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杭州家教網的師資來源
杭州家教網的老師主要有在職教師、退休教師、在校大學生三大來源。專職教師類師內資主要來自杭二中、容學軍中學、杭州外國語學校、杭州高級中學、杭十四中、浙大附中、杭四中等重高;建蘭中學、文瀾中學、啟正中學、育才中學、錦綉中學、春蕾中學等熱點民辦初中;勝利、崇文、天長、天地、杭師院附小、安吉路、長壽橋、求是、學軍、采荷一小、采荷二小、拱宸、賣魚橋等知名小學。大學生教員主要來自浙江大學、杭州師范大學、浙江工業大學、中國美術學院、浙江中醫葯大學、浙大城市學院等高校的本科生、研究生與博士生,是杭州師資力量最為雄厚、最具規模、最值得信賴的的家教服務機構。
❷ 有杭州求是高級中學的老師嗎
杭州求是高級中學的老師,
直接找學校教務處和辦公室,
就OK了,
不用繞這么大的圈子。
❸ 浙江省杭州高級中學的辦學條件
截至2013年9月,浙江省杭州高級中學共有教職工171人,其中高級教師83人,占教師總數的57.6%,在職特級教師2人、正教授級高級教師2人、省市名師、學科帶頭人10人、市學科大組成員和省市各學科學會理事等19 人、浙江省教材審定專家及會考命題人員5人、在職全國「三八紅旗手」 1人、浙江省優秀教師2人,省、市、系統級教壇新秀65人,系統級以上的優秀教師、教壇新秀、學科帶頭人占教師總數的75%。
在職特級教師:尚可、趙種霞
正教授級高級教師:尚可、林嵐
浙江省教壇新秀:魯新民、許濤、謝永明、朱海其
教師名錄參考資料: 高考成績 2011-2013年浙江省高考中,浙江省杭州高級中學重點大學上線率均居杭州市前三名,並有學生獲得浙江省高考文科狀元、浙江省理科高考第二名、第四名、杭州市理科狀元、市第二名。
此外,浙江省杭州高級中學還有學生被英國牛津大學(如2013屆邵震等)、英國劍橋大學(如2012屆金宇凡等)、麻省理工學院(如2014屆王路亞等)、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如2014屆韓格非等)、美國紐約大學(如2012屆周鴻飛等)、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如2012屆徐昕等)等海外名校錄取。 學科競賽 截至2014年4月,浙江省杭州高級中學學生多人次在全國學科競賽和科技創新大賽中獲一、二等獎,獲國際天文奧賽金、銀、銅牌15枚、全國決賽獎牌35枚。
2014年7月,在第十一屆中國東南地區數學奧林匹克競賽中,高一年級學生顧浩楠獲得銀牌,楊文愷、凌偉強、梁珈源、邱簫楊獲得銅牌;高二年級學生張馳獲得銀牌,馬文豪、陳慶錦獲得銅牌。
2014年4月,在2014全國中學生天文奧林匹克競賽中,該校學生陳天增、董梁獲銀牌,單昕睿獲銅牌。
2013年10月,在全國高中數學聯賽中,該校學生周昱杉、劉群力獲全國一等獎;另外還有李斯昆、陳潘、張弛獲浙江省一等獎,朱弘毅、楊佳鳴、王靜怡、張小嶼獲浙江省二等獎。
2013年9月,在第十八屆國際天文奧林匹克競賽中,該校學生陳天增獲銅獎。
2013年5月,在第八屆全國高中應用物理知識競賽浙江賽區中,該校7名學生獲一等獎,5名獲二等獎;在2013年浙江省數學競賽中,該校7名學生獲一等獎,10名獲二等獎。
2012年12月,在第18屆全國青少年信息學奧林匹克聯賽中,該校學生季燁、徐珉傑獲一等獎,許胤達獲三等獎。 素質成績 截至2014年4月,浙江省杭州高級中學學生多次獲得全國青少年創新大賽一等獎、周培源青少年科技創新獎,全國明天小小科學家、浙江省青少年英才獎、全國象棋賽冠軍,並涌現出全球天文史上發現FMO(近地小行星)的第一位女生,以及中國少科院小院士王佳寅、杭州少年文學院小院士張宙跇等優秀學生。
2015年1月,該校學生俞舒揚獲第六屆魯迅青少年文學獎一等獎;在浙江省中學生科技創新「英才計劃」選拔中,該校高一學生入圍8人(浙江省共30名)。
2014年12月,該校學生王元豐被授予浙江省「美德學子」稱號;在第12屆浙江省青少年電腦機器人競賽中,該校學生張哲新、周劼獲高中組機器人足球省二等獎。
在2014-2015年浙江省中小學生羽毛球積分排名賽中,浙江省杭州高級中學學生獲得四項第一名,一項第二名,四項第三名。 2014年,浙江省杭州高級中學教師在杭州市第26屆中小學論文評選中榮獲一、二等獎共九篇;選修課程入選浙江省普通高中選修精品課程10項,入選杭州市普通高中選修精品課程11項;報刊發表論文7篇。此外,鍾峰華老師被評為杭州市第九屆教育科研先進個人,且獲得第八屆杭州市教師教育科研優秀成果獎三等獎。
2012年,浙江省杭州高級中學教師在杭州市第24屆中小學論文評選中獲獎9篇,浙江省優秀教育教學論文評選中獲一等獎二篇、三等獎7篇,浙江省杭州市立項課題5項,課題結題10項,在市級及其以上報刊發表文章或(出版)論著50多篇。此外,朱海其老師榮獲杭州市第一屆教育科研標兵稱號,周偉老師被評為杭州市第八屆教育科研先進個人。 浙江省一級重點中學
浙江省一級普通高中特色示範學校
浙江省文明單位
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先進單位
浙江省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
浙江省花園式綠化先進單位
浙江省百年名校100強
北京大學「中學校長實名推薦制」資質學校
❹ 如何上好第一堂政治課浙江省杭州市餘杭高級中學!徐曉芸...
