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河南省的高中排名
河南高中排名前十為:鄭州外國語學校、鄭州市第一中學、河南省實驗中學、南陽市第一中學、安陽市第一中學、河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林州市第一中學、鄲城縣第一高級中學、信陽高級中學、開封高級中學。
(1)大化縣高級中學擴展閱讀:
2017最新河南高中排名主要排名指標包括基礎設施、人才培養、綜合聲譽、硬體設施、軟體設施、師資力量、社會聲譽和高考升學率、重本率等。
1、鄭州外國語學校
鄭州外國語學校,簡稱「鄭外」,是國家教育部確定的全國十六所具有保送生資格的外國語學校之一,1983年7月,經鄭州市人民政府批准,河南省首家外語學校創建,始名為鄭州市外國語中學。
1986年,更名為鄭州外國語中學。1988年,經河南省教委考察批准、國家教委備案,定名為鄭州外國語學校。2014年,鄭外被確定為「國家《科教合作促進高中科技後備人才培養項目》實驗學校」。
2、鄭州市第一中學
鄭州市第一中學,1959年被確定為「河南省重點中學」,1980年被確定為「河南省首批辦好的重點中學」,2004年首批被確定為「河南省示範性普通高中」。
學校創建於1949年3月5日,定名為「鄭州市立高級中學」,1958年8月,定名為「河南省鄭州市第一中學」。根據2016年3月學校官網顯示,該校共3個校區,佔地331畝,建築面積85400平方米,教職工240餘人,在校生2700餘人。
3、河南省實驗中學
河南省實驗中學創建於1957年,是河南省教育廳直屬單位,河南省首批示範性高中。學校原名鄭州師專附中,後為鄭州師院附中、鄭州大學附中、鄭州四十中。1979年,作為河南省基礎教育實驗學校和實驗園地,正式定名為河南省實驗中學。
截至2016年6月,學校有本部、分校兩個校園,佔地近400畝。本部位於文化路60號,佔地150餘畝,建築面積10萬平方米,綠化面積達5萬多平方米。分校位於農業路10號院,佔地130餘畝。學校有教職工700餘人,外教23人。
4、南陽市第一中學
南陽中學,簡稱"南中",前身是始建於1335年的宛南書院,1903年改書院為學堂,有"六百年書院、一百年學堂"之稱,從書院改為學堂起已有一百一十餘年歷史。
截至2013年,南陽中學由校本部、國際部、南中分校和復讀學校四部分構成;教職員工157人,特級教師2名,高級教師38名,一級教師42人,國家級骨幹教師4名,省教育教學專家1名;設有高中班級34個,全日制在校學生2400餘人。
5、安陽市第一中學
河南省開封高級中學坐落在開封市區東南部原北宋演武廳舊址,是河南省示範性高中、全國貫徹《學校體育工作條例》優秀學校、河南省"千秋杯"先進管理學校、河南省文明標兵學校。
截至 2014年3月,學校佔地120畝;學校擁有教職工181人,專任教師148人,先後有特級教師10人,在職特級教師5人,高級教師49人,一級教師53人;有學生2820人。
6、河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
河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位於河南省新鄉市,是河南省教育廳直屬的具有實驗性和示範性的省重點中學、河南省窗口學校,是河南師范大學的教育實驗和教育實習基地、中國教育學會實驗學校、中央黨校中共青少年黨史教育活動基地。
據2012年4月學校官網發布的數據顯示,學校佔地總面積18.7萬平方米,建築面積達11萬平方米,共有教學班160多個,其中包括面向全省招生的高中實驗班、宏志班、國際班12個,在校生近9000人。在校教職工468人。
