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繼《天龍八部》部分章節被選入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語文讀本之後,金庸武俠名作《雪山飛狐》也出現在
我們永遠無法否認魯迅、朱自清在中國文壇的低位及其文章的價值,但是,內魯迅的很多文章有極其明容顯的時代烙印,因為和現在的學生的成長環境相去甚遠,初中階段的學生理解起來的確有一定的難度。我以為我們應該在保留其一些經典的篇目的同時,選取一些反映現代生活的文章作為學習的切入點,有了對文學的興趣,不選入課本,學生自己也會去讀。作為曾經是中學生的大家,當年喜歡閱讀的、手不釋卷的也不一定是魯迅,選取更貼近學生生活的、文質兼美的文章會讓學生更加熱愛語文!
㈡ 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語文讀本(必修)高二第四冊(人民教育出版社)新增了一個「神奇武
答案B
「商業化」說法不當,A項排除。武俠小說是否應大力發展、武俠精神是否一定是社會主義性質的文化均需具體分析,C、D兩項排除。
㈢ 高一語文讀本必修三目錄
資料來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官方網站:
http://www.pep.com.cn/gzyw/xszx/pg/ywdb/dsc/
網站那還提供電子課本下載,不過都是掃描進去的圖片。
以下是你要的資料
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語文讀本(試驗修訂本·必修)第三冊 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語文讀本》(必修)第三冊說明
1 《詩經》三首
2 山鬼
3 橘頌
4 行行重行行
5 曹氏父子詩三首
6 讀《山海經》(其一)
7 樂府民歌四首
8 唐詩四首
9 宋詞四首
10 宋詩二首
11 為了忘卻的記念
12 執政府大屠殺記
13 悼劉和珍楊德群女士
14 北平的四季
15 想北平
16 五月的北平
17 話故都
18 我所知道的康橋(節選)
19 威尼斯
20 異國秋思
21 紅海上的一幕
22 莫高窟
23 武夷山九曲溪小記
24 初訪福建
25 青海湖,夢幻般的湖
26 故鄉的榕樹
27 林中速寫
28 扛椽樹
29 春雨
30 聽聽那冷雨
31 雨的四季
32 論散文
33 「散」與「不散」
34 散文鑒賞方法談
35 燈下漫筆
36 春末閑談
37 魯迅序文兩篇
38 魯迅警世名言
39 永遠的巴爾扎克
40 巴爾扎克之死
41 巴爾扎克
42 漸
43 捉不住的鼬鼠
44 論老之將至
45 生活在大自然的懷抱里
46 外國名家隨筆三則
47 茉莉香片(節選)
48 綠化樹
49 枯河
50 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
51 少年維特的煩惱
52 麥琪的禮物
53 黃州新建小竹樓記
54 黃州快哉亭記
55 入蜀記
56 任光祿竹溪記
57 西湖七月半
58 答司馬諫議書節
59 小簡兩篇
60 祭妹文
61 與妻書
62 左忠毅公逸事
63 譚嗣同
64 《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65 《詩經》
66 《圍城》
67 《堂吉訶德》
68 句子的理解
69 長句的理解與運用
70 句式的選用
71 句子的銜接連貫
72 修辭格的理解
73 修辭格的運用
74 評《讀和寫》,兼論讀和寫的關系
75 仔細理會
76 論「入迷」
77 漫談說理文
78 說「達」
79 朗誦與逆向思維
㈣ 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語文讀本 浪之歌選自哪個文集
是美籍黎巴嫩阿拉伯詩人紀·哈·紀伯倫(Khalil Gibran)的《淚與笑》。
㈤ 幫忙翻譯<<柳河東集.負版者>>
蝜蝂傳譯文
蝜蝂傳
柳宗元
選自《柳河東集》。蝜蝂(fùbǎn),一種擅長背負東西的小蟲。
蝜蝂者,善負小蟲也。行遇物,輒持取,其首負之。背愈重,雖困劇不止也。其背甚澀,物積因不散,卒躓仆不能起。人或憐之,為去其負。苟能行,又持取如故。又好上高,極其力不已。至墜地死。
〔(áng)〕同「昂」,抬起。
〔困劇〕疲乏已極。困,疲乏。劇,很,非常。
〔因〕因而。
〔卒〕終於。
〔躓仆(zhìpū)〕跌倒。
〔去〕除去,拿掉。
〔負〕負擔,指小蟲身上背的東西。
〔好(hào)〕喜愛。
〔上高〕爬高。
今世之嗜取者,遇貨不避,以厚其室。不知為己累也,唯恐其不積。及其怠而躓也,黜棄之,遷徙之,亦以病矣。苟能起,又不艾,日思高其位,大其祿,而貪取滋甚,以近於危墜,觀前之死亡不知戒。雖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而智則小蟲也。亦足哀夫!
