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金沙縣第一中學的師資隊伍
金沙一中現有教抄學班37個,在校學生總數2500餘人。在職教職工157人,其中專任教師134人,職員工人23人。專任教師中,有特級教師1人,高級教師39人,中級教師55人;國家級骨幹教師2人,省級骨幹教師4人,地級骨幹教師10人;具有大學本科以上學歷的123人,高中教師學歷達標率為91.8%,研究生進修班結業5人。整個師資隊伍學歷層次較高,結構趨於合理,學科配套,能夠適應現代教育教學與改革發展的需要。
2. 金沙一中一年學費大概多少啊
金沙縣第一中學,
簡稱金沙一中,
是二類省級示範性普通高中學校。
2016年的收費標準是每學期900元。
按往年的慣例,
今年的收費標准要到8月31日才公布。
祝你好運。
3. 金沙一中
現在應該是1萬多,悄悄嘞,有關系嘞話
4. 金沙縣第一中學的發展歷史
金沙縣建縣前隸屬黔西縣轄。打鼓新場(現城關)為黔西縣九區,乃當時黔北四大集鎮之一。一九三八年十月,中共新場地下黨總支委員會成立,時值抗日戰爭時期,黨為推動抗日救亡運動的發展,擴大中國共產黨的影響,決定把學校作為革命的重要基地。一九三九年底,地下總支把在新場創辦一所中學列入工作日程。於是總支書記林正良利用區長劉敬書的職務和社會關系,並聯絡部分知名人士,成立了以劉敬書領銜的「中學籌建委員會」。在社會各界支持下,建校資金與校址問題得到初步解決,但在申報立案上,卻遭到時貴州省教育廳的刁難,幾經周折,終以「新場玉屏職業中學」名義獲准立案,因校址系建於一八三一年的「玉屏書院」舊址而得名。一九四零年春,玉屏職中正式開學。劉敬書任校董事會董事長,孫抒情任校長。鑒於劉、孫二人很少到校,學校工作實際由林正良主持。潘寰宇主管教務,教師有卓問漁、宋子寬、周自達、毛祖壙、周自楷、趙光遠等。學校名為職業中學,實際開設的是普通中學課程。林正良等人團結進步師生,一面組織建校勞動,一面進行革命思想教育。同年七月十日,幾十位師生組成「玉屏職中抗日救亡農村宣傳隊」,由林正良率領,徒步行程數百里,歷時月余,往返於14個場鎮和遵義地區的泮水等地,演出了《打東洋》、《張家店》、《放下你的鞭子》等抗日話劇;演唱了《流亡三部曲》、《生死到最後》、《黃河頌》等許多革命歌曲。林正良同志總是以身作則,認真工作,每次演出前夕,他都要登台作抗日救亡革命道理的演講,揭露日本帝國主義在我淪陷區的罪惡行徑。並親自參加排練節目和扮演角色。這次宣傳活動受到了廣泛的歡迎,取得了很好的宣傳效果,但是由於影響巨大,引起了地方國民黨反動勢力的注意,並上報到省黨部。不久,一紙公文下達,稱「查黔西新場玉屏職業中學內有『奸黨』活動,著該校立即停辦」。於是開辦不到一年的玉屏職中便被扼殺了。一九四一年一月二十四日,林正良在新場被國民黨保安司令部特務逮捕,並押解到貴陽,關進保管處看守所第三號牢房。林正良同志被鐐銬加身,受盡苦刑,但國民黨特務始終沒有從他的口中獲得任何情報。一九四一年八月七日,林正良被秘密殺害於貴陽保安司令部獄中,時年32歲。他在就義的遺囑中寫道:「今日就戮,視死如歸,實無愧於心也!」表現出了一個共產黨員高尚的革命情操。玉屏職中盡管被扼殺於搖籃之中,但是卻為後來的金沙中學的開辦奠定了基礎。這,應該算是不幸中的萬幸。一九四零年,時貴州省政府派劉宗璟到新場籌備立縣事宜,隨後的一九四一年三月金沙建治完成,七月正式頒印立縣。之後,方伯鸞、曹慕虞、王炎等力促首任縣長劉宗璟創辦一所中學。如是,金沙縣第一所公辦中學--金沙中學於一九四一年八月建立,借用校址位於文昌宮(現人民醫院),校長由縣政府助理秘書陳燮堂兼任,周定遠任教導主任,教師有黎昌仁、潘寰宇等,首期招生50名學生,其中原玉屏職中學生大約有17名左右。是年冬,陳燮堂將八景宮(東岳廟側殿)改建為校舍,而一九四二年春,學校即遷入新址(現金沙一小)。