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初中高中 > 太倉市第一中學舞蹈

太倉市第一中學舞蹈

發布時間:2021-01-22 21:54:01

⑴ 太倉哪家舞蹈學校好 什麼舞蹈好 我想學

太倉市縣府西街6號華翎國際舞蹈學校是專業培訓爵士舞的

⑵ 太倉市沙溪古鎮的資料或圖片

我在沙溪住了幾年,特產豬油米花糖,
1、曹逵:明代雲南副史

字殿中,號沙溪,嘉靖八年(年)進士,後任御史。因糾宰臣汪宏不法而被謫隨州判官,為官期間不畏權貴,不愛錢財,帶領州民抵抗洪水,人稱「絕頂曹」,因政績優而進南京入工部事事,後遷廣州知府,順德承趙某向其行賄遭到拒絕,並受到制裁,曹逵因此受御史相某誣告,但由於其治跡佳而被提升按察副史,治兵臨安。曹逵一生清貧,晚年辭官回鄉後,里人以其名號立為鄉名,故沙溪得名於此。

2、韓吉廷:太平天國監軍

乳名吉,太倉沙溪人,住鎮北橫瀝河西,幼喪父母,孑然一身,由族嫂撫養長大。清咸豐十年(1860年)夏,太平天國忠王李秀成率部攻克江南,不但丹陽、常州、宜興、無錫相繼盪平,且佔領蘇州。信息傳至沙溪,人心惶惶。鎮上士紳准備籌糧餉犒師,而解餉無人。韓聞之,自告奮勇,願肩此重任,眾亦同聲鼓勵。韓領餉,繞道至蘇州城北,進行犒師,得見忠王。韓要求參加太平軍,忠王立即允許,從這時起,韓始取名吉廷。隨後韓轉戰於蘇州、崑山、太倉、常熟等地,屢建功勛,漸次提升至監軍。

沙溪鎮納入太平天國版圖後,每年冬季納糧應征,其中唯龔、范二戶士紳拒交,韓不得以拿下法辦示威。龔、范二人恨韓入骨,待機報復。韓於太平天國失敗後,剃發易裝,匿居於沙溪鄉下,龔、范得知後,密報太倉州官,遂被捕入獄。韓遭貪官惡吏百般威逼勒索,受盡了折磨,被害於本城州橋上,家產也被抄沒。韓墓在沙溪北橫瀝河東,北道院附近。

3、劉師竹(1874---1934)沙溪中學創始人

名 經,字師竹,太倉市沙溪人。1874年生於一個農民家庭。1897年為秀才,1901年考入上海龍門師范學校,畢業返回故里,從此進入了教育界,致力於教育事業。於1904年創辦沙溪鎮初等小學堂,在1914年經申請批准創建太倉縣立高等小學堂。校址設在當時的南道院,也就是現今沙溪中學校址。劉老任第一任校長。

1921年縣舉辦縣立甲種師范講習所,調劉老為所長。劉老擇善用人,如請肖墉臣為教務,聘蔣平所、王蘭亭授國文,李虎臣授讀經,李石鯨授理化,陸佐霖講農業,王君麓授國語,龔均如講教育等,以上諸君都屬一時之選,學有專長。並請學界名人到校講學,又率學生外出參觀,增長知識。在經濟方面,以勤儉辦校為責,愛校如家,廉潔奉公,深孚眾望。1923年師范改組,劉老離職時,節余經費千元有餘。後將餘款捐贈公園,建造四面廳一座。而建築物上既無敘述,更不留名,顯得劉老胸懷坦盪。

1923年劉老復任太倉縣立高等小學校長。1927年調任縣教育局督學。任職期間,終年在外,巡視各校,不辭勞苦。

當時太倉縣內僅有一所中學。劉老見各鄉鎮有志升學者不甚便利,便創議在沙溪鎮建一中學,取得各界人士贊同。遂請命於縣。但縣當局以教育經費不足為由置之不答。劉老獨立自任,不畏困難,四處奔走籌集資金,終於得到各方贊助,購地興工,規劃建造。半年後,七開間新校舍落成。

1934年,劉老因勞累過度,體力不支,竟染病不起,卒於當年,享年六十。

4、胡端行(1888---1946):太倉留美學生第一人

原名胡殿楷,號粹士,太倉沙溪人,清光緒十四年生。童年就讀於沙溪小學堂,學業優良,當時清政府洋務正興,萌生「非精研科學無以應進」的思想,於宣統元年(1909)年赴上海健行公學學習,後入郵傳部上海高等實業學堂攻讀,品學兼優,為該校監督唐文治器重,被部派留學美國。於民國二年(1913年)春入俄亥俄大學攻讀電機工程,成為太倉第一個留美學生,三年後獲碩士學位回國。民國十四年,奉交通部令,參加接收青島膠濟鐵路,任該路機務處廠務科科長。民國二十四年八月,任交通大學教務長,工程院院長。民國二十六年,太倉淪陷,駐太倉日軍曾要挾他回太倉主持縣政,遭到拒絕,他隨交通大學滬校遷入法租界。抗戰勝利後聞其子在緬甸前線殉職,十分悲憤,促使喉結核病發作,醫治無效,於民國三十五年逝世,時年59歲。

胡端行對社會事業熱心躬行,曾囊助太倉建造兩座電廠,並兼任兩廠工程師,在戰亂時期曾聯絡縣士紳籌款賑災。

5、吳曉邦(1906---1995):原中國舞蹈家協會主席

新舞蹈藝術開拓者和實踐者

原名吳祖培,字啟明,沙溪人,1916年入東吳大學附中,1919年考入上海持志大學,積極投身於「五四」愛國運動,並於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

1929—1935年三赴日本學習音樂、舞蹈,隨高田苗子、江口隆哉、宮操子等學習古典、現代芭蕾,因仰慕波蘭音樂家肖邦而改名吳曉邦。

1931年秋,在上海開辦第一所現代舞蹈學校,1935年舉辦中國現代歷史上第一次個人舞蹈作品發表會,此後一直投身於新舞蹈的創作、表演與教學之中,先後創作演出《游記隊員之歌》、《義勇軍進行曲》、《丑表功》、《飢火》、《思凡》等一百多個作品。

解放後,任中央民族學院文工團團長,對曲阜孔廟祭祀樂舞、蘇州道教樂舞、江西儺舞等文化藝術進行深入研究,1957年創立天馬舞蹈工作室,《春江花月夜》、《梅花三弄》、《開山》等作品得到廣泛好評。

1982年擔任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部舞蹈碩士、博士導師,培養了中國第一批舞蹈史論專業研究生。吳曉邦同志曾任第二、三、五、六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文聯全委、中國藝術研究院舞蹈研究所所長等職務,主要著作有《舞蹈新論》、《舞蹈論》、《吳曉邦論藝錄》、《舞蹈學研究》等。