〔嗜取者〕貪得無厭的人。嗜,貪,喜好。
〔貨〕錢財。
〔厚〕動詞,增加。
〔室〕家。
〔怠(dài)〕通「殆」,危險。
〔黜(chù)棄〕罷免不用。
〔遷徙〕這里指貶斥放逐。
〔病〕辱。
〔不艾(yì)〕不改。艾,改過。
〔前之死亡〕前人因貪財而死的。
〔形〕形體。
〔魁然〕高大的樣子。
〔名人〕名字叫做「人」。
這是一篇寓言小品,借小蟲蝂言事,諷刺「今世之嗜取者」聚斂資財、貪得無厭、至死不悟的丑惡面目和心態。本文雖然短小,卻像是一面明鏡,映射出當時社會的黑暗現實。作者善於觀察生活,寫小蟲持物負重的本性如可目睹;更善於思考社會人生問題,寫貪官污吏的貪婪成性入木三分。文章類比恰切,過渡自然,語言犀利,敘事生動,議論精警,寓意深刻,具有很強的批判精神。千載至今,仍能警戒世人。
(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語文讀本第二冊)
《蝜蝂傳》譯文
蝜蝂是一種喜愛背東西的小蟲。爬行時遇到東西,總是抓取過來,抬起頭背著這些東西。東西越背越重,即使非常勞累也不停止。它的背很不光滑,因而東西堆上去不會散落,終於被壓倒爬不起來。有的人可憐它,替它去掉背上的東西。可是蝜蝂如果能爬行,又把東西象原先一樣抓取過來背上。這種小蟲又喜歡往高處爬,用盡了它的力氣也不肯停下來,以致跌倒摔死在地上。
現今世上那些貪得無厭的人,見到錢財就撈一把,用來填滿他們的家產,不知道財貨已成為自己的負擔,還只怕財富積聚得不夠。等到一旦因疏忽大意而垮下來的時候,有的被罷官,有的被貶往邊遠地區,也算吃了苦頭了。如果一旦被起用,他們又不思悔改,天天想著提高自己的地位,加大自己的俸祿,而且變本加厲地貪取錢財,以至接近摔死的程度,看到以前由於極力求官貪財而自取滅亡的人也不知接受教訓。雖然他們的外形看起來龐大,他們的名字是人,可是見識卻和蝜蝂一樣,也太可悲了!
㈥ 據報道,金庸的小說《天龍八部》近日被節選編入了中學語文讀本,引起社會關注.從修訂後的著作權法看
近日,金庸的《天龍八部》、王度廬的《卧虎藏龍》,這些原本讓一些家長惟恐避之不及的武俠小說,首次入選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語文讀本(必修),兩者合成一個單元——「神奇武俠」。與此同時,一篇對奧運冠軍劉翔的新聞特寫首次被收入上海市小學教材,創造了上海市教材快速引進最新時文的紀錄。於是,有關武俠小說價值與教材教學改革的話題成了焦點……
———金庸小說《天龍八部》入選高中讀本———
《讀本》的目錄第5課和第6課內容便是節選的《卧虎藏龍》和《天龍八部》
《讀本》節選的《卧虎藏龍》內容佔了6頁紙
■入選教材
語文讀本第四冊——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必修),由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11月第一次出版。
■節選內容
「但聽得蹄聲如雷,十餘乘馬疾風般卷上山來。馬上乘客一色都是玄色薄氈大氅,裡面玄色布衣,但見人似虎,馬如龍,人既矯捷,馬亦雄駿……」課文節選了《天龍八部》第四十一回「燕雲十八飛騎,奔騰如虎風煙舉」,講的是蕭峰到少林寺救阿紫,在山上力斗丁春秋、慕容復、游坦之三大高手一節,充分展示了他的絕世武功和英雄氣概。
■課後作業
編寫者可謂用心良苦,還留給學生們這樣一道作業:「有人說,金庸的小說成就足以進入文學史,也有人說他的武俠小說再好也是通俗文學,只有娛樂的作用,難登大雅之堂。對此,你怎麼看?」
■金庸作品欲入初中教材曾遭強烈反對
