系 電34 黑龍江 雞西實驗中學
周文鵬 男 電機工程與應用電子技術系 電34 黑龍江 大慶市鐵人中學
那斯琦 男 電子工程系 無32 黑龍江 大慶市鐵人中學
甄行踐 男 電子工程系 無33 黑龍江 哈爾濱市三中
姜啟航 男 電子工程系 無34 黑龍江 佳木斯第一中學
李炳健 男 電子工程系 無38 黑龍江 大慶市實驗中學
謝天 男 電子工程系 無31 黑龍江 寶泉嶺管理局高級中學
叢天碩 男 電子工程系 無31 黑龍江 雙城市兆麟中學
房宸漢 男 電子工程系 無31 黑龍江 大慶市實驗中學
孫翊文 男 電子工程系 無31 黑龍江 哈爾濱市三中(群力校區)
全嘉林 男 電子工程系 無31 黑龍江 海林市高級中學
王邈 男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 計33 黑龍江 哈市第二十四中學
湯沛雯 女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 計34 黑龍江 哈爾濱師范大學附屬中學
許函 男 自動化系 自32 黑龍江 大慶市實驗中學
邸研 男 自動化系 自33 黑龍江 薩爾圖其它中等學歷學
王宇嘉 女 航天航空學院 航33 黑龍江 大慶市實驗中學
張梓彤 女 航天航空學院 力3 黑龍江 大慶市實驗中學
馬程 男 航天航空學院 航32 黑龍江 牡丹江市第一高級中學
王子路 男 航天航空學院 航32 黑龍江 哈爾濱市三中
鄭陽 男 航天航空學院 航32 黑龍江 海倫市第一中學
王澤 男 航天航空學院 航31 黑龍江 大慶市實驗中學
王瑞 女 工程物理系 工物31 黑龍江 哈市師大附中
王霄桐 男 工程物理系 工物32 黑龍江 牡丹江市第一高級中學
馮雪 女 工程物理系 核31 黑龍江 阿城區第一中學
王雅寧 女 化學工程系 化31 黑龍江 大慶一中
齊文靖 女 化學工程系 化33 黑龍江 大慶市實驗中學
紀俊傑 男 材料學院 材31 黑龍江 牡丹江市第一高級中學
崔廣鑫 男 材料學院 材33 黑龍江 大慶市實驗中學
王偉 男 材料學院 材34 黑龍江 佳木斯第一中學
劉冠華 男 數學科學系 數31 黑龍江 齊市實驗中學
張育宸 男 數學科學系 數31 黑龍江 哈市師大附中
於鵬飛 男 數學科學系 數32 黑龍江 哈市師大附中
鞠昊天 男 數學科學系 數33 黑龍江 哈市師大附中
解放 男 物理系 物理31 黑龍江 大慶市實驗中學
曹睿 男 化學系 化學31 黑龍江 哈爾濱市三中
康碧琳 女 生命科學學院 生31 黑龍江 大慶市實驗中學
羅逸群 男 生命科學學院 生32 黑龍江 大慶市實驗中學
趙藝涵 女 經濟管理學院 經33 黑龍江 大慶市實驗中學
郭健多 女 經濟管理學院 經34 黑龍江 大慶市鐵人中學
張梟 女 經濟管理學院 經35 黑龍江 薩爾圖其它中等學歷學
於淼 女 經濟管理學院 經36 黑龍江 薩爾圖其它中等學歷學
關琳 女 經濟管理學院 經31 黑龍江 大慶市實驗中學
馮德寧 女 外國語言文學系 英31 黑龍江 密山市第一中學
聶馬力 女 外國語言文學系 英32 黑龍江 佳木斯第一中學
王彥舒 男 法學院 法32 黑龍江 大慶市實驗中學
呼瓔琦 女 人文學院 人文3 黑龍江 薩爾圖其它中等學歷學
董城林 男 美術學院 美32 黑龍江 海林市高級中學
刁毓 女 美術學院 美318 黑龍江 大慶一中
肖嘉談 女 美術學院 美319 黑龍江 哈爾濱振華高中
金思昭 女 美術學院 美33 黑龍江 牡丹江市第一高級中學
劉鑫 女 美術學院 美313 黑龍江 七台河市實驗高級中學
梁凇菘 男 軟體學院 軟體31 黑龍江 大慶市實驗中學
陳子劍 男 軟體學院 軟體32 黑龍江 薩爾圖其它中等學歷學
⑵ 密山市第三中學怎麼樣
簡介:密山市第三中學始建於1969年,位於黑龍江省密山市密山鎮西郊,佔地面積30511平方米,校田地500餘畝。現為全日制初級中學,有在校生948人,教職工78人。
注冊資本:1669.7萬人民幣
⑶ 黑龍江省密山市第一中學2017高三一摸語文作文
語文融入到我們每天的生活中,故要學好語文就得把它與生活緊密結合,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我們的生活五彩斑斕,一個生活的有心人總能從中發現和獲得無限精彩的知識和素材,並且這些都是最有生命力最富時代感的。一位外國著名作家有一次請朋友吃飯,他看見菜單上的菜名起得很有意思,就馬上拿出隨身攜帶的本子記錄起來,卻忘記了朋友的存在。其實許多有名的作家都有隨身帶個本子的習慣。記些什麼?可以記下交談中的連珠妙語,可以記下突發的思維靈感,可以記下獨特的事件等。我們不一定要這樣做,但起碼應養成一個善於觀察生活,勤於思考生活,將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的良好習慣。
