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江蘇省梅村高級中學的整改措施
(一)努力建設高品位校園
1、高質量高效率建設環境生態化、景觀藝術化、校園人文化校園。新校區建設是該校跨躍式發展的保障工程。該校南遷工程於2003年10月立項啟動,2005年2月奠基,同年8月學生公寓啟用,2006年8月教學樓、實驗樓、行政樓、圖書信息大樓、國際交流中心啟用,學校整體搬入新校區。2007年藝體樓啟用。新校區規劃面積為326.5畝,校舍建築面積為103500萬M,全校綠化率達50℅,形成了布局合理、環境優美、建構獨特、自然和諧的優美校園。校園中,校友銅像、藝術壁雕、知識長廊、閱報櫥窗、教室圖書角等充分體現了該校深厚的文化底蘊;院落式的教學樓群體現了濃濃的書香氣息;眾多景點爭奇斗艷,相映成趣,和諧幽雅。整個校園環境整潔文明、清新美觀,令人心曠神怡,為師生工作、學習提供了優美的環境。新校區一期工程已高標准完成,獲無錫市學校管理中心「2007年度無錫市市屬學校辦學成果單項獎」。
2、高標准高起點合理配置技術領先的現代化設施設備。校舍硬體建設以省五星級高中標准為起點。教室寬敞,活動用房充足,閱覽室和圖書室充分開放。校園網、寬頻網聯通教室、辦公室,實驗樓設施先進,有生物、物理數字互動實驗室;校內「一卡通」網路系統功能完善、操作便捷;學生宿舍配有空調和獨立衛生間;教室安裝櫃式空調、彩電和全套多媒體系統,並裝配了完善的校園廣播、信息通訊、安全監控報警等系統;藝體樓內設藝術專用教室和健身房、籃球館、體操房等。學校自辦了洗衣房、校園超市、凈水廠,與無錫新華書店合辦了校園書店,牽手無錫教育電視台建立了「梅中影院」,極大地方便了師生和家長,為推進素質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二)扎實推進新課程改革
高中課程「全員培訓」、「全面培訓」和「全程培訓」的目標。
3、加強研究,完善以校為本的教學研究制度。該校邀請中央教科所、華東師范大學、省市教研中心、學管中心領導專家對該校新課程教學進行實踐性指導。新課改領導小組成員及質評小組成員經常深入課堂,加強教學指導和專業引領。進一步加強了以校為本的教研製度建設,通過教研組長例會及各學科教研活動,及時溝通交流校本教研的成功與不足,努力把學校建設成為一個學習型的組織。學校還不定期聘請課程專家、名特級教師和骨幹教師來校作講座、進行示範教學,對新課程教學及時進行研究、反思與調整。全體教師都在努力轉變教學方式,在教學過程中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極大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培養了學生的能力。該校每年一次的對外公開課活動也是新課程實施情況的展示和檢閱。2008年在無錫市屬高中課程改革成果展示活動中,陳江輝、蔡麗芬兩位教師作了精品課展示,發揮了示範輻射作用。
4、課程開發,充分體現新課程改革的實質。該校藉助華東師范大學課程研究所的資源,以實施教育科學規劃課題《任選性校本課程開發的實踐研究》為平台,充分挖掘校本課程資源,為有不同發展潛能和發展需要的學生提供課程選擇的空間,成功地開發了「任選性校本課程」,內容涉及科學素養、人文素養、身心健康、生活技能和學科發展等五大類,五十多門課。學生可以在校本課程清單上自主選擇自己喜歡的選修課程。自主開發了11該校本教材,五年開設了200多個課題的研究性學習課程。該校還以學分制評價的方式促進校本課程、研究性學習課程的開展,規定每個畢業生所得學分不低於30分。任選性課程的開發,增強了教師的課程意識,提高了教師駕馭和開發課程的能力,充分體現了新課程改革的實質。
(三)加強科技創新特色教育
該校以新課程改革為契機,重視科技創新教育的實施,關注學生創新學習和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以研究性學習為載體,注重滲透科學研究的態度與方法;以自主實驗課程為平台,關注學生科技實驗能力的增強;同時藉助豐富的社團活動,如電腦、模型、天文、環保等,激發了學生探索科技的熱情。通過社會實踐接觸了解科技,如高一年級去上海參觀科技館及生態園,高二年級去南京高校(南理工、南航、南大)參觀創新實驗室,讓學生親身感受大學的學術氛圍及嚴謹的科學研究態度。無錫新區許多高新技術的外資企業都是學生社會實踐的場所,是不可多得的、豐富的校外教育資源。多彩的校園文化,也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科技熏陶。學校每年舉辦科技節,以科技論壇、專家院士報告、主題班會、宣傳板報、科普知識競賽、車模比賽、航模比賽等形式,介紹現代科技最新發展,展示學校科技教育成果。該校在錢偉長、錢令希院士的倡導下創立了學校「青年科學院」,聘請錢令希為榮譽院長,吳有生、徐秉漢等人為顧問,每年都要組織學習優秀、奧賽獲獎或小發明、小創造成績突出的學生進行「小院士」評選。此外,在新校區的設計與建設過程中,學校把實驗室建設放在突出位置,現有12個物理實驗室,11個化學實驗室,10個生物實驗室,5個通用技術實驗室,還有科學探究室(包括物理、化學、生物)、學科專用教室(包括歷史、地理),為學生提供了優質的科技教育資源。多年來,科技教育成果斐然。學生創作的節目《蚯蚓》2006年12月在中國教育電視協會組織的第三屆全國中小學校園電視和優秀節目評比中獲銀獎。2006年錢里程同學作品《環保小屋》在共青團中央全國學聯組織的首屆「未來杯」全國中學生創意設計競賽中獲二等獎,省級一等獎。王執、陳珺作品《海域污染解決方案》在2006年12月獲江蘇省中學生創意設計競賽一等獎。2007年第十九屆全國中小學生(江蘇賽區)「可一」杯金鑰匙科技競賽3個一等獎,2個二等獎,2008年陳倪雄、謝棟、蔡志鈞3位同學作品《綠色環保小區建設》獲2008年上海國際青少年科技博覽會優秀論文獎。2008年「尚德電力杯」第二屆中國青少年創意大賽總決賽——中國青少年綠色創意競賽2個個人三等獎,3個個人三等獎。該校學生每年在省市各級藝術、航模、體育比賽中都有幾十名同學獲獎,每年有幾十名同學在全國、省級中學生奧林匹克數理化生競賽中獲獎。2008年,在全國學聯主辦的第二屆「未來杯」全國中學生創意設計競賽中,該校學生獲1個省一等獎,2個省二等獎,在全國級競賽中又獲1個三等獎;榮獲第二屆中國青少年創意大賽團體金獎。全國中小學生金鑰匙科技大賽,獲特等獎2名、一等獎5名、二等獎6名、三等獎6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