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想知道: 喀什地區 新疆喀什市農三師第一中學的具體地址 在哪
東湖公園湖畔、與南湖公園為鄰相距不足300米。在帕伊拉普路上。
記住是:新疆喀什市帕依納甫路107號
❷ 茶陵縣第一中學的學校沿革
洣江書院創辦於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由知州林延玉倡建。
初在城南郊獅口山(今茶陵一中內),清乾隆六年(1741年)遷城內南關,五十九年復遷舊址。院舍有堂5,兩側列主敬、行恕、修德、凝道等書齋,並有御書樓、吸秀亭、鄉賢祠等附屬建築。
清代茶陵名儒肖錦忠(狀元)、曹治孫(榜眼)等曾任主講。書院有歷代士民所捐田產租額500餘石。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改為高等學堂。 ·1904年巡撫陸遠鼎奏派在藉陸軍部主事曾熙(1903年中進士)為南路師范學堂首任監督(即校長)。
·1905年6月10日正式開學,始稱湖南官立南路師范學堂,後改稱為「湖南省立三師范」、「湖南省立五中」、「湖南省立衡中」、「湖南省立二中」。
·1911年九月,辛亥革命爆發,學堂停辦。 湖南省立三師----湘南革命搖籃
·1912年,中華民國建立,譚延闓主席(茶陵人)督湘,令中、西、南三路師范分別改稱湖南省立第一、第二、第三師范學校,改監督為校長。抗戰時經三遷,於1941年落腳於距今有500年歷史的湖南茶陵洣江書院,1952年改稱「茶陵一中」。
·1912年2月,學校復辦改稱湖南省公立第三師范學校」。
·1914年4月,又改稱為「湖南省立第三師范學校」。
·1927年,將女三師初中部與原第三中學初中部並入,改稱「湖南省立第三初級中學」。同年5月21日,「馬日事變」發生,學校被迫停辦。
·1935年,又改稱「湖南省立衡陽中學」。·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敵機時擾衡陽.
·1938年,遷耒陽縣辦學。
·1939年,高中部與高師部搬常寧辦學,稱「省立衡陽中學本部」,初中部則留耒陽,稱「省立衡陽中學分校」。 ·1941年2月,將中學部改辦為「湖南省立第二中學」,師范部改辦為「湖南省立第二師范學校」,均暫留常寧辦學。6月後,省教育廳擇茶陵洣江書院為省立二中「永久校址.
·1942年春,湖南省立二中本部由常寧遷茶陵,取消「本部」、「分校」稱號,統稱「湖南省立二中。
·1944年6月,日軍入侵茶陵,學校停辦一期。是年下期,學校奉令與省立三中和十一中並為「湘南臨中」,設學於藍山。12月,學校則決定又獨立設學於資興青腰墟,仍稱「湖南省立二中」。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向世界宣布無條件投降. 8月21日何應欽上將代表中國政府在西南大後方的前沿軍事基地,湖南芷江接受侵華日軍投降代表今井武夫代表日本政府簽字,向中國政府宣布無條件投降。消息傳來,舉國歡騰,八年艱苦抗戰終於勝利結束.
·1946年春,抗日戰勝利後,湖南省立二中搬回茶陵原址辦學。 ·1952年11月,全省中學均以所在地地名冠其校名,改稱「湖南省茶陵第一中學」,進入湖南省首批重點中學行列。·1968年4月,文化革命,茶陵一中停辦。·1969年8月,茶陵一中復辦。
·1969-1973年,文革期間,中國外交部在茶陵縣虎踞茶場設有「五七」幹校子弟入本校高中部116班,俗稱為「外交部子弟班」。·1980年6月,茶陵一中列為湖南省屬重點中學。
·1996年春,授予「湖南省重點中學」匾牌。
❸ 農三師第一中學是不是就是農三師中學是不是就是喀什市帕依那甫路96號
是的 具體位置 在醫院上面 打車 你說到農三師中學!最好的學校!
