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初中高中 > 郟城縣郟城第一中學地址

郟城縣郟城第一中學地址

發布時間:2020-12-07 17:40:42

⑴ (懌)又聞襄城有盜十許人,獨提一劍以往,殺數人,縛其餘汝旁縣為之無盜,京西轉運使奏其事,授郟城尉懌

【原文】

桑懌,開封雍丘人。舉進士,再不中,去游汝潁間,得龍城廢田數頃,退而力耕。歲凶,汝旁諸縣多盜。懌白令:「願往來里中察奸民。」因召里中少年,戒曰:「盜不可為也!吾在此,不汝容也!」少年皆諾。里老父子死未斂,盜夜脫其衣。里老父怯,無他子,不敢告縣,裸其屍,不能葬。懌聞而悲之,然疑少年王生者。夜入其家,探其篋,不使之知覺。明日遇之,問曰:「爾諾我不為盜矣,今又盜里父子屍者,非爾邪?」少年色動,即推仆地縛之。授郟城尉。天聖中,移澠池尉。歲余,改授永安縣巡檢。樞密吏謂曰:「與我銀,為君致閣職」。懌曰:「用賂得官,非我欲,況貧無銀!有,固不可也。」吏怒。懌不甚知書,然其所為皆合道理,多此類。
始居雍丘,遭大水,有粟二廩,將以舟載之,見民走避溺者,遂棄其粟,以舟載之。見民荒歲,聚其里人飼之,粟盡乃止。懌善劍及鐵簡,力過數人,而有謀略。遇人常畏,若不自足。其為人不甚長大,亦自修為威儀,言語如不出其口。卒然遇人,不知其健且勇也。廬陵歐陽修曰:「勇力,人所有,而能知用其勇者少矣。若懌,可謂義勇之士。其學問不深而能者,蓋天性也。余固喜傳人事,尤愛司馬遷善傳,而其所書皆偉烈奇節士,喜讀之,欲學其作,而怪今人如遷所書者何少也!乃疑遷特雄文善壯其說,而古人未必然也。及得桑懌事,乃知古之人有然焉,遷書不誣也,如今人固有而但不盡知也。

【譯文】

桑懌是開封雍丘人。考進士,兩次沒有考中,離家到汝潁一帶游學,得到龍城幾頃廢田,回來後竭力耕種。年成不好,汝潁旁邊眾縣盜賊很多。桑懌向縣令說:「我願意往來其中察訪不法之徒。」於是召見鄉間少年,告誡他們說:「偷盜不可做!我在這兒,不容許你們(偷盜)!」少年們都答應了。鄉里有一個老人兒子死了還未裝殮,盜賊在夜裡盜走了他的衣服。老人害怕,沒其他孩子,不敢上告,裸露著兒子的屍體,不能安葬。桑懌聽說後很同情他,可是他懷疑是姓王的少年所為。夜裡潛入他家,探摸他的箱子,沒讓王生發覺。第二天遇到他,問道:「你答應我不偷盜,現在又偷盜鄉里老人的屍衣,不是你嗎?」王生很震驚,(桑懌)就將王生推倒在地捆綁起來。(桑懌)後來被授予郟城尉。天聖年間,該任澠池縣尉。一年多,又該任永安縣巡檢。樞密史對他說:「給我銀子,我為你謀個內閣職務。」 桑懌說:「用賄賂獲得官職,非出我心,何況我貧窮無銀。即使有,本來也不能那樣做。」 樞密史很憤怒。桑懌學問不深,行事卻合乎情理,事跡大多如此類。
(桑懌)當初居住在雍丘時,遭遇大水,有兩米倉的糧食,將用船運送。發現那些逃難躲水患的百姓,就拋棄了糧食,用船載讓百姓。看到百姓年成不好,會聚鄉里供養他們,直到糧食沒有了才停止。桑懌擅長使劍和鐵簡,力量可抵過幾個人,並且很有謀略。遇人時常表現的畏怯,好象力量不夠。他為人不很高大,也很注重在威儀方面修養,言語好象言不由衷。猛然與他相遇,不知他身形矯健並且勇武。廬陵歐陽修說:「勇力是人都所有的,可是能真正運用其勇力的太少了。像桑懌,可謂是義勇之士。他的學問不深卻能做到,可能是天性。我本來就樂於為人作傳記事,尤其喜歡司馬遷善於作傳,可是他所書寫的都是偉烈奇節之士,喜歡讀書,想學習他的作法,奇怪現今之人像司馬遷那樣作史的人太少了!」 於是懷疑司馬遷只是文筆雄健,在敘事中善於渲染,而古人不一定就是這樣。 等到了解到桑懌的事跡,才知道古時的人也有這樣的情況,司馬遷的書並沒有說假話,知道今人中本來就有,只是未能全都知曉而已。 ..

