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西寧面積和人口啊
青海省省會西寧取「西陲安寧」之意,是青藏高原的東方門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古有「西海鎖鑰」之稱。全省政治、經濟、文化、科技、交通中心,主要工業基地。位於省境東部,湟水中遊河谷盆地,地理坐標東經101°49′17〃、北緯36°34′3〃。總面積7665平方千米,其中市轄區面積350平方千米。總人口人口212.73萬人,城鎮化率為59.59%。
市人民政府駐地:城中區南關街,
郵編:810000。
代碼:630100。
區號:0971。
拼音:Xi』ning
西寧位於青海省東部、湟水谷地,海拔2261米,是全省的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
西寧市是青海省省會,全省政治、經濟、科技、文化和交通中心,有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絢麗多彩的民俗風情,是青藏高原一顆璀璨的明珠。
西寧地處青海東部,黃河支流湟水上游,四面環山,三川會聚,扼青藏高原東方之門戶。地理坐標為東經101°49′17〃北緯36°34′3〃地勢由北向 南傾斜,西北高,東南低,東西狹長,形似一葉扁舟。湟水及其支流南川河、北川河由西、南、北匯合於市區,向東流經全市。
西寧市境內最高海拔4394米,市區中心海拔2261米。屬大陸性高原半乾旱氣候。其特點是:氣壓低、日照長,雨水少,蒸發量大,太陽輻射強,日夜溫差大,無霜期短,冰凍期長,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是天然的避暑勝地,有「夏都」之稱。
西寧古稱「湟中」,是一座具有2100多年歷史的高原古城。西寧曾是西漢將軍趙充國屯田的基地,是絲綢之路青海道的通衢、溝通中原與西部邊地的重要城鎮,也是歷史上「唐蕃古道」必經之地。今天的西寧市為蘭青鐵路終點、青藏鐵路和青藏公路起點,依然是通往青藏高原腹地的交通要沖。
西寧周圍群山環抱,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氣候宜人,屬高原半乾旱氣候,年均溫4.9℃,最高31℃,最低-18℃。年降水量379毫米。夏季涼風習習,涼爽如秋,是天然的避暑勝地。作為一個歷史文化名城和旅遊城市,西寧市名勝古跡眾多,主要游覽點有北山寺、東關清真大寺、馬步芳宅邸等,湟中縣的塔爾寺是藏傳佛教聖地,著名的青海湖距西寧市151公里。
西寧市區面積350平方公里,建城區面積75平方公里,人口100萬。是一個有漢、回、藏、蒙古、滿、土、撒拉等民族聚居的城市,少數民族佔全市總人口的23%。尤其以回族和藏族為多,如果要領略民族風情,這是一個好地方。
西寧市轄城東、城中、城西、城北四個區,大通、湟中、湟源三個縣。以及正在建設的西寧(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和城南新區、海湖新區。
西寧市 面積7665平方千米,人口212.73萬。
城中區 面積 20平方千米,人口15萬人。郵編810000。
城東區 面積 115平方千米,人口29.6萬人。郵編810000。
城西區 面積82.9平方千米,人口23.4萬人。郵編810001。
城北區 面積 138平方千米,人口22.8萬人。郵編810001。
城南新區 新區位於西寧市南郊水磨地區以南、湟中縣徐家寨三岔路口以北,南北長約11.3公里,東西寬約2.3公里,面積30平方公里。2001年4月25日正式開工奠基。一個集房地產業、商業貿易、信息產業、行政辦公、觀光旅遊、文化娛樂、生態園林、青藏高原特色資源精深加工的現代化生態城區。
西寧(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 開發區位於城東區內,西起青海民族學院東側,東至小峽口,北起湟水河,南至南山,第一期開發面積4.4平方公里,控制面積8平方公里。
湟源縣 面積1509平方千米,人口14萬人。郵編812100。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
湟中縣 面積2700平方千米,人口47萬人。郵編811600。縣人民政府駐魯沙爾鎮。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 面積3090平方千米,人口43.7萬人。郵編810100。自治縣人民政府駐橋頭鎮。
* 此處區劃地名資料截至2007年2月;面積、人口數據根據西寧市人民政府門戶網http://www.xining.gov.cn/ *
電話區號:0971
郵編:810000
古為羌地,西漢時置軍事和郵傳據點西平亭,神爵初屬金城郡臨羌縣。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漢軍西進湟水流域,漢將霍去病修建軍事據點西平亭,這是西寧建制之始。東漢建安中置西平郡,治西都縣(今西寧市)。(或說,)魏文帝黃初三年(公元222年)擴建為西平郡,開始在此築城。北宋崇寧三年(公元1104年)改為西寧州,至此「西寧」之稱始於見史。民國十八年(1929年)青海正式建省,治西寧縣,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以省垣周圍正式成立西寧市。