早在2001年,有媒體報道,教育部決定對初中語文教材進行改革,金庸的作品將入選,引起各方激烈的爭論。批評者認為,武俠小說作為一種娛樂性的文學形式,其思想境界不高,如被選入教材,難以對學生起到良好的引導作用。很多中學教師也擔心,武俠小說裡面的打殺場面和言情描寫會對學生產生不良的影響。在種種壓力下,教育部出面辟謠,明確表示:金庸的文章不會成為學生的必學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當時也表示,不會收入金庸的武俠小說。
㈦ 扛椽樹這篇文章的主要表現手法和文章主旨分別是什麼
扛椽樹
劉成章
這柳,這陝北的柳,這迎著漠風的柳,這暈染出一片蒼涼的柳,千萬年來,是在等誰呢?誰能描繪出它的滿身奇崛?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詩經》中的絕妙佳句,卻與這柳無干。也難怪,這柳只生長在遙遠的絕域,詩人們何得一見?當我的身影出現在柳的眼簾中的時候,柳不平靜了,柳借風狂舞,首如飛蓬。而我,恍若又見故人,頓生親切感,真想喊著叫著猛撲過去。我感到了心和心的相撞,但我茫然不知何以如此。突然間,一個聲音響在耳畔,喚我的乳名。我望柳,柳無言。望柳的枝頭,一隻烏鴉在叫:「章娃!章娃!」枝頭上還有些鳥雀,它們嘰嘰喳喳,隱約在說:「等的是你!等的是你! 」我欲問烏鴉,欲問鳥雀:「誰在等我?誰?」但不待我開口,它們已四散飛去,而就在這時候,陽光下,柳的影子已擁抱著我,如親人溫熱的襟懷。原來,是柳在等我。哦,柳!陝北的柳!樸拙如庄戶人的柳!令人興奮令人落淚的柳!幾千年了:不等吟出《詩經》的詩人,就等我!我誠惶誠恐:「我有什麼能耐?為什麼等我?」柳仍無言,柳讓山上的放羊娃傳達它的心聲,歌曰:「陝北生來陝北長,因為你魂牽這地方。南瓜蔓子白菜根,不等你的才華單等你的心。」我怎麼能不被深深感動呢?我該怎麼去描繪怎麼去抒懷?
描繪它,沒借鑒可尋。不論是關於柳的任何文字,都與它掛不上邊。所以,什麼蛾眉呀發絲呀的種種女兒氣,應該首先在天地間掃盪凈盡。不能有西施的影子。不能有林黛玉的影子。不能有劉三姐的影子。甚至京華柳的那種綠,江南柳的那種綠,灞柳中原柳的那種綠,在這里也可以忽略不計——只用黑。黑還要濃黑。於是,我把我周身的血液變成濃濃的墨汁,滿腔滿腔地往出潑。潑一柱疙疙瘩瘩的鐵的樁子,潑一片鐵的定格了的爆炸,潑一股爆炸了的力的沖擊。或者,潑成曾經躍起在這兒的英雄:潑成蒙恬,潑成赫連勃勃,潑成李自成,潑成劉志丹和謝子長。也可以潑成這兒的無數死了的或者活著的普通剛強漢子。——這就是這柳。
倘問:這柳沒有枝條嗎?有。但它的枝條不是垂下來的,而是橫在天空中的,像爆炸射出的眾多而凌厲的軌跡,像英雄舉起的密密麻麻的刀槍。它的枝條是陶淵明的腰,五斗米也壓不彎它。它的枝條是魯迅的筆,其筆如椽,揮盡了一個時代的思想輝煌。
說到椽,這柳的枝條,確實是做椽用的。人們砍了它用來蓋房子。一棵樹可以砍六七十根。但砍了它,用不了幾年工夫,又一層新的椽子又蓬蓬勃勃地生成了。生了砍,砍了生,往復無窮。往復無窮的是瘠薄的土地上的悲壯的奉獻。它常常悲壯的像斷肢折臂的戰士。但即使年邁了,衰老了,它的軀體變得干癟而空洞,甚而至於剝落成扭曲的片狀,仍不忘耗盡最後一絲骨血,奉獻於世界。如果把它一生的奉獻累加起來,每棵樹都應該是一片森林。——這就是陝北的柳。