思想政治課教學 2007年第 11期常言道「萬事開頭難」。經驗告訴我們「良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上好第一堂政治課既困難又重要,如何才能上好第一堂政治課呢?一、什麼是第一堂政治課了解第一堂政治課的性質和目的,是上好第一堂政治課的前提。所謂第一堂政治課,一般是指新學年的第一堂政治始業教育課,具有「三個新」特徵和「三喜歡」目的。「三個新」是指「新教師、新課程、新學習」。第一堂政治課就是「新教師」告訴學生為什麼要學習新課程以及學習新課程有何新的要求和方法。特別要注意的是這里的「新教師」是指剛擔任這個班級政治課的教師,無論該教師的資歷多深、教齡多長、學識多廣,在此統屬「新教師」范疇。「三喜歡」是指喜歡教師、喜歡課程、喜歡學習。第一堂政治課就是通過讓學生了解新教師、了解新課程、了解新學習,達到使學生喜歡教師、喜歡課程、喜歡學習的目的。二、第一堂政治課上什麼懂得第一堂政治課的教學內容和環節,是上好第一堂政治課的基礎。圍繞第一堂政治課的「三喜歡」目標,第一堂政治課的教學應該具有「三介紹」環節,即介紹自我、介紹課程、介紹學習。1.介紹自我。主要解決「我是怎樣一個人(教師)」的問題,目的是讓學生了解我,喜歡我。因此內容要具體、真實、生動,做到外在與內在相結合。在現實教學中,大致有以下四種情況:第一種情況是通過自報家門或板書告訴學生自己姓什名誰。第二種情況是向學生展示自己從童年到現在的一張張照片。第三種情況是與學生交流自己對新課程的感受和期盼。第四種情況是向學生介紹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學觀念。我覺得:第一種情況作用不大,最多以後學生見到你不叫「政治老師」而已;第二種情況,可以讓學生欣賞到教師的外在形象之美,對教師產生一定的好感;第三種情況既可以讓學生了解老師對政治課教學的自信和熱愛,又可以對新課程的學習產生好奇;第四種情況可以讓學生更深層次地了解和感受教師的教育追求,對教師的教學充滿期盼。因此,我們在向學生進行自我介紹的時候,內容要具體、真實、生動,做到外在與內在相結合。如新上崗的教師與學生比較貼近,可以向學生介紹自己當學生時對政治課的認識,可以介紹或展示自己的大學生活及其成就,可以向學生訴說我怎樣或為什麼要選擇政治教師這個職業,可以向學生表達我怎樣教好政治課的想法和決心等。資歷比較深的教師,有教學經歷和自己的思想,不僅可以讓學生看看你過去年輕時的容貌,更應該讓學生聽聽你現在的追求和嚮往,也可以坦率地向學生說明自己教學中的成功和不足等。具體、真實、生動,外在與內在相結合的自我介紹,有利於學生比較全面地了解教師、相信教師,最終喜歡教師。2.介紹課程。主要解決為什麼要學的問題,其目的是讓學生了解課程,喜歡課程。因此,內容要具體、貼切、實在,做到務虛與務實相結合。介紹課程大致有以下四種情況:第一種情況是介紹課程或教材結構,對涉及的名詞和核心問題進行解釋。如《經濟生活》的教材編寫思路,什麼是經濟?《文化生活》的知識體系,什麼是文化?第二種情況是介紹高中階段新課程的模塊結構、並向學生展示一些反映課程內容的圖片。如何上好第一堂政治課浙江省杭州市餘杭高級中學 ! 徐曉芸38思想政治課教學 2007年第 11期如在介紹《經濟生活》模塊的學習內容時,教師向學生展示了股票、基金、企業、稅收、市場等圖片。第三種情況是談談自己對新課程的熱切期待,並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分析學習本課程的意義。第四種情況是從學生終身發展的需要出發,談談上政治課的作用和意義。我覺得,第一堂政治課介紹課程的結構和材料的思路是需要的,但重心是解決我們為什麼要學習的問題。第二種情況用圖片的形式向學生展示本學期的學習內容,可以讓學生感受學習的課程與自己生活的密切關系,從而增強學習該課程的興趣。第三種情況談自己對新課程的熱切期待為吸引學生奠定了感情基礎,接著再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有理有據地分析其重要性,學生容易接受。而第四種情況則把政治課學習與學生的現實和未來緊密結合起來,有利於增強學生學習政治課和學好政治課的強烈慾望。因此在向學生介紹新課程的時候,內容要具體、貼切、實在,做到務虛與務實相結合。針對不同的學情,開展相應的教育。如果學生普遍對政治課程認識不足,我們可以「眼高手低」、「由近及遠」地對學生進行教育,即立意要高,要從學生的終身發展需要著眼,而事例要實,要從學生身邊的、具體的可直接感受的東西著手。如果學生對學習本模塊認識不清,我們可以「似是而非」、「避重就輕」地對學生進行解說,即轉換主體,不直接說我們為什麼要學習,而可以用「我是如何期待」、「某某(學生佩服的)是多麼的重視」等,或者用其他方式(圖片、視頻等)讓學生感悟學習對自身生活、學習、工作的意義。具體、貼切、實在,務虛與務實相結合的課程介紹,有利於學生真實了解課程、感受課程,最終喜歡課程。3.介紹學習。主要解決怎麼學習的問題,其目的是讓學生學會學習、喜歡學習。因此,要具體、新穎、切適,做到普遍與特殊相結合。介紹學習主要有以下三種情況:第一種情況主要介紹普遍適用的政治課學習方法,如「三動法」(動手、動口和動腦)、「三W法」(是什麼?為什麼?怎麼辦?)、理論聯系實際的方法、比較的方法等。第二種情況主要介紹學習常規以外具有學校特色的學習方法,如「沙龍式學習方法」、「構建知識網路的方法」、「撰寫總結語的方法」等。第三種情況既有一般的學習方法要求,又有特殊的學習方法指導。我覺得:第一堂政治課應該有學法指導,這樣可以使學生不僅知道我們為什麼要學習政治課程,而且也知道學好該課程的方法和途徑,為學生的自主學習、規范學習奠定必要的基礎。但是僅靠第一堂課的教育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在今後的學習過程中不斷點撥、不斷示範、不斷督促。在進行學法指導中,不同的學段(年級段)、不同的方向(文理科)、不同的性質(必修或選修)可以有不同的要求。如高一的學生需要培養習慣,講清「三動法」和「三 W法」非常必要;高二的學生需要提升能力,「構建知識網路」和「沙龍式學習」有利發展;高三的學生需要適應高考,重視模塊學習和強化解題方法的指導更加有效;對理科學生的學習主要應該規范課堂學習方法;對文科學生學習可以多傳授一些課後自主學習的方法。具體、新穎、切適,普遍與特殊相結合的學法指導,有利於學生了解學習、學會學習,最終喜歡學習。三、第一堂政治課怎麼上懂得第一堂政治課的教學方法和策略,是上好第一堂政治課的關鍵。第一堂政治課怎麼上,是教師的教學觀念、教學才能、教學智慧在課堂上的集中體現,直接關繫到課堂教學的成敗。而第一堂政治課教學策略的得失關鍵在於防止教師的「一言堂」,提高學生的參與率。為此,以下三個策略值得我們借鑒。第一,「先行者」教學策略。所謂「先行者」是指教師為了實現一定的教學目的,預先設計和組織材料。教師通過展示「先行者」,既可以引導學生靜態參與課堂教學,感悟和體驗其中的道理;也可以以「先行者「為載體,通過設計和探討問題,激發學生動態參與課堂教學,總結和概括39思想政治課教學 2007年第 11期其中的道理。