6、陸京士(1907---1982)

又名陸之鎬,太倉沙溪鎮人。民國14年初中畢業後,入上海商務印書館。繼而考入上海郵政管理局為郵務生。後參加國民黨,拜「青幫」大流氓杜月笙為老頭子,得到杜的器重,出任全國郵務總工會主席,中國勞工協會理事長,上海市總工會籌委會常委,國民黨上海市黨部執行委員,南昌行營參議等。民國21年,協助杜月笙將門徒結成團體,建立「恆社」。民國26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參加由戴笠、杜月笙組織的蘇浙行動委員會別動隊(後改稱忠義救國軍),任第一支隊少將司令。上海淪陷後,隨國民黨去重慶任社會部組訓司司長。抗戰勝利後,歷任淞滬警備司令部軍法處長、社會部駐京(南京)滬特派員、農工部副部長、《立報》社社長、上海「工人福利會」主任委員、立法院立法委員等職。在太倉,曾任勵志社社社長、太倉銀行、利泰紗廠、婁東中學董事。解放前夕去台灣,繼續在國民黨中央任職。1982年12月,病故於台北。

7、龔樹模(1915--- ):中國天文學會名譽理事長

原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台長

太倉沙溪人,1936年畢業於上海私立大同大學物理系,同年考入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抗戰期間在該所昆明鳳凰山天文站工作,1946年復員返寧。1948年初赴美國進修,先後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和密歇根大學求學,獲天文學碩士和博士學位。1953年秋回國,一直在紫金山天文台從事天體物理研究,1995年退休。曾任該台研究員、恆星室主任、副台長、學術委員會主任、天文學報主編、中國天文學會理事長等職,多次參加國際天文活動,1985---1986年為迎接哈雷彗星每隔76年的回歸期,擔任中科院哈雷彗星觀測研究協調組負責人,並獲1990年中科院自然科學一等獎。

龔樹模還曾擔任過江蘇省政協常委。

8、吳之非:(1929--- )《解放軍報》總編輯

男,1929年出生於沙溪,江蘇常熟人。1945年畢業於太倉縣立初級中學二校,後曾在華中建設大學、山東大學學習。歷任新華通訊社魯南分社、《魯南時報》、華東野戰軍第十縱隊新華通訊社支社記者、編輯。194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後歷任《前哨》副總編輯、《人民前線報》編輯、《解放軍報》評論處副處長、處長、總編室主任、總編輯。1985年當選為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第三屆理事會副主席。著有《漫談評論寫作》等。

9、龔堡(1936--- ):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長、研究員

太倉沙溪人,1957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歷任中科院動力研究室、力學所研究員、助研室副主任、中科院651設計院、國防科委總字815部隊助研室副主任。1977年後任北京市新技術應用研究所、北京市太陽能研究所助研、副研、副所長、所長。1984年後任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副研、研究員、副院長、院長。1982年被選為中央12大代表,1993年任北京市政協第八屆常委,1998年被選為北京市政協第九屆常委。

10、顧阿桃簡歷

女,江蘇太倉人。1916年10月出生,1968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文盲。

建國前,紗廠童工,資本家奶媽、種田。建國後,在太倉縣沙溪公社洪涇大隊務農。1964年10月,中央工作組在洪涇大隊進行農村社會主義教育運動試點,其成為全國「活學活用」毛澤東著作的典型。

1963年3月,任太倉縣貧下中農協會委員;1966年10月1日國慶,顧阿桃在北京天安門城樓上受到毛澤東的接見。1967年5月,《人民日報》連續報導洪涇大隊「活學活用毛澤東思想」的經驗。1968年3月,任江蘇省革命委員會常委、蘇州專區革命委員會副主任、太倉縣革命委員會副主任、太倉縣沙溪公社洪涇大隊黨支部委員;1969年4月,為中共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1970年12月,為省五次黨代表,當選為省委五屆委員;1975年1月,為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976年11月,恢復社員身份;1993年3月,為中共太倉市沙溪鎮黨員代表大會代表。

