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初中高中 > 開僑中學第一任校長陳家

開僑中學第一任校長陳家

發布時間:2021-03-15 09:57:31

⑴ 陳嘉庚是誰

陳嘉庚著名愛國華僑領袖、企業家、教育家、慈善家、社會活動家,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集美社(今福建廈門集美區)人。

1913年,回家鄉集美先後創辦了集美小學、集美中學、師范、水產、航海、商科、農林等校(統稱集美學校)和廈門大學。廈門大學、集美學村各校師生都尊稱其為「校主」。

(1)開僑中學第一任校長陳家擴展閱讀:

陳嘉庚對華人最大的貢獻在於堅定不移的支持中國,也是新加坡的抗日事業。中國和新加坡都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飽受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和蹂躪,新加坡華人受虐絲毫不亞於中國本土。而當時,已經成年的李光耀正在輟學,沒有資料表明他參與了抗日斗爭。

相對而言,1937年,「七七」事變發生,陳嘉庚立即發起組織新加坡籌賑會,捐募新加坡幣一千萬元,支援抗日戰爭,並在國民參政會第二次大會上提出「敵未出國土前,言和即漢奸」的著名提案。

一時間,海外華人的碧血丹心,涌動全國。當日寇侵佔新加坡時,陳嘉庚逃過日軍的追捕,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堅持繼續抗日。單抗日救國一款,陳嘉庚所作貢獻其實已在李光耀之上,因為日寇不僅是中國的敵人,當時也是新加坡的敵人,新加坡也曾亡在日本手中。

⑵ 關於陳家庚資料

陳嘉庚(1874—1961年),又名甲庚,字科次,著名愛國華僑領袖。
清同治十三年九月十二日(1874年 10月 21日),陳嘉庚出生於福建同安縣仁德里集美村。9歲人讀南軒私塾,17歲赴新加坡協助其父經營米店。不久,其父破產,陳嘉庚獨立經營後首先償還父親的全部債務,獲得良好信譽。此後事業順利。在新加坡,陳嘉庚最早引進橡膠並進行大面積種植,首先加工橡膠製品並投人大規模工業生產。同時兼營菠蘿罐頭廠。又把業務拓展到泰國、馬來亞及廈門等地。鼎盛時期開辦30多家工廠,100多間商店,墾植橡膠和菠蘿園 15000多英畝,僱傭職工32000多人。民國 14年(1925年),他已成為東南亞的「橡膠大王」,著名的大企業家,百萬富翁。
陳嘉庚致富後首先想到的是興學報國。他說:「國家之富強,全在於國民,國民之發展,全在於教育,教育是立國之本。」早在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他就捐獻2000銀元,在家鄉創辦惕齋學塾。民國3年3月創辦集美高初兩等小學校,此後又相繼創辦女子小學、師范、中學、幼稚園、水產、商科、農林、國學專科、幼稚師范等,並逐步發展,在校內建起電燈廠、醫院、科學館、圖書館、大型體育場。在昔日偏僻的漁村裡建設起舉世聞名的集美學村。民國8年,他開始籌辦廈門大學,認捐開辦費100萬元,常年費分12年付款共300萬元,而當時他所積存的資產也僅400萬元。民國10年4月6日,廈門大學在五老峰下正式開學,設師范部(文、理兩科)和商學部。到民國25年,廈大已發展到文、理、法商3個學院9個系,成為當時國內科系最多的5所大學之一。民國26年陳嘉庚因企業破產,無法負擔廈大經費,才請國民政府收為國立大學。在承擔集美、廈大兩校龐大開支的同時,陳嘉庚還於民國10年聯絡新加坡華僑,組織同安教育會,支持同安縣創辦40多所小學。民國13年,陳嘉庚把同安教育會改為集美學校教育推廣部,至民國24年,先後補助本省20個縣市的73所中小學,補助總額達193227銀元,全部由陳嘉庚承擔。在僑居地,陳嘉庚竭力倡辦華文學校,曾任新加坡道南學校總理。民國4年在新加坡捐資創辦崇福女校,民國8年又捐資3萬元創建南洋華僑中學,後來又捐40多萬元作為該校基金。民國36年3月,創辦南洋女子中學。
華僑史上有一個光輝的名字,永遠銘刻在千百萬華僑心中,受到祖國人民的尊敬和懷念。這個人,便是毛主席譽為「華僑旗幟,民族光輝」的陳嘉庚。他「為中國人民革命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⑶ 中國有哪些革命英雄人物,還有其主要事跡。急求!

1、夏明翰(1900—1928),字桂根,湖南省衡陽縣人,出生在湖北秭歸,12歲隨全家回鄉。1917年,出身豪紳家庭的夏明翰違背祖父心願報考新式學校。1919年在衡陽參加學生愛國運動。1924年任中共湖南省委委員,並負責農委工作。1925年兼任湖南省委組織部長、農民部長和長沙地委書記。極力主張武裝農民。

1927年春,任全國農民協會秘書長兼武漢中央農民運動講習所秘書。6月,調回湖南,任中共湖南省委委員兼組織部長。中共八七會議後,在湖南積極參加組織秋收起義。10月,兼任平(江)瀏(陽)特委書記。1928年初,調任中共湖北省委常委。同年2月,在漢口被敵人逮捕。1928年3月20日(農歷2月29日),夏明翰在武漢漢口余記里被殺,時年28歲。