我的描繪如果就此結束,我知道,還是對不住它的。我還應該用我滿腔的濃濃的墨汁,潑出它的名字。有人把它叫做塞上柳,有人把它叫做蓬頭柳,有人把它叫做扛椽樹。我特別喜歡最末這個名字,因為它摒棄了柔弱的柳字,更因為它以濃郁的泥土氣息,道出了它的根本特質。那麼,就讓我在濃濃的墨汁中飽和上深厚的感情,像豪雨一樣,痛暢地潑下它吧——扛椽樹!潑下它的時候,應該再次潑下它的奇崛形象,那形象彷彿是黑樁子,黑碑石,黑煤垛,黑旋風,黑爆炸,黑白故事片中的黑臉黑衣傳奇英雄,黑得使人過目難忘。這還不夠,還應該潑出它黑色軀體中的代代相襲的遺傳基因,以及由於這基因才一輩輩地、一年年地、永不歇息地扛著椽,扛著椽站起啊站起,獻給父老兄弟姐妹,修築廣廈千萬間。還應該潑出它的聲音。那是負重的聲音,那是拼爭的聲音。那是樂此不疲、堅忍不拔、不屈不撓、從來不說一個不字的聲音。那是粗重的從胸膛發出來的喘氣的聲音。那聲音如一股一股的西北風,風撼北國大野,壯我中華萬世之威! (1994年4月4日)
(選自《當代藝術散文集粹》,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96年版,有刪改)。
潑灑激情鑄美文
作者:厚 夫
《扛椽樹》是我國當代著名散文作家劉成章的一篇散文佳作,最早發表於《中華散文》一九九四年第五期,後被選入人民教育出版社編著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語文讀本》第三冊。這篇散文語言華美,氣勢磅礴,激情飛揚,是我國新時期以來一篇不可多得的摹寫風物的美文。關於對這篇散文的評析,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劉錫慶先生在《我讀劉成章》(一九九九年十月五日《文藝報》)中曾提及了它的特點,稱:「一九九四年他又寫出了堪稱此類散文壓卷之作的《扛椽樹》,使這種『風情——神韻散文』在當代散文史上領異標新、大放光芒。這篇散文的氣魄之大、境界之高,依我的陋見確系前無古人!……」「作者以大潑墨、大寫意的筆法,自由揮灑,淋漓酣暢,盡情盡興。《扛椽樹》的精神解放度、心靈自由度、文筆灑脫度都是一流的」。但是,由於劉先生的論述重點是劉成章的整體散文特點,對於《扛椽樹》的具體美學特徵把握不夠。本文擬就《扛椽樹》的具體審美特徵進行探討。
《扛椽樹》是一篇典型的借景抒情的散文。這種通過山川景物來隱喻或象徵寫作者心志的散文,應該說是從古到今中國散文中最為發達的一種。古代的有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柳宗元的《小石潭記》、歐陽修的《醉翁亭記》、范仲淹的《岳陽樓記》、蘇軾的《前赤壁賦》、歸有光的《項脊軒志》等等;現當代的名篇有魯迅的《秋夜》、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許地山的《落花生》、茅盾的《白楊禮贊》、楊朔的《荔枝蜜》、劉白羽的《日出》等等。這些散文成為中國散文史上的著名作品,被人們所誦讀、所欣賞。
劉成章先生在一九八零年創作了著名的抒情散文《安塞腰鼓》(入選人民教育出版社編著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語文實驗教材七年級《語文》第二冊)後,又通過「扛椽樹」這種陝北高原常見的自然物象來傳達心中的審美理解。「扛椽樹」是陝北的一種柳樹,也叫「塞上柳」、「蓬頭柳」,外觀很平常,又生長在「遙遠的絕域」,不為歷代詩家文人所欣賞。但是作者對它情有獨鍾,並透過它的外表,發現了它的精神品質、獨特性格,而這種品格與陝北人的精神氣質相通,與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品格一脈相承。