如有的老師在介紹自我和介紹《經濟生活》課程時採用一組組鮮活的圖片讓學生感受,從而懂得尊重老師和學習《經濟生活》的道理;有的老師在介紹自我和介紹《文化生活》課程時組織了「我對《文化生活》的感受—— —我很期待、我有信心、我一定努力」,讓學生體會老師的信心並對新課程產生濃厚的興趣;有的老師介紹《文化生活》時引用了錢鍾書「什麼是文化」的闡述,介紹《經濟生活》時展示了人們對經濟學的別稱以及大學有關經濟類的專業設置等。在向學生介紹「沙龍式學習方法」時,選擇了本校畢業學生的「大學迴音」、「成功感言」等事例,這些都從不同的側面讓學生感悟和體會到即將學習的新課程的意義和作用。第二,「問題式」教學策略。「問題式」教學有兩種功能:一是引導功能,即教師以問題為引子,引導學生由一個問題的學習轉入另一個問題的學習。二是激發功能,教師以問題為導向,激發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如有的老師在介紹自己時設計了「你最想了解老師什麼?」、「你們喜歡怎樣的政治教師」等問題,一方面為教師介紹自己進行了鋪墊,另一方面也可以從中了解學生對教師的要求,有利於教師的專業成長。有的教師在介紹課程時設計了「你最感興趣的經濟問題是什麼?」「你最想獲取的經濟技能是什麼?」「你最想知道的經濟知識是什麼?」「新課程為什麼要增設《文化生活》這門課程?」「你認為人的終身發展最需要的是什麼?」等問題。通過這些話題的討論,可以提高學生學習該課程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的教師在介紹學習方法時設計了「結合你們的實際談談動手、動腦、動口的具體內容是什麼?」「高一時你是怎樣學習政治的?有什麼成功的經驗嗎?」「你是否了解我們文科學生是怎樣學好政治的?」等問題,通過學生的討論和老師的講解,使學生可以更加具體地了解學習的方法,有利於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踐行並收到實效。第三,「講授式」教學策略。雖然我們反對「滿堂灌」和「一言堂」,但我們也不能全盤否定講授在課堂教學中的重要作用,尤其是有感情、有智慧的講授,不僅能夠句句入耳,而且還能夠字字入心。如有的教師在介紹自我時,中肯、投入、充滿愛意地向學生講述自己的教育追求和教學思想,使學生不由自主地對眼前的這位教師產生敬佩之情;有的教師在介紹《文化生活》課程時,宏觀微觀、入理入據、鏗鏘有力的分析,不得不讓學生相信學習《文化生活》的意義;有的教師在介紹學習方法時,嫻熟、專業、有板有眼地講授「遺忘曲線規律」的內容,使學生懂得了學習方法背後的科學道理。講授必不可少、講授更有講究,「講授式」教學策略中的講授,講什麼,需要智慧;怎麼講,需要激情。「先行者」教學策略、「問題式」教學策略和「講授式」教學策略符合教育教學規律,也與新課程倡導的理念相吻合,正確地理解和運用有利於提高政治課教學的信度和效度。綜上所述,上好第一堂政治課需要重視,更需要智慧和創造。40
❺ 魯迅的 《論雷峰塔的倒掉》 有什麼內涵
一座古塔倒塌,這件事本身與社會政治斗爭毫不相干,然而密切關注著政治風雲變化的魯迅,則以敏銳的目光,從一個獨特的角度,把它與當時正在進行的反封建斗爭巧妙地聯系起來。
借雷峰塔的倒掉,用「白蛇娘娘」橫遭法海殘酷鎮壓的神話故事,對維護封建宗法制度的權勢者,進行了批判和揭露,熱情贊頌了「白蛇娘娘」的反抗精神,揭示出扼殺人民自由、阻擋社會發展的封建制度必然滅亡的歷史規律。
《論雷峰塔的倒掉》是近現代文學家、思想家魯迅於1924年創作的一篇雜文,是一篇充滿戰鬥力的檄文,又是一篇難得的美文。
(5)杭州高級中學政治老師王呂華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此文寫於1924年10月28日,正是雷峰塔倒掉的一個月後。作者寫作此文時,上距辛亥革命13年,下距五四運動則僅5年。辛亥革命雖然結束了兩千年來的皇權統治,但並未改變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
五四運動,特別是同時進行的新文化運動,雖然對封建思想、封建道德進行了有力的沖擊,但也遠沒有將這些污泥濁水滌盪凈盡。1924年冬,正是北洋軍閥政府加強其反動統治,而反對北洋軍閥政府的革命斗爭也日趨高漲的時候,魯迅恰於此時發表此文,大題小做,借題發揮,其意義是遠遠超過了批判封建禮教的范圍的。
❻ 2020杭州長河高級中學藝術特長生指導老師那有
考杭州長河高級中學的特長生啊,那你的水平應該很不錯,需要找個好老師拔尖一下
❼ 朝花夕拾的作者簡介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曾用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豫才,曾留學日本仙台醫科專門學校(肄業)。「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浙江紹興人。著名文學家、思想家、民主戰士,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毛澤東曾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魯迅一生在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思想研究、文學史研究、翻譯、美術理論引進、基礎科學介紹和古籍校勘與研究等多個領域具有重大貢獻。他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具有重大影響,蜚聲世界文壇,尤其在韓國、日本思想文化領域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占最大領土的作家」。
本名
周樹人
別稱
原名周樟壽
字型大小
字豫才
所處時代
現代
民族族群
漢族
元尊小說360網路魯迅生平魯迅介紹魯迅的簡介魯迅先生的簡介luxun魯訊的簡介關於魯迅的資料周樹人魯迅簡介
人物關系
許廣平
妻子
周海嬰
兒子
周伯宜
父親
周作人
弟弟
周建人
弟弟
人物生平
學生時代
魯迅與周恩來同宗,祖先是北宋理學始祖周敦頤。魯迅父親周伯宜是一名秀才,母親是魯瑞。
魯迅青年時期
1892年,11歲就讀於紹興壽鏡吾開設的私塾三味書屋。
1893年(光緒十九年),祖父周福清因為科舉舞弊案而回來被革職下獄,魯迅兄弟則被安插到離城有三十多里的皇甫庄大舅父的家中避難。周福清被判「斬監候」入獄8年,因此周家每年必須花費大筆資金,使周福清得以活命,因此事家道開始衰落,隨後遷入婆家一帶的農村等地,魯迅兩部小說集《吶喊》、《彷徨》和散文集《病故》中可以反映出家庭的變故對魯迅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1898年,17歲離開家鄉的三味書屋,進入金陵的新式學堂江南水師學堂,改名為周樹人。
1899年轉入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礦路學堂,並與陳衡恪結下友誼,
