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作為一名中學生怎樣參加國學經典誦讀
論語、孟子、唐詩、宋詞、唐宋八大家的散文、古文觀止
B. 一篇我從國學經典中學到的作文,400
從國學經典中學交友,教做人
——友也者,友其德;做人者,德為上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千金易得,知己難求。選擇一個朋友就是選擇一種生活方式,選擇一個朋友就是選擇一種人生態度。
古人雲:「以財交者,財盡則交絕;以色交者,華落而愛渝。」(《戰國 策•楚策一》)
「以權利合者,權利盡而交疏。」(《史記•鄭世家贊》)
「以勢交者,勢傾則絕;以利交者,利窮則散。」(《中說•禮 樂》)
友其財、色、權、利、勢,最後的結果都是絕與散。
交友,應該交什麼樣的朋友?今天,讀起《孟子》的《萬章篇》,給了我一個很好的答案。
萬章問孟子道:「請問交朋友的原則。」
孟子曰:「不挾長,不挾貴,不挾兄弟而友。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挾也。」(孟子說:「不倚仗年齡大,不倚仗地位高,不倚仗兄弟的勢力去交朋友。交朋友,交的是品德,不能夠有什麼倚仗。)
友也者,友其德。何為德?《論語》中這樣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直與諒就是德。
友直:就是正直的朋友。友諒:諒指誠信,就是要選擇那些真誠守信的人為友。我國歷來推崇「季布無二諾,侯蠃重一言」的美德,朋友之間更應該以誠相交,以信相交。孔子曰:「與朋友交,言而有信。」背棄信義之人不可教。
《張劭待式》的故事就給我們詮釋了信義的含義。東漢時期,在京城洛陽讀書的張劭和範式是兩個很重信義的好朋友,兩個人同住在太學里讀書。學成離別那天,張劭流著眼淚說:「今日一別,不知何時才能與你相見?」範式安慰他說:「兩年後的中秋節中午,我會按時趕到你家與你見面,並拜見令尊。」兩年後,中秋節這一天,張劭殺了雞,備好了飯,並告知了母親。他在院子里立了木柱,從木柱的影子來看時間,木柱的影子越來越短。母親說:「他家遠在江南,離這里數千里之遠,恐怕不會來了,你為什麼這樣地相信呢?」張劭說:「范巨卿是一個講信義的人,必定不會失約的。」正在這時,遠處塵土飛揚,一匹快馬飛奔而來,馬上的人正是範式
後來張劭將要死的時候,對他的妻子說:「范巨卿是可以託付的人」。張劭死後,範式接到信還沒有趕到,張劭的棺材怎麼也放不進事先挖好的坑裡,等範式一到,棺材就放了進去。範式替他精心辦理喪葬,一直保護他的家人到了歸湘地方,同時還非常盡心地照顧他的妻兒。
蒙牛乳業的老總牛根生也以「小勝憑智,大勝靠德,以德服人」的准則演繹了一個中國企業快速發展的傳奇。牛根生說:「想贏兩三個回合,贏三年五年,有點智商就行;要想一輩子贏,沒有『德商』絕對不行。」
我們作為人類靈魂的塑造著,應怎樣教會學生做人,做有德之人。有德之人才會去交有德之友。孟子主張人性善,「仁義禮智」四心人皆有之,猶如人的四端,至於說有些人不善良,那不能歸罪於天生的資質,而是決定於他生活的環境。富潤屋,德潤身,給學生一個良好的環境,在這個環境中慢慢滋潤心靈,修其身,養其性。國學經典給了我們很好的依託,誦經典,講經典故事,讀經典兒童文學都是很好的途徑。
《三字經》中「昔孟母 擇鄰處 子不學 斷機杼』的教育無不是現成素材。另外把教育的言教用她們喜歡的故事,兒童經典文學形式呈現,對學生的成長也是一種樂於接受的方式。
《夏洛的網》中夏洛是一隻蜘蛛,威爾伯則是一隻小豬,當小豬不可避免地要走向它一生的終點時,威爾伯嚇壞了,恐懼地尖叫著大哭起來:「我不想死!」夏洛特站了出來安慰它:「你不會死的。我來想辦法救你!」於是夏洛特開始在房上織起一張大網。清晨,主人驚奇地發現門框的蜘蛛網上,竟然織著這樣三個字:「王牌豬」,以後,夏洛用畢生的經歷為威爾伯編織著 「光彩照人、謙卑」,是朋友的幫助使威爾伯在展覽會上贏得風光,也倖存地活了下來。夏洛的友情換來了威爾伯一生對夏洛的思念,並精心守候夏洛的孩子們。雖然只是一個童話,但他用適合孩子讀的語言,教會學生怎樣交友,誰是你的夏洛?你將做誰的夏洛?