第二個積累的途徑是聽課和練習。老師的授課是相當關鍵的,她給予我們的是經過篩選後的精華,並且有著很強的指導和啟發意義。練習也是必不可少的,並且要有一定的量。我們要通過聽課和一系列同步練習或專題練習,將基礎知識和基本閱讀及寫作技巧牢牢掌握。
第三個積累的途徑是看書讀報。只要你肯鑽進書的海洋游歷一番,一段較長時間後,你可能發現曾結結巴巴的你居然能出口成章。博覽群書確實能快捷有效地積累知識,能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們的閱讀能力和語言的綜合能力。一般來說,閱讀量提高了,語文水平自然也提高了。而看書也有方法可言。首先應選擇好一些優秀的讀物;在看書時,應注意運用老師教給們的方法去看;看後亦不妨做些讀書筆記,摘錄精彩的詞句、語段和有用的材料。
第四個積累的途徑是習作。有時會讀書的人不一定能寫出好文章,只有通過自己實踐練習,學以致用才能真正獲得了知識,知識積累的過程才算完成。而習作形式可以是日記、周記、讀後感、命題作文、隨筆等。
⑷ 密山市第二中學怎麼樣
簡介:密山市第二中學,位於黑龍江省密山市。是一所普通初中。現有教學班40個,學生2300人,教職員工140人。
注冊資本:1088萬人民幣
⑸ 黑龍江省雞西市密山市第四中學校長
2003年,密山市黑台鎮高中,與密山市中等職業學校的,建立新的密山市第四中學合並。
⑹ 宜川戰役的主要將領
中國人民解放軍十大大將之一。
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軍事家。
原名許德華。湖南省長沙市人。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同年轉入中國共產黨。1926年入黃埔軍校學習。1927年在國民革命軍第四軍任見習排長,同年在寧都加入南昌起義部隊,任排長、代理連長。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中國工農紅軍第六軍參謀長,第十七師政治委員、師長,紅三軍第八師二十二團團長、八師師長,紅三軍第二十五團團長。1932年赴蘇聯,先後入國際列寧主義學院和東方勞動者共產主義大學學習。1937年回國。抗日戰爭時期,任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訓練部部長、教育長、第三分校校長,中央軍委參謀部部長兼延安衛戍區司令員,中央情報部一室主任,晉綏軍區第二軍分區司令員,八路軍一二零師獨立第二旅旅長。解放戰爭時期,任晉綏軍區第三縱隊司令員,第一野戰軍二兵團軍長,第二兵團司令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裝甲兵司令員兼坦克學校校長和裝甲兵學院院長,國防部副部長。1955年被授予大將軍銜。是第一、二、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中國共產黨第八屆中央委員。
人物介紹
許光達(1908.11.19~1969.06.03) ,原名許德華,1908年11月19日生於湖南省長沙縣東山市蘿卜沖。
1925年05月在長沙師范學校讀書時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
1925年09月,轉入中國共產黨。
1926年春入黃埔軍校第5期學習,後來編入炮兵科(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武漢分校)。
1927年05月,編入中央獨立師,參加了武漢衛戍司令葉挺將軍領導的反擊軍閥夏斗寅叛軍的作戰。
1927年07月,在國民革命軍第4軍炮兵營任見習排長。
1927年08月,在江西寧都加入南昌起義部隊,曾任11軍25師75團排長、代理連長,參加了會昌和三河壩等戰斗。後在國民黨軍中做兵運工作。
1928年06月20日與鄒靖華結婚。後擔任過清河縣公安局局長等職。
1929年05月,在國民革命軍駐蕪湖部隊擔任下級軍官,從事兵運。10月,被中共中央派往洪湖革命根據地,
1930年02月,參與組建中國工農紅軍第6軍,先後任軍參謀長,第17師政治委員和師長等職。參與開辟了以洪湖為中心的湘鄂西蘇區,多次率部參加反圍剿作戰。
1932年春身負重傷,後赴蘇聯治療。在蘇聯期間,曾入國際列寧學院和東方勞動者共產主義大學學習。
抗日戰爭時期
歷任抗日軍政大學訓練部部長、教育長、第三分校校長,從事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研究,培養抗日軍政幹部。