1994年1月病故。
11 ,張雨豪
1991年出生,太倉人雙鳳人,在沙溪短住過幾年,當代知名畫家,行為藝術家,開創抽象思維畫派。

⑶ 推薦一個好地方:江蘇省蘇州市太倉市沙溪古鎮怎麼寫四年級作文

我在沙溪住了幾年,特產豬油米花糖,
1、曹逵:明代雲南副史
字殿中,號沙溪,嘉靖八年(1529年)進士,後任御史。因糾宰臣汪宏不法而被謫隨州判官,為官期間不畏權貴,不愛錢財,帶領州民抵抗洪水,人稱「絕頂曹」,因政績優而進南京入工部事事,後遷廣州知府,順德承趙某向其行賄遭到拒絕,並受到制裁,曹逵因此受御史相某誣告,但由於其治跡佳而被提升按察副史,治兵臨安。曹逵一生清貧,晚年辭官回鄉後,里人以其名號立為鄉名,故沙溪得名於此。
2、韓吉廷:太平天國監軍
乳名吉,太倉沙溪人,住鎮北橫瀝河西,幼喪父母,孑然一身,由族嫂撫養長大。清咸豐十年(1860年)夏,太平天國忠王李秀成率部攻克江南,不但丹陽、常州、宜興、無錫相繼盪平,且佔領蘇州。信息傳至沙溪,人心惶惶。鎮上士紳准備籌糧餉犒師,而解餉無人。韓聞之,自告奮勇,願肩此重任,眾亦同聲鼓勵。韓領餉,繞道至蘇州城北,進行犒師,得見忠王。韓要求參加太平軍,忠王立即允許,從這時起,韓始取名吉廷。隨後韓轉戰於蘇州、崑山、太倉、常熟等地,屢建功勛,漸次提升至監軍。
沙溪鎮納入太平天國版圖後,每年冬季納糧應征,其中唯龔、范二戶士紳拒交,韓不得以拿下法辦示威。龔、范二人恨韓入骨,待機報復。韓於太平天國失敗後,剃發易裝,匿居於沙溪鄉下,龔、范得知後,密報太倉州官,遂被捕入獄。韓遭貪官惡吏百般威逼勒索,受盡了折磨,被害於本城州橋上,家產也被抄沒。韓墓在沙溪北橫瀝河東,北道院附近。
3、劉師竹(1874---1934)沙溪中學創始人
名 經,字師竹,太倉市沙溪人。1874年生於一個農民家庭。1897年為秀才,1901年考入上海龍門師范學校,畢業返回故里,從此進入了教育界,致力於教育事業。於1904年創辦沙溪鎮初等小學堂,在1914年經申請批准創建太倉縣立高等小學堂。校址設在當時的南道院,也就是現今沙溪中學校址。劉老任第一任校長。
1921年縣舉辦縣立甲種師范講習所,調劉老為所長。劉老擇善用人,如請肖墉臣為教務,聘蔣平所、王蘭亭授國文,李虎臣授讀經,李石鯨授理化,陸佐霖講農業,王君麓授國語,龔均如講教育等,以上諸君都屬一時之選,學有專長。並請學界名人到校講學,又率學生外出參觀,增長知識。在經濟方面,以勤儉辦校為責,愛校如家,廉潔奉公,深孚眾望。1923年師范改組,劉老離職時,節余經費千元有餘。後將餘款捐贈公園,建造四面廳一座。而建築物上既無敘述,更不留名,顯得劉老胸懷坦盪。
1923年劉老復任太倉縣立高等小學校長。1927年調任縣教育局督學。任職期間,終年在外,巡視各校,不辭勞苦。
當時太倉縣內僅有一所中學。劉老見各鄉鎮有志升學者不甚便利,便創議在沙溪鎮建一中學,取得各界人士贊同。遂請命於縣。但縣當局以教育經費不足為由置之不答。劉老獨立自任,不畏困難,四處奔走籌集資金,終於得到各方贊助,購地興工,規劃建造。半年後,七開間新校舍落成。
1934年,劉老因勞累過度,體力不支,竟染病不起,卒於當年,享年六十。
4、胡端行(1888---1946):太倉留美學生第一人
原名胡殿楷,號粹士,太倉沙溪人,清光緒十四年生。童年就讀於沙溪小學堂,學業優良,當時清政府洋務正興,萌生「非精研科學無以應進」的思想,於宣統元年(1909)年赴上海健行公學學習,後入郵傳部上海高等實業學堂攻讀,品學兼優,為該校監督唐文治器重,被部派留學美國。於民國二年(1913年)春入俄亥俄大學攻讀電機工程,成為太倉第一個留美學生,三年後獲碩士學位回國。民國十四年,奉交通部令,參加接收青島膠濟鐵路,任該路機務處廠務科科長。民國二十四年八月,任交通大學教務長,工程院院長。民國二十六年,太倉淪陷,駐太倉日軍曾要挾他回太倉主持縣政,遭到拒絕,他隨交通大學滬校遷入法租界。抗戰勝利後聞其子在緬甸前線殉職,十分悲憤,促使喉結核病發作,醫治無效,於民國三十五年逝世,時年59歲。
胡端行對社會事業熱心躬行,曾囊助太倉建造兩座電廠,並兼任兩廠工程師,在戰亂時期曾聯絡縣士紳籌款賑災。
5、吳曉邦(1906---1995):原中國舞蹈家協會主席
新舞蹈藝術開拓者和實踐者
原名吳祖培,字啟明,沙溪人,1916年入東吳大學附中,1919年考入上海持志大學,積極投身於「五四」愛國運動,並於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
1929—1935年三赴日本學習音樂、舞蹈,隨高田苗子、江口隆哉、宮操子等學習古典、現代芭蕾,因仰慕波蘭音樂家肖邦而改名吳曉邦。
1931年秋,在上海開辦第一所現代舞蹈學校,1935年舉辦中國現代歷史上第一次個人舞蹈作品發表會,此後一直投身於新舞蹈的創作、表演與教學之中,先後創作演出《游記隊員之歌》、《義勇軍進行曲》、《丑表功》、《飢火》、《思凡》等一百多個作品。
解放後,任中央民族學院文工團團長,對曲阜孔廟祭祀樂舞、蘇州道教樂舞、江西儺舞等文化藝術進行深入研究,1957年創立天馬舞蹈工作室,《春江花月夜》、《梅花三弄》、《開山》等作品得到廣泛好評。
1982年擔任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部舞蹈碩士、博士導師,培養了中國第一批舞蹈史論專業研究生。吳曉邦同志曾任第二、三、五、六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文聯全委、中國藝術研究院舞蹈研究所所長等職務,主要著作有《舞蹈新論》、《舞蹈論》、《吳曉邦論藝錄》、《舞蹈學研究》等。
6、陸京士(1907---1982)
又名陸之鎬,太倉沙溪鎮人。民國14年初中畢業後,入上海商務印書館。繼而考入上海郵政管理局為郵務生。後參加國民黨,拜「青幫」大流氓杜月笙為老頭子,得到杜的器重,出任全國郵務總工會主席,中國勞工協會理事長,上海市總工會籌委會常委,國民黨上海市黨部執行委員,南昌行營參議等。民國21年,協助杜月笙將門徒結成團體,建立「恆社」。民國26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參加由戴笠、杜月笙組織的蘇浙行動委員會別動隊(後改稱忠義救國軍),任第一支隊少將司令。上海淪陷後,隨國民黨去重慶任社會部組訓司司長。抗戰勝利後,歷任淞滬警備司令部軍法處長、社會部駐京(南京)滬特派員、農工部副部長、《立報》社社長、上海「工人福利會」主任委員、立法院立法委員等職。在太倉,曾任勵志社社社長、太倉銀行、利泰紗廠、婁東中學董事。解放前夕去台灣,繼續在國民黨中央任職。1982年12月,病故於台北。
7、龔樹模(1915--- ):中國天文學會名譽理事長
原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台長
太倉沙溪人,1936年畢業於上海私立大同大學物理系,同年考入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抗戰期間在該所昆明鳳凰山天文站工作,1946年復員返寧。1948年初赴美國進修,先後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和密歇根大學求學,獲天文學碩士和博士學位。1953年秋回國,一直在紫金山天文台從事天體物理研究,1995年退休。曾任該台研究員、恆星室主任、副台長、學術委員會主任、天文學報主編、中國天文學會理事長等職,多次參加國際天文活動,1985---1986年為迎接哈雷彗星每隔76年的回歸期,擔任中科院哈雷彗星觀測研究協調組負責人,並獲1990年中科院自然科學一等獎。
龔樹模還曾擔任過江蘇省政協常委。
8、吳之非:(1929--- )《解放軍報》總編輯
男,1929年出生於沙溪,江蘇常熟人。1945年畢業於太倉縣立初級中學二校,後曾在華中建設大學、山東大學學習。歷任新華通訊社魯南分社、《魯南時報》、華東野戰軍第十縱隊新華通訊社支社記者、編輯。194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後歷任《前哨》副總編輯、《人民前線報》編輯、《解放軍報》評論處副處長、處長、總編室主任、總編輯。1985年當選為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第三屆理事會副主席。著有《漫談評論寫作》等。
9、龔堡(1936--- ):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長、研究員
太倉沙溪人,1957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歷任中科院動力研究室、力學所研究員、助研室副主任、中科院651設計院、國防科委總字815部隊助研室副主任。1977年後任北京市新技術應用研究所、北京市太陽能研究所助研、副研、副所長、所長。1984年後任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副研、研究員、副院長、院長。1982年被選為中央12大代表,1993年任北京市政協第八屆常委,1998年被選為北京市政協第九屆常委。
10、顧阿桃簡歷
女,江蘇太倉人。1916年10月出生,1968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文盲。
建國前,紗廠童工,資本家奶媽、種田。建國後,在太倉縣沙溪公社洪涇大隊務農。1964年10月,中央工作組在洪涇大隊進行農村社會主義教育運動試點,其成為全國「活學活用」毛澤東著作的典型。
1963年3月,任太倉縣貧下中農協會委員;1966年10月1日國慶,顧阿桃在北京天安門城樓上受到毛澤東的接見。1967年5月,《人民日報》連續報導洪涇大隊「活學活用毛澤東思想」的經驗。1968年3月,任江蘇省革命委員會常委、蘇州專區革命委員會副主任、太倉縣革命委員會副主任、太倉縣沙溪公社洪涇大隊黨支部委員;1969年4月,為中共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1970年12月,為省五次黨代表,當選為省委五屆委員;1975年1月,為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976年11月,恢復社員身份;1993年3月,為中共太倉市沙溪鎮黨員代表大會代表。
1994年1月病故。
11 ,張雨豪
1991年出生,太倉人雙鳳人,在沙溪短住過幾年,當代知名畫家,行為藝術家,開創抽象思維畫派。

