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初中高中 > 龍虎山初級中學

龍虎山初級中學

發布時間:2021-01-30 14:26:01

① 為什麼我的QB會自己減少我去查詢好像是什麼大樂斗。

把馬化騰牽過來問問吧^(oo)^
你看看自己的大樂逗是不是真的消費了呢?若沒消費,打客服讓她陪(嘻嘻)

② 廈門科技中學位置

廈門大學附屬科技中學

地址:廈門市思明區龍虎山路11號

公交信息

科技中學(公交站)

地址內:福建省廈門市思明區龍虎山容路

途經公交:52路,310路高峰,92路,87路,2路

思明交警(公交站)

地址:福建省廈門市思明區曾厝垵北路

途經公交:57路高峰

小白鷺藝術中心(公交站)

地址:福建省廈門市思明區環島南路

途經公交:29路,857路,47路,112路,751路

倉里(公交站)

地址:福建省廈門市思明區龍虎山路

途經公交:52路,2路,57路高峰,310路高峰,92路,87路

③ 請問下中國道教的旅遊線路都有哪些啊,越詳細的越好。

江西龍虎山

龍虎山位於江西省鷹潭市貴溪境內,距鷹潭20公里。是中國道教發祥地,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整個景區面積200多平方公里。源遠流長的道教文化、獨具特色的碧水丹山和千古未解的崖墓群構成了龍虎山風景旅遊區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三絕」。《水滸傳》第一回「張天師祈禳瘟疫,洪太尉誤走妖魔」就以「千峰競秀、萬壑爭流。瀑布斜飛、藤蘿倒掛」這樣生動的文字描寫這里的景色。

龍虎山原名雲錦山。東漢中葉,第一代天師張道陵(張魯)在此肇基煉九天神丹,「丹成而龍虎見,山因以名」。張天師在龍虎山承襲六十三代,歷經一千九百多年,是我國一姓嗣教最長的道派,素有「北孔(孔夫子)南張(張天師)」之稱,「百神授職之所」的大上清宮,始建於東漢,為祖天師張道陵修道之所,道教興盛時期曾建有九十一座道宮,八十一座道觀,五十座道院,二十四殿,三十六院。宮內伏魔殿的鎮妖井,就是施耐庵筆下樑山一百零八將的出處。