1941年01月,任中共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參謀部部長,兼延安交通司令、防空司令、衛戍司令。後任八路軍第120師獨立第2旅旅長兼晉綏軍區第 2軍分區司令員,在五寨、神池、保德、偏關一帶,領導軍民開展游擊戰,鞏固和擴大抗日根據地。
抗戰勝利以後,1946年,歷任軍事調處執行部駐太原第三小組、駐本溪第二十九小組少將代表。
解放戰爭初期
1946年06月,任晉綏野戰軍代參謀長兼獨立第二旅旅長,
1946年11月,任晉綏軍區第3縱隊司令員。
1947年08月,率3縱隊西渡黃河,改屬西北野戰軍(後為第一野戰軍),參加了沙家店、延(川)清(澗)、宜川等戰役。
1949年01月,任軍長,
1949年07月,任第2兵團司令員,在圍殲國民黨軍胡宗南部主力的扶眉戰役中,率部迂迴敵後,斷敵退路,為保證戰役全勝起了重要作用。繼而揮師西進,攻破蘭州南山敵軍主陣地,搶占黃河大橋,與第19兵團全殲城中守敵,解放蘭州。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
1950年6月,受命組建裝甲兵。任裝甲兵司令員,曾先後兼任坦克學校校長和裝甲兵學院院長。
1955年9月被授予大將軍銜,獲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是第一、二、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
1956年,被選為中共第八屆中央委員。
1959年09月任國防部副部長。
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迫害。
1969年6月3日在北京逝世。
主要作品
《戰術發展的基本因素》(1939)
《論新戰術》(1940),
《許光達論裝甲兵建設》(1985)。 人物介紹
孫志遠(1911-1966) 原名孫秉哲,又名宋耀祖、孫國鈺、孫健。
1911年10月12日生於河北定縣大王梅村。
1929年在北平師范大學讀書時,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
1930年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參加領導愛國學生運動。同年11月任共青團北平市委組織部部長。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被派到東北遼陽一帶的抗日義勇軍中工作。
1932年春返回家鄉,任中共定縣中心縣委書記,曾組織農民武裝配合高(陽)蠡(縣)暴動。
1933年2月到東北軍騎兵二師訓練班任教官,後到第五十三軍從事兵運工作。
1934年8月被派到蘇聯海參崴學習。
1935年2月回國,先後在沈陽,北平等地從事黨的秘密工作。
1936年8月被派到中共東北軍第五十三軍工委工作。抗日戰爭爆發後,任冀中人民自衛軍黨代表,參與創建冀中抗日根據地。
1938年5月任八路軍第三縱隊兼冀中軍區政治部主任、冀中區黨委常委。1940年入延安中共中央黨校學習,1942年任黨校第二部副主任。
1943年任晉綏軍區政治部副主任。
1944年任晉綏軍區第三軍分區司令員,兼中共中央晉綏分局黨校副校長。1945年任晉綏野戰軍獨立二旅政委。
1946年1月任軍事調處執行部駐集寧執行小組中共方面代表。同年5月任晉綏野戰軍政治部主任、第三縱隊政委。
1947年任晉綏土改工作團團長兼中共靜樂縣委書記。
1948年7月任西北野戰軍第七縱隊政委,1949年2月任第一野戰軍七軍政委,同年6月任第一兵團政治部主任,參加扶(風)郿(縣)、隴東等戰役。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西南軍政委員會秘書長。
1952年11月調任政務院副秘書長兼參事室主任。
1954年2月任中共中央財委第二、第三辦公廳主任,同年10月任國務院第三辦公室副主任、國家建委副主任。
1956年10月任國家經委副主任、黨組副書記,後兼物資管理總局局長。
1961年1月任國防工業委員會黨組第二書記,國防工業辦公室副主任,第三機械工業部部長兼黨組書記。
1958年5月被補選為中共第八屆中央候補委員。
1959年4月被選為第三屆全國政協常委。是第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
1966年10月11日在北京逝世。 人物介紹
羅元發(1910-),福建省龍岩縣人。
一九二八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
