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蘇州第一中學葉聖陶是幾班
著名教育家葉聖陶老先生1907年曾就讀於草橋中學(現市一中的一部分),是「草橋」的校友,在蘇州市一中還有葉老的塑像,校史館里貌似也有相關介紹的。
Ⅱ 介紹一下葉聖陶
葉聖陶(1894.10.28~1988.2.16),作家,教育家,出版家,政治活動家,文學家
葉聖陶原名葉紹均,江蘇蘇州人,現代作家、教育家,其作品有
童話: 《稻草人》 《旅行家》 《小白船》 《古代英雄的石像》 《一粒種子》 《皇帝的新衣》 《玫瑰和金魚》 《月亮姑娘的親事》 《含羞草》 《快樂的人》 《芳兒的夢》 等等
他的第一部白話小說 《倪煥之》:長篇小說 《隔膜》:小說集
《火災》《蘇州園林》:散文 《牛郎織女》:神話
長篇小說《春宴瑣譚》等
葉聖陶曾在以下報紙、雜志作過編輯、主筆或主編:
《禮拜六》 《上海時事新報》 《上海民國日報》 《文學周報》 《公理日報》 《國文月刊》 《蘇州評論》
《婦女雜志》 《小說月報》 《中學生》 《開明少年》 《中國作家》 《人民教育》 《中國語文》 《詩》
《光明》 《國文雜志》 《中學生戰時半月刊》
1894年,葉聖陶出生於蘇州吳縣。
1907年,考入草橋中學。
1916年,進上海商務印書館附設尚公學校執教,推出第一個童話故事《稻草人》。
1923年起開始從事編輯出版工作,主編或編輯過《文學周報》、《小說月報》、《中學生》、《國文月刊》、《筆陣》等。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發起成立「文藝界反帝抗日大聯盟」。
抗戰期間,前往四川繼續主持開明書店編輯工作,同時還參加發起成立「文藝界抗敵後援會」。
1946年,回到上海後,擔任中華民族全國文藝界協會總務部主任及上海市小學教師聯合進修會和中學教育研究會的顧問。
1949年,到達北平,擔任華北人民政府教科書編審委員會主任。後任全國文聯委員。
1949年後,先後出任教育部副部長、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長和總編、中華全國文學藝術界聯合委員會委員、中國作家協會顧問、中央文史館館長、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政協副主席,連續五屆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第五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會委員,第六屆全國政協副主席和民進中央主席。
1907年,考入草橋中學,畢業後任小學教員。1914年被排擠出學校,開始文言小說創作。
葉聖陶1915年,任上海商務印書館尚公學校國文教員,並為商務印書館編小學國文課本。
葉聖陶
1917年,應聘到吳縣甪直吳縣第五高等小學任教,進行教育改革,編新的教科書。葉聖陶在吳縣第五高等小學工作到1922年,並開始了他的寫作生活。
1918年,在《婦女雜志》第4卷2、3號上發表他的第一篇白話小說《春宴瑣譚》。[1]
1921年,與茅盾、鄭振鐸等人發起組織「文學研究會」,提倡「文學為人生」。
1923年,進入商務印書館從事編輯出版工作,發表了長篇小說《倪煥之》。
1930年,轉入開明書店,主辦《中學生》雜志。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發起成立「文藝界反帝抗日大聯盟」。
抗戰期間,他前往四川繼續主持開明書店編輯工作,同時還參加發起成立「文藝界抗敵後援會」。
1946年,回到上海後,擔任了中華全國文藝界協會總務部主任及上海市小學教師聯合進修會和中學教育研究會的顧問。
1949年,到達北平,擔任華北人民政府教科書編審委員會主任。後任全國文聯委員。
1949年後,先後出任教育部副部長、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長和總編、中華全國文學藝術界聯合委員會委員、中國作家協會顧問、中央文史研究館館長、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政協副主席,第一、二、三、四、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第五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會委員,第六屆全國政協副主席和民進中央主席。