山之得名有二說,《廣信府志·山川篇》謂其為象山山脈之一支,歷台山西行數十里,折而南,分兩支,環抱狀若龍盤虎踞,故名;《龍虎山志》載雲:「山本名雲錦山,第一代天師於此煉九天神丹,丹成而龍虎見,因以山名。」方圓 200 平方公里,境內峰巒疊嶂,樹木蔥籠,碧水常流,如緞如帶,並以二十四岩、九十九峰、一百零八景著稱;道教宮觀廟宇星羅棋布於山巔峰下河旁岩上,據山志所載原有大小道教建築五十餘處,其中著名的如上清宮、正一觀、天師府、靜應觀、凝真觀、元禧觀、逍遙觀、天谷觀、靈寶觀、雲錦觀、祈真觀、金仙觀、真應觀等等,因屢遭天災兵火,大部分建築先後被毀廢,今僅存天師府一座,為全國道教重點開放宮觀之一。《雲笈七簽》卷二十七《洞天福地》載其為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中的第三十二福地(歷代天師及《龍虎山志》稱之為道教第二十九福地),享有「仙靈都會」、「仙人城」之譽;為張天師後繫世居之地,是中國道教名山之一。
龍虎山在江西貴溪縣西南部。其名之由來有二說:一謂以山形得名。清雍正《江西
通志》卷十一雲:「龍虎山在貴溪縣南八十里,兩峰對峙,狀若龍虎。」①二謂據張陵
故事得名。
清婁近垣《龍虎山志》卷二雲:「龍虎山在江西廣信府貴溪縣西南八十里之仁福鄉,……
本名雲錦山,第一代天師於此煉九天神丹,丹成而龍虎見,因以名山。」②後說自然是
道教中人的識見。道教稱其為第三十二福地,司馬承禎《天地宮府圖·七十二福地》雲:
「第三十二龍虎山,在信州貴溪縣,仙人張巨君主之。」③龍虎山是天師道發展至龍虎
宗時張陵後嗣世居之地,是龍虎宗、正一道的中心,在道教諸名山中居重要的地位。該
山以張陵後嗣入居最早,據天師道士稱,張陵第四代孫張盛在三國或西晉永嘉(307~3
12)間已赴龍虎山,即龍虎山之有道士和天師道演變為龍虎宗在三國或西晉。此說疑點
很多,缺乏佐證,很難當作信史。從古碑刻文字看,龍虎山最早的道教廟宇是南唐保大
八年(950)所建的張天師廟,最早居龍虎山的張陵子孫為二十一代張秉一,此見五代南
唐陳喬所撰之《南唐新建信州龍虎山張天師廟碑銘》:「道之將行,必先於崇奉,乃詔
執事建天師新廟於信州龍虎山。……二十一代張秉一,體備清和,氣凝元寂,鉤深致遠,……
再光先構,不亦宜乎!」④從道教資料看,龍虎山最早的道教廟宇是唐會昌(841~846)
中所建的真仙觀,最早居龍虎山的張陵子孫為第二十代張諶,此見婁近垣所撰之《龍虎
山志》卷二。該卷《上清宮》條稱上清宮原為「第四代天師自漢中歸龍虎山(所)建傳
籙壇,唐會昌中,賜額真仙觀。」⑤卷六《張諶傳》曰:
「二十代諶,字子堅,唐會昌中,武宗召見,賜傳籙壇額曰真仙觀。」⑥張盛建傳
籙壇不盡可信,張諶時武宗賜額傳籙壇,似近史實。
從唐會昌至五代末,在龍虎山嗣教的張陵子孫為二十代張諶,二十一代張秉一,二
十二代張善,二十三代張季文。他們皆無重要事跡可述。此期所建宮觀,即上述之真仙
觀、張天師廟,和另一座三清觀。
入宋以後,張陵後嗣漸受朝廷重視,龍虎山道教隨之興盛。在宋元時期成為與茅山、
閣皂並立的三山符籙之一。此期嗣教的張陵後嗣為二十四代至三十五代,其名依次為張
正隨、張乾曜、張嗣宗、張象中、張敦復、張景端、張繼先、張時修、張守真、張景淵、
張慶仙、張可大。從二十四代張正隨起,每代都曾被詔赴闕,賜「先生」號,表現了宋
室對龍虎宗的重視和支持。其中三十代張繼先和三十五代張可大尤得朝廷恩寵。張繼先,
字嘉聞,一字道正,號翛然子。徽宗崇寧三年(1104),「赴闕,召見,問曰:『卿居
龍虎山,曾見龍虎否?』對曰:『居山,虎則常見,今日方睹龍顏。』」所答十分乖巧。
又問修丹之術,對曰:「此野人事也,非人主所宜嗜。陛下清靜無為,同夫堯舜足矣!
上悅。」⑦崇寧四年(1105)賜號虛靖先生。「十二月還山,凡父兄皆賜爵有差。四方
從學者恆數千(《龍虎山志》作「十」——引者注)百人。」⑧與林靈素、王文卿同顯
於徽宗朝。喜屬文作詩,善內丹術,「雅善書法,嘗書《道德經》以進御,……書《茅
山宣和御制化導碑》,時稱其工」。⑨張可大,字子賢。端平(1234~1236)間累召赴
闕。嘉熙三年(1239)「七月召見,賜號觀妙先生,敕提舉三山符籙,兼御前諸宮觀教
門公事。」AB據此記載,宋初鼎立的三山符籙,經過二百年之發展,龍虎宗竟躍居為三
山符籙之首,表明其力量之壯大。
兩宋時期,龍虎山除各代嗣教天師外,又出現了大批有名道士。婁近垣《龍虎山志》
卷七「人物」目列有宋道士二十六人,其中有王道堅者,貴溪人,上清宮道士,就學於
張繼先。政和(1111~1117)間赴召,「館於太乙宮,徽宗問以輕舉延年之術,對曰:
『清靜無為,黃帝所以致治;多欲求仙,漢武所以罔功,修煉非天子事也。』授太素大
夫,號凝妙感通法師。」AC又有留用光,字道輝,貴溪人,師蔡元久。通法術,據稱多
次禱雨有驗,宋孝宗「授左右街都道錄,太乙宮都監,號沖靜先生。寧宗為出內帑錢帛
修上清宮,新而廣之,……
嘉泰甲子(1204)得請還山,校定黃籙科儀。」AD今《道藏》第九冊收有蔣叔輿編
集的《無上黃籙大齋立成儀》五十七卷,除部分為陸修靜、張萬福、杜光庭之遺作輯錄
外,大部皆題「留用光傳授,蔣叔輿編集」,證明留用光是繼杜光庭之後道教黃籙齋儀
的重要整理、修訂人之一。
宋代龍虎山道教擁有大批宮觀。一是舊有幾座宮觀得到擴建、賜額。主宮上清宮在
唐會昌中名真仙觀,宋祥符(1008~1016)間敕改上清觀,經幾次擴建,政和三年(11
13)改名上清正一宮。後再經擴建,至南宋時規模已甚為可觀。原張天師廟,宋崇寧
(1102~1106)中改名演法觀,咸淳(1265~1274)間重建,明嘉靖乙卯(1555)重修,