1928年初,中共中央調夏明翰去湖北省委工作。上海的黨中央派李維漢來到武漢,同郭亮、夏明翰研究決定取消兩湖年關暴動,制止盲目行動。同年3月18日,夏明翰從謝覺哉處得知交通員宋若林不可靠的消息,返回漢口東方旅社准備轉移時,宋若林帶著軍警將夏明翰逮捕。3月20日被殺害。

就義詩

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

殺了夏明翰,還有後來人。

2、吉鴻昌(1895—1934),抗日英雄,愛國將領,河南省扶溝人,祖籍陝西韓城縣西原村吉家巷。1913年入馮玉祥部,從士兵遞升至軍長,驍勇善戰。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4年參與組織中國人民反法西斯大同盟,被推為主任委員,秘密印刷《民族戰旗》報,宣傳抗日,聯絡各方,准備重新組織抗日武裝。

11月9日,在天津法租界遭軍統特務暗殺受傷,遭工部局逮捕,並被殺害於北平陸軍監獄,時年39歲。被殺害前,他用樹枝作筆,以大地為紙,寫下了浩然正氣的就義詩:「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國破尚如此,我何惜此頭!」

3、楊靖宇(1905——1940),原名馬尚德,漢族,河南省確山縣人,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著名抗日民族英雄,鄂豫皖蘇區及其紅軍的創始人之一,東北抗日聯軍的主要創建者和領導人之一。

1932年,受命黨中央委託到東北組織抗日聯軍,歷任抗日聯軍總指揮政委等職。率領東北軍民與日寇血戰於白山黑水之間,他在冰天雪地,彈盡糧絕的緊急情況下,最後孤身一人與大量日寇周旋戰斗幾晝夜後壯烈犧牲。楊靖宇將軍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之一。

4、趙一曼(1905年10月-1936年8月),,四川省宜賓縣白花鎮人。中國共產黨黨員,抗日民族英雄,曾就讀於莫斯科中山大學,畢業於黃埔軍校六期。趙一曼1935年擔任東北抗日聯軍第三軍二團政委。

1935年11月,在與日軍作戰中,趙一曼為掩護部隊腿部負傷後在昏迷中被俘。在獄中,日本人動用酷刑,她沒有吐露任何信息。1936年8月,趙一曼被日軍槍殺,年僅31歲。趙一曼被哈爾濱人民尊稱為「白山黑水」民族魂, 哈爾濱黨史研究室則稱其為「萬民永憶女先鋒。

5、方誌敏(1899年8月21日-1935年8月6日),原名遠鎮,乳名正鵠,號慧生[1]。江西上饒市弋陽漆工鎮湖塘村人,中國共產黨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傑出的農民運動領袖,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閩浙(皖)贛革命根據地和紅十軍團的締造者。

1922年8月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3年3月轉入中國共產黨。1928年1月,參與領導弋橫暴動,創建贛東北蘇區。先後任贛東北省、閩浙贛省蘇維埃政府主席,紅10軍、紅11軍政治委員,中共閩浙贛省委書記。

他把馬克思主義與贛東北實際相結合,創造了一整套建黨、建軍和建立紅色政權的經驗,毛澤東稱之為「方誌敏式」根據地。1935年被捕犧牲。

1934年,由方誌敏、粟裕率領的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在譚家橋鎮烏泥關、白亭、石門崗一帶遭到國民黨王耀武部隊追剿,此役我軍損失慘重 。紅十軍團被王耀武率領的國民黨軍隊追擊包圍,方誌敏等軍團主要領導被俘、犧牲,一萬多人僅有粟裕率領400多人突出重圍 。

1935年1月29日,在江西省玉山縣懷玉山區被俘,囚於南昌國民黨駐贛綏靖公署軍法處看守所,嚴辭拒絕了國民黨的勸降,實踐了自己「努力到死,奮斗到死」的誓言。1935年8月6日,方誌敏同志被秘密殺害於江西省南昌市下沙窩,時年36歲。

6、向警予(1895-1928),女,原名向俊賢,1895年生於湖南漵浦縣商會會長之家。她是中國共產黨創始人及早期領導人之一 ,女權主義領袖 ,無產階級革命家、婦女解放運動領導人之一。在有跡可循的史料里,她是中國共產黨唯一的女創始人。

1928年3月20日,由於叛徒的出賣,向警予在法租界三德里被捕,同年5月1日向警予被押赴余記里空坪刑場,年終33歲。

1928年3月20日,由於叛徒的出賣,向警予在法租界三德里被捕。國民黨對她實施了嚴刑逼供,但她始終大義凜然,嚴守黨的秘密,嚴守共產黨員的操守,表現了共產黨人的浩然正氣和崇高品格。國民黨新軍閥決定在5月1日這個全世界工人階級的節日里處決向警予。

向警予視死如歸,在走向刑場的路上,沿途向廣大群眾進行演講。國民黨對此極端恐懼,憲兵們毆打她,想使她不再說話,但她仍然堅持地講下去。劊子手向她嘴裡塞進石沙,又用皮帶縛住她的雙頰,血沫從她的嘴角流出。

