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安慶客運中心到安慶一中怎麼走公交幾路
公交線路:23路,全程約7.9公里
1、從安慶公路客運中心站步行約250米,到達客運中心站
2、乘坐23路,經過13站, 到達梓潼閣站
3、步行約280米,到達安慶第一中學
Ⅱ 從安慶一中坐那路車到客運中心
公交線路:23路,全程約8.4公里
1、從安慶第一中學步行約260米,到達第四中學站
2、乘坐23路,經過15站, 到達客運中心站
3、步行約160米,到達安慶公路客運中心站
Ⅲ 宜城一中有哪幾個特級教師
宜城一中,
如指宜城市第一中學,
有特級教師6名。
宜城市第一中學,
有特級教師6名,
省級骨幹教師2人,
取得高級職稱者占教師總數的三分之一以上。
Ⅳ 安慶一中2020年錄取清華北大多少人
安慶一中2020年錄取清華北大10個人左右。
安徽省安慶市第一中學由近代思想家嚴回復倡辦,是省示範高中,答省高中理科實驗班和國家宏志班承辦學校。
2016年高考,文史類和理工類考生共708人,600分以上217人(其中文史類17人,理工類200人)。一本達線人數598人,達線率84.46%;二本達線人數675人,達線率95.34%;本科達線人數692人,達線率97.74%;其中文科一本達線率95.1%,二本達線率100%。
另外藝體類考生8人,7人達一本線。3名學生獲得安慶市高考文科第一、二、三名,2名學生獲得安慶市高考理科第三、四名。
Ⅳ 宜城市第一中學怎麼樣
簡介:宜城一中是湖北省首批辦好的108所重點中學之一,也是襄樊市16所重點高中之一、是宜城地區人才成長的搖籃, 累計為社會和高校培養、輸送人才2.2萬余名,為宜城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 學校秉承「以人為本,師生共進,規范管理,科研興校」的辦學策略,堅持「質量是生命,創新是靈魂,為人的終身發展奠基」的辦學理念,追求「爭一流,創名校,出特色,育人才」的辦學目標,形成了「朴實的校風,嚴謹的教風和勤奮的學風」。
注冊資本:1517.92萬人民幣
Ⅵ 在宜城,從市一中怎麼坐公交車去襄大
公交線路:宜城8路,全程約3.1公里
1、從宜城市第一中學步行約1.7公里,到達市醫院站
2、乘坐宜城8路,經過1站, 到達錦湖名都站
3、步行約1.0公里,到達襄大商業廣場
Ⅶ 宜城市第一中學的宜城一中概況
1941年8月,小河泰山廟創辦的宜城縣立初級中學,首任校長黃開茂
1943年,遷校至城關北街黌學內
1945年3月,更名為自忠縣立初級中學
1948年1月,遷址北邱家堰
1949年7 月,更名為宜城縣初級中學,同年暑期遷入宜城市西街25號
1958年,開設高中班
1981年7月,學校一分為二、組成宜城縣第一中學(高級中學)和縣城關中學
1993年,成為單一高中體制
2005年8月,宜城一中整體搬遷至中華路388號 2015年高考成績揭曉,宜城一中高考再創佳績,一本上線516人,較2014年460人增長12%,創歷史新高。
2015年高考成績揭曉,我校高三(3)班孫翔鷗以662分的優異成績獲宜城市理科,名列襄陽市各縣(市)區高中第一名。(語文119、數學129、英語140、理綜274) 高三(18)班鄭慶潔以595分的優異成績獲宜城市文科狀元。(語文132、數學133、英語144、文綜186) 2015-2016學年度上學期工作計劃
一、2014-2015學年度教學教研總結2014-2015學年度,教科部緊緊依託中心教研組與學科教研組,樹立「開展具有學科特色的教研,發表自己獨特的見解,解決自己教學中存在的疑惑,改進、改善自己的教學結構,提升自己的教學成效」的意識,突出「人、教研、課堂」的關聯性,引領自己的學生在落實的基礎上從高效課堂走向高效學習。通過「聚焦課堂、專題研討制,集體備課制、一師一課制,中心發言制,循環聽、評制、師能測試制」等活動的開展,對課堂中存在的各類問題重新審視與合理的構建,找出共性有效教研。既提高了學科教研的凝聚力,又提高了日常教研的針對性、時效性。為2015年高考一類上線人數強勢越過530人大關,奠定了有益、有利的基石。