⑷ 太倉哪裡學跳舞好請問

太倉市縣府西街6號,有華翎國際舞蹈培訓學校,是全國連鎖的,而且學費又不貴,又是包學會為止的

⑸ 江蘇太倉市哪裡可以學跳舞的

新希望和青少年活動中心都有啊~體育館應該也有
新希望聯系電話:太版倉總部 53515097 51237523(地址:權太倉市縣府街23號)沙溪分部:53217881 13862275158(地址:沙溪鎮白雲路169號)
青少年活動中心聯系電話:太倉總部 53572537(地址:太倉市東倉路18號)瀏河分部 13862270228 56663099 沙溪分部 53506076 53213202

⑹ 太倉舞起來

太倉是個魚米之鄉啊,我從嘉定開車去過,很漂亮的說!
既然你要舞起來,我就來介紹一些太倉的名勝古跡和歷史文化吧!

太倉,亦名婁東。她以悠久的歷史、繁榮的經濟和璀璨的文化,在素稱「人間天堂」的江南享有「金太倉」的美譽。太倉地處我國的東海之濱,揚子江口。境內錯綜交織的河流,青黃相間的田野,溫和濕潤的氣候,是孕育太倉古代文明的搖籃。據史志記載和建國以來考古發現的遺物證明,早在二、三千年之前,我們的祖先就在此勞動、生息和繁衍,創造了光輝燦爛的魚稻文化。相傳春秋戰國時期的吳王楚君,在此屯糧置倉,供奉朝廷,這也許就是太倉地名的由來。太倉為「東南之富域」、「天下之良港」。奠定這一基石的,當推元代。在元,太倉不僅設衛壘城,成為我國東南沿海的海防前哨,更為重要的是元統治者開發漕運,加強南北經濟交流,拓展海上對外貿易的治國興邦之策,加快了太倉農副產品、水產品和手工業品的流通和經濟的對外開放,使太倉在不到百年的短短時間內,成為了「漕運萬艘,行商千舶,高檣大桅,集如林木」,「四方謂之天下第一碼頭」的東南大港。隨著經濟的繁榮,人口的遽增,完成了從一濱海集鎮到「朱門大宅,不可勝記,琳宮梵宇,列若鱗次」的港口城市的飛躍。而港口城市的形成,則為太倉種下了海納百川、兼收並蓄的文化基因。至明,永樂帝為揚威天下,敦睦友邦,先後七次派遣鄭和從太倉劉家港出發,揚帆西洋,又為太倉積淀了敢為人先、開拓進取的精神財富。地處江海之交的太倉,正是歷經了多次大規模的大陸文化與海洋文化的沖撞,因此早在明代中葉,已形成了亦耕亦漁、亦工亦商多元化的經濟格局,商品經濟較為發達,社會出現了空前的繁榮,同時也孕育了義利兼顧、革新務實的人文精神。太倉不僅是個「漕舟之津」、「商貨之區」,還是人文薈萃之地。繁榮的經濟,寬厚外向的民風,吸引了天下無數英才在這里匯集。明清時期,太倉的文化隨經濟的發展而顯活躍,經祖籍或客居太倉的鴻儒先賢、仁人志士的積極倡導、身體力行,在經史理學、文壇藝苑、科技工藝等方面,涌現了數十名史有所載的著名人物。如胸懷雄才大略、忠心報效國家的祖孫宰相王錫爵、王掞;大思想家陸世儀;復社領袖張溥;抗倭名將熊桴、任環;吳中水利專家郟亶;才華橫溢、獨步文壇的王世貞;大詩人吳梅村;「明四家」之一的大畫家仇英;執清朝畫壇三百年牛耳的婁東畫派開創者王時敏、王鑒、王原祁;崑曲的創始人、戲曲音樂學家魏良輔;博古通今、道德化人的經史學家畢沅、陳瑚;教育家陸寶忠、唐文治;民主革命先驅俞劍華;還有巧奪天工、蜚聲朝野的雕刻大師陸子岡,以及冶煉、製造、航海、地理、醫學、園林等諸方面的名師大家。至今,在太倉這塊古老的土地上,還保留著他們不少珍貴的文物遺跡,流傳著他們大量的趣聞軼事,綿延著他們留下的優秀傳統。

南園
南園建於明朝萬曆年,是當時宰相王文肅(字錫爵)營建,佔地三十餘畝。主要建有「綉雪堂」、「潭影軒」、「香濤閣」諸勝,是王宰相處理政務和種梅養菊之處,太倉民間亦稱南園為「太師府」。清初,文肅之孫畫家王時敏與疊山大師張南垣合作增拓,有二峰名"簪雲"、"侍兒",系自「弇山園」移至,乾隆時荒蕪,嘉慶、道光年間重建,同治時又修,後漸破舊,日軍侵華又一次受到破壞。1998年,在省文管會、蘇州市園林局幫助下,按原照片、原圖紙進行設計、規劃,逐步給以恢復。目前為止已恢復了「門樓」、「綉雪堂」、「香濤閣」、「大還閣」、「鶴梅仙館」、「寒碧舫」、「潭影軒」和「長廊」等十八處景點。城市山林,綠葉紅花,泉石清流,已超越了自我和物慾--人與自然的和諧。古人所追求的理想居住環境是人類發展的永恆課題,永恆的才是最有價值的。