7、林州市第一中學
林州市第一中學是河南省首批示範性高中,簡稱林州一中或林一,始建於1946年12月1日,是河南省重點中學、河南十大名校之一、河南省園林單位、河南省思想政治工作先進單位、河南省縣級中學惟一具有清華、北大保送和自主招生資格的學校,在校學生約1萬人。
學校坐落於紅旗渠精神的發源地--河南省林州市,由南校區﹑北校區和西校區三部分組成。包括初中部和高中部。南校區靠近市區,方便的購物環境很容易讓剛剛升入高中的學生適應。北校區遠離市區的喧鬧,很適合高三學子刻苦努力,為考入理想大學而奮斗。
8、鄲城縣第一高級中學
鄲城縣第一高級中學,簡稱"鄲城一高",位於河南省周口市鄲城縣,河南省示範性普通高級中學。 創建於1951年9月,1988年更為現名。
學校現有兩個校區,總佔地230多畝。其中新校區佔地188畝。
9、信陽高級中學
信陽高中位於信陽市浉河區,分兩個校區,老校區位於市中心,佔地38畝;新校區位於賢山腳下,2004年落成,佔地190多畝。 學校現有74個教學班,學生4800人;現有教職工283人,高級教師116人,特級教師8人,全國優秀教師6人,國家級骨幹教師3人,獲得省級以上榮譽稱號的29人。
10、開封高級中學
河南省開封高級中學是由清末的「河南省大學堂」和「開封府中學堂」兩所學校沿革而來的。河南省大學堂創建於1902年,1903年改為河南省高等學堂,1913年改稱為河南省立第一中學,校址在開封前營門。
2. 定興總共有幾所高中
國辦的有三所,在城裡的有一中和三中,是重點。北河鄉還有一所。現版在三中最好,權實行全封閉的管理,對學生要求嚴格,校風好,一中則不實行全封閉的管理!連續三年三中的升學率遠遠高於一中,本二以上在60%多,本三在90%多!一三中老師都比較敬業,我認為不光能學習知識,還會學到做人做事!
3. 深圳十大高中排名
不管是升小學、初中、高中深戶都有一定的加分優勢。那深圳有哪些好的高中?以下根據各學校在深圳民間的口碑和升學率,排出10所。
1、深圳中學
深圳中學是廣東省深圳市的一所公辦完全中學。深圳中學創辦於1947年。1983年6月被定為深圳市唯一的省重點中學。1993年11月被評為廣東省首批一級學校。1998年原洪湖中學並入深圳中學,校園成為其初中部。
2004年,被定為國家新課改樣板校。深圳中學的高中部分為東校區和西校區。深圳中學高中部、初中部與其他一些附屬學校,包括深圳亞迪學校、深中龍崗初級中學、深中龍崗小學、深中第一附屬幼兒園共同組「深圳中學教育共同體」。
2、深圳外國語學校
深圳外國語學校創辦於1990年,是市教育局直屬重點學校、廣東省一級學校、全國文明單位、是教育部確立的全國依法治校示範校。深圳外國語學校設有小學部、初中部、初中分校、高中部、國際部,創辦於1990年。深圳外國語學校以其英語教育、小語種教育、保送生制度,及極快的發展速度而聞名於全市乃至全國。
3、深圳實驗學校
深圳實驗學校創建於1985年5月3日,是深圳經濟特區成立後由政府舉辦的首所公辦學校,系深圳市教育局直屬學校、廣東省首批一級學校,所屬高中部系廣東省首批國家級示範性高中。
深圳實驗學校是一所各學段相互銜接、實行一體化管理的大型的實驗性和示範性學校,現有兩大校區(西麗校區和百花校區)、四個學部(高中部、中學部、初中部和小學部),共有教職工近七百人,在校學生近七千名。
4、深圳市高級中學
深圳市高級中學是國家級示範性高級中學,廣東省一級重點學校,深圳市公辦完全中學,創辦於1997年,2003年9月,北校區教學樓主體工程落成正式啟用,2010年5月7日,初中部正式與"深圳市深南中學"合並。