⑷ 陳嘉庚為什麼要開學校

——陳嘉庚身居異邦,心懷鄉國,經營實業不謀私利,立志競爭義務報效祖國,故傾資興辦教育等公益事業,以盡國民天職。

陳嘉庚先生是偉大的愛國主義者、傑出的華僑領袖、著名實業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

陳嘉庚於1874年10月21日出生在福建省同安縣集美社(即現廈門市集美區)。十七歲往新加坡從父經商,後獨立經營菠蘿罐頭廠、米店和橡膠園等。1916年後,以橡膠和膠製品業為主,鼎盛時期其銷售網遍及全球,謂新馬樹膠王國的四大開拓者之一,成為馳名海內外的大實業家。

陳嘉庚身居異邦,心懷鄉國,經營實業不謀私利,立志競爭義務報效祖國,故傾資興辦教育等公益事業,以盡國民天職。早於1913年在家鄉創辦集美小學,後又增辦師范、中學、水產、航海、商業、農業等校,統稱為「集美學校」。1921年,陳嘉庚創辦廈門大學,親自選擇校址、校長,主持建築校舍,以及高薪聘請師資等,設文、理、法、商、教育等五院十七系,為海內外培養高等人才。在僑居地新加坡亦倡辦和贊助許多學校,形成陳嘉庚廣泛的開放型教育體系。盡管遇世界經濟危機,企辦業經營未能轉機,他仍多方籌措校費,百折不撓維持辦學。1932年,當外國財團答應以停止支持廈門大學和集美學校為條件保護其企業經營,即遭他斷然拒絕。直至1937年春無力支持,遂無條件地將廈門大學獻給政府。廈門大學改為「國立」後,他極為關注其發展。1940年回國慰問期間,還特地到遷往內地長汀的學校視察;1949年歸國亦來校訪問;1952年定居集美後,仍繼續募資、籌劃擴建學校規模。在他的倡導下,許多華僑捐資興學蔚然成風,影響深遠。他不但為教育事業鞠躬盡瘁,而且具有卓越的教育思想,提倡學生要在德育、智育、體育諸方面全面發展,倡辦職業技術教育,高度重視師范教育,以及重視校長、教師在辦學中的決定作用等等。他還推行社會教育,親建集美鰲園「博物大觀」和倡建廈門華僑博物院等。

⑸ 一九二零年的中國教育總長是誰呀,請把民國時期的那些教育界的文化名人給我介紹一下吧,魯迅先生就不用介

一九二零年的中國教育總長是范源濂。
中華民國教育部歷任教育總長:
1.蔡元培(到任時間1912年1月3日)
2.范源濂(到任時間1912年7月29日)
3.汪大燮(到任時間1913年年9月)
4.嚴修(到任時間1914年2月20日)
5.湯化龍(到任時間1914年5月)
6.張一麟(到任時間1915年10月)
7.張國淦(到任時間1916年4月)
8.范源濂(到任時間1916年7月12日)
9.傅增湘(到任時間1917年12月)
10.范源濂(到任時間1919年8月11日)
11.黃炎培(到任時間1921年12月25日)
12.范源濂(到任時間1924年1月12日)
等等下邊還有。

