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華寧縣第六中學怎麼樣
簡介:華復寧縣第六中學制,簡稱「華六中」,坐落於華寧縣青龍鎮落梅村旁,背靠大山,前臨青龍河,可謂依山伴水,四周青松翠竹相伴,鳥語花香。且師資力量雄厚,教育質量偏高,乃莘莘學子讀書之佳地。 華六中原是華三中落梅校點,故今有人稱之「老三中」。
注冊資本:432萬人民幣
『貳』 玉溪紅塔區的初中有哪些
玉溪四中:老學校,中規中矩,不錯。
還有玉溪五中:相對四中來說口碑稍差,不過也是很好的學校。
還有實驗中學(屬於玉溪一中的子校):封閉式教學,提前適應高中的學習環境,加上一中的強力後盾,如果孩子自覺性高,這里是個很不錯的選擇。
(本人當年就讀的是玉溪四中,中考626分一中正式錄取)
『叄』 玉溪市有幾個初中
玉溪一中,師院附中,玉溪市民族中學,新平一中,新平職業高級中學。一般每個縣專有一所高中,一所職屬業中學(就是中專,三校生),當然,也有人口多的地方,有兩所高中不等。
『肆』 華寧縣第七中學怎麼樣
簡介:華抄寧縣第七中學襲創辦於1995年,位於交通便利的澄華公路旁的青龍鎮鴨蛋村51號。2000年被認定為縣二級一等初級中學。學校總資產851萬元,佔地106畝,建築面積9270.49平方米,生均建築面積10.23平方米。綠化面積3778.12平方米。教學大樓、男女生宿舍、教師宿舍三大建築群。建有標準的田徑運動場、籃球場等體育設施。按國家一類標准,裝配了物理、化學、生物三個實驗室。學校有計算機教室兩間,共57台計算機。多媒體教室兩間,遠程教育設備一套。圖書室一間,藏書8萬余冊,報刊雜志100多種。有2個學生食堂和能同時容納200人就餐的寬敞明亮的餐廳。學校布局合理、環境優雅、文化氣息濃厚,是一座花園式學校。
注冊資本:851萬人民幣
『伍』 華寧縣第八中學怎麼樣
簡介:華寧縣第八中學位於華寧縣盤溪鎮著名的南盤江之東、大寨村旁。學校的前身是70年代中版期建權於通紅甸鄉大滴水的農中,1980年批准為華寧縣第七中學,1984年搬遷到盤溪鄉大寨村旁。1996年6月更名為:盤溪彝族鄉中學,1999年8月又更名為:華寧縣第八中學。 學校現有教職工88人,學生1178人。學校佔地面積36畝,有高標準的理、化、生實驗室,圖書閱覽室;實驗器材、體育器材、圖書完全能滿足教育教學需要。
注冊資本:454萬人民幣
『陸』 華寧縣第四中學怎麼樣
簡介:華寧縣第四中學是雲南省玉溪市華寧縣的一所初中。
注冊資本:480萬人民幣
『柒』 2018年玉溪市華寧縣第一中學有空缺的教師崗位招聘嗎
2018年3月份玉溪市華寧縣第一中招聘教師共計4人,其中語文1人、英語1人、生物1人、地理1人。
一、招聘對象:全國范圍內全日制普通高校,具有本科及以上學歷、學士學位、高中教師資格證、普通話合格證的2018年畢業生。
二、招聘條件
(1)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熱愛社會主義;
(2)遵紀守法,品行端正,熱愛教育事業;
(3)身體健康,具備從事教學工作的身體條件;
(4)具備報考各學科崗位所需的資格條件(見公告)。
具體詳情見公告2018年玉溪市華寧縣第一中學提前招聘專業教師公告
『捌』 華寧縣第三中學怎麼樣
簡介:抄華寧三中地處縣城西北角,是寧州鎮的一所初級中學。始建於1985年,原名「寧州中學」, 1998年更名為「華寧三中」, 2000年9月高初中分離辦學後,2002年9月遷入本校址。華寧三中是一所設施完備、環境優雅、師資力量雄厚的「省一級三等初級中學」,是「市示範性家長學校」,縣「普通話推廣實驗學校」縣「校本培訓實驗學校」。2004年獲「市文明單位」稱號,2005年榮獲縣初中教育質量進步獎,2005獲「市文明學校」稱號,2006年獲「省文明學校」稱號。2007年被定為「市課堂教學改革實驗學校」。近4年均獲縣教學質量進步獎。
注冊資本:731萬人民幣
『玖』 華寧縣第一中學的師資隊伍
學校現有高中45個班,2656名學生。181名教職工中,特級教師1人,高專級教師46人,一級教師59人,具有研屬究生學歷18人,學歷合格率為100%,被評為中國西部骨幹教師1人,省級學科帶頭人2人,省級骨幹教師3人,市級學科帶頭人6人,市級骨幹教師8人,獲得市級競賽一等獎的教學能手23人,有3位教師參加過國家級骨幹教師培訓。立校74年來共培養初中、中師、高中學生17100多人,每年都有學生考取全國重點大學。
我校考取清華、北大、人大等著名大學的學生數以十計,近萬名華寧子女得以進入大學深造。2009年,參加高考的學生共617人,其中108人考取了本科院校,220人考取了專科院校,4人考取了中專學校,升學率達到了52.98%,比往年有了較大提高,錄取人數達到328人,首次突破300人大關,10、11、12、13年高考上線率分別為:97.24%,97.48%,100%,100%,四年上線人多達2863人
畢業生中不少人成為知名的專家、學者、教授,有的擔任省、市、縣各級重要的黨政領導職務,絕大部分成為各行各業的建設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