1949年9月5日西寧解放,9月8日成立市人民政府,為青海省轄市。1950年西寧市為青海省人民政府駐地。 1960年原由省直轄的湟中、大通2縣和互助土族自治縣劃歸西寧市領導。1962年湟中、大通2縣和互助土族自治縣改由省直轄。1966年大通縣(駐橋頭)交由西寧市領導。1985年11月6日,國務院批准(國函[1985]163號)撤銷大通縣,設立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以原大通縣的行政區域為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的行政區域。1986年3月5日,國務院批准(國函[1996]30號):(1)將西寧市城西區分設為城西、城北兩個區。(2)撤銷西寧市郊區,將原郊區所轄的7個鄉分別劃歸城東、城中、城西、城北4個區管轄。1999年12月5日,國務院批准(國函[1999]142號)將海東地區的湟中縣、湟源縣劃歸西寧市管轄。
1999年(1999年統計資料不含湟中、湟源兩縣數據)西寧市轄4區(城東區、城中區、城西區、城北區)、1縣(大通回族自治縣)。計有23個街道辦事處,11個鎮,22個農村鄉政府。計有370個村民委員會,216個居民委員會,104個家屬委員會。總面積為3456平方千米,市區面積為350平方千米,建成區面積55平方千米。年末全市總人口為148.62萬人,其中市區人口91.91萬人。
2000年,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西寧市總人口1849713人,其中:城東區 270268人、城中區 148521人、城西區 225412人、城北區 210265人、大通縣 416968人、湟中縣 448465人、湟源縣 129814人。
2001年1月16日,青海省人民政府青政函[2001]7號文批復: ①撤銷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新莊鄉,設立新莊鎮;撤銷多林鄉,設立多林鎮;撤銷長寧和後子河2鄉,合並設立長寧鎮;撤銷清平鄉,並入黃家寨鎮;撤銷崗沖和景陽2鄉,合並設立景陽鎮;撤銷葯草鄉,並入塔爾鎮;撤銷新城鄉和無朔鎮,將其中6個村(老營庄、毛家寨、賀家寨、毛家溝、大灣、水泉灣)並入橋頭鎮,另4個村(新添堡、上堡、鮑東、鮑西)並入長寧鎮。 ②撤銷湟中縣上五庄回族鄉,設立上五庄鎮;撤銷總寨和昇平2鄉,其中將總寨鄉的18個村(王斌堡、張家莊、清河、清水河、總南、總北、謝家寨、杜家莊、泉爾灣、新莊、王家山、逯家寨、新安、星家、元堡子、享堂、塘馬坊、陳家窯)和昇平鄉的5個村(莫家溝、上細溝、下細溝、上野牛溝、下野牛溝)合並設立總寨鎮;撤銷坡家和甘河灘2鄉,與大才鄉的黃二村合並設立甘河灘鎮;撤銷攔隆口、四營和拉沙3鄉,其中將攔隆口鄉的25個村(攔隆口、扎什營、新村、巴達、班仲營、端巴營、西岔、上魯爾加、下魯爾加、白楊口、東拉科、南門、上庄、前庄、中庄、尼隆台、卡陽、白崖、尼隆口、橋西、千東、千西、上寺、鐵家營、上營)、四營鄉的11個村(伯什營、麻子營、白崖、攔一、攔二、尼麻隆、圖巴營、合爾營、後河爾、上紅土溝、下紅土溝)和拉沙鄉的7個村(紅林、邦隆、南門、占嶺頂、民聯、峽口、民族)合並設立攔隆口鎮;撤銷上新莊鄉和馬場藏族鄉、合並設立上新莊鎮;撤銷田家寨和什張家2鄉,合並設立田家寨鎮;撤銷共和、維新和盤道3鄉,合並設立共和鎮;撤銷李家山鄉,與四營鄉的塔爾溝村合並設立李家山鎮。 ③撤銷湟源縣大華鄉,設立大華鎮。 ④將湟中縣總寨鄉的4個村(徐家寨、東村、西村、陳家灘)並入魯沙爾鎮;拉沙鄉的8個村(北溝、中村、楊家台、年家莊、尕爾加、目爾加、洛爾洞、拉卡山)和攔隆口鄉的8個村(合爾營、奔巴口、丹麻寺、油房台、玉拉、幸福、沙窩爾、初哇)並入多巴鎮;昇平鄉的4個村(上阿卡、下阿卡、秋子溝、牙加)並入土門關鄉。2001年底,全市轄23個街道、26個鎮、26個鄉、6個民族鄉,128個社區、28個居委會、926個村(牧)委會。
2003年底,轄23個街道、26個鎮、24個鄉、6個民族鄉,934個村(牧)委會、165個社區居委會。總人口1783713人。
2004年7月,西寧市城北區區劃調整,街道辦事處由4個調整為3個:撤銷三其街道辦事處,並入馬坊街道辦事處。
2006年8月,西寧市:新增1個鎮,全市鄉鎮總數由56個(26鎮30鄉)調整為50個(27鎮23鄉)。
湟中縣:撤銷西堡鄉,設立西堡鎮;撤銷大源鄉,並入魯沙爾鎮;撤銷丹麻鄉,並入田家寨鎮。
湟源縣:撤銷塔灣鄉,並入申中鄉;撤銷城郊鄉,分別並入城關鎮、東峽鄉、和平鄉。
大通縣:撤銷西山鄉,並入青山鄉;撤銷窵溝鄉,並入朔北藏族鄉。
特色小吃:
烤羊肉 手抓羊肉 釀皮 梗皮 涼粉 熬飯 酸奶 焦奶 青稞 大豆(蠶豆)拉麵 面片 炮仗 干拌 羊腸面 黃燜羊肉 牛骨頭 粉湯 燴面 狗澆尿(油餅) 胡辣羊蹄 肉末羊筋。
西寧市是青藏地區人口最大的城市,也是青藏地區經濟最發達的城市,現在是中國美麗的「夏都」,知名度也是飛速上升,在世界一些大城市也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在這里,冬暖夏涼,西寧是個具有潛力的城市,連續幾年的飛速發展,已將這個高原明珠打扮的是越來越具有魅力,高樓大廈隨處可見,鮮花綠草處處置之,怎麼能談不上美麗?魅力呢?西寧的教學質量也是飛速猛進,湟川中學,西寧五中,師大附中,西寧四中,西寧十四中等高中已經培養了一些人才,他們走邊四方,為祖國做出了了不起的貢獻呀!
⑵ 西寧城市人口
常住人口現達220餘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