一般的寫景狀物類散文,基本的寫作套路是通過對於賞心悅目的景物的細致描摹與刻畫,從而找尋出能夠暗含自我心緒的象徵物,或者直接點明題旨,或者隱約暗示自我心志與審美價值取向。在散文《扛椽樹》創作中,作者雖不能徹底擺脫「卒章顯志」的為文窠臼,但是在「扛椽柳」的寫法上顯然思維開闊、視角獨特、想像奇偉,使得文章彷彿大氣磅礴的隨意潑墨之作,結構上別出心裁。
這篇散文第一自然段的開頭起句獨特,頗具魅力。「這柳,這陝北的柳,這迎著漠風的柳,這暈染出一片蒼涼的柳,千萬年來,是在等誰呢?誰能描繪出它的滿身奇崛?」劉成章為突出心目中具有邏輯重心層遞關系的「這柳」,一連使用四個旨在加強邏輯力量的偏正片語,使得「這柳」形象兀然獨立;再加上兩個擲地有聲的疑問句,更使得人們對「這柳」產生新奇之感。我們可以看出,「這柳」是具有擬人意味的物象,也是作者情感的熾熱點和噴發點。正如王夫之所雲:「情景雖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樂之觸,榮悴之迎,互藏其宅」(《姜齋詩話·卷一》)。這種在陝北極為普通的自然物象,之所以能夠打動和激發起作者的情感,引起了一系列的情感審美活動,其關鍵之點在於它能夠充分地暗合作者的精神氣質,傳達作者的審美理想。
如果按照一般寫景狀物類散文的寫作套路,緊接著就要寫事物的具體相貌特徵了。然而,對於這篇散文的創作,聰明的作者卻宕開一筆,筆鋒一轉,一連用三個自然段敘述和感喟曾經攪動中國古代文人心緒的柔弱之柳的形象,以及文人社會對「這柳」的不重視。直到第五自然段,作者才寫了我與「這柳」邂逅時的情景:「然而,當我的身影出現在柳的眼簾中的時候,柳不平靜了,柳借漠風狂舞,首如飛蓬。而我,也恍若又見故人,頓生親切感,真想喊著叫著猛撲過去」、「陽光下,柳的影子已擁抱著我,如親人溫熱的襟懷。原來,是柳在等我」。這種柳與「我」合一的狀態,也正應了王夫之先生的高談妙論:「情景名為二,而實不可離。神於詩者,妙者則有情中景,景中情」(《姜齋詩話·卷二》)。
到了第六自然段,作者才開始正面接觸「扛椽樹」,作者採用逐個排他的方法,逐一排除非「這柳」的因素:「不能有西施的影子。不能有林黛玉的影子。不能有劉三姐的影子。甚至京華柳的那種綠,江南柳的那種綠,灞柳中原柳的那種綠,在這里也可以忽略不計」,也就是說,「這柳」既不能有嫵媚之氣、柔弱之氣以及江南的水汽,也不能有皇家粉氣和文人的秀美之氣。但是,「這柳」到底是怎樣的一種與作者的審美情懷相契合的物象呢?作者仍然沒有給予一個清晰的答案,仍是像高超的畫家一樣,用心靈印象的繪畫技法來傳達自己的審美理解:「只用黑。黑還要濃黑。於是,我把我周身的血液變成濃濃的墨汁,滿腔滿腔地往出潑。潑一柱疙疙瘩瘩的鐵的樁子,潑一片鐵的定格了的爆炸,潑一股爆炸了的力的沖擊。或者,潑成曾經躍起在這兒的英雄:潑成蒙恬,潑成赫連勃勃,潑成李自成,潑成劉志丹和謝子長。也可以潑成這兒的無數死了的或者活著的普通剛強的漢子。我還想把他潑成魯迅。魯迅雖是南方人,但他的骨頭卻像這柳。我要潑出的是魯迅的黑白木刻般的雄姿。——這就是這柳」。好一個劉成章啊!他把「這柳」的色彩定格在「濃黑」之後,一連使用兩組排比句式來傾吐心中的激情,來展現「這柳」的精神品格。由此可以看出,作者雖然不事精描細繪,但在激情飛揚中自由恣肆,大塊潑墨,已經很好地勾勒出「這柳」的基本特徵:錚錚傲骨,敢作敢為,不畏犧牲。讀到此處,「這柳」所象徵的基本內容已經格外清晰了。它應該有著這樣幾重內涵:一是象徵著「我」自己,柳與「我」合而為一;二是象徵著曾經躍起在這兒(陝北高原)的英雄;三是象徵著無數死了的或者活著的普通剛強的漢子——這是中國的脊樑;四是象徵著像魯迅那樣的中華民族的精魂!