1901年畢。
1906年3月,尊母命回國與朱安結婚。本年秋天魯迅攜二弟周作人赴日本,在東京研究文藝。
魯迅是東北大學的第一位外國留學生,也是當時仙台唯一的中國留學生。在仙台給魯迅影響最大的是解剖學老師藤野嚴九郎。在周作人所著的《魯迅的青年時代》和許壽裳所著的《亡友魯迅印象記》兩部書中,兩人都曾引用過魯迅的醫專同班同學醫學博士小林茂雄公布的魯迅學年成績:
魯迅留日期間
解剖學 57.3分;
組織學 63.7分;
生理學 65分;
倫理學90分;
化學 95分;
德語 60分;
物理 60.1分。
可見魯迅考得最好的是 化學。自然科學和醫學專業科目成績較普通,只有藤野擔任的解剖學一科沒有考及格。總成績正如魯迅在《藤野先生》文中的自述:「同學100餘人之中,我在中間,不過是沒有落第」。對此班上部份同學認為是「上年解剖學試驗的題目,是藤野先生講義上做了記號,我預先知道的,所以才能有這樣的成績。」
魯迅在醫校學習一年以後,便從學校退學。他本人在《藤野先生》一文中提及此事,稱自己是因為受到一部日俄戰爭的紀錄電影片里,中國人給俄國人做偵探而被日本軍逮捕要槍斃,喜歡在場圍觀的也是中國人這類事實的刺激,認為「救國救民需先救思想」,於是棄醫從文,希望用文學改造中國人的「國民劣根性」。
魯迅
1907年曾擬創辦雜志《新生》,因經費問題未能如願。1908年師從章太炎,加入光復會(周作人認為並未加入),並和二弟周作人一起翻譯了一些東歐和俄國的短篇小說,就是著名的《域外小說集》,不過銷量平平。
太宰治生前接受委約,創作了一部描寫魯迅留學生活的小說《惜別》,1945年出版。
魯迅頗受進化論思想影響,愛讀新思想的書,尤其是翻譯的小說。他的學生時代及以前經歷,成為他的著作《朝花夕拾》的主要素材來源。
回國任職
1909年,28歲的魯迅從日本回到中國,擔任浙江兩級師范學堂(今杭州高級中學)生理學化學教員、紹興中學堂教員兼監學、紹興師范學校(今紹興文理學院)校長等職務。1911年寫出第一篇小說《懷舊》(文言文寫作)。
魯迅(右二)
1912年,31歲的魯迅受蔡元培之邀,到中華民國政府教育部工作,袁世凱做大總統後,隨政府搬到北京,歷任教育部社會教育司第1科科長、教育部僉事。這時,他經歷一段思想苦悶時期,對社會改革頗感失望,沉迷於收集研究拓本之中,校編謝承《後漢書》、《嵇康集》。後受錢玄同影響,重新投身新文化運動,並兼任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教授和北京大學兼職講師。(註:魯迅當時在北大兼職講師,並不是北大職工。因為當時蔡元培校長定規,到北大任職,必須辭去原來職務,而魯迅是教育部里資料抄寫員。這里往往被寫北大歷史的人搞錯,生拉硬拽把魯迅也當成北大職工。)
1918年,37歲的周樹人首次用「魯迅」為筆名,在中國雜志《新青年》上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用現代體式創作的短篇白話文小說《狂人日記》。1921年12月,他還生動地塑造了阿Q形象,發表中篇小說《阿Q正傳》。1924年,魯迅、周作人、錢玄同、林語堂等人創辦同人周刊《語絲》。
1924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印度大詩人泰戈爾來訪紫禁城,北京方面安排魯迅與泰戈爾會見且合照。當時中國文壇對於泰戈爾訪華的評價趨於兩極化,魯迅將其訪華評價為「做了一瓶香水」。
魯迅共做了14年的中華民國政府公務員,級別是薦任,機關是教育部,單位是社會教育司(司長是夏曾佑),歷任第1科科長和僉事(輔助司長的高級幕僚)。主要的業績有:擔任國語統一會教育部代表,協調制定注音字母(與馬裕藻、朱希祖、許壽裳、錢稻孫共同提議並執筆文案「統一讀音,不過改良反切,故以合於雙聲疊韻的簡筆漢字最為適用」);與錢稻孫、許壽裳2位科長合作中華民國國徽設計案,執筆《致國務院國徽擬圖說明書》(說明書全文詳見2005年版《魯迅全集》);並設計了當時北京大學的校徽,系「北大」二字的美術字體;分管圖書情報(圖書資訊)業務:督導京師圖書館(後來的北京圖書館,現在的中國國家圖書館)等。直到被教育部時任署總長章士釗免職為止。為此魯迅向中華民國平政院提起行政訴訟並勝訴,依法可以復職,但他選擇離開政府體系。好友易培基接任教育總長後簽署了讓僉事周樹人復職的命令,並以兼國立北京女子師范大學校長身份發出新的教授聘書,1926年三·一八慘案爆發後,易培基等都被中華民國臨時執政段祺瑞通緝了(註:魯迅並沒有被通緝)。蔡元培將教育部改革為大學院期間,魯迅被蔡元培聘為大學院「特約撰述員」,每月工資300圓。大學院改回教育部後,這筆工資名義改為「教育部編譯費」,仍按月支付。1932年起,魯迅不再兼任教育部「特約編譯」。
《魯迅箴言》
廈門廣州
1926年8月,魯迅因支持北京學生愛國運動,抗議三·一八慘案,被北洋政府通緝(註:魯迅並沒有被通緝,這里《而已集·大衍發微》,於是南下廈門大學任文科教授。數月後,1927年1月16日,46歲的魯迅離開廈門,18日抵達廣州,19日晨在孫伏園、許廣平的陪伴下「移入中山大學」任文學系主任兼教務主任,並與自己29歲的學生許廣平同居。當時是中山大學校長朱家驊請魯迅到校。魯迅日記:1月26日「晚往騮先寓夜餐」;2月1日(除夕)「夜往騮先寓夜飯」,騮公邀魯迅共吃年夜飯。不久又聘顧頡剛來校,顧北大畢業才6年就當研究教授,魯迅很不服氣,聲稱只要顧來他便走人。2月18、19日,赴香港在上環基督教青年會禮堂舉行兩場題為「無聲的中國」及「老調子已經唱完」 的演講。
魯迅
晚年在上海的生活
1927年10月,魯迅辭去中山大學職務到達上海,10年之久,他一直住在上海公共租界北區的越界築路區域(所謂「半租界」,是指今天虹口區北部魯迅公園一帶),那裡有特殊的政治環境保護他寫作免遭迫害,以及他不少的日本朋友。1930年起先後加入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左翼作家聯盟和中國民權保障同盟。但魯迅與左聯領導有很多思想上的沖突,因而有人認為他是自由作家。1927年到1936年間,魯迅創作了很多回憶性的散文與大量思想性的雜文,翻譯、介紹外國的進步文學作品。
魯迅
魯迅在上海期間,和宋慶齡、陳賡有交往。魯迅所主持的文學團體和郭沫若、郁達夫主持的文學團體有矛盾。魯迅扶植獎掖文學青年,包括柔石、白莽、蕭軍、中國第一位女文學家蕭紅等,也和化名狄克的張春橋進行過論戰。 自1931年起,魯迅大力倡導木刻版畫,由此開始了中國創作版畫的歷史。 1933年,魯迅寫了《為了忘卻的紀念》憑吊柔石、胡也頻等被國民黨捕殺的五位「左聯」成員。中共宣傳部長李立三寫信給魯迅希望他用真名罵蔣介石,魯迅拒絕說:「文章很容易寫……但在上海就無法住下去。」1936年10月19日清晨五點二十五分魯迅在上海因肺結核病去世,年55歲。他的死訊引起全中國的注意,在上海上萬民眾自發為他一個文藝界人士舉行前所未有的隆重的葬禮,民眾代表在其靈柩上覆蓋寫有「民族魂」的白旗,轟動一時。第一次從萬國殯儀館啟靈時的抬棺人共12人,分為左右兩排,最前面的兩個是巴金、鹿地亘,後面依次為胡風、曹白;黃源、張天翼;靳以、姚克;吳朗西、周文;蕭軍(田軍)、黎烈文。葬於上海虹橋萬國公墓。 1956年,魯迅墓遷移重建於上海虹口公園。