東海兩難
據太倉地方誌記載:老南園中曾有一塊「東海兩難」碑,乃明代書法家王稚登題寫。一說為王世貞、王世懋題寫的;也有一說為張溥、張采題寫的。查王稚登是生活在明嘉靖至萬曆年間的文學家、書法家,與王世貞、王世懋年齡相仿,但比他倆長壽。而張溥、張采要晚於王稚登,因此可以認定「東海兩難」中的「兩難」是指王世貞與王世懋。「兩難」出典於劉義慶《世說新語.德行》中的「難兄難弟」一詞。原意是指兄弟兩人才德俱佳,難分高下。而「東海兩難」是贊美與稱頌王世貞與王世懋各有文才,各有成績,各有千秋。

大還閣琴館與徐上瀛
徐上瀛(生卒年月不詳),別署青山。為明末清初年間人,著名古琴家。徐上瀛年輕時乃習武之人,自小抱有濟世報國之志,然命運不佳,兩次參加武舉考試都未能得到主考官的賞識,無奈之下只得作罷。明代萬曆年間太倉操琴之風蔚然,為排遣煩悶,徐上瀛遂棄武學琴,先拜太倉著名琴家陳愛桐之子陳星源學琴,後又向陳愛桐的入室弟子張渭川學琴。為了更進一步,他又拜常熟人嚴徵學琴。由於得名師指導,其琴藝有了長足進步。後來,他與陳星源、嚴徵、陳禹道、[]庄樂等人結成琴川琴社,人稱「虞山琴派」。徐上瀛著有《大還閣琴譜》、《溪山琴況》、《萬峰閣指法秘箋》等。他在總結嚴徵的「清、微、淡、遠」基礎上,取諸家之長,獨創一格,提出了「和、靜、清、遠、古、澹、恬、逸、雅、麗、亮、采、潔、潤、圓、堅、宏、細、溜、健、輕、重、遲、速」的二十四字要訣,對後來的琴學理論發展有相當影響,在我國古代音樂美學史上有很高的地位。為紀念這位明代古琴大師,太倉市政府在恢復南園的過程中,建造了大還閣琴館,這是目前我國第一家古琴館。該館建築面積有八百多百方米,主建築為兩層樓,除正廳外,辟有四間琴室,沿用了傳統的「五知齋」、「與古齋」、「西麓堂」、「春草堂」等齋名。樓上正廳陳列有清康熙年間蔡刻本徐上瀛《大還閣琴譜》和名貴古琴,以及不久前發現於我市李王廟舊址的八音磬石等。

玉皇閣
玉皇閣原名普福宮,亦稱玉芝閣,今位於太倉市雙鳳鎮。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時,由御封道教首領張天師張宗演之弟子周靜清奉旨始建,1994年批准重建。佔地30多畝,主要有玉皇閣、慈艦殿、陛皇廟。相傳明建文帝曾率其大臣避難於此。玉皇閣乃史書有載的道教古廟。我國道教玉皇閣全國有多處。

海天禪寺
海天禪寺,座落在東部板橋鎮,位於市郊滬嘉高速公路太倉段北側,九十年代創設,寺名緣起海水搖空緣,天花拂袂來,禪邊風兒好,寺旁板橋開",其建築氣勢恢宏,可謂"江東一絕",佔地百餘畝,內有山門殿、天皇殿、大雄寶殿、觀雲閣、地藏閣等。

古鎮沙溪



築 山







巷 興



「古巷同肩寬,古街三里長,古橋為單孔,古宅均挑梁,戶戶有雕花,家家有工窗,橋在前門進,船在門前盪」。沙溪鎮是江蘇省太倉市所屬的一個千年古鎮,位於太倉市中部偏西204國道旁。早在宋、元時已集市成鎮,明清兩代,達官貴人、商賈平民紛紛沿著老戚浦河兩岸建府造第,營構居屋,逐漸形成蜿蜒數里長的河南街、河北街。據志書記載:「鎮地延袤可數里,多富家巨室,其縉紳學士幾當一州之半,為士好文章,習儀觀,濟濟相望,而民之耕於野者,亦勤稼檣謹財用,有蟋蟀代檀之風,人稱樂土。」至民國年間,仍為巨鎮,俗稱「東南十八鄉、沙溪第一鄉。」古鎮最有特色的當數保存完好的、沿戚浦河而建的臨水民居建築群。生活在這里的居民,為方便水邊生活,家家建有河棚間,家家有石水橋,臨水一間,木橋鏤窗,既可眺望河景,又可汲水購物,形成一道韻味獨特的風景線。民居參差起伏,錯落有致。挨家挨戶的臨水建築,幾乎有一半伸到河面上,上面是臨空水閣,下面由石柱支撐,河埠、船塢就設在水閣下面,巧妙之極,這是真正的「枕水人家」。古鎮多古居古跡,印溪書舍,南野蠻齋居,蓮心樓等古宅民居,充滿人文氣息。清乾隆年間富商龔氏的豪宅,滿廳雕梁畫棟,雲紋布滿梁架,纏枝花繞滿梁木,浮雕造型優美,刻工精細,堪稱江南一絕,至今保存完好。近現代名人故居中有前中國舞蹈家協會主席吳曉邦故居,建於民國初年,系歐式雙層建築,可觀看古鎮風貌。除了建築,園林亦為一景。由一代國畫大師朱屺瞻題寫園名的樂蔭園,園內碧波盪漾,花木鼎盛,樓亭廊閣掩映其中極盡江南園林之精妙。從吳曉邦故居出來,漫步垂直如線的三星古街,「天下第一古巷」的標牌赫然在目。古色古香的老字型大小店鋪林立街旁,一面面小黃旗迎風招展,不時閃現眼前的明清橋門洞,令人恍然若夢。走著走著,便上了橄欖島。這是一座江南古鎮中獨一無二的人工小島,三座明清古橋橫跨島、鎮之間。島上綠樹成蔭,翠竹環繞,令人盪氣回腸,有一種頃刻間回歸大自然的感受。沙溪鎮的風味特產:沙溪湯包、蟹殼黃等小吃,鮮美可口。燈籠和蟋蟀是沙溪歷史上的特色產品。古鎮景色秀麗,古樸典雅,街長三里,庭園深深,雕花廳、樂蔭園、橄欖島、吳曉邦故居等人文景觀風格迥異。別致的臨水建築,古宅密集的老街和古樸雄渾的石橋,是沙溪現存文化遺存的三大特色。鎮上的景點有:龔氏雕花廳、「天下第一古巷」、庵橋、烏雲會遺址、樂蔭園、吳曉邦故居、臨水建築、明清古橋、橄欖島、三里古街、沙溪古鎮牌坊、興義橋、普濟寺、小市廟、國民黨要員陸京士故居等,鎮上的天妃宮是當年鄭和出海前親臨祀拜之處,現已改建為鄭和紀念館。

