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初中高中 > 縉雲縣石筧初級中學

縉雲縣石筧初級中學

發布時間:2020-12-14 20:14:59

⑴ 縉雲縣(新建鎮范圍)的十七相公 是指

自然地理

縉雲縣位於浙江省南部腹地、麗水市東北部。地處武夷山--戴雲山隆起地帶和壽昌-麗水---景寧斷裂帶的中斷。地貌類型分中心 、低山、丘陵、谷地四類,其中山地、丘陵約佔全總面積的80%。地勢自東向西北傾斜 。由於地勢起伏升降大,氣溫差異明顯,具有「一山四季,山前分明山後不同天」的垂直立體氣候的征。
縉雲縣東臨仙居縣 ,東南靠永嘉縣,南連青田縣,西接麗水市,西北界武義縣,東北依磐安縣,北與永康市毗鄰 。東西寬54.6公里,南北長59.9公里,縣界全長304.4公里。總面積1503.52公里。縣人民政府駐地五雲鎮,北距杭州175公里(公路262公里)。
山脈大致以好溪為界,東部為括蒼山脈,西部為仙霞嶺余脈。東半部群峰崛起,地勢高峻,海拔千米以上山峰343座。其中東北部為大盤山所延伸,以低中山地貌為主;東南部為括蒼山盤踞,為中山地貌 ,南部的大洋山主峰海拔千米以上主峰3座。北部地層陷落,構成壺鎮、新建兩塊河谷盆地。中部丘陵廣闊綿延,為仙霞嶺與括蒼山的過度地段 。全境地形具東南西三面環山,北口張開呈「V」型特徵。
全縣河流均為山溪性河流。主要有好溪、新建溪、永安溪三條,分屬甌江、錢塘江、靈江三個水系。其中好溪為縣內最大的河流,發源於磐安縣大盤山,自東北向西南斜貫穿境入麗水,幹流在境內長66.11公里 ,流域面積791.8平方公里。
全縣大部屬亞熱帶氣候 ,四季分明,溫暖濕潤,日照充足。冰雹災害主要出現在3--8月間,為全省多雹中心地帶之一。

截至2005年12月31日,縉雲縣轄9個鎮、15個鄉:五雲鎮、壺鎮鎮、新建鎮、新碧鎮、舒洪鎮、大洋鎮、大源鎮、東渡鎮、東方鎮;溶江鄉、七里鄉、胡源鄉、南溪鄉、木栗鄉、雁嶺鄉、城北鄉、白竹鄉、三溪鄉、前路鄉、新川鄉、雙川鄉、方溪鄉、石筧鄉、雙溪口鄉。

縉雲旅遊

仙都,在麗水市縉雲縣境內,是一處以峰岩奇絕、山水神秀為景觀特色融田園風光為一體的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級旅遊區。 境內九曲練溪、十里畫廊、山水飄逸、雲霧繚繞。有奇峰一百六、異洞二十七,有「桂林之秀、黃山之奇、華山之險」的美譽。仙都風景名勝區由仙都、黃龍、岩門、大洋四大景區組成,由鼎湖峰、倪翁洞、小赤壁、芙蓉峽、黃帝祠宇等三百多個景點組成,總面積為166.2平方公里。其中,鼎湖峰,狀如春筍,直刺雲天,高170.8米,是世界最高大柱石,堪稱「天下第一峰」、「天下第一石」、「天下第一筍」。 峰巔蒼松翠柏間蓄水成池,四時不竭,相傳中華民族始祖軒轅黃帝在此架鼎煉丹,跨龍升天時,鼎塌成湖,故稱「鼎湖」。黃帝祠宇作為仙都風景名勝區最主要的人文景觀,與陝西黃陵遙相呼應構成了「北陵南祠」的格局。倪翁洞又名初陽谷,相傳是老子學生、越國大夫范蠡的老師計倪,嫉俗遁世,隱居於此而得名。洞中留有唐、宋、明、清等歷代摩崖石刻達60多處,是仙都風景區摩崖石刻最集中的地方,於2001年被列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其中倪翁洞中的「倪翁洞」三個篆字,是出時任縉雲縣令、李白族叔、著名小篆書法大家李陽冰所題,最負盛名。