1930 年,上海,在「 左聯」 舉辦的「 魯迅五十壽辰慶祝會」上。(艾格尼斯·史沫特萊攝)
魯迅的遺囑共有7條,其中前幾條交代喪事從簡,第5條交代幼兒周海嬰「倘無才能,可尋點小事情過活,萬不可去做空頭文學家或美術家」,第6條是對別人應許的事物不可當真,最後一條是萬勿接近「損著別人的牙眼,卻反對報復,主張寬容的人。」
關於魯迅之死,亦有一些爭議。魯迅之子周海嬰曾撰文,懷疑是其信任有加的日本醫生須藤五百三故意誤診,致其得不到正常治療而早死,後經證實,魯迅的真實死因應該為由肺結核和肺氣腫誘發的嚴重氣胸。魯迅先生死後,有很多人來看望他,有學生,有工人........魯迅以筆為武器,戰鬥了一生,被譽為『『民族魂』』。毛澤東評價他為最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
主要成就
魯迅作品題材廣泛,形式多樣靈活,風格鮮明獨特,語言幽默。在他55年的人生中,創作的作品,體裁涉及小說、雜文、散文、詩歌等。有《魯迅全集》二十卷1000餘萬字傳世。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其多篇作品被選入中小學語文教材,對新中國的語言和文學有著深遠的影響。
《魯迅全集》
魯迅的作品主要以小說、雜文為主,代表作有:小說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等 ;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詩集《野草》;雜文集《墳》《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編》《南腔北調集》《三閑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雜文》等。他的作品有數十篇被選入中、小學語文課本,並有多部小說被先後改編成電影。其作品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文學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小說
魯迅以小說創作起家。1918年在《新青年》雜志發表的《狂人日記》是中國現代白話小說的開山之作,影響深遠。其後,魯迅連續發表多篇短篇小說,後來編入《吶喊》、《彷徨》兩個短篇小說集,分別於1923年和1926年出版。隨著社會形勢的變化,魯迅逐漸放棄了計劃中的長篇小說創作,轉向雜文寫作。魯迅後期小說結集為《故事新編》。 魯迅的小說數量不多,但意義重大,名篇迭出。他前期的小說往往沒有離奇曲折的劇情,而是以清末民初的底層百姓生活為主,注重細節描寫,能在點滴間以白描手法鮮明刻畫人物,並挖掘微妙的心理變化。主要表現底層人民思想的麻木愚昧和生活的艱辛。「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態社會的不幸的人們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 後期作品則以借歷史典故映射現實生活,風格從容充裕、幽默灑脫,大異前期。
《狂人日記》
代表作有《阿Q正傳》、《祝福》、《孔乙己》、《故鄉》等。主人公阿Q、祥林嫂、孔乙己、閏土等在大陸婦孺皆知。一般認為,代表魯迅最高文學成就的作品是散文詩集《野草》。
魯迅1933年為紀念「左聯五烈士」所寫的《為了忘卻的紀念》(手稿)
其作品《社戲》被選入人教版下冊,蘇教版初一上學期課文;《少年閏土》被選入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學課本。
雜文
魯迅創造了以論理為主,形式靈活的雜文形式,並將之發揚光大。他的雜文數量極多,題材廣泛,形象鮮明,論辯犀利,文風多變,毛澤東譽之為「匕首」和「投槍」(匕首投槍一說本於魯迅《南腔北調集》中的《小品文的危機》),深入揭示了當時中國社會方方面面的問題。代表作有《二心集》、《華蓋集》、《華蓋集續編》、《熱風》、《三閑集》等。
魯迅雜文合集
作品名稱 出版信息 作品名稱 出版信息
《墳》 1927年3月,未名社 《熱風》 1925年11月,北京北新書局
《華蓋集》 1926年8月,北京北新書局 《華蓋集續編》 1927年5月,北京北新書局
散文
魯迅散文也有著重要的地位,主要作品結集為《朝花夕拾》和《野草》。前者以追憶兒時往事為主,平易曉暢,風趣生動。代表作有《朝花夕拾》;散文詩集《野草》《墳》《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編》《南腔北調集》《三閑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雜文》等。《野草》則以尼采式的散文詩形式,表達對社會、人生的批判反思,反映了作者當時虛無主義的悲觀心境。語言色彩艷麗而冷峻峭拔,意象獨特而富有暗示性,意境晦暗幽深。對日後中國白話散文詩的發展有著一定影響。
魯迅作品選
詩歌
魯迅並不看重自己的詩歌創作,只是偶爾為之。其詩作傳世無多,主要以舊體詩為主,多有佳句。早期詩歌深受古詩影響,多吟詠離情感傷。留學日本時作《自題小像》,「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真切動人,境界大開。《四一二事變》一詩(慣於長夜過春時,挈婦將雛鬢有絲。夢里依稀慈母淚,城頭變幻大王旗。忍看朋輩成新鬼,怒向刀叢覓小詩。吟罷低眉無寫處,月光如水照緇衣),寫出亂世友人遭逢政治迫害情景,令人為之動容;趙聰《三十年代文壇點將錄》說,時人稱「三百年來無此作!」。1922年創作《彷徨·題辭》:「寂寞新文苑,平安舊戰場。兩間餘一卒,荷戟獨彷徨」,描述文學創作路上嘔心瀝血孤行,也是著名代表作之一。 相較同時代的其他詩人,魯迅的詩歌在當代被引用的頻率很高。「度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題三義塔》),是常被引用來表示國共和解,和海峽兩岸和解的名句,如溫家寶在2008年3月18日十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閉幕後,回答台灣記者提問「是否會對台灣釋出更多的經貿優惠政策」,溫家寶回答中引用這句話。「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則常被引用以自況。
魯迅
魯迅翻譯的兩本凡爾納的科幻小說《月界旅行》(From the Earth to the Moon)和《地底旅行》(Voyage au centre de la Terre)。
翻譯作品
魯迅也以譯作著名。在魯迅留下的1000多萬字作品中,有一半是翻譯文字。他在前期主要翻譯歐美文學及日本文學作品,如尼采、凡爾納等,後期則主要翻譯東歐文學及蘇聯文學的革命文學作品。他的翻譯強調忠實原文,有時甚至連原句的結構也不加改動,以「硬譯」風格聞名。他曾希望借引入歐式的長句,來增加漢語對復雜關系的表現力。據統計,魯迅總共翻譯過14個國家近百位作家200多種作品。