一九二九年轉入中國共產黨,同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福建龍岩列寧青年隊隊長,紅十二軍軍部特務連政治委員,紅十三軍第十四師機槍連政治指導員,紅十四軍直屬隊總支書記,紅九軍團第十四師四十二團代政治委員兼政治處主任,紅三軍團第五師十五團政治委員,軍團保衛局執行科科長,紅一軍團第一師一團政治委員,一師政治部主任。
參加了長征。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一一五師獨立團政治處主任,獨立第一師政治部主任,晉察冀軍區第一軍分區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員,雁北支隊政治委員兼中共雁北地委書記,陝甘寧晉綏聯防軍教導第二旅政治委員。
解放戰爭時期,任陝甘寧晉綏聯防軍教導旅旅長兼政治委員,西北野戰軍第六縱隊司令員,第一野戰軍六軍軍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北疆軍區司令員兼中共北疆區黨委書記,西北軍區空軍司令員,北京軍區副司令員兼軍區空軍司令員,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副司令員兼國防科委副主任,國防科委顧問。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五屆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第九屆候補中央委員。 徐立清(1910-1983),1910年4月生,安徽金寨人。
1930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29年8月參加革命工作,初中,中將軍銜。
1929年4月起參加赤衛軍、游擊隊,為隊員。
1929年8月參加中國工農紅軍,為紅一軍三十二師經理處監護連戰士。1930年夏起任紅一軍三十二師經理處書記。
1930年冬起任紅一軍三十二師政治部收發員。
1931年春起任紅四軍十一師政治部組織科幹事、科長。
1932年秋起任紅四軍十一師政治部宣傳科科長。
1933年初起任紅四軍十一師政治部組織科科長,紅四軍十一師三十二團政治處主任,紅四軍十二師政治部主任,紅四軍政治部主任。
1934年夏起任紅四方面軍總醫院政治部主任。參加了長征。
1936年任紅四方面軍衛生部政治委員。
1936年11月起任紅軍西路軍總指揮部衛生部政治委員。
1937年7月起任援西軍政治部教育科科長。抗日戰爭爆發後,1937年9月起任八路軍第一二九師政治部組織股股長,10月起兼任一二九師騎兵團政治處主任。1938年至1942年任一二九師政治部組織部部長。
1938年冬起任冀南東進縱隊代政治委員。
1940年6月赴延安入軍政學院、中共中央黨校學習,在中央黨校任支部委員。
1942年起任中共中央黨校二部組教科科長。
1944年2月起任陝甘寧晉綏聯防軍新四旅政治委員。
1945年春起兼任關中警備區司令部副政治委員。解放戰爭時期,1945年秋起任陝甘寧晉綏聯防軍政治部主任。
1947年春起任陝甘寧野戰集團軍、西北野戰兵團政治部主任。
1947年夏起任西北野戰軍政治部主任、副主任、野戰軍黨委常委。
1947年秋起任西北野戰軍第六縱隊政治委員。
1949年2月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第六軍政治委員,6月起任第一野戰軍第二兵團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兵團黨委常委。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49年10月至1950年11月任中共中央新疆分局副書記、1950年11月至1955年9月任新疆分局第二書記,其間:1949年11月至1951年6月兼任新疆分局組織部部長,1950年6月至1953年7月兼任新疆分局紀律檢查委員會書記;1950年2月至1954年12月任中共中央西北局委員。
1949年10月至12月任陸軍第一兵團政治委員、兵團黨委副書記,1949年12月至1950年10月任第一兵團政治委員、兵團黨委副書記兼新疆軍區政治部主任、軍區黨委副書記。1
950年10月至1958年秋任解放軍總幹部部第二副部長、總幹部部黨委第二書記(1954年5月起)。
1952年至1955年3月任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委員。