⑵ 蘇軾的人生經歷

1、早年經歷

蘇軾於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1037年1月8日)出生於眉州眉山,是初唐大臣蘇味道之後。蘇軾的祖父是蘇序,表字仲先,祖母史氏。

蘇軾的父親蘇洵,即《三字經》里提到的「二十七,始發奮」的「蘇老泉」。蘇洵發奮雖晚,但是很用功。蘇軾其名「軾」原意為車前的扶手,取其默默無聞卻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

蘇軾生性放達,為人率真,深得道家風范。好交友,好美食,創造許多飲食精品,好品茗,亦雅好游山林。

2、進京應試

嘉祐元年(1056年),蘇軾首次出川赴京,參加朝廷的科舉考試。蘇洵帶著二十一歲的蘇軾,十九歲的蘇轍,自偏僻的西蜀地區,沿江東下,於嘉祐二年(1057年)進京應試。

當時的主考官是文壇領袖歐陽修,小試官是詩壇宿將梅堯臣。這兩人正銳意詩文革新,蘇軾那清新灑脫的文風,一下子把他們震動了。

策論的題目是《刑賞忠厚之至論》,蘇軾的《刑賞忠厚之至論》獲得主考官歐陽修的賞識,卻因歐陽修誤認為是自己的弟子曾鞏所作,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

蘇軾在文中寫道:「皋陶為士,將殺人。皋陶曰殺之三,堯曰宥之三。」歐、梅二公既嘆賞其文,卻不知這幾句話的出處。及蘇軾謁謝,即以此問軾,蘇軾答道:「何必知道出處!」

歐陽修聽後,不禁對蘇軾的豪邁、敢於創新極為欣賞,而且預見了蘇軾的將來:「此人可謂善讀書,善用書,他日文章必獨步天下。」

3、名動京師

在歐陽修的一再稱贊下,蘇軾一時聲名大噪。他每有新作,立刻就會傳遍京師。當父子名動京師、正要大展身手時,突然傳來蘇軾蘇轍的母親病故的噩耗。

二兄弟隨父回鄉奔喪。嘉祐四年十月守喪期滿回京,嘉祐六年(1061年),蘇軾應中制科考試,即通常所謂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為「百年第一」,授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

四年後還朝判登聞鼓院。治平二年,蘇洵病逝,蘇軾、蘇轍兄弟扶柩還鄉,守孝三年。三年之後,蘇軾還朝,震動朝野的王安石變法開始了。

蘇軾的許多師友,包括當初賞識他的恩師歐陽修在內,因反對新法與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見不合,被迫離京。朝野舊雨凋零,蘇軾眼中所見,已不是他二十歲時所見的「平和世界」。

4、自請出京

熙寧四年(1071年)蘇軾上書談論新法的弊病。王安石很憤怒,讓御史謝景在皇帝跟前說蘇軾的過失。蘇軾於是請求出京任職:熙寧四年至熙寧七年(1074年)被派往杭州任通判。

熙寧七年秋調往密州(山東諸城)任知州、熙寧十年(1077年)四月至元豐二年(1079年)三月在徐州任知州、元豐二年四月調往湖州任知州。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頗有政績。

5、烏台詩案

元豐二年(1079年),蘇軾四十三歲,調任湖州知州。上任後,他即給皇上寫了一封《湖州謝表》,這本是例行公事,但蘇軾是詩人。

筆端常帶感情,即使官樣文章,也忘不了加上點個人色彩,說自己「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這些話被新黨抓了辮子。