魯迅翻譯作品單行本
翻譯作品 出版信息 翻譯作品 出版信息
《壁下譯叢》 1929年4月,上海北新書局 《現代日本小說集》 1923年6月,上海商務印書館
《現代新文學的諸問題》 1929年4月,上海大江書鋪 《桃色的雲》 1923年7月,北京新潮社
學術專著
魯迅在學術上也有很高的造詣,著有《中國小說史略》、《漢文學史綱要》等。此外還有《魯迅書信集》、《魯迅日記》等存世。
魯迅學術專著
著作名稱 出版信息
《中國小說史略》 1923年12月,上冊;1924年6月,下冊,北大新潮出版社
《漢文學史綱要》 1938年,魯迅全集出版社,魯迅全集委員會整理
其他作品
魯迅其餘作品合集
作品名稱 出版信息 備注
《野草》 1927年7月,北京新潮社 散文詩合集
《朝花夕拾》 1928年9月,北平未名社 散文集
寫作目的
魯迅說他寫作的目的,一是「為那些為中國的改革而『賓士的猛士』 」,他們在寂寞中奮戰,我有責任為他們吶喊,要給予他們哪怕是微弱的慰藉」。
二是為那些「如我年輕時候似的正做著美夢的青年,正是因為他們,我『必須在作品中』處處給予一種不退走,不悲觀,不絕望的誘導,而對自己內心深處的悲涼感有所扼制(何況我對於悲涼感本身也是持有懷疑態度的)」。
三是他的敵人,魯迅說,「我的敵人活得太愉快了,我幹嘛要讓他們那麼愉快呢?我要像一個黑色魔鬼那樣,站在他們面前,使他們感到不圓滿」 。
作品特色
小說特色
魯迅的小說選材獨特,在題材的選擇上,魯迅對古典文學中只選取「勇將策士,俠盜贓害,妖怪神仙,才子佳人,後來則有妓女嫖客,無賴奴才之流」的模式做出了改革,以「為人生」的啟蒙主義式的創作目的,開創了「表現農民與知識分子」兩大現代文學的主要題材。他的取材「多采自病態社會的不幸的人們中。」魯迅在處理這些題材時又具有極其獨特的眼光。在觀察和表現自己的主人公時,他有著自己獨特的視角,即始終關注著「病態社會」里知識分子和農民的精神「病苦」。因此,在《故鄉》中,最震動人心的不是閏土後來的貧苦,而是他一聲「老爺」所顯示的心靈的麻木。對知識分子題材的開掘,又著眼於他們的精神創傷和危機,如《在酒樓上》老辣的眼光看到了辛亥革命中獨戰多數的英雄擺脫不了孤獨的命運,在強大的封建傳統壓力下又回到原點,在頹唐中消耗著自己的生命。魯迅的這些改革在《吶喊》和《彷徨》中就演化為「看/與被看」與「歸鄉」兩大小說情節、結構模式。小說《示眾》中所有人的動作只有「看」,關系也只有「看」與「被看」,由此形成了「看」與「被看」的二元對立,這種對立在《狂人日記》、《孔乙己》、《祝福》等小說中都有展現。而在「歸鄉」模式中魯迅不僅講述他人的故事也講述自己的故事,兩者互相滲透,影響,構成一個復調,如在《祝福》中,講「我」、「祥林嫂」與「魯鎮」的三重關系,這個關系中既包含「我」與「魯鎮」的故事,又包含祥林嫂與魯鎮的故事,然而讀者往往忽視前者,前者講一個「永遠漂泊者」的故事,後者講一個封建社會吃人的故事。兩個故事相串聯,以祥林嫂的問題拷問「我」的靈魂,從而揭示「我」與魯鎮傳統精神的內在聯系。類似這種模式的小說還有《故鄉》、《孤獨者》和《在酒樓上》。
阿Q正傳
除此之外,一方面,魯迅一直在探索主體滲入小說的形式。《在酒樓上》和《孤獨者》中,小說的敘述者「我」與小說人物是「自我」的兩個不同側面或內心矛盾的兩個側面的外化,於是全篇便具有了自我靈魂的對話與相互駁難的性質。另一方面,魯迅也在追求表達的含蓄、節制、以及簡約、凝練的語言風格。他曾說「我力避行文的嘮叨,只要求能將意思傳給別人了,就寧肯什麼陪襯也沒有。」對此他在介紹寫小說經驗時也說「要極省儉的畫出一個人的特點,最好是畫他的眼睛。」「中國舊戲上,沒有背景,新年賣給孩子看的花紙上,只有主要的幾個人(但現在的花紙卻多有背景了),我深信對於我的目的,這方法是適宜的,」這也說明魯迅在描寫人物時著重人物的精神風貌,在描寫中非常注重農民的藝術趣味。魯迅研究了農民喜歡的舊戲和年畫的藝術特點,並運用在自己的藝術創作中,使他的小說顯示了濃重的民族特色。而他又廣泛借鑒了詩歌、散文、音樂、美術,以至戲劇的藝術經驗從事小說創作,並且試圖融為一爐,於是出現了「詩化小說」(《傷逝》、《社戲》等)、散文體小說(《兔和貓》、《鴨的喜劇》等),以至「戲劇體小說」(《起死》等),等等。
30年代的魯迅的創作精力主要放在雜文上,然而他並未忘記小說的創作,並貢獻了他最後的創新之作《故事新編》。這部小說集依舊展現了魯迅不羈的想像力與強大的創造力:對在《吶喊》和《彷徨》中創建的中國現代小說的創作規范進行新的沖擊,尋找新的突破。在《故事新編》中,魯迅有意識的打破了時空界限,採取「古今雜糅」的手法:小說中除主要人物大都有歷史記載外,還創造了一些次要的戲劇性的穿插人物,在他們的言行中加入大量的現代語言,情節和細節。用現代語言自由發揮,以「油滑」的姿態對對現實進行嘲諷和揭露。同時在許多篇什中都存在著「庄嚴」和「荒誕」兩種色彩與語調旋律,相互補充,滲透於消解。例如《補天》中,女媧造人時的宏大與瑰麗令人嚮往,而結尾,後人打著「造人、補天」的旗幟在死屍的肚皮上安營紮寨又顯得極其荒誕,這種荒誕將前文的偉大感消失殆盡,並轉化為一種歷史的悲涼。
雜文特色
魯迅在他的一生中,特別是後期思想最成熟的年月里,傾注了他的大部分生命與心血於雜文創作中。他的雜文極具批判性,魯迅曾把雜文分為「社會批判」和「文明批判」,所強調的正是雜文的「批評(批判)」內涵與功能。順次翻開魯迅生前出版的14本雜文集,就可以看到一部不停息地批判,論戰,反擊……的思想文化斗爭的編年史:從《熱風》開始的對封建禮教、舊傳統的批判,與復古派的論爭,一直延續到《且介亭雜文末編》對國民黨政府的法西斯專政的抗議,對中國共產黨內的「左傾」路線的反擊。魯迅雜文所顯示的這種「不克厥敵,戰則不止」的不屈精神,從根本上有違於中國文化與中國士大夫文化知識分子的「恕道」、「中庸」傳統,集中的體現了魯迅其人其文的反叛性、異質性。
魯迅文集
魯迅的批判不同於一般的思想評論,他把自己的批判鋒芒始終對准人,人的心理與靈魂:這是一種文學家的關照。正如魯迅自己說:「我的習性不太好,每不肯相信表面上的事情」,常有「疑心」。因此,他最為關注的正是人們隱蔽的,甚至自身無法自覺意識的心理狀態。如雜文《論「他媽的」》,魯迅在國人習以為常的「國罵」背後看出了封建等級、門第制度所造成的扭曲的而不免卑劣的反抗心理。魯迅還提出了「推背式」的思考方式,即「正面文章反面看」,據此而寫出的一些雜文,例如《小雜感》:「自稱盜賊的無須防,得其反倒是好人;自稱正人君子的必須防,得其反則是盜賊」:這都是深刻到了令人毛骨悚然的地步,自然也是「刻毒」。魯迅的雜文思維也是非規范化的,他常在常規思維路線之外,另闢蹊徑,別出心裁,就打開了全新的思路,例如其在著名的學術隨筆《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葯及酒的關系》中就以這種思路就得出了不一樣的結論:嵇、阮對禮教的破壞只是表面現象,事實上卻是愛之過深的表現。魯迅雜文的犀利、刻毒,令人難以接受,還在於他的同樣違反「常規」的(聯想力)想像力,魯迅一方面將外觀形式上離異最遠似乎不可能聯系在一起的人和事連接在一起:在「形」的巨大反差中發現「神」的相通;另一方面又能夠發現和感受到歷史與現實的獨特聯系。在《小品文的危機》中「煙花女子,已經不能在弄堂里拉扯她的生意,只好塗脂抹粉,在夜裡到馬路上來」。這樣一端是高貴者及其殿堂,一端全是地上「最不幹凈的地方」,在經過魯迅的牽連下就達到了「神聖」的「戲謔化」,「高雅」的「惡俗化」。