1958年秋至1960年12月任解放軍總幹部部副部長。
1959年4月當選為政協第三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
1960年12月至「文化大革命」初期任解放軍總政治部副主任、總政治部黨委常委兼解放軍監察委員會副書記(1964年5月起)。
1965年1月當選為第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
1973年11月至1975年8月任濟南軍區政治委員、軍區黨委書記(1974年10月起)。1975年8月至1980年1月任解放軍總政治部副主任、總政治部黨委第三書記。
1977年8月至1982年9月任中共中央軍委委員。
1980年1月至6月任成都軍區第二政治委員,1980年6月至1982年10月任成都軍區第一政治委員,其間:1980年4月起任軍區黨委第二書記,1980年8月起任軍區黨委第一書記。
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將軍銜。曾獲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中共第十一屆中央候補委員,1955年3月中共全國代表會議當選為中央監察委員會委員,中共十一屆一中全會任中央軍委委員,中共十二大當選為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
1983年1月6日在北京逝世。 人物介紹
賀炳炎:「獨臂將軍」建奇功 ,中國人民解放軍著名高級將領。又名明言,原名向從炎。1913年生,湖北松滋人。
賀炳炎(1913-1960),綽號「賀小龍」,在戰爭年代失去了右臂,人稱獨臂將軍,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立下了赫赫戰功,被授予上將軍銜。
賀炳炎出生於宜都市忪木坪江家灣村,9歲喪母,11歲就給人家放牛,先後學過篾匠、殺豬、打鐵等多種手藝。1929年春,賀龍率領紅軍在宜部、松滋一帶活動,賀炳炎參加了紅軍。由於他革命意志堅決,作戰勇敢頑強,同年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提升為騎兵連長兼政治指導員。
在第四次反圍剿中,十萬余敵人向我湘鄂西蘇區壓來,我主力部隊轉到外線作戰。一天,敵軍偷襲我湘鄂西中央分局機關,賀龍命令軍校學員投入戰斗。當時在軍校受訓的賀炳炎,操起一把大刀殺入敵群,一連砍倒幾個敵人,奪槍殺敵,此舉轟動軍校,賀炳炎受到嘉獎。1935年春,在後坪戰斗中,我攻擊部隊被敵人猛烈炮火壓住,兩個突擊組都未攻上去,賀龍急令「賀炳炎上」。賀炳炎中彈後仍隻身突擊成功,被譽為「孤膽英雄」。1935年12月,紅五師師長賀炳炎率部隨紅二、六軍團長征,第六次負傷後右臂被炸爛。當時手術器械和麻醉葯都沒有,醫生用木工鋸子截去了他的右臂。賀龍拿著一塊傷骨心痛地說:「這是黨的好兒子的骨頭。」
在抗日戰爭時期,賀炳炎擔任八路軍七一六團團長。首戰雁門關,殲滅日寇五百餘名,打破了「大日本不可戰勝」的神話,受到國民政府通令嘉獎。在敵後戰場,賀炳炎先後任八路軍一二O師第三支隊司令員、三五八旅副旅長。帶職赴延安軍事學院學習,後進入中央黨校,參加了延安整風,並當選為「七大」代表。在「七大」會議期間,他用左手給毛澤東敬軍禮,毛澤東用右手握住他的左手親切地說,賀炳炎同志,你是獨臂將軍嘛!今後你就免掉這份禮吧。中國從古到今,有幾個獨臂將軍?舊時代是沒有的,只有我們紅軍部隊才能培育出這樣獨特的人才!之後,賀炳炎率三五八旅南下開辟新區,任江漢軍區司令員。
在解放戰爭時期,賀炳炎轉戰西北戰場,先後任晉北野戰軍副司令員、晉綏第三縱隊副司令員兼第五旅旅長、西北野戰軍第一縱隊司令員、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軍軍長等職,參加了保衛延安等重要戰役。特別是在我軍轉入戰略反攻的宜瓦戰役中,賀炳炎縱觀全局,指揮正確,創造出全軍聞名的「硬骨頭六連」。在向全國進軍戰斗中,賀炳炎率一軍所向無敵,解放青海,兼任青海軍區司令員。
全國解放後,賀炳炎先後出任西南軍區副司令員兼四川省軍區司令員、中共四川省委常委、四川省體育運動委員會主任、中共成都部隊委員會書記、成都部隊司令員。1955年9月授上將軍銜,榮獲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1956年9月當選為中共八大代表,1959年4月當選為政協第三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不幸於1960年7月1日在成都病逝,終年47歲。 人物介紹