姓名:葉聖陶 出生年月:1894。10.28 籍貫:中國江蘇蘇州人 職務:歷任出版總署副署長兼編審局局長 教育部副部長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長和總編輯 中央文史研究館館長 全國政協副主席等職 作家,教育家,出版家,政治活動家。原名葉紹鈞,筆名葉、聖陶、斯提等。江蘇蘇州人。早年當小學教師,並參加新
葉聖陶
潮社和文學研究會。1923年起開始從事編輯出版工作,主編或編輯過《文學周報》、《小說月報》、《中學生》、《國文月刊》、《筆陣》等。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投入抗日救亡活動。1946年後積極參加愛國民主運動。1949年後歷任出版總署副署長兼編審局局長、教育部副部長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長和總編輯、中央文史研究館館長、全國政協副主席等職。 著有小說《隔膜》、《線下》、《倪煥之》,散文集《腳步集》、《西川集》,童話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並編輯過幾十種課本,寫過十幾本語文教育論著。
Ⅲ 【蘇州園林】這一課【葉聖陶寫的】中心內容也就是主題歸納
【蘇州園林】這一課【葉聖陶寫的】中心內容
本文介紹了蘇州園林圖畫美的特徵,從而顯示了園林設計者和匠師們的智慧,以及我國園林藝術水平的高超。
賞析:
摘要:「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模仿和再現自然山水是中國園林形成、表現的重要思想來源之一。園林不僅是人們生活居住的現實空間,也是陶冶情操、安頓精神的理想樂園。蘇州園林是濃縮的自然景觀,使人「不出城廓而獲山林之怡,身居鬧市而有林泉之趣」;蘇州園林更是珍貴的人文景觀,建築家、哲學家、詩人畫家、平民百姓各自從中體味到了他們所尋覓的線條、哲理、詩情和韻律。把蘇州園林平面地展開是一幅最逼真的山水畫;身居園中品茗撫琴吟詩插花最富靈感;在對中國了解甚少的旅遊者眼裡,蘇州園林是最好的博物館。
關鍵詞:蘇州園林、廊的造型藝術、人文與自然完美結合、世界園林典範、世界聞名、現狀及未來
中國古典園林,是把自然的和人造的山水以及植物, 建築融為一體的游賞環境. 中國園林萌發於商周,成熟於唐宋,發 達於明清. 蘇州是中國著名的園林城。蘇州園林歷史之悠久,數量之多,造園藝術之高在全國首屈一指。從最早東晉的辟疆園起,已有一千五百年治園經驗,城內曾有大小園林二百餘處,至今保存尚好的仍有六十九處。蘇州園林的真正含義遠非蘇州的園林,她已成為江南私家花園的總稱。
有謂「江南園林甲天下,蘇州園林甲江南」。蘇州素以園林美景享有盛名,這些園林可分為宅地園林,市郊園林和寺廟園林三大類。蘇州園林多為宅地園林,由貴族、宦官、富商等所建,精緻優雅。這些園林反映出歷代園林的不同風格,同為中國園林藝術的代表作。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蘇州之所以獲得「天堂」的美稱,在很大的程度由於它擁有一批全國以至世界知名的古典園林。
蘇州古典園林的歷史可以上溯至公元前6世紀的春秋時期,之後歷代造園興盛,明清全盛時有200多處私家園林遍布蘇州古城內外。大部分是為名人居士或士大夫階層提供一種「不出城廓而獲山林之趣,身居鬧市而有林泉之致」的清雅環境。在2000多年的時間里,蘇州造園家運用獨特的造園手法,在城市住宅旁有限空間里,通過疊山理水,栽植花木,配置園林建築,加之大量的匾額、楹聯、書畫、雕刻、碑石、傢具陳設和各式擺件等反映古代哲理觀念、文化意識和審美情趣,從而形成充滿詩情畫意的寫意山水園林。它融自然美、人文美、建築美於一體,是綜合的歷史文化藝術寶庫,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藝術價值和文物價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蘇州園林得到了政府和專家學者及社會各界人士的關懷與重視,進行了不斷的保護維修和合理利用。在申報世界遺產的過程中,更是結合古城改造,依法加強了園林內外環境的整治,使古典園林內外環境協調一致。至今保存完好的數十處園林分別代表了我國宋、元、明、清不同時期江南園林的風格,體現了人類理想家園的境界。
