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新余市第四中學的學校簡介
學校名稱:新余市第四中學,簡稱新餘四中,高中部又名大一中學 校訓:厚德博識、好學上進
地址:江西省新余市北湖西路328號
郵編:338000
❷ 北流市第四中學的學校簡介
北流市第四中學創建於1931年9月,學校至今已有近80年的歷史。校址位於廣西北流市新圩鎮慶安街001號,交通便利,距原324國道600米,離北流市區12公里,離玉林城區10公里。學校歷經蒼桑,從北流縣立第四初級中學開始,先後易名為「省立鬱林師范學校(也即現在玉林師范學院的前身)」、「新圩高級小學」、「北流縣第一初級中學」、「北流縣新圩高中」、「北流縣第四中學」,到1996年起正式更名為「北流市第四中學」,2002年秋起初中部停辦,成為全日制完全高中。學校首任校長為李祖勛,現任校長為冼家元。
❸ 保定四中的學校簡介
學校位於保定市裕華東路102號,始建於1954年,佔地102畝,建築面積約30000平方米,是市區面積最大、設施完備、歷史悠久特色鮮明的中等職業學校。
學校有專業配套的教學、實習、實驗、課外活動設施、設有現代化高標准多媒體教室、微機室、語音室、圖書閱覽室、美術室、化妝室、形體房等專業教室和專業實習車間,學校有大型餐廳和學生公寓、宿舍實行全封閉式軍事化管理。為了進一步改善辦學條件,為學生提供優良的實習環境,8000平方米的實訓樓將於年內破土動工。
❹ 沈陽市皇姑區43中學是重點學校嗎
是的,其為全國初中教育改革創新示範學校。
學校創建於1958年為一所享譽省內外的初級中學。現有三個校區,其中崇山校區位於皇姑區崇山中路99號,佔地面積26432平方米;怒江校區位於皇姑區寧山西路6號,毗鄰百鳥公園,佔地面積17307平方米;天山校區位於皇姑區天山路,佔地面積23998平方米,教師304人,共有學生3537人。
學校先後獲得「全國文明單位」、「全國初中教育改革創新示範學校」、「全國學校文化建設金獎」、「省文明學校標兵」、「省文明單位」、「省社會信譽學校」等百餘項榮譽稱號。
(4)2012年沈陽市第四中學學校簡介擴展閱讀:
沈陽市第四十三中學的相關情況:
1、四十三中學與東湖一中、七中與東湖二中、市實驗與東湖三中分別締結為友好學校,並簽署協議書。雙方就交流的目的、原則、方式和途徑等問題達成了共識。
2、學校中考成績在沈陽市區一直名列前茅,考入省實驗、東北育才、二中等省級重點高中人數連年攀升。學生多次在全國、省市區等多項學科競賽及創作發明中獲得優異成績。
3、學校現有全國五一勞動獎章1人,遼寧省勞動模範、遼寧省特級教師、遼寧省優秀共產黨員3人,市區勞動模範、首席教師、名師、骨幹教師、優秀班主任73人,全國大賽課獲得者37人,省市大賽課獲得者85人,教師素質優良,結構合理。
❺ 邯鄲市第四中學的學校簡介
河北省邯鄲市第四中學(原邯鄲中學),是一所有著70年歷史的河北省示範性高中。從45年創立至今,幾萬名學子在這里獲得起飛,其中有黨政軍領導、高級技術人員、著名企業家...人才輩出,俊彩星馳。在知識和精神之光的沐浴下,邯鄲四中逐步走向輝煌。
進入新世紀,在秉承優良傳統與改革創新中,踐行著「厚德博學,和諧發展」的辦學理念,特別是以胡振林校長為首的一班人,以高瞻遠矚的目光,敢為人先的魄力,卓有成效的舉措,一舉告別狹小破舊的老校區,搬入氣勢恢宏、風格獨特、現代化場館齊全的高標准新校區,邯鄲四中站在一個新的發展起點。六十年的風雨洗禮,幾代人的勵精圖治,四中人用一腔熱忱守望著精神家園,在繁花似錦的彼岸收獲著累累碩果和燦燦霞光。
河北省邯鄲市四中(原省立邯鄲中學)始建於1945年,是一所具有光榮傳統的學校,經過幾代四中人的不懈努力,已經發展成為全省知名、邯鄲領先的重點名校。
❻ 武漢市第四中學的介紹