改額正一觀。南唐保大(943~957)中賜名的三清觀,元至大(1308~1311)間升沖虛
至道宮。二是新建了大批宮觀。據元明善和婁近垣所撰兩種《龍虎山志》的粗略統計,
可確定為宋代新建的宮、觀、庵、院,近二十所。計有:建於嘉佑(1056~1063)間的
凝真觀,崇寧(1102~1106)間的靜應觀、祈真觀,大觀(1107~1110)間的靈寶觀,
宣和(1119~1125)間的逍遙觀,嘉定(1208~1224)間的金仙觀,嘉熙(1237~1240)
間的紫霄宮、真元宮、真應觀,南宋寧宗朝(1195~1224)的歸隱庵,AE咸淳(1265~
1274)間的瑞慶觀,北宋徽宗朝(1101~1125)的渾淪庵、靖通庵。AF另有建於宋,而
不明具體創建年代之雲錦觀、仙隱觀、歸隱庵、蒙谷庵、天樂道院等,亦分別見於二種
《龍虎山志》。
元代是龍虎山道教的鼎盛時期。此期嗣教的張陵後嗣為三十六代至四十一代,其名
依次為張宗演、張與棣、張與材、張嗣成、張嗣德、張正言。從張宗演起,代代被元室
封為天師、真人,主領江南道教。至三十八代張與材時,更封為正一教主,主領三山符
籙,位居諸符籙派之首。龍虎山因此也成為此後諸符籙派眾山之首。
此期龍虎山出現了大批著名道士。一是輸送了一批道士至大都(燕京),由張留孫
組成一個規模較大的龍虎宗支派——玄教,主領江南廣大地區之道教事務,其主要骨幹
如張留孫、吳全節、夏文泳、陳日新、陳義高、薛玄曦等,不下數十百人,皆出身龍虎
山。二是留居龍虎山者,亦不乏傑出之士。李宗老,達觀院道士,吳全節之師,世祖至
元(1264~1294)間授江東道教都提點,住持本山上清宮。吳元初,龍虎山高士,就學
於道教學者雷思齊,所著詩文集為《元元贅稿》,虞集為之敘。略雲:「元初服黃冠以
自隱,無所營於時,故無所爭於人,交遊天下名士,詩文往來,皆一時之盛。其言溫而
肆,清而容,雜而不厭,幾於道者之為乎?」AG劉思敬,盧陵人,長游蜀中,從靈寶陳
君受丹砂訣,遍歷名山,年五十,始入龍虎山為道士,自號真空子。尋主郁和道院。煉
鉛汞為丹砂。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奉詔赴闕,並進六甲飛雄丹治世祖足疾。居八
年,乞還山,結八卦庵於琵琶峰之右。AH金志揚,號野庵,人稱金蓬頭,永嘉人。游龍
虎山,居先天觀,復構蓬萊庵於聖井山,又命其徒李全正、趙真純築天瑞庵於峰頂。四
方聞其道者,無遠近,皆往禮叩問。AI張彥輔,龍虎山道士,精繪事,虞集曾為其所作
《江南秋思圖》賦詩,又為方方壺作《聖井山圖》,危素為之作序。AJ元代龍虎山除對
原有宮觀多有修葺外,又新建有大批宮觀。據元明善和婁近垣所修兩本《龍虎山志》的
不完全統計,共新建宮、觀、庵、院達三十七所。計有:建於元世祖至元間的文惠觀、
乾元觀、會真道院、望仙道院、紫霄道院、清溪道院,AK沖和觀、慈壽觀、八卦庵、止
止庵、寄庵、太極庵、西華道院、東山道院、雲山道院、雲溪道院、瑤峰道院,LB建於
元貞(1295~1296)間的龍泉觀、通真道院,建於大德(1297~1307)間的崇文宮、元
成宮,LC怡雲道院,LD建於延佑三年(1316)的元禧觀,建於至治(1321~1323)間的
仁靜觀,建於泰定元年(1324)的明成觀,建於至正(1341~1368)間的繁禧觀、蓬蓽
觀。另有建於元,而不明具體創建年代之玉隆宮、元都觀、神德觀、明勝觀、先天觀、
佑聖觀、桃源觀、招真觀。LE還有仙源道院,元明善謂建於至元間,婁近垣謂建於大德
間;紫雲庵,元明善謂建於大德間,婁近垣謂建於至正間。
明前中期,龍虎山道教續有發展。此期嗣教的張陵後嗣為四十二至四十九代,其名
依次為張正常、張宇初、張宇清、張懋丞、張元吉、張玄慶、張彥頨、張永緒。最初,
朝廷仍沿舊習封張正常為天師,不久,取消「天師」號,只稱大真人。但其領導的正一
派,仍為明室所承認和扶持,故至嘉靖末,其教仍能維持不墜。其中張宇初除熟諳家傳
符籙教法外,亦通內丹術,且較熟悉儒經子史,是張陵子孫中的佼佼者。有《峴泉集》
二十卷行於世。此期有大批道士如吳葆和、林靖樂、傅同虛、曹大鏞等不下二十人,先
後被徵召入京任道錄司官職。原為龍虎山達觀院道士的邵元節,在嘉靖中更受尊寵,位
至三公。隨其入京的邵啟南、陳善道、王用佐、吳尚禮等,也得顯位。此期住山道士中,
亦有傑出者。方從義,字無隅,號方壺子,貴溪人。出家於混成道院,學仙於金蓬頭。
工詩文,善古隸章草,尤精於畫,寫山水,極瀟灑。盧大雅,貴溪人,混成院道士。工
詩為顧元等所稱道。吳伯理,號巢雲子,龍虎山道士。永樂(1403~1424)中任上清宮
提點。隨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訪張三豐,入蜀居鶴鳴山。博通經史,工詩文,精篆隸,
亦能作枯木竹石。LF明前中期除對龍虎山原有某些宮觀作過修繕外,新建者寥寥無幾。
計有:北真觀、南極觀。另有沖元觀,或謂明洪武(1368~1398)初建,或謂元元貞間
建。LG明中葉後,特別是清代,朝廷對張陵後嗣的待遇多加貶抑,以龍虎山為中心的正
一道漸趨衰落。至1936年,其主宮上清宮之建築已全被破壞,「只空餘危樓一角」。張
陵子孫世居之天師府,亦「經貴溪縣政府利用,開辦完全小學一所。天師亦不常駐此。」
LH近十年來,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在龍虎山得到認真貫徹落實。1990年,江西省政府出資
百餘萬元,遷出佔用天師府的中學,重修天師府。「南國無雙地。西江第一家」重又展
現氣勢雄偉的建築風貌,海內外道眾參訪者絡繹不絕。