中國近代教育家名人錄:
蔡元培(1868---1940) 近現代著名民主革命家、教育家。字鶴卿,號子民,浙江紹興人。1892年中進士及第,授翰林院編修。1898年戊戌變法失敗後,深感清政府無望,遂萌發教育救國論思想,斷然棄官南下,從事教育,以啟發民智先後任紹興中西學堂監督,嵊縣剡山書院院長、南洋公學特班總教習。1902年發起組織中國教育會,任會長。同年秋,創辦愛國學社和愛國女學、並親自主管校務。1907年赴德國留學,入萊彼錫大學研究哲學、美學和心理學等。1912年回國後,任南京監時政府教育總長,發表了《對於教育方針之意見》,反對清末學部頒布的教育宗旨,認為「忠君」與共和政體不合,「尊孔」與信仰自由相違,提出以軍國民教育,實利主義教育,公民道德教、世界觀教育和美學教育五教育並舉的教育方針,成為臨時政府制訂教育宗旨的依據。南北政府成立後,繼任教育總長,主持召開全國臨時教育會議,宣布廢除忠君、尊孔和讀經,改革學制、修訂課程,實行小學男女同校,推行社會教育。1915年同吳玉章、李石曾等人在法國巴黎組織勤工儉學。1917年任北京大學校長,對北大實行全面改革,提倡學術自由、兼容並收,規定凡在學術上有高深造詣者,不論其他條件,均可登大學講台執教;管理上實行教授治校,學生自治,鼓勵支持學生成立各種研究會、社團和創辦刊物,並收開大學男女同校的先例;尤其是提倡民主和科學思想,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興起創造了條件。1927年就任南京國民政府大學院院長,建議在全國實行大學區制。不久,改任中央研究院院長。「九•一八」事變後,力主抗日,與宋慶齡、魯迅、楊興佛等人在上海發起中國民權保障同盟,任副主席,積極營救被捕的共產黨人和進步人士。1937年後,擁護國共合作,為抗日救亡事業竭力奔波。1940年3月5日在香港病逝。中共中央在唁電中稱其「為革命奮斗四十餘年,為發展中國教育文化事業勛老卓著,培植無數青年,促成國共兩黨合作。」毛澤東在唁電中更稱其為「學界泰斗,人世楷模」。主要著作有《中國倫理學史》、《蔡元培教育文選》、《蔡元培全集》。
陳嘉庚(1874---1961) 著名愛國華僑領袖和教育家。福建廈門人,曾長期僑居新加坡,從事橡膠業。1910年在新加坡參加同盟會,積極支持孫中山的革命活動。抗戰爆發後,投身抗日運動。1940年曾率「南洋華僑回國慰勞視察團」到重慶、延安等地慰勞抗戰軍民。抗戰勝利後創辦《南僑日報》,進行愛國民主活動。全國解放後,歷任中國人民政協第二、三屆副主席等職。1961年8月12日在北京病逝。陳嘉庚畢生致力於興辦教育,他認為「教育為立國之本,興學乃國民天職。」20歲便在家鄉創建惕齋學塾。1913年在集美創辦廈門大學,並資助福建各縣市73所中學。在新加坡創辦有道南等五所華文學校和圖書館、科學館等社會教育機構。教澤廣被,培育英才,積功祖國,譽滿南洋。主要論著有《陳嘉庚言論集》。
張伯苓(1876---1951) 近代著名教育家。名壽春,天津人,1895年畢業於北洋水師學堂。甲午中日戰爭以後,痛感中國積弱不振,認為「自強之道,端在教育」,決心獻身教育事業。1904年在天津創辦敬業中學,後改稱南開中學。1919年創辦南開大學。以後又成立南開女中、南開小學以及重慶南開中學,先後擔任校長40餘年。抗戰爆發後,南開大學與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在昆明組成西南聯合大學,任校務會常委。1938年任國民參議會副議長,1948年出任考試院院長,不久辭去。1951年2月23日病逝於天津。張伯苓一生致力於教育事業,堅持「重視體育,提倡科學,倡導團體組織,注重道德訓練,培養救國力量」的辦學方針,培養了大批人才,在舊中國教育界影響很大。主要著作有《四十年南開學校之回顧》等。
徐特立(1877---1968) 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著名教育家。原名懋恂,湖南長沙人。早年受私塾教育,曾任鄉蒙館教員。1905年考入長沙寧鄉速成師范學校,受到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的影響。畢業後在長沙城郊創辦梨江高級小學。1906年到長沙周南女校任教,常向學生宣傳革命思想,反對清政府媚外政策,曾東渡考察日本教育,並於1910年創辦辦湖南第一教育刊物《周南教育》。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後,積極響應並參加長沙起義的籌備和組織工作。1912年創辦長沙師范學校校長,注意招收貧苦子弟。1913---1919年在湖南第一師范學校任教,還兼任湖南孤兒院院長。在五四新文化運動影響下,積極投入反帝、反軍閥斗爭,同進倡導並親自參加留法勤工儉學運動。1924年歸國後,創辦長沙女子師范學校,任校長。1925年後,又擔任湖南省第一女子師范學校校長。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擯棄教育救國論思想,毅然加入中國共產黨,堅定走上了革命道路。1928年赴蘇聯莫斯科勞動大學學習馬列主義理論。1930歸國,赴中央蘇區,在紅軍總部從事政治宣傳和教育工作。歷任中央教育人民委員部副部長、部長、蘇維埃大學副校長等職。努力把馬列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教育的具體實踐結合起來,主張用革命精神、革命辦法舉辦革命教育。並從根據地的實際情況出發,因陋就簡,創辦了列寧小學、列寧中學、列寧師范、農業學校等,有力促進了蘇區教育事業的發展。1934年參加長征,到陝北後,任陝某寧邊區教育廳廳長,積極實施多種形式辦學,廣泛開展搞戰教育工作。1940年後,任自然科學院院長、中央宣傳部副部長等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出任中央宣傳部副部長,仍十分關心中國的教育事業,積極從事教育科學及青年教育問題研究,還經常到全國各地視察指導教育工作。1968年11月28日在北京病逝。著有《徐特立教育文集》。
黃炎培(1878---1965)現代民主革命家、著名教育家、職業教育的奠基人。字任之,號抱一,上海浦東川沙縣人。1901年考取上海南洋公學特班,選習中文,並從蔡元培先生接受新文化教育。1903年創建川沙小學堂。因積極組織愛國宣傳,為清廷所忌,逃亡日本。旋歸國,主持創辦上海廣明小學、文明師范和浦東中學,對推廣新學校了示範作用。1905年秋加入中國革命同盟會,參與辛亥革命活動。辛亥革命後,任江蘇省教育司司長。1913年任教育部「課程標准起草委員會」委員,擬訂了「江蘇省教育行政五年計劃書」,推動地方興辦各級學校時,發表《學校教育彩實用主義之商榷》一文,提倡教育要適用於實際生活,成為職業教育思想的發端。1914年辭教育司長職,以上海《申報》旅行者的身份,走遍皖、贛、浙、魯、冀諸省進行考察,進一步看到了教育與生活、勞動嚴重脫節的現象,提出溝通教育與職業的主張。1917年聯合國內各界知名人士在上海發起成立中國第一個以研究、提倡、實驗、推廣職業教育為職責的全國性機構---中華職業教育社,全力從事職業教育活動,創辦有《教育與職業》雜志。翌年,在上海創設中華職業學校,提出「手腦並用、雙手萬能」,實行工讀結合的職業教育原則。1925年又提出「大職業教育主義」主張,認為單就職業教育而論職業教育是行不通的,職業教育必須參加到社會改革和政治運動中去,必須顧及勞動人民的實際利益,如此職業教育才有可能進一步發展和獲得成功。「九.一八」事變後,積極投身廣西、貴州及雲南等地創辦許多職業學校、職業實習學校及函授學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政務院副總理兼輕工部部長、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政協全國副主席、民主建國會主任委員等職。1965年12月21日在北京病逝。著有《實用主義小學教育法》、《黃炎培教育考察日記》、《中華職業教育社宣言書》、《我之人生觀與吾人從事職業教育之基本理論》等。1985年,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有《黃炎培教育文選》。