截至2015年12月,深圳市高級中學分高中校區(春田路)和初中校區(農林路),共有112個教學班,其中高中班64個,初中班48個,學生總數約5600名,兩個校區總佔地面積89880.50平方米,其中高中校區佔地面積59880.50平方米,初中校區佔地面積30000平方米。有專任教師415人,特級教師9人,具有高級職稱資格的教師203人,已具有研究生學歷或碩士學位者101人。
5、深圳市寶安中學
深圳市寶安中學(集團)原為1984年8月成立的寶安中學,是國家級示範性普通高中,是北京大學「中學校長實名推薦制」推薦資質學校,全國千所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全國德育實驗學校,全國青少年文明禮儀基地,廣東省普通高中新課程實驗樣本學校,廣東省書香校園,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師教育教席聯席學校,深圳市師德師風先進學校,深圳市文明單位。
2015年11月,寶安區委、區政府決定以寶安中學為龍頭,組建「寶安中學(集團)」。集團由高中部和初中部、小學部、外國語學校、實驗學校和石岩外國語學校六部組成。集團設計總體規模約為450個班,學生人數約21510人。
6、深圳市福田區紅嶺中學
深圳市福田區紅嶺中學創辦於1981年8月,位於深圳市中心區安托山風景區。學校建築面積9萬平方米,場館總面積26675.7平方米,各種常規儀器設備按照國家級示範性高中標准配齊。2012年形成高中部、園嶺初中部、石廈初中部、南園初中部「一校四部」的辦學格局,成為擁有171個教學班,7264名在校學生的基礎教育旗艦學校。該校於1996年評為深圳市一級學校,2001年評為省一級學校,多次深圳市教育系統先進單位、深圳市文明單位等稱號。
7、深圳市翠園中學
翠園中學是廣東省深圳市羅湖區的一所全日制完全中學,也是廣東省一級學校,廣東省國家級示範性高中,羅湖區重點中學。翠園中學的前身是1964年由當時的廣東省寶安縣深圳鎮創辦的「深圳鎮職業中學」,1985年定名為「深圳市翠園中學」並沿用至今。翠園中學高中部,交通便利,地理位置優越。校園佔地100畝,綠樹蔥蘢,芳草如茵,環境幽靜,是典型的「生態校園」。
8、深圳市蛇口育才教育集團育才中學
深圳市育才中學地處蛇口半島,是南山區區重點高中,中國教科院基地學校,華南師范大學大學教師培訓基地。育才建校於1983,是省一級和市重點中學;1993年,深圳市育才中學成為深圳市三所重點高中之一;2002年,獲得深圳市辦學效益獎;2004年被評為深圳市教育系統先進單位,贏得了較高的社會聲譽。2017年,學校完成了擴建改造,開始了嶄新的篇章。
9、深圳大學師范學院附屬中學
深圳大學師范學院附屬中學是一所全寄宿制高中,也是綜合性大學師范學院附屬中學。建校以來,秉持「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感發意志、開拓智慧、厚積薄發、各成乃器」的辦學理念,依託深圳大學的教育資源,立足校本教學研究,探索「己任」教育的德育模式,推進教學改革創新,初步形成了依託深大、科研引路、「己任」教育、有效教學等辦學特色。
10、深圳市南山外國語學校
南山外國語學校是1995年9月由政府創辦的實驗型學校。現在學校已成為一所集幼兒、小學、初中、高中為一體的現代化集團學校、省一級學校、省綠色學校。學校總佔地面積9.1萬平方米,建築面積6.7萬平方米。現有151個教學班,共有學生5775人。
4. 初中到高中變化大么
都有點變化
5. 大化縣目前有幾所高中
目前有兩所分別為大高和二中
6. 大兄弟 我在廣西河池市大化縣高級中學,俗稱大化大高。這里補課現象太嚴重了,跟教育局舉報沒用啊 幫幫
你說的你們那裡。補課的現象太嚴重啦,這種情況確實應該去舉報的。怎麼能動不動就利用補課掙錢,那平時上課是不是對孩子不太用心,這樣是很不好的。