說他是「愚弄朝,妄自尊大」,說他「銜怨懷怒」,「指斥乘輿」,「包藏禍心」,諷刺政府,莽撞無禮,對皇帝不忠,如此大罪可謂死有餘辜了。

他們從蘇軾的大量詩作中挑出他們認為隱含譏諷之意的句子,一時間,朝廷內一片倒蘇之聲。這年七月二十八日,蘇軾上任才三個月,就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師,受牽連者達數十人。

這就是北宋著名的「烏台詩案」(烏台,即御史台,因其上植柏樹,終年棲息烏鴉,故稱烏台)。烏台詩案這一巨大打擊成為他一生的轉折點。

新黨們非要置蘇軾於死地不可。救援活動也在朝野同時展開,不但與蘇軾政見相同的許多元老紛紛上書,連一些變法派的有識之士也勸諫神宗不要殺蘇軾。

王安石當時退休金陵,也上書說:「安有聖世而殺才士乎?」在大家努力下,這場詩案就因王安石「一言而決」,蘇軾得到從輕發落,貶為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

本州安置,受當地官員監視。蘇軾坐牢103天,幾次瀕臨被砍頭的境地。幸虧北宋時期在太祖趙匡胤年間既定下不殺士大夫的國策,蘇軾才算躲過一劫。

6、被貶黃州

出獄以後,蘇軾被降職為黃州(今湖北黃岡市)團練副使(相當於現代民間的自衛隊副隊長)。這個職位相當低微,並無實權,而此時蘇軾經此一役已變得心灰意冷。

蘇軾到任後,心情郁悶,曾多次到黃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覽,寫下了《赤壁賦》、《後赤壁賦》和《念奴嬌·赤壁懷古》等千古名作。

以此來寄託他謫居時的思想感情。於公餘便帶領家人開墾城東的一塊坡地,種田幫補生計。「東坡居士」的別號便是他在這時起的。

7、東山再起

1084年(元豐七年),蘇軾離開黃州,奉詔赴汝州就任。由於長途跋涉,旅途勞頓,蘇軾的幼兒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遙遠,且路費已盡,再加上喪子之痛。

蘇軾便上書朝廷,請求暫時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後被批准。當他准備要南返常州時,神宗駕崩。常州一帶水網交錯,風景優美。

他在常州居住,既無飢寒之憂,又可享美景之樂,而且遠離了京城政治的紛爭,能與家人、眾多朋友朝夕相處。於是蘇東坡終於選擇了常州作為自己的終老之地。

1085年,宋哲宗即位,高太後以哲宗年幼為名,臨朝聽政,司馬光重新被啟用為相,以王安石為首的新黨被打壓。蘇軾復為朝奉郎知登州(蓬萊)。

四個月後,以禮部郎中被召還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個月後,升中書舍人,不久又升翰林學士知制誥,知禮部貢舉。

當蘇軾看到新興勢力拚命壓制王安石集團的人物及盡廢新法後,認為其與所謂「王黨」不過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諫議。

他對舊黨執政後,暴露出的腐敗現象進行了抨擊,由此,他又引起了保守勢力的極力反對,於是又遭誣告陷害。蘇軾至此是既不能容於新黨,又不能見諒於舊黨,因而再度自求外調。

8、築建蘇堤

元祐四年(1089年),蘇軾任龍圖閣學士知杭州。由於西湖長期沒有疏浚,淤塞過半,「崶台平湖久蕪漫,人經豐歲尚凋疏」,湖水逐漸乾涸,湖中長滿野草,嚴重影響了農業生產。

蘇軾來杭州的第二年率眾疏浚西湖,動用民工20餘萬,開除葑田,恢復舊觀,並在湖水最深處建立三塔(今三潭映月)作為標志。

他把挖出的淤泥集中起來,築成一條縱貫西湖的長堤,堤有6橋相接,以便行人,後人名之曰「蘇公堤」,簡稱「蘇堤」。

蘇堤在春天的清晨,煙柳籠紗,波光樹影,鳥鳴鶯啼,是著名的西湖十景之一「蘇堤春曉」。「東坡處處築蘇堤」,蘇軾一生築過三條長堤。

蘇軾被貶潁州(今安徽阜陽)時,對潁州西湖也進行了疏浚,並築堤。紹聖元年(1094年),蘇軾被貶為遠寧軍節度副使,惠州(今廣東惠陽)安置。

年近6旬的蘇軾,日夜賓士,千里迢迢赴貶所,受到了嶺南百姓熱情的歡迎。蘇軾把皇帝賞賜的黃金拿出來,捐助疏浚西湖,並修了一條長堤。

為此,「父老喜雲集,簞壺無空攜,三日飲不散,殺盡村西雞」,人們歡慶不已。如今,這條蘇堤在惠州西湖入口處,像一條綠帶,橫穿湖心,把湖一分為二,右邊是平湖,左邊是豐湖。