沙溪鎮牌樓 沙溪鎮三里古街 沙溪鎮橄欖島

樂蔭園
樂蔭園原為宋代隱土瞿孝禎的讀書處。位於沙溪鎮,有江南著名園林之美譽,佔地22.5畝,水面5畝,建築物臨池而建。全園分中、東、西三部分。池居中部,四周環有假山、長廊、水榭、花廳、六角亭、通津路。大門和圍牆仿蘇州拙政園門口;北側有小花廳,西部為雕花廳,樑上雕花精緻。

元代三橋(州橋、周涇橋、皋橋)
元代太倉由於海運的發展而號稱"六國碼頭",經濟繁榮,交通發達。現城內尚存元代拱形石橋三座,這就是橫跨致和塘上的州橋、周涇橋、皋橋。三橋都由地方官和佛教寺院共同發起,民間捐款而興修,距今已有六百餘年的歷史;橋身和拱券都用青石砌造,拱券都呈分節並列式排列,且兩邊都不設橋聯柱,這些都是典型的元代橋梁風格和建築方式。州橋,位於城廂鎮府南街南端,橫跨致和塘,建於元天歷二年(1329),乃三孔石拱橋,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橋長16.2米,中孔高4.27米,跨寬8.05米,拱石上有浮雕,並刻有「大元天歷二年」等字樣。正中地福石一側刻有「安福」兩字。

州橋 周涇橋 元興福橋今皋橋

鄭和紀念館
鄭和紀念館為古色古香的磚木結構房子, 坐落於太倉瀏河鎮,朱紅色的門面十分氣派,院子中柏樹成行,清幽肅靜。屋內陳列有介紹鄭和出海事跡的重要歷史文物。鄭和是我國明代偉大的航海家,曾從太倉瀏家港起錨七次下西洋,為中國古代經濟、文化的對外交流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天妃宮
天妃宮,位於瀏河鎮東市廟前街,為我國明代航海家鄭和下西洋的重要歷史遺跡。初建於元至元二十三年(1268年)。明永樂年間,鄭和下西洋從劉家港啟航前,必先在此進香祈求海神娘娘保佑航海平安,並於七下西洋結束後在此親立「通番事跡碑」。

南廣寺
南廣寺座落於南郊鎮,建於宋紹興二年,距今800多年歷史,1993年批准重建,佔地面積97畝,主要有山門殿、金剛寶殿、觀音殿、地藏殿、法堂方丈樓等。

墨妙亭
墨妙亭位於太倉公園內。內藏元代大書法家趙孟頫手跡《送李願歸盤谷序》和《歸去來辭》石刻等。

憩園
憩園又名人民公園,始建於1130年,位於公園弄,距今已有六百多年歷史,園內有北宋著名水利專家郟亶墓、元代大型「鐵釜」、明代「通海泉」、宋花石綱遺物「望海峰」。最負盛名的有「墨妙亭」。另有樹萱齋、壁嵌等許多頗有價值的碑石。此外還有荷池、三曲橋等風光景緻。

梅花草堂 (朱屺瞻年輕時的畫室)
梅花草堂座落於瀏河公園內,是當代極負盛名的百歲丹青大師朱屺瞻先生年輕時習畫的畫室。朱屺瞻(1892-1996年),名增鈞,號起哉,又號二哉老民,齋名梅花草堂、癖斯居等,系我國著名的壽星畫家,畫壇的一代宗師。曾任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書法家協會、上海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西泠印社顧問等職。朱屺瞻習畫自幼年始,曾兩度赴日本學習油畫與考察美術教育,27歲時,其油畫參加過首屆蘇州美術畫賽會。新中國建立後,朱屺瞻受聘為上海市文史館館員,後又被聘為上海中國畫院畫 師。此後,多次赴外地寫生、創作,舉辦個人畫展,成為我國著 名國畫大師。朱屺瞻畫風老辣,自成一體。著有《朱屺瞻畫集》、《癖斯居畫談》、《朱屺瞻畫選》等多種,作品被海內外多家博物館、美術館收藏。1995年上海市政府在虹口公署內建造了朱屺瞻藝術館。朱屺瞻一生喜愛梅花。抗戰時,瀏河老宅被日軍焚毀,新宅亦彈洞滿壁,遂拆老宅之餘屋,修繕新宅,並把日寇炸彈坑挖為「鐵卵池」,池邊土坡上遍植梅花,題其居曰「梅花草堂」,自號「梅花草堂主人」。1936年,朱屺瞻邀潘天壽、姜丹書、金維堅、吳茀之、張振鐸至瀏河梅花草堂雅集,吟詩作畫,研討藝事,歡聚數日而散。後徵集得海內名家王一亭齊白石、黃賓虹、吳湖帆、賀天健、丁輔之等所作梅花草堂圖,匯為一巨冊。1991年朱屺瞻百歲時,家鄉政府在其故居重建「梅花草堂」,計一院五室,分為展廳、畫室、會客廳等。為此,朱屺瞻向梅花草堂贈送了《春風新長紫蘭芽》、《老乾橫生色如鐵》、《雨後溪山》等六幅精品力作。

曹溪閣
曹溪閣位於太倉市區東,兩層古典式建築。內藏古玩字畫、秀玉奇石等珍品,以及各類雕塑和高品位的工藝麥秸畫。

張溥故居
張溥故居位於太倉市城廂鎮西門街8號,建於明代天啟、崇禎年間。可惜正門和後院均已久廢,僅存三進組合式的通轉走馬樓房屋。整個建築斗拱齊全,工藝精湛,布局精巧,配以圍廊廂房,幾似迷宮,是一座典型完整的明代建築。內設縣博物館與唐文治、俞慶棠事跡陳列室。還設有復社紀念堂、文物陳列館、太倉名人館和「四王」紀念館等。張溥(1602—1641年),明崇禎年間進士、明末文學家、「復社」領袖、《五人墓碑記》作者。婁東二張系指張溥與其好友張采。張采,字受先,文學家、史學家,曾與張溥一起組織過應社、復社,乃復社重要骨幹之一。著有《知畏堂集》、《太倉州志》等。因張溥住西郊,張採住南郊,故人謂西張南張,並稱為「二張先生」。