王震,1908年生,湖南瀏陽人。1924年參加工作。1927年加入共青團,同年轉入中國共產黨。1929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粵漢鐵路長岳段工會糾察隊中隊長,湘鄂贛邊區赤衛隊支隊長兼政委,中國工農紅軍湘東獨立一師團政委,師政治部主任、師政委兼第八軍代政委,湘贛軍區代司令員。參與領導湘贛革命根據地反「圍剿」斗爭,曾獲三等紅星獎章。後任第六軍團政委,第二軍團政委。參與開辟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1935年參加長征。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一二0師三五九旅副旅長、旅長兼政委。1941年初率三五九旅屯墾南泥灣。1942年兼任中共延安地委書記、延安軍分區司令員、衛戍區司令員。1944年任八路軍南下支隊司令員。
解放戰爭時期,任中原軍區第一副司令員兼參謀長,參與指揮中原突圍。後任西北野戰軍第二縱隊司令員兼政委、軍長兼政委,第一野戰軍兵團司令員兼政委。參加了延安保衛戰和青化砭、羊馬河、蟠龍等戰役。
1949年率部挺進新疆。後任中共中央新疆分局書記,新疆軍區第一副司令員、代司令員兼政委。1953年後任鐵道兵司令員兼政委。1955年任解放軍副總參謀長。1956年任國務院農墾部部長。1975年任國務院副總理。1978年任中共中央軍委常委。1982年任中共中央黨校校長。1985年在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第五次會議上被增選為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副主任。1986年任中國中小學幼兒教師獎勵基金會理事長。1988年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還曾任中日友協名譽會長,中國國際友好聯絡會名譽會長,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名譽理事長。是中共第七屆中央候補委員,第八至十屆中央委員,第十一、十二屆中央政治局委員,第十三、十四大代表,第一至五、七屆全國人大代表。
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曾獲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
1993年3月12日在廣州逝世,終年85歲,逝世後捐獻了眼角膜。同年4月5日骨灰撒放在新疆天山。同年10月15日塑像在黑龍江省密山市正式落成。
1994年3月,大型文獻紀錄片《王震將軍》、大型畫冊《王震》、紀念專輯《尊師重教的典範──王震同志》發行。同年10月,銅像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石河子市落成。1999年11月《王震傳》(上卷)出版發行。
人物介紹
王世泰(1910.3.17- 2008.3.14)
1910年3月17日生於陝西洛川縣土基黃連河村。
1927年秋考入延安第四中學,參加愛國學生運動。
192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後任黨支部組織委員。
1930年10月參加劉志丹領導的組織活動、任黨支部委員。
1931年9月至1932年6月被派到國民黨部隊做兵運工作。
1931年9月,閻紅彥、吳岱峰率中國工農紅軍晉西遊擊大隊突破黃河天險進入陝甘,陝甘省委派軍委書記謝子長前往領導並改編晉西遊擊隊為中國工農紅軍陝甘游擊總隊(開始稱西北抗日同盟軍);
1932年6月,王世泰參加陝甘游擊隊,任班長;同年12月,陝甘省委書記杜衡(後叛變)來到陝甘游擊總隊,按照黨中央和陝西省委指示,陝甘游擊隊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六軍第二團,杜衡自任軍政委兼團政委,並蠻橫規定陝甘游擊總隊原排及以上的幹部無選舉權和被選舉權,杜
衡親自從陝甘游擊總隊的戰士和班長中指定兩人參加團長選舉,結果班長王世泰被選為團長。
1933年11月至1935年8月任紅軍第二十六軍四十二師第三團團長。
1934年1月當選為中華蘇維埃中央政府執行委員。參加開辟陝甘邊及陝北革命根據地斗爭。
1936年任中共安塞縣委軍事部部長。同年9月至1937年2月任陝北省委軍事部副部長。
1937年2月入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學習。