7. 文化大革命前的高中畢業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
我國高校招生走過一條曲折之路,1966~1970年5年沒有招收新生,1971~1976年6年推薦工農兵學員上大學,1977年才恢復正常高考。在這之前,1958~1965年的8年中,高校招生還有「不宜錄取」和「降格錄取」的政策。筆者是1959屆高中畢業生,同學中有不少是新中國教育史上這一極「左」招生政策的直接受害者。
塵封於歷史死角的一段往事
筆者的中學時代是在古城開封度過的。從民國時期一直到五十年代初開封都是河南省省會,這里代表著全省教育的最高水平。母校育才中學的師資、學風、學生在開封都是很好的。我所在的高59屆共200餘人,1959年高考時除了不願升學的以外,都考上了大學,而一些尖子生卻落了榜,這真讓人費解。
在當時的氛圍下,人們不敢詢問原因,心中的疑問只好壓在心底。改革開放後,「左」的錯誤一次次得到糾正,當年的謎團才慢慢解開。原來,我們上高三時,校方在極為保密的情況下對學生一一作了政審,除了推薦留蘇生和保送生外,政審結論基本分為四類:1.可錄取機密專業;2.可錄取一般專業;3.降格錄取;4.不宜錄取。政治審查的依據,並非個人表現或學習成績,而是家庭出身和社會關系。出身地主富農家庭的,或者家長在1957年被劃為右派的,或有海外關系尤其是港澳台關系的學生基本上都是不宜錄取和降格錄取者。當時高校招生時先看政審結論再看考試分數,我的同學中因此失去上大學機會的不在少數。這里略舉數例。
江雪,1954年從入朝志願軍退役經考試插班到育才中學初二,始終保持門門功課5分的優異成績。被保送入高中後,在《人民日報》上發表過小說,又是校學生會副主席、團支書,還多次被評為「三好學生」、「優秀團幹部」,1959年高考時,江雪對自己的政治表現和學習成績都是很自信的,報了北大、北師大等名校。然而,他接到的是一封這樣的信:「……由於招生名額有限,今年你未被錄取……」。後來,江雪才知道自己因為家庭出身問題而落榜,並獲悉在1959年的文科考生中,各科成績都在85分以上的,全省只有兩人,江雪分數最高。當時有八所大學都想錄取這位「省文科狀元」,可是均在「不宜錄取」政策面前望而卻步。
范天成,是老師眼中的文理全才,高中時對巴甫洛夫的高級神經活動學說,盧瑟福的原子結構模型理論,化學中的電離理論,數學中的非歐幾何體系十分著迷。他興趣廣泛、視野開闊,已經在有意識地追尋前代成功學者的科研思路與方法,以期為升入大學後及早轉入創造性研究做好准備,這樣的學生也因家庭出身問題被「不宜錄取」。他找工作時碰到一個急需語文算術代課教師的小學,聽說他語文算術都能教,高高興興地把他領走。
呂延梅,初中時是「全5分」學生,被保送到高中部。他雖出身富農,但自恃學習成績優秀,報了北京大學數學系。他收到大學錄取通知書,信封右下角印著北京大學四個字,但被藍水鋼筆劃掉,改寫成「開封師范學院」,又被用鋼筆劃掉,最終改定為「開封師范專科學校」。開封師專屬兩年制大專。呂延梅雖被該校錄取,上的卻是一年制的數學短訓班,這種短訓班不算學歷。從北京大學一降再降,落到師專一年制短訓班,呂延梅可謂1959年高考「降格錄取」的典型。
「不宜錄取」遍及全國
當時這樣做的,自然不是開封育才中學一家,也非河南一省。受傷害的也不單是高中生,連初中生也因同樣的緣故剝奪了上高中的資格;而且這樣做並非一年。文革初期開封某中學檔案室被撬,學生們發現正要參加高考的66屆應屆畢業生的政審檔案,分類與前所說相同,此事曾引起轟動。這無疑證實了直到1966年「不宜錄取」、「降格錄取」仍在執行,只是因為「文革」突起導致高考中斷,才悄然止息。經查檔案,1958年河南省某市高考「不宜錄取」的比例是7%,1966年是6.1%。自1958年至1966年,8年裡全國遭「不宜錄取」「降格錄取」的高、初中生究竟有多少?只有問老天才能知道。