同樣的兒童文學作品《綠野仙蹤》,多蘿西不拋棄不放棄一個朋友,在稻草人被丟在河中心時,被飛猴扔在大樹上時,不是不管不顧朋友,而是想盡辦法解救朋友。朋友就是孤獨時的陪伴著,落難時的拯救者,多蘿西對朋友的真誠,以德待人,換來的是朋友的真心相助。稻草成為奧茲國的繼承者後,沒有安享大王之福,顯大王之威,毅然幫助多蘿西去尋找南方女巫,只為路上幫助她,幫她圓回到家鄉的夢。「是多蘿西把我從玉米地那根高桿上摘下來,我的好運全得歸功於她,在她沒有回到堪薩斯之前,我決不離開她。」他們之間的友誼也都是建立友情之上,互相幫助之上,這就是真正的朋友。
讀一本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有德之人交談,這種交談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教學生做人,做有德之人也。友也者,友有德之人也;
C. 無錫西漳中學初一開了幾個國學班2016年
高中軍訓一般為一周。
高中生軍訓,須注意以下事項,才能保證身體健康,提高自身素質:
1. 床上用品:有的部隊為學生准備褥子,有的不給。事先學校都會跟學生和家長交代清楚。如果部隊只提供床鋪,學生要帶夏被(或毯子)、褥子和枕頭。家長和學生不能圖省事,以為越簡單越好。軍訓一天下來學生非常疲憊,特別需要一張舒適的床。如果把衣服鋪在身子底下充「褥子」,把衣服疊起來當「枕頭」,學生會感覺很不舒服,睡覺也不解乏。所以,該帶的東西都應該帶齊。
2.鞋子襪子:學生宜穿球鞋、軍鞋或旅遊鞋,忌穿新鞋和高幫鞋以及高跟鞋。新鞋硬不隨腳,高幫鞋卡腳容易起泡。鞋號宜稍大一點不宜小,以免「小鞋」磨腳。除了腳上穿的鞋子外,還應該另外帶一雙,防備雨天鞋濕以後有的替換。此外,襪子也應該多帶幾雙,還應該注意襪子要柔軟一些,最好是純棉的,容易吸汗。
3.兩個盆子:一個用於洗臉,一個用於洗下身。軍訓時活動量大,出汗多,而部隊不可能保證幾百名學生每天都可以洗上澡,所以一定要准備兩個盆,無論男生或者女生,每天晚上都要洗外生殖器,保證會陰部的清潔,以免泌尿系感染。
4.一隻水壺:水壺容量要大,既可以涼水,還可以儲水;瓶口要大,接水時以免燙傷;有提拉,以便攜帶;還得不容易碎。
5.穿平腳褲:軍訓時由於大量出汗,內衣經常濕透,三角褲邊經常捲起來將大腿內側磨破露出鮮紅的嫩肉。因此,建議身體較胖、大腿較粗的男女學生多帶幾條平角褲,避免大腿根部的摩擦。
6.短褲襯衫:軍訓的地方一般都在學校操場,有條件的可以在郊區甚至山區,日夜溫差大,夜間學生還有可能站崗值勤,且難免趕上陰天下雨,最好帶一條大短褲和一件純棉無袖襯衫,以備天涼時套在軍訓服裡面。立秋以後軍訓的學生尤其應該重視這一點。
7.葯品攜帶:可以根據學生自己身體的具體情況帶一些小葯。比如平時容易大便乾燥的,可以帶點溫和的潤腸葯,忌猛烈的瀉葯;怕得腹瀉的帶點黃連素;暈車的,帶點乘暈寧;防備蟲咬的,可以帶點清涼油、綠葯膏之類;也可以帶點藿香正氣以防中暑等等。
8.管住饞嘴:軍訓前,學生忌在家裡吃些大魚大肉,魚生痰肉生火,內熱遇外寒,軍訓時學生容易感冒發燒,不但自己受罪,家長擔心,還給老師和教官帶來許多麻煩。
9.不帶食品:一定別將火腿腸之類的食品帶到部隊。學生往往怕老師、教官發現,將食品偷著掖著藏著,住宿的地方沒有空調、電冰箱,大熱天的很容易壞,吃了之後容易引起腹瀉。
10.不喝生水:軍訓期間,學生一定要喝涼白開水,不喝生水,應當提前備好涼白開水,以免引起腸道傳染病。