全國抗日戰爭爆發後,1937年10月至1938年4月任陝甘寧邊區慶環分區保安司令部司令員。1938年10月至1942年9月先後任陝甘寧保安司令部副司令員、陝甘寧邊區保安司令部副司令員。
1942年10月至1944年12月任八路軍陝甘寧晉綏聯防軍警備第三旅政治委員兼中共三邊地委書記。
1943年1月在西北局高幹會上,與高崗保持一致,積極參加對閻紅彥和吳岱峰等人的批判,受到毛澤東的高度贊揚和重視,是因此受到表揚獎勵的22名領導幹部之一,毛澤東親筆為其題詞:「忠實、努力、不誇、不嬌」。
1944年12月至1945年8月任陝甘寧晉綏聯防軍關中警備區司令部司令員。
1945年4月至6月作為陝甘寧邊區代表團成員出席中共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同年8月至9月任陝甘寧晉綏聯防軍副司令員,同年9月至1947年7月任代司令員。1945年9月至1948年6月任中共中央西北局常務委員。
1946年4月至1949年9月任陝甘寧邊區第三屆政府委員。
1947年2月至3月任陝甘寧野戰集團軍副司令員。3月至10月受命率小部隊深入敵後開展游擊戰爭,收復關中根據地。1947年9月至1949年2月任西北野戰軍第四縱隊司令員、縱隊黨委書記。
1948年9月至1949年2月任中共西北野戰軍前線委員會委員。率部參加關中、隴東、宜川瓦子街、黃龍山麓、西府隴東、澄(城)合(陽)、荔北和1948年西北冬季攻勢等戰役。1949年2月至6月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第四軍軍長、軍黨委書記、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前線委員會委員。指揮所部參加1949年西北春季攻勢、陝中戰役。1949年6月至1950年9月任第一野戰軍第二兵團政治委員、黨委副書記,及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前線委員會委員。率部參加扶(風)眉(縣)、隴東追擊等戰役。1949年7月至1950年1月任甘肅行政公署主任,同時任中共甘肅省委常務委員至1952年12月。1949年9月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同年10月至1954年12月任中共中央西北局委員。1949年12月至1952年任西北軍政委員會委員。
1950年1月至1952年11月任甘肅省人民政府副主席、省人民政府黨組書記。1950年10月至1952年12月任甘肅省首屆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協商委員會副主席。1951年調任西北鐵路干線工程局局長兼政治委員、黨委書記。提前10個月建成天(水)蘭(州)鐵路並通車。1952年8月至1954年11月任鐵道部副部長。
1954年11月至1958年2月任國家建設委員會副主任、黨組副書記。
1958年4月至12月任國家計劃委員會副主任。同年10月至1960年12月任西北協作區副主任。
1960年11月起任中共中央西北局委員,同時任中共甘肅省委書記處書記至1967年2月。1964年3月至1965年10月兼任甘肅省委民族工作委員會書記。
1961年8月至「文化大革命」初期擔任甘肅省第二、第三屆政協主席。「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
1975年1月至1979年12月任甘肅省革命委員會副主任。
1977年12月至1979年11月任甘肅省第四屆政協主席。1979年12月至1983年5月任甘肅省第五屆人大常委會主任、黨組書記。王世泰是中共七、八、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大代表,十七大特邀代表,1956年9月在中共八大上當選為第八屆中央候補委員,1977年8月在中共十一大上當選為第十一屆中央委員;
1982年9月、1987年11月分別在中共十二大、十三大相繼當選為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第一至六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一、二屆全國人大國防委員會委員,第二至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
2008年3月14日10時57分在海口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