孫中山的孫女孫穗芳在《我的祖父孫中山》的後記中記述:「1955年,我從上海第八女子高中畢業,我三年高中的總平均成績在90分以上,還被評為五好學生。在教師的指派下,我還負責幫助五位同學通過了畢業考試。雖然有這樣的成績……我不能進入任何大學讀書。我對自己的未來非常悲觀,卻連哭都不敢哭……就寫了一封信給祖母宋慶齡……祖母很快回了信,信上說:上大學不是人生唯一的道路。不過,她在信的最後一行提到:但願我明年能進入大學;次年我進入上海同濟大學。」孫穗芳的回憶表明1958年以前高考中也有類似的政審條件。只不過1958年以後政審涉及的內容更多了而已。
經濟日報出版社1998年9月出版的《荊棘路》中收錄了劇作家吳祖光的幾篇文章,他談到自己因鳴放而被打成「右派」後的悲慘遭遇:「什麼反右、批判、檢查、勞動我們都經受了;但是使我最痛苦的是我的家庭,我的母親、妻子、子女……再說我們3個孩子,都不許升學。長子吳剛去近郊農村『鍛煉』,次子吳歡初中讀完也送到北大荒,作了7年『兵團』通訊員,每天走70華里送信的苦役。小女兒吳霜初中畢業後,竟被原來最喜歡她的女班主任老師取消了她升學的權利,只能留在家裡……」吳老在這里記述了初中不能升高中的小女兒。我的一位中學老師夫妻二人曾帶過一個業余班,裡面全是初中不能升高中的學生,這些學生不能升學更不能進工廠。老師說他們都很刻苦,既愛學習,又能幹活,良好的學風、艱苦的環境讓他們夫妻至今難忘。
集作家、畫家、藝術家於一身的馮驥才也是一位天津的「不宜錄取」者。在接受台灣作家施叔青的采訪時,馮說:「我1961年高中畢業,考中央美術學院,我出身不好,復試完了,教師告訴我:『你願不願意上李可染的山水畫系?』我說:『願意。』最後我沒有被錄取,原因是我出身資本家的家庭,那時是『千萬不要忘記階級斗爭』的時候。美術學院進不去了,就到『天津國畫研究會』去畫畫、仿古,沉浸在藝術里,……」(《文壇反思與前瞻》,新加坡,明創出版社,1989年)
遇羅克也有「不宜錄取」的經歷。遇羅克1942年生,北京市人,其母是解放初期北京一家有十幾個工人的小廠老闆,遇羅克因此成為資本家出身。1957年遇羅克的父母雙雙被打成「右派」。1960年他參加高考時落榜。之後,他主動報名到北京郊區人民公社當農業工人。1962年遇羅克又參加了高考,北師大准備錄取他,但他所在的大隊卻堅決不給檔案,理由仍是「家庭出身問題」。結果,他再次名落孫山。
獲得首屆徐遲報告文學獎的作品《胡楊淚》記述的主人公錢宗仁也是一位不宜錄取者。錢1963年在湖南參加高考時是湖南省的前十名,清華要錄取他,因家庭出身問題,他所在的公社不給檔案。1964年他第二次參加高考,被哈爾濱工業大學錄取,3個月後,因公社書記多次到學校逼迫,迫使學校將其退學。1965年他又一次要求參加高考,公社出面不準他報考。錢宗仁被迫到新疆謀生,過著極其艱苦的生活,但是他仍然自學數學。1984年《胡楊淚》一文發表後,錢宗仁引起各方面的重視,改行到《人民日報》當記者,正當他准備大幹一場時,卻被診斷出已是肝癌晚期,於1985年10月1日凌晨去世,年僅41歲。
「不宜錄取」最終傷害的是國家利益
「不宜錄取」執行的年代並不是考生過多,而是考生不足、國家急需高等專門人才的年代,從當時河南省教育廳下達的文件可知。1959年高考因招生名額不足,部分高校於1960年又進行春季招生,還鼓勵在職人員報考或保送大學。1960年4月25日河南省教育廳頒發了「關於從今年高中二年級學生中動員部分學生報考高等學校的通知」。該通知指出,1960年各類高校在河南招生17300人,而應屆畢業生僅為14756人,其中因政治、健康條件不合格或其他原因不能升學的按10%估算,將為1476人,把這部分學生扣除後,還缺少4010人。經省委同意,從今年高中二年級中動員4000多名學生報考高等學校。這個不能升學的10%,主要成分是政治條件不合格的預估人數。這些學生大多數是學習成績上等、胸懷報效祖國志向的人才苗子。