11.不要挑食:在部隊吃的是大鍋飯,可能不如家裡的飯好吃,但是保證衛生和營養,學生不管愛吃不愛吃,都應該吃飽,不能挑食,以免能量不夠,致低血糖暈倒,影響身體健康。
12.睡覺保暖:軍訓的地方一般在郊區甚至山區,夜裡溫度低,所以夜間不宜開窗,不宜吹風扇,以免著涼感冒發燒。
13.崴腳燙傷:自由活動時,要避免崴腳。一旦崴腳,切忌按摩和熱敷,應該立即用涼水沖洗15分鍾,之後找校醫處理。如遇燙傷,也應該及時用涼水沖洗,然後找校醫處理。
14.頭暈眼花:軍訓時,如果感覺頭暈、眼花、要暈倒,學生切忌硬挺著。正確的辦法是立即喊報告或拽一下同學的衣角,原地坐下,待眩暈過後再到陰涼地休息一會兒。盡量避免直挺挺地倒下去,以免猝然倒地引發摔傷。
D. 中學國學課教案範文
《論語》學而第一教案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1.1——1.4
教學要求:
1、了解孔子的生平和哲學觀;
2、把握《論語》的思想內涵和藝術手法。
學習要點:
1、孔子的思想主張;
2、《論語》的思想內涵;
3、學習孔子的語言、行文、修辭手法等方面的藝術特色。
課時:1
教學過程:
一、孔子介紹
二、經典誦讀
1.出示原文內容:
1.1子曰(1):「學(2)而時習(3)之(4),不(5)亦說(6)乎?有朋(7)自遠方來,不亦樂(8)乎(9)?人不知(10),而不慍(11),不亦君子(12)乎?」
1.2有子(1)曰:「其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3),鮮(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5)。君子務本(6),本立而道生(7)。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8)?」
1.3子曰:巧言令色(1),鮮(2)矣仁。」
1.4曾子(1)曰:「吾日三省(2)吾身:為人謀而不忠(3)乎?與朋友交而不信(4)乎?傳不習乎?」
2.教讀詞句。
3.聽讀音像材料。
4.三最法誦讀原文。
三、經典故事
四、經典哲理
1.教師簡述孔子本章思想內涵。
2.初知大意。
1.1
【譯文】
孔子說:「認真地學並按時練習,這不是令人高興的事情嗎?有朋友從很遠的地方來(共同切磋學問),不也是很快樂的事情嗎?如果自已的才能不被別人所了解,我也不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行的君子嗎?」
【評析】
宋代著名學者朱熹對此章評價極高,說它是「入道之門,積德之基」。總之,本章提出以學習為樂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慍,反映出孔子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注重修養、嚴格要求自己的主張。這些思想主張在《論語》書中多處可見,有助於對第一章內容的深入了解。
1.2
【譯文】
有子說:「一個人如果能踐行孝順父母、順從兄長的美德,而喜好觸犯上級的,這種人很少。不願觸犯上級,卻喜好造反的,這樣的人從來沒有。領導者治國就是要抓根本,根本樹立了治國做人的原則也就產生了。孝順父母、順從兄長的美德,就是仁的根本啊!」
【評析】