9、流落儋州

蘇軾在杭州過得很愜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但元祐六年(1091年),他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為政見不合。

元祐六年八月調往潁州任知州、元祐七年(1092年)二月任揚州知州、元祐八年(1093年)九月任定州知州。

元祐八年高太後去世,哲宗執政,新黨再度執政,紹聖元年(1094年)六月,別為寧遠軍節度副使,再次被貶至惠陽(今廣東惠州市)。

紹聖四年(1097年),年已62歲的蘇軾被一葉孤舟送到了徼邊荒涼之地海南島儋州(今海南儋縣)。據說在宋朝,放逐海南是僅比滿門抄斬罪輕一等的處罰。

他把儋州當成了自己的第二故鄉,「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他在這里辦學堂,介學風,以致許多人不遠千里,追至儋州,從蘇軾學。

在宋代100多年裡,海南從沒有人進士及第。但蘇軾北歸不久,這里的姜唐佐就舉鄉貢,人們一直把蘇軾看作是儋州文化的開拓者、播種人,對他懷有深深的崇敬。

在儋州流傳至今的東坡村、東坡井、東坡田、東坡路、東坡橋、東坡帽等等,表達了人們的緬懷之情,連語言都有一種「東坡話」。

10、最後結局

徽宗即位後,蘇軾被調廉州安置、舒州團練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四月(1100年)大赦,復任朝奉郎,北歸途中。

於建中靖國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8月24日)卒於常州(今屬江蘇)。葬於汝州郟城縣(今河南郟縣),享年六十五歲。

蘇軾留下遺囑葬汝州郟城縣鈞台鄉上瑞里。次年,其子蘇過遵囑將父親靈柩運至郟城縣安葬。宋高宗即位後,追贈蘇軾為太師,謚為「文忠」。

(2)郟城縣郟城第一中學地址擴展閱讀:

蘇軾晚年:

公元1099年,62歲的蘇軾被貶到昌化軍(屬今海南省)。這個飽經滄桑的老人一直在祖國的南方討生活,可悲的是距離京城越來越遠,官職也越來越低。

被貶到昌化軍的蘇軾原本寄居在一所官屋中,但是後來被朝廷聽聞,不得不搬出。為了有一處休息之地,蘇軾只好在儋州城南桄榔林下自己籌建一處住宅,名曰桄榔庵。

而在桄榔庵居住之時,晚年蘇軾寫下了極為傷感的一首宋詩,10個字寫盡無限落寞。且看:

倦枕厭長夜,小窗終未明。

孤村一犬吠,殘月幾人行。

衰鬢久已白,旅懷空自清。

荒園有絡緯,虛織竟何成。

譯文:涼氣陣陣襲入卧室,月光把庭院的角落都灑滿了。好一個清秋月夜!夜越來越涼,露水越來越重,在竹葉上凝聚成許多小水珠兒,不時地滴滴答答地滾落下來;此時月照中天,映襯得小星星黯然失色,像瞌睡人的眼,忽而睜,忽而閉。

月亮已經西沉,大地漸漸暗下來,只看到螢火蟲提著小燈籠,閃著星星點點微弱的光;那竹林外小溪旁棲宿的鳥兒,已經睡醒。

它們互相呼喚著,准備結伴起飛,迎接新的一天。 這一夜思考著千樁萬樁的事,哪一樁不與戰事有關?徹夜難眠啊,只能枉自悲嘆如此良夜白白地逝去。

這首宋詩的題目是《倦夜》,寫於某一個夜裡驚醒的凌晨。晚年的蘇軾極盡落寞,雖然時常還會有曠達之語,但是在他的內心深處,那種說不盡的痛楚還都是顯而易見的。

尤其是這首詩歌當中的「孤村一犬吠,殘月幾人行」,寫出了蘇軾當時居住環境的荒涼,藉以反襯蘇軾自身的無限落寞。

人物故事:

1、東坡涼粉

相傳北宋時期,大文學家蘇東坡任鳳翔府(今陝西鳳翔縣) 簽書判官時,於鳳翔東湖避暑,炎炎夏日無清涼爽口之物下肚,特命人取濱豆(也稱作小扁豆)研磨成粉,熬製成糊狀。

盛入石頭器皿中待其冷卻後,切成條狀,配以鹽醋辣椒等佐料涼拌,因其口感爽、滑、並有清涼解暑之功效,之後流傳與鳳翔民間。後人為紀念他稱其為「東坡涼粉」並流傳至今。

2、佛印

蘇軾是個大才子,佛印是個高僧,兩人經常一起參禪、打坐。佛印老實,老被蘇軾欺負。蘇軾有時候佔了便宜很高興,回家就喜歡跟他那個才女妹妹蘇小妹說。

一天, 兩人又在一起打坐。蘇軾問:「你看看我像什麼啊?」佛印說:「我看你像尊佛。」蘇軾聽後大笑,對佛印說:「你知道我看你坐在那兒像什麼?就活像一攤牛糞。」

這一次,佛印又吃了啞巴虧。蘇軾回家就在蘇小妹面前炫耀這件事。蘇小妹冷笑一下對哥哥說:「就你這個悟性還參禪呢,你知道參禪的人最講究的是什麼?

是見心見性,你心中有眼中就有。佛印說看你像尊佛,那說明他心中有尊佛;你說佛印像牛糞,想想你心裡有什麼吧!」

蘇東坡和黃庭堅住在金山寺中。有一天,他們打面餅吃。二人商量好,這次打餅,不告訴寺中的佛印和尚。過了一會兒,餅熟了,兩人算過數目。

先把餅獻到觀音菩薩座前,殷勤下拜,禱告一番。不料佛印預先已藏在神帳中,趁二人下跪禱告時,伸手偷了兩塊餅。

蘇軾拜完之後,起身一看,少了兩塊餅,便又跪下禱告說:「觀音菩薩如此神通,吃了兩塊餅,為何不出來見面?」佛印在帳中答道:「我如果有面,就與你們合夥做幾塊吃吃,豈敢空來打擾?」