陶行知(1891---1946) 現代著名民主革命家、教育家,中國民主同盟主要領導人之一。原名文,後改名知行,又改為行知,安徽歙縣人。1910年考入南京金陵大學中文系。1914年赴美留學,先入伊利諾斯大學學市政,獲政治碩士學位;後轉哥倫比亞大學研究教育,成為美國實用主義教育家J.杜威和P.孟祿的學生,獲該校都市學務總監學位。1917年秋回國,任南京高等師范學校東南大學教務主任、教育科主任,對教育頗多革新,主張改「教授法」為「教學法」,認為這更能反映教學的實質,概念也比較科學。1921年參與組織中華教育改進社,任總幹事,致力於學制改革,反對帝國主義的文化侵略。1923年與朱其慧等人發起組織「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積極提倡平民教育,親自編印《平民千字課》讀本,創辦許多平民讀書處,並深入全國許多省市、機關、商店和家庭推行平民教育。1926年起草發表《中華教育改進社改造全國鄉村教育宣言》,開始提倡生活教育。1927年3月,與東南大學教授趙權愚一起創辦了南京試驗鄉村師范學校,按其生活教育理論施教,以萬物為導師,以宇宙為教室,以生活為課程,旨在培養鄉村試驗人材。1931年從日本回國後,提倡「科學下嫁運動」,通過創辦自然科學園、編輯科學叢書以普及科學知識。同時,提出創辦工學團計劃,認為工學團就是一個小工場、一個小社會、一個小學校,規定工學團要普遍地進行軍事、生產、科學、識字、民權和體育六大訓練,使成為改造鄉村生活且富有活力的新細胞。1932年在上海與寶山之間創辦了山海工學團,採取邊學習、邊工作的方式,自編教材《老少通千字課》,提倡「小先生制」和「即知即傳」的普及教育方法。「一二.九」運動後,在中國共產黨的幫助和影響下,政治態度和教育觀念大有改變和進步,堅決擁護中國共產黨提出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反對蔣介石的獨裁統治,積極宣傳抗日,投身於民族民主革命運動和教育運動。1939年在重慶創辦育才學校和社會大學,曾得到周恩來及董必武的關心和支持,培養出不少革命人才。1946年7月25日猝然在上海病逝。毛澤東親筆題詞:「痛悼偉大的人民教育家」。平生著述甚多,主要有《中國教育改造》、《普及教育》、《幼稚教育論文集》及《教學做合一討論集》等。1981年教育科學出版社出版了《陶行知教育文選》。
胡適(1891---1962) 現代著名學者、教育家。原名洪,家適之,安徽績溪人。他早年肄業於上海中國公學,1910年赴美留學,受業於著名實用主義哲學家杜威,獲哲學博士學位。1917年回國任北京大學教授,提倡文學改良,是新文化運動的著名人物之一。1919年發表《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一文,反對馬克思主義。1925年參加段祺端策劃的善後仁義,與孫中山領導的國民會議對抗。後來歷任上海光華大學教授、中國公學校長、北京大學文學院院長等職。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支持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內"的反動政策,發表"全盤西化"的主張。1938年後歷任國民黨駐美大使等職。1946年任北京大學校長。1948年後長期居住美國,後去台灣,1962年病逝。胡適一生宣傳實用主義,著作極多,在學術界、教育界影響極大。主要著述有《胡適文存》等。
晏陽初(1894---) 近代著名教育家。又名興復、遇春,四川巴中人。從小就學於教會學校,後赴美留學榮獲博士學位。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赴法國組織華識字。1920年回國後在長沙、煙台等地開展平民教育運動。1923年與陶行知等發起成立「中華平民教育促進總會」,任總幹事。1926年在河北保定地區開始鄉村平民教育實驗。1929年在河北定縣開始「鄉村建設」計劃。1933年河北省縣政建設研究院在定縣成立,任院長兼實驗縣縣長。1940年在四川創辦「鄉村建設育才院」,不久改名「鄉村建設學院」,任院長。他認為中國農村的基本問題是愚、貧、弱、私,根治的辦法是開展文藝、生計、衛生、公民「四大教育」,實現政治、教育、經濟、自衛、衛生和禮俗「六大整體建設」,從而達到強國救國之目的。1950年由台灣赴美國,協助菲律賓等國建立鄉村改造促進會。60年代在菲律賓創辦國際鄉村改造學院,任院長。後任該院理事會主席。主要著作有《平民教育概論》、《農村運動的使命等》。
楊賢江(1895---1931) 現代著名教育理論家。字英甫,筆名李浩吾、葉公朴、直夫、李之宜等,浙江餘姚人。1908年入誠意學堂讀書,畢業後留堂任教,開始教育生涯。1912年考入杭州省立第一師范學校,學習之餘積極參加社團活動,萌發「教育萬能論」思想。1917年師范畢業。1919年經鄧仲夏介紹,加入「少年中國學會」,任南京分會書記,參與會刊《少年世界》編輯工作。1921受聘擔任《學生雜志》編輯,辟有「通訊」、「答問」專欄,成為青年學生的良師益友。並以此為陣地,熱心宣傳馬列主義,指導和鼓勵青年學生參加民主革命運動。1923年,在惲代英等同志的影響和幫助下,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協助編輯《中國青年》。從此,自覺地、積極地從事革命宣傳和教育活動。1924年兼任上海大學教授。1927年4月,調任武漢《革命軍日報》社社長。1931年因患腎結核,至日本就醫,8月9日不幸病逝,終年36歲。平生著述頗多,發表論文300篇,寫給青年的通訊100多封,回答青年學生的問題1,000多則,譯文30多篇,譯著3部。尤其是撰寫了兩部影響圈套的教育專著;《教育史ABC》和《新教育大綱》。最早用馬列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來系統地闡述教育理論,同時對資產階級的教育學說進行了深刻的批判,奠定了用馬列主義指導中國教育研究和實踐的理論基礎。1983年,教育科學出版社出版了《楊賢江教育文集》。