王錫爵故居
王錫爵(1534-1610年),太倉人,明代萬曆年間首輔,其故居俗稱太師第,故居為明代中期建築,雕梁畫棟,斗拱齊全,品級森嚴,氣宇軒昂。其後裔清代大畫家王時敏、王原祁也曾在此居住,現有門樓一座,面闊五間,門廳左右分上下二層。這種門樓式的門廳,在江浙—帶絕無僅有。內設婁東畫派陳列和太倉歷代碑廊。早年在太倉東郊有「兩世鼎甲、四代一品」牌坊一座。「兩世鼎甲」系指明萬曆二十一年的文淵閣大學士、首輔王錫爵,與其曾孫清康熙年間的內閣大學士王掞,人稱「祖孫宰相」。「四代一品」系指王錫爵與兒子王衡、孫子王時敏、曾孫王掞均為朝廷一品大員。

吳健雄墓園
吳健雄墓園,位於瀏河鎮明德高級中學的紫藤閣旁。1997年2月17日吳健雄逝世後,根據她的遺願,由東南大學建築設計院設計,世界建築設計大師貝聿銘先生審定的墓園於1998年5月底在明德高級中學內建成。楊振寧為墓園題寫了「吳健雄墓園」五個大字,李政道為墓園題辭。吳健雄是當代世界著名物理學家,1912年5月31日出生於江蘇省太倉縣瀏河鎮;1923年在瀏河明德學校讀書;後考入蘇州江蘇省女子師范學校;1934年畢業於南京中央大學;1936年遠涉重洋赴美於加利福尼亞大學留學;1940年獲物理學博士學位。1942年與袁家騮在美結婚,1952年任哥倫比亞大學副教授,1958年被選為美國科學院院士;1963年吳健雄對β衰變的一系列實驗證明核β衰變中矢量流守恆定律,在物理學史上首次由實驗證實電磁相互作用與弱相互作用有密切的關系,對後來電弱統一理論的提出起了重要作用;1972年起擔任普賓講座教授;1975年獲美國總統福特頒發的國家科學勛章,同年,當選為美國物理學會第一位女會長;1978年她還獲得國際性的沃爾夫基金會首次頒發的獎金;1980年退休;1981年義大利總統授予她「年度傑出婦女獎」;1991年榮獲代表理工界最高榮譽的普平紀念獎章。1984年10月她回到家鄉瀏河,參加了恢復明德學校校名和為紀念父親而興建的明德樓落成典禮,並成立吳促裔先生獎學金基金會,她慨贈基金還擔任了基金會的名譽會長。

高仁歧油畫館
高仁歧油畫館座落在新區柳州路上,館內藏有高仁歧創作的60多件油畫精品。高仁歧是太倉時思鎮人,著名軍旅畫家,目前為濟南軍區副師級專業畫家。其作品在全軍美術作品大賽中得金獎,曾多次入選全國美展。

吳曉邦舞蹈藝術館
吳曉邦舞蹈藝術館座落在太倉新區,擁有兩個建築面積各為400平方米的展覽廳和一個建築面積150平方米的多功能廳。吳曉邦於1906年出生在太倉沙溪鎮,是我國新舞蹈藝術的先驅者、開拓者和實踐者,傑出的舞蹈家、理論家和教育家,曾任中國舞協主席、第二、五、六屆全國政協委員等職。吳曉邦(1906-1995年),出身於貧苦農家,後被沙溪鎮上吳姓富戶抱養,取名錦榮。受五四新文化的影響,青年時代的吳曉邦滿懷革命熱情,投筆從戎,在北伐戰爭中任葉挺團見習排長。大革命失敗後,他於1929年赴日本學習音樂,因敬仰波蘭音樂家肖邦,遂改名曉邦。後受日本早稻田大學學生演出的舞蹈感染,開始對現代舞蹈發生興趣,先後在日本高田雅夫舞蹈研究所、江口隆哉與宮操子現代舞蹈研究所學習芭蕾舞與現代舞。「9.18」事變後回國,在上海創辦「吳曉邦舞蹈學校」、「曉邦舞蹈研究所」,舉行了第一次舞蹈作品發表會。1937年後參加抗日救亡演劇隊,期間創作了《義勇軍進行曲》、《大刀舞》、《游擊隊員之歌》等一批抗日舞蹈節目。1945年抵達延安,在「魯藝」任教。新中國成立後,當選為全國舞協副主席,並先後兼任中國青年藝術劇院舞蹈團團長、中央民族歌舞團團長、中國舞蹈藝術研究會主席等職。1956年創建「天馬舞蹈藝術工作室」。文革時受沖擊下放,文革後,吳曉邦復出,任中國舞協主席、全國文聯常委《舞蹈藝術》雜志主編、《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主編等職。吳曉邦以舞言志,以舞警世,為人生而舞,矢志不渝,堅持舞蹈教育、創作、理論三位一體的方法,培養了一大批舞蹈後繼。一生創作了《飢火》、《思凡》、《丑表功》、《平沙落雁》、《迎春》、《秋怨》、《虎爺》、《寶塔牌樓》等18個膾炙人口的新舞蹈節目。著有《新舞蹈藝術概論》、《舞蹈新論》、《談藝錄》、《舞蹈續集》、《舞蹈學研究》等專著。吳曉邦是我國新舞蹈的奠基者、開拓者和實踐者,傑出的一代舞蹈大師。為紀念這位我國新舞蹈的先驅,1999年在其故鄉太倉落成了我國第一座以個人名字命名的舞蹈紀念館——吳曉邦舞蹈藝術館。

宋文治藝術館
宋文治藝術館,建於1989年,座落在太倉市縣府東街12號,館內有宋文治先生四十年代至八十年代的60件代表作和他收藏的30多件明清書畫珍品,及具有很高價值的30件遠古彩陶等。宋文治系太倉西郊人,先後師從著名畫家張石園、吳湖帆先生。歷任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江蘇美協副主席、省政協常委、省書畫院副院長和南京大學教授。

崑曲
崑曲始源於太倉南碼頭(也稱南關,即今南郊鎮)。崑曲乃藝苑中的奇葩,戲曲中的陽春白雪,歷來受文人雅士的青睞。據地方誌記載,元明時太倉南碼頭是極盛一時的活碼頭,南人北人雜居,南腔北調互相影響。明代嘉靖、隆慶年間,長期寓居於南碼頭的魏良輔改良土腔,創造了一種十分典雅華麗的新聲腔,世稱崑腔、崑曲。崑曲從民間走向舞台,則自崑山樑伯龍的《浣紗記》開始。清初太倉大詩人吳梅村詩雲:「里人度曲魏良輔,高士填詞梁伯龍」指的就是這事。因《浣紗記》的演出成功,崑曲聲譽日隆。士大夫均以聽崑曲、習崑曲為雅事。太倉在明清時期有不少崑曲班子,也出現了不少崑曲藝人。近代太倉還出現過崑曲傳字輩藝人朱傳茗,崑曲音樂家、崑曲笛師高步雲等,至今,太倉民間還能搜集到崑曲工尺譜,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崑曲在太倉的普及,以及太倉人對崑曲的貢獻與感情。