有若認為,人們如果能夠在家中對父母盡孝,對兄長順服,那麼他在外就可以對國家盡忠,忠是以孝弟為前提,孝弟以忠為目的。儒家認為,在家中實行了孝弟,統治者內部就不會發生「犯上作亂」的事情;再把孝弟推廣到勞動民眾中去,民眾也會絕對服從,而不會起來造反,這樣就可以維護國家和社會的安定。
孝悌是仁的根本,對於理解孔子以仁為核心的哲學、倫理思想非常重要。春秋時代,周天子實行嫡長子繼承製,其餘庶子則分封為諸侯,諸侯以下也是如此。整個社會從天子、諸侯到大夫這樣一種政治結構,基礎是封建的宗法血緣關系,而孝、悌說正反映了當時宗法制社會的道德要求。
孝悌與社會的安定有直接關系。自春秋戰國以後的歷代封建統治者和文人,都繼承了孔子的孝悌說,主張「以孝治天下」,漢代即是一個顯例。他們把道德教化作為實行封建統治的重要手段,把老百姓禁錮在綱常名教、倫理道德的桎梏之中,對民眾的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產生了極大影響,也對整個中國傳統文化產生深刻影響。
1.3
【譯文】
孔子說:「花言巧語,裝出和顏悅色的樣子,這種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孔子和儒家學說的核心是仁,仁的表現之一就是孝與悌。這是從正面闡述什麼是仁的問題。這一章,孔子講仁的反面,即為花言巧語,工於辭令。儒家崇尚質朴,反對花言巧語;主張說話應謹慎小心,說到做到,先做後說,反對說話辦事隨心所欲,只說不做,停留在口頭上。表明,孔子和儒家注重人的實際行動,特別強調人應當言行一致,力戒空談浮言,心口不一。這種踏實態度和質朴精神長期影響著中國人,成為中華傳統思想文化中的精華內容。
1.4
【譯文】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檢查反省自己,為別人辦事、出主意,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誠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給我的知識是不是及時的溫習了呢?」
5、【評析】
儒家十分重視個人的道德修養,以求塑造成理想人格。而本章所講的自省,則是自我修養的基本方法。
在春秋時代,社會變化十分劇烈,反映在意識領域中,即人們的思想信仰開始發生動搖,傳統觀念似乎已經在人們的頭腦中出現危機。於是,曾參提出了「反省內求」的修養辦法,不斷檢查自己的言行,使自己修善成完美的理想人格。《論語》書中多次談到自省的問題,要求孔門弟子自覺地反省自己,進行自我批評,加強個人思想修養和道德修養,改正個人言行舉止上的各種錯誤。在今天仍有值得借鑒的地方,因為它特別強調進行修養的自覺性。
在本章中,曾子還提出了「忠」和「信」的范疇。忠的特點是一個「盡」字,辦事盡力,死而後已。「盡己之謂忠」。「為人謀而不忠乎,是泛指對一切人,並非專指君主。就是指對包括君主在內的所有人,都盡力幫助。「忠」在先秦是一般的道德范疇,不止用於君臣關系。漢代以後逐漸將「忠」演化為「忠君」,這既與儒家的忠有關聯,又有重要的區別。「信」的涵義有二,一是信任、二是信用。其內容是誠實不欺,用來處理上下等級和朋友之間的關系,信特別與言論有關,表示說真話,說話算數。這是一個人立身處世的基石。
五、經典背誦
學生背誦,小組檢查,教師抽背。
六、經典應用
說說學習體會,教師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