這年春天,陳燮堂調職,校長由縣長楊仲明兼任,潘寰宇仍任教導主任,教師有董正華、徐志魯、鄭昌、吳國宣、李西俠、賴更生、喻德修等。學校實行春秋始業制,時有一級二班,100餘名學生。一九四三年秋,楊仲明委任國民黨立委委員尹淑賢之弟尹迪生為校長。尹迪生很少到校,學校日常工作由潘寰宇主持。尹迪生離任校長之後,由平壩人毛訓仰接任。一九四四年,金沙中學和城關一小互換校址,學校遂由八景宮遷至玉屏書院舊址(今金沙二小)。為此,後人把玉屏職中看作是金沙中學的前身。日本在徹底覆滅前發動了「黔南事變」,一部分在省城做事或讀書的金沙人乃至外地人紛紛疏散到金沙,其中宋子寬、周自達、周自楷、周德忠、汪慕蘭、王德宣、劉克凡、郭克凱、易希仁等均到金沙中學任教,並使學校規模進一步擴大。一九四六年秋,毛訓仰離職,由孫抒情任校長,僅半年,便由毛祖壙接任。兩年之後,毛祖壙離職,由何鏡華出任校長。此時鑒於部分老師離開學校,何鏡華便聘請了華之淳、卓問圖、何維民、馮兆榮、馮玉書、羅啟發、林光貴、江仁炯等任教。到一九四九年春,學校已經發展為初中三個級六個班、300餘名學生的辦學規模。一九四九年十二月十五日,金沙解放,次年一月,金沙縣人民政府整頓學校,金沙中學仍由何鏡華負責。一九五一年初,畢節專員公署任命宋達兼任金沙中學副校長及教導主任,學校正式命名為「貴州省立金沙初級中學」。增加的新教師有葛發業、王育民等。那時校舍十分簡陋,破敗不堪:四方形磚木結構院落,中有一小天井,教室里擺放幾十張課桌凳;辦公室沒有一張辦公桌,幾位男教師擠在一間屋子裡就算是宿舍。報名注冊時,初三學生7人,初二學生10人,初一新生30餘人,顯得很是寥落。一九五二年,教師「思改」運動後,宋達調黔西中學,李敬文被任命為主持工作的副校長,王建武任教導主任。一九五三年底,學校對學生進行一次全面成績考核,並以此為依據重新調整班級,教學質量逐年提高。一九五六年秋,金沙中學畢業生參加地區統一中考,全部升入高一級學校,各科成績平均80分以上,名列全地區第一。一九五八年,隨著全國教育事業的發展,金沙中學增設了高中部和初級示範班(一九六零年停辦),首屆招高一新生24名。這是金沙中學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結束了金沙中學沒有高中的歷史。一九五九年秋,金沙縣委決定將金沙中學搬遷到玉屏公社余家莊尚未建成而已下馬的「鋼鐵廠」。一九六零年,將倉庫改建成的教室竣工,學校隨即遷入現址。文革時期,學校受到了極大的沖擊。一九六八年三月一日,「金沙中學革命委員會」成立,不久,在校學生「上山下鄉」,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
一九六九年三月,初中恢復招生;
一九七零年,在上山下鄉知青中招收54名高一新生。
文革結束後,因一九七四年金沙縣第二中學建成,於是在一九七八年九月,金沙中學正式更名為「貴州省金沙縣第一中學」。在此期間,孫華山於一九七二年任學校校長,龔代明於一九七八年任學校校長。
一九八零年九月,卓毓湘任金沙一中校長,借著改革的東風,學校獲得了良好的發展機會,辦學規模不斷擴大,師資力量得到了增強。
一九八八年九月,廖忠毅任金沙一中校長,經過班子的努力,學校繼續平穩持續地發展。進入上世紀九十年代後,金沙一中被定為畢節地區重點中學。
一九九一年九月,陳培正任金沙一中校長,此後,學校獲得了跨越式的發展,高考教學質量迅速挺進全地區前茅,特別是一九九五年的高考,李蘊瑤同學獲貴州省理科第三名,被清華大學錄取。
一九九八年十二月,代玉金任金沙一中校長,教學質量繼續保持在全地區前茅,其中最典型的是在一九九九年高考中,李果獲貴州省理科第三名,被清華大學錄取,羅淵獲貴州省理科第十名;2003年高考,陳亮榮獲畢節地區理科第一名,周興鑫獲得畢節地區理科第二名,分別被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錄取。在此期間,學校修建了知行樓,並開始了創建省級示範性普通高中的工作。代玉金校長調教育局任職後,王松副校長於二零零三年主持學校工作。
