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初中高中 > 民國時期的國立第四中學

民國時期的國立第四中學

發布時間:2021-01-28 11:11:02

㈠ 民國時期的復旦大學的資料,清晰簡要明了。還有民國時期的初中高中是怎麼說的。一些民風資料。越多越好

這是兩個話題。先說民國復旦。
1905年復旦大學由馬相伯創建。初名復旦公學。
1911年,辛亥革命,復旦學生多數參加革命軍;學校本土為光復軍司令部佔用,學校一度停辦。12月中旬,校長馬相伯、教務長胡敦復在無錫士紳支持下,借李漢章大公祠為課堂,昭忠祠為宿舍,籌備復學。
1912年5月5日,南京臨時政府教育部通告各省高校開學。復旦校址遷李鴻章祠堂。
1913年3月1日,復旦重新開學。3月20日,宋教仁被刺。復旦校長李登輝、教師邵力子、蔣梅笙等在會上慷慨陳辭。不久,爆發「二月革命」,但迅速失敗。復旦校董多人逃亡國外,學校經費補助又告斷絕。李登輝校長與師生共同努力,克服困難,由此養成了復旦師生團結奮斗,精打細算,講究效率的傳統。
1912年~1916年,共培養大學預科畢業生十五人,中學畢業生一百五十人。
1917年,復旦開辦大學本科,改名復旦大學。下設文、理、商三科以及預科和中學部。
李登輝先生1917~1937年擔任校長。
1918年,李登輝先生去南洋集資15萬,在江灣買了塊地,即是今天復旦之基礎。
1919年五四爆發,復旦成立上海市學生聯合會,堅持罷課、罷市,站在斗爭最前列。
1920年冬在江灣建造校舍,至1922年落成。計有教室樓一座,名簡公堂(今復旦博物館);辦公樓一座,名奕柱堂(1929年改作圖書館,今經濟學院);第一學生宿舍(抗戰中毀,今相輝堂址)一座;教師宿舍一棟(已毀)。學校初具規模。
1921年,復旦學生為482人,教職員34人。
1923年,設立了土木工程系和心理學院。
1924年,復旦學生為841人,教職員58人。
1929年,復旦大學系科改組,增設新聞系、市政系、法律系、教育系,其時全校共17個系,分屬文、理、法、商四個學院。
1931年「九·一八」事變,李登輝校長召集全校師生聲討大會,三次去南京向國民黨政府請願,要求出兵抗日,並成立軍事訓練委員會,復旦一百多同學組織「義勇軍」,參加十九路軍抗日。戰爭期間,復旦遷至徐家匯附中繼續上課。
1935年,華北事變,北平學生發動了「一二九」運動,復旦響應,到上海市政府請願,反對華北自治。學生自己開火車准備去南京請願,鐵軌被破壞。同學們自己修復鐵路後又在無錫被阻。國民黨用武力將同學押解回滬,京滬鐵路中斷四天,國內外反響很大。
1936年3月25日,上海市軍警當局逮捕學生救國會幹部七人,毆打師生。李登輝校長強烈抗議國民黨暴行,上海各界也發表抗議宣言。國民黨釋放被捕學生,斗爭勝利。
然而同年,李登輝校長在國民黨當局陰謀下被迫離職。
吳南軒繼任。吳南軒到任後,復旦愛國學生遭迫害,救亡運動被扼殺。
1937年,國民黨最高當局策劃復旦大學遷出上海,學校董事會議「擬在太湖流域另覓佳處」。由於抗戰爆發,遷校計劃未能實行。
1937年,復旦大學發展為具有文、理、法、商四學院,十六系科的大學。還附設有中學、實驗中學各一所,義務小學二所。
1937年,「八一三」日寇侵滬。根據教育部指示,部分復旦、大夏組織臨時聯大,分二部分別遷往江西、貴州。11月12日上海淪陷。二部合並,於12月底內遷重慶。
1938年2月,復旦在重慶復課。該年六十多名畢業生。並陸續增設史地系、數理系、統計系、農墾專修科、園藝系、農場、茶葉組、農藝系等。
1938年2月,留滬復旦復課。這年復旦上海部有55名畢業生。
1940年5月27日,復旦大學重慶部遭遇日機轟炸,罹難師生共七人。校舍被炸毀。
1940年秋,復旦大學重慶部建立農學院。
1941年11月25日,國民政府行政院通過決議,復旦大學渝校由私立改為國立,由吳南軒任校長。1946年8月,復旦大學重慶部回到上海。年底,因北大女生被美國兵姦汙事件,復旦舉行「全校學生控訴大會」,罷課三天。並與各校代表組成「上海市學生抗議美軍暴行聯合會」在1947年元旦舉行全市性遊行大示威。
1947年元旦,復旦同學七八百人與十所大專院校、十六所中學同學共一萬餘人的隊伍,沿南京路遊行示威。同日,復旦大學33位教授發表《正告美國政府的意見書》。抗議運動持續到三月。
1947年5月26日,反動軍警在國權路埋伏襲擊復旦進步學生,這就是「國權路血案」。案發後同學罷課,教授罷教,章益校長提出辭職。
國民黨反動派在全市性大搜捕中共逮捕學生50餘人。復旦同學11人被捕,7月陸續釋放。
1948年底,國民黨策劃復旦遷校台灣,一千多名師生聯合簽名反對,護校迎接解放斗爭。
1949年,為了護校,以學生為主建立了防護大隊。
1949年6月20日,學校由中國人民解放軍上海軍事管制委員會接管。