「將具體的、個別的人與事排除個別性、具體性、特殊性,做 出普遍意義懂得整體概括,並加以簡括的名稱,經『這一個』提升為『這一類』的『標本』,同時保留著形象、具體的特徵,成為『個』與『類』的統一」這是魯迅在進行論戰時所採取的基本方法。在魯迅生前的14本雜文集中塑造了許多精彩而典型的形象,如「叭兒狗」、「西崽」、「洋場惡少」、「革命工頭」等等。這些形象常是對某人一時一地的言行作為一種典型現象來加以解剖,「攻其一點,不及其餘」,從而提煉出的一種社會類型,這些形象具有超時空的意義,這也使得這種類型的「共名」與魯迅小說里的阿Q、祥林嫂一樣,具有長遠的藝術生命力。
與思想的天馬行空相適應,魯迅雜文的語言也是無拘無束而極富創造力的。魯迅的雜文可以說是把漢語的表意、抒情功能發揮到了極致。在他的雜文中:或口語與文言句式夾雜;或排比、重復局勢的交叉運用;或長句與短句、陳述句與反問句的相互交錯,混合著散文的朴實與駢文的華美與氣勢,可謂「深情並茂」。如《記念劉和珍君》中:「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酣暢淋漓,氣勢可觀。而在另一方面,魯迅雜文的語言又是反規范的,他故意地破壞語法規則,違反常規用法,製造一種不和諧的「拗體」,以打破語言對思想的束縛,同時取得荒誕、奇峻的美學效果。比如他有時將含義相反的或不相容的片語織在一起,於不合邏輯中顯深刻:「有理的壓迫」、「跪著造反」、「在嫩苗上馳騁」等等。
❽ 浙江省特級教師中姓吳的有哪些
語文
金功發
在職特級教師
杭二中
數學
馬茂年
在職特級教師
杭十四中
英語
張麟國
在職特級教師
杭十四中
政治
姜根華
在職特級教師
學軍中學
歷史
戚青平
在職特級教師
學軍中學
地理
劉城平
在職特級教師
學軍中學
物理
陸興高
在職特級教師
杭十四中
化學
沈永泉
特級教師
原市教研室教研員
生物
顧來
特級教師
杭十二中
政
治
徐曉芸
餘杭高級中學
浙江省特級教師,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範、全國模範教師。
陳志紅
嚴州中學
嚴州中學校長,浙江省政治特級教師、浙江省勞動模範。
姜根華
學軍中學
浙江省政治特級教師。國家級骨幹教師和浙江省名師培養人。
語文
金功發
杭二中
杭二中語文教研組長。浙江省語文特級教師。
數學
施儲
杭州市教研室
杭州市教研室副主任。2000年被評為浙江省數學特級教師。2003年被評為杭州市首批正教授級的中學高級教師。
英
語
周瑜
杭州市教研室
浙江省英語特級教師,杭州市教育局教研室教研員。
張璘國
杭四中
浙江省英語特級教師。
黃剛
學軍中學
杭州學軍中學英語教師。曾榮獲「國家級骨幹教師」和「湖北省特級教師」。
邱鋒
杭十四中
杭州第十四中學副校長,英語特級教師。
物
理
張國明
蕭山中學
蕭山中學副校長。浙江省特級教師,中學物理高級教師。1998年被教育部授予「全國優秀教師」光榮稱號。2000年被浙江省人民政府授予「浙江省特級教師」榮譽稱號。
何慶生
蕭山市教研室
蕭山區教育局教研室。浙江省物理特級教師。杭州市優秀教師。
化學
吳思傑
杭州市教研室
杭州市教委化學教研室副主任。全國優秀教師,浙江省化學特級教師。
生物
邵寄璋
中學特級教師。浙江省生物優秀教師。浙江省生物教學研究會理事。嘉興市生物教學研究會副會長。
地
理
劉誠平
學軍中學
學軍中學支部書記,高級教師,特級教師。杭州市地理教學研究會會長。杭州市地理協會副會長杭州市地理教研大組組長。
王效乾
原杭州市教育局教研室
新課標研究中心主任。原杭州市教育局教研室主任。浙江省中學地理特級教師。
歷史
周文楠
中學特級教師。原杭州市教育局教研室歷史教研員。
語
文
李潔
春蕾中學
中學高級教師。杭州春蕾中學校長。省教研室兼職教研員。省級教壇新秀。
張桂英
江心島中學
何艷
春蕾中學
王金健
春蕾中學
杭州市初中語文青年教師教學研究小組成員。
費潁
朝暉中學
語文教師,教研組長。下城區教學能手,下城區先進工作者。
英
語
湯鈺弘
三墩中學
杭州市三墩中學教科室主任、英語教研組長。杭州市骨幹教師,西湖區教研大組成員。曾被評為杭州市教壇新秀。杭州市百名師德師范教師。西湖區第二、第三屆優秀教研組長。
周惠
上城區教研室
上城區十佳教學能手稱號,被評為杭州市教壇新秀,市優秀園丁,杭州市巾幗優秀教學示範崗。
吳家嬰
勇進中學
董航
杭十中
徐欣欣
杭十中
葉明霞
建蘭中學
徐莉東
大成實驗學校
曾亞琴
江濱中學
徐慧智
大關中學
金曉東
建蘭中學
數
學
葉小平
啟正中學
杭州啟正中學數學高級教師。
謝丙秋
朝暉中學
郗洪江
光明中學
高級教師、杭州百名優秀青年教師。現任杭州市光明中學教科室主任。
自
然
韓韌
上城區教研室
中學物理高級教師,現任杭州市上城區教研中心物理教研員。
章長林
江城中學
中學高級教師,現任教於杭州市江城中學。
林
上城區教育局
中學物理高級教師。
陳紅
建蘭中學
蔡海浪
上城區教研室
謝萍
江城中學
中學一級教師。曾擔任化學教研組長。
陳梅華
吳杭曼
課程
姓名
職務職稱
工作單位
心理輔導
姚立新
市教育科學研究所
課程
姓名
職務職稱
工作單位
語文
黃燕明
全國優秀教師、校長
樹蘭中學
數學
葉天碧
中學高級教師
原市教研室教研員
英語
毛恭森
中學高級教師
原市教研室教研員
生物
王其益
中學高級教師
原市教研室教研員
物理
趙宗楠
中學高級教師
原市教研室教研員
化學
杜喻生
中學高級教師
原市教研室教研員
語
文
初一
李潔
春蕾中學校長,中學高級教師
春蕾中學
於英姿
春蕾中學校長,中學高級教師
春蕾中學
王金健
春蕾中學校長,中學高級教師
春蕾中學
初二
黃海洋
春蕾中學校長,中學高級教師
春蕾中學
初三
費穎
市教壇新秀,市優秀班主任,下城區教學能手,下城區先進工作者。
數
學
初一
鄭敏
杭十中數學教研組長
杭十中
初三
孫秀蘭
青春中學,市教壇新秀,中學高級教師。
青春中學
英
語
初二
湯珏弘
三墩中學教科室主任,英語教研組長,杭州市骨幹教師,西湖區教研大組成員,杭州市教壇新秀,西湖區先進工作者,杭州市百名師德示範教師。
三墩中學
初三
周蕙
上城區英語教研員,杭州市第一層次學科帶頭人,杭州市教壇新秀,市優秀園丁,市巾幗優秀教學示範崗上城區十佳教學能手。
自
然
科
學
初一
趙 日 山
拱墅區
教研室
初二
程芳
杭十五中教導主任,省教壇新秀。
杭十五中
馬可蓉
研究生學歷,市教壇新秀。
杭十五中
畢小保
西湖區教壇新秀。
杭十五中
初三
陳敏
(生物)
江干區教研室自然教研員。
教師進修學校
政
治
初二
萬志勇
機場路中學副校長。
機場路中學
初三
楊艷暉
上城區優秀教師,區教壇新秀。
課程
年 級
姓 名
工作單位
語文
高一
邱明峰
杭二中分校
高二
潘素蘭
杭十四中
高三
金功發
杭二中
數學
高一
馬茂年
杭十四中
高二
伊建軍
杭高
高三
高文遜
杭高
物理
高一
張國明
肖山中學