區劃范圍

縉雲縣,簡稱縉,隸屬浙江省麗水市,是「革命老區縣」、「中國麻鴨之鄉」。地處浙江省中南部丘陵山區,位於北緯28°25′-28°57′,東經119°52′-120°25′,東臨仙居、永嘉,南連青田,西鄰蓮都、武義,北接永康、磐安,面積1503平方公里。建城區面積為4.6平方公里,轄9鎮15鄉642個行政村。郵政編碼321400,長途電話區號為0578。

建置沿革

縉雲縣始建於武周萬歲登豐元年(公元696年),以境內古縉雲山而得名。縉雲是中華民族人文始祖軒轅黃帝的號名。置縣後,屬括州。大歷十四年(公元779年)改括州為處州,沿屬處州,1949年5月,縉雲解放,屬麗水專區。1952年改屬金華專區。1963年復屬麗水專區。1968年麗水專區改為麗水地區,隸屬不變,2000年麗水地區改為麗水市,隸屬不變。縣人民政府駐地是五雲鎮。

山川氣候

縉雲縣地處括蒼山與仙霞嶺的過渡地帶, 地形以山地、丘陵為主,約佔全縣總面積80%以上,是「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區縣,地勢東南高西北低。境內主峰大洋山,海拔1500米,為括蒼山脈最高峰,壺鎮、新建是境內兩塊最大的河谷盆地。境內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溫暖濕潤,四季分明,日照充足。由於地勢高低懸殊,形成「一山有四季,山前山後不同天」的垂直氣候特徵。年平均氣溫17℃,7月平均氣溫29.2-24.5℃,極端最高溫達41.9℃,1月平均氣溫5-2.3℃,極端最低溫達-13.1℃。年平均降水量1437毫米,無霜期245天。主要河流有好溪、新建溪、永安溪等,分屬甌江、錢塘江、靈江三大水系。好溪為境內最大河流,自東北向西南斜穿全境,幹流全長100餘公里。流域面積791.8平方公里,全縣水資源豐富,年平均徑流量13.69億立米方,人均佔有水資源3321立方米。河流落差大,水力資源總蘊藏量8.3萬瓦,人均0.2千瓦。水和水力資源高於全國、全省平均水平。盤溪電站為「一水多用,梯級開發」的典範,為聯合國指定的亞太小水電技術培訓實驗基地。

資源物產

縉雲縣境內非金屬礦產極為豐富,已發掘的有沸石、凝灰岩、珍珠岩、澎潤土、石英砂、螢石等。其中,沸石貯量約3億噸,居全國第四,質量第一。建材礦產以凝灰岩、花崗岩為主。主要農作物是水稻,為麗水市主要產糧區之一。旅遊資源得天獨厚。1994年,仙都被國務院批准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2000年被評為4A級旅遊區。鼎湖峰號稱「天下第一奇峰」,相傳為黃帝升天成仙之地。黃帝文化源遠流長,黃帝祠宇是中國南方朝拜軒轅黃帝的中心,已與陝西黃陵形成「北陵南祠」格局。該景區逐步成為浙江西南旅遊熱點和影視天然攝影棚。仙都「奇峰異石」、「田園風光」、「黃帝文化」集於一身,海內外遊客紛至沓來,每年遊客達100多萬人次,旅遊業年總收入3億元左右,旅遊業已成為該縣三產的龍頭。

人口民族

全縣人口為43.6萬,其中60歲以上人口為5.8萬,佔全縣總人口的13%,已進入老齡化縣。性別比例為108:100。平均壽命為75歲。民族以漢為主。

社會發展

2005年,全縣人民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執行中央宏觀調控政策,牢固樹立和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深入實施「開放興縣、工業強縣、生態立縣」的發展戰略,全面建設「平安縉雲」,繼續深化各項改革,積極應對經濟社會發展中出現的新情況和新問題,全縣經濟保持平衡較快發展,各項社會事業進展順利,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為「十一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一、綜 合