接下來,作者又用兩個自然段寫「這柳的枝條」。一方面,這枝條是「橫在天空中的,像爆炸射出的眾多而凌厲的軌跡,像英雄舉起的密密麻麻的刀槍。它的枝條是陶淵明的腰,五斗米也壓不彎它。它的枝條是魯迅的筆,其筆如椽,揮盡了一個時代的思想輝煌」;另一方面,這柳的枝條是「椽」,是一種有益於人類的木材。「一棵樹可以砍六七十根。但砍了它,用不了幾年工夫,又一層新的椽子又蓬蓬勃勃地生成了。生了砍,砍了生,往復無窮」。柳椽是「這柳」具有奉獻品格的最好證明,「這柳」不光具有剛強的意志,不光具有錚錚傲骨,更具有徹底的奉獻精神。
渲染了「這柳」的整體色彩,描繪了「這柳」枝條的形態,行文到最後一段,劉成章先生自然地要進行有力的收束,交代「這柳」的名字:「有人把它叫做塞上柳,有人把它叫做蓬頭柳,有人把它叫做扛椽樹。我特別喜歡最末這個名字,因為它摒棄了柔弱的柳字,更因為它以濃郁的泥土氣息,道出了它的根本特質。」像常規的寫景狀物類散文,到了這個時候,應該是到點題的時候了。然而,在《扛椽樹》里,作者再一次調動飛揚的激情,用驟雨一樣密集的詩性語言,酣暢痛快地潑墨,表現「扛椽樹」的「奇崛」之美。這樣在「那形象彷彿是黑樁子,黑碑石,黑煤垛,黑旋風,黑爆炸,黑白故事片中的黑臉黑衣傳奇英雄,黑得使人過目難忘。這還不夠,還應該潑出它黑色軀體中的代代相襲的遺傳基因,以及由於這基因才一輩輩地、一年年的、永不歇息地扛著椽,扛著椽站起啊站起,獻給父老兄弟姐妹,修築廣廈千萬間」。作者的情感積蘊達到最高點的時候,文末點題成為一種自然而然的情感宣洩:「還應該潑出它的聲音。那是負重的聲音,那是拼爭的聲音。那是樂此不疲、堅韌不拔、不屈不撓、從來不說一個不字的聲音。那是粗重的從胸膛發出來的喘氣的聲音。那聲音如一股一股的西北風,風撼北國大野,壯我中華萬世之威!」讀到此處,我們感受到的《扛椽樹》是激情狂肆,揮灑自由,渾然天成,而絕無散漫和游離之氣。這「扛椽樹」的形象,自然傲立於天地之間,成為作者精神人格象徵的物象,給讀者留下鮮明深刻的印象!
通過前面的梳理,我們可以看出這篇散文之所以能夠成為寫景「美文」,它本身有這樣幾方面的顯著特點:
一是以情馭景。「情景交融」是中國古代藝術審美的重要表達方式,古人對此有很多論述。黃宗羲言:「情者,可以貫金石,動鬼神。古之人,情與物相游而不能相舍」(《南雷文集》卷一《黃孚先詩序》);王國維雲:「景非獨謂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人間詞話》)。「情景交融」的邏輯依據是「真情」的存在,有了對於自然萬物的生命化關注,才會尋找到能夠附麗和依存的對象,這樣的情感才能打動人們。劉成章先生在這篇散文中很好地發揚了他一貫善於「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傳統,緊緊抓住陝北特有的物象「扛椽樹」來傳達他的生命情感。但他的高明之處更在於,他能夠以情馭景,把客觀物象當作自己傳達情感的載體,自由自在地潑灑激情,而不是匍匐在自然物象之下的簡單描摹與刻畫。
二是構思奇巧。「借景抒情」類散文,之所以能夠成為我國抒情散文的正統,究其原因,估計有傳統文人對於****社會的不滿而採取的寄情山水的逍遙情懷,這種逍遙情懷久而久之形成一種文人抒發性靈的傳統。但是,在怎樣抒發性靈的過程里,就能看出寫作者才情的高下優劣來。劉成章的《扛椽樹》卻在開頭用奇崛的語言調動起讀者的審美想像後,筆鋒一轉,寫古人筆下的柔弱之柳的形象去了,直到第五自然段才寫「我」與「這柳」的邂逅遭遇激情的感覺。即使專門對於「這柳」的描繪,也不是精描細繪,而是大塊潑墨,用類似印象派的繪畫風格描繪它的整體特徵,以及「這柳的枝條」的狀態,其筆墨重點在於宣洩作者自身的主體情感。直到最後一個自然段中,作者在情思激盪不能自已的情況下,才「潑」出了「這柳」的名字——「扛椽樹」,才在情感的制高點里給文章點題。由此可見該文貌似自由揮灑,實則匠心獨運,巧奪天工,渾然一體。