④ 筆架峰的何源天門嶺筆架峰

崖山筆架峰,也稱天門嶺,位於江西省金溪縣何源鎮,距縣城35公里,距道教發源地江西龍虎山風景區10公里。屬於武夷山脈東北端天旭山山麓。於崖山之上,《明史》載「金溪府東南。東有金窟山,舊產金。又有雲林山,跨撫、信、建昌三府境。又有崖山,接貴溪縣界。」崖山有筆架峰,騎馬扛、天門嶺,琵琶峰、三老峰。與貴溪縣仙岩、龍虎諸峰,皆參差相接。處中亞熱帶,海拔高度500~1363米,相對高度在300米以上。其中以筆架峰為最,1363.4米,天門嶺1230.4米,中源寺峰1131米。
其形似筆架,《金紫何源》有「筆架峰神仙助文章」的傳說記載。 重遊崖山三港水(南宮琦)
河畔昔時樹盤石,踏沙總比浣紗遲。
三年旅學洪都客,故地相知不相識。
冬日登崖山筆架峰(南宮琦)
司鳴喚起日初升,筆架高峰父子行。
寒氣漸逼因墜霧,激情愈漲近泉聲。
雪積枝上飛還雪,冰凍岩頭落成冰。
路盡巔峰咫尺望,不知人在半山中。 1、張應韶歸隱龍須井,豢龍僧入住中宮寺
2、張天師鎮妖走福建,天門嶺雞鳴得寶石
3、劉中宮書刺撫州府,懷中草置水成飛龍
4、三港水中宮擒幼龍,筆架峰神仙助文章
5、金紫何氏含淚斷龍脈
6、張天師法鎮白果精
7、金紫何源九九之塘
8、徐霞客夜宿孔坊村
9、壁掛朱棺代代為官
10、蔡家船精水漫何源 張應韶:字治鳳,中國道教龍虎山第十六代天師,生卒年不詳。一生博學經典,精通道術,後隱居於龍虎山南崖山龍須井上(天門嶺龍須井上),擅長辟穀之術,能百日不進食。善吹鐵笛,與妻兒耕作自娛。一日,懸笛井上,以印劍授子順告知曰∶「吾世傳真人之教,功及於人多矣吾今垂年,汝當傳守。」言迄,端作井上瞑目而化,年99歲,遂葬井旁,所耕之地號「黃沙坑」。元順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賜號為洞虛演道沖素真君。
劉中宮:宋沙門師,自蜀而來,見何源崖山天門嶺茂林修竹,林壑幽美,遂結茅山中。居民苦旱,問之乞雨。中宮雲:「今歲當不雨,吾閔爾貧,雖雨,才沾蔬畦已。」他日,中宮入潭中,遺履石上,塗叟者守其履,俟之七日,師自外至,謂粟曰:「汝可謂誠篤。」問其所欲,曰:「吾惟嗜鴨肉。」今禱雨者,必先以鴨祭叟。然後得雨。師嘗謁撫州守,書刺曰:「豢龍僧某」。守惡其幻,詰之曰:「龍安在?」師曰:「明公勿驚」。以金盤盛水,探懷中若朽草,置水中,風雨大至,龍飛躍而去。
傅子雲:字季魯,號琴山,南宋金溪(今屬江西)人。成童,登陸九淵門求學。以其年少,讓先從鄧約禮學習,尋晉為弟子。九淵自京師歸還,子雲亦入太學,相見於途,共游桐江,答問探究儒學奧旨。天山精舍築城,九淵令設一席於旁,時命其代講,並將書院相付,其弟子有葉夢得。後曾任甌寧主簿,決訟斷獄必依經義。嘗言「場屋(科舉)之得失窮達不與焉,終身之窮達賢否不與焉,,(《宋元學案·槐堂諸儒學案》)。時人以為名言。紹定四年(1231),袁甫持節西江,提倡象山(陸九淵)之學,建象山書院,九淵諸弟子中,惟有子雲巋然上座,為第一高足。他恪守師說,深受其師「六經皆我注腳」的思想影響,不拘於舊日經傳注釋的束縛,敢抒己見,曾作《社保義》。認為鄭注《周禮》,「半是緯語,半是莽制,可取者甚少」(《宋元學案·槐堂諸儒學案》)。著力於構築陸派門戶,為心學的建樹起了一定作用。陸九淵稱他「人品甚高,非餘子比也」(《象山全集》)卷九《與陳君舉》)。著有《易傳》、《論語集傳》、《中庸大學解》、《童子指義》、《離騷經解》等。
朱夏:字元會,原名受益,字好謙。元鳴陽朱家人。早年游學吳澄門下,數舉進士不第,便杜門治經史。為文不及古不止。吳澄屢次稱贊。丞相賀某欲薦入史館,不就。知者多惜其才。至正年間,鄉冠起,竟遭其禍。著有《鳴陽集》,王文節為之序。稱其學精敏廣博,其文敷暢而淵厚,以明理為本。《中國名人大辭典》有載。
江球:(1657—1725) 字宜笏,號泉亭,孔坊人(今屬何源鎮)。清代古文家、詩人。康熙廿九年(1690)中舉,次年進士,改庶吉士,散館授檢討。後歷任山西、山東道監察御史、順天府(今北京市)丞兼督學政,累遷至左副都御史。康熙48年9月庚辰,太常寺卿。49年10月戊子,宗人府府丞。56年11月戊午,都察院左副都御史。雍正3年(1726)五月癸卯乞假回籍。 幾次典鄉試會試,拔才甚眾。為人端方,不拘私情,深得信任。文章多因事而發,有匡時弊,有利民生。有些觀點如倡廉潔,安良善,用人講德行等,至今仍有意義。著有《主善堂詩集》、《宜笏詩文存略》6卷。【傳記紀事資料】 《(道光)撫州府志》卷54/7 《(同治)金溪縣志》卷2l/14 《江西通志》卷82-《四庫全書》515/814 《詞林輯略》卷2/16(《清代傳記叢刊》) 【著述收藏】 《江宜笏先生詩文存略六卷》清同治十年(1871)綉谷麗澤書屋刻本四冊(江西)
孔俊卿:字彥佑,永和鄉鳴陽里(今孔家村),歷官山西東勝右衛,隆慶間(1567~1572)升南京崇仁衛指揮。其子永保,襲父職任山西平陽衛千戶。傳孔俊卿身高達9尺,力大無比,雙手能托起兩只數百斤重的石獅。每次出征,沖鋒在前,戰功卓著。為表彰孔俊卿和孔宗魯的功德,明萬曆三十七年(1609),神宗皇帝下令在孔家村正中央修建一座牌坊,這就是村民引以為傲的聖裔牌坊。歷經近400年的風雨,牌坊至今保存完好,為縣級保護文物。
孔宏魯:字宗魯,以舉人任職北京宛平知縣。
孔繼代:恩授登仕郎。舊志載,繼代有秉性,篤於友誼,稱貸無不立應,且不計其價,賑困恤貧,修橋梁、補道路施之無少。