國民經濟快速增長。據初步測算,全年實縣生產總值47.57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5.9%。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5.24億元,增長2.5%;第二產業增加值25.89億元,增長21.1%;第三產業增加值16.44億元,增長13.0%。三次產業增加值結構由上年的12.4:52.4:35.2變化為11.0:54.4:34.6。全縣人均生產總值為10865元,首次實現了超萬元,比上年增長18.3%。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經濟粗放增長的格局尚未改變,自主創新能力不強,能源、土地、資金、人才等要素制約明顯;資源利用率不高,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環境的矛盾的日益突出,企業生產成本上升較快,工業品價格「高進低出」的差價繼續擴大,重點工業企業增幅相對緩慢等等。

二、農 業

2005年全縣農業生產呈現穩步發展態勢,實現農業總產值8.41億元,比上年增長3.9%。農民的種糧積極性有所提高,全年糧食播種面積19.82萬畝,增長1.4%,實現糧食總產量70105噸,增長0.4%。全縣的糧經比例由上年的54.9:45.1調整為56.1:43.9。

畜牧業的結構得到調整。全年實現畜牧業產值19972萬元,比上年下降2.3%。生豬出欄9.94萬頭,比上年增長4.6%;羊出欄1.97萬只,比上年增長5.3%;家禽出欄342.9萬只,比上年增長6.5%,實現禽蛋產量2334噸,比上年增長11.4%;實現蠶繭產量1873噸,比上年減少3.3%。

林業生產穩步推進,實現產值持續增長。全年實現林業產值7628萬元,比上年增長4.7%。完成跡地更新11154畝;國債造林2704畝;生態公益林補植507畝,低產林改造537畝,中幼林撫育11270畝,順利地通過了省營造林檢查組的驗收。到年底全縣森林覆蓋率達71.6 %,森林資源的質量得到了提高。

農田水利建設得到加強。立足自力更生,同時又充分利用省委、省政府的優惠政策,積極向上爭取資金,全年完成水利項目82處,新建和改善渠道11公里,水毀堰壩修復23處,防洪堤修復5.5公里,新建飲用水工程12處,恢復蓄水17.4萬立方米,新增蓄水6萬立方米。增加或改善灌溉農田5287畝,防洪農田2540畝,受益人口4.63萬人。以上工程共完成土石方18.5萬方,投勞15.9萬工,總投資達1068萬元。全年實現農業化肥施用量29176噸,農村用電量3765萬千瓦小時。

三、工業和建築業

工業生產繼續快速增長。全年實現工業總產值87.62億元,比上年增長24.6%,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實現產值62.06億元,比上年增長33.1%。集鎮工業主導地位進一步增強,七個一類工業重鎮實現工業產值78.6億元,佔全縣的89.7%,比上年增長26.6%。

企業規模日益擴大。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由上年的152家增加到183家,其中產值超五千萬元企業32家,比上年增加7家;產值超億元企業19家,比上年增加6家。規模以上工業產值佔全部總產值的比重由上年的68.4%上升到70.8%。

工業經濟拉動效果明顯。工業經濟的快速發展,對全縣經濟增長的貢獻日益增加,工業增加值在全縣生產總值中的比重逐步提高,由上年的44.8%上升到47.1%,對全縣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達59.1%,比上年提高了3.5個百分點。

建築業生產持續發展。全縣有建築企業22家,比上年增加3家,完成建築業產值6.58億元,比上年增長32.3%,房屋建築施工面積60.5萬平方米,增長18.7%,從業人員6565人,建築企業規模不斷擴大,年產值超5千萬的企業有5家。建築業市場不斷完善,各重大工程都通過公開投標產生業主。全年完成建築業增加值3.49億元,比上年增長16.4%。

四、固定資產投資

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平穩。在前兩年連續高速增長的基礎上,全年共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總投資23.23億元,比上年增長9.8%,增幅比上年回落了28.7個百分點,其中限額以上固定資產實現投資22.10億元,佔全縣總投資的95.2%,比上年增長9.6%。