❹ 北京師范大學第三附屬中學怎麼樣
簡介:北京師范大學第三附屬中學是一所完全中學,地處海淀、西城、版朝陽三區交界。其權前身是北京市第一二三中學,於2006年更名為北京師范大學第三附屬中學。學校以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為出發點,以科技活動、藝術教育作為辦學特色,給學生提供發展多種智能的沃土:在管樂、藝術體操、車、航模,頭腦奧林匹克競賽、定向越野等豐富多彩的活動中,完善自我提高能力,年年碩果累累。
注冊資本:5萬人民幣
❺ 北京師范大學第三附屬中學怎麼樣,好不好
北京師范大來學第三附屬中學是一自所完全中學,地處海淀、西城、朝陽三區交界。其前身是北京市第一二三中學,於2006年更名為北京師范大學第三附屬中學。北京師范大學第三附屬中學是一所完全中學,地處海淀、西城、朝陽三區交界。
❻ 山西省大同市第一中學的著名校友
山西省大同市第一中學(原名山西省立第三師范學校)是一所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學府,這里曾孕育了多位中國共產黨的早期革命先驅:王仲一(1901-1931) 山西天鎮人,原名王振翼,字壯飛、1921年秋到北京,經中共北京大學支部批准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1925年初組織建立中共張家口特別支部,任書記,並兼京綏鐵路總工會秘書。10月中共張家口地方執行委員會成立,任組織部部長。不久參與建立內蒙古農工兵大同盟,被選為中央執行委員。同年冬任中共張家口地委書記,積極發展察哈爾、熱河、綏遠等地中共組織,領導鐵路工人「索薪」斗爭和電力工人「增資」斗爭取得勝利。1926年夏改任張家口地委組織部部長兼工委書記,曾組織百餘人工人交通大隊隨馮玉祥部國民軍轉戰陝甘。1927年春被調到武漢,先後在中共中央、湖北省委工作。4月出席中共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後任中共湖北省委委員。大革命失敗後,到賀龍第二十軍軍部負責政治訓練,參加南昌起義。起義失敗後到天津,9月任中共順直省委職工委員會書記,在白色恐怖下堅持地下工運斗爭。1928年4月赴蘇聯莫斯科,6月出席中共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任順直代表團代理書記,並任大會政治、組織、職工運動、軍事等委員會委員,被選為中共候補中央委員。會後回國任中共順直省委常務委員兼工委書記。同年11月因「順直省委之錯誤」被中共中央政治局開除候補中央委員資格並撤職(經中共六屆二中全會確認)。後調上海中華全國總工會中共黨團工作。1929年初任中共滿洲臨時省委工委書記,參與領導恢復發展東北地區的工人運動。1930年後被調回上海,10月又因「順直問題」被開除黨籍。1931年1月在天津參加反對中共六屆四中全會的活動。2月16日被國民黨當局逮捕入獄。同年10月31日在北平草嵐子監獄被折磨致死;曹汝謙(1905-1929,)山西應縣人,原名儒謙,字效公,化名曹謙。1922年隨高君宇到北京在《向導》周報社工作,不久加入中國共產黨。1924年,國共合作實現後,根據黨的指示南下廣州參加國民革命,任中共領導的第一支革命武裝鐵甲車隊政治教官,參加了討伐陳炯明、第二次東征等戰斗。1925年春,任鄂軍何成浚部政治部主任。1926年初,蔣介石網羅黨羽,培植個人勢力,陰謀背叛革命。他即聯絡何部的一些進步軍官,通電反蔣,因此被捕。經周恩來擔保釋放。「中山艦事件」後,隨周恩來到上海工作。1927年大革命後期,中共中央機關遷到武漢,他率警衛二團參加平息夏斗寅叛亂、保衛武漢的戰斗。大革命失敗後,在北京、河南、山西等地做黨的地下工作。1929年秋,化名曹謙,受黨派遣到河南衛輝縣做兵運工作。恢復黨組織,武裝「千民會」,成立「河南義勇軍」,部隊擴大到500多人。11月30日,敵豫北警備司令偵知曹謙即是通緝在案的共產黨員曹汝謙時,率軍包圍衛輝縣城,他不幸落入敵手。敵人將他押到城西門口刑場殺害;趙革非(1905-1947)回族,山西大同人,原名馬仲,字紹宣,號幼雄,化名趙振江、趙克非、馬革非、馬克非、馬克等,筆名匯川、冷風、鐵漢。晉綏地區早期革命活動家。1924年加人中國共產黨。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趙革非踴躍投身愛國學生運動,被譽為「五四運動沖鋒陷陣的馬仲」。1925年6月,時任大同縣學生會主席、省立三師學生自治會會長的中共秘密黨員馬仲(趙革非),被推舉為「大同各界滬案後援聯合會」主席,他和中共張家口地委組織委員王仲一、省立三中學生會主席王夢樵等人以超凡的膽識,組織領導了轟轟烈烈的滬案後援運動,對上海人民的反帝愛國斗爭給予了有力的支援。