三是文勢磅礴。正如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所指出的那樣:「五情發而為辭章」、「情者文之經,辭者文之緯;經正而後緯成,理定而後辭暢」。對於真正的詩人來說,語言既是情感的負載物,更是情感的形式。倘若沒有嚴密組織體系的語言保障的話,一切情感的傳達都談不上。因此,可以這樣說,《扛椽樹》的最大特點在其高超的語言運用技巧,這的確讓讀者為之贊嘆不已。作者為了傳達自己獨特的審美理解,首先大量使用排比句式。這種句式的使用,造成文勢的急促有力,彷彿急風驟雨一般,使得情感的揮灑酣暢淋漓。同時,行文中也還有大量擬人和比喻等修辭手法運用,既使整體文章搖曳生姿,同時也給讀者創造了極大的想像空間。
總而言之,這篇酣暢淋漓的《扛椽樹》是劉成章先生激情潑灑所鑄就的佳作,也是其匠心巧運、別出心裁所創造的美文,為無數讀者所激賞!
㈧ 郭保林的個人履歷
冠縣斜店鄉斜店村人
1946年生,1962年畢業於冠縣一中初中班,
1965年畢業於聊城三中高中班,同年考入山東師范大學中文系,
1972年就職於聊城地區文化局藝術組、創作組,從事文學創作,
1984年調入山東人民出版社《柳泉》文學期刊編輯部。現任山東文藝出版社編審。系中共黨員,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理事,中國散文與旅遊文學研究會副秘書長。在大學讀書期間就發表文學作品。多年來主要從事散文、報告文學及小說創作。散文作品有的被翻譯到海外,並入選香港《中文散文選篇鑒賞辭典》、《百年游記精華》(台灣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出版)、《中國當代散文大系》等近百種優秀散文選集,散文創作被三所高等院校編入當代文學教材。其作品曾榮獲全國「五個一」工程入選作品獎,入圍首屆魯迅文學獎,第二屆中國傳記文學優秀作品獎,中華首屆鐵人文學獎,中國散文與旅遊文學研究會優秀作品一等獎,中國首屆冰心散文(集)獎,第三屆、第四屆全國長篇聯播金獎、一等獎、山東省首屆齊魯文學獎,山東省精品工程獎等各類獎項近30種。
1996年12月2日出席全國第五次作家代表大會。已入載《聊城人物大辭典》、《中國作家大辭典》、《世界文學藝術界名人錄》等辭典。散文《微山湖的旋律》被山東電視台改編為風光音樂片,並被翻譯為英語、日語對外介紹;散文《我寄情思與明月》被人民教育出版社選入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語文讀本第三冊(必修)。散文《八月,成熟的故鄉》選入初中語文教材。
2003年,中央電視台(10頻道)在「子午書簡」欄目由任志宏朗誦散文《劉公島抒懷》、《海之月》、《我寄情思與明月》。其生平、事跡、成就已載入《山東省史志 文化志》。
㈨ 金庸天龍八部現在還在不在語文課本里了,如果有,請告知是哪個出版社的
我記得讀到抄過,感覺挺好,沒什麼不妥。
1,節選課文是第四十一回「燕雲十八飛騎奔騰如虎風煙舉」選自《天龍八部》
2,人民教育出版社《語文讀本》
3,語文讀本,不是語文課本。
4,課本應指正式教材,即教科書。讀本,實際上並不是課本,而是與人教社編寫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語文(必修)》配套的課外讀物。
相關負責人說:「既是課外讀物,就不會在課堂教學中使用,也不會納入考試范圍。」