工業投入放緩,面對全國開發區(園區)的清理整頓和土地、電力、資金等要素制約,工業實現投資10.25億元,比上年回落了7.4個百分點。

基礎設施投資是拉動投資增長的主動力。全年共完成基礎設施投資6.56億元,比上年增長26.8%,比全縣總投資的增幅快17個百分點,它對全縣總投資增長的貢獻率達67.1%。其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完成投資4.24億元,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供應業完成投資1.91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27.3%和136.5%。

房地產開發投資較快增長。盡管受國家宏觀調控政策的影響,但通過努力,全年共完成房地產開發投資5.48億元,比上年增長24.9%。佔全縣總投資的23.6%,其中土地購置費3.66億元,比上年增長45.7%。全年共實現商品房銷售面積7.77萬平方米,是上年的2.6倍。

五、交通運輸和郵電業

交通運輸和郵政業務良好。全年完成增加值1.29億元,比上年增長12.4%,實現公路貨運量205萬噸,貨運周轉量5186.5萬噸公里,實現公路客運量394.95萬人次,客運周轉量13889.8萬人公里;實現鐵路客運量19萬人次,貨運量44萬噸,業務總收入1979萬元。實現郵政業務總量1423萬元,比上年增長10.4%。

交通基礎建設得到加強,公路管養水平得到提高。台縉高速公路縉雲段完成年度投資28002萬元,是計劃的132.1%;鄉村康莊工程完成投資6542萬元,是年度目標的108.3%。到年底,已全部完成了省道砂石路面改造工程和縣道砂石路面改造工程,綠色通道工程建設進展順利。專業公路年平均好路率達64%,干線公路年平均好路率達67%,縣道養護平均好路率達60.9%,全部達到上級下達的各項指標。

電信通訊事業繼續發展。全縣電信局、移動公司和聯通公司等單位共實現業務總量13935萬元,比上年增長25.2%。年末全縣固定電話用戶數達9.52萬戶,增長8.3%,其中農村電話用戶5.87萬戶,增長12.6%;移動通信用戶15.2萬戶,增長24.1%。固定電話普及率由上年的20.1部/百人,提高到21.7部/百人;行動電話普及率由上年的28.1部/百人,提高到34.7部/百人。擁有互聯網注冊用戶12571戶。全縣已經實現了村村通電話的目標。

六、國內貿易和對外經濟

消費品市場銷售增長加快。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7.51億元,增長13.0%,比上一年度快0.5個百分點。其中縣的零售額10.13億元,增長14.6%。縣以下零售額7.38億元,增長10.8%。分行業看,批發零售貿易業零售額14.28億元,增長13.0%;餐飲業零售額2.17億元,增長13.0%;其他行業零售額1.06億元,增長12.9%。市場運行在競爭中不斷規范,城鄉市場在調整中發展,到年底全縣城鄉個體工商戶數達8674戶,實現了恢復性增長,私營企業戶數達1439戶,增長5.5%。

對外貿易保持良好的發展勢頭。全年完成全社會出口收購總額17.78億元,增長7.6%,實現外貿自營出口總值9342萬美元,增長27.6%。

⑵ 浙江縉雲縣是那個地區

縉雲縣隸屬浙江省麗水市。

縉雲縣,簡稱縉,隸屬浙江省麗水市,是「革命老區縣」、「中國麻鴨之鄉」。地處浙江省中南部丘陵山區,位於北緯28°25′-28°57′,東經119°52′-120°25′,東臨仙居、永嘉,南連青田,西鄰蓮都、武義,北接永康、磐安,面積1503平方公里。

現縉雲縣建於武周萬歲登豐元年(公元696年),以境內古縉雲山而得名。縉雲是中華民族人文始祖軒轅黃帝的號名。置縣後,屬括州。大歷十四年(公元779年)改括州為處州,沿屬處州,1949年5月,縉雲解放,屬麗水專區。