再說關於民國時期的中學。
當時中國是國立中學、公立學校和私立學校並存。教育格局多樣化。實行免費義務教育。1912年,中華民國教育部明確規定:「初小、師范、高等師范免收學費。」免費上師范就成了當時很多家境貧窮的學生接受教育的唯一途徑。
教師薪水相對很高。在20世紀30年代初,中學教師平均月薪為120元;而同期上海一般工人的月薪約為15元。

以上回答滿意請採納

㈡ 民國時期國立3中

1 抗戰來前已建立之國立源綜合大學 1.1 國立北京大學,國立北平大學,國立北平師范大學1.2 國立北洋大學1.3 國立中央大學1.4 國立浙江大學1.5 國立武漢大學1.6 國立中山大學1.7 國立四川大學1.8 國立山東大學1.9 國立西北大學(第一次)1.10 國立交通大學1.11 國立清華大學1.12 國立同濟大學1.13 國立暨南大學2 抗戰爆發後建立之國立綜合大學 2.1 國立東北大學2.2 國立山西大學2.3 國立西北大學(第二次)2.4 國立安徽大學2.5 國立湖南大學2.6 國立廣西大學2.7 國立中正大學2.8 國立貴州大學2.9 國立蘭州大學2.10 國立河南大學2.11 國立雲南大學2.12 國立重慶大學3 抗戰勝利後接收日本學校改辦之國立綜合大學 3.1 國立長春大學3.2 國立台灣大學4 私立改辦之國立綜合大學 4.1 國立廈門大學4.2 國立復旦大學4.3 國立南開大學

㈢ 民國時期 國立大學有哪些

1 抗戰前已建制立之國立綜合大學 1.1 國立北京大學,國立北平大學,國立北平師范大學1.2 國立北洋大學1.3 國立中央大學1.4 國立浙江大學1.5 國立武漢大學1.6 國立中山大學1.7 國立四川大學1.8 國立山東大學1.9 國立西北大學(第一次)1.10 國立交通大學1.11 國立清華大學1.12 國立同濟大學1.13 國立暨南大學2 抗戰爆發後建立之國立綜合大學 2.1 國立東北大學2.2 國立山西大學2.3 國立西北大學(第二次)2.4 國立安徽大學2.5 國立湖南大學2.6 國立廣西大學2.7 國立中正大學2.8 國立貴州大學2.9 國立蘭州大學2.10 國立河南大學2.11 國立雲南大學2.12 國立重慶大學3 抗戰勝利後接收日本學校改辦之國立綜合大學 3.1 國立長春大學3.2 國立台灣大學4 私立改辦之國立綜合大學 4.1 國立廈門大學4.2 國立復旦大學4.3 國立南開大學

㈣ 民國時期北平第四中學在哪

北京市第四中學,簡稱北京四中(BHSF),是北京市首批示範性普通高中,回也是全國中小學答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
北京市第四中學創建於1907年,初名順天中學堂;1912年,更名為京師公立第四中學校;1928年,改名為北平市市立第四中學校;1949年改名北京市第四中學;2002年增設國際部;2005年與北海中學合並。
截至2013年9月,北京市第四中學高中部共有近30個班級,學生數1153人;截至2012年,北京市第四中學初中部共有20餘個班級,學生數1200餘人。[1-2]
採納