⑹ 福州華僑中學的華僑校史

福州華僑中學創辦於一九五五年,是市屬公立完全中學,省普通中學二級達標學校、福建省海外華文培訓基地學校、福建省現代技術實驗學校、福州市文明學校和高中新課程改革樣本校、福州市綠色學校。校園佔地近40畝,總建築面積19747平方米,校內綠樹蔥蘢、芳草茵茵,樓宇錯落有致,環境幽雅宜人。
全國政協委員、全國僑聯常委、香港永升實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永升(福建)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福州十邑旅港同鄉會永遠名譽主席賴慶輝為名譽校長,福建省中學語文特級教師、省學科帶頭人、教育碩士、台江區人大代表徐聰任校長。 學校創建之初,系由林珠光、俞昌檀、楊銀仙、郭瑞人,陳仰曾、葉鴻寶等六位愛國華僑聯合籌資興辦。是一所僑辦公助的私立中學。至六十年代初,學校已初具規模。當時,學校除在國內招生外,還接收海外僑生,在校僑生數曾多達二百餘人。
學校經「文革」沖擊,至一九六八年全國復課時,華僑董事會已潰散,由政府出資扶持重新開學。此後,學校轉制為公立中學。曾先後易名「東方紅中學」,福州二十六中。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統戰、僑務政策逐步落實。在華僑校友努力和政府的支持下,一九八三年十月,學校恢復了「福州華僑中學」的校名。此後,省、市教育行政部門在財政撥款、師資配備等方面給予傾斜照顧;愛國華僑也積極捐資興學。自一九八三年至今,賴慶輝等一批愛國華僑共捐贈辦學經費300餘萬元,為學校發展做出貢獻。
學校復名後,校「董事會」作為捐資助學的機構恢復了活動。初由林珠光任董事長,楊銀仙、賴慶輝任副董事長。一九九五年換屆改選後,全國政協委員、全國僑聯常委、香港永升實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永升(福建)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福州十邑旅港同鄉會永遠名譽主席賴慶輝先生任董事長。一九九五年十一月,市人民政府授予賴慶輝先生「福州華僑中學名譽校長」榮譽稱號。
一九八四年,為滿足社會需求,學校曾開辦計算機職高班。二○○○年,為規范辦學模式,該班停止招生,最後一屆學生於2002年畢業。
一九九五年,學校經市教委批准,在初中部開辦英語特色班,採取小班教學模式強化英語口語能力。特色班畢業生歷屆中考優秀率均在75%以上。
學校現有的師資力量雄厚,教職員工185人,專任教師173人,大學本科以上學歷者佔94%,其中,雙學位、碩士生共12人,高級教師62人,中級教師94人。現有特級教師2人,福建省中小學學科教學帶頭人4人,福州名師工作室成員4人,省市骨幹教師33人。
學校硬體設施先進,按省一級達標學校標准配備的理、化、生實驗室、美術、音樂、通用技術專用教室;擁有多功能的體育館、田徑場、藏書11萬余冊的圖書館;所有教學班級配備多媒體設備和覆蓋全校辦公、教學場所的主幹帶寬千兆的計算機網路。
建校以來,僑中人秉承「篤學上進,勵志報國」的校訓,追求「團結、上進、勤奮、競取」的校風,「敬業奉獻、嚴謹治學、為人師表」的教風和「勤學、善思、好問」的學風,發揚海外華僑自強不息、努力拚博的創業精神,為福州市教育事業的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辦學效益受到了社會各界的一致認可。
學校先後被授予福建省海外華文培訓基地學校、福建省第二批現代技術實驗學校、福州市綠色學校、福州市學校安全工作目標管理責任制優秀集體、福州市第十二屆文明學校、福州市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教育科研先進集體、全國工會小家(物理組)、福州市收費規范學校、福建省「十一五課題研究先進單位、福州市語言文字規范學校等多項榮譽。
橋中人正共同努力,要把僑中辦成一所管理嚴、校風正、質量高、設施齊、師生和諧發展,具有僑校辦學特色的省一級達標學校。