何長生:筆名:何杉、樂山,江西金溪縣何源鎮何源村人,大學畢業,中共黨員。1968年參加工作,歷任金溪縣何源公社、撫州地區群藝館、文化廣播電視局幹部,鷹潭市文聯文協主席及文聯副秘書長、秘書長、副主席,魯迅文學院學員,鷹譚市作家協會常務副主席、文聯主席、黨組書記,專業作家,文學創作二級。1968年開始發表作品,1997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長篇小說《明天的星》,散文集《眷戀》,長篇陳述文學《一位市委書記的故事》(合作),陳述文學集《紅帆》等。作品多次獲省、全國文學獎。
江殿榮:(1919~1997),號南道,何源孔坊人。民國36年畢業於國立中正大學社會教育學系,次年任教於寧都師范和興國師范。38年,在國軍十二兵團怒潮學校任少校政治教官,7月,渡海到台灣。1950年離開軍隊,到高雄中學任教學教師,3年後成台南數學教師四大金剛之一,後又兼任陸空軍官學校副教授。
1958年創辦立志補習班,1963年創辦立志初級中學,1967年改為高級中學。以後在學校逐漸增設各種工商技術科目,至1980年,學校更名為高雄市私立立志高級工商職業學校,其任校長。
他為立志工商學校制訂了辦學原則:處處為教育設計,時時為學生著想,輔導升學就業,強調技能至上。指出:私立學校是「用家長的錢,替家長辦教育,為國家造就人才。」私立學校的學生「大都經歷考試挫折,見棄於各類公校之外」,而「能不自甘墮落,帶著心理創傷進入私立職校者,決非不可造就之材」。教育者「必須付出加倍愛心,以無比的耐力,撫之、導之」,使其能「發揮所長,展觀潛能」,以達到「某方面成就」的目的。其廣有才氣,對數學、文學和管理科學均造詣頗深。處事既洞入微,又積極前瞻,力排干預,百折不回。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對家鄉的教育事業常掛於心。1991~1992年,他先後向孔坊中小學、金溪一中、仰山書院、撫州一中、江西師大捐贈財物摺合人民幣達70餘萬元,在金溪一中實驗樓建造了一層雲華樓,設立雲華獎學金。 文/南宮琦(何源村籍)
江西省金溪縣何源鎮與道教勝地貴溪上清鎮毗鄰,何源陝山村有一棵銀杏樹,俗稱白果樹,樹高17.8米,樹腹呈被劈狀,留有一凹槽。樹旁支衍出一小銀杏樹,有十米左右。 白果樹(銀杏)
在何源鎮一帶流傳一個與張天師有關的故事,其年代歷史因流傳久而不可考,話說當時的陝山村男耕女織,晨啼暮炊,阡陌交通,桑陰蠶哧,吃的是園後菜,飲的是門前溪,一派田園。而田園之美屬那棵白果為最,高大挺拔,青翠欲滴,誰看了誰都喜歡。
這樹生有數百年,經這數百年之修練,樹已成精,既已成精便須樹體出山,而出山得由水送,白果精若要發水需先飲龍虎山上清天師府法水井(也稱靈泉井或丹井)中的井水。於是白果精便前往上清天師府,這代的天師因其眼珠外露,民間稱「反眼張天師」,天師問:「你是想站著出山還是躺著出山?」白果精想陝山村地形圓狀,只一出口,極其陝窄,若是躺著出,中途磕磕碰碰必定會損枝傷葉,於是她說要站著出,天師說:「不可,你高十多米,若要站著出水也得漲十多米高,陝山一帶地勢低豈不全部被淹,這必然傷及無數百姓,我決不同意。」說完便將白果精呵斥出府。
白果精求水不成便欲偷水,數日喬裝在天師府附近,一日趁天師有急事外出時便欲潛入,誰知道府中早已被天師施法,不得入其中,白果精正在破解辦法卻在後門處看到一老嫗正在搓麻繩,於 張天師
是她便假裝是路人,對老嫗說「老婆婆,我是個趕路的人,走了一上午的路了,很渴,您能給我一碗水喝嗎?」此老嫗不是別人,正是天師之母,天師外出之前曾特意交待母親,不管有誰來借水,一概不能借。白果精見老嫗猶豫便苦苦乞求,但老嫗仍是推辭讓她去別家借水,白果精一急,看到老嫗身邊放著一碗搓麻繩用的水,於是迅速端起水喝下便走了,老嫗感覺只是一麻繩水便也沒有在意,重新去府中法水井取了一碗水來。
天師還在外出路上,感到不妙,於是勒馬回府,見其母親便問是不是借了府中的水給別人,其母道「沒有將府中水借給別人,只是有一個路人在門外喝了我的搓麻繩的水。」天師斷定法水為白果精所喝,於是抓過天師寶劍,來不及向母親道明便騎上白馬往何源陝山方向趕去。
喝到法水的白果精正在施法蓄水,只見四方黑雲籠聚,頓時晝夜巔倒,閃電驚天,雷鳴震地,山泉柱涌,百溪成河。村民見狀方知道是樹精所為,欲紛紛逃散,有閱歷之老人便告訴大家,妖怪出山,水擁其出,故不可往下逃而應向水流的反方向走,故村民全全往山上逃。
天師見白果精出山在即,便馬頭一躍,點葉踏枝,三個筋斗便在白果樹前,天師斥問,你若躺出,本天師今日就讓你出,你若執意豎出,就體怪本天師將你打回原形。白果精自喝法水後,法力倍增,以為天師奈她不可,於是大聲笑到,「我就是要豎著出山,你能奈我何。」一聲大笑閃電為之助威,去雷為之擂鼓。天師劍芒出鞘,刺入白果腹中,頓時白果慘叫,卻仍頑抗,天師見狀,便將插入其腹中之劍下劈,一時血如泉涌。白果仍頑抗,水仍在蓄,於是天師取出囊中一符掌定於白果樹身,頓時閃電雷鳴停止,四方黑雲消散,白日復行空中,蓄水漸漸瀉退。
村民見狀知是天師鎮妖,於是紛紛趕下山來,跪於天師前,虔誠感謝。天師道:「我已用神符將她鎮於地中。」村民問道:「她還會再次出來為患嗎?」天師道:「不久她將長出一棵小白果,若是小白果樹長大高於母樹,則小白果會出來為孽。」說完便向上清方向飛去。村民伏地叩拜。
太概過了一個月,在大樹旁邊果然長出了一棵小白果樹。大家雖知道此樹為妖卻仍是夏天傍晚樹下納涼,聊天,孩子樹下游戲打鬧,小樹也長了十多米高,可是村民想念它永遠不會超過母樹,因為他們心中相信天師。 206國道由鷹潭入金溪對橋鄉穿過金溪,可由兩處進入何源天門嶺:
自駕開車路線一:206國道龍虎山圩上——楊蔣——孔坊——三江口——何源村天門嶺
自駕開車路線二:206國道金溪對橋鄉——橫源——孔坊——三江口——何源村天門嶺
路線一:鷹潭火車站前乘至黃通的班車,在三江口下車,之後去天門嶺
路線二:在金溪汽車站乘至黃通的班車,在三江口下車,之後去天門嶺