2014-2015學年度,教科部在各年級部各學科教研組,各年級備課組的支持下,開展循環聽、評課272節次,其中「一師一課」58節次,錄播課13節次,循環聽、評課開展比較認真規范的學科教研組有:化學組、物理組、數學組、生物組、語文組。2014-2015學年度,以「我做高考題,我研高考題」為主體的師能測試,9大學科共有218人參加。師能測試成績90分以上有212人,其餘全部都在80分以上。不僅達到了全員參與的活動設計目標而且創造了全員優秀的標高。其中褚漢華等32位教師,在本次師能測試中獲得「高考真題測試」先進個人一等獎。高考主題研究論文共收到222篇,經過初評、復評、網上比對、確定,操明寶等29位教師所撰寫的「高考主題研究論文」榮獲本次測試「研究論文一等獎。」2014-2015學年度,各學科教研組狠抓教研質量,想方設法充實教研內容,提高教研時效,都能在數量、質量上嚴格按教科部要求完成。物理組、生物組完成了13次周教研,其餘學科組均完成了14周次教研活動。2014-2015學年度,在分管校長呂學文同志的指導下,教科部建立了所有職員的職責分工,建立了每個學期的工作流程安排表,做到了「科學、有序、規范、高效」。不僅完成了上級12次的各類大型檢查,而且通過「經濟、學分、學時、登記、簽名、拍照、錄像、每月匯總、每月公示、每月結賬」等10個有機方式,有效抓住了學科教學核心工作的推手,確保了我校有效備考的持續性發展。2014-2015學年度,教科部存在的問題:1、教科部承擔的各級各類迎撿或專項督導性驗收工作過多,讓教科部的核心工作受到較大沖擊。2、新課程中教學的有效性如何評估,未能提前科學量化。3、學科教研的各種激勵機制不是很健全,有待於進一步完善和加強。二、2014-2015學年度基本情況本學期全校共設行政教學班52個,共有3730人,其中高一年級18個班1056人,高二年級19個班1216人(15理,4文),高三應屆部18個班1296人(14理,4文),高三補習部4個班162人(3理,1文),但生源質量與人數不足200的實際狀況令人堪憂。在崗教師254人,其中35歲及35歲以下的教師共有74人,佔比30.1%。全校共設「語、數、外、理、化、、生、政、史、地、體音美微勞通」等10個學科教研組。各年級部均設定了相應的學科備課組。隨著一師一課、國家遠程教育學分、學時認定的強勢推進,各年級部、各學科組要繼續秉承我校傳統,搭建「一個平台,堅持兩個制度,把教科工作引向深入」的常規工作重點,教科部將強化服務與督查,將協同各年級部、各學科教研組,開展「師能測試、一師一課、優質課競賽、循環聽評課、魅力課堂展示」等活動。引導我們在我校現有生源質量基礎上,「關注課堂、聚焦課堂、提高課堂效率」。近四年來,我校在32個免費師范高材生的加入後,成長迅速,已經成為了我校新課程思想,新型教學教研的骨幹力量,是我校新發展的新動力。三、2015-2016學年度基本思路1、針對現有生源實際立足校本教研,精細化引領,提升師生發展質量。2、狠抓常規,督導落實,及時反饋,完善激勵。3、科學籌謀,精細安排,促進五個發展。(1)高考備考傳承性研究與師能測試。(2)魅力課堂大展示、優質課大比武、循環聽課評課、一師一課等四類活動合一工作。(3)學科教學專題研究。(4)學科發展與學科競賽。(5)青籃工程特色推介。四、2015-2016學年度基本工作(一)教學教研基本工作1、抓好「中心教研」活動,本年度計劃召開2次中心教研會,完善相關激勵機制與評審量化標准。2、抓好學科組教研活動,完善教研活動內容、結構、形式。(如:理論引導或學法教法建議,學科專題研討。)3、堅持做好「三室」開放,完善教輔工作規程,強化教輔工作的服務職能,提高服務質量與服務意識,主動協調意識。4、組織秋季田徑運動會。計劃在10月22日至10月30日期間擇時召開全校秋季田徑運動會。5、辦好2015—2016學年度的四校聯考。(二)教師培養1、完善「青藍工程」等有關制度,推介師徒特色。2、改進師能測試的方式與評價方案。3、完善繼續教育學分學時的認定、督查工作。從2014年9月已經開始,非集中培訓學時學分由教師本人的「一師一課」、「循環聽、評課」,教研會發言材料,學科論文等材料來量化積累完成,集中教育學時學分認定由省繼教中心引導整合的「遠程教育平台」來直接統計完成。(三)教輔資料管理為全面貫徹「能力為重」的高中新課改精神,突出學科核心能力與品格,為加強學科組質量建設,學校黨委建議:1、學科教輔資料的征訂要求:除英語學科可增加一本「英語聽力」外,所有學科一學期最多隻能訂一本教輔資料。