武漢市第四中學(Wuhan No.4 High School)簡稱武漢四中,是湖北省示範學校,湖北省園林式回學校。武漢市答第四中學始建於1899年由英國人創辦的漢口博學書院。1928-1952年為私立漢口博學中學,1952年始稱武漢市第四中學,2009年學校復名為武漢四中·博學中學。學校位於湖北省武漢市硚口區,是一所歷經百年的普通高級中學。1截至2010年4月,學校佔地面積160畝,有教學班46個,學生2400多人,1截至2011年,有教職工191人。
❼ 惠州市第四中學的學校簡介
在市委市政府的關懷下,四中已於2004年8月搬遷至火車西站開發區的高榜山下,學校佔地回4萬平方米,環答境幽雅,設施齊備。目前已建成教學樓、實驗樓、科學樓、師生餐廳、學生公寓,裝配了完整的校園廣播系統,配備了多功能階梯大課室、多媒體實驗室、計算機室、高水準的美術室、音樂室、舞蹈室、圖書閱覽室等。
❽ 沈陽市高中排名
1、東北育才學校
東北育才學校是1949年由張聞天、徐特立等老一代無產階級革命家創建的一所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學校,是沈陽市教育局直屬的省重點中學,遼寧省首批示範性高中、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1993年被市教育局確定為優才教育實驗學校。東北育才學校在全國中學中率先創立了材料科學、生命科學、智能機器和機器人、軟體科學四個尖端科學研究實驗室。2009年,佔地15畝的國內基礎教育首家生態科普基地投入使用,袁隆平院士為科普基地題名。
4、沈陽市第二十中學
沈陽市第二十中學是遼寧省重點高中、省示範高中、省課改先進校,遼寧省首批教學特色實驗學校,沈陽市高中數學、化學學科教師培訓基地,先後被評為遼寧省教育系統先進集體、遼寧省精神文明行進集體、遼寧省課程改革先進集體、沈陽市先進單位。學校辦學條件一流,現代化教學設施一應俱全,辦學水平蜚聲省內外。《光明日報》、《人民教育》、《中國教育報》、《中國教師報》等各大報紙報道了學校的改革經驗,幾年來,有近千所學校到校學習交流,實現了教育智慧的共享與教育發展的共贏。
❾ 沈陽市第四中學的簡介
1948年11月,沈陽市教育局根據東北行政委員會的指示,接管國民黨在沈陽市設立的第四中學。1949年3月,沈陽市教育局確定第四中學為重點學校,任命老區來的幹部王文琦為校長。1950年末,四中校舍征作軍用,因此四中撤銷。1952年12月東北人民政府與沈陽市政府決定在鐵西新建第四中學。校址在沈陽市鐵西區保工街四段十五里八號,座落在鐵西齊賢到保工街南十路和南八路之間。初建校時,校名為「沈陽市鐵西標准中學」,後更名為「沈陽市第四中學」。1953年9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副總理郭沫若同志為學校題寫校牌,沿用至今。 1980年四中被評為遼寧省首批省級重點中學,成為具有面向全國53所重點大學保送新生資格的窗口學校。2003年被評為遼寧省示範性普通高中、遼寧省中小學雙語教學實驗先進校。
沈陽四中始終認真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精心設計和打造育人模式,充分拓展學生優良個性發展的空間,先後榮獲「中央大成美育先進學校」、「國家教育部課題實驗基地」、「全國科學教育實驗基地」、「遼寧省教師先進集體」、「遼寧省陶行知思想研究實驗基地校」、「沈陽市德育示範校」、「沈陽市教育信息化示範校」、「沈陽市平安校園」等榮譽稱號,被沈陽市人民政府、鐵西區人民政府命名為「先進學校」、「花園式單位」、「綠色學校」、「文明單位」。
❿ 沈陽市第一三四中學的基本簡介
沈陽市第一三四中學建校於1950年,現已成為市內最現代化的初級中學之一,是和平區教育領域的一個「優秀品牌和金字招牌」,「成為在全國具有較強影響力的集團式優質學校」。
學校將生本教育、高效閱讀理念與教學實踐相結合,以課堂教學「五點化」為指導,形成了「六學一案」的「夥伴式」課堂教學模式,通過先學、互學、導學、樂學、學會、會學的「六學」模式將傳統的教師獨有的教案發展為師生共有的「導學案」,創設出全面培養高素質人才有效途徑。現有專任教師243人,高級教師佔45%,博士生課程班、研究生學歷及研究生課程班31人,省市區學科帶頭人、名師 、骨幹、兼職教研員110餘人,20餘人次榮獲國家級優質課,200餘人次榮獲市級以上優質課,15人次參與人教社教材編寫、沈陽市中考命題。