⑤ 鷹潭的教育

2005年,鷹潭市有小學359所,教學點84個,小學在校生100016名,教職工5295名,其中專任教師4942名;普通中學74所(完全中學12所,高級中學3所,初級中學47所,九年一貫制學校12所,其中民辦12所,少數民族學校1所),高中在校生25124名,初中在校生44899名,教職工4911名,其中專任教師4369名;中等職業學校17所(其中民辦6所),在校生27524名,教職工1389名,其中專任教師867名;高等院校(鷹潭職業技術學院)1所,在校生5272名(其中大專生4144名,中專生628名,成人學歷教育在籍生500名),教職工228名,其中專任教師182名;成人高校(江西廣播電視大學鷹潭分校)1所,注冊學生2026名,教職工45名,其中專任教師36名;幼兒園97所(其中民辦80所),在園幼兒27472名,教職工1225名,其中專任教師791名。 為傳承中國道教文化,體現中國道教發源地,2002年5月鷹潭市路監局對月湖區交通街至中心廣場內環街區更名上清宮路、仙岩路、正一觀路,總長約2公里。
在龍虎山禾觚岩與金鍾峰之間,隱藏著一個仙女岩。仙女岩的其他美稱:「仙女現花」、「思源壁」、「大地之母」。仙女岩就是個龐大的岩壁,酷似一個裸體女子的下身,是那樣逼真自然,出神入化,很難想像,這會是天然形成的。然而,它的的確確是天設地造的,沒有絲豪人工雕鑿的痕跡。而且,在它的前面大自然還安排了另一座山岩為它遮風避雨,防止邪惡力量的傷害。
在江西省鷹潭市境內的龍虎山張道陵煉丹處。據《龍虎山志》記載:第四代天師張盛自漢中遷還龍虎山之後,曾在此建祠祀祖。五代南唐時在此建天師廟;北宋崇寧四年(1105),第三十代天張繼先奉敕修葺,徽宗時改天師廟為演法觀。明嘉靖三十二年(1563),世宗賜帑重修,並改演法觀為正一觀。 經過20年發掘的鷹潭角山窯址是中國商代大型窯場,是中國迄今為止發現的時間最早的貿易化性質的專業性陶器生產基地。繼1983年、1986年的兩次試掘後,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再次進行大規模挖掘。截至2003年6月,共發掘各類遺跡22處,確定規模面積3萬余平方米。找到了陳腐池、煉泥池、蓄泥池、蓄水池、排水溝、工棚、煉成坑和灰坑等,再現了陶器製作的一系列過程。在出土文物方面,除三足盤、缽、罐、杯、器蓋、豆、紡輪、網墜、陶拍、陶支座、陶墊等外,還有一些新的器型,如提梁罐、捏流帶把罐、平底盞、圓柱形拍面陶拍、制陶工具杯形器、鳥首四乳釘器蓋等,完整器物和復原器物已達120餘件。另外還有相當數量尚未修復的和在遺跡中已暴露未提取的完整器物。
角山窯址是截至2014年中國發現的最早的因交換而造就的窯場,是一批已從農業中分離出來的獨立手工業者經營的專業化程度很高的窯場,記數符號的發現也證明這里生產和交換的規模已經非常宏大。由於角山窯址位於閩、浙、贛三省交界之地,它的發掘為這些地區商代遺址陶器的燒造提供了確切的窯口依據。作坊區的進一步發掘,將為研究中國早期窯業生產和陶器製作工藝狀況提供寶貴資料,在中國陶瓷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天師府是歷代天師生活起居之所和祀神之處。原稱「真仙觀」,建在龍虎山腳下,宋崇寧四年(公元1105年),始建於上清鎮關門口。元延佑六年(公元1319年),遷建至上清長慶坊,在今上清鎮西。明太祖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賜白金15鎰(360兩),在今址上清鎮中心重建,以「新其第」。後又經十多次修建,現存木構建築均為明清遺物。嗣漢天師府來源於元世祖忽必烈封第三十六代天師張宗演為「嗣漢天師」,其意表明自東漢始,代代相襲,道脈悠長。它是一座王府式的道教古建築群,依山傍水,規模宏大,氣勢非凡。府內豫樟成林,蔭翳蔽日,鳥棲樹頂,環境堪幽。因道教興起於山澤草莽之間,道士追求超凡脫俗、清靜無為境界,因此天師府內多植奇花名木,以增秀色,暗寓仙境,屬兼得山光水色型。

⑥ 鷹潭哪裡好玩,鷹潭好玩的地方

★龍虎山風景旅遊區

位於鷹潭市區南郊16公里處的龍虎山,是我國道教發源地和發祥地,是中國古典名著《水滸傳》開篇描繪的名山,被譽為「中國道都」。它集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4A級旅遊區、國家森林公園、國家地質公園、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國家農業旅遊示範點等眾多品牌於一身,被世人稱為「洞天福地」「人間仙境」。龍虎山200多平方公里的風水寶地,包括正一觀、仙水岩、上清宮、洪五湖、馬祖岩六大景區,共有99峰、24岩、108處自然和人文景觀。源遠流長的道教文化、秀美多姿的丹山碧水和千古未解的崖墓之謎構成了龍虎山景觀的「三絕」。歷代天師除第一代後期和第二、第三代在四川傳道、羽化外,在龍虎山承襲了63 代,歷經1900多年,是我國一姓嗣教時間最長的道派,素有「南張北孔」之說。

龍虎山鬼谷洞被道家列為三十六小洞天的第十五洞天,名貴玄司真洞天;龍虎山在七十二福地中被列為三十二福地。龍虎山仙水岩崖墓群是我國現存崖墓最集中的地區之一,已調查發現205座崖墓。現已科學清理崖墓14座,發掘棺木41具,棺木形制多樣,出土陶器、原始瓷器、竹木器、紡織工具、樂器等220餘件,保存文物之豐富,為其它地區無法比擬。

★冷水峽谷漂流

龍虎山冷水大峽谷生態旅遊區總面積100平方公里。位於江西鷹潭市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龍虎山瀘溪河的上游,源於武夷山脈。

大峽谷全長20公里,相對落差120米,漂流全程8公里,用時約90分鍾,漂流區內水凝碧翠,空氣清新,順水而下,妙不可言。驚險處激流疊水,浪竭飛舟;舒緩處平湖攬月,溫馨浪漫。主要景點有:卓瑪灘、寨上灘、喜來灘、玉枕灘、鷹嘴岩及壯觀的鷹廈鐵路等。是擊滔搏浪、挑戰自我、享受自然的好去處。

大峽谷生態游覽區內生態原始自然,一望無際的竹海,飛蟲鳥語,山花爛漫,珍禽野獸,隱現山中,是一座天然的生態寶庫。主要景點有觀竹海、看千年白果樹、游橫坑古村、亞洲最大的銀礦、鬼谷洞等。

★白鶴湖生態游

白鶴湖景區距鷹潭市區20km,東距貴溪市33km,為龍虎山大旅遊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水泥硬化路面直達景區。白鶴湖景區水面寬闊煙波浩渺,白鶴翔集,魚躍湖面。空山翠谷,猴聲遠絕。此奇山異景猶入仙境。