時隔一年後的二零零四年八月,邱若桐任金沙一中校長。在縣委、縣政府及教育局的大力支持和學校的努力下,學校硬體設施建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並於二零零六年十二月二十四日至二十七日,通過了省教育廳組織的專家組對學校進行的創建省級示範性普通高中的第一次評估驗收。在此期間,學校完成啟智樓的主體工程建設,並確定了學校「厚德、廣智、健體、育美」校訓及「以德修身、體藝兼長、和諧發展」辦學特色的發展思路。
二零零七年三月,駱國江任金沙一中校長,學校繼續完善硬體建設和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並順利通過了創建省級示範性普通高中的「復評」驗收和「復查」驗收。二零一零年五月至今,學校行政工作由萬俊利副校長主持,黨務工作由鄧明非副校長主持。
迄今為止,金沙一中已為國家培養合格中學生三萬餘人,其中高中生一萬五千餘人,有五千多人被輸送到高校學習深造。原十四集團軍政委,雲南省委副書記、紀委書記陳培忠;原解放軍藝術學院書記、院長,總政直屬工作後勤部部長,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申萬勝;美國亞特蘭大大學博士生導師趙莎英等均畢業於金沙一中。至2014年9月28日,金沙一中校園總面積為63243平方米,校舍面積為29386平方米,綠化面積為12350平方米;教學班53個,學生3760人;教師183人,其中特級教師2人,高級教師41人,中級教師56人,省級骨幹教師6人,地級骨幹教師21人,地級教學名師2人,縣級教學名師7人。已建成「4-4-2」理化生實驗室,20間多媒體教室,3間微機室,1間校園網辦公室,40個座位、148種報刊的教師閱覽室,240個座位、82種報刊的學生閱覽室,83250冊藏書的圖書室3間,83台電腦、130萬冊電子圖書的電子閱覽室2間,可容納520人的多功能學術報告廳等。由於金沙一中領導班子與時俱進抓改革,聚精會神謀發展,著力推進素質教育,全面提高辦學效益,使學校獲得快速而持續的發展,得到了上級部門的充分肯定。1998年,省委、省政府授予學校「文明單位」稱號。2001年,省政府授予學校「貴州省普及中小學實驗教學示範學校」稱號。2002年,省委、省政府授予學校「紅旗文明單位」稱號。2002年、2006年,國家教育部、省教育廳分別授予學校《貫徹學校體育工作條例》「優秀學校」稱號。2004年,中國體育科學學會授予學校全國重點科研課題「21世紀中國學校體育發展研究實驗學校」稱號。2004年,省教育廳、教育工會授予學校「校務公開」先進單位稱號。2007年,省教育廳批准學校為「省級示範性普通高中」。2007年,省教育廳、省環保局授予學校「綠色學校」稱號。2007年,省教育廳授予學校「貴州省中小學實施素質教育評價試點先進學校」稱號。2008年,省教育廳授予學校「貴州省校園文化建設先進學校」稱號。撫今追昔,金沙一中以她代代傳承的百折不撓、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以她嚴謹求實的校風學風中培養了大量人才,鑄就了69年功業。今天,金沙一中的師生員工正朝夕奮斗,以更大的決心和努力,續寫著金沙一中更燦爛的篇章。
5. 金沙縣第二中學怎麼樣
簡介:金沙二中成立於1974年,現有60個教學班,覆蓋初高中。坐落於縣城西南面,處於青山環抱之中,綠樹成蔭,是讀書求學的好地方。學校有40年辦學歷史。
注冊資本:691.07萬人民幣
6. 金沙縣第一中學的介紹