蘇州園林建築的空間形態和園林美一樣,都取源於自然,是在自然空間形態基礎上加以抽象化、理想化的產物。蘇州園林一般用地有限,常在市井之內再造山林之趣,除用微縮景觀外,空間巧妙組合是其成功關鍵。廊,這種長條形狀的園林建築物,常常作用為最理想的手段。一條透空的長廊橫貫於園內,原有的空間立即產生遠、中、近三個層次,兩側的景物都將互為對方的遠景和背景,使原本嬌小的園林顯得空靈而又深邃。
在蘇州園林中,亭、台、樓、閣、榭等是「實」的,而廊是「虛」的,兩者結合便構成了虛和實的和諧美。沿廊漫步,既像在室內,又像在室外,這種亦內亦外的感覺,使人產生一種「過度空間」的心理,造園家就是利用這種空間內外矛盾的統一,將兩種不同的空間感受微妙地融合在一起。
迴避傾軋的官場、喧囂的塵世,是蘇州園林的起因;尋求返樸歸真、悠閑養性的氛圍,是蘇州園林的意境;折射道家的哲學、文化的韻味,是蘇州園林的底蘊;山水花木、亭台樓榭構成蘇州園林的基因,粉牆黛瓦、栗柱灰磚染出蘇州園林的基調。
蘇州園林是濃縮的自然景觀,使人「不出城廓而獲山林之怡,身居鬧市而有林泉之趣」;蘇州園林更是珍貴的人文景觀,建築家、哲學家、詩人畫家、平民百姓各自從中體味到了他們所尋覓的線條、哲理、詩情和韻律。把蘇州園林平面地展開是一幅最逼真的山水畫;身居園中品茗撫琴吟詩插花最富靈感;在對中國了解甚少的旅遊者眼裡,蘇州園林是最好的博物館。
據地方誌記載,蘇州城內大小園林將近200處,為全國之冠。蘇州園林,在布局、結構、風格上都有自己的藝術特色,被稱為蘇州四大古典園林的滄浪亭、獅子林、拙政園和留園分別代表著宋、元、明、清四個朝代的藝術風格。
蘇州著名的園林還有:退思園,耦園,網師園,環秀山莊,怡園,藝園。
「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檐牙高啄。」這本是描寫阿房宮的氣勢之宏大,可是用在精緻的蘇州園林中也同樣適合。園中景物本散漫,但通過廊的「勾勒」和「穿插」,才組成了一個豐富多變的藝術整體。廊乃蘇州園林園主普遍採用的手段之一,但它折射出的絕不是諸如此類單純的建築藝術,更是薈萃了文學、哲學和美學等藝術和人生觀、價值觀和審美觀等文化內涵。蘇州園林正是以其格調之超俗,文化品位之高雅,而成為中國古典園林的瑰寶!
「平面曲折,高低錯落」,這是中國園林建築布局的藝術手法之一,原因在於中國園林追求的是再現自然山水之美,而不象西方園林那樣著意表現規整的人工之美。蘇州園林更是講究曲折幽深,引人入勝,步移景異。而中國的建築一般呈方形、圓形,要有豐富的轉折與錯落談何容易。但廊,就很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廊除供人行走之外,並無其他獨立功能,一般不會單獨出現,它的最大作用是連接其他類型的園林建築。廊可長、可短、可上、可下、可折、可彎,非常靈活。蘇州園林中「廊」的曲折程度要比北方皇家園林強得多,表現出更大的靈活性,以達到「隨形而彎,依勢而曲」(引自《園冶》)的效果。總之,蘇州園林建築中藉助了廊的運用,才完美地實現了平面上曲曲折折,豎向上隨地形的起伏而高低錯落。
「中國園林是世界造園之母,蘇州園林是中國園林的傑出代表」。1980年建於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明軒,是以網師園殿春為藍本設計的,這是中國造園史上第一次實現整體庭園的出口。在其後的20多年裡,蘇州園林走出小巷的有限天地,以其傳統的高品位的藝術風格和獨特的文化價值,越來越多地走向歐、美、亞、澳各洲的名城並獲多項榮譽,有日本池田市「齊芳亭」、加拿大「逸園」、新加坡「蘊秀園」、日本金澤市「金蘭亭」、美國佛羅里達州「錦綉中華」微縮景區、香港九龍寨城公園、紐約斯坦頓島「寄興園」、美國波特蘭「蘭蘇園」、法國巴黎「怡黎園」等等。無論是完整園林的建造、還是亭台廊榭等園林要素的移植,含蓄獨到的園林文化都獲得了異域知音的廣泛認同和贊賞,並成為物質的、不可移動的中國文化的和平友好使者,被當地稱為「常駐的文化使者」、「永恆的貴賓」。在傳播文化的同時,建造在世界各地的蘇式園林還是蘇州最生動的名片,特別在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後,越來越多的國際友人、專家學者來考察、研究作為人居環境經典的蘇州古典園林。落戶異域的蘇州園林帶著出生地的文化氣質走向世界。