1926年後,他奉地下黨指示,先後奔赴薩縣、北平、太原、張垣、臨河、五原、包頭、豐鎮等地做兵運和學運工作。其間,他把握一切有利時機,積極宣傳革命主張,喚醒愛國將士和熱血青年走上革命道路,曾多次參與組織革命暴動。1936年9月,他化名趙振江,在太原海子邊參加了犧盟成立大會。抗戰爆發後,他奉命參與組建山西新軍工衛旅並出任供給部主任。1939年12月,他與續范亭、賀龍、羅貴波、牛蔭冠、湯平等人籌建晉西北行政公署(晉綏邊區行署),首任行署總會計師。1940年5月,應邊區總行「西北農民銀行」劉少白行長之邀兼任該行會計,同時兼任邊區最高學府「抗戰學院」幹部班講師及邊區財會干訓班教員,為建立和鞏固晉綏抗日根據地發揮了積極作用。1945年秋,中共晉綏分局派他帶領部分幹部深入綏蒙地區,化名馬革非代表分局城工部和邊區公安總局指導大同城市工作,配合主力部隊接收和解放大同。期間,他成功策動了海福龍起義。1946年9月解放軍撤圍大同後,中共晉綏分局決定讓趙革非留任分局綏蒙國軍工作部部長,在晉綏分局直接領導下,負責做起義投誠人員的思想感化和教育工作,他一絲不苟地執行了黨的方針、政策,說服、規勸、引導被俘國民黨高官,進行了瓦解和策反大同國民黨守軍的工作,為和平解放大同做了不少鋪墊工作。1947年9月的一天,趙革非突然接到通知,要他火速返回興縣中央晉綏分局機關參加整風。同年冬,在所謂的「搬石頭」運動中,趙革非含冤犧牲在他曾經工作和戰斗的土地上,年僅41歲。1988年,在黨中央及老首長們的過問下,經各方通力協作,沉冤40餘載的趙革非冤案終得昭雪。得知革非同志昭雪平反的消息,老戰友們紛紛表示對死去戰友深深的悼念和惋惜。趙革非只走過41年短暫的人生道路,他以自己滿腔的熱血,譜寫了壯麗的人生篇章。家鄉的人民永遠懷念這位功勛卓著的革命先驅。
❼ 湖南三師的學校簡介
湖南三師全稱為湖南省立第三師范學校,成立於1904年,坐落於衡陽市雁峰區。被譽為「湘南革命搖籃」,湖南三師舊址位於衡陽師范學院西校區,為第一批衡陽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湖南三師,全稱湖南省立第三師范學校,原位於衡陽江東岸晏家坪,隔江眺望是莊重雄偉的來雁塔。湖南省立第三師范學校是一所歷史悠久的學校,曾被譽為「湘南最高學府」。創建於1904年冬,始為「湖南官立南路師范學堂」。辛亥革命後,1912年1月,改為「湖南公立第三師范學校」,1914年改「公立」為「省立」,仍在原來的校址。1927年,學校被迫停辦。1928年春復學,更名為「湖南省立第五中學」。1934年又改為「衡陽中學」。1938年,因被日本飛機轟炸,學校遷到耒陽,次年又遷入常寧。
1941年2月,按省政府「學校隨戰區設立」的命令,衡陽中學的師范科逐改為湖南省立第二師范學校 ,由國立湖南高等師范學校教授劉清林先生擔任校長。1944年秋,因常寧淪陷,二師被迫遷入寧遠。1945年春,又遷入藍山,與當時的省立第三師范(今郴州師范)、省立第十一師范合辦,稱湖南聯合師范。1945年8月,抗戰勝利,二師又從聯合師范中分開,再次遷入耒陽。1950年1月,學校又從耒陽遷回衡陽,暫借原三中校舍開辦。 1951年在黃茶嶺建立了永久性校址。1962年,湖南省人民政府恢復了「湖南省立第三師范學校」的校名 。1993年,經教育部批准,衡陽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湖南三師和衡陽教育學院合並組建衡陽師范學院。
湖南三師是「湘南學聯」進行革命斗爭的主要基地,是毛澤東早期從事革命活動的地方。 學校被譽為「湘南革命的搖籃」, 毛澤東在此創建了湘南第一個中共支部,蔣先雲等發起組織成立了「湘南學生聯合會」 ,陶鑄、夏明翰、黃克誠、伍雲甫、張秋人、惲代英、江華、張平化等老一輩革命家曾在這里學習和從事革命工作,陳為人、李啟漢、鄧中夏、蔣先雲、謝維俊等三師學生和校長蔣嘯青等數百人為革命獻出了寶貴生命 。至今健在的還有數十位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是三師學生。
❽ 有沒有就讀喀什市農三師第一中學的學姐學哥,想聊一下
你想聊得是什麼可以在詳細的說明一下,或者想問什麼東西都可以來仔細說明一下。
❾ 綿陽第一中學
一中在東街,教學質量還是可以,但是是初中哈,高中那就不得行了。
綿陽的公立初中里頭還是二中和七中最好,二中在綿興路那兒,七中在南河片區那兒。基本上在綿陽人心中是二中的英語最扯,七中的理科霸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