㈤ 北京民國時期有哪些著名的中學

北京市第四中學,北京市第一零一中學,北京市第二十二中學等等。
北京市第四中學,簡稱北京四中(BHSF),是北京市首批示範性普通高中,也是全國中小學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
北京市第四中學創建於1907年,初名順天中學堂;1912年,更名為京師公立第四中學校;1928年,改名為北平市市立第四中學校;1949年改名北京市第四中學;2002年增設國際部;2005年與北海中學合並。
北京市一零一中學是北京市重點中學、北京市示範性普通高中,是中國共產黨在老區創辦並遷入北京的唯一一所中學,有著悠久的革命歷史和光榮的革命傳統。
師資隊伍強大,學校硬體設施先進、齊全,不僅高考成績優異,更注重素質教育與學生的全面發展。北京市一零一中學是郭沫若親自題名,意為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北京市第二十二中學校是一所有90多年歷史的學校,原在騎河樓蒙福祿館,現在北京東城區交道口東大街77號,是省級示範高中。
學校前身為北京市私立大中公學,創辦於1924年,首任校長蔡元培,董事長李石曾。1930年更名為北京市私立大中中學,1949年9月更名為北京市私立育德學,1952年9月更名為北京市第二十二中學。

㈥ 大陸民國時期著名中學有哪些

北京市第四中學,北京市第一零一中學,北京市第二十二中學等等。
北京市第四內中學,容簡稱北京四中(BHSF),是北京市首批示範性普通高中,也是全國中小學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
北京市第四中學創建於1907年,初名順天中學堂;1912年,更名為京師公立第四中學校;1928年,改名為北平市市立第四中學校;1949年改名北京市第四中學;2002年增設國際部;2005年與北海中學合並。
北京市一零一中學是北京市重點中學、北京市示範性普通高中,是中國共產黨在老區創辦並遷入北京的唯一一所中學,有著悠久的革命歷史和光榮的革命傳統。
師資隊伍強大,學校硬體設施先進、齊全,不僅高考成績優異,更注重素質教育與學生的全面發展。北京市一零一中學是郭沫若親自題名,意為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北京市第二十二中學校是一所有90多年歷史的學校,原在騎河樓蒙福祿館,現在北京東城區交道口東大街77號,是省級示範高中。
學校前身為北京市私立大中公學,創辦於1924年,首任校長蔡元培,董事長李石曾。1930年更名為北京市私立大中中學,1949年9月更名為北京市私立育德學,1952年9月更名為北京市第二十二中學。

㈦ 民國時期的國立大學有多少所

民國時期中囯有大學41所其中國立大學31所!當時由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和南開大學等高校版組成的國立權西南聯合大學;有國立中央大學後來國立中央大學被拆分成9所高校,現南京大學和東南大學繼承較多!與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名氣相當的還有國立武漢大學和國立中正大學,國立武漢大學在當時也是名校,國立中正大學(現南昌大學為主也有少數師資校舍江西師范大學繼承)這是當時舉國之力成立的新高校!以上四所高校在全國招生超過一千人!

㈧ 民國時期京城四大名校

北大、清華、燕京、輔仁

㈨ 民國時期的學校叫什麼

民國時期的學校叫學堂。
京師大學堂,是北京大學在清末1898年至1911年間的曾用名。作回為戊答戌變法的「新政」之一,學校創辦於1898年7月3日,是中國近代第一所國立大學 ,其成立標志著中國近代國立高等教育的開端。京師大學堂是當時國家最高學府,最初也是國家最高教育行政機關,行使教育部職能,統管全國教育。《京師大學堂章程》中提到其辦學方針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後歷經「戊戌政變」、義和團運動、八國聯軍侵佔北京等變故,京師大學堂屢遭摧殘,以致停辦。1901年,清政府重建京師大學堂,設速成、預備兩科,創辦於1862年洋務運動期間的京師同文館也並入大學堂。1902年,京師大學堂仕學館、師范館成立,即西北大學、北京師范大學、西北師范大學的前身 。1912年5月4日,京師大學堂更名為北京大學 ,旋即冠「國立」,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所冠名「國立」的大學。

㈩ 民國時期中國建設最早的七所大學

一、燕京大學的前身是美國美以美會創辦的匯文大學、華北協和女子大學、通州協和大學三所大學在1916年合並而成,是一所著名的教會大學。1919年,美國傳教士司徒雷登出任校長,改名為燕京大學,並擇地建造校園。

二、20世紀20年代,輔仁大學與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燕京大學合稱為北平四大名校。其前身是1913年由天主教信徒英斂之創辦的輔仁社,校名取自《論語·顏淵》中的「以文會友,以友輔仁」,開辦初期地址在香山靜宜園,學員20餘人,課程主要是學習國學,1917年冬天停辦。