★上清宮

上清宮距天師府二里,在上清鎮東首,左擁象山,門對瀘溪,面雲林,枕台石,是歷代天師供祀神仙之所,故有「仙靈都會」、「百神受職之所」之稱。

上清宮始建於東漢,原為張道陵修道之所,時名「天師草堂」。漢末,第四代天師張盛自漢中遷還龍虎山,改「天師草堂」為「傳錄壇」;唐會昌年間,真宗賜傳錄壇額曰:「真仙觀」。北宋大中祥符年間,真宗敕改上清觀。正和三年(公元1118年),名上清正一宮,簡稱上清宮、大上清宮。「時宮中學道者常數千百人」,成了「晝夜常明羽人國」。

由於歷代封建王朝在這里大興土木,屢毀屢建,上清宮所建殿宇就有:三清殿、玉皇殿、紫微殿、天皇殿、後士殿、斗姆宮、雷祖殿、廖湯殿、南斗殿、北斗殿、伏魔殿、三宮殿、三省殿、文昌殿、四聖殿、五嶽聖帝殿、四瀆殿、真風殿、留侯殿、十二真君殿、奎閣、虛靖祠、藏室、鼓樓、福地門、龍虎門、欞星門、下馬亭等等,附近還建有道院三十六座以及各種附屬建築。它原是我國規模最大、歷史最為悠久的古老道宮之一。它和皇帝宮殿相比,僅矮一尺,以示區別於皇宮。我國古典名著《水滸傳》對上清宮的仙都風貌作過極為精彩的描寫,從而使這座石老道宮顯得更加神奇,更加令人神往。

⑦ 廈門科技中學和六中哪個好

我讀的六中 從小玩到大的朋友讀的科技 依據朋友的吐槽來看讓我感覺在科技讀回好累啊 我們活答動可以說比他們多十倍。。。晚自習時間比她們短一小時。。。環境設備條件就不用說了 比她們好太多。。然而高考成績六中也略勝科技。。所以科技學子大概真的比我們勤奮的多 如果六中像科技那麼抓高考成績應該會更好看的說 總之你能考上六中自然是更好。。可以舒服地過三年並get科技學子苦讀三年才有的成績單

⑧ 現在鷹潭附近還有什麼可玩的地方

鷹潭附近有道教名山龍虎山
白天游覽龍虎山
晚上觀看楊瀾導演的尋夢龍虎山
還可以到弋陽圭峰去看看
丹霞地貌不只是張家界有,圭峰也有
向東還有萬年的神農宮都是可以休閑的地方

⑨ 天門嶺的何源太山(天門嶺)文化

天師贊之十六代天師張應韶
明太祖 朱元璋
繼傳十六,人皆辟穀。
日食黃精,貌態異俗。
歲月一來,亦復如復。
牛背西風,蒼山一曲。
中宮院
詩人:熊道裕朝代:宋代體裁:無
我昨投文清泠淵,稍責老龍多睡眠。
鐵笛穿雲久寂寞,作詩喚起劉高禪。
劉高豢龍與龍語,一夜風雷共謀雨。
雨師荷鍤破天河,阿香應門覓桴鼓。
不用欒遠巴噀酒,那用出龍煩魯叟。
殷勤寄語望雲人,高僧自是調元手。
今朝夏抵明日秋,一夕不雨還自休。
南陌沾濡北阡渴,東鄰感激西家愁。
安得黑雲如漏戶,處處家家田作池。
予有缽飯便可飽,雨我公田遂及私。
龍須井
清 張玉運
潛龍蟄仗井渫老,
井畔遍匝龍須草。
風梳雨櫛不計年,
奮掀一拂天地小。
靈泉活活瀉九區,
區區滿捋痴龍珠。
采之擷之編為席,
高眠不卷冷雲噓。
草堂睡足卧龍廬。
和傅子雲見贈
宋 桂聞詩
客袖沖寒至,飄飄不受羈。
笑呵雙兔筦,亟寫錦囊詩。
雖我斑毛薄,多君青眼垂。
別懷無處著,隨夢到春池。
贈桂琴隱先生傅子雲韻
宋 桂柔夫
君是軼群者,當知不可羈。
淵源象山學,聲價鯉庭詩。
要路足將策,高雲翅肯垂。
餘波幸沾丐,活我出污池。
太山磜瀑
李明陽
磜瀑舞嵐風,
流韻山野中。
銀絲悅瑤草,
妙音醉仙翁。
磜潭
元 趙孟頫
神龍或深潛,石洞通水府。
勿遣兒曹劇,飛空作雷雨。
磜潭
元 王士熙
山川萬古秘,雲雨一潭幽。
何日卧龍起,碧潭空自秋。
詠太山磜瀑
李明陽
磜瀑舞嵐風,流韻山野中。
銀絲悅瑤草,妙音醉仙翁。 張應韶:字治鳳,中國道教龍虎山第十六代天師,生卒年不詳。一生博學經典,精通道術,後隱居於龍虎山南崖山龍須井上(天門嶺龍須井上),擅長辟穀之術,能百日不進食。善吹鐵笛,與妻兒耕作自娛。一日,懸笛井上,以印劍授子順告知曰∶「吾世傳真人之教,功及於人多矣吾今垂年,汝當傳守。」言迄,端作井上瞑目而化,年99歲,遂葬井旁,所耕之地號「黃沙坑」。元順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賜號為洞虛演道沖素真君。
張頤:字中孚,應韶長子。性至孝,其母隱居與何源龍須井,母疾,侍奉勤敬,經旬月不解衣帶,每謂人曰:「不忠孝而欲學道希仙,是舍舟楫而涉大川也。」出任貴水尉,棄官襲教,攜妻子結,茅山中以居。壽87仍童顏皓齒,無疾而化。元至正十三年贈「洞虛闡教孚佑真君」。
何升:字顯雲,世居湖廣,為何晏之後。唐元宗朝奉詔征討西域,封征討大將軍、征西侯,駐驂閩之邵武光澤,樂其山水之勝遂隱居焉。夫人林氏,子二:規、矩。為金紫何氏始祖。
何若訥:金紫何氏始祖金紫光祿大夫、招討大將軍、征西侯何升七世孫,光遠公長子,字叔辨,又字子言。生於宋建隆壬戌五月二十日戌時。其父光遠公因不受寧詔隱寓上幕鎮之望仙觀,命其六子散居各地,若訥於是遷饒安河源,今金溪縣何源村。為金溪何源何氏始祖,娶野鴨橋張氏,生四子:文綉、文璘、文玠、文珍。卒於宋明道丙子年四月十三日申時,與妻合葬於本里鳳嶺,有傳列後。為何源何氏始祖。
何國瑞:字應麟,生於宋政和癸卯八月十六申時,治詩經中式紹宗興庚辰進士,授國子直學,遷廣州文學改承務郞園子正,有傳列後。
劉中宮:宋沙門師,自蜀而來,見何源崖山天門嶺茂林修竹,林壑幽美,遂結茅山中。居民苦旱,問之乞雨。中宮雲:「今歲當不雨,吾閔爾貧,雖雨,才沾蔬畦已。」他日,中宮入潭中,遺履石上,塗叟者守其履,俟之七日,師自外至,謂粟曰:「汝可謂誠篤。」問其所欲,曰:「吾惟嗜鴨肉。」今禱雨者,必先以鴨祭叟。然後得雨。師嘗謁撫州守,書刺曰:「豢龍僧某」。守惡其幻,詰之曰:「龍安在?」師曰:「明公勿驚」。以金盤盛水,探懷中若朽草,置水中,風雨大至,龍飛躍而去。
傅子雲:字季魯,號琴山,南宋金溪(今屬江西)人。成童,登陸九淵門求學。以其年少,讓先從鄧約禮學習,尋晉為弟子。九淵自京師歸還,子雲亦入太學,相見於途,共游桐江,答問探究儒學奧旨。天山精舍築城,九淵令設一席於旁,時命其代講,並將書院相付,其弟子有葉夢得。後曾任甌寧主簿,決訟斷獄必依經義。嘗言「場屋(科舉)之得失窮達不與焉,終身之窮達賢否不與焉,,(《宋元學案·槐堂諸儒學案》)。時人以為名言。紹定四年(1231),袁甫持節西江,提倡象山(陸九淵)之學,建象山書院,九淵諸弟子中,惟有子雲巋然上座,為第一高足。他恪守師說,深受其師「六經皆我注腳」的思想影響,不拘於舊日經傳注釋的束縛,敢抒己見,曾作《社保義》。認為鄭注《周禮》,「半是緯語,半是莽制,可取者甚少」(《宋元學案·槐堂諸儒學案》)。著力於構築陸派門戶,為心學的建樹起了一定作用。陸九淵稱他「人品甚高,非餘子比也」(《象山全集》)卷九《與陳君舉》)。著有《易傳》、《論語集傳》、《中庸大學解》、《童子指義》、《離騷經解》等。
朱夏:字元會,原名受益,字好謙。元鳴陽朱家人。早年游學吳澄門下,數舉進士不第,便杜門治經史。為文不及古不止。吳澄屢次稱贊。丞相賀某欲薦入史館,不就。知者多惜其才。至正年間,鄉冠起,竟遭其禍。著有《鳴陽集》,王文節為之序。稱其學精敏廣博,其文敷暢而淵厚,以明理為本。《中國名人大辭典》有載。
江球:(1657—1725) 字宜笏,號泉亭,孔坊人(今屬何源鎮)。清代古文家、詩人。康熙廿九年(1690)中舉,次年進士,改庶吉士,散館授檢討。後歷任山西、山東道監察御史、順天府(今北京市)丞兼督學政,累遷至左副都御史。康熙48年9月庚辰,太常寺卿。49年10月戊子,宗人府府丞。56年11月戊午,都察院左副都御史。雍正3年(1726)五月癸卯乞假回籍。 幾次典鄉試會試,拔才甚眾。為人端方,不拘私情,深得信任。文章多因事而發,有匡時弊,有利民生。有些觀點如倡廉潔,安良善,用人講德行等,至今仍有意義。著有《主善堂詩集》、《宜笏詩文存略》6卷。【傳記紀事資料】 《(道光)撫州府志》卷54/7 《(同治)金溪縣志》卷2l/14 《江西通志》卷82-《四庫全書》515/814 《詞林輯略》卷2/16(《清代傳記叢刊》) 【著述收藏】 《江宜笏先生詩文存略六卷》清同治十年(1871)綉谷麗澤書屋刻本四冊(江西)
孔俊卿:字彥佑,永和鄉鳴陽里(今孔家村),歷官山西東勝右衛,隆慶間(1567~1572)升南京崇仁衛指揮。其子永保,襲父職任山西平陽衛千戶。傳孔俊卿身高達9尺,力大無比,雙手能托起兩只數百斤重的石獅。每次出征,沖鋒在前,戰功卓著。為表彰孔俊卿和孔宗魯的功德,明萬曆三十七年(1609),神宗皇帝下令在孔家村正中央修建一座牌坊,這就是村民引以為傲的聖裔牌坊。歷經近400年的風雨,牌坊至今保存完好,為縣級保護文物。
孔宏魯:字宗魯,以舉人任職北京宛平知縣。
孔繼代:恩授登仕郎。舊志載,繼代有秉性,篤於友誼,稱貸無不立應,且不計其價,賑困恤貧,修橋梁、補道路施之無少。
何長生:筆名:何杉、樂山,江西金溪縣何源鎮何源村人,大學畢業,中共黨員。1968年參加工作,歷任金溪縣何源公社、撫州地區群藝館、文化廣播電視局幹部,鷹潭市文聯文協主席及文聯副秘書長、秘書長、副主席,魯迅文學院學員,鷹譚市作家協會常務副主席、文聯主席、黨組書記,專業作家,文學創作二級。1968年開始發表作品,1997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長篇小說《明天的星》,散文集《眷戀》,長篇陳述文學《一位市委書記的故事》(合作),陳述文學集《紅帆》等。作品多次獲省、全國文學獎。
江殿榮:(1919~1997),號南道,何源孔坊人。民國36年畢業於國立中正大學社會教育學系,次年任教於寧都師范和興國師范。38年,在國軍十二兵團怒潮學校任少校政治教官,7月,渡海到台灣。1950年離開軍隊,到高雄中學任教學教師,3年後成台南數學教師四大金剛之一,後又兼任陸空軍官學校副教授。
1958年創辦立志補習班,1963年創辦立志初級中學,1967年改為高級中學。以後在學校逐漸增設各種工商技術科目,至1980年,學校更名為高雄市私立立志高級工商職業學校,其任校長。