就全國看,「不宜錄取」政策的執行也有較寬松的。八十年代作為「中國知識分子的優秀代表」(聶榮臻語)的蔣築英之所以能成為萬眾矚目的「當代英雄」,和他受過良好的高等教育是分不開的。他有父親被勞改的家庭問題,竟考入北京大學,實在應感謝他的母校對他網開一面。開封育才中學前校長,在天津某中學讀高中時也是老師喜歡的高材生,他報志願時,因有家庭問題,老師曾暗示他不要報機密專業、不要報一流大學,他報了第二批錄取的洛陽農機學院,被順利錄取,他至今感激老師對他的愛護。類似這樣的例子相信在全國也不少。
本文提到的江雪、范天成、呂延梅均在日後的工作中做出了優秀成績,其中兩人入了黨。
1998年10月31日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獎,獲獎的美籍華人崔琦1939年生於河南寶豐。這一消息使我和我的中學同窗感慨不已。因為崔琦是我們的同齡人又生於河南,更因為崔琦有三個姐姐在香港的嚴重家庭問題。如果當年崔琦不去香港上中學,而是留在河南寶豐,他也很難逃脫「不宜錄取」的命運,豈能與諾獎有緣!相反,那些「不宜錄取」和「降格錄取」者之中,如果有人被命運推上崔琦式的人生軌道,獲得諾獎也不一定是痴人說夢。此類淮南為橘、淮北為枳的反差,顯然不是僅憑個人的聰明才智、技術手段等所能消除的。更需要一個崇尚文明、民主、寬松、和諧的教育生態環境,國家的繁榮昌盛才有保證。
十分有趣的是,開封作為古都汴梁,一千年前曾是宋朝的都會,我國的四大發明,有三項出自宋朝,這是因為北宋的高等教育當時在世界居領先地位。我國太學始建於西漢,經過隋唐進一步發展為教育體系完善、學科設置齊全的國子學,到了宋朝已成就了一批有專長的知識分子隊伍,才推動了宋朝經濟的發展和科技的繁榮。使汴梁成為十一世紀時舉世嚮往的科技文化中心、也是舉世稀有的擁有百萬人口的繁華大都市。撫今追古,這一段「不宜錄取」歷史對我國在二十世紀中期培養科技人才隊伍方面造成的損失可想而知。
「不宜錄取」政策,明顯烙有那個年代「左」的印記,由於它摧殘人才於未成之際,受害者受的是「內傷」,具有隱蔽性,故而時至今日,「右派」公開「改正」了,國門打開了,歷史上種種冤假錯案平反了,而關於當年「不宜錄取」、「降格錄取」對一大批潛在人才的摧殘,卻塵封於歷史的死角,極少被公開提起。然而這段歷史的教訓卻是不應被忽略的。
8. 今天大化高中高考怎麼樣
大化高中2018年高考一本114人(市教育局下達指標39人),文科26人,理科88人,最高分677分,600分以上7人。二本科上線人數792人,超額完成河池市下達的658人的指標任務。
9. 大化高中高考怎麼樣
大化高中今年的高考總體來說
應該是失敗的!
一本上線率僅僅只有20,而本地內區的
一本上線率都容有26%,遠低於地區的
上線率;
600分以上人數少得可憐,只有9人,比
周邊的同類型的高中少一大截子;
一丶二、三本合起來上線率只有43%,而
本地區的平均上線率都是51%,遠遠低於
這個地區的平均上線率。
教育局已規劃在暑假期間對校領導班子做
一次徹底的整頓,進行大換血,要地敢於
實乾的同志推舉上來,無能的,瀆職的全
部清除出幹部隊伍。
10. 大化縣高級中學98年校長是誰
大化縣高級中學98年校長,
年代太久遠了。
可詢問大化縣高級中學辦公室、教務處。
以學校的說法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