依託多年辦學實踐,結合時代要求,校長系統總結完善了「一三四教育」,即「夯實一切學生和諧發展基礎」的辦學思想、「教學生三年,想學生一生,思國家千秋」的育人理念和「具有健全的人格魅力、扎實的基礎學力、深厚的發展潛力和堅強的社會適應能力」的學生培養目標。學校為每個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始終走在基礎教育改革的前沿,為國家培養了數以萬計 「四有」優秀人才。
在市區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進程中,多年來,學校在接納了多所學校的教師和學生情況下,中考成績總平均分仍多次位列全市第一名或第二名,連續三聯冠獲和平區中考狀元。其中,2006年中考一三四中學獲全市第一名;2010年,在生源全部是學區學生的情況下,一三四中學以總分高於第二名學校10.8分的絕對優勢,居全區第一名,總平均分全市第二名,多個學科平均分及省重點率在全市名列前茅。在2011年中考中,700分以上比2010年提高了4.27個百分點;化學、歷史再次位居全市第一。
一批又一批優秀校友,成為國家的棟梁。比如,現就讀於省實驗、二中的李佳林、孫伊婷等同學,在多次重要考試中獲得全校第一名。近幾年劉子華、馬強、劉泓廣、王浩然、潘宇輝、楊夢曦、唐巧思、張蘊 等同學高考時以優異的成績被保送或考入清華、北大、人大、廈大、香港及新加坡國立大學等名校。畢業生中的馬振同學獲省級個人及團體擊劍冠軍,成為國家擊劍隊的儲備人才,並有希望在奧運會上為國家爭光。羽毛球前世界冠軍韓建、同濟大學博士生導師王濱、IBM技術部中華區總經理張慶俠、遼台著名優秀主持人姚大海、沈陽電視台新聞頻道著名播音員張威等,在不同的領域、不同的崗位貢獻著聰明才智,推動著社會發展。這就是「一三四教育」思想的具體體現。
學校先後獲得了全國初中教育特色學校、全國初中教育改革創新示範校、全國生本教育研究中心實驗基地、2010全國美術教育優秀單位、遼寧省模範學校、遼寧省精神文明學校標兵、沈陽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十佳學校、市常規管理示範校、市英語特色校、市藝術教育特色學校、市政風行風建設先進基層單位、和平區標兵單位等諸多殊榮。2010年60年校慶之際,學校被中國教育學會贊譽為「璀璨明珠鑲遼沈,艷麗紅旗譽神州」。
「十二五」期間,學校將貫徹落實全國、省、市、區教育工作會議精神,落實和平區政府區長到校視察時提出的「教育工作要與社會、經濟、市場相結合,用經濟行為思考教育,更好地推動和實現教育的為民服務職能」指導意見,以「夥伴式管理」為抓手,努力實現創辦具有一三四特質中國元素的國內著名、世界知名的國際性學校。
建成
134中學建立於1950年,有多年歷史,現已有2所分校,第3所分校正在建立中。
校址在遼寧省沈陽市和平區。前身為外貿局子弟小學,1950年創辦。1953 年改名崇德街小學。1957 年改和平區振興街第一小學。1970 年改為中學,稱現名。1983年起對數學、外語、語文、物理等科進行「誘導發現法」、「自學輔導法」、「以實驗帶教學」等教學改革實驗。在改革實踐中開展橫向與縱向研究,注意各學科教學相互滲透、配合、促進,共同實施德智體三育目標。在深化改革中,實現省市區教育科研人員、學校行政領導、教師三結合,開展研究討論、現場指導或定期交流;開辦家長學校,班級建立家長委員會,建立學校、教師與家長多種聯系制度。1986年評為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 主題為京劇,以畫臉譜,唱京劇歌,做京劇服飾為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