蘇東坡在杭州,喜歡與西湖寺僧交朋友。他和金山寺佛印和尚最要好,兩人飲酒吟詩之餘,還常常開玩笑。佛印和尚好吃,每逢蘇東坡宴會請客,他總是不請自來。

有一天晚上,蘇東坡邀請黃庭堅去游西湖,船上備了許多酒菜。遊船離岸,蘇東坡笑著對黃庭堅說: 「佛印每次聚會都要趕到,今晚我們乘船到湖中去喝酒吟詩,玩個痛快。

他無論如何也來不了啦。」誰知佛印和尚老早打聽到蘇東坡要與黃庭堅游湖,就預先在他倆沒有上船的時候,躲在船艙板底下藏了起來。

明月當空,涼風送爽,荷香滿湖,遊船慢慢地來到西湖三塔,蘇東坡把著酒杯,拈著胡須,高興地對黃庭堅說:「今天沒有佛印,我們倒也清靜,先來個行酒令。

前兩句要用即景,後兩句要用『哉』字結尾。」黃庭堅說:「好吧!」蘇東坡先說:「浮雲撥開,明月出來, 天何言哉?天何言哉?」黃庭堅望著滿湖荷花。

接著說道:「蓮萍撥開,游魚出來, 得其所哉!得其所哉!」這時候,佛印在船艙板底下早已忍不住了,一聽黃庭堅說罷,就把船艙板推開,爬了出來。

說道:「船板撥開,佛印出來, 憋煞人哉!憋煞人哉!」蘇東坡和黃庭堅,看見船板底下突然爬出一個人來,嚇了一大跳,仔細一 看,原來是佛印,又聽他說出這樣的四句詩。

禁不住都哈哈大笑起來。蘇東坡拉住佛印就坐,說道:「你藏得好,對得也妙,今天到底又被你吃上了!」 於是,三人賞月游湖,談笑風生。

一天傍晚,東坡與好友佛印和尚泛舟江上。時值深秋,金風颯颯,水波粼粼,大江兩岸,景色迷人。飲酒間,佛印向東坡索句。蘇東坡向岸上看了看,用手一指,笑而不說。

佛印望去,只見岸上有條大黃狗正狼吞虎咽地啃吃骨頭。佛印知道蘇東坡在開玩笑,就呵呵一笑,把手中題有蘇東坡詩句的摺扇拋入水中。

兩人心照不宣,撫掌大笑。原來他們是作了一副雙關啞聯。東坡的上聯是:狗啃河上(和尚)骨 佛印的下聯是:水流東坡詩(屍)。

⑶ 蘇軾是死於哪年

徽宗即位,遇赦北歸,建中靖國元年(1101)卒於常州(今屬江蘇),年六十五,葬於汝州郟城縣(今河南郟

⑷ 桑懌傳翻譯

桑懌聽聞襄城有十多個強盜,獨自一人提著一把劍去了,殺了許多人,把剩下回的人綁了起來。答汝旁縣因此沒有了強盜,京西轉運使將此事上奏到朝廷,桑懌被任命為郟城尉。
桑懌雖然中了進士,而學問卻不怎麼樣,但是他的行為舉止都符合書中的道理,很多像這樣的例子。(桑懌)當初居住在雍丘時,遭遇大水,有兩米倉的糧食,將用船運送。發現那些逃難躲水患的百姓,就拋棄了糧食,用船載讓百姓。看到百姓年成不好,會聚鄉里供養他們,直到糧食沒有了才停止。桑懌擅長使劍和鐵簡,力量可抵過幾個人,並且很有謀略。

⑸ 求蘇軾生平簡介一份

蘇軾生於1037年1月8日(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生於眉州眉山(今屬四川)。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漢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北宋時為眉山城)人,祖籍欒城。

1056年(嘉祐元年),虛歲二十一的蘇軾首次出川赴京,參加朝廷的科舉考試。翌年,他參加了禮部的考試,使他只得第二。

1061年(嘉祐六年),蘇軾應中制科考試,即通常所謂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為「百年第一」,授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

蘇軾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滿後,被調往密州(今山東諸城)、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縣令。政績顯赫,深得民心。

1079年(元豐二年),蘇軾到任湖州還不到三個月,就因為作詩諷刺新法,網織「文字毀謗君相」的網羅罪名,被捕入獄,史稱「烏台詩案」。

宋神宗(1084年元豐七年),蘇軾離開黃州,奉詔赴汝州就任。

1091年(元祐六年),他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為政見不合,外放潁州。

1093年(元祐八年)高太後去世,哲宗執政,新黨再度執政,第二年6月,別為寧遠軍節度副使,再次被貶至惠陽(今廣東惠州市)。

1097年,蘇軾又被再貶至更遠的儋州(昌化軍,今海南)。據說在宋朝,放逐海南是僅比滿門抄斬罪輕一等的處罰。後徽宗即位,調廉州安置、舒州團練副使、永州安置。

1101年(元符三年)大赦,復任朝奉郎,北歸途中,於1101年8月24日(建中靖國元年七月二十八日)卒於常州(今屬江蘇)。葬於汝州郟城縣(今河南郟縣),享年六十四歲,御賜謚號文忠(公)。

(5)郟城縣郟城第一中學地址擴展閱讀

蘇軾的作品具有廣泛的影響。他熱心獎掖後進,培植不少人才。他的作品在宋代廣為流傳,對宋代文學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蘇詩受到金代詩人、明代公安派作家和清代宗宋派詩人的推崇。蘇文長期沾溉後學,其小品隨筆更開明清小品文的先聲。蘇詞直到清代,仍為陳維崧等詞家所宗法。蘇軾的大量作品,是他留給後人的珍貴遺產。

⑹ 郟西明朝指的是哪

郟,既可以指抄郟縣,也可以作為襲陝,左阜右邑,的異體字,以下分開說。

郟,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

元大德八年(1304年),改郟城縣為郟縣,隸汝州。

明承元制,成化十二年(1476年),改隸汝州直隸州。

陝西省:

陝西這一稱呼,大約起於北宋,陝西路。

明代,陝西地區隸屬陝西承宣布政使司,轄今陝西全境和甘肅嘉峪關以東、寧夏及青海湖以東部分地區。

⑺ 蘇軾簡介

蘇軾(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南宋高宗朝,贈太師,追謚號「文忠」,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是父親蘇洵的長子,是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散文家和詩人。嘉佑二年(1057)與弟轍同登進士。授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熙寧二年(1069),父喪守制期滿還朝,為判官告院。與王安石政見不合,反對推行新法,自請外任,出為杭州通判。遷知密州(今山東諸城),移知徐州。元豐二年(1079),罹「烏台詩案」,責授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本州安置。哲宗立,高太後臨朝,被復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東蓬萊);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遷中書舍人,又遷翰林學士知制誥,知禮部貢舉。元佑四年(1089)出知杭州,後改知潁州,知揚州、定州。元佑八年(1093)哲宗親政,被遠貶惠州(今廣東惠陽),再貶儋州(今海南儋縣)。徽宗即位,遇赦北歸,建中靖國元年(1101)卒於常州(今屬江蘇),年六十五,葬於汝州郟城縣(今河南郟縣)。豪放派代表人物。他與他的父親蘇洵(1009~1066)、弟弟蘇轍(1039~1112) 皆以文學名世,世稱「三蘇」;與漢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齊名。他還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樂府 》等。在政治上屬舊黨。

⑻ 概括桑懌「授郟城尉」的原因。

9.用「/」標出下面句子朗讀時的停頓處。(1分)
力 過 數 人 而 有 謀 略
10.解釋文中加點詞的意思。(3分)
(1)縛( ) (2)走( ) (3)善( ) (4) 許( )(5)以( )
11.說說文中加粗句「而不甚知書,然其所為皆合道理」的意思。(2分)
12.用自己的話概括桑懌「授郟城尉」的原因。(2分)
13.面對受災的民眾,桑懌是如何救助的?請用原文回答。(2分)
14.結合選文,請你對桑懌這個人物作簡要評價。(2分)
【答案】
9.力過/數人/而/有謀略(1分)
10.(1)綁,捆綁 (2)跑,逃跑 (3)善於,擅長 (4)表示約數,左右,上下(3分,每小題1分)
11.但桑懌並沒讀過多少書,然而,他的所作所為都合乎情理。(2分)
12.桑懌在襄城獨自殺死了幾個盜賊並捉拿了其餘盜賊,汝旁縣也因此沒有盜賊了。
(2分,只要符合題意.語句通順即可)
13.(1)以舟載民 (2)聚其里人飼之 (2分)
14.有勇有謀,關心百姓(2分,評價要扣住人物的義勇壯舉,要求答到兩點,一個要點1分,只要答到大意即可。示例:(1) 有勇有謀,既健且勇;(2)體恤民情,心繫百姓,仗義疏財。)

⑼ 關於蘇東坡

蘇軾(1037~1101)宋朝人,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謚號文忠,享年64歲。南宋高宗朝,贈太師,追謚號「文忠」。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漢族,是父親蘇洵的第五個兒子,是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散文家、詩人、詞人。
嘉佑二年(1057)與弟轍同登進士。授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熙寧二年(1069),父喪守制期滿還朝,為判官告院。與王安石政見不合,反對推行新法,自請外任,出為杭州通判。遷知密州(今山東諸城),移知徐州。元豐二年(1079),罹「烏台詩案」,責授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簽書公文。
哲宗立,高太後臨朝,被復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東蓬萊);4個月後,遷為禮部郎中;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遷中書舍人,又遷翰林學士知制誥,知禮部貢舉。元佑四年(1089)出知杭州,後改知潁州,知揚州、定州。元佑八年(1093)哲宗親政,被遠貶惠州(今廣東惠陽),再貶儋州(今海南儋縣)。
徽宗即位,遇赦北歸,建中靖國元年(1101)卒於常州(今屬江蘇),年六十五,葬於汝州郟城縣(今河南郟縣)。他與他的父親蘇洵(1009~1066)、弟弟蘇轍(1039~1112) 皆以文學名世,世稱「三蘇」;與漢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齊名。「三蘇」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樂府 》等。在政治上屬舊黨。豪放派詞人。
他的父親蘇洵,即《三字經》里提到的「二十七,始發憤」的「蘇老泉」。蘇洵發憤雖晚,但用功甚勤。蘇軾晚年曾回憶幼年隨父讀書的狀況,感覺自己深受其父影響。當然,假若沒有蘇洵的發奮讀書,也就不可能使蘇軾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學通經史,屬文日數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後的文學大家。