高二
許 剛
杭高
高三
管海平
杭高
化學
高一
毛獻勁
杭四中
高二
陳英豪
杭高
高三
李 左
浙大附中
生物
高二
陳芸
杭高
高三
黃路明
浙大附中
英語
高一
徐賢剛
學軍中學
高二
孔敏慧
十四中
高三
呂貞鋒
杭高
政治
高一
姜根華
學軍中學
高二
王呂華
杭高
高三
申屠永慶
杭四中
歷史
高一
趙一兵
杭高
高二
趙一兵
杭高
高三
戚青平
學軍中學
地理
高一
王效乾
原市教研室主任
高二
劉誠平
學軍中學
高三
林 嵐
杭高
令:為進一步提升教師隊伍素質,推動基礎教育的改革和發展,根據原國家教委、人事部、
財政部頒發的《特級教師評選規定》和《浙江省特級教師評選暫行辦法》,經省政府同意,
決定於2006年評選浙江省第九批特級教師。
❾ 特級教師~
語文
金功發
在職特級教師
杭二中
數學
馬茂年
在職特級教師
杭十四中
英語
張麟國
在職特級教師
杭十四中
政治
姜根華
在職特級教師
學軍中學
歷史
戚青平
在職特級教師
學軍中學
地理
劉城平
在職特級教師
學軍中學
物理
陸興高
在職特級教師
杭十四中
化學
沈永泉
特級教師
原市教研室教研員
生物
顧來
特級教師
杭十二中
政
治
徐曉芸
餘杭高級中學
浙江省特級教師,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範、全國模範教師。
陳志紅
嚴州中學
嚴州中學校長,浙江省政治特級教師、浙江省勞動模範。
姜根華
學軍中學
浙江省政治特級教師。國家級骨幹教師和浙江省名師培養人。
語文
金功發
杭二中
杭二中語文教研組長。浙江省語文特級教師。
數學
施儲
杭州市教研室
杭州市教研室副主任。2000年被評為浙江省數學特級教師。2003年被評為杭州市首批正教授級的中學高級教師。
英
語
周瑜
杭州市教研室
浙江省英語特級教師,杭州市教育局教研室教研員。
張璘國
杭四中
浙江省英語特級教師。
黃剛
學軍中學
杭州學軍中學英語教師。曾榮獲「國家級骨幹教師」和「湖北省特級教師」。
邱鋒
杭十四中
杭州第十四中學副校長,英語特級教師。
物
理
張國明
蕭山中學
蕭山中學副校長。浙江省特級教師,中學物理高級教師。1998年被教育部授予「全國優秀教師」光榮稱號。2000年被浙江省人民政府授予「浙江省特級教師」榮譽稱號。
何慶生
蕭山市教研室
蕭山區教育局教研室。浙江省物理特級教師。杭州市優秀教師。
化學
吳思傑
杭州市教研室
杭州市教委化學教研室副主任。全國優秀教師,浙江省化學特級教師。
生物
邵寄璋
中學特級教師。浙江省生物優秀教師。浙江省生物教學研究會理事。嘉興市生物教學研究會副會長。
地
理
劉誠平
學軍中學
學軍中學支部書記,高級教師,特級教師。杭州市地理教學研究會會長。杭州市地理協會副會長杭州市地理教研大組組長。
王效乾
原杭州市教育局教研室
新課標研究中心主任。原杭州市教育局教研室主任。浙江省中學地理特級教師。
歷史
周文楠
中學特級教師。原杭州市教育局教研室歷史教研員。
語
文
李潔
春蕾中學
中學高級教師。杭州春蕾中學校長。省教研室兼職教研員。省級教壇新秀。
張桂英
江心島中學
何艷
春蕾中學
王金健
春蕾中學
杭州市初中語文青年教師教學研究小組成員。
費潁
朝暉中學
語文教師,教研組長。下城區教學能手,下城區先進工作者。
英
語
湯鈺弘
三墩中學
杭州市三墩中學教科室主任、英語教研組長。杭州市骨幹教師,西湖區教研大組成員。曾被評為杭州市教壇新秀。杭州市百名師德師范教師。西湖區第二、第三屆優秀教研組長。
周惠
上城區教研室
上城區十佳教學能手稱號,被評為杭州市教壇新秀,市優秀園丁,杭州市巾幗優秀教學示範崗。
吳家嬰
勇進中學
董航
杭十中
徐欣欣
杭十中
葉明霞
建蘭中學
徐莉東
大成實驗學校
曾亞琴
江濱中學
徐慧智
大關中學
金曉東
建蘭中學
數
學
葉小平
啟正中學
杭州啟正中學數學高級教師。
謝丙秋
朝暉中學
郗洪江
光明中學
高級教師、杭州百名優秀青年教師。現任杭州市光明中學教科室主任。
自
然
韓韌
上城區教研室
中學物理高級教師,現任杭州市上城區教研中心物理教研員。
章長林
江城中學
中學高級教師,現任教於杭州市江城中學。
林
上城區教育局
中學物理高級教師。
陳紅
建蘭中學
蔡海浪
上城區教研室
謝萍
江城中學
中學一級教師。曾擔任化學教研組長。
陳梅華
吳杭曼
課程
姓名
職務職稱
工作單位
心理輔導
姚立新
市教育科學研究所
課程
姓名
職務職稱
工作單位
語文
黃燕明
全國優秀教師、校長
樹蘭中學
數學
葉天碧
中學高級教師
原市教研室教研員
英語
毛恭森
中學高級教師
原市教研室教研員
生物
王其益
中學高級教師
原市教研室教研員
物理
趙宗楠
中學高級教師
原市教研室教研員
化學
杜喻生
中學高級教師
原市教研室教研員
語
文
初一
李潔
春蕾中學校長,中學高級教師
春蕾中學
於英姿
春蕾中學校長,中學高級教師
春蕾中學
王金健
春蕾中學校長,中學高級教師
春蕾中學
初二
黃海洋
春蕾中學校長,中學高級教師
春蕾中學
初三
費穎
市教壇新秀,市優秀班主任,下城區教學能手,下城區先進工作者。
數
學
初一
鄭敏
杭十中數學教研組長
杭十中
初三
孫秀蘭
青春中學,市教壇新秀,中學高級教師。
青春中學
英
語
初二
湯珏弘
三墩中學教科室主任,英語教研組長,杭州市骨幹教師,西湖區教研大組成員,杭州市教壇新秀,西湖區先進工作者,杭州市百名師德示範教師。
三墩中學
初三
周蕙
上城區英語教研員,杭州市第一層次學科帶頭人,杭州市教壇新秀,市優秀園丁,市巾幗優秀教學示範崗上城區十佳教學能手。
自
然
科
學
初一
趙 日 山
拱墅區
教研室
初二
程芳
杭十五中教導主任,省教壇新秀。
杭十五中
馬可蓉
研究生學歷,市教壇新秀。
杭十五中
畢小保
西湖區教壇新秀。
杭十五中
初三
陳敏
(生物)
江干區教研室自然教研員。
教師進修學校
政
治
初二
萬志勇
機場路中學副校長。
機場路中學
初三
楊艷暉
上城區優秀教師,區教壇新秀。
課程
年 級
姓 名
工作單位
語文
高一
邱明峰
杭二中分校
高二
潘素蘭
杭十四中
高三
金功發
杭二中
數學
高一
馬茂年
杭十四中
高二
伊建軍
杭高
高三
高文遜
杭高
物理
高一
張國明
肖山中學
高二
許 剛
杭高
高三
管海平
杭高
化學
高一
毛獻勁
杭四中
高二
陳英豪
杭高
高三
李 左
浙大附中
生物
高二
陳芸
杭高
高三
黃路明
浙大附中
英語
高一
徐賢剛
學軍中學
高二
孔敏慧
十四中
高三
呂貞鋒
杭高
政治
高一
姜根華
學軍中學
高二
王呂華
杭高
高三
申屠永慶
杭四中
歷史
高一
趙一兵
杭高
高二
趙一兵
杭高
高三
戚青平
學軍中學
地理
高一
王效乾
原市教研室主任
高二
劉誠平
學軍中學
高三
林 嵐
杭高
令:為進一步提升教師隊伍素質,推動基礎教育的改革和發展,根據原國家教委、人事部、
財政部頒發的《特級教師評選規定》和《浙江省特級教師評選暫行辦法》,經省政府同意,
決定於2006年評選浙江省第九批特級教師。
哥們就這么多了,不太全。
❿ 杭州傳媒高級中學高復的老師教學水平高嗎
杭州傳媒高級中學高復的老師教學水平還是挺高的,口碑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