⑺ 陳嘉庚是個什麼人物

陳嘉庚(1874—1961年),又名甲庚,字科次,著名愛國華僑領袖。

清同治十三年九月十二日(1874年 10月 21日),陳嘉庚出生於福建同安縣仁德里集美村。9歲人讀南軒私塾,17歲赴新加坡協助其父經營米店。不久,其父破產,陳嘉庚獨立經營後首先償還父親的全部債務,獲得良好信譽。此後事業順利。在新加坡,陳嘉庚最早引進橡膠並進行大面積種植,首先加工橡膠製品並投人大規模工業生產。同時兼營菠蘿罐頭廠。又把業務拓展到泰國、馬來亞及廈門等地。鼎盛時期開辦30多家工廠,100多間商店,墾植橡膠和菠蘿園 15000多英畝,僱傭職工32000多人。民國 14年(1925年),他已成為東南亞的「橡膠大王」,著名的大企業家,百萬富翁。

陳嘉庚致富後首先想到的是興學報國。他說:「國家之富強,全在於國民,國民之發展,全在於教育,教育是立國之本。」早在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他就捐獻2000銀元,在家鄉創辦惕齋學塾。民國3年3月創辦集美高初兩等小學校,此後又相繼創辦女子小學、師范、中學、幼稚園、水產、商科、農林、國學專科、幼稚師范等,並逐步發展,在校內建起電燈廠、醫院、科學館、圖書館、大型體育場。在昔日偏僻的漁村裡建設起舉世聞名的集美學村。民國8年,他開始籌辦廈門大學,認捐開辦費100萬元,常年費分12年付款共300萬元,而當時他所積存的資產也僅400萬元。民國10年4月6日,廈門大學在五老峰下正式開學,設師范部(文、理兩科)和商學部。到民國25年,廈大已發展到文、理、法商3個學院9個系,成為當時國內科系最多的5所大學之一。民國26年陳嘉庚因企業破產,無法負擔廈大經費,才請國民政府收為國立大學。在承擔集美、廈大兩校龐大開支的同時,陳嘉庚還於民國10年聯絡新加坡華僑,組織同安教育會,支持同安縣創辦40多所小學。民國13年,陳嘉庚把同安教育會改為集美學校教育推廣部,至民國24年,先後補助本省20個縣市的73所中小學,補助總額達193227銀元,全部由陳嘉庚承擔。在僑居地,陳嘉庚竭力倡辦華文學校,曾任新加坡道南學校總理。民國4年在新加坡捐資創辦崇福女校,民國8年又捐資3萬元創建南洋華僑中學,後來又捐40多萬元作為該校基金。民國36年3月,創辦南洋女子中學。

華僑史上有一個光輝的名字,永遠銘刻在千百萬華僑心中,受到祖國人民的尊敬和懷念。這個人,便是毛主席譽為「華僑旗幟,民族光輝」的陳嘉庚。他「為中國人民革命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著名的實業家、企業家】

陳嘉庚1874年10月21日生於福建省同安縣集美社(現屬廈門市)的一個華僑世家。曾祖父陳時賜兄弟五人中有兩個出洋定居。父親纓紀(又名杞柏)遠渡新加坡開了一家米店。大伯父纓節和二伯父纓酌也出過洋。

陳嘉庚17歲(1891年)渡洋前往新加坡謀生,起初主要在他父親經營的順安米店服務,共做了13年,直到1904年,他集資7000多元(叻幣,下同)創設菠蘿罐頭廠,號稱「新利川」;時隔不久,又接管了一個也經營菠蘿罐頭廠的日新公司。在三個月內兩個廠獲利共4萬元。

⑻ 陳嘉庚先生為什麼被毛主席譽為「華僑旗幟,民族光輝」

陳嘉庚,是著名的愛國華僑領袖、企業家、教育家、慈善家、社會活動家,泉州府同安縣集美社人(現廈門市集美區),廈門大學、集美學村、翔安一中、翔安同民醫院等,均由陳嘉庚創辦。成長於鄭成功抗清復明故壘的陳嘉庚一生具有強烈的愛國情懷,為辛亥革命、民族教育、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新中國的建設作出了卓越的貢獻。生前曾被毛澤東稱譽為「華僑旗幟、民族光輝」,廈門大學、集美大學(前身為集美學村各校)兩校師生都尊稱其為「校主」。晚年的陳嘉庚,請人在鰲園刻錄「台灣省全圖」,念念不忘國家統一。
陳嘉庚赤誠愛國,勇於捍衛華僑的利益。他曾經頂住英國殖民政府的壓力,向國際聯盟調查團揭露鴉片公賣政策對華僑的毒害,在新加坡參事局反對限制華人種植水稻,發表聲明駁斥英國殖民軍司令白思華對華人的誣蔑,譴責荷蘭殖民軍屠殺華僑,積極調查華僑在二戰中的損失,在海內外享有崇高的威望。
1937年「七七事變」後,抗戰全面爆發。陳嘉庚組織「南洋各屬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簡稱「南僑總會」)並被選為主席,領導支援祖國抗日救亡。
1939年汪精衛叛國投敵,他嚴電聲討。1940年3月率領「南洋華僑回國慰勞視察團」回國視察各戰區和重慶、延安等地,反對蔣介石獨裁,堅持團結抗戰。
1941年12月日本帝國主義進攻馬來亞,他領導「新加坡華僑抗敵動員總會」組織華僑歸國服務團,動員各方力量抗擊日本侵略。