嘉佑元年(1056年),虛歲二十一的蘇軾首次出川赴京,參加朝廷的科舉考試。翌年,他參加了禮部的考試,以一篇《刑賞忠厚之至論》獲得主考官歐陽修的賞識,卻陰差陽錯地高中進士第二名。

嘉佑六年(1061年),蘇軾應中制科考試,即通常所謂「三年京察」,入第三等,為''百年第一''.授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後逢其父於汴京病故,丁憂扶喪歸里。熙寧二年(1069年)服滿還朝,仍授本職。他入朝為官之時,正是北宋開始出現政治危機的時候,繁榮的背後隱藏著危機,

此時神宗即位,任用王安石支持變法。蘇軾的許多師友,包括當初賞識他的恩師歐陽修在內,因在新法的施行上與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見不合,被迫離京。朝野舊雨凋零,蘇軾眼中所見的,已不是他二十歲時所見的「平和世界」。

蘇軾因在返京的途中見到新法對普通老百姓的損害,很不同意宰相王安石的做法,認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書反對。這樣做的一個結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離京的師友一樣,不容於朝廷。於是蘇軾自求外放,調任杭州通判。

蘇軾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滿後,被調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政績顯赫,深得民心.

這樣持續了大概十年,蘇軾遇到了生平第一禍事。當時有人(李定等人)故意把他的詩句扭曲,大做文章。元豐二年(1079年),蘇軾到任湖州還不到三個月,就因為作詩諷刺新法,「文字毀謗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獄,史稱「烏台詩案」。

蘇軾坐牢103天,幾瀕臨被砍頭的境地。幸虧北宋在太祖趙匡胤年間即定下不殺士大夫的國策,蘇軾才算躲過一劫。

出獄以後,蘇軾被降職為黃州團練副使(相當於現代民間的自衛隊副隊長)。這個職位相當低微,而此時蘇軾經此一獄已變得心灰意懶,於公餘便帶領家人開墾城東的一塊坡地,種田幫補生計。「東坡居士」的別號便是他在這時起的。

⑽ (懌)又聞襄城有盜十許人,獨提一劍以往,殺數人,縛其餘汝旁縣為之無盜,京西轉運使奏其事,授郟城尉懌

桑懌聽聞襄城有十多來個強盜,獨自自一人提著一把劍去了,殺了許多人,把剩下的人綁了起來。汝旁縣因此沒有了強盜,京西轉運使將此事上奏到朝廷,桑懌被任命為郟城尉
而學問卻不怎麼樣,但是他的行為舉止都符合書中的道理

閱讀全文

與郟城縣郟城第一中學地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睢寧縣第一中學北校區 瀏覽:349
道里小學中學排名 瀏覽:226
遼寧重點中學分數線 瀏覽:174
臨夏回民中學2018分數線 瀏覽:683
合肥市包河區外國語實驗中學 瀏覽:477
龍川實驗中學公路改造 瀏覽:844
呼和浩特中學上下課時間表 瀏覽:300
2018年沈陽市初中學業水平考試數學 瀏覽:687
龍川縣登雲中學校長 瀏覽:863
北侖中學招生簡章 瀏覽:473
長安一民中學上課時間 瀏覽:833
盱眙中學2015高考成績 瀏覽:284
中學生手球錦標賽 瀏覽:377
遼寧省實驗中學魏民 瀏覽:670
2018江浦高級中學錄取名單 瀏覽:305
洛陽2019年中學招生信息 瀏覽:220
蔡家坡初級中學電話 瀏覽:903
三門啟超中學招聘2018 瀏覽:572
郴州市第三中學貼吧 瀏覽:716
2019北鎮中學分數線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