⑩ 太山的歷代人物

張應韶:字治鳳,中國道教龍虎山第十六代天師,生卒年不詳。一生博學經典,精通道術,後隱居於龍虎山南崖山龍須井上(天門嶺龍須井上),擅長辟穀之術,能百日不進食。善吹鐵笛,與妻兒耕作自娛。一日,懸笛井上,以印劍授子順告知曰∶「吾世傳真人之教,功及於人多矣吾今垂年,汝當傳守。」言迄,端作井上瞑目而化,年99歲,遂葬井旁,所耕之地號「黃沙坑」。元順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賜號為洞虛演道沖素真君。
張頤:字中孚,應韶長子。性至孝,其母隱居與何源龍須井,母疾,侍奉勤敬,經旬月不解衣帶,每謂人曰:「不忠孝而欲學道希仙,是舍舟楫而涉大川也。」出任貴水尉,棄官襲教,攜妻子結,茅山中以居。壽87仍童顏皓齒,無疾而化。元至正十三年贈「洞虛闡教孚佑真君」。
何升:字顯雲,世居湖廣,為何晏之後。唐元宗朝奉詔征討西域,封征討大將軍、征西侯,駐驂閩之邵武光澤,樂其山水之勝遂隱居焉。夫人林氏,子二:規、矩。為金紫何氏始祖。
何若訥:金紫何氏始祖金紫光祿大夫、招討大將軍、征西侯何升七世孫,光遠公長子,字叔辨,又字子言。生於宋建隆壬戌五月二十日戌時。其父光遠公因不受寧詔隱寓上幕鎮之望仙觀,命其六子散居各地,若訥於是遷饒安河源,今金溪縣何源村。為金溪何源何氏始祖,娶野鴨橋張氏,生四子:文綉、文璘、文玠、文珍。卒於宋明道丙子年四月十三日申時,與妻合葬於本里鳳嶺,有傳列後。為何源何氏始祖。
何國瑞:字應麟,生於宋政和癸卯八月十六申時,治詩經中式紹宗興庚辰進士,授國子直學,遷廣州文學改承務郞園子正,有傳列後。
劉中宮:宋沙門師,自蜀而來,見何源崖山天門嶺茂林修竹,林壑幽美,遂結茅山中。居民苦旱,問之乞雨。中宮雲:「今歲當不雨,吾閔爾貧,雖雨,才沾蔬畦已。」他日,中宮入潭中,遺履石上,塗叟者守其履,俟之七日,師自外至,謂粟曰:「汝可謂誠篤。」問其所欲,曰:「吾惟嗜鴨肉。」今禱雨者,必先以鴨祭叟。然後得雨。師嘗謁撫州守,書刺曰:「豢龍僧某」。守惡其幻,詰之曰:「龍安在?」師曰:「明公勿驚」。以金盤盛水,探懷中若朽草,置水中,風雨大至,龍飛躍而去。
傅子雲:字季魯,號琴山,南宋金溪(今屬江西)人。成童,登陸九淵門求學。以其年少,讓先從鄧約禮學習,尋晉為弟子。九淵自京師歸還,子雲亦入太學,相見於途,共游桐江,答問探究儒學奧旨。天山精舍築城,九淵令設一席於旁,時命其代講,並將書院相付,其弟子有葉夢得。後曾任甌寧主簿,決訟斷獄必依經義。嘗言「場屋(科舉)之得失窮達不與焉,終身之窮達賢否不與焉,,(《宋元學案·槐堂諸儒學案》)。時人以為名言。紹定四年(1231),袁甫持節西江,提倡象山(陸九淵)之學,建象山書院,九淵諸弟子中,惟有子雲巋然上座,為第一高足。他恪守師說,深受其師「六經皆我注腳」的思想影響,不拘於舊日經傳注釋的束縛,敢抒己見,曾作《社保義》。認為鄭注《周禮》,「半是緯語,半是莽制,可取者甚少」(《宋元學案·槐堂諸儒學案》)。著力於構築陸派門戶,為心學的建樹起了一定作用。陸九淵稱他「人品甚高,非餘子比也」(《象山全集》)卷九《與陳君舉》)。著有《易傳》、《論語集傳》、《中庸大學解》、《童子指義》、《離騷經解》等。
朱夏:字元會,原名受益,字好謙。元鳴陽朱家人。早年游學吳澄門下,數舉進士不第,便杜門治經史。為文不及古不止。吳澄屢次稱贊。丞相賀某欲薦入史館,不就。知者多惜其才。至正年間,鄉冠起,竟遭其禍。著有《鳴陽集》,王文節為之序。稱其學精敏廣博,其文敷暢而淵厚,以明理為本。《中國名人大辭典》有載。
江球:(1657—1725) 字宜笏,號泉亭,孔坊人(今屬何源鎮)。清代古文家、詩人。康熙廿九年(1690)中舉,次年進士,改庶吉士,散館授檢討。後歷任山西、山東道監察御史、順天府(今北京市)丞兼督學政,累遷至左副都御史。康熙48年9月庚辰,太常寺卿。49年10月戊子,宗人府府丞。56年11月戊午,都察院左副都御史。雍正3年(1726)五月癸卯乞假回籍。 幾次典鄉試會試,拔才甚眾。為人端方,不拘私情,深得信任。文章多因事而發,有匡時弊,有利民生。有些觀點如倡廉潔,安良善,用人講德行等,至今仍有意義。著有《主善堂詩集》、《宜笏詩文存略》6卷。【傳記紀事資料】 《(道光)撫州府志》卷54/7 《(同治)金溪縣志》卷2l/14 《江西通志》卷82-《四庫全書》515/814 《詞林輯略》卷2/16(《清代傳記叢刊》) 【著述收藏】 《江宜笏先生詩文存略六卷》清同治十年(1871)綉谷麗澤書屋刻本四冊(江西)
孔俊卿:字彥佑,永和鄉鳴陽里(今孔家村),歷官山西東勝右衛,隆慶間(1567~1572)升南京崇仁衛指揮。其子永保,襲父職任山西平陽衛千戶。傳孔俊卿身高達9尺,力大無比,雙手能托起兩只數百斤重的石獅。每次出征,沖鋒在前,戰功卓著。為表彰孔俊卿和孔宗魯的功德,明萬曆三十七年(1609),神宗皇帝下令在孔家村正中央修建一座牌坊,這就是村民引以為傲的聖裔牌坊。歷經近400年的風雨,牌坊至今保存完好,為縣級保護文物。
孔宏魯:字宗魯,以舉人任職北京宛平知縣。
孔繼代:恩授登仕郎。舊志載,繼代有秉性,篤於友誼,稱貸無不立應,且不計其價,賑困恤貧,修橋梁、補道路施之無少。
何長生:筆名:何杉、樂山,江西金溪縣何源鎮何源村人,大學畢業,中共黨員。1968年參加工作,歷任金溪縣何源公社、撫州地區群藝館、文化廣播電視局幹部,鷹潭市文聯文協主席及文聯副秘書長、秘書長、副主席,魯迅文學院學員,鷹譚市作家協會常務副主席、文聯主席、黨組書記,專業作家,文學創作二級。1968年開始發表作品,1997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長篇小說《明天的星》,散文集《眷戀》,長篇陳述文學《一位市委書記的故事》(合作),陳述文學集《紅帆》等。作品多次獲省、全國文學獎。
江殿榮:(1919~1997),號南道,何源孔坊人。民國36年畢業於國立中正大學社會教育學系,次年任教於寧都師范和興國師范。38年,在國軍十二兵團怒潮學校任少校政治教官,7月,渡海到台灣。1950年離開軍隊,到高雄中學任教學教師,3年後成台南數學教師四大金剛之一,後又兼任陸空軍官學校副教授。1958年創辦立志補習班,1963年創辦立志初級中學,1967年改為高級中學。以後在學校逐漸增設各種工商技術科目,至1980年,學校更名為高雄市私立立志高級工商職業學校,其任校長。他為立志工商學校制訂了辦學原則:處處為教育設計,時時為學生著想,輔導升學就業,強調技能至上。指出:私立學校是「用家長的錢,替家長辦教育,為國家造就人才。」私立學校的學生「大都經歷考試挫折,見棄於各類公校之外」,而「能不自甘墮落,帶著心理創傷進入私立職校者,決非不可造就之材」。教育者「必須付出加倍愛心,以無比的耐力,撫之、導之」,使其能「發揮所長,展觀潛能」,以達到「某方面成就」的目的。其廣有才氣,對數學、文學和管理科學均造詣頗深。處事既洞入微,又積極前瞻,力排干預,百折不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對家鄉的教育事業常掛於心。1991~1992年,他先後向孔坊中小學、金溪一中、仰山書院、撫州一中、江西師大捐贈財物摺合人民幣達70餘萬元,在金溪一中實驗樓建造了一層雲華樓,設立雲華獎學金。

閱讀全文

與龍虎山初級中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睢寧縣第一中學北校區 瀏覽:349
道里小學中學排名 瀏覽:226
遼寧重點中學分數線 瀏覽:174
臨夏回民中學2018分數線 瀏覽:683
合肥市包河區外國語實驗中學 瀏覽:477
龍川實驗中學公路改造 瀏覽:844
呼和浩特中學上下課時間表 瀏覽:300
2018年沈陽市初中學業水平考試數學 瀏覽:687
龍川縣登雲中學校長 瀏覽:863
北侖中學招生簡章 瀏覽:473
長安一民中學上課時間 瀏覽:833
盱眙中學2015高考成績 瀏覽:284
中學生手球錦標賽 瀏覽:377
遼寧省實驗中學魏民 瀏覽:670
2018江浦高級中學錄取名單 瀏覽:305
洛陽2019年中學招生信息 瀏覽:220
蔡家坡初級中學電話 瀏覽:903
三門啟超中學招聘2018 瀏覽:572
郴州市第三中學貼吧 瀏覽:716
2019北鎮中學分數線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