確因學科原因必須多訂一套教輔資料或讀本的,需報請學校黨委會討論後決定。2、學科配套試卷的征訂要求:除高三各學科允許一學期訂一種配套試卷外,高一、高二各學科不能征訂任何配套試卷。確因學科原因必須訂一套試卷的,需報請學校黨委會討論後決定。3、各年級征訂資料的種類、數目與價格認定由教科部統一核查、上報。(四)學科建設1、加強學科組因教研活動的質量建設,爭創先進教研組。每學科循環聽評課小組,平均每個星期開展1次循環聽、評課或一師一課活動。2、建立學科專題教研資料庫,解決教學中針對我校實際的「真、小、細、尖」等問題,推動學科發展,增強學科教研凝聚力。3、各學科著手編制與教學進度相匹配的,能針對我校學生實際情況的「導、學、練」。4、2015—2016學年度,竭力辦好「四校期中聯考」,並開好期中聯考質量分析會與交流、評價活動。 經過65年的建設和發展,學校已成為「全國學校體育衛生工作先進單位」、「湖北省研究性學習試點學校」、「湖北省安全文明校園」、「湖北省傳統體育項目學校先進單位」及「中國西部教育顧問單位」 。2005年,學校先後被宜城市委市政府授予「教育工作紅旗單位」、「市平安校園」,被共青團襄樊市委授予「五四紅旗團委」,被襄樊市教育局授予「教研工作先進單位」,被襄樊市委市政府授予「平安單位」等光榮稱號。
Ⅷ 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會是哪六校
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會於2004年成立,成員校包括合肥一中、安慶一中、蕪湖一中、馬鞍山二中、蚌埠二中、附中、銅陵一中、淮北一中、合肥六中和合肥一六八中學。
一、合肥一中
合肥市第一中學(Hefei No.1 Middle School)位於安徽省合肥市,是安徽省重點中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俱樂部成員、安徽省示範性普通高級中學。
學校創建於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前身是廬州中學堂;全國解放後更名為安徽省合肥一中,新中國成立後曾名皖北區合肥高級中學;1952年秋,正式定名為合肥市第一中學;1955年,定為省重點中學,2000年,定為省級示範高中。
二、安慶一中
安徽省安慶市第一中學由近代思想家嚴復倡辦,是省示範高中,省高中理科實驗班和國家宏志班承辦學校。
學校前身為1906年(清光緒三十二年)創辦的安徽全省師范學堂,先後易名為安徽省立第一師范學校、安徽省立第一中學等,至1956年始定名為安徽省安慶市第一中學。
三、蕪湖一中
蕪湖市第一中學是安徽省老牌重點中學、省首批示範高中。
學校前身系創建於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的中江書院,清同治二年(1863年)更名為鳩江書院,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更名為皖江中學堂,1912年更名為省立第二師范學校,後經歷省立五中、省立七中、省立蕪湖中學、省立蕪湖高級中學、蕪湖市立中學、皖南區蕪湖市第一中學、安徽省蕪湖市第一中學、蕪湖市東方紅中學等階段,1972年定名為蕪湖市第一中學。
四、馬鞍山二中
馬鞍山市第二中學是全國文明單位、安徽省重點中學、安徽省首所示範高中;獲得北大「中學校長實名推薦制」推薦資質、清華大學「新百年領軍計劃」推薦資質、復旦大學「望道計劃」推薦資質。
學校創建於1957年,1998年由初中部創辦民辦普通初級中學馬鞍山成功學校。1998年成為安徽省首所示範高中,2004年搬入新校區。2014年馬鞍山市第二中學鄭蒲港分校正式創辦並開學。
五、蚌埠二中
安徽省蚌埠第二中學創辦於1928年,位於安徽省蚌埠市黃山大道南側虎山東路西側,是安徽省重點中學,安徽省示範性高中。
2017年11月,蚌埠市第二中學獲評第一屆全國文明校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