1952年改屬金華專區。1963年復屬麗水專區。1968年麗水專區改為麗水地區,隸屬不變,2000年麗水地區改為麗水市,隸屬不變。

(2)縉雲縣石筧初級中學擴展閱讀

行政區劃

1950年6月,縣各界人民代表會議通過建鄉建鎮方案,全縣劃分7個區,72個鄉鎮。1951年5月,嚴溪鄉劃歸麗水縣。1952年9月,水南鄉並入五雲鎮。

1953年4月,東金鄉分建東金鄉、石井鄉;9月,潘潭鄉劃歸磐安縣,五雲鎮改為縣直屬建制鎮。1956年3月,縣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通過決議,撤銷城區、仙都區,全縣劃分為6個區,3個鎮、35個鄉。

1958年9月,撤銷區、鄉鎮建制,以原來的區為基礎建立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以原來的鄉為基礎建立管理區;管理區以下設生產隊。以縣直屬區為基礎建立紅旗人民公社,轄10個管理區;以原壺鎮區為基礎建立幸福人民公社,轄8個管理區。

以原來新建區為基礎建立衛星人民公社,轄6個管理區;以原盤溪區為基礎建立英雄人民公社,轄4個管理區;以原縉仙區為基礎建立紅星人民公社,轄6個管理區;以原大洋區為基礎建立上遊人民公社,轄4個管理區。12月,分別改稱五雲、壺鎮、新建、盤溪、縉仙、大洋人民公社,習慣稱「大公社」。

1961年6—10月,貫徹中央《農村人民公社工作條例(修正草案)》,撤銷「大公社」,恢復區建置;以38個管理區為基礎建立36個人民公社,習慣稱「小公社」。

1962年5月,撤銷縉仙區,將所轄陳嶺公社、溪港公社、安嶺公社劃歸仙居縣,其餘3個公社歸並盤溪區。同年6月,木南公社分設木栗公社、南溪公社,溶江公社分設溶溪公社、雅江公社。至此,全縣轄區4個區、35個人民公社。

1978年9月,五雲公社恢復為縣直屬建制鎮。1980年4月,溪南公社分設溪南公社、小筠公社;8月,城南公社分設城南公社、長坑公社。

1981年2月,增設城郊區,轄原直屬公社及大洋區的方溪公社、石筧公社。3月,撤銷三合公社,建立浣溪公社、前路公社;撤銷雁嶺公社,建立雁門公社、嶺背公社;白六公社分設白六公社、括蒼公社。10月,新民公社、嶺背公社、雙溪公社、紅旗公社分別改稱白竹公社、唐市公社、雙溪口公社、舒洪公社。

1982年12月,撤銷胡源公社,建立胡村公社、桃源公社;撤銷新美公社,建立兆岸公社、方川公社;仙都公社分設仙都公社、城東公社。1983年2月,壺鎮公社改為建制鎮。

1984年6月,完成政社分設,撤銷公社建制,恢復鄉鎮建制。11月,城西鄉分建城西鄉、黃店鄉;雙溪口鄉分建雙溪口鄉、上周鄉;撤銷東方鄉,建立臚膛鄉、靖岳鄉。是年全縣轄5個區、2個鎮、44個鄉。

1985年1月,新建鄉改為建制鎮;8月,舒洪鄉改為建制鎮。1991年,新碧鄉、前村鄉分別改為新碧、大洋兩建制鎮。

1992年5月,撤區並鄉擴鎮,全縣設9個建制鎮、15個鄉,具體是:五雲鎮(其中原仙都鄉部分改設仙都農村管理處)、壺鎮鎮、新建鎮、舒洪鎮、大洋鎮、東方鎮、東渡鎮、大源鎮、七里鄉、前路鄉、三溪鄉、雙溪口鄉、溶江鄉、胡源鄉、方溪鄉、石筧鄉。

2008年2月,部分鄉鎮行政區調整,撤銷新碧鎮、城北鄉建制,其行政區域並入五雲鎮;將新建鎮的岩沿、西岩、梅溪3個行政村劃歸五雲鎮管轄。撤銷新川鄉、雙川鄉建制,其行政區域並入新建鎮。撤銷雁嶺鄉、白竹鄉建制,其行政區域並入壺鎮鎮。