魏良輔
魏良輔(生卒年月不詳),明戲曲音樂家,崑曲(南曲)始祖。字尚泉,原籍江西豫章(今南昌市),後遷居太倉南碼頭(今南郊鎮)。魏良輔熟悉音律,初習北曲,因不及北人王友山,乃鑽研南曲。他的家鄉盛行弋陽腔,而他卻厭鄙弋陽,為改變所處的藝術環境,於嘉靖年間1522——1565)來到了當時南戲北曲十分活躍的太倉,居住在太倉南碼頭。在當地駐軍中,有很多人通曉音律,魏良輔常與他們切磋技藝和商討樂理。這時,他結識了駐地的一位南曲專家、太倉衛百戶過雲適,常向他請教,每次度曲都要等到過認為滿意了方肯罷休。他還請教從安徽壽州(今壽縣)發配至太倉的善弦索、北曲的戲劇家張野塘。當時張正在軍中服役,對魏的求教欣然應允,兩人結為摯友。後來魏良輔將自己的女兒許配給張野塘。以後,魏良輔在過雲適、張野塘等人的協助下,吸收了當時流行的海鹽腔、餘姚腔以及江南民歌小調的某些特點,對流傳於崑山一帶的戲曲唱腔進行加工整理,將南北曲融合為一體,既可使南曲「收音純細」,又可命名北曲「轉無北氣」,從而改變了以往那種平直無意韻的呆板唱腔,形成了一種格調新穎、唱法細膩、舒徐委婉的「水磨腔」(崑腔)。它以清唱的形式出現,終於使崑腔在無大鑼大鼓烘托的氣氛下能夠清麗悠遠,旋律更加優美。同時,魏良輔對伴奏樂器也進行了改革。原來南曲伴奏以簫、管為主要樂器,為了使崑腔的演唱更富有感染力,他將笛、管、笙、琴、琵琶、弦子等樂器集合於一堂,用來伴奏崑腔的演唱,獲得成功。魏良輔從此名聲大振,被譽為「國工」、「曲聖」,乃至崑腔(南曲)「鼻祖」。著有《曲律》(一名《南詞引正》)一書,是論述崑腔唱法及南北曲流派的重要著作。

江南絲竹
江南絲竹作為一個獨立的樂種,其名稱大約在五十年代初才定名。然江南絲竹的雛型——「弦索」,則為明代嘉靖、隆慶年間太倉衛軍士張野塘創制,跑今已有四百多年歷史。據載,素工弦索的張野塘因罪發配至太倉後,與戲曲家魏良輔因共同的受好,很快成為忘年之交,魏因愛張之才,後將女兒許配給他。張野塘與魏良輔合作後,開始習南曲,更定弦索音,使之與南音相近,又改三弦之式,名曰弦子。組建了一個以弦樂、管樂、鼓板三類樂器合在一起規模完整的絲竹樂隊,創制出了一種「頗相諧和、殊為可聽」的吳中新樂「弦索」。弦索在明清時,主要用於崑曲的伴奏。16世紀中葉後,崑曲逐步成為統領中國劇壇的主要劇種,因此,弦索除為崑曲伴奏外,演變成為獨立的一支絲竹演奏樂隊。明萬曆年間,文淵閣大學士、首輔王錫爵對音樂、戲曲等有所偏愛,常請張野塘、趙瞻雲等去表演、授藝,這對江南絲竹的流傳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清雍正、乾隆年間,不少演奏江南絲竹的家樂班轉為民間職業樂班,經常出入民間廟會、燈會等喜慶場所。此時,江南絲竹演奏已不僅僅是一種娛樂,還是一種謀生手段。延至民國,太倉有江南絲竹班子100多個。主要樂曲有民間廣泛流傳的《行街》、《三六》、《雲慶》、《歡樂歌》等八大名曲。

長江四鮮
太倉地處長江入海口,江海交匯之處,魚類品種甚多,較為著名的有合稱為「長江四鮮」的銀魚、刀魚、鮰魚、鰣魚。銀魚:古稱「膾殘魚」。此魚形細長,身透明,體光滑,長約一指。喜棲息於近海的長江口,正規名字叫間銀魚,當地人眾稱「麵杖魚」。因這魚細骨無鱗,色明瑩如銀,其味又極鮮美,故深受食客青睞。刀魚:因此魚其狀似刀形,俗稱刀魚。刀魚「狹薄而長頭」,與鳳鱭有相似之處,但比鳳鱭個大,也稱江鱭。個大者有一尺來長。此魚特點是肉質細膩鮮嫩,入口即化,但絲毛骨較多,食之須小心。清明前大量上市。一過清明,其絲毛骨即變硬,價錢就開始下跌。鮰魚:亦稱鮠魚,俗稱白戟。此魚特點其吻圓突,口腹部,體無鱗,大者長達一米以上。現產量急劇減少,大鮰魚已不易捕捉。鮰魚肉肥肉鮮,精燉紅燒,均為魚中名品。其鰾肥厚,可制魚肚,歷來為上等食用魚類。鰣魚:古稱「魱」。形秀而扁,似魴而長,長約70厘米,銀白色,腹部具棱鱗。一般三四齡成熟,春夏之交,溯江而上,主要產於太倉的長江入海口到南京燕子磯一帶的下游地段。其味極為鮮美,更宜不刮鱗清燉,為長江魚類中的極品。可惜近年已瀕臨絕跡,其身價愈發昂貴。

閱讀全文

與太倉市第一中學舞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睢寧縣第一中學北校區 瀏覽:349
道里小學中學排名 瀏覽:226
遼寧重點中學分數線 瀏覽:174
臨夏回民中學2018分數線 瀏覽:683
合肥市包河區外國語實驗中學 瀏覽:477
龍川實驗中學公路改造 瀏覽:844
呼和浩特中學上下課時間表 瀏覽:300
2018年沈陽市初中學業水平考試數學 瀏覽:687
龍川縣登雲中學校長 瀏覽:863
北侖中學招生簡章 瀏覽:473
長安一民中學上課時間 瀏覽:833
盱眙中學2015高考成績 瀏覽:284
中學生手球錦標賽 瀏覽:377
遼寧省實驗中學魏民 瀏覽:670
2018江浦高級中學錄取名單 瀏覽:305
洛陽2019年中學招生信息 瀏覽:220
蔡家坡初級中學電話 瀏覽:903
三門啟超中學招聘2018 瀏覽:572
郴州市第三中學貼吧 瀏覽:716
2019北鎮中學分數線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