1945年日本帝國主義投降,經歷過戰爭磨難的陳嘉庚,熱切冀望勝利大國的領袖們有以道義造福人類、拔除戰爭禍根、維護世界永久和平的善願和舉措。
從1945年10月到1949年5月,他馬不停蹄地做了許多事,如,協調當地勞資關系,推動恢復生產,醫治戰爭創傷;籌募教育經費、擇地增建校舍,使失學兒童有書讀;交涉南僑機工復員南返等。
陳嘉庚一生自奉節儉,卻數十萬、數百萬地慷慨捐輸辦學。
據後人回憶,陳嘉庚對自己很「摳門」,一間卧室里只擺放床鋪、衣櫃和一個痰盂。他身上穿的衣服,有好幾件都打著補丁。
他說:「教育為立國之本,興學乃國民天職。」在他看來,捐資興學辦教育不同於一般人的行善積德,而是作為國民義務,理所當然必須履行,作為自己的事業,為之破釜沉舟,為之奮斗終生。
陳嘉庚先生一生熱心教育,特別是對華僑子弟的教育尤其重視。早在陳嘉庚僑居新加坡時期,便建立了諸多學校。1950年,陳嘉庚回國定居。他把全部財產貢獻出來,用以建設廈門大學新校舍和集美學村。

⑼ 為什麼說陳嘉庚是一位教育事業家

陳嘉庚不僅是偉大的愛國者、著名的實業家,而且也是一位畢生熱誠為國興學育才的教育家。陳嘉庚事業達致頂峰時,不過擁資一、二千萬元左右,在當時的華人企業家中,比他富有的人為數不少,但為國家和民族興學育才始終如一地慷慨輸捐而自己一生過著非常儉朴的生活的,唯有陳嘉庚。正因為如此,黃炎培先生曾說:「發了財的人,而肯全拿出來的,只有陳先生。」陳嘉庚傾資興學重點,一是集美學校,二是廈門大學,三是新加坡華僑學校。即立志興辦集美學校,從小學到中學及各類專業院校,學校規模之大,師生人數之多為全國之冠。與此同時,陳嘉庚在新加坡又先後積極資助與創辦六所華僑華文學校,開創了華僑在海外辦學新風。1919年,陳嘉庚公司進一步發展,企業資產總值約達400萬元左右,便雄心勃勃地回國籌辦全國第一家僑辦大學--廈門大學。為做表率,他帶頭認捐400萬銀元。其認捐數額正好與其當時全部資產總值相當。陳嘉庚在愛國興學方面用錢氣魄之大,目光之遠,舉世罕見。

陳嘉庚說:「民智不開,民心不齊,啟迪民智,有助於革命,有助於救國,其理甚明。教育是千秋萬代的事業,是提高國民文化水平的根本措施,不管什麼時候都需要。」本著上述辦學目的和動機,他不惜傾資辦學。
陳嘉庚不僅是一個教育事業家,而且不愧為一個教育家。在長期辦學的實踐中,形成了他的教育思想:第一、他提倡女子教育,反對重男輕女。大力倡辦女子學校,讓女子能上學,這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開了風氣之先,是難能可貴的;第二、強調優待貧寒子弟,獎勵師范生。他反對辦學分貧富,盡力幫助貧寒子弟上學。同時,他非常注意師范生的培養,嚴格選擇和物色師資人才,對於好的加以獎勵;第三、講究教學質量,注意全面發展。陳嘉庚從辦學開始,就一直注意「德、智、體三育並重」,強調全面發展;第四、主張「沒有好教師,就沒有好學校」,強調要確立教師在學校的主導地位,他認為要辦好學校,關鍵在於領導和教師,「千軍易得,一將難求」,要提高教學質量,很重要的一條,就是「要選教師」,因此,他十分重視選擇校長和教師;第五、為了振興實業,培養生產技術人才,倡辦職業技術教育;第六、要求普及教育,並訂下同安「十年普及教育計劃」,設立同安教育會和教育推廣部。他為教育事業奮鬥了一生。

閱讀全文

與開僑中學第一任校長陳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睢寧縣第一中學北校區 瀏覽:349
道里小學中學排名 瀏覽:226
遼寧重點中學分數線 瀏覽:174
臨夏回民中學2018分數線 瀏覽:683
合肥市包河區外國語實驗中學 瀏覽:477
龍川實驗中學公路改造 瀏覽:844
呼和浩特中學上下課時間表 瀏覽:300
2018年沈陽市初中學業水平考試數學 瀏覽:687
龍川縣登雲中學校長 瀏覽:863
北侖中學招生簡章 瀏覽:473
長安一民中學上課時間 瀏覽:833
盱眙中學2015高考成績 瀏覽:284
中學生手球錦標賽 瀏覽:377
遼寧省實驗中學魏民 瀏覽:670
2018江浦高級中學錄取名單 瀏覽:305
洛陽2019年中學招生信息 瀏覽:220
蔡家坡初級中學電話 瀏覽:903
三門啟超中學招聘2018 瀏覽:572
郴州市第三中學貼吧 瀏覽:716
2019北鎮中學分數線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