蘇州名園、名勝目不暇接,她豐富的藝術魅力、博大精深的內涵,堪稱中國文明的精萃。蘇州園林每一扇門,每一扇窗,都是畫框,內有立體的畫,無聲的詩,可精讀,可細品,它四時有景,四時有題。
參考資料:《蘇州園林欣賞》 張順生
《淺談蘇州園林的立意與寫意》(浙江建築網)
《蘇州園林魅力永存》(中華園林網)
Ⅳ 葉聖陶的兒子是誰
葉至善,1918年2月24日生於江蘇蘇州。 二十二歲開始跟著父親葉聖陶學習寫作和編輯已五十回余年。一九四五年任開明書店答編輯,編輯《開明少年》月刊和其他青少年讀物。一九五二年編《中學生》月刊。一九五三年轉入中國青年出版社。一九五六年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成立,任首任社長兼總編輯。曾主持編輯《旅行家》和《我們愛科學》雜志。曾任第九屆全國政協常委,民進中央名譽副主席。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理事長,中國出版工作者協會名譽顧問等職務。2006年3月4日上午11時16分在北京醫院逝世,享年88歲
葉至誠(1926年-1992年),葉聖陶次子,江蘇吳縣人。中共黨員。高中肄業。1948年參加革命工作,歷任九分區文工團文藝教員,蘇南區黨委宣傳部文藝處幹部,中共江蘇省委宣傳部文藝處幹事,江蘇省文聯創作委員會副主任,南京市文化局劇目工作室秘書,南京市越劇團編劇,江蘇劇團編劇,《雨花》編輯部副主編、主編。1988年曾獲中國作家協會頒發的全國老編輯榮譽獎。30年代開始發表作品。1980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
Ⅳ 葉聖陶一共寫了多少本書
葉聖陶一共創作過很多的書。
葉聖陶主要筆名有葉陶、聖陶、桂山等,1914年開始創作文言小說,1918年開始發表白話文作品。他一生創作了大量的小說、散文、雜文、詩歌和兒童文學作品。
《春宴瑣譚》葉聖陶的第一部白話小說1918
《雪朝》(與朱自清等人合蓍)(詩)1922
《隔膜》(小說集)(1922)
《稻草人》(小說,早年童話集)1923
《火災》(小說集)(1923)
《線下》(短篇小說)1925
《倪煥之》(長篇小說)1929
《古代英雄的石像》(童話)1931
《文心》(教育)1934(與夏丏尊合著)
《未厭居習作》(散文)1935
《聖陶短篇小說集》(短篇小說集)1936
《葉紹鈞選集》(文選)1936
《略讀指導舉隅》(教育)1946,(與朱自清合著)
《兒童文學研究》1947
《精讀指導舉隅.》(教育)1948
《寫作雜談》(教育)1951
《葉聖陶童話選》(童話)1956
《葉聖陶出版文集》(文選)1958
《抗爭》(短篇小說)1959
《夜》1959《平常的故事》1959
《微波》1959
《篋存集》(詩)1960
《潘先生在難中》(短篇小說)1964
《葉聖陶散文》(散文)1983
《我與四川》(散文和詩)1984
《文章講話》(與夏丏尊合著)(教育)1997
《文話七十二講》(教育)1999,(與夏丏尊合著)
葉聖陶曾在以下報紙、雜志作過編輯、主筆或主編:
《禮拜六》 、《上海時事新報》、《上海民國日報》 、《文學周報》 、《公理日報》 、《國文月刊》 、《蘇州評論》 、《婦女雜志》 、《小說月報》 、《中學生》 、《開明少年》 、《中國作家》 、《人民教育》 、《中國語文》 、《詩》 、《光明》 、《國文雜志》 、《中學生戰時半月刊》 。
葉聖陶童話代表作:
《稻草人》、《旅行家》、《小白船》、《古代英雄的石像》、《一粒種子》、《皇帝的新衣》、《玫瑰和金魚》、《月亮姑娘的親事》、《含羞草》、《快樂的人》、《芳兒的夢》、等等。
Ⅵ 葉聖陶的蘇州園林一文中第四段第二句技術和藝術有什麼區別
技術是一種機械性的重復,它可復制;而藝術有創造力和想像力,能帶給人美感。(差不多這樣,我們也剛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