1925年,英斂之與馬相伯(復旦大學首任校長)向羅馬教廷與美國公教本篤會提議,創辦北京公教大學輔仁社。1927年,中國政府批准備案,學校更名為私立北京輔仁大學。

三、在長江流域,也有一所著名的教會大學—金陵女子大學。1915年,金陵女子大學在南京開辦,初期校址選在南京東南綉花巷李鴻章花園舊址,1923年7月移至隨園(清代詩人袁枚曾是其主人)。

四、公立大學雖然起步比教會大學晚,但後來的發展卻並不慢,也有著很美麗的校園建築。誕生於1911年的清華學堂,本是以美國「退還」的部分「庚子賠款」建立的留美預備學校。清華學堂選址在北京西郊的清華園,這是清朝道光皇帝賜予四皇子奕詝的。

現存清華園門匾是清代咸豐皇帝所賜,「清華園」三字為「晚清旗下三才子」之一的葉赫那拉·那桐所書。

1913年,清華學堂改名清華學校,周詒春出任校長,他提出逐步把清華過渡成一所獨立大學的設想。為此,學校在1914年成立了「工程處」,進行大規模校園建設,聘請的設計師就是那位為燕京大學和金陵女子大學進行校園設計的美國人墨菲。

從1916年到1920年,圖書館、體育館、科學館、大禮堂等清華歷史上著名的「四大建築」開始動工,成為此番建設的重要成果。

五、廣東大學是孫中山在1924年創辦,是為了實現他的國民革命政治新理想服務的。

1926年,廣東大學更名為中山大學。

六、1919年8月,南洋僑領陳嘉庚在上海聘任全國各界名流蔡元培、黃炎培、汪精衛、余日章、郭秉文、胡敦復、黃琬、葉淵、鄧萃英等10人為廈門大學籌備會籌備員,開始了廈門大學的籌建工作。

1921年4月6日,廈門大學借集美學校舉行開校式,為私立性質(1937年改為公立),次月開始進行新校區的建設。

廈門大學校園坐落於廈門島南部,北倚五老峰,南面隔海與漳州南太武山相望。群賢樓群是廈門大學最早建成的校園建築,1922年底竣工。

七、民國時期是一個動盪的時代,內憂外患並存,擾攘紛爭不已。1937年7月7日,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平津淪陷,北京大學、清華大學這兩所國立大學和私立南開大學被迫南遷,組成一個大學,在長沙暫住,名為「臨時大學」。

後遷雲南昆明,改名「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簡稱「西南聯大」。



(10)民國時期的國立第四中學擴展閱讀:

中華民國(1912-1949),位於亞洲東部、東臨太平洋。是辛亥革命以後建立的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簡稱民國。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後,革命黨在南京建立臨時政府,各省代表推舉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1912年元月民國正式建立。

以袁世凱為首的北洋勢力主政中國,北洋政府分崩離析後政局動盪不安,孫中山南下廣州,召開國民黨一大,建立黃埔軍校隨而建立國民政府,促成國共合作後的孫中山不久病逝。

1926年蔣介石繼承孫中山遺志領導國民北伐,意欲統一中國,到1928年東北易幟,國民政府從形式上統一中國, 蔣介石成為繼孫中山之後的國民黨領袖。

統一之後,民國進入所謂的「黃金十年」建設時期,此間社會穩定,教育穩步發展、趨於定型。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中國成為反法西斯同盟國,國際地位大大提高,一舉成為美英中蘇四大國。1949年後因國共內戰失利,中華民國時期結束。

閱讀全文

與民國時期的國立第四中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睢寧縣第一中學北校區 瀏覽:349
道里小學中學排名 瀏覽:226
遼寧重點中學分數線 瀏覽:174
臨夏回民中學2018分數線 瀏覽:683
合肥市包河區外國語實驗中學 瀏覽:477
龍川實驗中學公路改造 瀏覽:844
呼和浩特中學上下課時間表 瀏覽:300
2018年沈陽市初中學業水平考試數學 瀏覽:687
龍川縣登雲中學校長 瀏覽:863
北侖中學招生簡章 瀏覽:473
長安一民中學上課時間 瀏覽:833
盱眙中學2015高考成績 瀏覽:284
中學生手球錦標賽 瀏覽:377
遼寧省實驗中學魏民 瀏覽:670
2018江浦高級中學錄取名單 瀏覽:305
洛陽2019年中學招生信息 瀏覽:220
蔡家坡初級中學電話 瀏覽:903
三門啟超中學招聘2018 瀏覽:572
郴州市第三中學貼吧 瀏覽:716
2019北鎮中學分數線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