學校簡介 金沙縣第一中學簡稱金沙一中,學校屬貴州省示範性普通高中,金沙縣第內一中學(The first middle school of Jin Sha county)位於烏江流域和容赤水河流域之間的金沙縣城——偏岩河畔,是貴州省省級示範性高中。學校創建於1947年,其前身為1940年由中共地下黨員林正良創建的玉屏職中,2007年,被貴州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為貴州省省級示範性高中。截至2015年1月,該校校園佔地面積120畝,有教學班54個,在校學生總數3151人,在職教職工247人。
7. 貴州省金沙縣金沙中學的介紹
金沙中學1是貴來州省大型高級中學自,位於貴州省金沙縣新城區,[1]始建於2012年,投資7億多,建設規模能容納12000學生。2013年8月18日正式成立,2013年9月一期工程投入使用,有80個教學班,5000餘學生,300多教職員工。二期工程於2014年9月投入使用,總工程預計2015年全部完工,屆時成為貴州省乃至全國規模最大的高級中學之一。
8. 金沙縣第一中學的校園文化
學校校園文化的營造,本著以學生發展為本,追求人文環境的和諧統一為出發點;本著關注學生的自主參與、自主學習、情感體驗,使之呈現出特有的生命力為落腳點;本著校園文化建設要張揚學校的辦學特色、彰顯學校校訓、探究學校多元化文化發展方向、激發學校創新活力為歸宿的原則。「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這便是學校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根本。 金沙一中根據《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面向二十一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在總結辦學成果、提煉辦學經驗的基礎上,逐步形成了較為符合學校校情、符合黨的教育方針、符合現代教育理念的「厚德、廣智、健體、育美」的校訓。
金沙一中憑借金沙縣是革命老區,積淀有豐富的紅色文化元素這個先天條件,多次專門邀請有關專家對校園內的德育文化進行論證,以充分挖掘本地和學校自身的資源優勢。經過反復研究,學校決定斥巨資數十萬元,在啟智樓與偏岩河交界的廣場上,構建校園紅色文化長廊,對紅軍長征轉戰金沙、中共金沙地下黨活動、解放金沙三個重要歷史時期的史實進行系統宣傳,並將為犧牲在金沙這片土地上的傑出革命者塑像。該校還專門邀請申萬勝將軍題寫校名,邀請縣內書畫名家,在新校門處繪制了以長征紅軍英勇強渡的烏江為主體的《烏江長卷》巨幅畫圖、題寫梁啟超先生的《少年中國說》等,邀請廖忠毅老校長以經典的文字注釋校訓。「厚德」教育是金沙一中的立校之本,該校將始終把「厚德」教育擺放在學校工作的首位,打造全新的育人模式。 1、建立團會制度,挖掘學生主體潛能。該校每周一次的團會積極引導學生團員參與,充分發揮共青團組織的先鋒模範作用,強化學生的自我教育,關注學生的苦惱,解決學生的實際問題,體現學生道德成長的需求。2、營造濃厚氛圍,激發自主管理意識。該校鼓勵班班有特色,生生有特長,讓學生組織個人書畫展、標本製作等活動,使學生既展示了才藝,又提高了自主學習、自主管理的能力。3、開展演講比賽、足球比賽、文藝演出等大型主題活動,搭建學生自我管理及個性特長展示的平台。學校的「大事」由學生來操辦,放手讓學生組織自己的活動,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9. 金沙縣一中在哪位置
金沙縣第一中學,
在長江大道(泰山路以東)。
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只要用心去學,你就是最好的。
金猴獻瑞,吉星臨門。
祝你學業進步,馬到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