撤銷南溪鄉、木栗鄉建制,其行政區域並入大洋鎮。此次鄉鎮行政區劃調整後,全縣設8個建制鎮、8個鄉,具體是:五雲鎮(包括仙都農村管理處、新碧農村管理處)、壺鎮鎮、新建鎮、舒洪鎮、大洋鎮、東方鎮、東渡鎮、大源鎮、七里鄉、前路鄉、三溪鄉、雙溪口鄉、溶江鄉、胡源鄉、方溪鄉、石筧鄉。

2010年12月,全縣行政村規模調整,由644個調整為253個。2011年12月,部分鄉鎮行政區劃調整,撤銷五雲鎮建制,建立五雲、新碧、仙都等3個街道辦事處,將新建鎮的宅基村、馬渡村劃歸新碧街道辦事處管轄,全縣設7個建制鎮、8個鄉,3個街道辦事處。

具體是:壺鎮鎮、新建鎮、舒洪鎮、大洋鎮、東方鎮、東渡鎮、大源鎮、七里鄉、前路鄉、三溪鄉、雙溪口鄉、溶江鄉、胡源鄉、方溪鄉、石筧鄉、五雲街道辦事處、新碧街道辦事處、仙都街道辦事處。

⑶ 想知道: 青田縣 青田縣高湖鎮有通往縉雲縣石筧鄉公路嗎

目前沒有。高湖鎮往裡是季宅鄉,再往裡那邊是山,沒有公路通往縉雲

⑷ 縉雲縣有幾個鎮幾個村

8鎮8鄉,分別為五雲、新建、壺鎮、大洋、舒洪、大源、東渡、東方8個鎮和前路、三內溪、容雙溪口、溶江、胡源、石筧、方溪、七里8個鄉。

縉雲從原來的9鎮15鄉調整為現在的8鎮8鄉,分別為五雲、新建、壺鎮、大洋、舒洪、大源、東渡、東方8個鎮和前路、三溪、雙溪口、溶江、胡源、石筧、方溪、七里8個鄉。

具體調整:撤銷新碧鎮、城北鄉建制,其行政區域並入五雲鎮;將新建鎮的岩沿、西岩、梅溪3個行政村劃歸五雲鎮管轄,調整後,五雲鎮轄6個社區,79個行政村,鎮政府駐地復興街154號;撤銷新川鄉、雙川鄉建制,其行政區域並入新建鎮,調整後,新建鎮轄81個行政村,鎮政府駐地新溪路238號;撤銷雁嶺鄉、白竹鄉建制,其行政區域並入壺鎮鎮,調整後,壺鎮鎮轄130個行政村,鎮政府駐地溪東北路108號;撤銷南溪鄉、木栗鄉建制,其行政區域並入大洋鎮,調整後,大洋鎮轄27個行政村,鎮政府駐地箬川西路58號。

⑸ 彭城郡浙江縉雲縣石筧鄉蒙坑村劉氏祖宗是什麼地方的

天堂峽

閱讀全文

與縉雲縣石筧初級中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睢寧縣第一中學北校區 瀏覽:349
道里小學中學排名 瀏覽:226
遼寧重點中學分數線 瀏覽:174
臨夏回民中學2018分數線 瀏覽:683
合肥市包河區外國語實驗中學 瀏覽:477
龍川實驗中學公路改造 瀏覽:844
呼和浩特中學上下課時間表 瀏覽:300
2018年沈陽市初中學業水平考試數學 瀏覽:687
龍川縣登雲中學校長 瀏覽:863
北侖中學招生簡章 瀏覽:473
長安一民中學上課時間 瀏覽:833
盱眙中學2015高考成績 瀏覽:284
中學生手球錦標賽 瀏覽:377
遼寧省實驗中學魏民 瀏覽:670
2018江浦高級中學錄取名單 瀏覽:305
洛陽2019年中學招生信息 瀏覽:220
蔡家坡初級中學電話 瀏覽:903
三門啟超中學招聘2018 瀏覽:572
郴州市第三中學貼吧 瀏覽:716
2019北鎮中學分數線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